登陆注册
2086400000537

第537章 和亲(下)

李威也不知道没禄氏告诉了他多少,前来,必是没禄氏的亲信。可也不能乱说的,不仅关系到没禄氏母子生命安全,也关系到两国的未来。但到了今天,李威七窍不能说全开,也开了六窍,立即明白,大约没禄氏基本说了,所以这个没禄氏的亲信大臣,才有此怨气冲天的一句。

手一挥,让上官婉儿都退了下去。

不是不相信,是不好解释,不但与吐蕃的王妃有了一腿,还留下一个种,做了吐蕃的赞普。

“嗯,说正事吧。”不提没禄氏,拧不清。

“我是受太后之命前来贵国,太后让我带一些话给你。”

“带什么话?”

“自先赞普去世后,噶尔兄弟只手遮天,太后虽然侥幸扶持了赞普登基,局面依然十分堪忧,朝不保夕。所以用了一些巧妙的手段,让噶尔钦陵同意议和。一旦议和成功,将会赢得忠于赞赞普的大臣与贵族,对太后进一步支持。太后与赞普才能渐渐有力量自保。”刻意将赞普二字咬得极重,那不仅是吐蕃的赞普,也是你的儿子。

李威哭笑不得,说道:“我会帮助……但你有没有想过,两国想要议和,你们吐蕃是什么态度,疆域如何划分?”

想议和,必须归顺唐朝,就象松赞干布时代,向唐朝称臣,这也是唐朝的底限。估计没禄氏,一心只想铲除噶尔兄弟,对此不会很介意。但其他的大臣与贵族,会不会再愿意回到从前?

这一条就不好解决。

后面的更难,唐朝的底限是青海所有领地,与整个西域。但作为李威,这还是不够的,不但青海与西域,最终这个世界屋脊也要拿下来,否则也对不住自己是一个穿越者的身份。这个抱负,可以暂先不谈,就照唐朝君臣的意思,吐蕃的大臣贵族们会不会同意?

这两条不能解决,怎么议和?

“我也不知道,真正前来议和的是文成公主派来的论塞调傍。顺便告丧。”

不是与论钦陵是一家的,论在吐蕃是指王室,说文成公主派来的,不是文成公主有影响力。若她有影响力,吐蕃都不会数次挑衅唐朝。之所以挂着文成公主的名义,因为她是老太后,又是当年和亲的产物,两国和平相处的象征。使议和更富有意义,与诚意。奔丧是正常的礼节。

“我到时候看一看,只要条件允许,我会帮助你们搭成协议,助你们太后与赞普渡过此次难关。”

“那么谢过陛下了。”站起来起身告辞。

刚走,上阳宫就来人请李威前去上阳宫了。

没禄氏心思玲珑,知道李威不好忽悠,于是直接打感情牌。再说,双方有许多共同的利益,不仅是感情,有一个儿子,还想共同对付论钦陵。但仅是李威是不够的。

没有来唐朝,得到的消息又不多,可洛阳的政局,她能够想到,这一家三口子,必然会有许多分岐,甚至互相掣肘。可此次议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仅靠李威一人是不够的,还要两位太上皇太后同意。

让文成公主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了,吐蕃分成两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战。主和的一派,坚决地要走松赞干布时的政策路线,这也是文成公主最期盼的。主战的一派,却要坚决出战,趁着突厥大暴乱,联手夹击唐朝。吐蕃新上位的太后,是主和派,她对唐朝十分友好,信仰佛教,崇尚汉朝文化礼仪,文成公主在信中再三为此做了担保。

有的话不能说的,她虽不及武则天没禄氏那样有智慧,可也不是太笨,其中一些过节,还是能理解的。一说,保准因为唐朝少数人对新皇帝不满,将消息走漏。没禄氏母子出事,自己在逻些城也没有好日子过。

