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11000000004

第4章 岁月深处的凝望

1

我一直错误地以为,苏格拉底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过去,西方哲学一直对我是个盲区。因为,我所求学的年代,全国人民都在背诵“语录”。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岁月之后,我才有机会坐下来读些书。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件幸事。面对着浩瀚的书林,我像一个迷失在书本中的无知的孩子,存在,虚无,感觉,幻梦。我的小小的头颅在某一时刻变成了化石。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年届七旬的苏格拉底就要被处决了。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与前来探望他的几个朋友谈笑风生,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他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

这是一幅悲剧的画面,但在我的审美意识中,它却具有永恒的意义。在这个深秋的季节,我静下心来,扯长目光,向人类岁月深处的这幅画面凝望。树叶纷至而下,但无法遮蔽我的视野。

这样的死亡方式,在我的记忆上,已经屡见不鲜。但是,在苏格拉底之前,好像还没有如此面对死亡的宁静。这样的方式,无疑是苏格拉底式的。他说:“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

在我看来,人生应该就是这样,哇哇哭着而来,默默笑着而死。这是一种圆满。自然界所有生物的结局如此相象,在某个寒冷的黑夜降生,又在另一个寒冷的夜里消失。生命是注定,所有的物种都将殊途同归。深蓝的秋,在渐渐漫上来的夜色之中,将一腔热望,凉成冰冷的石头,遗忘,枯死,或者消失。

对苏格拉底之死的解读就是与他心灵的对话。但要跨越巨大的时空断层与这位古希腊哲人进行有意义的对话,谈何容易?尤其是,他遥居古典哲学的高峰之上,他以在“存在与非存在、本质与事实、生育与腐败、潜在性与现实性”(马尔库塞语)之间辩证运动的对话逻辑,开创了一种被称作辩证法的哲学传统;我们却沦陷于后哲学时代的碎片化低谷,正在丧失与一切异在的对话能力,只专注于与自己的产品做无意义的独白。

苏格拉底之死经常被解读成两种自由的冲突,即积极自由对消极自由的绞杀,被一代人视为经典的《苏格拉底之死》的作者斯通据此把苏格拉底塑造成言论、信仰自由的卫士。他是为真理而献身的——虽然,他所执着的真理在今天看来仍有诸多缺陷。但我们如果认真地审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包括人类所依赖的思维方式,我们就应当平心静气地接受苏格拉底所说的一切。况且,他的一些话在今天看来仍有警世的作用。

岁月深处的凝望,是需要心灵的宁静,旷远的情怀。当我们自己陷入尘世的拖累,或者欲望的羁绊时,是无法将思考倒退到二千五百年前的。这是一种境界,一种高尚的情操。窗外,两只蝴蝶缠绕着飞翔,我疑心是两颗灵魂的告别演出。即将到来冬天的舞台上,不应该有它们的节目。所以,它们眷恋着自己的爱。

2

在有记载的历史中,有的人尽管没有写过一个字,但对后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耶酥是其中之一,另一个便是苏格拉底。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我们对他的了解完全源自他人之口。对于苏格拉底的生平,主要有四个来源;他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历史学家色诺芬;喜剧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学者。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苏格拉底却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有时,我在想象苏格拉底生活的环境。遥远的时空蒙蔽了我的双眼,看不到曾经拥有的故事。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值得我们仰望,一个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内心神圣的道德准则。我循着苏格拉底生活的轨迹,寻找与他相交的契机,做一场尘世的醉梦,就真的无怨无憾了。黑夜,我睁着眼睛,试图看清他的那些影影绰绰的往事,暗蓝的夜空,苏格拉底便是那一轮月,透着浅浅的可爱的黄晕。

当虚无主义作为一个概念纳入哲学演绎的范围时,并不是哲学家的一个重要主题,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在仰望一个理念的、形式的理想国度,一直到尼采,超人仍然为他承担了意义的重任。即使帕斯卡尔这样的天才,也承认人的命运还是有根基的。叔本华的悲观稍微触及了虚无,而弗洛伊德则正式拉开了虚无的面纱。人,外无可靠之神,内无确定之自我,受利比多之制约,茫然失措。这时候,虚无主义不再是一个哲学可以演绎的概念,虚无主义就是人的命运,是人的现实,是人用一生造就的一个深渊。苏格拉底显然没有承受虚无的纷扰,面对死亡,他宁静地期待着神的眷顾。

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很少有人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展示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味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他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脚踏实地的凡人,有一点点天才的就能飞上天空。天空之外还有天堂。而我们这些凡人,我们只能凝望那岁月深处模糊的画面。记忆,该是黑白的,若一卷盒带,之间滚滚的言语,却需要一个解释它的起因,才会感知一些零星的、断续的画面。如此,我为苏格拉底一身白或者黑的装容而感到触目惊心,喜欢眯着眼将这些单调的色彩幻化成灿烂的惊心动魄,然后欣喜、留恋或者怀念。

