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90600000006

第6章 自我成长与人格力量(4)

在最广阔的人类历史上,在伟大的宗教、哲学结构中,在法律和政治体系中以及科学和整体文化中,都可以看到动机的辩证法。非常简明地说,它们中能以不同的比例既体现了认知需要又体现了安全需要。有时,安全需要几乎完全能使认知需要屈从它们减轻焦虑的目的。没有焦虑的人可能是更为大胆和无畏的,并且能够为了知识本身进行探索和建立理论。假定后者更有可能接近真理、接近事物的真正本质,这肯定更易让人接受。安全的哲学、宗教和科学比成长的哲学、宗教和科学,肯定是更容易成为盲目的。我们牢牢依附在前进和倒退的辩证关系上,这种关系是同时存在的畏惧和勇敢之间的斗争。所有增加畏惧的心理和社会因素,都将削弱我们的认知冲动;所有容许勇敢、自由和大胆的因素,都必然会解放我们的认知需要。

回避知识意味着回避责任

安全的需要不仅能使好奇、认知、理解屈从它们自己的目的,变成仅仅可供使用的工具,而且还会使活动失去好奇心,甚至仅把焦虑和畏惧消极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为了缩减焦虑,我们既能寻求知识,也可以回避知识。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没有好奇心学习就有困难,大智若愚可能是防御性的,知识与行动是极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我完全同意这些看法,而且我还向更深处进行过研究。我确信知识和行动经常是同义的,甚至是以苏格拉底的方式同一的。我们充分而完善地认识了的地方,适宜的行动就自动地和反射式地随之而来了。接着,就没有矛盾地、完全自发地做出了选择。

我们在高级健康水平上可以看到这一点,他似乎能很好地区分正确与错误、好与坏,而且在表明这点时和机体活动是自如而充分的。但是,我们在年幼儿童那里,在另一种水平上,也完全看到了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考虑一种行动可以和已经行动过一样,心理分析学家称它为“全能思维”。也就是说,如果他由于愤怒而渴望父亲死去,那么他就可能无意识地起反应,似乎他已经真的杀了他。事实上,成人心理治疗的一种作用就是澄清这种孩子式的混同。因此,人没有必要对孩子式的思想感到内疚,仿佛这些念头是已经做过的事。

总之,这种认识和行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我们把认识畏惧的原因解释为对行动的深刻畏惧,对来自认识的结果的畏惧,对行动的危险责任的畏惧。不去认识通常是比较有利的,因为如果你产生了认识,那么你就会不得不行动,行动就会给你招来麻烦。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正如一个人所说:“我是多么庆幸我并不喜欢牡蛎,因为如果我喜欢牡蛎,那么我就会吃它们,但其实我恨这该死的东西。”

住在靠近达豪集中营的德国人,不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变成盲目的假愚笨的,这反而是比较保险的。因为,如果他们了解了发生的事情,那么,他们或者会不得不对此做出某种行动,或者他们就会对成为懦夫而感到内疚。

儿童也能够施展同样的谋略,否认和拒绝了解对任何人都是很清楚的事情:父亲是一个可悲的软弱者,母亲并不真正爱他等。因为这种知识会要求去做不可能做的事,还是不知道比较好。

总之焦虑和认识显然驳斥了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长久以来所持有的极端主张:所有的认知需要全都是由焦虑诱发的;而且只是缩减焦虑的努力。多年来,这种主张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的动物和儿童实验驳斥了这种理论的纯粹形态。这些实验都表明:一般说来,焦虑扼杀好奇和探究;焦虑和认知是互不相容的,特别是在极端焦虑的时候。

有一本书很好地概括了这种情况:

信念体系的美妙之处看来是因为它的构成能够同时为两个主人服务:根据可能的程度去理解世界,以及按着必要的程度去防御它。有的人认为,人们有选择地歪曲他们的认知功能,因此,人们将会看到他们想看的东西,记住他们想记的东西,思考他们想思考的东西。我们不能对这种观点持赞成态度,相反,我们持这种观点,人们只会在他们不得不那样做时才会那样做,不然就不会那样做。因为我们全都是被这种时强时弱的愿望激发的,即要按照现实的实际情况去理解现实,即使它是伤害性的。

