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9600000055

第55章 气候(2)

当大气中存在空气密度和气流速度不同的界面时,便会引起波动。此时,处于波峰的空气上升,可能冷却成云;处于波谷的空气下沉,则无云生成。这样,会形成一列列平行排列的云条。如果有两个波动方向,那么新产生的波动便会叠加在原来的波动之上,从而形成一种类似棋盘格子的云块。在气象学上,我们把这种云叫做波状云。

如果大气层下层不稳定,而上层很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有利于波状云的形成。因为空气上下层均稳定,不利于波动的形成。如果空气上下层均不稳定,则产生的不是波动,而是对流。而下层不稳定、上层稳定的空气层,既保证受扰动的空气有一定的垂直运动,又不至于发展成对流。由此可见,波状云的产生,往往预示着大气层的上层很稳定,故多晴好天气。

但是,有时候波状云与大片的层状云连在一起,则表明将有风雨来临。因为层状云的出现往往是锋面即将移来的前兆。所以也有农谚说:“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因此,当天空出现波状云时,还需留意它是否与层状云连成一片,必要时还要看天气形势图,看看是否有锋面移来。这样,我们才能把此后几天的天气准确预报。

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叫做“露重见晴天”,意思是说若清早露多,往往预示着白天晴朗。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在秋冬季节的夜晚或清早,我们有时会看到树叶上有一些小水珠,这就是露。有诗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露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水汽。而且,空气温度越高,含有水汽量越大;反之,含有水汽量越少。在夜间和日出之前,空气的温度比较低。这时候,若空气比较潮湿,加之降温使空气包含水汽的能力降低,其中一部分水汽就会在树叶、屋顶等地物之上凝结成水滴,从而形成了露。

在什么气象情况下,比较容易形成露呢?

一是在晴天的夜间和清晨,比较容易形成露。因为晴天的夜间和清晨,天空中无云,地面的热量直接散发到宇宙空间,被大气吸收的热量比较少,因此,地表降温较快,有利于露的形成。可见,“露重见晴天”是有道理的。

二是在有微风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形成露。因为微风能源源不断地把潮湿的空气带来,又把已经析出水汽的空气带走。如果无风的话,就难以把潮湿空气不断送来。而如果风太大的话,近地层冷空气和高层较暖空气会发生强烈的混合作用,使地表的温度比较高,也不利于露的形成。

在白天,我们一般看不到露,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太阳出来后,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了,空气能够含有水汽的能力又增强了。这时候,露就会蒸发成为水汽,又进入了空气之中。

综上所述,民间的天气谚语是老百姓长期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总结。在各地天气预报中,天气谚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不同地方、不同季节,常常有不同的天气谚语。把天气谚语和天气形势图结合起来,有助于获得比较好的预报效果。

为什么会下雨

我们见过毛毛细雨,也见过倾盆大雨。我们见过一些雨下得时间很短,也见过一些雨连绵不断地下上好几天。有时候,天空浓云密布,一会儿大雨滂沱,又一会儿雨过天晴。1998年7月9日晚上至第二天凌晨,我国陕西省商洛地区丹凤县某地下了一场特大暴雨,历时6~7小时,雨量超过1300毫米,相当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一年降雨量的总和。那么,天空为什么会下雨?这些雨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雨是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滴。飘浮在天空中的水有气态、液态和固态,而且它们会相互转化。气态的水叫做水汽。当富含水汽的空气冷却后,其中不少水汽就会变成液态或者固态。因为随着气温的下降,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会急剧下降,例如,当一团空气从30℃降至10℃时,其容纳水汽的能力要下降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当空气含有比较多的水汽并且受到冷却后,无法被空气容纳的那部分水汽,就会以一些细小的尘粒为核心而发生凝结或凝华,生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悬浮在空中,便形成了云。这种小水滴或小冰晶会在空中上下运动,相互碰撞。在此过程中,其体积会增大。当上升气流无法顶托它们时,它们就降落至地表。它们若以液态水的形式降至地表,叫做降雨;若以固态水的形式降至地表,则成为雪或冰雹。

根据冷却过程的不同,我们把降雨分成锋面雨、对流雨和地形雨等。

先说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它们之间会形成一个与地面有一定倾斜角度的过渡区,人们把它叫做锋面。暖空气因较轻而在上,冷空气因较重而在下。暖空气会沿着锋面向上运动。若暖空气含有较多水汽,则到了一定高度后,因为气温降低而使水汽发生凝结,成云致雨,这样形成的雨叫做锋面雨。每年春夏之交,锋面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徘徊,使该地区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此时正值梅子成熟之际,故人们把此时的雨叫做梅雨。宋朝赵师秀的《约客》诗中说:“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正是梅雨景象的生动写照。每年秋季,在我国广大地区上空,经常有冷空气推动锋面向暖空气一侧运动,暖空气被迫抬升,若此时暖空气比较潮湿,则也会因冷却而发生凝结,形成秋雨。由于整个地区锋面过后被冷空气占据,气温下降,故有“一场秋雨一阵寒”的现象。