站在岁月的那头,苏格拉底用依旧热情似火的双眸注视着我,一丝一丝的皱纹,一圈一圈的遗憾,若尘埃般慢慢地将我掩埋其中。在岁月的摧残下,我逐渐苍老着,萎缩着,曾经需要仰望的苏格拉底,在我的遐想里,和我站在一处高地,只要平平地看过去,他眼角的皱纹,花白的胡须,还有开始驮的背,便使我无限恍惚。生命是如此迅忽,它让我们转眼成霜。我有时我想摆脱心的劳累,逃离岁月深处的苏格拉底,可总是躲不掉他的影子。关于他的思索就象一瓶酒,让我醉得一塌糊涂。我会哭泣,但是眼泪已不再清澈。那些混浊的液体,沉重地敲打着日子的表面,而使我的心头泛出无法抹去的印痕。

3

当季节带着它一成不变的规律进入深秋的时候,客观上感受不到的温暖,但是却从我的内心却感受到了。这是苏格拉底赐予我的光辉。温暖,多少可以概括出幸福的涵义。幸福的感觉有千万种,只有温暖,是一种感知的、抽象的、却无可名状的感觉。我坐在书房,杯里的水冒着热气,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手里的书本折叠着深深的沟豁。阅读累了的时候,我习惯凝视苏格拉底的头像。想象着那些句子是怎样从那个脑袋里诞生的。这样的想象很有趣,苏格拉底长着一幅平凡的容貌: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和神圣的思想。在两千多年前的雅典大街上,他向人们提出一些怪异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这样提问题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一个思想家一生牵挂的事,至多两、三件,甚至往往只有一件。牵挂的事情贵精,不贵多。选择这样的角度思索,思考的问题越少、越精,越是大思想家。柏拉图只想过一件事情:苏格拉底那样有德性的人怎么会被民主社会判处死刑?庄子觉得生命太累,一生只想如何可能“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维特根斯坦扔掉哲学去当花匠,又扔掉种花讲哲学,只为了搞清楚眼睛(语言)为什么不能看到眼睛(语言);海德格尔对老师的无情或者对希特勒的热情,是为了自己一生思考的“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未来中的亲身存在”的意义。

苏格拉底自己呢,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我象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甘愿为真理而殉道。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认识你自己!”每一句,都曾是从骨头里涔出来的味道,带着浓重的气息,没有残酷,也没有温柔,只有一袭淡淡的香,从生命中细细地渗出来,再缓缓地渗进生命中去,循环反复,把整场生命演绎成一条清清溪流。

人心里的春天,不是季节的规律能带来带去的,风雨也不可能帮助谁的心里开出春天的花,可是温暖和爱,信任以及感激,都会在某个时候,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

想起夏天里的情景。很长一段时间,我喜欢沉缅于僻静的野外,躺在枯草地。那里有被多数人忽视的美,以及美好的事物。面对那些美好事物,我常常惊慌失措,就像我在家乡的柿子树下,于一片蒙蒙烟雨中面对一丛丛叫不出名字的花朵发神经。它们就开在小路边或者沟坎上,在细雨中蓬蓬勃勃。这个火热的季节,柿子的果实还青涩着,田野里最醒目的就是这些细碎的花。可是我却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于是,我就想起一个久远的名字:苏格拉底。不过,那时,我的身心还疲累着,顾不上阅读他。

火开启了人类的智慧,并将人类的秩序毁灭。这火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那里盗来的,由此形成人类的悲剧性命运。苏格拉底这条伊甸园里的智慧之蛇,他的以逼问天机为己任的先天性德性赋予,意味着对神圣秩序的亵渎和普罗米修斯般的受难命运。作为“最智慧的希腊人”,他被赋予了旁人不具备的越过城邦直接倾听“神圣声音”的能力,从而作出对现实城邦和既有信仰的挑战。真理的接受本不应该是一个公共事件,苏格拉底试图让街头群氓在定义之问中直接触及真理。结果是,大道并没有因此而行,雅典的贵族们却学会了辩证法的反讽腔调,否定一切存在者的名分,乃至将苏格拉底囚之于牢狱。苏格拉底的悲剧在于:“智慧”的德性赋予来自共同体秩序,又在对共同体秩序的挑战中转换为罪性,整个过程无关个体,却要由个体承担后果。苏格拉底不是道德受虐狂,在命运的毁灭和复仇(酒神精神)中,激越回荡着个体生命的独立与尊严(日神精神),以及理性对悲剧性结局的质疑和抗争(雅典娜精神),他曾在这三个相互纠结而又撕扯的生存维度间苦苦周旋和挣扎。然而,当所有的挣扎被证明为徒劳时,他断然以高贵的姿态结束自己的生命。

