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11200000005

第5章 汉代陵墓之劫

1.西汉武帝茂陵概况

金人赵秉文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其诗道出了咸阳原上的历史场景。穿越时空距离,透过这些陈列着的苍凉陵冢,人们似乎看到咸阳原的荣辱兴衰,听到古陵主人战马的嘶鸣声,读到咸阳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秦岭北麓的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北夹于秦岭山地和北山山脉之间,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自西而东的渭河,流贯条形的关中平原,故亦称渭河平原。古代这一带属秦国,长约七八百里,所以又有“八百里秦川”之称。西周、秦、汉时代,关中是全国最富饶之地,其财富占全国十分之六。古都西安即坐落于这片平原中部的渭河南岸。沣河、沪河、灞河等八条河流,从秦岭北麓蜿蜒而来,形成“八水绕长安”的景象。属于秦岭山脉的华山、骊山、终南山等巍峨高峻的山峰,罗列市区之南,重峦叠嶂,云蒸霞蔚,构成了美丽的山水风光。

位于关中腹地、泾(河)渭(河)之交的咸阳,是西汉皇陵的主要集结地。西汉王朝,凡214年,历经11位皇帝,建陵园11座,有9座位于咸阳原上,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这五陵当时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将其称为“五陵原”。古诗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五陵裘马自轻肥”的记述,即指当年居住在这些陵邑(县)中的纨绔子弟斗鸡走马、为非作歹的事情。

在西汉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当数汉武帝茂陵,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骊山墓方能与之相比。

茂陵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原上,南位乡的东南部,西距兴平县12公里,东距咸阳市15公里。其北面远依九骏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它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与今测量数字基本相符。总占地面积计为56878.25平方米,封土体积848592.92立方米。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形如覆斗,显得庄严稳重。

公元前139年,茂陵开始营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历时53年。《晋书·索绋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3000余人,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

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汉书·霍光传》曰:“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

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2.多次被盗的茂陵

西汉诸帝除个别皇帝外,都修建了大规模的皇陵,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皇陵几乎无一逃脱被盗掘的命运。民间小规模的盗掘自不必说,单是大规模的被盗,就有不少。如西汉末年,赤眉军进入长安,西汉诸帝陵悉被发掘;东汉末年,军阀董卓也曾派吕布盗掘西汉诸皇陵。

茂陵是西汉诸陵中最为突出的,所以被盗掘的次数和规模也远远多于其他皇陵。仅有历史记载的被盗事件即有五次。

公元前84年,汉武帝葬后刚刚四年,可谓尸骨未寒,但其陵已被人盗掘,陵中的东西已经“上市”。汉武帝梓宫中有一玉箱和玉杖,这是西胡康渠国国王所献,汉武帝生前十分喜爱。但刚过四年,一个扶风人在市场上看到一个商人正在出卖玉箱和玉杖,要价为青布30匹,钱9万。扶风人见这两件东西十分精致,绝非寻常之物,于是未加讨价就买下了。买来之后,扶风人爱不释手,常与宾客共赏。恰巧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此人看到这两件东西后,转身就走。原来,此人乃汉武帝生前的一个小奴,认识玉箱、玉杖,所以他急忙将此事报告当地的官吏——有司。有司一听此事,这还了得,赶忙派人去拿扶风人,询问玉箱、玉杖的来历。扶风人得知此乃先帝之物,十分惊恐,不敢隐瞒,将整个经过和盘托出。只说自己买时不知此乃茂陵之物,更不知卖主姓甚名谁。有司派人缉拿商人,那商人却早已不知去向。有司无奈之下,只好将玉箱、玉杖入官,不了了之。但茂陵被盗一事却是确凿的事情。