再说对流雨。在夏日的午后,人们常常经历这样的天气:一开始是烈日高照,人们感到十分闷热。后来天空中出现乌云,天空逐渐变暗。当地面被浓厚的黑云笼罩时,突然会有一阵凉风吹来。此风风速较大,有时还能见到飞沙走石的景象。气温急剧下降,有时降温幅度可达到10℃左右。路上行人匆忙赶路;小贩们忙于收摊;家庭主妇则忙于把晾晒的衣服收回。一会儿,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有时还伴有电闪雷鸣。此雨一般下得不长,雨停以后,天空放晴,空气清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流雨,也称雷阵雨。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降雨呢?

在夏日的午后,地面强烈受热,近地层气温升高。由于地表的不均一性,一些地方的空气比周围地区温度更高。而温度更高的空气很不稳定,遇上升气流或地形抬升便会向上运动。由于高空的空气密度比近地层小,于是,上升的气块会膨胀,对外界做功,从而使其自身温度降低。若上升气块水汽丰富,便会凝结成云,通常形成一种孤立、分散、底部平坦的云。当这种云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厚度加大,常常呈砧状,云内气流上下运动强烈。当下沉气流把高空比较冷的空气带到地表时,便形成了凉爽的大风。紧接着,一场大雨把大地包裹在雨雾之中。这就是夏日常见的午后雷阵雨。

最后,说一说地形雨。在山岭的迎风一侧山坡,我们可以见到另一种的降雨。若气流含有比较多的水汽,则会沿山坡一路上升,逐渐发生冷却凝结,从而成云致雨,这种雨叫做地形雨。印度东北部有一个地方叫做乞拉朋齐,它是世界上降雨最多的地方之一。我国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是644毫米,上海为1124毫米,广州为1694毫米,但是,乞拉朋齐的年平均降水量有11000多毫米,比上述几个城市要多得多。若把乞拉朋齐的年降水量平均分摊到一年中的每一天,则每天的降雨量均超过30毫米,都是大雨。为什么乞拉朋齐如此多雨呢?

这首先是因为乞拉朋齐受到源源不断的西南气流的影响。这西南气流来自广阔的印度洋,带有大量的水汽。其次,乞拉朋齐位于西南气流的迎风山坡,气流在运动过程中受阻于山坡,于是沿山坡抬升,气温降低,大量的水汽发生凝结,形成丰富的降雨。

以上,说了形形色色的雨和多雨地区,那么,世界上什么地方降雨特别稀少呢?在南美洲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几年不下一场雨,是一个降水特别稀少的地区。这是因为,这个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气流下沉,风向与海岸平行,故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加上强大的秘鲁寒流使近地层大气温度降低,使大气层十分稳定,不易形成对流,故降水十分稀少。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据1906年至1944年的统计,年平均降水量达到6557.8毫米,其中1942年达到8408毫米。我国西北地区的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且末,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8.6毫米;另一个地方若羌,只有15.6毫米。

西北内陆多奇观

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有一望无边的沙漠。这里,沙丘连着沙丘,是一片沙的海洋。有时,遇到人们赶着骆驼穿越沙漠,则老远就可听到驼铃声声。西北地区还有高耸的昆仑山、天山,山势雄伟,山顶终年白雪皑皑。除了这些景观之外,到过西北内陆的人,还可以见到一些奇特的地理和人文景观。例如,在一些气候异常干旱的地方,却分布着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洲。在这些绿洲上,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成片分布,人们还常常可以见到瓜地和葡萄园。这种沙漠里的绿洲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

原来,西北地区有一些高大的山脉,山顶上终年为冰雪覆盖。当夏季来临时,气温升高,高山上的冰雪大量融化,汇成河流,滋润着山前一带的土地。人们利用这水源进行耕作,便形成了绿洲。在吐鲁番地区,当地农民用一种叫做“坎儿井”的独特灌溉方式,引水灌溉,培育出品质优良的葡萄。吐鲁番有一条葡萄沟,它长约8千米,宽约1千米,在这一片土地上,葡萄园连绵不断。在收获季节,绿色的、紫色的葡萄一串串挂满园内,形成这里一种独特的景观。所谓“坎儿井”,主要是由长长的相互成网的地下引水渠道组成。水在地底下流动,既减少蒸发,又防止污染;更可贵的是,由于暗渠内的水避免了太阳光直接照射,水温较低,凉爽宜人,这在以干热著称的吐鲁番盆地十分难得。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是早晚气温相差很大。有人说,在这里是“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会形成昼夜温差大呢?

