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5200000006

第6章 听大师讲佛(5)

十方:指所有空间。除我们通常所说的“八方”外,还包括天上、地下的立体空间。

圆觉净性:指众生与生俱来的佛性。

生命需要一场清洁心灵的大火

传说,凤凰500年在火中涅槃一次,她集梧桐枝自焚,在烈火中获得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这个神话故事颇有佛法的意境。

人生其实也需要一场这样的思想之火,烧毁了过去的残渣,获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就像过日子必然留下垃圾一样,我们的头脑里也必然会留下思想残渣。因为我们每天不停地思考,产生一个又一个想法,这些想法极少有用,有的还是带毒的想法。时间虽然过去,这些想法却不会随之消失,仍残留在记忆里,残留在潜意识中,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言行。于是,我们渐渐失去了单纯,变得复杂、虚伪、势利和老于世故;我们渐渐失去了笑声,变得忧郁、焦虑、胆怯和心事重重。

这些思想残渣是什么呢?是对人、对事物、对社会的错误理解而产生的偏见、谬见、邪见,是过去失败经历留下来的心理阴影,是过去成功经历留下来的心理折射,是对他人的无端嫉恨,是对未来的不合理期盼……所有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污染。如果我们能燃起一堆思想之火,像烧毁残枝碎叶一样烧毁思想残渣,就能获得一片清净之地。

但是,这堆火只能由自己引燃。用佛家的说法,需要各人自度,否则无人可度。佛祖所讲的佛法,只能让大家意识自己的思想中已经填满垃圾,只能让大家意识到自己需要一场清洁灵魂的大火。但佛法本身并不能点燃这场大火。

如何燃起一场思想之火呢?必须在灵魂中引起深刻的觉醒或忏悔,这种强大的心理能量足以使过去种种无益的积存化为一缕轻烟。这很难,又很容易,关键在一念之禅悟。但人是执迷的,总是放不下那些自以为是的念头,放不下过去的遗憾、苦恼、仇恨等等无益情绪。

我们难以悟道的原因,不是抛不下思想垃圾,而是把思想垃圾当成宝贝收藏,舍不得抛弃。那么,即使佛祖亲自来说法,也无法使我们得到超度。除非有某些特殊的事件发生,使我们不得不抛弃,才能从中发现一心清净的价值。

1914年12月,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实验室燃起一场大火。实验室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按理说不易发生火灾,所以事前只投了23.8万美元的保险,但这场事故却造成了200万美元的损失。那个晚上,爱迪生半生积累的财富及研究资料几乎都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大火燃得最旺的时候,爱迪生的儿子查里斯在浓烟和废墟中找到了父亲。爱迪生静静地看着蔓延的火势,没有一点伤心的感觉。当他看到儿子时,大声说:“查里斯,你母亲哪儿去了?去,快去把她找来,她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到这样壮观的场面了!”

第二天早上,爱迪生看着眼前的废墟,说道:“灾难自有灾难的价值,我们以前所有的谬误和过失都被大火烧得一干二净了。我们应该感谢上帝,这下我们又可以从头再来了!”

火灾过去三个星期后,爱迪生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留声机。

爱迪生所说的谬误和过失是什么呢?有以下三种东西:

一是研究的迷途。每进行一项发明,都会经历若干次失败,这是正常现象。但有时候只是在钻牛角尖,钻在里面出不来,也不想出来。以前的研究资料失去了,没有办法继续,心里可能反而透亮了。

古时候,中国学术界有“皓首穷一经”的说法。抓住某部经典,逐字逐句地考证探索,越研究未知的东西的越多,直到白发满头,还无有尽期,只能带着遗憾死去。这显然是钻到牛角尖里去了。如果不幸遭遇一点意外,生活发生困难,不得不丢下书本去种田,反而是一种解脱。

二是习惯的屏障。过去的成功经验会让我们认为某些想法一定是正确的,某些方法一定是最实用的,这样就容易形成惯性思维,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爱迪生是大发明家,受到大家推崇,这无疑会使他对自己以及自己过去的研究方法充满自信。当他的实验室烧毁了,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工作节奏打乱了,运用过去的研究方法的条件也改变了,这使他不得不按新的方法做事,创新的灵感反而绵绵而生。

三是精神的惰性。奋斗激情往往来自内心的渴望,爱迪生年轻时,家境贫寒,生活困难,不得不努力工作。当他功成名就后,再也没有任何经济问题困扰他,无须努力表现就会引人注目,虽然他仍是勤奋的,激情却自然消退。一场大火使他陷入经济危机,反而就像一支强心针一样使他精神焕发。

以此观之,这场火灾虽然使爱迪生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也帮助他烧掉了陈旧的日子,他能够以全新的心态、全新的生活走向未来,而不至于在安逸的生活中老朽,这或许真的是一种幸运呢!