但没禄氏和新皇帝成了露水夫妻,都有了他的儿子,大约对唐朝不会有不轨之心。嗯,这也不大好说,要看两国的发展,两人关系的发展,以及各自心中真实的想法。

可文成公主只想到前者。

说了一些担保的话后,又写到,此次议和,正是新太后主持的,成会让主和派的大臣贵族在吐蕃有更多的话语权。若是也失败,那么主战派必然占据上风。以后两国只能交恶,仇恨越结越深。

这些都是发自文成公主内心,写得也十分诚恳。

但这都是忽悠李治的话。

换成李威,没禄氏不敢,你们吐蕃还是以前那个吐蕃吗?就算你们新赞普登基,国家政通人和,平稳过渡,可想要出动大军,与突厥人配合,请问,能不能象原来那样,从吐谷浑与党项调来大批的军队支援。恐怕就是西域与生羌部,都调动不了多少军队配合。难道你们本土敢出动二十万军队出击青海?就算敢,请问战争所需的物资与武器呢?没有了吐谷浑人强大的支援,一车车地从吐蕃高原运下来?有没有这个人力与财力?

就算有,也要最少三四年的光景,否则论钦陵也不会同意没禄氏前来议和,放弃这个大好时机的。

再说,青海三员虎将坐镇,又有各个关卡与城堡层层保护,积石山与黄河之险,数万唐朝最精猛的虎贲之师,是那么好攻打的?

所以,没禄氏兵发两路,先前就派了手下心腹,恭贺李威登基,小心地做了试探,然后再派出乞力徐前往东宫,只谈感情与自己困境,实话实说,打感情牌,没有使任何的手段。然后再通过文成公主,忽悠李治与武则天。原来她喜欢汉家文化,喜欢佛教,然而与文成公主交往不深,为了使文成公主相信,甚至不惜将底细说出来。不然文成公主此封信不会写得如此诚恳。

对军事这两口子不大懂。

而且略表诚意,此次议和,主动将王孝杰释放。

把握的时机也好,若是在去年春天,即便有文成公主这封信,也多半将使者轰回去,说不定李治脑子一热,好啊,吐蕃死了赞普,正好攻打他们,让李威大军出动,再来个娑逻道大总管,攻向逻些城。

但现在不行了,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交战,互有胜负,也知道了吐蕃人不能再小视,特别是论钦陵的军事才能。突厥在暴乱,吐蕃赞普地位已稳,再攻打吐蕃,已失去了最佳时机。还有,对军事不懂,夫妻二人立即就想到了吐蕃这是赞普系与权臣系的争夺,这个小太后当初就来过长安,要求与唐朝联手,杀死论钦陵的,只是当时大家全部疏忽了。若没有论钦陵的奇军异起,说不定整个青海已经被唐朝控制。

如今,李治与武则天还在为此事,感到懊悔。

感到信中有的说得也不对,可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不对,看起来,此次议和是很不错的。对文成公主,没有后世所想的那样,唐朝多慎重。自己的儿子都敢杀,况且只是宗室之女?可多少有些亏疚,增加了对这封信的可信度。

不过还是不大放心,于是派人将儿子喊来。这是儿子所长,与吐蕃人又打了很长时间的交道。

看完了信,李威立即明白没禄氏的用意。将信放下来,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臣叫没庐尚热。”

“与你们吐蕃太后是一个氏族?”

“是,臣侥幸与太后出自一个氏族。”

没禄氏,与母亲使的同一套路,想通过外戚巩固自己地位,但也好使。继续问道:“为什么你们会先来?”

没庐尚热支吾了一下,心中想到,大约这个新皇帝不大好欺骗,老实地答道:“此次前来的使者对赞普十分忠心,但为了表示对贵重的尊重,使节团一共过来近百人,有些是太后安排的,有些却是大论安排的。”

“知道了,你先回去,到时候我们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喏,”尚热退了下去。

“弘儿,你如何看?”李治问道。心里还有些不情愿,这个吐蕃人不可信,有利就反叛,没有利就诚服,恢复过来再叛。而且担心又有什么阴谋诡计。

李威又看了看信,并没有怪文成公主,毕竟象母亲,或者象这个吐蕃小太后这般智慧的女子,太少了。那是多少年举国上下才能出一个的。也不能解释,答道:“战,吐蕃也多半不想战。不过若是一味激怒,吐蕃不惜国力,出动一些军队,对河湟与九曲一击就退,不停地骚扰,那么会成两边开战之局。对我朝也不是很有利的。”