首先,这些地区气候干燥,大多是晴朗无云的天气。在白天,由于无云遮挡阳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热量比较多,因此,使气温上升得很快。而晚上,由于天空无云,空气中也缺少水汽来吸收地面的热量,地面放出的热量大量散发到宇宙空间中去,因此使晚上气温又迅速下降,到日出之前,气温降至一天的最低点。

其次,这些地区多沙漠和裸地。在同样的日照下,沙漠和裸地由于热容量较小,温度升高要比水面快得多,这是造成内陆地区白天高温的一个重要原因。到了晚上,地面放热降温,沙漠和裸地因热容量小,放热引起的降温又比水面快得多。这样,我国内陆地区晚上气温下降幅度比较大。

我国西北地区的另一种奇怪现象是,在一些地方,尽管以气候干旱著称,却也会发大水。例如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而敦煌境内有条河流叫做党河。这里是我国干旱地区之一,降水稀少,但在1979年,却发生了一场水灾。原因有三个:一是这一年夏季气温高,高山融雪多,靠冰雪融水补给的党河上游水库,在7月份水位就相当高了;二是这一年有一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气流,越过青藏高原后向祁连山方向运动,给敦煌一带带来大量雨水;三是当地老百姓十分珍惜水,当党河水库的水位越过警戒线后,仍舍不得开闸泄洪。结果水库决了堤,敦煌城很快就到处是积水了。

大西北面积广大,地底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镍等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它那多姿多彩的奇特景观和奇异现象,更增添了它诱人的魅力。

奇特的青藏高原气候

拉萨是青藏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素有“日光城”之称。到过拉萨的人,一定对那里强烈的日照有深刻的印象。在那里,蓝色的天空衬托着白色耀眼、光芒万丈的太阳,即使太阳降落到地平线上,也是令人炫目难睁、不可直视。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长期受到那里强烈日照的影响,肤色黝黑。

为了比较青藏高原与其他地区日照情况的差异,我们引入一个叫做“年太阳总辐射量”的概念,即某个地区一年内接受到的太阳总辐射量,其单位是:千卡/平方厘米。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大势是西部多,东部少;青藏高原是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收入最多的地区,为180~240千卡/平方厘米;西北地区大约为140~180千卡/平方厘米;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为120~140千卡/平方厘米;南方地区基本上小于120千卡/平方厘米。

拉萨的年太阳总辐射量为202.4千卡/平方厘米,比我国东部地区要高得多。在雅鲁藏布江的上游河谷和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一年内接受到的太阳总辐射量更多。例如,在日喀则和准噶尔,年平均日照时数比拉萨多230~390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比拉萨多20~40千卡/平方厘米。

为什么青藏高原日照如此强烈呢?

青藏高原地区空气比较稀薄,又多晴天,天空中云量少,使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的太阳辐射比较少,从而使最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比较多。

拉萨尽管日照强烈,但在受不到阳光的阴处,气温还是相当低的。当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之时,青藏高原却有大范围的气温较低地区。拉萨7月份的平均气温是15.1℃,青藏高原有的地方还不足8℃。在拉萨,从暖热的阳光下走进屋子,顿时会有一阵寒意,有时手摸桌子,也有冰凉的感觉。“日晒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便是拉萨气温的生动写照。夏日去青藏高原旅游,不仅可以饱览高原风光,还不会有酷热难受的感觉。

为什么7月份青藏高原气温如此之低呢?有人奇怪,青藏高原地势高,在白天,与太阳的距离比平原地区要小一些,按理它接受的太阳热量更多一些,可为什么其气温反而如此之低呢?

实际上,一个地方温度高低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它获得的热量多少和它失去的热量多少。这两者的差值,决定了这个地方温度的高低。如果一个地方获得的热量多,失去的热量少,它的温度就升高;反之,它的温度就降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相近。在这两个地区的大气层顶部,获得的太阳热量也是相近的。但是,青藏高原由于地势很高,造成青藏高原上的大气层空气比较稀薄。正是由于这层比较稀薄的空气保暖作用差,加上天空中水汽含量少,云量少,致使青藏高原地表的热量大量散发,从而造成该地区7月份气温比较低。这就像一个人在晚上睡觉时,若盖上厚厚的被子,就会感到很温暖;而盖上一条薄薄的毯子,则会感到比较冷。

同类推荐
  • 外星人大图说(天文科学丛书)

    外星人大图说(天文科学丛书)