公元前64年,发生了一件十分荒诞的事情。山西有个采药人,名叫李友。此人常于山中采集药物。一次,他来到上党的抱犊山采药。当他爬到半山时,已是精疲力尽。此时,他看见了一个山洞,便走了进去想休息一下。坐于山洞口的平坦岩石上,李友俯视抱犊山,只见满目青翠,山中的小溪淙淙流淌,不觉心旷神怡,疲劳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休息片刻,李友起身欲走。就在起身的同时,他不自觉地看了山洞一眼。这一看,看出了问题,他发现黑暗的山洞里有个东西闪着金光。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向洞里走去。走了大约200米,他看到了那个闪光的东西,原来是个金箱。他试着抱了抱,箱子很沉。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他终于将箱子搬到了洞口。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金箱,发现里面盛满了书籍。书籍码放整齐,计有杂书40余卷,包括:《老子》2卷、《太上紫文》13卷、《灵跻经》6卷、《太素中脂经》6卷、《天柱经》9卷、《六龙步元文》7卷、《马皇受真术》4卷。李友打开了其中的一卷,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御书”二字。再一看,乃是汉武帝读过之书。皇帝之书为何会藏于此处?李友不由得大吃一惊。他赶忙把书放回,关上金箱,并将其藏好。吃了这一惊,药是采不下去了。思索再三,他决定报告官府。河东太守张纯闻听此事,不敢怠慢,马上派兵丁随李友上山取回金箱。在确证金箱乃汉武帝之物后,他马上报告了当时的皇帝汉宣帝。汉宣帝见到此物,询问众大臣。当时有一典书郎冉登,系汉武帝时侍臣。看了金箱和经书后,他痛哭流涕,上奏道:“这是孝武皇帝(汉武帝)随葬之物,当时我亲手将其放进陵墓,怎么会出现在这儿呢?”汉宣帝听了,十分惊愕。在查不到是谁将书箱盗出的情况下,他令人将书箱送回汉武帝陵中。但是当皇帝的手下进入茂陵时,却惊奇地发现茂陵内竟然完好如故,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曾有人进入过陵内。但这金箱,连同之前的玉杖、玉箱是怎么出去的呢?这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

西汉末年,琅野人樊崇率百余人入泰山,揭竿起义。22年,新朝皇帝王莽派大军10万人击樊崇军。樊崇军准备大战,起义军用赤色涂眉,作为起义军记号,史称“赤眉军”。结果大败王莽军。25年,赤眉军30营(一营为一万人)攻入长安。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农民,入城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肆掳掠,在将长安城抢劫一空后,赤眉军又来到咸阳原上,发掘汉帝后坟墓,收取宝货。西京长安二百年的文物,几乎被破坏殆尽。而武帝的茂陵,当然也在劫难逃。

据史书记载,赤眉军掘开茂陵后,成千上万的士卒搬取陵中宝物。搬了几十天,但“陵中物仍不能减半”。茂陵附近的帝后陵,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令人发指的是,个别人竟然干起了奸尸的可耻勾当。据《后汉书·刘宣子传》记载:赤眉起义军进入关中,攻占长安后,焚烧了皇宫,又发兵西征,“逢大雪,坑谷皆满,上多冻死,乃复还,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

26年,赤眉军再一次“光顾”了茂陵。当时,他们正被刘秀领导的起义军打败,走上了穷途末路,兵退咸阳。许多士兵都开了小差,军心更为不稳,樊崇为此一筹莫展。此时,起义军的军师,名叫徐宣,他给樊崇出主意说:“眼下我们东有刘秀攻打,西有隗嚣追击,两面受敌,想退是不可能了。只有设法再次打进长安,方有一线生机。只是现在雪下得这么大,军心不稳。我看主要是士兵闲来生事。这一带陵墓不少,不如叫大家去掘坟盗宝,土兵们有了财物,士气自然高昂,攻进长安就有希望了。”樊崇一听,茅塞顿开,立即下令士兵再次去盗茂陵。

徐宣此次出主意去盗茂陵,除了想要提高士气外,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想得到茂陵中的道术秘册。原来徐宣能掐会算,曾当过县里的狱吏,在《易经》上造诣匪浅。他知道汉武帝生前信神敬仙,收集了不少方士的道术,所以猜想其墓中必有秘册。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徐宣的这个想法只是一种猜测:士兵们找遍了茂陵的所有角落,甚至捣毁了著名的茂陵陪葬墓——西汉大将军霍去病墓,然而道术秘册却不见一点蛛丝马迹。

