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0800000065

第65章 郭沫若读书的目的决定读书的方法

郭沫若(1892~1978年)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剧作家。四川乐至人。有《郭沫若全集》。

正当而立之年,郭沫若却双耳失聪,他再也听不到周围的声音。是书籍,把他从苦闷中解脱了出来,并给他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不论身处何地,心灵都能自由翱翔。

读自己喜欢的书

1897年,还不到五岁的郭沫若唱着母亲教他的儿歌“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内有文章”,吵着要读书。见他吵闹起来没完没了,父亲只得送他人家塾,拜沈焕章为师。

第一课,老师教念《三字经》,读着读着,他觉得读书并不好玩,不到三天就逃学了。后来倒是《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吸引了他。先生嫌他小,顽皮难驯,读书也就顺着他。这一来,倒养成了他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的习惯。

1898年,戊戌变法震撼了整个中国,也波及到四川乐山沙湾镇这个偏僻的农村小镇。郭沫若的大哥郭橙坞从城里带回大量新学书籍,向他们讲解富国强兵和革命的道理。学堂先生沈焕章也心倾变法,一面教《左氏春秋》,一面教《东莱博议》,还让郭沫若看他大哥带来的、上海编的新式教科书,像《地球语言》、《启蒙通报》,拿破仑、俾士麦传记之类。有时还讲解格致(物理)、地理、地质、东西洋史、修身、国文等。在新思潮、新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地,他养成了博览群书、好发议论、好做翻案文章的习惯;并把激进的思想带到家中,随之,母亲原来紧裹的脚也放开了。妹妹、侄女作为女孩本来是不能读书的,现在也同样可坐到课堂里念书了。在哥哥影响下,郭沫若还做诗,刻图章,学绘画,习书法,专干自己喜欢的事。

进入中学后,他对数理不感兴趣,因为那时数理是新开设的课,老师们也刚开始学,不太理解,所以课讲不生动,郭沫若就把时间放在读自己喜欢的书上。

他读章太炎办的《国粹学报》,梁启超主持的《清议报》,林纾的小说,俄国烧炭党人小说和其他一些进步书籍。邹容、秋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时,他满脑子是富国强兵和革命。他一次又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也曾为此三次遭开除。他曾满怀希望投入辛亥革命,但辛亥革命后的混乱局面,又使他陷入痛苦中。带着困惑他翻了一本又一本书,可国内的书本上没有答案。于是,他决定东渡日本去学医,以报国济民。

读书指导生活

郭沫若是带着书本,带着理想去日本的。到日本后,郭沫若拼命学日语,拼命学习科学,半年后考上了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后来又进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医要求很严,郭沫若一门一门地通过考试,达到临床实习阶段了。不料,这时他患上肠伤寒,病愈后,郭沫若穿上白大褂去实习,当他戴上听诊器,却发现自己什么也听不到,两耳重听的人是不能当医生的!几年的苦读和他的理想希望,全都付之东流,前途是什么?生活怎么办?他真想跳楼自杀,了却一生。在极端痛苦中,是泰戈尔、雪莱、莎士比亚、海涅、歌德、席勒等著名作家一本又一本的小说,使他从苦闷中解脱出来。而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惠特曼、高尔基等人的作品,更使他强烈地认识到“文艺正是摧毁封建思想、拒绝帝国主义的犀利的武器,它对于时代的革命、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真正的科学技术等,具有同样不可缺乏的功能。”于是他感到生命的火焰重新点燃,便开始试着创作,写了大量新诗。《凤凰涅槃》、《棠棣之花》、《女神》、《地球,我的母亲》,这些诗作引起青年人充满激情的强烈思想反响,起到了反帝反封建作用。

然而,新文学运动并没有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发生根本变化,追求光明、进步,善于学习的郭沫若,从十月革命炮火中知道了马克思主义。他在日本时读了若干马克思原作,还翻译了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郭沫若说:“我在1924年的春夏之交,便下了两个月的工夫,通过日本河上肇博士的著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来研究马克思主义,这书我把它翻译了。它对于我有很大的帮助,使我的思想分了质,而且定型化了。我自此以后便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他那时感觉着十二分的愉快,且预定了一个五年译完《资本论》的计划,边翻译边读书边创作,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甚至觉得如果能为译《资本论》而累死,要算是一种极光荣的死法。但他这个计划最终没能实现。他得到大夏大学聘他当讲师的消息,便辗转来到了上海。

