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6000000020

第20章 毛泽东评点各类史书(8)

毛泽东读《通鉴》,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历代战争的记叙,并注意从这些战争史实中吸取古人如何克敌制胜的经验和启示,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例如,1936年,毛泽东在其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讲到战略退却和战略防御的原则问题时,指出:“中国战史上符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1938年,他在另一部军事名著《论持久战》中,为了说明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战争的问题,又再次列举出上述六个战例,并加上晋楚城濮之战、韩信破赵之战,认为这些战役“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毛泽东列举的这些战例,在《通鉴》中都有比较精彩的描述。他通过反复阅读,自然对这些战争的经过和得失了然于胸,因而引证时便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毛泽东不仅善于总结古代战争中制胜的经验,同时也十分注意吸取古代战争中失败的教训。例如,他在阅读了《通鉴》关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误用马谡镇守街亭要冲,致使街亭失守,从而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这段史实记载后,即在书中批注道:

“初战亮宜自临阵。”众所周知,街亭之战的失败,主要由于马谡不听诸葛亮的调度,违背屯兵扎寨的原则,“舍水上山,不下据城”而造成的。街亭失守后,诸葛亮用空城计骗过司马懿,使蜀军安然撤回,然后再挥泪斩马谡。《通鉴》对这段史实的记叙虽较简略,但诸葛亮的智慧和情感却展露无遗。然而,毛泽东却从最高统帅应如何亲临前线的角度来看待此事,认为诸葛亮也有重大失误,因而批语指出诸葛亮作为蜀军的最高统帅,在首次北伐这样一个重大的军事行动中,应当亲临前线坐镇。这句批语充分显示了毛泽东敏锐的洞察力。再如,毛泽东在阅读了《通鉴》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粮尽退军,以伏兵击退曹魏追兵这段史实记载后,又在书中批注道:“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

毛泽东认为,诸葛亮似乎吸取了街亭之战失败的教训,因而在以后的几次北伐行动中都亲临前线直接指挥。不过,诸葛亮在后几次北伐中,对于军中事务,无论巨细皆一一过问,这似乎也是一种累死人的统帅法。对此,毛泽东显然不以为然,因而他自己做统帅时,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就只抓重大战略,而将战术问题交由前线指挥去处理,即所谓“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可见,毛泽东的确善于从《通鉴》所记载的古代战争中吸取经验教训。

1954年冬,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毛泽东接见著名史学家吴晗时,谈到了《通鉴》。他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这段话中,毛泽东首先明确提出了他对《通鉴》的评价,即“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称赞“这部书写得好”。接着,毛泽东又提出了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读这部书的问题,这就是他说的“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这三句话是很重要的,也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所谓“批判地读”,是从立场、观点上说的。所谓“借以熟悉历史事件”,是从增长和丰富历史知识上说的。所谓“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是说要以历史为借鉴,从而通过史书把历史同现实联系起来,可见,毛泽东讲这三句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显然也是他本人反复阅读《通鉴》和其他史书所采取的态度。

1960年12月,毛泽东在同两个外国代表团的谈话中又讲到这种读史的态度,他说:“所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应当批判地利用封建主义的文化,我们不能无批判地加以利用。”毛泽东晚年同孟锦云谈论《通鉴》时,也讲到这种读史态度,他说:“中国古代的历史,学问大得很呐。有人觉得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全是糟粕,不值一看;还有一种人,觉得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全是精华,包医百病,我看这两种人都有片面性。我的观点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有继承,又要批判分析。”毛泽东的这些讲话,对于我们阅读《通鉴》和其他历史典籍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历史古籍的整理和出版极为关注,就在他同吴晗谈了关于《通鉴》的看法之后,接着又说:“旧本没有标点,不分段落,今人读起来不方便,市上流传亦已不多,应该找些人把它整理出一个有标点、分段落的新本子来,付诸排印,以广流传。”并把标点《通鉴》的任务交给了吴晗。1954年10月,吴晗便召集一些历史学家在中国科学院第三历史研究所开会研究了毛泽东交给的任务,会上即成立了标点《通鉴》的委员会,以后又成立了工作小组,由吴晗主持,成员有顾颉刚、郑天挺、王崇武、周一良等人。1956年2月,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这部凝聚着吴晗等著名历史学家心血的《通鉴》标点本。《通鉴》标点本的出版,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从事史学工作的人没有不受惠于此的。

