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3500000009

第9章 村貌(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西中黄村震感明显,电灯摆动,桌子摇晃,人感头晕。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举国上下为汶川遇难者致哀。

四、风灾

风灾主要是干热风。本地多刮西南风。每年的5月下旬(约在25日至月底),连续几天的西南风,能吹干小麦。小麦进入灌浆成熟阶段,气温高于32℃,相对湿度小于30%,如遇大风,就是所谓的“干热风”。干热风能让小麦停止灌浆,提前成熟,最终造成颗粒干,减产5%至20%,甚至更多。

预防的办法是:浇麦黄水(干热风出现之前的2至3天,普浇一次水),降低麦田温度;使用0.2%-0.4%磷酸二氢钾在孕穗、扬花期各喷一次。并大搞农田林网化建设。

另,小麦成熟期如遇大雨、大风,能让麦子成片倒伏,造成减产。

五、雹灾

1976年8月16日,本地下过15分钟的冰雹,棉叶、棉桃被打落,玉茭、谷子被打成光杆。后虽又长出,但严重减产。

1986年5月13日,狂风暴雨,夹杂着冰雹,在本地下了10分钟,熟而待割的小麦断头折杆,损失严重。早秋庄稼,也遭不同程度的损失。

村人说“夏收如龙口夺食”是有道理的。

六、蝗灾

《襄汾县志》记载: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到清同治元年(1862年),共有10年发生过蝗灾。

民国十三年(1924年)本地发生蝗灾,村组织群众扑灭,挖坑深埋。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县志载:农历七月,蝗虫遮天飞来,迅及各村,田间、道路不见地皮。继而越城入户,遍及民宅。所经之处,高粱、谷子、玉米叶穗均被食光。群众扑、打、赶、埋无济于事,停留10日,一夜突然飞离,去向不明。是年秋,秋禾颗粒无收。”

1998年8月,西中黄村北木桥地一带,发现有大量蝗虫。村委立即上报县政府。县委书记段克己、副县长廉振东亲临指挥,县农业局植保站提供灭蝗农药和技术指导,调来赵康、永固两个乡镇的机动喷雾器40台,组织了150人的灭蝗大军,仅用了两天时间,喷药面积达1000余亩,及时扑灭了蝗虫,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近年来又有蝗虫出现,2002年我国南边省份蝗虫成灾。国家投巨资灭蝗,动用飞机喷洒药剂。防蝗要提高警惕。

七、其他灾害

棉花枯萎病、小麦黄、黑疸病,霜害,寒流等等在本地都有发生。好在现在科学发达,农药有力,政府领导,这些灾害都不可怕了。

(第二节)建筑

建筑包括古代建筑、现代建筑和村名与街巷三个部分。

(第一节)代建筑

一、砖包城墙

登上姑射山巅的石梯关,回首俯视,山脚之下,有三个大的村落,其状各异:尉村像个篮,三公像个盘,黄墩像个面抄子。那“集上为把,村内为板的‘面抄子’”,形象地道出了昔日西中黄村的外观形状。那青砖到顶的城墙,高大美观的城楼,犹如四条抬头欲飞的巨大卧龙将村围定,雄伟壮观,令人惊叹不已。走遍大江南北,砖筑城墙的村堡尚无二家,其造型之美,工程之大,堪称华夏农村第一城。

该城始建于崇祯三年(1630年),竣工于清雍正年间,历时约有百年。太平县志光绪版载:西中黄距县十里,明崇祯三年筑堡。国朝康熙五十三四等年通甃以砖”。又称贡生鮡化“建堡施粥,大为时论所推”。说明建城是由张化之兄张鮡化领导所建。工期分两段完成,先筑土堡,后砌砖墙。那么城门楼是哪期建的呢?经查,各城门楼额匾均由知县魏公韩书于崇祯四年,显然门楼是在一期工程完成。二期工程字版仅存三块:北城西段字版是康熙乙丑年(1685年);东段为康熙庚寅年(1710年);东城北段为雍正五年(1727年)。西城、南城、东城南段建城字版均已丢失。不过仅这三块已历时42年,加上1631年至1685年间的54年,共达96年了。若按崇祯三年计,可达97年,故建城时间约有百年。