“是啊,朕也是这么想的。”

“吐蕃这个太后,儿臣认识,对我朝确实没有太多恶感,至少这几年,她的想法与噶尔家几个兄弟相左。噶尔家族是靠对我朝强势发迹的,所以宗旨不会改变。而她想打压噶尔兄弟,也必须全盘否定噶尔兄弟的政策。可是怎么议和?我朝顶多派出使者,对其赞普进行册封,其他的不大好相让……”

册封赞普,是意味着唐朝对新赞普的默认与首肯,某种意义唐朝依然是吐蕃的宗主国。这也是暗中对没禄氏母子支持,唐朝君臣要面子,此项决策,不会有人反对。可是议和,必然谈到两国所管辖的范围。没禄氏不敢做出太多退让,唐朝君臣也不会同意。这才是最困难的。

李治也醒悟过来,额首道:“是啊,想和,不易。”

“父皇,看一看,看他们使者到来,如何谈……”虽然难,可这个小王妃精灵古怪,说不定就能想出一个办法,将这个困难避免了。

……

冬天到了深处,又下了一场雪。

婉儿被韦月与郑宫楚拉了出去,然后扑面而来就是几个大雪球。上官婉儿咯咯乐了起来,从地上团起一把雪,反砸过去。三张小粉脸儿,立即成了三个小白花脸儿。

李威背着手,也踱了出来。

郑宫楚最是淘气,这也大出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抄起了一个雪球,看着李威,想砸,最后又砸到了韦月身上。

“这几个小家伙,”狄蕙笑道。

这一刻,才能看出来,她们终是一个孩子。

“这几年,也辛苦你了,”李威说道。

狄蕙与狄好地位虽贱,可岁数最大,多少也带了一些好头。否则后宫之中,不会这样的祥和。也许未来不会如此,可至少现在,李威不需要为后宫担心。

“臣妾那敢,是陛下的教诲。”但狄蕙话风一转,道:“不过陛下,后宫之中,有子女的地位很薄,她们这样……”

无论裴雨荷,或者郑宫楚,或者杨敏,这三个女子到现在依然没有身孕。婉儿不能算的,对李威不是很有利。只有这三个妃子有了儿子,东宫将来的继承人才有说服力。

对此,狄蕙也不吃味,无论如何,将来太子,肯定不会是她与狄好的子女。陛下地位保重,才是所有东宫的妃嫔之福。

“我也不知道……”李威摇了摇头。看样子,是不是要再节制一些,提高“质量”?

说着话,太监从外面进来,禀报裴行俭求见。

“让他进来。”

一会儿裴行俭走进来。让他坐下来,李威说道:“吐蕃使者前来议和,使我想到了一件事。吐蕃之叛,主要是亲唐派的大臣太少,加上他们性格本是狼子野心导致。突厥亦是如此,比如灵州、丰州到凉州这一带,这两次很少有部落参与暴乱当中。我曾想过原因,安置的部族主要是吐谷浑人与薛延陀残部,阿史那社尔部,少量党项,还有欲谷设部与契苾部。吐谷浑部仰仗我们唐人生存,两代与我朝联亲,所以暂时不会叛。党项人亦是如此。阿史那社尔部更不用说。欲谷设部族民不多,又深在凉州。契苾父子世受我朝深恩。薛延陀部是铁勒人,纵然不满,与不会与突厥人联手。要么南河套,安置的是昭武九姓之人,他们同样与突厥人没有多少深厚的友情。所以稍稍平安。可裴卿,你觉得是不是有着利益牵涉,或者重恩抚之,才能确保忠心?”