大约在1975年5月至1976年9月期间,毛泽东同孟锦云围绕《通鉴》这部书进行过多次问题式的谈论,其中不少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通鉴》一书具有重要启示。

孟锦云问:“《通鉴》为什么不从有史以来就写,而且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呢?”关于这个问题,过去论史者多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司马光是因尊崇《左传》,“春秋之文不可删改”,故《通鉴》只得从其下限的战国初年写起,以示上接《左传》。而毛泽东则从司马光编写《通鉴》的政治意图来分析这个问题,他回答说:“司马光所以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说是司马光认为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了,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一年的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这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显然,毛泽东的分析要比过去的论吏者的分析深刻得多。

孟锦云问:“《通鉴》为什么只写到五代就停止了呢?”毛泽东回答说:“有人说,这是由于宋代自有国史,不依据国史,另编一本有困难。我看这不是主要的。本朝人编本朝史,有些事不好说,也可以叫做不敢说,不好说的事大抵是不敢说的事。所以历代编写史书,本朝写本朝大抵不实,往往要由后一代人去写。”

“你看《通鉴》最后一段写了赵匡胤,也只是说太祖皇帝如何如何勇敢,如何如何英明,如何如何了不起,简直白璧无瑕,十全十美,全信行吗?”毛泽东的这段话,对于理解封建史臣普遍存在的“为君讳”问题,显然也是很有帮助的。

孟锦云问:“为什么那么一部大书,写政治写了那么多,写经济文化的那么少呢?”毛泽东回答说:“中国的军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在中国,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不懂得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个搞法?政治,特别是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事实力来说话。没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守天下。有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做‘相砍书’,可它比《通鉴》里写战争少多了,没有《通鉴》砍得有意思,《通鉴》是一部大的‘相砍书’。”“《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它要帮助统治阶级统治,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写文章吗?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噢。”毛泽东的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司马光编写《通鉴》的政治目的和《通鉴》在内容上以政治、军事为中心的特点。

同类推荐
  • 我的爱只为你盛开

    我的爱只为你盛开

    唐宋家的小花店在深蓝路的尽头,每天早起帮妈妈把含苞的花儿运到店里后,唐宋都不舍得去洗手。他喜欢那种深深浅浅的味道,像是夏日傍晚若有若无的灯光,洒到哪儿,哪儿便有了慵懒又淡雅的朦胧美。
  • 咏而归

    咏而归

    《咏而归》是李敬泽全新作品集。本书收录了李敬泽历年来所写的有关古人古典的短文,长文一概不取。以春秋先秦为主,兴之所至,迤逦而下,至于现代乡野。最后落到几篇谈闲情的文章上去,由家国天下,归结到春水春风、此身此心。李敬泽在书中与古人对话,从春秋到明清,从明清到现在,从孔子、孟子到笔记小说,李敬泽用活泼的语言叙述历史和文化,去领略古人的精神,去追怀古人的风致。阅读经典,不止是正襟危坐,更可以像古人一样,轻松、快乐、自由。编这一本《咏而归》,不外乎是,从古人的选择和决断中,从他们对生命丰沛润泽的领会中,学习安顿自己,找到一个归处。引古人之精神,接通此时之人的心与眼,使心有所安,使眼有所归。
  • 南方以南

    南方以南

    本书为散文随笔集,收录作者精选游记18篇。包括波普茨海姆印象、从岳阳楼到黄鹤楼、回望高句丽、越南妹子阿衡等中外旅行游记。是作者行走中见闻的记录,更是用心感知生活,体味人生的所思所想。本书以其中一篇散文命名。作者年志勇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天下》《洗牌》《命门》构建了中国通信业的激流三部曲,为读者喜爱。
  • 胡耀邦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胡耀邦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欢呼声、鞭炮声震撼中国大地的时候,历史又欣喜地掀开了新的一页。在批判“四人帮”的勃然呐喊逐渐归于理性的平静后,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的任务凸现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作为“文化大革命”中重灾区的文艺界,拨乱反正的任务尤其艰巨。但是,由于“两个凡是”的禁锢,文艺界拨乱反正的步履也同其他行业一样,非常艰难。当时担任中宣部部长的张平化,因与华国锋曾同在湖南工作,以及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的直接领导,使他在思想解放的潮流和“两个凡是”的交锋中,只能选择后者。
  •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5)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热门推荐
  • 朕的后妃,莫得感情