正是深夜,窗外异常安静。屋子里飘散着空寂的味道,这是个适合怀念的时刻,寒冷渐渐逼近,我却感受着和煦的温暖。冬天不远了,也只有冬天,才会让人想起温暖,想起火炉旁的诗稿,以及那些颂扬的歌声。我要在冬天赶来之前,暂时中断对苏格拉底的思索,于是,我打开键盘,敲击着属于苏格拉底的文字。文字是最美丽的情人,她在你最寒冷,最孤寂的时候抚慰你的灰心丧气;也会在你最得意,最张狂的时候,分享你的得意忘形。

我坚信,人生不可能重复,就像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的格言:人,一生不可能跨进两条相同的河流。生活的一切场景,从来就不曾被彩排过,没有预演,没有前奏,只要踏出一步,便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样的感受是否与苏格拉底有关,我还是没有弄清。即使这样,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朝着岁月的深处,向他凝望。

同类推荐
  • 唐诗新语

    唐诗新语

    本书作者陈忠来是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特聘硏究员,余姚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主要学术论著有:《河姆渡文化探原》《太阳神的故乡》。本书精选了唐代百余诗人近600首诗作进行现代解读,其中单独列篇的有诗人25人,诗400余首;女诗人33人,诗40余首。视角独特,解读准确,阅读本书能领略唐诗的博大精深,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2)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静静流淌的河

    静静流淌的河

    诗歌如同音乐,富有韵律、节奏的变化,与人物的情感相呼应,产生出动人心弦的共鸣。写景时瑰奇独特,抒情时低回吟咏。晦涩的音调,神秘的隐喻表达悲哀、失望、痛苦和死亡。视觉,听觉,幻觉在字里行间起舞。沉睡的石雕,断碣残碑,空旷孤寂的草原,静静流淌的河流,令人心酸的落叶,等等,伴随着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而绽放。
  • 漫长的假期

    漫长的假期

    《韩少功作品系列:漫长的假期》是韩少功的一部散文集。《韩少功作品系列:漫长的假期》以美文传达深思,以博识传达感动,矢志“用心血和心魂,用一生中全部怦然心动的回忆和向往”,为写作招魂,为生命立言。血性扩张而又理性高扬,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独立言说,展示出中国文化界八十年代以来重要的思想轨迹。《走亲戚》获1996年福建文学奖;《笑的遗产》获1992年《中国作家》散文奖。
  • 堕落论

    堕落论

    坂口安吾是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人物,《堕落论》是其代表作品。本书收录其17篇代表性随笔和评论文章,既有对日本文化的自我感受,也有对战后日本社会的深刻剖析,以及对文学的严肃探讨。坂口的文章精准而犀利,其观察力如同手术刀一般,总能一下戳破事物表面的虚饰,直抵其核心与本质。这些文章曾在战后百废待兴的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对年轻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坂口曾被《读卖新闻》评为“最贴近年轻一代的战后作家”。
热门推荐
  • 洪荒之神龟

    洪荒之神龟

    当一条咸鱼穿越到了洪荒,发现自己居然成了命中注定将陨落于大劫之中的玄龟,那么他还会咸鱼下去吗?是咸鱼翻身,还是成为一条死鱼?这是一个选择。沈归表示我一定要逆天改命,不做咸鱼,超脱天道……然后……唉,好困,先睡一会再说。呼呼呼…………群585766138,感兴趣的可以加。
  • 秋庄(中篇小说)

    秋庄(中篇小说)

    河滩上,灯火耀眼,琉璃样的河面泛着青绿。秋庄的眼帘盖不过来这一切,又听到歌声,像挠着耳朵,痒痒的怪舒服的。过去,她从来没有听过这种声音,竟不相信是口唇发出的,步子在陶醉中停滞了,头也摇晃着,这动听的声音像是从自己那脏兮兮的脸蛋上走出来一样。秋庄靠近唱歌的两个女人,没有人看她,两个女人穿着合适的蝙蝠衫,对着身子在表演。秋庄捻着衣襟,走三步退一步地过去问了话,原来这是在河上练歌声的,唱不出味儿的……唱得味道浓了,可以到店里给客人唱。
  • 错位

