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400000002

第2章

第1篇渊源追溯

第1章石油与战争的不解之缘

石油与现代战争结下不解之缘应该从1911年英国人首先把石油用于军舰燃料算起。近百年来,石油促进了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同时也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世界进入“石油时代”以后,世界各国为了争夺石油资源而引发的冲突和战争层出不穷。在近现代战争史上,无数次战争由石油引起,可见其是近现代兵家必争之物。

回顾100多年来的世界战争史,为石油而开战随处可见。从两次世界大战到一系列的局部战争,无不带有强烈的石油色彩。当然,石油的第一属性仍然是其作为碳氢化合物的自然属性。它在成为第一“政治商品”之前,需要战胜其他具有类似自然属性的对手,其中,最主要的对手就是煤炭。19世纪后半叶的法德之战,主要就是围绕煤炭控制权展开的。两个对手冤家,一个有铁缺煤,一个有煤无铁,因此,每隔三四十年就要大打一番。不过,在1885年德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燃油引擎、1913年美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之后,石油逐渐取代煤炭成为主要的战略能源。目前,全球90%以上的交通能源来自石油。

石油是不可再生、且在一些领域无法替代的重要能源,对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经济增长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目标,发展无限与资源有限(主要指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并逐渐成为制约许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血液”,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国家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虽然石油不会很快枯竭,但是由于石油的超经济属性,导致各国对其趋之若鹜,美国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来确保其能源安全。因此,石油一直是影响大国政治取向的重要因素,历史上的多次战争也都是为石油而战。

因此,《石油战争》一书的作者威廉?恩道尔的一句名言——“石油是政治属性最强的商品”,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赞同。

两次世界大战:为油而谋,因油而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是石油资源的主要掠夺者,它控制了世界大片产油基地,成为世界石油霸主。1914年“一战”爆发后,意图速战速决的德国人坐着烧煤的火车,推进到了距巴黎仅40英里的马恩河。措手不及的法国部队却由于铁路瘫痪,还待在后方。于是,法军征用了3000多辆烧油的出租车,满载士兵冲向前线,挡住了德国的攻势。德军统帅当时就给德皇发电报说:“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让德国人失去最后希望的,是两年后的日德兰海战。尽管德国舰队的舰艇更大更结实,却输给了英国舰队,因为后者在战前按照海军大臣丘吉尔的建议,英军舰艇全都转用石油做燃料,因而以更快更灵活的优势战胜了德军。

如果说,石油决定了“一战”的胜负,那么,“二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石油而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始终将夺取石油资源作为其重要的战略目标。1939年,德军以闪电战占领波兰。1940年春天,德军扫平挪威、法国等国家,其首要任务就是掠夺这些国家的石油资源,增加其石油储备。1942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全线出击,进攻苏联,其重要的战略任务是要夺取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并由此打通通往中东地区的通道,占领伊朗和伊拉克,控制海湾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满足其战争机器的需要。更伟大的胜利发生在斯大林格勒。如果能够打下斯大林格勒,德国人就能切断苏联的外高加索石油供应。但是德国人败了,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因为没有足够的燃油给养而功亏一篑,失去石油供应成为德国在二战中不得不投降的重要原因。

石油不仅是德国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更是日本人发动战争的原因。在东亚,日本为了解决其日益加剧的石油危机,悍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侵占了东南亚产油基地。战争期间,日本从东南亚掠夺了大量的石油。由于美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迫使只剩下最后3个月石油储备的日本不得不孤注一掷地偷袭珍珠港。之所以说孤注一掷,是因为日本联合舰队往返珍珠港所耗费的汽油相当于日本海军平时一年的用油量。结果是日本赢了珍珠港,却输掉了整个战争。因为日军在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同时,忘了摧毁瓦胡岛上美国太平洋舰队的450万桶燃油。最后,还是美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激烈争夺苏联的高加索(尤其是巴库油田),争夺罗马尼亚和印度尼西亚油田,猛烈破坏对方的石油运输线,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可靠、充分的石油,确保机械化部队发挥威力;另一方面是为了摧毁敌方的石油补给,让对方的坦克、飞机陷入瘫痪。二次大战以后的几场局部战争,同样散发着浓烈的石油味道。如1982年4月~6月英阿在南大西洋马尔维纳斯群岛开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争夺马岛附近海域丰富的石油资源。而打了50多年的中东阿以战争之所以至今看不到尽头,更是一方面有丰富的石油给阿拉伯国家做后盾;另一方面美国为了争夺和控制海湾石油而坚决支持以色列,因为中东地区的打打停停最有利于美国在中东的存在,也最符合美国在海湾地区的石油战略利益。

