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2000000002

第2章 英国十九世纪作品(1)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1801年就读于哈罗中学,1805年入剑桥大学。180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懒惰的时日》。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英国诗人拜伦的作品。

1811年7月拜伦回到英国。这次旅行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并在归途中创作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内容就是这次出国游历的所见所闻。这两章在1812年发表时,震动了欧洲诗坛。

全诗共四章,后两章完成于诗人流亡时期,是诗人在滑铁卢战役之后在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地的见闻与感想。长诗主要是浪漫主义抒情,但其中也有直接刻画现实、讽刺现实的章节,还有些章节直接抒发诗人对哲学、政治和艺术的见解。

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一次以政治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内容独特而新颖。

长诗主人公恰尔德·哈洛尔德是一个叛逆的贵族青年,一个孤独而忧郁的漂泊者,是“拜伦式英雄”的雏形。他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而又厌恶、憎恨周围空虚的现实生活。他高傲的性格,使他不为庸俗虚伪的上流社会所容;而他的贵族习气,又使他不与人民交往。由于对生活的厌倦、冷漠而陷入难以解脱的痛苦之中,终于悲愤地离开了祖国,到海外去寻求解脱,开始了孤独而忧郁的漂泊生活。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主要通过恰尔德和诗人自己的浪漫抒情,表现了对拿破仑的侵略、英国干涉民族独立运动等各种暴政的愤怒;对莱茵河、阿尔卑斯山……以及意大利建筑与雕刻美的喜爱与欣赏;对卢梭、伏尔泰等历史先进人物的尊敬;对反抗压迫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各国人民的赞美与鼓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厌弃与失望,有“抒情史诗”之称。

长诗第一章主要是描写在拿破仑的铁蹄下,西班牙人民的苦难、他们的反抗以及对自由解放的渴望。诗人赞扬西班牙人民的过去和它不屈的现在,歌颂由农民手工业者组成的游击队反对入侵者的英勇斗争,塑造了一位参加萨拉哥撒保卫战的西班牙女游击队员的光辉形象。对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的统治者,对入侵者拿破仑,诗人表示了极大的憎恨。同时,诗人又感到西班牙人民反对侵略者的斗争,归根到底只不过对本国的君主制度有益,所以在诗篇中又流露出前途无望的悲哀。

第二章,恰尔德·哈洛尔德来到希腊,希腊人民正遭受土耳其的奴役而尚未起来斗争。诗人站在被土耳其奴役的希腊土地上,眼望着灿烂而凄凉的历史遗迹,回忆着希腊伟大光荣的过去,哀叹着近代希腊的懦弱,诗人激励希腊人民起来斗争,追回失去的自由:“谁想要获得自由,必须自己起来斗争。”

相隔六七年之后,拜伦完成了第三章(1816)和第四章(1818)。这期间,诗人的生活发生了极大转折——永远地被逐出祖国。他忍受着难以言状的忧郁,带着自尊与痛楚,从一个国土走向另一个国土。

第三章的开头,诗人以极其深沉的歌声唱出被上流社会放逐的愤懑,对女儿的思念。诗人来到比利时,凭吊滑铁卢战场,评说拿破仑的功过;从比利时沿莱茵河来到日内瓦湖畔,诗人以昂扬的情绪追忆法国大革命,讴歌它的先驱者——启蒙主义者卢梭、伏尔泰,表达自己对启蒙主义者自由平等思想的忠诚。

第四章是在诗人流亡到意大利后写的。当时意大利正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下,被分裂成许多小邦。诗人用意大利光荣的历史、意大利当时民族的灾难,激励爱国志士起来推翻奥地利的暴虐统治,实现民族的统一和解放。

第三、四章同前两章相比较,恰尔德·哈洛尔德的形象减弱,而诗人本人的形象大大加强,拜伦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随时随地地自由地抒发出来,因此这两章政论色彩表现得异常强烈。第三、四章创作时间正值意大利、希腊等国人民斗争高涨之时,而诗人又同斗争发生了实际联系,从而使他的创作获得一种新的生气和力量,表现出了对自由必胜的信念:

但自由啊,你的旗帜虽破而仍飘扬天空,

招展着,就象雷雨似的迎接狂风;

