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4800000006

第6章 《西口在望》解说词(1)

(第一集)叩问西口

“千年的黄河滚泥沙,什么人留下个走西口。”走西口,一段从元代开始,就不断有山西人“西走渡荒”到塞外求生的历史;一种从康熙年间开边政策实施以来,延续300多年的民间自发移民壮举;一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影响日隆的影视文化题材景观,这一切缘于什么?为了什么?沿着走西口先人的足迹,怀着敬畏与虔诚,我们叩问西口——

采访:山西省偏关县水泉堡村民

[同期]

记者:“大娘,这是什么树?”

村民:“榆树。”

采访:山西省偏关县老牛湾村民

[同期]

记者:“你们家院门口那是什么树?”

村民:“榆树。”

记者:“多少年了那棵榆树?”

村民:“那棵榆树好多年了,咋说也得40来年了。”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村民

[同期]

记者:“为啥要栽榆树呢?榆树好活?”

村民:“榆树年长,好活。”

记者:“那村上栽榆树的是不是比较多?”

村民:“这里都是栽榆树的,村上栽的都是榆树。”

解说:这是中国北方十分常见的树种——榆树,它对气候和环境的适应性极强,经得起严寒、酷暑与干旱。无论是广袤的沙壤草原,还是贫瘠的黄土高坡,只要有适宜的条件,它就会随迁徙它的主人一起,坚韧而顽强地生根发芽,染绿一抹又一抹熟悉而亲切的风景。

字幕:2008年9月17日,山西省忻州市小檀村

解说:这是一株普通的榆树,它看上去与别的榆树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在公元二十一世纪一个金色的秋日里,广播电视大型主题宣传活动——“西口在望”的启动仪式上,它却披红挂彩,受到了特别的礼遇,无数双手都在为它培土,而它也在它的先祖随着无数山西人走了几代代西口之后,历史性地再一次肩负起了特殊的使命——走西口。

字幕:舞剧《黄河三部曲》、电影《龙票》、电视剧《白银谷》、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图书《西口三部曲》、新编历史京剧《走西口》、2009年央视开年大戏电视连续剧《走西口》、音乐电视连续剧《哥哥你走西口》。

解说: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有着五千年辉煌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审视、对民族精神的回望也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山西,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亮出了数张以文化打底的“名片”,牵出了一段沉寂在中国中西部数百年的伟大传奇。以这段历史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纷至沓来,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景观。

解说:山西的晋西北地处黄河中游,历来属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沟通蒙汉两民族往来,促进民族间融合的结缘之地。据记载,历史上从元代开始,就不断有山西人“西走渡荒”到塞外谋生。他们或开荒种地、或背炭挖渠、或商贩贸易等等,走了一代又一代,以至今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仍然延续着走西口的传统……

字幕:2008年9月,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

[同期]

刘平生:“下次咱们了解一下农民市场,看看农民的种植面积有多少。”

解说:刘平生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每到秋收时节,都是他最忙碌的时候,因为刘平生在家乡偏关县水泉堡经营着一家很大的粮食贸易行,而内蒙古是他最主要的粮食供应点之一。

采访:山西省偏关县水泉堡乡村民刘平生

[同期]

记者:“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形容一下,这里做粮食生意的名气大到什么程度?”

刘平生:“名气大到起码是咱们偏关范围内和全国各地的客商,粮食市场,搞小杂粮的,人们不知道偏关县,只知道水泉乡的小杂粮基地,知道我们这些收粮户是谁家搞粮食,谁家搞的是什么品种,全国各地的客商都能知道。”

记者:“到了收粮旺季的时候,是不是来送粮的人很多呀?”

刘平生:“对,卖粮的人特别多,这里很繁华,车水马龙,人山人海。”

记者:“全国各地的人都有?”