东汉末年,中国出现了一个恶霸——董卓。此人是凉州的一个下层豪强,他的部属都是些地方上的土霸和羌族胡族的豪酋。董卓为首的一群极端凶恶的豺虎盗贼是历史上最野蛮的破坏者。当时人口、文化、财物最集中的洛阳、长安,都被这群野兽毁坏殆尽。

董卓曾下令大将吕布盗掘西汉诸皇陵,至于吕布盗掘诸陵的详细情况史无记载,不得而知,但其盗掘茂陵却留下了一个故事。

据说,吕布盗茂陵时,董卓曾交付其一个秘密任务,那就是要其留心寻找茂陵墓中的秘方妙药。原来,董卓有个孙女,名叫董白。此女长得花容月貌,且生性乖巧,甚得董卓喜爱,被视为掌上明珠。十岁时董卓就封她为渭阳君,并为其举行了盛大的仪式。仪式举行时,董卓特命兵士搭起了宽六米多、高二米的高坛,董白坐着显贵的轩金华青盖车,由大批官员簇拥,登坛受封,好不隆重。但可惜的是,这董白是个哑巴。为此,董卓十分忧虑,曾广延天下名医为之医治,均未见效。后来,董卓听手下大臣说,汉武帝刘彻一生敬神寻仙,熬炼仙药,其陵中也许会有专治哑巴的灵丹妙药。于是,他把这个任务交于吕布。

吕布带领大批士兵进入茂陵,在搬运大批宝物的同时,细心地找起了灵丹妙药。但是,搜遍了整个陵墓,连汉武帝的棺木都翻了个底儿朝天,灵丹妙药还是未能找到。吕布没有完成董卓交予的特殊使命,心中既着急又懊丧。正在这时,只见一个士兵手拿一卷绢纸,大声喊道:“找到了,找到了!”小跑过来。吕布听到后心中不由得一阵狂喜,他不等士兵报告,一把从其手中抢过了绢纸,展开一看,只见上面用端端正正的隶书写着十二个大字:“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吕布乃一介武夫,好不容易认识了这几个字,已属不易,哪里还会理解其中的深意,他认为这也许正是董卓要找的。于是,他兴高采烈地宣布班师回朝。回来后,将绢纸交于董卓。董卓端详了一阵,也不知其意,于是转而问大臣。然而众大臣面面相觑,无一应答。董卓大怒,厉声喝问:“连这十二个字的意思都不能理解,我养你们这帮大臣何用!”厉声之下,众大臣无不战栗。董卓更为生气,走下殿来,双目圆睁,逼视站在最前面的大臣。该大臣一看大事不妙,扑通一声跪下:“大王,臣非不知,实不敢说。”董卓说:“你说,我不怪你,赶忙说。”大臣颤声道:“这句话是诅咒您的。”“如何见得?”董卓仍是不解。大臣道:“您看,这千里草,合起来是一个‘董’字,十日卜合起来,是一个‘卓’字,这句话是诅咒您不得生啊。”董卓听完,气得都快晕过去了,他伸手将那一卷绢纸拿来,欲将其撕个粉碎,但是,这绢纸非常结实,怎么撕也撕不碎。盛怒之下,他将其掷于地,踩于脚下,并大声斥责吕布:“你带来的是什么东西,饭桶!滚下殿去……”

后来,余怒未息的董卓又派人将汉武帝的尸体扔在墓外曝晒。朝中大臣对此无不黯然,于是公推蔡邕前去劝解。董卓这才消了怒气,派人将尸体放回,并草草处之。

就在这件事发生后不久,董卓被吕布所杀。正应验了那句熟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个故事系民间流传,真伪难辨,但董卓曾派吕布盗掘茂陵却是不争的事实。

唐朝末年,又一支农民起义军开进了汉武帝的茂陵,其首领是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黄巢。

黄巢与赤眉起义军的首领樊崇有所不同。他可以说是个文武全才。既长于骑射,又颇爱读书;既贩过私盐,又考过进士;既是失意士人,又是一方豪侠。按说,这样一个能文能武的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文物保护意识”,但是历史却不无遗憾地记载下了其盗掘陵墓的行为。