第1节两次世界大战:为油而谋,因油而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是石油资源的主要掠夺者,它控制了世界大片产油基地,成为世界石油霸主。1914年“一战”爆发后,意图速战速决的德国人坐着烧煤的火车,推进到了距巴黎仅40英里的马恩河。措手不及的法国部队却由于铁路瘫痪,还待在后方。于是,法军征用了3000多辆烧油的出租车,满载士兵冲向前线,挡住了德国的攻势。德军统帅当时就给德皇发电报说:“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让德国人失去最后希望的,是两年后的日德兰海战。尽管德国舰队的舰艇更大更结实,却输给了英国舰队,因为后者在战前按照海军大臣丘吉尔的建议,英军舰艇全都转用石油做燃料,因而以更快更灵活的优势战胜了德军。

如果说,石油决定了“一战”的胜负,那么,“二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石油而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始终将夺取石油资源作为其重要的战略目标。1939年,德军以闪电战占领波兰。1940年春天,德军扫平挪威、法国等国家,其首要任务就是掠夺这些国家的石油资源,增加其石油储备。1942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全线出击,进攻苏联,其重要的战略任务是要夺取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并由此打通通往中东地区的通道,占领伊朗和伊拉克,控制海湾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满足其战争机器的需要。更伟大的胜利发生在斯大林格勒。如果能够打下斯大林格勒,德国人就能切断苏联的外高加索石油供应。但是德国人败了,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因为没有足够的燃油给养而功亏一篑,失去石油供应成为德国在二战中不得不投降的重要原因。

石油不仅是德国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更是日本人发动战争的原因。在东亚,日本为了解决其日益加剧的石油危机,悍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侵占了东南亚产油基地。战争期间,日本从东南亚掠夺了大量的石油。由于美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迫使只剩下最后3个月石油储备的日本不得不孤注一掷地偷袭珍珠港。之所以说孤注一掷,是因为日本联合舰队往返珍珠港所耗费的汽油相当于日本海军平时一年的用油量。结果是日本赢了珍珠港,却输掉了整个战争。因为日军在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同时,忘了摧毁瓦胡岛上美国太平洋舰队的450万桶燃油。最后,还是美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激烈争夺苏联的高加索(尤其是巴库油田),争夺罗马尼亚和印度尼西亚油田,猛烈破坏对方的石油运输线,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可靠、充分的石油,确保机械化部队发挥威力;另一方面是为了摧毁敌方的石油补给,让对方的坦克、飞机陷入瘫痪。二次大战以后的几场局部战争,同样散发着浓烈的石油味道。如1982年4月~6月英阿在南大西洋马尔维纳斯群岛开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争夺马岛附近海域丰富的石油资源。而打了50多年的中东阿以战争之所以至今看不到尽头,更是一方面有丰富的石油给阿拉伯国家做后盾;另一方面美国为了争夺和控制海湾石油而坚决支持以色列,因为中东地区的打打停停最有利于美国在中东的存在,也最符合美国在海湾地区的石油战略利益。

同类推荐
  • 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与思潮(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与思潮(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与普遍认为的“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与“美国社会主义例外论”相对的是,社会主义运动与发展在美国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美国非但不“例外”,还存在较多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思潮,一直深受社会主义的影响。特别是作为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国共产党在其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历经了起起伏伏的变化,积累了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认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在美国存在,美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就不会消亡。
  • 践行“三严三实”学习读本

    践行“三严三实”学习读本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做到“六查”常年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承诺很好,关键在践诺,如何践诺,用“三严三实”践诺“做焦裕禄式好干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把焦裕禄作为立身立行立言立德的标杆和榜样,带头学深悟透、深查细照、笃行实改,在教育实践活动每个环节、每个方面都示范到一要查修身严不严。严以修身,就是要向焦裕禄那样,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要把焦裕禄作为自己修身的榜样,当做自己言行的镜子,时刻对照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真正提高自身修养……
  • 公务人员信息安全知识读本

    公务人员信息安全知识读本

    信息化是人类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必然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化应用的快速普及,信息化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
  • 社会契约论(译林人文精选)

    社会契约论(译林人文精选)

    发表于1762年的《社会契约论》是卢梭最重要的政治著作,书中提出的“主权在民”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其核心思想“合法的国家必须根据普遍意志来进行管理”代表了人民专制对旧有制度的替代,象征了主权和自由。
  •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