崇祯二年,山陕大旱。是冬,陕北爆发了农民起义。翌年2月26日,义军东渡黄河,进入太平县境,知县魏公韩亲操火器御之。之后,以防寇为由,要求各村筑堡自卫。时任陕西周至知县的张化,闻知寇犯故里,便写《平寇疏》,并遣义男张定持疏入京,交给时任户部陕西司主事的邑人王椿,要其转奏朝廷。此即建城起因和张鮡化积极领导建城的历史背景。

城周1980米,上宽3米,下宽7米。西南有一东西长50米,南北宽17米的缺角。据说这是因为西南为申,申即猴,猴缺腮,故缺角以避不吉。南门左右为砖土相间花墙,其说有三:①按历朝建城规定,村建城墙不许砖石全包;②相传太平县有只金凤凰,其头在县城西门之北段,其尾在西中黄南城中,故此处不得用砖全砌,否则凤凰展翅,墙会倒塌;③西中黄为凤城,西门之北为凤头,南门之东为凤尾,尾部不能以砖全砌。的确,在城外建房之前,距城一里之遥,轻轻拍手,城墙会有奇异之声回应,传说那是凤鸣。城开四门,各有其名,西曰“建威门”,北称“武安门”,东为“来青门”,南是“永熙门”。其字刚劲挺拔、清秀隽永,嵌于门额石上。门洞很深,有四丈五尺,内安两扇硬木铁包大门,备有吊锁、腰杆、守门窑,有专人把守。上建城门楼,红柱碧瓦,四明八角,甚为壮观。为了防洪,南北两门专设门环,撑杆,洪水进村,可随时撑开,任其从中心官道通过,防止淹没村落。城墙外层用过錾条石和特制青砖包裹。下宽2.5米,顶宽0.7米。城端建有800个垛台,台有方眼,望射兼用。垛内土墙每隔数米挖一深槽,砌砖与外包砖层衔接,使砖土紧扣一体。城顶方砖墁铺,内砌砖垅和自上而下的水槽。城角较宽,花鼓打场,可供数百人围观。东南城角建有笔台、砚台两个,以补风水。每年正月十六,四院群众随同锣鼓、旗伞、花鼓、秧歌登上城楼,绕城一周,欢度元宵佳节,浏览城外风光,展现家乡风貌,激励人们奋进。

建城至今已有378年,历经风雨侵蚀和战争摧毁,四个城楼已荡然无存,就连城门洞子也仅剩北门一个。为了机械通行和大跃进时打大井之用,城开六豁,垛台拆除,令人痛惜。幸好城墙主体尚在,如加修复,可再现昔日风光。

万里长城工程浩大,被立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保存完好,吸引着世界游客。西中黄村城墙为华夏农村城墙之最,本应列为国家文化遗产,因破坏严重而未列。亡羊补牢犹未晚,而今觉醒尚不迟。对此城应倍加爱护,积极修复,因为它对研究明代建筑、村落变迁和繁荣县域经济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城以人兴,人以城名。过去村有人才,兴建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城,因建此城而使张化被视为乡贤,张鮡化列为耆硕,名声远播,载于志书。今逢太平盛世,正是有识之士为村献力之时。修复古城,再现昔日风光,开发旅游事业实为利国利民的一大善事。那时将会吸引游客络绎不绝,令村民欢心雀跃,使中黄这条巨龙腾飞,金凤起舞,经济繁荣昌盛。

二、庙宇楼阁

西中黄村的古庙楼阁颇多,可以说是星罗棋布。南门外有关帝小庙、善恶庙和魁星楼、三义阁、文昌阁;村内有娘娘庙、财神庙、菩萨庙、马王庙、南寺、北寺和玉皇阁、西楼、老爷楼;集上有土地庙、龙王庙、火神庙、红爷庙、大郎庙、关帝大庙、三官庙和春秋楼;八社合建的有峰坡庙。总共有大小庙宇23座,各种楼阁七个。现择其要介绍如下:

(一)大郎庙

关帝庙东侧的大郎庙,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1年),是为纪念三国名医华佗而建,又称华佗庙。是庙坐北向南,地基较高,用条石砌起,登八个阶石方可到顶。门楼斗拱结构,上盖琉璃筒瓦。阶下左右各有一石墩,上有大石狮子一对。隔路有一对铁旗杆,下有基石,用四块大条石垒起,以铁箍固定。旗杆高约七米,上绕盘龙,下部有一铁盆,外刻旗杆重量和捐款人姓名,上部有一方斗,四角插旗,下垂风铃。门东建钟楼,悬一直径四尺多的大铁钟,花纹清晰,声音宏亮,可听十里之遥。门西建一鼓楼,挂一直径五尺大鼓。每当敬神钟鼓齐鸣,庄严肃穆。庙不大,东墙靠路,西边建房两间,北为正殿,殿中有华佗坐像,像前有蒲团、香炉、供桌,上摆签筒、签簿,供人敬神、求药、抽签、打卦。后有小院,建有寝室,塑大郎爷夫妻像。

旧社会,群众贫困,缺医少药,常把自身安危寄托神灵保佑,到此求药还愿者甚多。据说,民国初年有一白胡子老汉途经关村,在一贫困家庭找水喝,户主是一中年妇女。丈夫卧病不起,老汉给其扎针,病立轻,又赐草药少许。妇女给钱不要,问其姓名、住址时,只说黄墩人,门前有对铁旗杆。说罢,出门西去。三日后,病人大好,要妻寻找恩人答谢。中年妇女走遍三个黄墩,门前均无铁旗杆,后在仁义巷旗杆院(木旗杆)查问也无此人。无耐返回,途经集上泊池,见大郎庙前有对铁旗杆,顿悟,是大郎爷显圣,便逢人以告,遂使此庙香火更旺。

(二)关帝大庙

出北门110米处,建有过路台子,两旁各建一楼。过路台子实为步入水过凉亭,进入关帝大庙的正门。台基高1米,由两个南北长8米,东西宽3米,间隔4米,相对边沿留有板槽的石砌地基组成。基上筑台,砖木结构,斗拱相套,八卦攒顶,上盖琉璃筒瓦。平时为门,供人通行,演戏时,棚板挂幕,便成一个坐南向北的戏台。

东西牌楼是入庙的两个侧门,也是下地干活的必经之路。过东牌楼,沿天池东边朝北可到田间,在钟楼处西拐,越过大郎庙,北折便是关帝庙东门;过西牌楼往西是尉村道,在天池西南角北折,沿天池西边向北,至财神庙东拐,再北折可入关帝庙西门。

关帝庙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1年),是为纪念关云长,由全村人捐资所建。

在天池北边,隔有一丈多宽的路,路北并列建庙两座,西为关帝庙,东是大郎庙。

关帝庙的西门对在西天池的西北角,门额上书“降虎罗汉”四字;东门对在东天池西北角,门额上书“伏魔大帝”四字。门前各有七个八尺长的青石台阶,阶旁建有护阶墙,下砖上石,以两块长五尺,宽尺二的青石相对而成坡状,石面非常平滑,小孩们经常在此溜滑滑。从台阶上去,坐在护阶石上,两脚在前,屁股在后,手扶两边做好准备,将手一松,嗖地一下就滑到底了。天长日久,石上都磨出两道脚印。

进入庙门,下三个台阶,便踏入庙院,院子用青砖隔成各种形状的框框,框内先用石灰泥铺底,再用各色拳头大的卵石填实,人们一踩,磨得光滑闪亮,在雨后的阳光照射下,光彩夺目,使整个院子像铺了一块绣花地毯。