很显然,如果我们对认知需要有了充分理解的话,那么它必定是同认知畏惧,同焦虑,同要求安全和可靠有密切关系。我们牢牢依附在前进和倒退的辩证关系上,这种关系是同时存在的畏惧和勇敢之间的斗争。所有增加畏惧的心理和社会因素,都将削弱我们的认知冲动;所有容许勇敢、自由和大胆的因素,都必然会解放我们的认知需要。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我想明确表示,离开了概念、概括和抽象化,我们将无法生存。但是至关重要的是,它们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而不能空洞无物。

认识个体和种类的方式

心理学家对于所有经验、行为和个体均可以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他可以研究一种经验或行为本身,把它们看成是独一无二的、特征鲜明的,也就是说,把它们看成是与整个世界上任何其他经验、人或行为迥然不同的。或者,在对经验做出反应的时候,他也可以不将它们看成是独一无二的,而是将它们看成是典型的,亦即将它们看成是这一或那一经验类别、范畴或标题中的一个例证或代表。这意味着,他在检查、注意感受或体验某一事件时不是很严格的。一位档案员只消查看几页档案,便可将它归入甲类或者乙类。上面提到的那种心理学家的反应就与这位档案员的反应相似。我们可以用“标签化”一词来表示这种活动。对那些不喜欢新词的人来说,“BW似的抽象活动”一词也许更好一些。其中的字母B和W代表柏格森和怀特海,这两位大思想家对我们理解那种危险的抽象活动贡献最大。

伴随着研究和讨论心理学基础的基本理论,引申出一种区别。总的来说,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都是这样进行的,即好像现实是固定不变而不是发展的(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个过程),好像它是分离的、附加的,而不是互相联系、形成格局的。这种对现实的动力学方面和整体论方面的盲目无知造成了学院派心理学的诸多弱点和浅薄。即使如此,我们还是没有必要制造一个相互对立的二歧式,或者选择一个制高点来作战。在这里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化,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整体动力论”也有可能像“原子静态论”一样片面而不切实际。如果说我们强调一方而牺牲另一方的话,那是因为要把这幅画圆满,恢复平衡,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

根据这些理论,我们来讨论认知问题,但我认为,好多认知被加上了伪装,往往被确定的认知却又是二手戏法下的认知替代物。人都是生活在流动变化的现实中的,但人又往往不愿承认这一事实,由此造成的那些生活的迫切需要就使得这样一些戏法成为必需品了。我特别希望对这一看法说明一下。由于现实是动态的,又由于多数人只能较好地认识静止不动的东西,这样我们的大量注意、感觉、学习、记忆和思想所处理的,实际上仅仅是那些从现实中静态地抽象出来的东西或者某些理论建构罢了,而不是现实本身。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旨在反对抽象化和概念。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我想明确表示,离开了概念、概括和抽象化,我们将无法生存。但是至关重要的是,它们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而不能空洞无物;它们必须立足于具体现实之中,与具体现实融为一体;它们必须要具备有意义的内容,而不能只是一些词句、标签和单纯的抽象概念。所论述的是那种病理学的抽象活动,那种“把具体事物简化归结为抽象概念的活动”,以及抽象活动的各种危险性。注意完全有可能仅仅是为了在世界上辨认或发现那些我们自己放在那里的东西,也就是说在经验发生之前预先对它进行判断。

人生注意中的标签化

注意的概念与感觉的概念之间的差别在于,注意的概念更多的是表示有选择性的、预见性的、具有组织功能和流动性的行动。这些行动不一定是完全由人所注意的现实的本质来决定的,不一定都是纯粹的和新鲜的反应。注意也要由个体有机体、人的兴趣、动机、偏见以及过去的经验等等来决定,这是众所周知的。

然而,下面这一事实对我们的论点很有帮助:在注意反应中,我们可以觉察到新鲜的、自具特征的注意与陈规化的、标签化的注意(通过这种注意,一个人可以在外部世界中辨认出一套业已存在于他的头脑中的范畴)之间的区别。这就是说,注意完全有可能仅仅是为了在世界上辨认或发现那些我们自己放在那里的东西,也就是说在经验发生之前预先对它进行判断。或者说,注意有可能只是对过去的合理化,或者只是为了努力保持现状,而不是对变化的、新奇的和流动的东西的真正的认识。我们只要注意那些已知的东西,或者将那些新奇的东西改换成熟悉的东西的形状,相信这可以轻易做到。