    朕的后妃,莫得感情

    大安朝天子频频跑路,从天而降稀奇玩意绑定最后一位接盘侠。超时空沙雕系统强势来袭,这个后宫不太一样。在被后宫冷落的日日夜夜,被誉为全后宫最菜的皇帝陛下,能否找到属于他的那点小温情?
  • 红楼喜迎春

    红楼喜迎春

    嫡母疼爱,哥哥关照做庶女一样可以混的风生水起穿越成迎春,在大宅门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 那么认真喜欢你

    那么认真喜欢你

    爱与恨之间的距离,有时候真的很难分清楚。在许佳南满心期待地等着门当户对的陈绥宁求婚时,陈绥宁却转身娶了灰姑娘,办了一场异常盛大的婚礼。“许佳南,跟我的女人那么多,你凭什么以为我会帮你?”一次次,在她走投无路的时候,他这样羞辱她。更不堪的是,他用了种种屈辱的方式,将她推至绝境。“陈绥宁,为什么逼我越来越恨你……”爱一个人,会把自己低到尘埃里,那么,恨一个人呢?他曾经是她最亲密的爱人,如今是最亲密的敌人,最亲密的陌生人。有时,连陈绥宁也会迷惘,把她用那样极端的方式束缚在自己的身边,究竟是恨,是报复,还是他根本舍不得,舍不得放过她,舍不得让她离开。宁愿彼此折磨,纠缠深陷在地狱中,也还是要禁锢她。是不是唯有让她恨自己,才能让这段关系继续下去……
  • 综漫之灯火

    综漫之灯火

    在故事的一开始,谁都期待有个完美的结局。第一卷刀剑神域世界施工中。
  • 道家秘术

    道家秘术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
  • 日娱之花未眠

    日娱之花未眠

    从华夏穿越来到东瀛,作为一个演员身份在日娱圈成为大物明星的故事。会比较多的写到偶像(乃木坂)。
  • 吴三桂降清

    吴三桂降清

    吴三桂,集明清改朝换代诸矛盾于一身,反复无常:先由明入清,助清夺天下,功高震主;后反清自立,威震华夏。他不断改写历史,最终自取灭亡。《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吴三桂降清》是吴三桂丰富多彩的人生翔实记录,是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说到底,就是一部人生教科书,它给人的警示和启迪,不知要用过多少口头说教!
  • 现代的历程:一部关于机器与人的进化史笔记

    现代的历程:一部关于机器与人的进化史笔记

    什么是古代?什么是现代?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世界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和祖先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那么,请跟随这本书,沿着机器和齿轮的轨迹,回到前世,回到古代,回到历史。从石器时代的弓箭,到青铜时代的轮子,人类开始从工具到机器的旅程。当人类发现时间并驯服时间,人类最终被时间驯服;语言使人类区别于动物,文字却泄露了上帝的秘密。钟表和印刷机成为关于机器和现代最神秘的隐喻。钟表创造了时间,印刷书消除了时间。印刷书的到来引发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从200年前开始,纺织机和蒸汽机为我们打开了工业时代的大门,火车和轮船打破了空间的区隔,天朝走向没落,美国成为现代国家的典范。战争释放了人类的狂热,人类却遭到机器无情的屠戮。电灯消除了夜晚,电话消除了空间,互联网将人类带入一个数字化的地球村。从汽车到电脑,人类根据自己的想象塑造了机器,同时也重新塑造了人类自己,使人类本身越来越像机器,直到被机器取代,这就是现代。
  • 探索与拯救

    探索与拯救

    未知病毒爆发,部分人类变为行尸走肉,被人们称之为“丧尸”,并不断攻击人类,以此实现病毒的繁殖,经过多次基因突变,产生了令人无法想象的新型丧尸,人类反击丧尸的任务更加艰巨,可是没有人知道,并且不再会有人知道,这场病毒危机的背后有一个惊天的“阴谋”
  • 南河古话

    南河古话

    全书共16万字,收录了《南河谣》、《刺猬告状》、《猴王抢亲》、《罗大人的亲家》、《蜘蛛精深潭捞金船》、《大雁往南飞》、《牯牛坟》、《驴头狼》等作品,荟萃了鄂西北地区的风俗、语言、自然环境、民间传说等。作者写得亦真亦幻,妙趣横生,可谓一部百读不厌的民间神话集、鄂西文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