宋朝紫阳真人说,“不移一步到西方”,心灵的彻悟,靠的不是外求,只要化尽过去的一切的累赘,佛性之光便显现了。在生活中,谁都不会欢迎意外的变故,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更新自己。但是,过去的生活已经在我们的心理上形成了很大的重负,身心感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何不试着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抛弃一些可有可无的是非恩怨呢?何不尝试挑战过去一成不变的观念,接纳新的思想呢?何不尝试透过身心之虚幻,观照真如不动之空性,以求得心灵的涅架呢?

生活智慧一点通

1.保持新鲜的活力。

思想陈旧的不一定是老年人,观念新鲜的不一定是年轻人,谁的头脑更少成见,更精通变化,谁就更有活力。

2.给头脑做一次清洁。

有的事让你一见烦心,有的人让你一见生厌,这也许是当初残留的情绪在影响你,想想这件事有何烦心之处,想想这个人有何讨厌之处,你也许会发现没什么大不了的。

大师语录

信念的力量

中国佛法中的禅宗要你起疑情,有疑才有悟,何况一切众生本来就在怀疑中。没有成佛以前处处是问题,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佛法说有前生,你见过?死后灵魂究竟存不存在?谁能证实?这些都是问题。禅宗的方法之一就是挑起你的疑情,你说你有痛苦,那么,痛苦从哪里来?因为有我,你又是生命东西?肉体?肉体不是你。真正的我是心,心在哪里?如此一步一步追问下去,大疑就是大悟,小疑就是小悟。

经典回放

录自《圆觉经》

【原文】

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译文】

善男子啊!你们为了诸位菩萨以及末世众生,询问最深奥、最秘密、最透彻、最根本的佛法,这是一切菩萨最高的教育方法,是大乘道的了义法门。能使十方修学菩萨道以及末世一切众生产生坚定信仰,永远不再有任何怀疑。

大师释义

末世众生:指从现在直到末世的众生。

甚深:极其深奥。

究竟:对起因、经过、结果都完全清楚。

了义:乃直接显了法义。据南大师说,是指“彻头彻尾的通达圆满”。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

佛祖所讲的“最深奥、最秘密、最透彻、最根本的佛法”是什么呢?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空”字。佛祖说:“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转一小圈,回到原点,是个零;转一大圈,回到原点,还是个零。都是空的!这是最简单的佛法,也是最深奥的佛法。如果有悟,一念即悟;如果无悟,也用不着大伤脑筋,把这个问题轻轻放下就可以了。倒是“得决定信,永断疑悔”八个字,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一番。

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孤儿,无依无靠,既无田地可种,也无钱财经商,他过着流浪与乞讨的日子,没有人瞧得起他,他对前途十分迷茫和彷徨。有一天,他去拜见一位高僧,求教怎样改善处境。

高僧把他带到一处杂草丛生的乱石旁,指着一块石头说:“明天早晨,你把它拿到集市去卖。但要记住,无论人家出多少钱要买这块石头,你都不要卖。”

孤儿满腹狐疑,心想,怎么会有人花钱买这块石头呢?但他还是抱着石头来到集市内,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蹲下来叫卖。第一天过去了,无人问津。第二天过去了,也是如此。直到第三天,才有人来询问。第四天,有人想用贱价买下这块石头。但到了第五天,那块石头就已经能卖到一个很好的价钱了。

孤儿回到寺庙,兴奋地向高僧报告这一情况。

高僧说:“你明天把它拿到黄金市场上去卖,无论人家出多少钱都不能卖。”

孤儿又把石头拿到黄金市场去,过了几天,对这块石头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价格也被哄抬得高出了黄金的价格。