刘平生:“都有。大型车辆加上卖粮的农户都在这里……”

解说:创业于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刘平生,很庆幸自己的家乡与内蒙古遥遥相望,而更令他感到庆幸的是,联通晋蒙的207国道,刚刚翻修过,平坦而宽阔,这让他今天的“走西口”变成了更加方便、快捷的“跑西口”。如今,对于许多像刘平生这样的山西人来说,内蒙古仍旧是一块创业的福地。

字幕:2008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解说:他叫韩志光,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保德人,1997年,他辞去在保德县文化馆的工作,带着妻子儿女来到呼和浩特市谋求新的发展,如今他名下的饭店已经发展成了全国连锁的餐饮企业。

采访:村民韩志光

[同期]

总的来说,我走得很好,所以我对(内蒙古)感觉很适应。如果能走出来的话,还是走出来机会多。只要有地方接纳,接纳之后能够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就是相当好的。

解说:当带着新的时代气息的“走西口”的歌声再次响起,无数种目光、无数种思维开始重新审视和梳理这段历史中隐约显现的人文精神与文化脉络,数百年前,一支庞大的内陆农民迁徙的队伍,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他们向西踏上茫茫求生之路的?在那条路上,究竟埋藏了怎样的艰难困苦?又是什么赋予了这段历史穿越时空的力量,让它绵延数百年,在今天得以延续和发展……

解说:山西地处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随着朝代更迭,边境政策也有极大不同,开边还是禁边,一直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考虑的重要问题。到清康熙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697年,随着清政府“特许沿边贫民出口外种田”政策的出台,晋、陕、冀等地的农民开始大量涌向地广人稀的口外,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的移民潮开启了大幕,“走西口”的概念由此登上历史舞台。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走西口研究会副会长张贵

[同期]

走西口应该是四条路线来到西口。第一条路线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经雁门关、杀虎口来到西口,这是第一条走西口的路线。第二条路线就是山西省的西边,偏关一带,从河曲过河,这才有大量走西口的民歌里“哥哥坐船头”,这才有了坐船的概念。如果是走杀虎口就没有坐船的概念,这是第二条走西口的路线。第三条就是大量陕北人,经府谷、神木,然后到准格尔旗过了河到口外。第四条是宁夏过了黄河,然后走乌审旗,再到准格尔旗过黄河到口外。所以走西口,确切的含义应该是四条路线的人在走西口。

解说:学术界对走西口的研究乃至争论至今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山西、陕西、河北等地成千上万的贫苦农民,为了生计,义无返顾地从各自可能的途径奔向那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在内陆通往蒙古地区的沿途,究竟演绎过多少悲欢离合与困顿拼搏,恐怕谁也说不清。而千百万走西口先民用双脚踏出来的这段历史,也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后来人越来越多的关注……

解说:公元20世纪的1985年,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的两位记者,张敬民和马小林,怀揣着对那段历史的敬畏与探求之心,从山西北部的朔州出发,徒步1000多公里,沿途在朔州、平鲁、偏关、河曲、保德、以及陕西府谷、内蒙古的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和包头等地深入采访,历时82天,最终完成了一次现代人徒步西口路的探索,撰写出几十万字的报告文学和新闻报道,真实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80年代西口沿线人们的真实生存状态以及绵延数百年的走西口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出版了《西口大逃荒——记者徒步“走西口”纪实》一书。当年所走的这条路,是从山西省河曲县渡黄河到陕西府谷县古城乡,然后进入内蒙古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再向西北直达包头。所谓的“紧七慢八”,指的是赶路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人们走得快7天,走得慢8天到达包头谋生。包头是走西口人的集散地,一般人们走到这里都要歇歇脚,补充些给养,之后再走向后套、五原、大青山等更遥远广袤的地区。正是因为这条路是山西晋西北地区距离包头最近的一条路,所以也是过去贫苦的晋西北人走西口最多选择的一条路。

歌曲:

哥哥呦走西口,妹妹呀犯了个愁,提起哥哥呀走西口,哎,妹妹呀泪长流,提起哥哥呀走西口,哎,妹妹呀泪长流……

采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刘建生

[同期]