880年,黄巢的事业达到了顶点。这一年,他率数十万起义军攻入唐都长安,唐朝皇帝唐僖宗带着少数家眷仓皇出逃。黄巢入城时,数百万民众夹道欢迎,所到之处,群众无不山呼万岁。同年,黄巢登上了皇帝宝座,定国号为大齐,年号金统。当了皇帝的黄巢完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别说派兵继续追击唐王朝的残兵败将,甚至未来得及对民众颁布治国诏令,他就开始了极度的享乐。“防御”二字早已抛之于九霄云外。

但是,就在黄巢尽情享乐的同时,一支支唐朝地方豪强的武装已悄然集结。881年,唐僖宗委任宰相王铎为诸道行营都统,率军打到了长安城下,战斗一触即发。但这是怎样的战斗啊,黄巢率领的起义军已今非昔比。战斗尚未开始,胜负却已确定。结果是这支起义军还未等唐兵攻城,只是听说唐兵要来,便闻风而逃。

逃到咸阳的起义军,军心涣散,已成强弩之末。在一个寒风瑟瑟的秋日,他们盗掘了茂陵。

关于黄巢起义军盗掘茂陵的细节,史无记载,不便妄加想象。但关于其盗掘茂陵的原因,却有两点可以探讨。第一个可能是因为当时起义军已走向穷途末路,军中粮饷不足,盗掘茂陵,以茂陵之宝补充军需,也属万不得已。另一个原因大概是出于一种仇恨的心理。虽然黄巢起义军一向纪律还算严明,很少有烧杀抢掠的恶行,但这也只是针对一般的贫民百姓而言。对于恶霸地主及贪官污吏,他们从骨子里十分仇恨,常有处死并没其财物的行径。汉武帝在他们眼里,当然绝非什么善类,所以在一时气愤之下,挖其坟墓也在情理之中。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茂陵所遭受的种种劫难,是一代英主汉武帝生前绝难想象的。当初他费尽心机营造的宏伟陵墓,成了后世争相抢夺的宝地;伴随他的财宝器物,被盗贼肆意抢掠;就连他口含宝珠,身着“珠襦玉匣”的尸体,也曾被扬之于外,曝之于野。若有在天之灵,不知此时的汉武帝将作何感想?略令人安慰的是,时隔两千多年的今天,历经沧桑的茂陵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属于茂陵的鎏金兽头银盘、金饼等118件文物“完璧归赵”。1979年12月,又成立了茂陵博物馆,茂陵文物事业得以飞速发展。如今的茂陵,已成为中外人士游览的胜地。

3.董仲舒母冢被盗记

西汉时期,被盗的陵墓难以尽数,但是令后人奇怪的是,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母亲之墓竟然也被人盗掘!

提起董母,恐怕无人知晓,但提起董仲舒,恐怕无人不晓。董仲舒出生于河北景县的一个大地主家庭。他从小就潜心钻研儒学。据说其学习十分刻苦。他念书的书房外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园子,然而他在书房学习三年,竟从未踏进过;对于经常骑的骏马,他也分不清雌雄。到20多岁时,他已成为对《公羊春秋》等经书深有研究的大学者。但是他虽博学,却未因此而步入仕途,而是做了一名教书匠,当时的人们把他称为“汉代的孔子”。他讲学时,在讲堂前挂一幅帷幔,他在里面讲,外面坐满了学生,但诸生“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尽管如此,他仍教出了不少有名的学生。他的思想也随着门生的不断传播而成为当时流行的学说。在同时代兴起的众多学者中,他成为最夺目的一个,成为当之无愧的“众儒之首”。

董仲舒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在他39岁那年,汉武帝召见了他。他以历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的回答征服了汉武帝。汉武帝接受了他的主张,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因此成为西汉乃至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同年,汉武帝封董仲舒为“江都相”,董仲舒开始了坎坷的仕途生涯。

