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86800000001

第1章 这个人让人念念不忘

这是一件我非常想做的事情。做这件事情十分快乐。

我其实已自制了一本这本书的装订本,牛皮纸封面,目录页码齐全,有模有样的。可是我想最好是让更多的人读到这些文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知道还有许多读者和我一样,喜欢这个可爱的老头:有些已经是八零后、九零后,或者是零零后了。这些迹象我们从网络上的博客和微博以及微信圈中就不难看出。

我知道,喜欢汪曾祺是一件快乐的事,甚至是一件“高雅”的事,因为读汪曾祺的人似乎都有那么点“文艺”的样子。

虽然我写过一些汪曾祺的文章,对汪曾祺可以说比较了解,对他的趣闻逸事,也知道得不少,可近几天偶尔听朋友说他的一段故事,还是让我喜欢得不行。

这个故事的亲历者是徽州人程鹰。

我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我尽量说得慢一点。

话说1989年,汪曾祺和林斤澜老哥俩受邀到徽州游玩。当天晚上,市里接待,颇隆重,汪显然不喜欢这样的热闹,席间逮到机会,便对市里陪同的领导说,明天就让小程陪我们就行了。领导见汪诚恳(在喝酒上也可看出),而且酒喝得不错,就应允了。

第二天一早,程鹰赶到宾馆,正好汪已经下楼,正准备去门口的小卖部买烟,程跟了过去。

汪走近柜台,从裤子口袋里抓出一把钱,数也不数,往柜台上一推,说:“买两包烟。”——程鹰说,他记得非常清楚,是上海产的“双喜”,红双喜。卖烟的在一把钱中挑选一下,拿够烟钱,又把这一堆钱往回一推,汪看都没看,把这一堆钱又塞回口袋,之后把一包烟往程鹰面前一推:“你一包,我一包。”

晚上程鹰陪汪、林在新安江边的大排档吃龙虾。啤酒喝到一半,林忽然说:“小程,听说你一个小说要在《花城》发?”

程鹰说:“是的。”

林说:“《花城》不错。”停一会儿又说,“你再认真写一个,我给你在《北京文学》发头条。”

汪丢下酒杯,望着林:“你俗不俗,难道非要发头条?”

林用发亮的眼睛望着汪,笑了。

汪说:“我的小说就发不了头条,有时非要发末条呢。”

老头儿来了兴致,又说了一通:“我的一个小说,转了七八家,都不能用,最后给到东北一个《海燕》,说能发,我写的是一个手艺人,里面有一句话,写手艺人‘走进了他的工作’,编辑说不通,要给我改成‘他走进了他的工作间’。那时候的手艺人,有什么工作间?”

汪说完,也用发亮的眼睛,忘着林和程,抿嘴笑。

程鹰是在酒桌上说的这个故事。程鹰穿着白色亚麻的衣衫,人清瘦,有点仙风道骨的样子。故事说完,程鹰低声说:

“我喜欢这个老头儿。”

一个人让人喜欢,有时很难;有时也并不难。一个细节,一个眼神,或者一句话。

还有一件事也可以说。

有一个叫时风的人,给汪曾祺写信,想请汪先生给他画一幅猫,并随信寄了50块钱。

汪回信说:

时风先生:

来信收到。我不善画猫,且画猫为中堂者亦少见。检近作梅花一幅以赠,这也算是小中堂。

寄来的五十元敬还,另寄。我作字画从不收钱,尚祈见谅。

即侯时安!

汪曾祺(11月5日)

这是我从网上搜来的汪一封信,不知写于何年?时风也不知是何许人也。

还有一封信,和这封信内容一样,也是关于索画的事。有个叫麦风的沈阳人,1995年认识了汪,去过汪先生在蒲黄榆的家。初次见面不好开口,回到沈阳,便给汪先生去了一封信,试探看能否购买一幅画。汪收到来信,即画了一幅花卉寄去,并附一信写道:

麦风同志:

索画之函今日才转到我手中,当即命笔。我作画不索酬,请勿寄钱来。

曾祺问候!

1995年10月14日

又一次麦风去汪家,刚进门坐定,汪先生就拿一幅画放在他手中,说:“早晨画了一幅画,送给你吧。”麦风欣喜异常,那是一幅荷花图,墨色的宽宽大大的荷叶,黄的花蕊和粉的花,墨色淋漓,临风自得。

以上的这些细节,都让我们心中温暖。我与汪先生生前有些交往,深切地感受过这种特殊的温暖。这种温暖非常奇怪,他不是一般的师生情、朋友情,这里面爱的成分很多,而且一言两语难尽。也许这只是老一辈人的风范,也许西南联大出来的人,都有点这个样子。谁晓得呢!