我们山西当地,大家经常说是“八分山丘二分田”,土地本身就少,而且肥沃的土地又是在汾河几个盆地,绝大部分都是丘陵和山区,大家知道,这样的话,山地产粮不多,而且我们的无霜期比较短,决定了产量上不去,人口又在增加,人地矛盾日显突出,就像原来我们山西,人均耕地由10亩多,最后降到3.9亩,再加上土地产粮不多,贫瘠的土地难以承载日益增多的人口,人口压力迫使人们另谋出路。

解说: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省,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据史料记载,在清朝300多年的时间里,山西全国性的灾害就多达百余次,平均每三年就有一次,其中最长的灾害长达11年。“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这是一首广泛传唱在黄河岸边晋西北一带的山曲。本为穷苦人自说自唱解心宽的山曲,真实地体现了这一带贫苦农民旧时逃荒“走西口”的最根本的原因。

解说:燕治国,以“走西口”等系列作品撼动文坛的国家一级作家,就是走西口的集中地山西省河曲县人。同家乡的许多人一样,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曾走过西口,而且爷爷走了西口以后,就再也没能活着回来。当年,跪迎爷爷灵柩回归故土的情景,给燕治国留下的是长久、深刻而痛苦的记忆。

采访: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燕治国

[同期]

我很小的时候,跪在黄河边,和我的家人,及全村里的人迎接过我爷爷的尸体。一辆牛车放两具棺材,前头放一只大红公鸡,供着香,放上点供品,有馒头……一路喊叫着“回吧,回家吧!回吧,回吧”,我们跪在黄河边就也喊着“回来了,回来了!”

解说:当年走西口的人,大多从事的是艰苦的体力劳动,他们春去秋回,就像随气候迁徙的大雁,因此又叫“雁行人”。就在年年岁岁的更迭中,“雁行人”走西口走出了一条路,这条一头连着内陆,一头接着塞外;一头连着历史,一头接着现实的路,既是一条谋生存的路,更是一条求发展的路,还是一条孕育人文精神的路。探求走西口背后蕴涵的文化脉络和人文精神,成为一代文化人的自觉意识,而20世纪80年代两位记者的徒步壮举和燕治国等人的西口系列作品,不经意间成为走西口文化热的最早推动者和先行者。

字幕:2008年10月,山西省保德县小赵家沟村

解说:这位老人叫岳保生,70多岁了,在别人看来这该是安享天年的岁数,可他却在三次“走西口”的成功闯荡之后,又重返家乡。从1979年冬天开始,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小赵家沟村,将一项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干到了现在。

采访:山西省保德县小赵家沟村村民岳保生

[同期]

记者:“填这个沟是为干什么呀?”

岳保生:“填这个沟,原来小流域治理的时候,这里是个500亩的荒芜山沟,填起来以后就要在这里办企业,要办洗煤厂。”

记者:“是你个人投资?”

岳保生:“个人投资,全是个人投资。去年有很多人认为我填不起这个沟来,说你去哪里弄那么多钱来填沟?那可费事了,那不是开玩笑了,今年人家就不一样了,说‘真厉害,你真厉害!’”

解说:在1985年的《西口大逃荒》一书的记述中,岳保生是一个“三走西口”的能人。从小穷怕了的岳保生一心想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三次死里逃生的“走西口”经历,练就了他一身致富的技能,更磨练出他不畏艰难困苦的执著与勇往直前的勇气。而在23年后的2008年,岳保生依然在填沟不止,所不同的是他脸上的皱纹更深了,脊背更驼了,沟也快填完了。

采访:山西省保德县小赵家沟村村民岳保生

[同期]

我是要为老祖宗、老人们争气,给子孙后代造福,我是想这个了。我要彻底改变我们小赵家沟村,不然我根本就不回来。

采访: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燕治国

[同期]

走西口的开荒、开渠,那种吃苦,那种艰难,这都是我们民族的魂。去研究这种灵魂,它会使人奋发向上,会使我们这个民族永远充满一种奋斗的精神。

字幕:2008年8月22日

大型新编历史京剧《走西口》

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

解说:2008年,一部反映走西口历史的新编历史京剧《走西口》,创造了走西口题材的又一次巨大反响,该剧集中了于魁智、李胜素等中国京剧界顶尖艺术家的加盟,由著名指挥家胡炳旭担任首席指挥,是当今一代京剧名家最强实力的展现。在全国连演50余场,场场爆满。两次进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都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