院子正北建有关帝大殿,前为献殿,后是正殿。献殿门侧各有一棵一揽粗的挺拔翠柏,树冠茂盛,如龙似凤;树的内侧各放一尊口衔绣球的铁狮子;内摆一个大教盆,上边花纹清晰,工艺精湛,令敬香者惊叹不已。

献殿为正方形,底面积100平方米,除下砌青石,上盖琉璃筒瓦外,中间全由木料构成,颇具南方建筑特色。周围有十二根一围粗的红漆木柱,柱间装有九尺高的软门,软门以上是用大小不同的斗拱,方檩层层套起,形成了下小,中大,顶尖,八卦攒顶式样。在四周的方檩上均刻有花卉、人物之类的花纹,玲珑剔透,活灵活现。

殿比院高尺余,上三个台阶即到殿的前门,门额悬挂一匾,上书“节义”二字,金光灿灿。门内横摆一长条祭桌,后有四个大龟驮着高约两米的石碑,其中一块是由西吴临川人怀明汤书撰,其内容是记载建庙的原因(此碑尚存),另三块据说是记载建庙捐资人姓名和建筑概况的。

出献殿后门,再上三个台阶,即到正殿门口。两殿衔接处,装有特制的瓦形腾槽,可把两殿流下的雨水送到东西两旁。

台阶两侧各塑一头顶木盘秦桧像,跪于地下,以示对奸贼的惩罚。为什么会把三国与宋代两个不同时期的人物塑在一起呢?可能是为了惩恶扬善吧。据说宋朝有个皇帝曾梦见过秦桧跪于关公面前一事,故有此塑。台阶之上,门的两侧各塑一把门将军,东为关平,西是周仓,两像身高丈余,体态雄壮,立眉瞪眼,手持刀枪,甚是威武。

正殿为土木结构,殿姿雄伟高大,底座为正方形,占地二十五平方丈。中间三间高约三丈,四周有六尺多宽的走廊,通过走廊可环殿一周,主房有十六根直径约一尺八的通天脚柱,除中间四根露在殿中外,其余几根均包在二尺多宽的土坯墙内。墙基三尺砌以青砖,上边土墙用白灰灰平,上绘壁画。走廊有二十根直径约一尺粗的脚柱,横梁搭在此柱与主房的脚柱上,主房四角的脚柱均撑三根横梁,檐下为斗拱结构,四角高挑,下吊风铃。大殿内所有木料朱红油漆,雕梁画栋,十分壮观。殿内北墙根下,建一三尺多高神台,上塑高大神像,红脸、长髯、金盔、绿袍,一手提青龙宝刀,一手上抚美髯,显然是威震华夏的关公坐于台上,殿中光线较暗,只有像前蒲团明显可见,四角放的什么神楼、旗伞之类只能隐约所及。

在殿背后的墙上,挂一大算盘,珠子大如馒头,为何要挂此物?不得其解。

戏台建于庙的正南,与殿相对。戏台比较宽大,东西三丈余,进深两丈多,中间用木板相隔,将戏台分作前场和后场。两边留门,人们称作“鬼门子”。前场为八字形,有四根圆木脚柱,东西两墙快到前檐处,以扇面形式向两侧打开。柱上挂有两幅木制瓦形对联,据说是由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写,其内容因时间久远,无人记清,但那笔势流畅,婉转劲利的行体字,却深刻在一些老年人的脑际。柱上方木相连,斗拱相套,角下垂铃,上盖琉璃筒瓦,屋脊青龙盘绕,甚是典雅。

戏台东西两侧各建耳房两间,与后场相通,供艺人化妆和放置戏箱。后墙中间有一砖卷窑洞,上建登月楼,可观景乘凉。穿过窑洞,有一抱亭,演戏时常在此设茶炉,为艺人供水。每年清明节前后和六月十三左右都要在此唱戏。