一个人总是让人念念不忘,我想从以上的描述中,也不难找出答案。

尽说跑题的话。还是回来说点正事吧。

书里早期逸文的绝大部分,发现者为清华大学的解志熙教授、斐春芳博士、西南师大的李光荣教授、东北师大的徐强教授以及上海《文汇报》的周毅女士,这些逸文都已在相关专业报刊上发表过。书中的注文为解志熙教授、斐春芳博士、李光荣教授和编者所注。特此说明,并感谢他们的支持。

书后的附录部分,为研究这批早期逸文的文章,也都已在国内的报刊上刊发。附在书后,便于阅读者对这些逸文的理解。也许是“添足”了。既然辛苦的编出了这本书,夹点私货,就算是回报,也由它去了。

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是你们的精心编辑,才有了这般模样的一本书。这里一并致谢。

一点说明,也够长了。就此打住。

2014年9月4日

同类推荐
  •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堪称宋代艺术特色的代表者,本书对其进行研究,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有较高出版价值。
  • 岷山深处

    岷山深处

    从远古的某个时候开始,白马人和大熊猫相遇了,从此相伴而行。他(它)们在共同的地域,良性互动,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在大熊猫在经历了猎杀、竹子开花、滥伐森林、栖息地因为交通而割裂等等灾难之后,今天,广大范围内的植被在恢复,熊猫数量稳中有升,人与大熊猫的关系得到调整和重建。虽然隐忧还不少,但仍值得欣慰,希望还是有的。白马人是古老民族的活化石。大熊猫是古老动物的活化石。他(它)们是平武之宝,也是中国之宝。
  • 闲云词

    闲云词

    本书收作者的词作近三百首,有:“关中吟(二十六首)”、“韶山行(十四首)”、“新疆吟草(四十八首)”等。
  • 文摘小说精品:校园卷

    文摘小说精品:校园卷

    本书收录了一些文摘小说中的精品故事。青春是一首歌,演绎着浪漫的童话,这里有我们青涩的成长历程,有我们甘之如饴的美好回忆。任时光流转,最初的亦是最美。
  • 丁玲散文选集

    丁玲散文选集

    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的散文像珍珠般在熠熠生辉!《百花散文书系》将它们串联起来,以不同年代按不同作者选集分册出版,便于读者阅读与欣赏。《丁玲散文选集》为《百花散文书系·现代部分》之一种。
热门推荐
  • 萌厨嫁到

    萌厨嫁到

    她是悲催的呆萌吃货,穿越到古代居然运气值爆表,连带桃花朵朵开—首席大厨?美男战神?骚包逗比?NONONO!他们哪里比得上风华绝代的柠檬王爷!只可惜,这只柠檬很酸,外表高冷,内心却极度妖魔化!片段A“顾、小、呆!”某王额头青筋爆起,吼道:“谁让你在汤里放这么多醋的!你故意的是不是!”顾小呆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慕容柠睿,抖了抖被他的咆哮声吹乱的发型,继续一脸无辜:“我本来就是顾意呀……”
  • 车祸

    车祸

    方晓,31岁,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本职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网游之武备天下

    网游之武备天下

    是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还是华山论剑,天下第一?亦或是坐镇中军而决胜千里之外?这里有传统武侠的铁骨柔情,也有教人热血沸腾的刀光剑影。
  • 重生敖烈

    重生敖烈

    我只负者编故事,不负者求证真实,故事的真假就和我没有一点关系,
  • 情深蜜恋:霸道总裁说爱我

    情深蜜恋:霸道总裁说爱我

    【甜宠文,男女主身心健康!】他是叱诧两道的冷酷帝王,却因一场阴谋错爱了人。她是豪门隐世千金,放着暖男护花使者不爱,却偏偏对他情有独钟,一爱便是七年。结婚三年,顾昔昔一直想偷到席先生的小蝌蚪,奈何席先生一直对她不感性趣。直到有一天,夜黑风高的一个晚上,某男光着性感的身子爬上某女的床,邪魅至极,“老婆,我来给你送小蝌蚪了……”顾昔昔拉紧衣领,反抗道,“我来大姨妈了!”“我不介意浴血奋战!”“我介意!唔——”某男直接覆上她娇嫩的樱唇,不给丝毫抗拒的机会。长夜漫漫,室内的温度渐渐升高……有兴趣的读者,欢迎加入阿衫的读者群,群号码:323898099任意人物敲门砖。
  • 外科选要

    外科选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小桃子求仙记

    小桃子求仙记

    从前,有一个村庄名叫陶家村,村里有个小娃娃大名叫陶桃,小名就叫小桃子,5、6岁年纪,长得圆乎乎、胖乎乎,脸颊白嫩嫩还带着点粉红,就跟蜜桃一样可爱,逢人都笑呵呵的,村子的人谁看见都要逗一逗、笑一笑。可是呢,有一天桃子爹爹受了重伤,凡世的大夫治不了,为了治好爹爹,小桃子就开始了寻仙人、求仙丹之旅。
  • 披甲七百万

    披甲七百万

    系统爆bing?超级辅助?不存在的!逗比青年张峥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还被一个特别不靠谱的全面战争系统捆绑在一起。从此他开始了一场又一场被赶鸭子上架的战争……“啊!!狗系统!你又骗我————”望着四周这一片不知名的荒地,张峥真的崩溃了。这是系统第三次消失在张峥的脑海里,换句话说,他又被抛弃了。 原名《某不正经的jun争系统》
  • 我叫张文回忆录

    我叫张文回忆录

    我叫张文,是正常世界里的一个不太正常的人。
  • 途中:谢阁兰中国书简

    途中:谢阁兰中国书简

    一百年前,法国外交官、诗人维克多·谢阁兰三度来华。写作具有世界范围影响的名著《碑》、《勒内·莱斯》等;其在华期间写给夫人的书信亦成为文学史上珍贵的资料。当代诗人庞培以此契机重回民国之初的华夏时空,虚构并模仿书信作者当时的情感、口吻和初识东方的奇妙目光,为读者寻回失落的往事,宛若时光的墓碑。这是一部内容丰富,构思奇特,形成当代新诗鲜明风格的有趣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