你的号角虽已中断,余音渐渐低沉,

依然是暴风雨后最响亮的声音。

你的树木失了花朵,树干遍体鳞伤,

受了斧钺的摧残,似乎没有多大希望,

但树浆保存着,而且种子已深深入土,

甚至已传播到那北国的土地上,

一个较好的春天会带来不那么苦的瓜果。

诗人在恰尔德·哈哈尔德的形象里,反映出自己生活与性格的某些特点:高傲孤独,放荡不羁,对上流社会的憎恶与鄙视等。但主人公那种冷漠静观的消极的生活态度则与诗人不同。诗人热切关注人民的斗争,焦虑着人民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怀抱着从事英雄事业的理想。

伊斯兰起义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是19世纪前期与拜伦齐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出生于苏塞克斯郡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1811年写作哲学论文《无神论的必然性》。

《伊斯兰起义》是英国诗人雪莱的作品。

雪莱的批判态度和叛逆精神引起了统治阶级的嫉恨。1814年,雪莱与妻子离异,同葛德文的女儿玛丽结合。英国反动当局便利用婚姻事件对他诽谤中伤,致使诗人不得不愤然离开祖国,旅居意大利。著名长诗《伊斯兰起义》(1818)于诗人离国前出版,它原名为《莱昂和茜丝娜》,副题是“黄金城的革命”。

长诗的开头是一个寓言故事,描写巨蛇与苍鹰在大海云天的一场恶斗,两败俱伤,苍鹰逃向天外,巨蛇跌落海中,为一仙女救起。蛇与鹰的搏斗象征着人间善与恶的斗争,这是长诗的序曲,也是理解长诗主题思想的一把钥匙。

长诗的主体部分是一场虚构的“黄金城的革命”,描写男女主人公莱昂和茜丝娜的故乡伊斯兰黄金城由于暴君统治,昔日的黄金国土变成了黑暗的人间地狱,百姓受苦,生灵涂炭,莱昂和茜丝娜也遭到逮捕和凌辱。于是,他们以宣传作武器,到处发表演说,用真理、正义、自由、仁爱的思想唤醒群众,瓦解敌人,浩浩荡荡的起义队伍冲进宫殿,推翻暴君的专制统治。人民群众要求处死罪恶累累的暴君,莱昂却出于仁爱之心将其释放。不久,暴君卷土重来,实行反革命复辟,革命人民惨遭杀害,莱昂和茜丝娜被绑在火堆上烧死。最后,一声轰鸣,烈焰冲天,暴君倒地,莱昂和茜丝娜在仙女的帮助下复活,驾着小船在长河上漫游。

长诗通过对黄金城革命的描写,再现了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战斗精神。当时,法国大革命正面临挫折,封建势力猖狂复辟,反动的神圣同盟统治着欧洲大陆。雪莱在《伊斯兰起义》这首长诗中热情肯定了法国人民反对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宣扬了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乐观主义信念,这对欧洲人民革命是个有力的鼓舞。但是,雪莱对法国大革命的暴力行动是不赞成的,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表白的那样:“在提倡对人类精神状态进行重大改革,以促进人类社会制度方面,我决不恭维那些粗暴的、恶意的情操——这些情操时时刻刻都在伺隙混进极其有益的社会改革中来。诗中没有报复、妒忌和偏见的容身之地。唯有爱,被当作统治精神世界的唯一法律,在诗中处处受到赞美。”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弱点。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著名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英国诗人雪莱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品。

它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和希腊戏剧家创作的悲剧,而又经过诗人自己的加工改造:众神之主朱比特在巨神普罗米修斯的帮助下,登上了王位,但他却违背了“给人类自由”的诺言,唯我独尊,实行专制统治,给人类带来了痛苦和灾难。普罗米修斯为了拯救人类,从天上窃来智慧之火,把科学文化和生产技艺教给人类。凶狠残暴的朱比特怀恨在心,以怨报德,他把普罗米修斯锁绑在天涯海角的高加索悬崖上,施以种种酷刑折磨。普罗米修斯坚贞不屈,斗争到底。就在朱比特得意之时,他的儿子冥王以迅猛之势,一举把朱比特从天上的王座打入地狱深渊。普罗米修斯被大力士赫拉克勒斯从悬崖上释放下来,他派出精灵向人间宣布解放的消息,整个宇宙沐浴着一片“爱”的光辉,人类万物幸福欢乐。

雪莱在诗剧的《序言》中说:

“我所创造的形象,有许多都是从人类心灵活动,或是它们表现在外面的行为中吸取来的。”雪莱还表示,他是怀着“改良世界的欲望”来创作这部作品的,其目的是“使一般爱诗的读者们细致的头脑里,记住一些高尚美丽的理想”。这部披着浪漫主义神话外衣的诗剧,实际上植根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现实社会,是现实生活的阶级斗争和诗人的政治理想的曲折反映。它真实揭露了专制统治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歌颂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统治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建立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的崇高理想。