旧社会男女界限划得很清,看戏时表现得最明显。戏台下的中间留一条东西走向的路,男人在路前站着看,女人在路后坐在用铁链连在一起的桌子上看。

庙的西边由南到北依次建有土地庙,村里埋人时都要到此告庙;接着是七间廊房,下塑赤兔马和手持缰绳待命出发的马童;再北是两个小院,前院为娘娘庙,内有厢房,供官人办公。后院称渠子里,供水利渠人使用。庙东建筑与庙西建筑相应,由南向北依次是伙房、廊房和两个小庙,前为龙王庙,后系火神庙。

(三)三官庙

三官庙建于何时不清,只知道咸丰二年(1852年),由张扶清领导复修,并增建了月宫门、鱼池和东西廊房。是庙建在院东汧和羊头汧汇合处之北,外观状如三角,内分东西两院,坐北向南。西墙沿院东汧由东南伸向西北闸口处,呈凹状。北靠子汧,东接羊头汧。每逢山洪爆发,四周环水,飘飘然,如入仙境。

大门开在南面偏东处,门前有一牌楼,木石结构,高大美观。楼后有卵石墁铺的门坡、雕狮头的青石门墩、黑红色的木制大门和琉璃罩顶嵌有“月宫门”三字的门楼。进门不远建一鱼池,池深八尺,进深一丈,宽约一丈五。池壁下石上砖砌成,上安有槽石柱,中插石页为栏。青石拱桥横卧池中,上铺青砖,旁装石栏。柱顶雕有瓜、桃、狮头,石页刻有梅、兰、竹、菊、荷花、牡丹等花卉图案,典雅别致。行至桥上,俯视池中,水清见底,金鱼翻跃,赏心悦目,令人留恋忘返。

同类推荐
  • 人间词话(插图珍藏本)

    人间词话(插图珍藏本)

    《人间词话(插图珍藏本)》是王国维的代表词话著作,以“境界”说为中心,倡导“不隔”,表达真感情。该词话融入了西方美学思想,颇多创见,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 沉默的经典:杜弗的动与静

    沉默的经典:杜弗的动与静

    博纳富瓦的诗宗于波德莱尔、马拉美、瓦雷里以来的象征主义传统,又融入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创新活力,代表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法国诗歌主流。他的诗优美而繁复,时见玄秘,通过语言的创造从日常经验上升到空灵无上的境界。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在整个20世纪法国诗坛上独树一帜。《杜弗的动与静》收入博纳富瓦早期的四本诗集,包括《杜弗的动与静》《昨日,大漠一片》《刻字的石头》《在门槛的圈套中》,均为诗人代表作。
  • 茶话人生

    茶话人生

    茶, 是中国的特产,中国人喜欢喝茶。中国喝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俗语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中最重要的七件物品,茶就位列其中,由此可见国人对茶的看重。茶,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从日常饮食到养生保健、从品茶论道到以茶修身,茶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虽然日本也有茶道,但茶的真髓,从骨子里散发着中华文明的味道。
  • 思维的乐趣

    思维的乐趣

    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以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和理性的反思和书写。由李银河编选的王小波杂文集《思维的乐趣》展示给我们的正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戏谑的笑容和令人会心而战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的迷宫,并让我们在真切地体会到思维给人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从他那里学会如何去独立而自由地思考。
  • 我愿向着太阳生长

    我愿向着太阳生长

    作者用心细数生命里爱并痛着的小幸福;用自己的情感与心去观看陌生人的幸福与悲伤;用细腻的观照力去捕捉生活。笑着、哭着、记录着,他总是能够把司空见惯的小事情写出一番滋味儿,也总能在痛苦的遭遇中最终选择与生命和解,选择原谅,向阳而生。这些文字,真切地记录一个人的成长:找到了自我、原谅了时间、守护一种芬芳、祝福一段美好、感谢一种真情。这种成长,自带光芒,格外耀眼。
热门推荐
  • 修仙合成系统