公元前121年,郁郁不得志的董仲舒辞去官职,回到故乡广川,他闭门谢客,埋头著书,既不过问家居杂事,也不置产业。历经十几个春秋,写成了17卷82篇的《春秋繁露》。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部书原名并非《春秋繁露》。据说他成书之前,曾梦见有龙入怀,但这自不足信。事实是,他写了好几十篇文章,如《闻举》、《玉杯》、《清明》、《竹林》等,这些文章都讨论了儒学问题,但董仲舒并没将其编撰成书,是后人辑录而成的,并冠名为《春秋繁露》。

尽管已赋闲在家,但董仲舒仍十分关心朝政大事,甚至在他75岁时,还曾写奏章给汉武帝,坚决反对盐和铁官营的政策,认为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写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篇奏章。死后,被葬于长安西郊。汉武帝曾经过墓地,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地下马致意,故董仲舒的墓地,又被称做“下马陵”。

但令人不解的是,“下马陵”未见被盗掘的记载,而董仲舒之母的墓室却相传被盗。

据杜光庭的《灵异记》中记载:

蔡州西北百里平舆县界有仙女墓,即董仲舒为母追葬衣冠之所,传云董永初居玄山,仲舒既长,追思其母,因筑墓焉,秦宗权时,或云仲舒母是天女,人间无墓,恐是仲舒藏神符灵药及阴阳秘诀于此,宗权命裨将领率百余人往发掘之……

从上文可略知盗墓者的动机,原来是为了盗得“神符灵药及阴阳秘诀”,而这与董仲舒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

董仲舒虽然一生致力于儒学,但他尤爱神学。年轻时,他就十分重视对阴阳学说和神仙方术的研究。他和当时谈神论鬼、宣扬炼丹益寿的著名方士李少君交情极深。两人常在一起谈论神仙方术,甚至装神弄鬼,并形成了自己的唯心主义神学体系。他热衷神学,曾招致杀身大祸。公元前135年,辽东郡祭祀汉高祖的高庙和长陵县的高园先后发生了两次大火灾。董仲舒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将火灾发生的原因归结于“上天发怒”,上天之所以发怒是为了谴责人间的“骨肉相残”。汉武帝看了,非常生气,把董仲舒交官问罪,并要处死。幸亏其名声很大,又加上其学生等百般求情,皇帝才免他死罪,但贬了其官。遭此大祸,董仲舒仍执迷不悟。在他所著的《春秋繁露》中,自始至终都贯彻着他的神学观。

另外,关于他能呼风唤雨,而且著有能避祸免灾的书的传闻在民间广为流传。而这终于导致其母之墓被盗的悲剧发生。老百姓认为其子是神,则其母必为仙,而仙人是不会在人间掩埋的。所以认为他筑衣冠墓是假,藏灵药秘诀是真。

4.两汉时期的离奇盗墓事件

两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个厚葬高峰。而这一时期,也是盗墓活动最为猖獗的时期之一。历史上,被盗掘的两汉墓多如牛毛,难以尽数。但是由于史书记载的局限和篇幅的关系,笔者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了。只能将一些重要的或有意思的盗墓事件辑录如下:

《晋书·愍帝记》中记载:“(建兴三年)六月,盗发汉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太后面如生,得金玉采帛不可胜记。时以朝廷草创,服章多阙,敕收其余,以实内府”。

据《史记》载,薄太后死于汉景帝二年,即公元前155年,而其墓于470年后被盗,即315年。另据《古书图成·堪舆卷》可知,盗墓贼为三秦人尹值、解武等。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晋憨帝建朝时,竟连穿衣都成问题,所以不得不收拾盗墓贼留下的“烂摊子”,用来充实内府所需。

在徐州龟山汉墓前,立有一块石碑,碑上用不规则的小篆写着:

第百上石,楚古尸王。通于天述,葬棺椁,不布凡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母今玉器。后世幸视此书,(目)此也心者,悲之。

这座墓乃西汉时的楚襄王刘注与其妻的“同茔异穴”墓。碑文主要是告诫后世,他虽为一代楚王,但墓中既无华贵的服饰,又无陪葬的宝物,当你看到碑文时,你心中一定会感到悲伤。

尽管如此,后来的发掘证明,其墓仍被盗掘两次。更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在历经两次盗掘之后,墓中依然出土了玉器、陶器、车马器、陶俑、五铢钱、麟趾金、龟纽银印、铜矛、朱雀肖形印等大批文物。而那碑文,让人想起了一句古语:此地无银三百两。