到上海不久,郭沫若参加了轰动全国的“五卅运动”,并结识了许多民主进步人士。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在创造

郭沫若常说读书的目的,是要“利用我们的优秀的头脑,批判地接受既成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出更高一级的新文化。”他自己在这方面就起了典范作用。为了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概貌,郭沫若除了研读先秦典籍外,还对殷墟甲骨卜辞和殷周两代的青铜器铭文作了深入研究。研究中发现,须要具备考古方面的知识。于是找到了日本学者的考古学著作开始学习。愈读愈感到兴趣,便萌生了翻译此著的想法,就一面读一面翻译。

郭沫若还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中国历史,作了有价值的研究。

学术研究无止境。郭沫若为进行古史研究博览各种学术流派的著作,比如他从来是憎恶《韩非子》等法家学说的,但为了要研究,只得认真读它,而且还是翻来覆去地读了又读,读得烂熟。他认为这是为学术而读书,并指出,为研究而读各流派古书的方法必须是:一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的约束;二要读一切有关的书籍,尽可能不遗漏;三读此类书,必须要有彻底的批判态度,用批判的手段来读书。读书持批判的眼光,就不会囿于古说,不会盲从,同时读书又不以个人好恶而择之。研究中就能更客观、更科学地解释各种现象,甚至能产生新的见解,这样的读书境界值得推崇。

读书方法因人而异

在郭沫若的生活中,其他东西都可以少,唯独书不能少。他一有空就坐下看书,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卧室。他的书房,桌上、凳上、角角落落每个地方都是书,横的、竖的、摊开的、合着的、夹着纸条的,圈着圆圈画着眉批的,这一本一本的书,都是他的心爱之物,他的家,绝大多数地方,都是被书占据了。

光阴给予经验,读书给予知识。郭沫若读书数十年如一日,自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1948年,寓居香港的郭沫若,应邀就自己的读书经验作了一个小结。他说,读书的目的决定读书的方法,而且因人而异。他把读书者分为五类:有为学习而读书;有为研究而读书;有为创作而读书;有为愉快而读书;有为教育而读书。然后阐述了不同类别的人应持有不同的读书方法。什么是为学习而读书?那就是凡规定的,如学生课堂读书,那是非读不可的,但也有课堂外自己选择、与自己职业有关、有利于进修的书籍。郭沫若说他自己在求学期间,也读了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书籍,收获很大,“这样的读书方式虽然是好像漫无目的,但其实也是为广义的学习。一个人的品格的养成,即所谓教养,和这种自己阅读是有深切的关系的。”

什么是为研究而读书?用郭沫若的话说,那就是当选择某个课题作研究时,必须尽可能地全部收集有关此课题的所有书籍和资料,精心阅读,就是“把它们读破”。

什么是为创作而读书?郭沫若读书万卷,其中有很大比重是中外文学作品,这就是为创作而读书。他说,我写剧本前,便先读一两种莎士比亚或莫泊桑的剧本;要写小说,就先读上一两遍列夫·托尔斯泰或福楼拜的作品。

什么是为愉快而读书?郭沫若解释,它应该是多人共有的读书,选择喜欢的书读。“读书本身也就是一种愉快”,但并非所有书籍都是有益的,在这里,尤要注意某些言情小说,因为此中所含“毒素”有如鸦片烟,它已不是属于身心愉快的书籍了。

什么是为教育而读书?教师备课、进修,为强化自身知识,读书无止境,这种为教育而读书的教师们,必须不断在学业上有进步,才能教好学生。

张培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同类推荐
  • 催人泪下的一幕

    催人泪下的一幕

    古往今来,一切闪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都是在顽强拼搏和不懈进取中获得的。
  • 做人必须有的9张底牌

    做人必须有的9张底牌

    “人生百态,各有千秋。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我们该如何对待?本书以浅显易懂的说明文字为纲,以生动深刻的智慧故事为辅,二者彼此释义,互为表里,为读者展现诸多为人处世的诀窍和方法。阅读本书,既能领略古人的成功智慧,也能感受今人的处世风采,更能激活思维,让读者领悟到成功者的处世真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研究了无数以前的牌局,经过选矿、淘洗、熔炼等各道工序,终于形成了今天奉献到读者们案前的这块纯金,希望给正处于迷途中的读者以启发和帮助,希望给将要步入社会的读者以指引和借鉴。”
  • 每天一堂口才课