“陛下,此言很正确。”裴行俭不由皱了一下眉头。造成这原因,有种种机缘巧合,从漠南到漠北,不可能每一个部族皆象这几部一样,要么只有象对待回纥人那样,可那样,却是寄托在损害他部利益基础上,强行拉拢起来的关系。缓了一缓说道:“陛下是指……?”

不可能每一部都象对待吐谷浑那样优抚。关健还要唐朝自身强大,不知道李威将这个问题翻出来,指的是什么。

“我想,你此行,可带一个人过去。”

“你是指阿史那道真?”

阿史那道真是阿史那社尔之子,阿史那社尔对唐朝忠心,不仅是他有战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十一岁时便以骁勇闻名于本部,比论弓仁还要牛叉。后来颉利可汗出兵攻打唐朝,铁勒诸部与薛延陀皆叛,欲谷设前去镇压失败,阿史那社尔出兵相助,这时候他很年青,也不是薛延陀的对手,同样也被打败。正好颉利兵败于唐朝,无奈之下,率兵西走,逃到了西突厥。居然让他成功了,在西突厥发展成十几万人的大部族,对各部酋首说,首为背叛破中国者(这个中国指突厥,仍认为突厥是中国正朔),延陀之罪也,今我据有西方,大得兵马,不平延陀而取安乐,是忘先可汗,为不孝也。若天令不捷,死亦无恨。各部酋首劝说不听,亲率五万余骑攻薛延陀于碛北。此时才二十几岁。然而,输得很惨。

回来后仅余万骑,又畏西突厥之逼,不敢在高昌久居,于是贞观九年率众东行,归附大唐。李世民早就闻听此人英勇善战。一到长安,立授左骁卫大将军,嫁皇妹衡阳长公主为其妻。

皇家嫁女是一个风向标。

李渊为了安抚山东门阀,多嫁其女,给崔郑王卢,李世民此时安定全国,已经由乱入治,不需要再看山东门阀的脸色行事,于是多嫁其女为功勋。此时阿史那社尔寸功未立,得公主,得赏赐。因此,对李唐十分忠心。

阿史那道真便是阿史那社尔与衡阳长公主之子。然而因为大非川之败,也被拿去了官职。

裴行俭拍桌说道:“好!”

阿史那道真不象其老子了,差了不是一点半点的,然而不需要他领兵作战。就象阿史德温博扶持阿史那伏念一样,要的是号召力。还有什么比阿史那社尔的儿子有号召力的?

一旦他成为作战的副帅,突厥各叛部将会最少有四分之一以上的部族倒戈,还有四分之一的部族会彷徨犹豫不决。

不但阿史那道真,还有阿史那忠的儿子薛国公阿史那暕等人,这些忠于唐朝的功臣之子,皆可以利用。

“只是又要有劳裴卿了。”李威叹息一声。

裴行俭也一年比一年老了,又是文臣出身,虽然是名将,可是儒将,身体骨远不如薛仁贵这些猛人,这几年来,从青海到西突厥,又到东突厥。所行的地方皆是苦寒之地,军营生活有多苦,李威可是知道的。对于中年人来说,只要身体健康,还好一点,但对于裴行俭,塞外的寒风,无疑是杀骨的刀……

一次又一次的奔波,让李威心中始终放心不下。

“这是臣的本职。”

李威不好再说什么,又道:“吐蕃的事,裴卿,想来你也听说了。可我一直没有弄明白,没禄氏拿什么来议和?”

几天来,一直惦念此事,可无论想,也没有想明白。

“臣也不知,”裴行俭摇了摇头,顿了顿又说道:“可她既然派人前来,必然会有把握。”

说完后,皱起了眉头。

这个小王妃刁钻古怪,有时候胆大包天,胡作非为,但不能小视了,在姚州遇到时,十分嫩涩,几年后立即变了大样,不仅成功使陛下脱离虎口,眼光也十分长远,与论钦陵矛盾那么重,居然让论钦陵抛开野心与成见,扶持她的儿子立为赞普。眼下来看,对唐朝很有利,就不知道成功铲除噶尔家族后,这个王妃又变成什么样子?