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使用数量众多的塞石封堵墓道,塞石重者可达7.8吨,但仍未能阻止盗墓贼的进入。经现代考古发掘可知,盗墓的贼娃子或将塞石击断,或将其拖出,最后成功地进入了墓室,将随葬品洗劫一空。考古人员清理时,发现后甬道一块塞石已被盗墓者拖运到前室,塞石的前端有盗墓者为便于拖拽而凿出的牛鼻扣。据推测,盗墓贼借助凿出的牛鼻扣,拴上绳索,用一头或数头牛向外拉动,一一将石板拖出室外,然后轻而易举地进入墓室,打开棺椁,盗取宝物。在塞石的缝隙中,清理人员发现了玉衣片,这证明墓主曾穿戴金缕或丝缕玉衣,盗墓贼连同玉衣和陪葬器物一并劫走了。

五花八门的离奇的事,史书记载却屡见不鲜。刘表在东汉末年曾任荆州牧,其墓被盗后,不仅尸体不坏,还有香气传出很远。《太平御览》载:“刘表冢在高平郡,表子琮梼四方珍香数十石著棺中,苏合消救之香莫不毕备。永嘉中,郡人衡熙发其墓,表貌如生,香闻数十里。”《水经·沔水注》也记道:“城东门外二百步刘表墓,太康中为人所发,见表夫妻,其尸俨然。颜色不异,犹如平生,墓中香气,远闻三四里,经日不歇。今坟冢及祠堂犹高显整顿。”

另据郦道元《水经·沔水注》以及《三国志·刘表传注》、《太平御览》引、《从征记》等记载:

襄阳城东门外二百步刘表墓,太康中为人所发。见表夫妻,其尸俨然。颜色不异,犹如平生。墓中香气,远闻三四里,经月不歇。今坟冢及祠堂犹高显整顿。表死后八十余年,至晋太康中,表冢见发。表及妻身形如生。芬香闻数里。

表子琮持四方珍香数十石著棺中,苏合消疫之香毕备。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刘表夫妻的尸体不但历八十余年没有腐烂,而且在墓被掘开后,还有香味传出很远,据此可以推断,其尸体不坏的原因,当与这防腐的香味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说史料记载的各种近似传奇的古代未腐尸体,由于早已淹没于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而无法详考,但现代考古发掘中确也有类似的实例发现。

晋义熙九年,盗发故骠骑将军卞壶墓,剖棺掠之,壶面尸如生,两手悉拳,爪生达背。

史载卞壶被杀于东晋成帝咸和三年,即公元328年。坟墓被掘在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其间相距85年。在这样不算太长的时间内,“面尸如生”当是可信的。但后面的记载“爪生达背”,也就是说入葬之后,指甲还在像树根一样不断生长,以至到达于背,就显然有些离奇了。

历史的滚滚车轮早已驶过了两汉王朝,两次的疯狂厚葬以及由之引发的席卷八荒的盗墓之风,令后人发出何等沉重的感慨!但是,“前事不忘”能成为“后事之师”么?

同类推荐
  • 太子的门客

    太子的门客

    一次醒来后居然穿越到了唐朝,而当我想尽办法也回不去的时候我不得不停留在这里生活下去
  • 人文成都

    人文成都

    以掌故和成语中的成都为切入角度,分“入蜀”和“出蜀”两篇讲述成都的历史人物故事。本书对以成都地域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巴蜀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并在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加以富有才情的文学化想象叙述,兼具学术性与文学可读性,对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具有较大意义,出版价值较高,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 我是当朝驸马爷

    我是当朝驸马爷

    老天啊,为什么我过得这么苦啊?有没有富婆介绍一个给我,让我少奋斗二十年?某星君悠悠地说道:“富婆没有,公主倒是有一个,你要吗?”要啊,我要啊!于是,悲了个催的赵惇,就被送到了大齐,当起了潇洒无比的驸马爷
  • 战国策(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战国策(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老兵讲述9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老兵讲述9