对有机体而言,这种陈规的注意具有很明显的好处或坏处。显然,如果我们仅仅是要把一种经验标签化或者归入某一类,这就可以节省我们的许多精力,而无需竭尽全力进行充分的注意。毫无疑问,标签化没有专心致志的注意那样煞费苦心。注意力集中对于感觉或理解一个重要、新奇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都知道,这需要极大的努力,因此相对来说没有标签化那么普遍。一般公众都比较喜欢流线型的读物、经过压缩的小说、文摘期刊、千篇一律的电影和充满陈词滥调的谈话。总的说来,他们都尽量回避真正的问题,或者至少是强烈地偏爱那些陈旧的虚假的解决办法。所有这些都证明了上述结论。

标签化是不完整的反应,它是部分的、表面的、没有实际内容的反应。它使得行为的自动性成为可能,也就是说使得一个人有可能同时做几件事情,而这又意味着低级活动只要以一种类似于反应的方式进行下去就会使高级活动成为可能。总而言之,我们没有必要去注意经验中那些我们业已熟知的因素。这样,我们就不必作为个体,作为服务员、门卫、清洁工、上班族而去进行感觉了。

因为有两方面的真实情况,使我们看到一个矛盾:一方面我们倾向于不去注意那些不能纳入到我们已经构造好的标题中去的东西,例如那些奇怪的东西;另一方面正是那些异乎寻常的、新奇陌生的、危险的和充满威胁的东西最容易夺走我们的注意力。一个新奇陌生的刺激有可能是危险的(例如黑暗中陡然一声巨响),也有可能是不危险的(例如窗户换上了新窗帘)。我们将最充分的注意力给予那些陌生而危险的事物,而对那些熟悉和安全的事物,我们往往熟视无睹,否则它就会转化为熟悉而安全的事物,亦即就会被标签化。

假如一个人从生到死都能把那些新的东西吸收同化到旧的东西中去的话,假如每当有什么新东西咄咄逼人地违反或破坏了他业已熟知的那一系列概念时,他都能够看到它只是表面上与那些熟悉概念不同,并且能够给它贴上标签,把它当成一个乔装打扮起来的老朋友,那么没有什么事情比这更让人惬意的了。……对于那些高高在上的,我们没有概念来指示、没有标准来衡量的东西,我们既不感到好奇,也不感到惊讶。

从一个奇怪的倾向出发得到一种有趣的理论,新奇陌生的事物或者根本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力,或者有一种无法抵挡的吸引力。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不那么健康的)似乎都只对那些凶险的经验做出反应,好像注意必须被看成是对危险做出的反应似的。注意似乎是在警告我们必须采取某种紧急反应。这些人将那些不凶险、没有危险的经验置于一旁,不予理睬,这些经验似乎根本就不值得注意,人们也没有必要对它们做出任何其他认知上或情感上的反应。对这些人来说,生活要么是一场危险的聚会,要么就是危险的暂时缓解。

但有些人对此却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些人不单会对危险的情况做出反应。或许他们从根本上就比一般人感到更安全一些,自信一些,因而有闲心去对那些不但没有危险相反还使人愉快激动的经验做出反应,能够去注意这些经验,甚至为此而痴狂。这种积极的反应,不管是矛盾的还是强烈的,不管是一种轻微的愉快还是一种势不可挡的迷狂,都与紧急反应一般无二,都是自主神经系统对于有机体的五脏六腑的总动员。这两种经验的主要差异就是,人们从内省中感到一种经验是令人愉快的,而另一种经验则是令人焦虑的。

这一观察使我们看到,人不仅被动地适应世界,而且还积极地从世界中获得享受,甚至还主动地将自己纳入世界中去。大多数这类差异都可以用精神健康(姑且这样称呼)这一因素的变化来加以解释。对于那些相对焦虑不安的人来说,注意都必然是一种紧急机制,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被简单地划分为危险的和安全的。