英国早在17世纪就初步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到了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蓬勃开展。依靠人民大众的力量推翻封建统治、夺得政权的资产阶级,利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大机器生产,残酷剥削奴役工人。资产阶级革命没有打碎劳动人民身上的锁链,工业革命也没有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而是带来了失业、贫困、破产、饥饿、疾病、死亡。19世纪初叶,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日益明显,捣毁机器事件和罢工斗争不断发生。《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诗人笔下的朱比特是一个控制着“整个仙界和人类的暴君”,作者通过这个神话形象抨击英国专制统治的罪恶:

统治就是万能和唯我独尊,

把信仰、法律、爱全都抛弃;

现在朱比特来统治,人类就遭殃;

先是碰上饥馑,接着是劳役,

后来又是疾病,争夺和创痛,

以及前所未睹的丑恶的死亡;

……

在诗剧里,雪莱还以炽热的感情塑造了普罗米修斯高大完美的艺术形象。普罗米修斯同朱比特是根本对立的,他热爱人类,同情人类疾苦,为人类幸福英勇献身。他为拯救人类免于苦难,反对朱比特的专制统治,因而被绑在悬崖上3000年,风吹日晒,雨淋雷劈,秃鹰啄噬,恶鬼折磨,受尽了难以忍受的痛苦。普罗米修斯掌握着朱比特将来一定要被推翻的秘密,这使朱比特很害怕,他派使者来劝说普罗米修斯供出这个秘密,以便得到宽恕。在希腊戏剧家埃斯库罗斯失传的剧本《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里,普罗米修斯是答应了朱比特的条件,两人最后言归于好的。但雪莱“根本反对那种软弱无力的结局,叫一位人类的捍卫者同那个人类的压迫者去和解。”他大胆摒弃传统观点,反其道而行之。在诗剧里,雪莱描写普罗米修斯坚决不向朱比特“屈膝下跪”,“低头祈祷”。他既不为神仙们的声色娱乐所诱惑,也不被恶鬼们的残酷刑罚吓倒,而是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同暴君斗争到底。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的救星和卫士”,他同朱比特的斗争是善与恶的斗争,被压迫者与压迫者的斗争,人民群众与专制统治的斗争。雪莱塑造的普罗米修斯的形象,“非但勇敢、庄严、对于万能的威力作坚忍的抵抗,而且毫无虚荣、妒忌、怨恨,也不想争权夺利……始终是道德和智慧十全十美的典型,动机既纯正,目的又伟大”。这个形象概括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反抗专制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精神,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自己坚定的立场,伟大的品格,崇高的思想。

诗剧中的冥王是朱比特和海神忒提斯的儿子,他比朱比特更强大,更有力量,代表着“永恒的必然性”。当他遵从自然的规律出现在朱比特面前,喝令朱比特退位的时候,朱比特“困兽犹斗”,“竭力挣扎”。于是,“经过了一场恶斗”,太阳失色,星辰战栗,冥王使用旋风、闪电、冰雹给朱比特以无情的打击,最后把朱比特埋葬入地狱的深渊。在雪莱早年的诗歌创作中,曾经流露过否定革命暴力的改良主义思想,他鼓吹以理智和道德作武器,革除社会弊病,实现社会正义。但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这部诗剧里,雪莱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革命暴力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它真实客观地揭示出专制统治决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只有通过暴力手段才能推翻暴君,实现人民的自由解放。

在诗剧里,雪莱还以浓郁的色彩、欢快的旋律描绘了朱比特被推翻、普罗米修斯被解放以后,地上人间的新气象、新面貌、新秩序:

只见许许多多的皇座上都没有了皇帝,

大家一同走路,简直像神仙一样,

他们不再互相谄媚,也不再互相残害;

人们的脸上不再显示着仇恨、轻蔑、恐惧……

人类从此不再有皇权统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人类从此一律平等,

没有阶级、氏族和国家的区别,

也不再需要畏怕,崇拜,分别高低;

每个人都是管理他自己的皇帝;

每个人都是公平,温柔和聪明。

这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皇帝,没有压迫奴役的大同世界,这个人与人一律平等,相亲相爱,自由自在的人间乐园,同暴君朱比特统治下的黑暗王国,同当时丑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成鲜明对照。它反映了诗人对充满着压迫、剥削、欺骗、仇恨、痛苦、灾难的现实世界的不满,对美好未来的幻想,对光明前途的乐观信念。当然,雪莱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并没有超出以“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为核心的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模式,还只是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是进步的。