采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

[同期]

我第一次在舞台上扮演山西商人的形象,感受到他们在那样一种艰苦的环境下,开拓他们的思路,团结一致,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整个人的思想品德上,都能被世人所公认,所以我觉得他们非常了不起。

采访:龙湾美术馆馆长、山西宝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程腊生

[同期]

可以这样讲,应该说过去山西人在思想上是开放的,在商业文化上是先进的,这也就造就了山西人的晋商精神和走西口精神。所以从走西口来看,事实上也体现了山西人先进文化的代表,睁眼看世界,冷眼看世界,我们出去闯,走出去,寻找新的空间,寻找更大的机遇。

字幕:2008年9月17日

黄河电视台广播电视大型主题宣传活动

《西口在望》启动仪式

解说:2008年9月17日,广播电视大型主题宣传活动“西口在望”在山西省忻州市小檀村启动。

纪实: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高建民

[同期]

纪念改革开放30年,广播电视大型主题宣传活动“西口在望”正式启动。

采访:山西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中国黄河电视台常务副台长张敬民

[同期]

举行这样一个活动,实际上就是要回望,也就是回眸过去,回眸历史,审视现在,展望未来,这实际上是我们这次搞这项活动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明确的宗旨。我们说“在”是什么?“在”是现在,“在”是当下,实际上我们是要找到一个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这个点是什么呢?就是当下。我一直认为,这样一块土地,它给了人们太多的故事,给了人们太多厚重的历史,又有太多的启示,但是这块土地恰巧给人最多的是希望,为什么人们要去走西口?为什么几百年来都有人在走西口?实际上,它承载着人的生活、或者说是人的生命的一种希望。

采访: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高建民

[同期]

同类推荐
  • 流水沧桑:江河之卷

    流水沧桑:江河之卷

    本书讲述了中国几条主要水脉的历史和现实,其中涉及神话、传说、历史,带您走进孕育华夏文明的中国江河。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Ⅳ):人情风俗探由来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Ⅳ):人情风俗探由来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一些基本的人情风俗就产生了。我们今天虽然知道见面握手是一种礼貌,结婚时要遵守种种礼仪,以及全国各地的风俗迥然有别,不懂地方风俗的人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来,人情风俗是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累和沉淀才逐渐形成的,那么谁又是这些风俗的创始者呢?不要着急,谜底就将在本书中一一为你揭晓。
  • 姓名学(历代经典文丛)

    姓名学(历代经典文丛)

    中国人的名字,不仅是用来区别彼此的符号,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缩影。无论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名字,还是名号、小名、浑号、笔名、艺名等等,无不含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要想取个好名字,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是完全有必要的。
  • 古文字学讲义

    古文字学讲义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先生研究古文字学的方法、观点和路径,本书将先生关于治古文字学的数篇论文也一起收录其中,读者可通过这些论文了解先生治学思想的发展和变化(自然,先生关于古文字学方面的观点和看法,当以正式发表者为准)。另外,还收录了先生早年所写的《金文嘏辞释例》及《北狄在前殷文化上的贡献》两篇长文,前者为治金文者不可不读,后者则是先生以文字证史的一篇范文。
  • 哈尼阿培聪坡坡:哈尼族迁徙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哈尼阿培聪坡坡:哈尼族迁徙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这部史诗是哈尼族传统文学的顶峰之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目前发现的系统、完整地记载哈尼族历史沿革的长篇史诗之一。作为哈尼族人民的“史记”,全诗长5000余行,由歌头和以下七章组成:《远古的虎尼虎那高山》、《从什虽湖到嘎鲁嘎则》、《惹罗普楚》、《好地诺马阿美》、《色厄作娘》、《谷哈密查》、《森林密密的红河两岸》。它以现实主义手法记叙了哈尼祖先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迁徙情况,并对其迁徙各地的原因、路线、途程、在各个迁居地的社会生活、生产、风习、宗教,以及与毗邻民族的关系等等,均作了详细而生动的辑录,因而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学、社会学及宗教学价值。
热门推荐
  • 青春作伴红颜放歌