弗洛伊德关心“自由、漂浮的注意”这一概念中提出了这种注意与标签化注意之间的真正差异。弗洛伊德之所以向人们推荐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注意,这是因为主动的注意总是将人的一系列期待强加到世界上去。这样一些期待足以淹没现实中过于微弱的声音。弗洛伊德要我们屈从、谦卑和被动,只去关心现实要对我们说什么,使我们所感觉到的一切都由物质的内在结构来决定。

这等于是说,我们必须把经验看成是独一无二的,看成是与世界上所有其他东西绝无雷同的,我们需要做出的适应我们的理论、格局和概念的。这显然肯定是以问题为中心,反对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我们想要把握我们面前的某一经验自身的和内在的本质的话,我们就必须尽量去抛开自我及其经验、预想、希望和恐惧。

用一种古老的方法来对比一下科学家和艺术家对经验的不同研究途径,对我们可能很有帮助。如果我们容许自己去构想“真正的科学家”和“真正的艺术家”这样的抽象概念的话,那么我们不难发现,科学家基本上是力求把经验加以分类,将某一经验与其他经验联系起来,将它置在关于世界的一元哲学中应有的位置上,探寻这一经验与所有其他经验相同或相异的部分。科学家倾向于赋予这一经验一个名称,为它贴上一个标签,把它放到它应有的位置上去,或简单说,把它进行分类。

同类推荐
  • 感恩做人 负责做事

    感恩做人 负责做事

    提升职业精神的经典读本,铸就负责态度的行动指南。 最大的人生智慧就是感恩做人,最强的工作能力就是负责做事。唯有在感恩做人、负责做事的过程中,才能获得事业的满足、成功的喜悦,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才能体会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智慧。
  • 猎头教你赢天下

    猎头教你赢天下

    你可能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去改变,怎样去规划职业未来。这都没有关系,只要你内心有这个愿望,本书就可以帮到你!从书中你可以找到那个积极的自我、那些可以帮你达成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些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和弯路……
  • 待上驭下亲同技巧篇

    待上驭下亲同技巧篇

    庸俗无能的领导无法与一个精明能干的部下成为挚友。僵化老朽者也不可能爱护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这样的人思维迟钝,反应缓慢,习惯于陈旧模式,本能地拒绝或反感新生事物。他的身子生活在现代,他的思想停滞在古代。在办公室里,能否与领导相处好,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升降、荣辱甚至前途和命运。对待领导,通常情况下应以“奉”为主。
  • 说好难说的话,办好难办的事

    说好难说的话,办好难办的事

    说话是一门学问,办事是一种才能,会其一可立身,会其二可出众。好口才,会办事,是现代人成功的不二法门,幸福的必备杀手锏。说好难说的话,办好难办的事,此书可以让你在生活中左右逢源。
  • 礼仪金说:国际礼仪

    礼仪金说:国际礼仪

    为了使走出国门的人员获得必要的国际礼仪知识,金正昆教授特此编写了本书,系统地总结了现代国际交往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礼仪规范。既注重现代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又兼顾大众出国交往活动的具体性、事务性特点。本书主要分为以下两大部分:其一,介绍出国手续的办理,以及与出国有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礼仪知识。其二,分国别地介绍了世界主要几个国家的不同礼仪与习俗。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读者走出国门的指南,并且能够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以礼待人”
热门推荐
  • 婚途有宝

    婚途有宝

    【新文:《晋太太总想离婚嗑cp》】“网络一线牵,珍惜这段缘,这位帅叔叔,我妈咪看上你了。”谷晓柒惊慌表示:“我不是,我没有,我不知道。”天降萌宝生了崽儿,崽的爹还被她稀里糊涂倾家荡产赶回了家?谷晓柒只想包袱款款逃之夭夭。冷总逼近,完美壁咚:“女人,偷了我的娃儿,还想逃?”瑟瑟发抖的谷晓柒总算知道儿子不要脸的基因从哪里来的了。祖传的不要脸。Ps:双向高甜,且看摔摔小朋友在线养妈又养爹。摔摔小朋友表示:这一届的爹妈不好带。
  • 次元直播之旅