    2015年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
热门推荐
  • 欧巴请看这:特工萌妻

    欧巴请看这:特工萌妻

    她爱他入骨。他爱她同样。却因命运的齿轮被迫分开。划破荆棘,他紧拥她。“白飞羽,这辈子,除了你,不会有第二个人走进我的心里”
  • 三国美人异传

    三国美人异传

    袁熙脑中忽然多出一段记忆,他发现自己未来很幸福,因为一代美女洛神都将为他妾;但他发现自己又将很惨,因为不久不仅老婆要被抢,袁家也会家破人亡,自己还被砍头,被送给害惨自己的曹老贼……怎么办?袁熙无语问苍天,如果真是预示着这样发展,那自己就逆天改命,扛起袁家吧!!!叫你还敢抢我女人(愤怒脸)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宛湄传

    宛湄传

    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她望向晋王世子景佑,笑道:“复仇,不过是走进一片森林,林深时见鹿罢了。”景佑回道:“深林雾浓。”庆熙三十二年,左都御史独女宛湄,一夜之间,遭受家族蒙冤,父兄贬谪。春夜梨花雨,被仇家之子云谓放走的她,活着成为了奸臣之女,佞臣之妹。三年后,晋王府中,王妃淑慎郡主新养的门客江浸月,衣褐素妆,束扇腰间,步步为营,带着那一夜雨打梨花的记忆,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复仇的深林。已有事,后必有。日光下,无新事。
  • 无尽道尊

    无尽道尊

    生生不息,逆转乾坤,八荒动乱,九域纷争战乱起,十二界域宗门崩离瓦解...选择生存还是灭亡!实力永远都有话语权,没有实力,那就闭嘴。
  • 小渡

    小渡

    河是无名河,因为太小,从没人有兴趣去查探它最初的源头在哪儿。上百年来,大伙只知道它从北而来,一路穿山越岭地来了,又向着西南方向淌去。可能是长途跋涉累了,顺便绕进沿途的一个个村庄,想靠着村庄的沟壑稍作休息,却不料就此滋养了村庄里的人畜。有人说清末战乱的时候,死人的尸身一度漂满了河面,连河道也拥堵了,一时河水泛滥,沿着河道上涌,淹没了沿途的庄稼,具体是哪一年的事情呢?显然很遥远了,讲述这一惨景的马家大爷也早就辞世。多少年来,河水倒是没有断流过,干旱的年景里,两岸土地干裂,青苗枯萎,河也就变得很瘦很瘦,只剩河心里一股浊流,细细的,浑浑的,疲倦地淌着。
  • 修仙请注意

    修仙请注意

    破妄说,修仙请注意几点,首先要多喝热水,其次是多吃水果和蔬菜,还要多运动……注意,注意,注意你个鬼啊!你这个小姑娘家家坏的很!仙界太危险,我要回天际!PS:轻松搞笑修仙生活,如有雷同……雷同?不存在的。
  • 拐个王爷闯异世

    拐个王爷闯异世

    她是毒医双绝的金牌杀手,一朝穿越成超级大废柴,重活一世,她的人生信条只有一个:美男伴左右,钱财永不愁!他是身份成迷的高冷王爷,杀人如麻、心狠手辣,却独独钟情于她···他疼她、宠她、纵她,助她报仇,掐她桃花,救她于水火,夜夜潜入香闺让她给自己治病,“小家伙,爷旧疾发作,疼痛难忍,病入骨髓,你不可见死不救!”“来人,上银针!”“不必,你才是爷的药······”
  • 静守时光,以待流年

    静守时光,以待流年

    这是一个真实的青春故事。本文以麦筱和她的闺蜜张丹妮、林碧珊的成长为线索,写出了80后真实美丽的青春,从读书到工作,从恋爱到婚姻,见证了属于“我们”的最真实,最放肆,最炙热的青春。这是一个简单又真实的故事,也是一个美好而又残忍的故事,这是属于“我们”的故事,请听筱筱娓娓道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理石的小菩萨(怀旧童书馆·怀旧童年)

    大理石的小菩萨(怀旧童书馆·怀旧童年)

    《大理石的小菩萨》一书由原来的《大理石的小菩萨》和《玻璃火车》两小书组成。《大理石的小菩萨》以书中其中一篇文章名为书名,也做了新版的(两小书组合版)书名。《大理石的小菩萨》一书分为5个部分,是著名作家李长之为建国初的小朋友们写的一本书,生动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南洛阳的龙门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石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