几天后答案便出来了。

吐蕃一行使节,终于冒着一把飞雪,来到了洛阳。

先是报丧,正常的两国外交礼节。

李治说了一些了无生趣的外交辞令,进入了正式的话题,论塞调傍说道:“这些年来,因为对吐谷浑的纠纷,我国与大唐发生了许多不愉快的事。” 李治冷哼一声。

刘仁轨与裴行俭冲李威对望了一眼,若是提起吐谷浑,那么这次议和没得谈了。难道没禄氏变蠢了?

论塞调傍继续道:“这是前赞普与前大论制订的一些策略,孰对孰错,皆成过去。吐谷浑对于大唐来说,对于吐蕃来说,皆只是一个属国。然而为了这个属国,两国发生了多次激战,无论谁胜谁负,给两国百姓都带来了严重的创伤。得不偿失……”

“既知如此,为什么你们吐蕃人还不从青海撤军回去?”裴炎冷冷问道。

论塞调傍看了裴炎一眼,临来之前,没禄氏再三提醒,要注意此人。心中想到,幸好太后有了种种的安派,否则这一次议和将会成一个笑柄,立即答道:“裴相公,我说的是太后的意思,也是我们大多数吐蕃的意思。此次来只是表达求和之意,可成见已经种下,青海也成了不解之结。裴相公,非要翻出吐谷浑,马上解决,那么臣等只能告退。让吐蕃听从另外一些人的意思去做……”

即使李威也不想这个结果。

若是让噶尔兄弟的主战派占据上风,没禄氏母子性命堪忧不题,对唐朝也不利。突厥暴乱西域还有隐患,然后吐蕃恢复元气再战,这样密集的战事,对唐朝必将形成沉重的负担。当然,吐蕃也未必有好结果,两败俱伤,大家皆不想。从伐交的角度考虑,吐蕃主和派力量很弱,此时唐朝扶一扶,让他们强势一点,也能让两派在国内形成掣肘。有了掣肘,意见就不能统一,而且这种掣肘不象李治与李威,怎么说还是一家子,唐朝的大方向在种种妥协下,继续在发展。吐蕃这种掣肘很可怕的,是赞普与权臣的掣肘。那是真正的刀光剑影,狠不能将对方全部杀死。

这都不用说的,说出来也没有意思。

武则天在帘后咳嗽一声,裴炎听到后,立即明白自己这句有些急切,就连魏玄同与郭待举都在用狐疑的眼神看着自己,于是立即闭上嘴巴,没有再说。

刘仁轨转了一个圆场,问道:“那你们前来想说什么?”

“我想说的,是不快已成过去,耽搁下来,以后协商解决。可也要我们这些人,能向国内有一个交待。”

很委婉的一句,但意思大家都懂,你不让我们主和派占据上风,即使是谈吐谷浑,谈西域,在国内也没有发言的权利。而且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你帮助我们,我们就能与你们唐朝联手,击杀噶尔家族,除去这个强硬的主战派力量,两国将来也会走向和好。有噶尔家族存在,谈什么都没有用。不敢说出来,可想来通过唐朝皇帝,唐朝这十几个最重要的人,个个心中皆有数。

李治脸色缓了缓,道:“那你们太后想如何个协商法?”

“和亲!”

裴行俭眼睛一亮,这倒是一个妙着。

这个小王妃果然不简单,一个册封,一个和亲,即便搁置了吐谷浑与西域的事不谈,她也能向吐蕃国内交待。但随后想到一件事,又头痛了,不好办的。和亲,那怕从宗室子女中挑出一个人,也都是这个小赞普的堂姐妹,怎么成亲?