    次元直播之旅

    一场关于一个阿宅到处旅游的故事,可以会碰上挂逼,也可能碰上一只萌妹但是绝对不会停止旅行的.
  • 余留,蜜恋

    余留,蜜恋

    “我留给你一世深情,谢谢你给我的时间”“对不起,遇见了你,对不起,招惹了你,对不起,误会了你”“留给你的痛苦,我用一生来偿还”微虐,但个人喜欢甜文,所以不会太虐,嘿嘿。
  • 血战1937

    血战1937

    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突然爆发,日军参谋部利用纵队司令兄弟之间的矛盾,成功将阳泉纵队改编为皇协军第八混成旅。国民党高层极为震惊,于是他们针对这次事件制定了一个"闪电"计划,清除这些投靠日军的汉奸的行动从此开始了……
  • 笑看浮生悲怜

    笑看浮生悲怜

    金碧辉煌的宫殿上即墨离一身红衣高高在上,“你究竟要做到什么地步,非要把自己变成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吗?”赫连墨染淡淡的目光紧紧的盯着面前那个让人忍不住心疼的女孩“你真的要做到这个地步吗?”“地步?哈哈哈哈哈直到那个人死为止。”“你——”即墨离抬眼望去冷淡疏离的目光让赫连墨染心一痛“怎么?你也要与我作对?”赫连墨染深深的看了她一眼转身离开“如果,你认定了的话——我不会阻止你,只是我更希望你变回从前那样”即墨离低下头凝视着手中的玉佩讥讽一笑“我还有从前吗?”
  • 完美中心

    完美中心

    一个自带超强电的少年,如何勇闯异世界一个拥有上帝之眼的少年,看穿一切,却看不懂自己命运使命在即,他该如何抉择。。。。
  • 我的第三号绅士

    我的第三号绅士

    【本文完结】景无双三次偶遇S市炙手可热的第一权贵,眼睁睁看着他拿把铁锤把自己固若金汤的心敲开了好大一道口子……她说,“穆先生,给我一个名正言顺的家吧?”他说,“好,走吧。”“去哪里?”“民政局。”“可是今天星期六。”“会有人加班的。”从此,穆靳宸走上了宠妻如命这条不归路……
  • 修真歧路

    修真歧路

    在第一次大战中机关枪在六百米左右的距离上就造成了六万筑基修士的死亡,而筑基期飞剑的最远攻击距离才百米,这个效率可比飞剑高太多了。可是整个机枪,从设计图到它成为杀人机器,前后不过几十年。这在修真史上就是一瞬间。古修要花几亿年的事,为什么脑修几十年就能办成呢?因为它的发明者,根本不是自己闭关苦练,而是在今修的广阔时空里隔空取物。它用水冷系统。今修用水来冷却金属的知识全部封装在这个模块里。它直接拿来用了,来给机关枪发热的枪管降温。无数的能工巧匠都往这两个模块贡献了自己的知识。相比之下,古修都是研发者,而我们是一个拼接者。在我们的背后,站着一个强大的,超时空的知识后援团。本书主角是一个文明,看名字应该知道我抄了异星歧途
  • 搞笑笑话(民间幽默笑话集)

    搞笑笑话(民间幽默笑话集)

    笑话在古今民间文学中都大量存在。为了给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并使之读后内心发笑、精神受益、心灵得到陶冶,编者从古今笑话中精选了一些优秀篇章,根据现代人口味作适当修改,并根据国内外笑话分类学的方法,主要从便于读者阅读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分类。
  • 百年的等待

    百年的等待

    新调来的女副县长,私访了住在峰连峰、岭叠岭的大山深处一个老婆婆,这在当地引为美谈。引为美谈的原因,倒不是说那位副县长亲民爱民,而是另有主题,一个让人感叹又让人慰藉的主题——百年的等待,总算有了结果。老婆婆是上世纪第一个年头出生的人,真正的世纪老人,她的名字叫秀婆。秀婆一家本有数口,因了一场战争一场瘟疫,竟只剩下她一个人。种种机缘,让秀婆先后和几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男人生活过。秀婆漂亮贤惠温柔,那些男人,起先都发誓爱她一辈子,但都因种种原因又离开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