    修仙合成系统

    穿越来的陈少安,手握苍龙葫芦,是一件万能合成法宝!一件玉米加一珠仙草,合成了一袋高阶仙粮!一把仙剑加一把仙剑,合成失败!成了一块无用铁锭!陈少安不禁陷入沉思,索性一股脑的全扔进去看看,能合成出啥天才地宝!
  • 鬼影人间

    鬼影人间

    秦岭太平裕之中是否真的有始皇之墓?墓中发现的金碑书上神秘的铭文到底记录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叶家村老宅石碑铭文与金碑文到底有什么关系?安禄山的死因是否真如历史所言?天公张角墓中有没有太平要术?秦桧是不是历史上第一奸臣,为何他要害死岳飞?千年鬼影再现,诉说不同寻常的故事。《太平裕惊魂》《叶家村的秘密》《太平要术》《千古奇冤》以及寻找历代十大未解之谜等等将为我们一一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 告诉孩子,你要有点心计

    告诉孩子,你要有点心计

    本书将教你最有用的教子法则:告诉孩子,要认清坏人的真面目,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对孩子说,要做最好的自己,父母其实很爱自己的。让孩子明白,将来的路总得自己去走,心中有爱就不会害怕。让孩子懂得,有些事你一定要去做,因为成功是用汗水换来的。
  • 圣武起源

    圣武起源

    宇内无穷尽,万物无为法,亿万载浑浑岁月,它朝起惊鸿,功成千秋之名,留法万世之基,恢宏忘岁月,它朝新星显,谈笑荡天宇,杯酒诉柔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方死方生

    方死方生

    “南方有佳人”,具有古典气质的80后实力派作家皮佳佳的首部小说集。收入《中国作家》《小说月报》等名刊曾大力推荐的中篇力作《方死方生》,以及《彼岸天堂》《夜色无色》《罪愆》《阿公的心思》四篇。小说省视生活中的庸常所在——城中村、小巷站街女,压抑的农民工……将底层人物的命运谨慎而又带有感性色彩地呈现给读者。书名来自《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以一个站街女从卑贱地“生”到无价值地“死”触及关于生死最原始、最古老的命题。著名评论家孟繁华高度评价:我觉得有必要推荐一下皮佳佳的小说。皮佳佳的小说与当下80后的风尚写作没有任何关系,她既不同于“金钱奴隶制”的《小时代》,也不是浅尝辄止的“意见领袖”。如果从谱系关系来说,皮佳佳延续的还是新文学以来的小说传统。这是当下仍然被视为“正统”的小说传统。这个传统强调作家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对价值和意义的守护,强调人物的塑造和想象力的重要。
  • 名门嫡女:皇后不好惹

    名门嫡女:皇后不好惹

    她,是丞相府最受宠的小姐,字不认书不读,整天只会胡作非为。她,是有另外一层人格的女子,冷静沉着,从容面对事件的一切。大婚当天,替嫁而来的丞相府小姐却被打入冷宫。她可不是那蜜罐里的小姐,灵魂交换,且看她痛打皇帝,玩转后宫。
  • 神族帝姬跋扈妃

    神族帝姬跋扈妃

    她本是神族唯一帝姬,有神帝爹爹宠她,霸道天尊纵她,温柔帝兄护她,亦是百万神兽之主。只因一场降魔大战,力法力尽失,不得已下凡寻找恢复法力的方法,只是,能不能告诉她,跟在她身后屁颠屁颠的天尊是怎么回事,是她法力尽失,他下来干嘛?某殇:本尊只是无聊而已...某珞:....(本文绝不弃文,但什么时候更文就不造了~(?>?<?),1V1宠文,不喜勿喷)
  • 天魔天煞

    天魔天煞

    从黑暗角落里走出的少年,将会在大陆上掀起怎样的风暴?
  • 重生之必然幸福

    重生之必然幸福

    给新书《重生之八零攻略》求个支持。这是由一株人参引发的血案!重生七八年,没有空间,没有钱,唯一挖到的一株野山参也被某个满脸正气的人要求见面分一半。林微脖子一梗,要钱没有,要命一条!谁知某人给了钱,要了命,管了她的后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