李治不知道其中的过节,望着几位宰相,想征求几位宰相的意见。

论塞调傍继续说道:“我们吐蕃听闻贵国小公主也到了及笄之年,自幼慈悲为怀,温柔娴雅,虽然我们赞普才八岁,小公主年长风岁,又能教导赞普,从小打下两国友谊,也乃国家和好之长久之计。”

若真有八岁,岁数相差不是很大,结婚也可以。似乎说得也对,岁数大,说话就有权威,小公主虽是李治亲生的女儿,然而从小半姐半母的教导赞普,赞普长大成人,必会受到小公主李令月的薰陶,两国更有走向和平的趋势。

关健是……

刘仁轨与裴行俭、狄仁杰开始打冷摆子。

李义琰一下子从胡床上滑下来。

李威坐不住,站了起来,道:“胡闹,胡闹!”

同类推荐
  • 故国神游之吕氏三国

    故国神游之吕氏三国

    东汉末年,因黄巾之乱,使得天子失其鹿,西凉董卓造逆,天下因之诸侯并起,江山、美人、民族!我欲仁慈,奈何苍生不许,那我便以杀止杀!!!!
  • 大宋遗民

    大宋遗民

    当今天下,宋国偏安于南,西夏国雄踞西北,西南之大理国,土蕃国寻衅不断,北方草原上有蒙古人虎视眈眈,金国站立中央,天下四分五裂动荡不定,群雄争霸致使民不聊生,正需要一位明主一统天下建万世之功业,为众生开太平!我高弘毅生而不凡,卓而不群,我不要这天下,尔等何敢!!!
  • 乱世痞贼

    乱世痞贼

    当云也穿越密道爬进王爷新婚洞房的一刻起,一个痞子的乱世崛起之路就此展开。平行时空列国纷争,奈何统一大势已成,覆灭死局如何化解,是力挽狂澜还是随波逐流。草民教头殴打王爷一生恩怨情仇,皇家海盗奉旨打劫,崛起于东南微末,掠国成瘾发家致富,朝廷鹰犬坏事做尽,丧尽天良,却有人拍手称快,侠肝义胆,不服命运,到手荣华岂能轻言放弃,艰辛之路,最终又有几人能还。既是痞贼,又何言仁义道德,血洒征途终有儿女情长。
  • 中国盗墓传奇

    中国盗墓传奇

    盗墓贼人手一把的洛阳铲有着怎样神奇的功用?盗墓贼的必备行头有哪些?中国盗墓史上出现过哪些盗墓狂人?盗墓重地北邙山是否还有未被盗掘过的陵墓?为了阻止盗墓贼的入侵,历代官家富户运用了哪些奇门怪招?艺高胆大的盗墓贼又身怀怎样的绝技,竟得以穿越机关重重的地下迷宫?谜中有谜,案中有案,一代代官盗私盗各显神通,一座座帝王将相陵墓在劫难逃,反盗墓与盗墓持续千年的博弈,却终究跳不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历史怪圈。疯狂的盗墓贼无孔不入,瑰丽的古墓葬文明惨遭蚕食,离奇诡异的盗墓事件,惊心动魄的你争我夺,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中国盗墓传奇由此展开。
  • 寒门甲胄

    寒门甲胄

    昔日庞大的帝国已经腐朽不堪末世的灾云笼罩在齐国的上空北疆的土地已经逐渐陷落在外族的铁蹄之下百姓的血泪汇聚的江河不断冲击着齐国的基石齐国的朝堂上却依然粉饰着太平。腐朽的世家从鲜血中索取养分以维持其早已臃肿不堪的身躯。却不知白骨与血肉中孕育出新的时代豪杰他们手中的旗帜宣示着齐国的覆灭,而带来的则是群雄并起的乱世。——————刘治,看着眼前的绵延千里不绝的山河,笑着举起手中的酒樽“敬这大争之世,敬,这百万里锦秀河山!”(注:这是一部穿越系统类小说,由于主角两世皆是普通人,所以前期主角的性格不可能杀伐果断,本书属于慢热型小说,不无脑,关于本书的意见请在书评区指出)
热门推荐
  • 传习录

    传习录

    本书是明代哲学家、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代表作,《传习录》一书是王阳明与其弟子、友人的部分对话、书信汇集体,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阳明心学及其发展的重要资料。
  • 奇葫