    《天文科学丛书:外星人大图说》主要包括外星人丢失的婴孩、外星人青睐地球人、外星人目击报告、外星人频访美国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前沿性和新奇性。
  • 飞碟档案解密(天文科学丛书)

    飞碟档案解密(天文科学丛书)

    《天文科学丛书:飞碟档案解密》将为你破解其中奥秘,书中讲述了神秘不明飞行物、飞碟现身空军基地、宇航员遇到的飞碟、科技人员目睹的飞碟、飞碟闯入新墨西哥州、飞行员遇到的是飞碟等内容,具有很强系统性、科学性、前沿性和新奇性。
  • 地球的血液:江河湖泊

    地球的血液:江河湖泊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自然界亿万年的沧海桑田造就了无数令人震撼的自然奇观,它们在大自然浩瀚无际的舞台上演绎着地球不老的传奇。本书是一部以地理知识为题材的社科读物,内容新颖独特,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给青少年读者,以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愿望。
  • 数学颂

    数学颂

    当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引领读者探寻数学之美。本书收录了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于2015年接受的一次关于“数学”的采访。
  • 昆虫记

    昆虫记

    让-亨利·法布尔(Jean-Henri Fabre)(1823-1915),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法国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天性好学,对化学、数学、物理和生物等学科有广泛涉猎。后潜心研究昆虫的习性和生活特征,写成十卷本观察手记《昆虫记》,被誉为“昆虫诗人”。
热门推荐
  • Desperate Remedies

    Desperate Remedi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修真之我有神通系统

    修真之我有神通系统

    我有神通系统,我怕谁,惹我,我用蚂蚁神通,五十倍力量,一拳打死你丫的。
  • 神级透视

    神级透视

    又名《无敌神眼高手》。都市青年刘阳获得无上传承,觉醒神眼异能。
  • 火影之冰封忍传

    火影之冰封忍传

    作为最后一个水无月,猪脚的压力很大,但不管如何,还是要活下去。
  • 瓦罗兰传说

    瓦罗兰传说

    瓦罗兰大陆,一个充斥着魔法与符文之力的奇幻大陆。西有以正义为名的荣耀国度德玛西亚,东有尊崇强者的诺克萨斯,北有拥有先进科技的城邦皮尔特沃夫与祖安,南有失落的沙漠国度恕瑞玛与约德尔人的故乡班德尔城。无尽的海域还有着海盗们的乐园比尔吉沃特。又以巨神峰、弗雷尔卓德、暗影岛、艾欧尼亚最为神秘。这个神奇的大陆每天都上演着精彩纷呈的华丽篇章……新书《第六禁令》,喜欢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 春秋通论

    春秋通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陆墨

    天陆墨

    那你有名字吗?”他看看她,又低下了头,摇摇。“那,我给你起个名字吧。遭遇劫难的孩子在最黑暗时遇到了透过乌云的光明。乱世开始,少年是去逐鹿天下,还是守护身边之人?
  • 天赋好到爆

    天赋好到爆

    一次火急火燎的天赋测试,从此让世间多出了一位无敌的守护!无论炼丹,炼器,还是武技,一学就会。灵术,符文,信手沾来。国家危难,魔人入侵,生灵涂炭?不用怕,有他在,就足够了....(放心收藏,吐血完本!)
  • 霾之二重奏

    霾之二重奏

    那件事发生在我十五岁那年的初夏。当时我还是个懵懂少年,老爸那几年在欧洲做生意,把我扔给他的好朋友海叔——也就是我干爸——照管。干爸对我很好,但也管得很严,每月只给我一万块零用钱,不准我像其他富家子弟一样在外面玩乐花销,以免我堕落了。而且我当时在国际精英学院读书,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平时想进城都不行。好不容易盼到了一个周末的下午,可以出来玩一趟。我还没有自己的车子,就打了一辆出租车从郊外别墅到了市中心广场。在宏伟的广场上,我兜了一圈又一圈,目不暇接地环顾四方,心中涌起一阵阵从未有过的兴奋。
  • 性文化研究报告

    性文化研究报告

    本书为我国著名社会学学者李银河先生对中外性文化研究的成果。作者力求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简要概括中外性文化的变迁脉络,结合中外性观念的历史演变,简要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观念、性行为、性关系的规范及其历史与现状。作者从学术研究的立场出发,通过不同社会以及不同文化的比较,描述和分析了这些社会或文化在性问题上的种种观念和论争,以及由此产生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变化。书中还介绍了国外在性问题研究与论争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法律问题。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目前国内外有关性问题研究与讨论的大致情况。作为一个学者,作者还试图为中国社会一步调整和完善性规范、性政策的性法规并建立起一种全新和健康的性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