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作品。它气魄宏大,想象丰富。诗人把普罗米修斯和朱比特的矛盾冲突,把人类的苦难和解放,放在全宇宙的范围内去展开,诗人的想象遨翔于整个宇宙之中,他的笔触时而天上,时而地下,时而人间,时而冥府,纵横来去,挥洒自如。他不仅为我们描绘了凶恶残暴的朱比特,坚定勇敢的普罗米修斯,还创造了各种类型的神仙、精灵、鬼怪,有的善良,有的丑恶,有的热情,有的软弱。他不仅刻画了普罗米修斯高大完美的形象和精细微妙的内心活动,描写了惊心动魄的矛盾斗争,还展现了自然界变幻无穷、多彩多姿的壮丽景色。整部作品立足于现实,而又不拘泥于再现现实,它取材于神话故事和前人的创作,而又不落窠臼,诗人以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力,创造了一个宏大、神奇的诗的世界。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一部感情充沛的抒情诗剧,全剧用诗歌形式写成。有押韵诗,也有无韵诗;有独唱、对唱和合唱。诗人的主要笔墨不是用在展开戏剧冲突,推进情节发展上面,而是用在抒情描写上面。其中一些诗段在故事情节中虽不占重要地位,但它直抒诗人胸臆,写得非常出色,可以独立成篇,当作一首抒情短诗来读:

生命的生命!你的嘴唇诉说着爱,

你的呼吸像火一般往外冒;

同类推荐
  • 为了逝去的青春

    为了逝去的青春

    闵凡利著的《为了逝去的青春/中国当代名家精品必读散文》中这些散文作品情感饱满,视角独特,想像开阔,内涵深邃。在这些作品中,对生活的感悟和描述绵细而稠密,对情绪的挥洒和开拓激烈而诗意。每一篇作品不光有着音乐的亲和力,而且还有着文学的高倍纯度。
  • 老上海的那些名女人

    老上海的那些名女人

    这是一本女性文学读物,主要介绍了老上海二三十年代以张爱玲、苏青、阮玲玉为代表的一批为当代人所熟知的文艺界、演艺界等比较知名的女性。该书情感细腻,以动人的笔调介绍了老上海知名女性的成长经历、情感经历等,宛如小桥流水的叙述风格使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上海的知名女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该书把主人公们刻画进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中,富有一定的时代气息。阅读这本书,读者将从老上海的知名女性的经历中感受到她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 十生诗集

    十生诗集

    现代诗歌发展至今,已经很难辨识流派,事实上也很少有诗人乐意接受被贴上的标签。流派少不代表写诗的人少。诗歌写作大多成为抽屉里的秘密,发表出来的已经不太能代表这些秘密又安静的写作。作者笔名十生,原名马抱抱,青年诗人。让诗歌向本质回归,写诗也越来越成为个人的事情,和刷牙洗脸一样。每个诗人都是孤独的岛,都是宇宙中脱离轨道的自由的小行星。
  • 重估俄苏文学(全集)

    重估俄苏文学(全集)

    《重估俄苏文学》一书通过对经典作品的细致解读,通过对作家思想状况和精神困境的深入分析,从苦难意识和自由精神等多个维度入手,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俄罗斯文学的伟大经验,考察了“苏联文学”对俄罗斯古典文学的改造和规训,分析了新的文学意识形态的基本矛盾和内在困境。本书既具有“史”的开阔视野,具有“思”的内在深度,同时,又出之以“诗”的表现方式,是一部具有历史意识和思想深度的厚重之作。它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当代文学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对照和反省的清晰镜像。
  • 寻找桃花源

    寻找桃花源

    “寻找桃花源”是隐喻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理想之地或者精神归宿,但“桃花源”似乎总在变动,一直在更远的地方,大概永远无法抵达,我们却从未停止寻找。在《寻找桃花源》中,卫毅如同一位时间的旅行者,在不同时空、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中穿行,去寻找那些“寻找桃花源”的故事。这里有当下的故事,有十年前的故事,有几十年前的故事,还有一百年前的故事。与之平行的,还有卫毅自己和家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一个“复调”的世界,不同的声音在此汇集,不同的命运互相交织。卫毅有一颗宽广而细腻的心,冷静而有感情,独到而又贴切,他为我们呈现了各种气象万千的人生,这是一幅充满了中国人百年冷暖悲欣的立体图景。
热门推荐
  • 六十种曲四喜记