    奇葫

    陈迟的改变是从得到那个葫芦开始的。一个超脱了三界十方的,葫芦。
  • 报告系统,我需要女主光环

    报告系统,我需要女主光环

    浩瀚宇宙,茫茫星河!穿越到霖家叶林身上的女汉子,开始了自己拿血打出来的女战神!--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充闾文集:艺文说荟

    充闾文集:艺文说荟

    充闾先生是一个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他曾读过私塾,也接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给每一个接触过他或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在“进与退”、“居与处”、“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的问题上,这个阶层的矛盾心态仍然在持久地延宕着。但在充闾先生的散文中,他不是以价值的尺度评价从政或为文。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了拒绝或认同。就个人兴趣而言,充闾先生似乎更钟情于淡泊宁静的精神生活,这使他的创作更为纯净。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朱心悦余

    朱心悦余

    某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朱染在余慈烊修改试卷的时候,若有所思且特不怕死的问“余慈烊有没有人告诉过你,你这不叫高冷,叫闷骚啊?”某人停笔,抬头看眼前人眯着眼睛说“没有。”随即又看着试卷问“有没有告诉你,刚做过同一类型的题还做不起的人,不是成绩差,而是猪脑子啊。”朱染拍案而起“不可能!”一把扯过试卷,看到了大量的叉叉。撇着嘴,心虚的抬头,看到余老师拿着长长的戒尺“啪啪啪”在自己手上试拍,朱染有些脚软,恍惚间把那戒尺看成长刀,这是要宰了她的节奏。朱染咽了咽口水,感觉羊入虎穴,插翅难逃。“啊啊哎呦喂!”
  • 左学三十六计·右学孙子兵法

    左学三十六计·右学孙子兵法

    现代西方媒体声称,一个崭新的中国正建立在古代战略上。《孙子兵法》不仅是兵家必胜之战策,更是现代人在商场、职场、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的法宝。三十六计,计计相扣,数中有术,术中有数,不但能成就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更能成就现代商业英才、职场精英。
  • 婚礼进行曲

    婚礼进行曲

    隔着软皮挎包,她再次捏了捏里面那本薄薄的硬皮小本本,心里无端地生出一股子悲凉,为了这个硬邦邦的小薄本子,她这些年咽下了母亲多少唠叨,又硬着头皮承受了多少复杂的眼神!现在,它总算是规规矩矩服服帖帖地被她捏在手心里了,想怎么捏它就怎么捏,想怎么拍它就怎么拍,想把它放在哪里就放在哪里!肖涵这么发狠地想了一阵,长长地舒了口气,抬头看了看天,秋天的天空高阔得连梦都触不到。瓦蓝瓦蓝的底色上偶尔飘过两朵悠闲的白云,也不知被哪路神仙踩在脚下——越发显得自己渺小得如同蝼蚁。一种习惯性的卑微感使肖涵收回目光,低头去看自己的脚尖,五彩的花砖路从她的脚尖延伸出去,一直向前,看不到尽头。
  • 宠猫成妻:王子殿下有妖气

    宠猫成妻:王子殿下有妖气

    师太级三无少女陶乐乐,被素不相识的王子殿下一吻定情了。一场意外死于非命后,好不容易得来一个重生的机会,她却在三年重生期限里,用一年的时间兑换了漂亮的脸袋;又用一年的时间兑换了完美的身材;还用半年的时间和王子殿下绑定了亲密的关系。只是重生之后某人才发现自己貌似被坑了,说好的貌美如花、三围出众呢?请问这胖乎乎的身体、圆滚滚的肚子是怎么回事?
  • 张中行散文:人生卷

    张中行散文:人生卷

    张中行谈人生时能够冷静地剖视人生,直抵人的内心,犹如一盏明灯,在黑夜中指引归家的路途,读来让人顿悟人生的哲理。张中行谈人生的散文还如晨曦般带着希望,把温暖和煦的阳光洒遍大地,唤醒沉睡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