    青春作伴红颜放歌

    一个是幽幽青草,一个是楚楚野花,一个心思细腻,一个有真无假,原来都是有情有义、敢作敢当女儿家;十八年相扶相惜,十八年相偎相依,十八年欢会哭泣,十八年笑着别离,这一路风风雨雨,几回疑是春闺梦?这半生分分合合,原来祸福共随之……隐退四年的歌星山青忽然携带一部网剧《小镇青春》复出,引出她和好友韩春的一段真挚友情——十八年前,高三女生山青和韩春相识在小镇上的中学,命运挟带着她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真情却总是在关键时刻把她们紧紧绑在一起,热爱音乐的山青在韩春的帮助下成为歌星,在如日中天之时,为情所困的韩春却离她而去,迷失的山青痛失好友,幡然醒悟,执意追随自己的内心隐退……
  • 超神学院之我的外挂是凯莎

    超神学院之我的外挂是凯莎

    作为资深穿越者的凌霄在进行第三次穿越的时候不幸遭遇意外,系统挂了。好在系统还算称职,在临挂前拉了一个土著充当替补。只是,系统好像有点儿近视,拉来一个来头有些大——她好像叫凯莎,还是个天使。群号:701816770
  • 不灭之辉

    不灭之辉

    宇宙意志洗涤世界。。。请输入20-300字介绍您的作品
  • 甜心难为:傲娇宝贝乖萌妻

    甜心难为:傲娇宝贝乖萌妻

    一场蓄谋已久的接近,一次被逼无奈后的冲动,让她自食恶果,惹上了这个花心滥情,把无耻当做不要脸底线的男人。一忍再忍,终于忍无可忍,小绵羊也开始学会了反击,“除了吃喝玩乐,你还会什么?”某男一脸淡定:“爱老婆,宠老婆。吃饱喝足疼老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缉拿宠妃:皇帝提枪上阵

    缉拿宠妃:皇帝提枪上阵

    他是傲视天下的帝王,黄沙点兵,从未想到会捉到一只美艳的她。从漠视到深情,仿佛只用了一眨眼的时间,又仿佛已爱了千年万载。他是她青梅竹马的恋人,也是心怀野心的异国质子,隐于闹市,以为会成就霸业,不想却只成就了一片痴心。
  • 人鱼的泡沫之恋

    人鱼的泡沫之恋

    为了寻找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那个男生,东海歆茹来到陆地上,不想竟遇见了他们……一场意外的对话,竟惊现出真相,原来那个男生是……一次次的宠溺,一次次的迷茫,竟牵扯出万年前的一段旷世之恋……
  • 校花之无敌高手

    校花之无敌高手

    一段杀父之仇,背后的隐情。一个少年崛起,沥血的故事。
  • 快穿之并非什么善男信女

    快穿之并非什么善男信女

    梦醒,她是手掌天下大权的辅政太后,在年方满五岁的幼帝身后和摄政王分庭对立;梦中,她穿越无数个世界,不择手段,横刀夺爱,只为年少时的遗憾而苦苦追寻一个结果鹊桥,她的爱情鸟,好奇地问道:你到底是算好人,还是算坏人,我怎么越来越看不明白了呢?池玉迢摸了摸腰际的三尺青锋:我做事不问好坏,只问心
  • 印第安王妃

    印第安王妃

    一个中国女孩跨越到十八世纪北美印第安大平原的传奇经历……纯朴的生活环境、英俊的情人、凶残的敌手、纠结的历史背景、她自己身上神奇的变化……对北美印第安世界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尽情阅读,不感兴趣的可以通过此小说领略美景、美色,培养兴趣~~本小说是架空历史,作者天马行空无限发挥想象力,拜托历史研究爱好者莫要对文中某些描写发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