    六十种曲四喜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冥中事

    冥中事

    本文无女主,双男主。内容是悬疑冒险、挖坟捉鬼、虐心复仇。莫家长孙莫来因为一封奇怪的遗书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踏上了寻找浮生城的诡异旅程。浮生城里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亦真亦假的是鬼怪还是人心?
  • 墨易染雪,终不复白

    墨易染雪,终不复白

    莫千雪一直以为她是辛易墨唯一的人,但是直到辛易墨的未婚妻回国,莫千雪才知道她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那就离开吧!一别两宽,各自安好。但是为什么辛易墨却不让离开了呢!辛易墨只是觉得莫千雪很省心,便留在了身边,可是他看着莫千雪和别的男子说话为什么感觉这么难受呢!直到辛易墨失去之后才慢慢发现,原来不知什么时候,那份习惯和感动早就变成了爱,只是有些晚了!
  • 契约成婚,总裁宠妻30天

    契约成婚,总裁宠妻30天

    “女人,我不会娶你。”这是他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她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本分的充当他的假“未婚妻”,和他保持着足够安全的距离。而某一天,他却突然将她逼到角落,吻她。她大惊,“霍先生,你说好的我们只是协议关系。”“我违约了。”他邪肆一笑,得知她就是他苦苦寻找的女人,他又怎么会放手?“作为赔偿,我是你的了。”
  • 精灵之外挂大师

    精灵之外挂大师

    外挂让你的生活充满愉悦……外挂虽然功能很强,不过智能为零。黎明让草系精灵学会了吐水球,鲤鱼王学会了飞行,飞行系精灵学会了潜水打洞……出招画面很美,请自行想象。不过,外挂虽好,却……叮!黎明兽偷袭并击败了晕倒的口呆花,获得了1点经验。系统你出来!!(注:本世界是架空出来的精灵世界,请勿完全代入原作世界的一切,本世界的所有精灵道具的制作均受某位神秘人魔改过……)
  • 君生欢喜

    君生欢喜

    她叫欢喜,是欢喜娘取得,希望欢喜可以欢欢喜喜的生活。却在十六岁那年,一切都变了变得不一样了,是福是祸,旦夕祸福。
  • 腹黑妖夫:后院起火了

    腹黑妖夫:后院起火了

    (续《处处惹桃花:美男齐上钩》)女皇微服出巡一次,从此后爱上了皇宫外的生活,被冷落在后宫的皇夫们,个个摩拳擦掌,洗洗干净,势要将出墙的女皇给诱回来。“寡人是女皇,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三千佳丽,一个都不能少!”凤君咬牙启齿:“本宫有必要让陛下在床榻上起-不-了-身。”
  • 丑女顾倾城

    丑女顾倾城

    前世谨记母亲临终前的遗言,终身不可去除脸上的胎记。世间男子皆薄幸,你有着倾城的容颜,却不能带给你幸福。只愿你丑一辈子,能寻得不在意你的容颜,真心待你之人,那便是你的良人。于是,她便是大家口中的丑女,人人避之不及。可是,幸运还是降临了,他是翩翩公子,他睿智儒雅的庆王爷,不在意她的长相,更是待她体贴入微。他们一起生活七年,虽一直没有子嗣,她自责,他却始终没有责怪她。她便待更好,想方设法帮助他,让爹爹帮他。终于,他如愿登上了皇位。她安心了,不觉得亏欠他了。可是,她跟家人的末日也来临了,全家满门抄斩.上天怜悯,给了她重生的机会。这次的她又将拥有怎样的人生呢?
  • 这个魔王莫得感情

    这个魔王莫得感情

    有时候,你看似得到了很多,却可能失去了更多。罗德本来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有一天,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变强了,也莫得了感情。这是一个为了找回人性,但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大魔王的故事。……喜欢本书的朋友可以收藏并推荐给其他朋友。
  • Step by Step

    Step by Step

    A disturbingly prophetic account of the events leading up to World War II, this anthology is a collection of Churchill's reporting for the Daily Telegraph and the Evening Standard from 1936 to 1939—tracing Hitler's rise to power, the Nazi invasion of the Rhineland, and other events leading up to the declaration of war.In the first few years of Nazi ascendance, many European intellectuals and leaders advocated avoiding war and negotiating with Hitler. Churchill is one of the few who understood the scope of the Nazi threat and advocated armament against Germany early on—and his early prescience serves as a fine prediction of his determined stance against Hitler as a World War II leader and state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