    错位

    在极寻常的一个春天的早晨,早餐已在厨房中备好,奶香和蛋香开始肆意蔓延,老太太的喊声没有急速招来陪伴。陪伴在刘阳的家里突然消失。之前,陪伴是一个来自银城南三十里铺的农村女人王彩霞,在刘阳与她共同生活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得知,王彩霞曾经是王彩虹,谁都无法预料,消失不见的陪伴接下来会变成谁?因为陪伴的突然消失,开始新生活的刘阳会重新变回她的父亲?老太太的高喊声又开始了,她在重复无数次的呼喊后仍然没有得到陪伴的回应,除了现出一丝短暂的慌乱,还有一种坚定的得意与心安,“一个连星星的来历都不知道的人,怎么做好一个保姆?”
  • 炎仙道叨

    炎仙道叨

    这是一个内心逗比的‘咸鸭蛋’咸鱼翻身的故事!郑重简介:公元2100年世界迎来了一次举世罕见且密集的流星雨,陨石大部分都坠落在茫茫大海里,一小部分则冲向了人类文明!这寥寥的一小部分也有近200余颗,它们用自身给世界各国土地上,留下了惨烈的一笔!就在世界各国努力救援各地灾区时,却发现这些陨石内部存在着很多文明物品!有类似古代的冷兵器,各种小块类似玉石的东西。这一发现令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欣喜若狂,毫无头绪的外星文明竟然这么突然地出现在眼前,让他们措手不及!各国纷纷组建科研团队,研究这些外星物品,希望能得到一些重要的信息............
  • 温暖的家园(乡土新故事)

    温暖的家园(乡土新故事)

    当城市开始一点一点蚕食乡村的时候,我们是否还残留着关于乡村的记忆?城市的钢筋水泥支撑不起你我脆弱的灵魂,于是我们让自己的心灵放逐广袤的大地:感受大地的心跳,大口呼吸散发着草香的空气:沐浴和煦的阳光,倾听来自乡野的鸡鸣狗叫……
  • 帝国之殖民争霸

    帝国之殖民争霸

    穿越到1444年,成为葡萄牙国王,开启大殖民时代,统一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一个伟大的日不落帝国,欧陆风云争霸之路,将文明和进步的光辉传播世界!书友群549892795~
  • 心近地远

    心近地远

    这是一部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它以我国海滨城市天涯市为主要背景,描写了崔璨、吴冰的男女之情,石牙的多舛命运以及江欢的特殊身世。故事跌宕起伏,感人至深。崔璨是个漂亮而有才气的女孩,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就读研究生,主修人类学。她在夏威夷完成某个课题考察工作后转赴海南天涯旅行,在飞机上结识了大陆青年画家吴冰。后来两人在天涯市一家酒店再次邂逅,由此相知、相恋,最终坠入爱河。
  • 这个武者有亿点点厉害

    这个武者有亿点点厉害

    异域入侵,武道崛起。这是两个世界的融合,这是两个文明之间的碰撞。是选择握手言和,和睦相处?还是兵戈相见,胜者为王?少年顾宁,一觉醒来发现世界大变,本以为可以轻松练武,走向人生巅峰,却不知家人已深陷阴谋之中……看他如何冲破险阻,杀神证道,最终成就武道传奇。
  • 和一只蚊子较上了劲

    和一只蚊子较上了劲

    一只蚊子幽灵般地介入了我的生活,起初我并不是很介意,直到它让我的生活变得杂乱无章后,才引起了我的重视。我是个职业诗人,已经出过八本诗集了,尽管都是自费出版的,让我倒贴了许多印刷费,但这并不影响我在这座城市的知名度。大家都知道我的大名叫郎一豪,笔名一嚎。我觉得自己就是一头孤独的城市狼,企图通过一声声干嚎把人们从欲望中唤醒。刚开始,写诗只是我的业余爱好,我的职业曾经是银行职员,在营业部数钱的那种。渐渐的,我发现数钱和写诗是两种非常犯冲的行当——数钱扼杀了我许多诗的灵感。
  • 灵魂深处的感悟

    灵魂深处的感悟

    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光明磊落坦荡做人,能够治愈自身干净的“灵魂”!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的素质,拓展和延伸时代的步伐,远离尘嚣浮华背后的诱惑,思想意识不能模糊淡薄。灵魂是人生路上的一道风景线,是精神寄托鼓励支撑逆境中的成长,是生命中唯一的希望和信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免疫功能。生活一定要经得起灵魂的考验,经常自我反省灵魂的毒素堆积,及时消除过剩的灵魂,才能拥有生活品质的综合考验。回馈灵魂给你带来的乐趣、惊喜、快乐、幸福感和成就感!灵魂是人生旅途中唯一的伴侣,是幸福生活的真谛!灵魂来自于平时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遇到每个人、每一件事触碰后的感悟,这部小说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关爱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