    本书收录了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里的一些基层老兵的回忆性文章。这些文章均为其所亲历抗战事件的忆述。当时他们或为刚刚投笔从戎参加抗战的训练兵,或为刚刚军校毕业的小兵,或为下级军官……他们抱着保家卫国之心,满腔热血投身抗战。文章展现了这些基层军人眼中的抗战情形,记录了他们在战争中所做的点点滴滴,反映了基层军人的抗战状态,洋溢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对于抗战历史的研究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热门推荐
  • 崇州记

    崇州记

    那年,那天,那刻,那时,你还记得吗?她看着他,想从中看到些许微末的情绪。顿了半响,她背对着他渐行渐远,他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那片竹林深处,朝着相反的方向渐行渐远,竹林又是静默了,一切一如既往,但石板上的两处晶莹,却是那么的好看。
  • 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故事全集:品尝生活的味道

    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故事全集:品尝生活的味道

    烦恼、忧愁等等都是建立在我们无法解决的思绪当中。你会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唤醒沉睡的记忆;从别人的奋斗中找回曾经的梦想,点燃希望的火种;从别人的感悟中找到成功的诀窍,扬起理想的风帆;从别人的性情中找到真实的自我,播洒爱的阳光,从而在愉悦与感动中,鼓足勇气,坚定信念,阔步向前方迈进。
  • 未曾相恋的爱情

    未曾相恋的爱情

    “你知道吗?丑小鸭会变成天鹅,白雪公主会嫁给王子,而我却永远不能嫁给你。”说完,她转身离开,只留江少一人等她……
  • 重生之弃女傲世

    重生之弃女傲世

    她是异界天才炼药师,炼丹、摆阵、治病无所不能。却因一颗灵草而殒命。再次醒来,她成为了她...一个被家族所弃,父母双亡的弱智少女。“洛傻子快把脸伸过来给我打两巴掌,别磨蹭!”“两巴掌就够吗?”洛凝嘴角噙着一抹笑意,声音平静而冷漠。电光石火之间,只听到“啪啪啪!”的脆响接连响起。看着吓傻的众人,她勾唇冷笑,“我不再是曾经的软柿子,若敢再欺,后果自负!”“大胆洛凝!这是你对伯父的说话态度吗?”洛凝嘴角微弯,眼中带着一抹嘲讽,“洛家主!难道你忘了,我早已和洛家没有了任何关系!”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是洛凝做人的一贯准则。即便是重生,命运的节奏依然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校草为她痴迷,冷峻总裁为才展颜,黑道枭雄为她痴心...然她的心中只有她的道,修真之道,逆天之道。谁要挡她的道,那就该有被灭的觉悟!且看弃女如何逆袭,一步步踏上强者巅峰之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清宫吉皇贵妃录

    清宫吉皇贵妃录

    小白领兼美妆博主穿越四爷后宫,成了一位无人搭理,病的快死的常在。她只想关上小院门子,闷声过吃货的快乐小日子。偏偏天不从人愿。四爷:朕陪皇贵妃一起用膳!===本文架空===
  • 我家将军是妻奴

    我家将军是妻奴

    一时善心大发,捡了个干瘪豆芽菜回去养,不想被豆芽菜天天追屁股后面喊爹,逢着刮风下雨打雷天,还要跟他挤一个被窝。后来豆芽菜长成了亭亭玉立的白牡丹,就变成了他千方百计的想跟她挤一个被窝。
  • 一代女仙

    一代女仙

    穿越到修真世界,家族竟然预备拿自己给所谓的家族天才顶包。不甘心!于是叛出家门。灵根意外觉醒,踏入仙途。一句话文案:你听说过九灵根的吗?
  • 相依之诗(中国好小说)

    相依之诗(中国好小说)

    世上风景万千。但倘若有一人相伴,不管是漫天黄沙,或是晴空万里,抑或是雪雨纷飞,都是人世间最独一无二的景致。所以一个人的生活过成一首诗,也许只需要细腻的心;两个人的生活想过成一首诗,就需要彼此爱的扶持。
  • 超神学院之系统之证

    超神学院之系统之证

    因两位诸天巨头的打斗而失落的一个系统与地球某个宅男穿越超神学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