    每天一堂口才课

    《每天一堂口才课》是专门探讨交谈技巧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成功的人际交往需要具备哪些修养和素质;怎样通过寒暄迅速拉近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怎样寻找话题化解交谈窘境;怎样高效地倾听别人说话;怎样通过赞美赢得别人的好感;怎样把安慰的话说到别人心坎里;怎样把别人说得心服口服;怎样不伤感情地拒绝别人;怎样批评别人才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怎样跟别人道歉才能挽回濒临破碎的友谊;在交谈过程中应该避讳什么。
  • 与心灵有个约会

    与心灵有个约会

    本书正是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提高交际处世能力、调整心态、和谐家庭生活、掌握职场生存要领的一部智慧宝典。本书通过大量经典的、富含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和深刻洞悉人性本质的阐释,使读者朋友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能获得在人生各个关键时刻,一些温馨的建议或提醒。从今以后,在你身上散发出的心灵智慧,将照亮你所到的每个角落。每个人都曾经思考过“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那么,你的答案是什么?
  • 气质与性格(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气质与性格(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性,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在人的个性当中处于核心地位。这首先是因为性格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人们可以对某种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进行评判。
热门推荐
  • 我依然在你身边

    我依然在你身边

    ——来年,我们一起看樱花吧。——好。一年开一次,一次仅盛开一周。樱花树下的相约,原本就是很难的。那时年纪小,喜欢一个人,还很傻很单纯。怎会想到,他会转眼消失不见。后来的很多年,她都在寻找有关他的踪迹。当箱根的大雪落在苏黎世的夜,当采尔马特的星空燃起了爱丁堡的烟火。
  •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魔尊追妻忙

    魔尊追妻忙

    “下去。”冷傲孤寂的男人垂眸看着怀中的小猫,正想将其拿开。 “嘭!”猫儿突然化身为了一个绝色的美人儿。 某男:“……” 就是因为知道她化形不稳,他才不让她靠近…… 上一世,直到死,她都以为这个男人是憎恨自己的。这一世,为何他却对自己百般纠缠?上一世,直到她临死之前,他也没能表达心意,这一世,他说什么也不会放过她。
  • 神皇丶皇难起源

    神皇丶皇难起源

    一个以事件纪年的世界,一个背负命运的少年,一个运转百年的赌局。神皇与人类的抉择从此开始
  • 全场制导

    全场制导

    球场上别的本事没有,唯独三分准度惊人。找准定位,一鸣惊人。PS:不出意外的话每天更新6K,时间为19:0023:00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四师深度解读推荐版(套装七册)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四师深度解读推荐版(套装七册)

    本套丛书为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 四位名家指定推荐版本★《老人与海(四师推荐精装版)》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城堡(四师推荐版)》茅盾文学奖得主苏童作序深度解读:世界上有一个地方,我们看得见,却永远无法抵达★《小王子(四师推荐精装版)》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作序深度解读:在复杂的世界里拥有一颗简单的心★《寂静的春天(四师推荐精装版)》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作长序解读:人类保护自然,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我弥留之际(四师推荐精装版)》茅盾文学奖得主苏童作长序解读:死亡到来前,我们如何更好地活着★《包法利夫人(四师推荐精装版)》茅盾文学奖得主苏童作序深度解读:一部人性的百科全书★《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作序深度解读:一封长长的信,一个女人痛痛的心。
  • 你是我的一生挚爱

    你是我的一生挚爱

    “容靳北,世上男人那么多,我要去看看。”“秦苡瑟,别做梦了,就算死,你也只能吊死在我这个大树上!”“凭什么我要为了你,放弃整棵森林?”女人一气之下,把离婚协议书怒砸在了他脸上……男人寒着脸,欺身而下:“找死!秦苡瑟,今天我就让你长点记性,你的森林只有我能统治!”
  • 素书(大全集)

    素书(大全集)

    《素书》原文并不长,词句虽不十分难懂,但每句话的内蕴却异常丰富、深邃。《素书大全集(超值金版)》对原文中比较生僻的字词皆给出了解释,每句都附有现代汉语译文。此外,还用“解读”的办法,尽量挖掘、剖析每一段话的内涵。另外,对《素书》的每个观点,都从处世、职场、管理三个方面,根据各个领域的特点作了解读,并附有颇具趣味和针对性的小故事,故事的末尾多附有解说,为读者增加阅读趣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