孤儿又去找高僧,高僧说:“你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去卖,无论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孤儿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结果,这块石头的价格被炒得比宝石还要高,被称为“稀世珍宝”。

对此,孤儿大惑不解,又去请教高僧。高僧说:“世事皆是如此,如果你认定自己是块陋石,那么你永远只是一块陋石;如果你坚信自己是一块无价宝石,那么你就是无价宝石。”

在这个故事中,“无论多少钱都不卖”,就是“得决定信,永断疑悔”。孤儿对这块石头的价值并不深信,有所怀疑,甚至可能因没有把它卖出去而后悔,但他遵从高僧的嘱咐,坚决不卖,仍然达到了“永断疑悔”的效果。

有人会想,这块石头毕竟没有卖出去,自己没有得到价值。但是,这块石头既是“稀世珍宝”,为什么要把它卖出去呢?如果办一个展览会,人们会排着队前来观看。甚至可以为它专门建一座庙,接受信徒们的香火。

有人又会想,这块石头到底有多大价值,科学家用先进检测一下不就知道了吗?假如这块石头被传说为女娲补天石,科学家用什么先进仪器能检测出女娲从没碰过它呢?

有人又会想,这不是骗人吗?其实未必。当这块石头上附着了某种文化,附着了人们的感情和信仰,它的价值已经不一样了。好比《蒙娜丽莎》,它的构成不过是一块画布,一些颜料,如果把它当画布和颜料卖掉,就太可惜了。因为它最大的价值是附着在上面的灵感、艺术。即使是真的金子,之所以具有很大价值,也是因为人们认为它具有很大价值。如果不认为它具有价值,它就跟石头没有两样。

有人又会想,《蒙娜丽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有欣赏价值,这块石头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呢?这块石头其实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们对它的信仰多深,它就能给人们创造多大的价值。迷信的人认为摸一摸它能治病,能给自己带来好运,那么它的价值就超过100个心理医生。至于它的欣赏价值,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看不出妙处就是最大的妙处。

这是不是迷信呢?应该是。其实我们喜欢任何东西,都是迷信。我们欣赏《蒙娜丽莎》,是因为迷信一些关于美、关于艺术、关于价值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只是假设,都如梦幻泡影。就拿蒙娜丽莎的身材来说,用现代美的标准衡量,显得过于丰满了;拿到非洲某个以肥胖为美的部落去,又显得过于苗条了。那她到底美不美?如果让一个从没听说过《蒙娜丽莎》的人欣赏这幅画,他就看不出它的超凡价值,反而觉得它过于陈旧了。如果劝他花100元钱买下来,他会捂紧口袋,唯恐上当受骗。如果人家告诉他这幅画拍卖价达到多少亿美元,他也许就会对这幅画顶礼膜拜。

我们爱上一个人,也是如此,觉得她是世界上最温柔、最善良、最可爱的姑娘,其实也是迷信一些自造的概念。如果始终对她深信不疑,爱情就能永远维持。一旦有所怀疑,爱情就跑掉了。

佛法也像这块石头一样,“非法非非法”,价值究竟多大,取决于你的信仰有多深。如果不信,就什么价值也没有。

世上的人也像这块石头一样,你有多大的价值,关键在于你确信自己有多大价值。有的人志向远大,并坚信自己能实现理想,雄心勃勃地努力不懈,最后就能取得常人望尘莫及的成就。有的人志向远大,却不太相信自己能有那么好的运气,半信半疑地尝试着,最后的结果大概是:业绩并不出奇,又老是觉得自己了不起。而心无大志的人,觉得自己只能过平凡的生活,并且从这方面努力,最后大概跟自己预想的那样,果然过上了平凡的生活。不过,由于他实现的价值和预期的价值一样,他的幸福指数可能比第二种人高得多。

佛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无论学佛法,做其他学问,或行走人生,通常都是这样:有信便有得,不信便不得。但并非不能疑,在方式方法上可以提出各种疑问,也需要提出各种疑问。正如南大师所说,要一步一步追问下去,每解决一个疑问,就前进了一步。不过,在根子上不能疑。比如,学佛法到底有没有用?学科学到底有没有用?做好人到底有没有用?这都是在根子上疑。先在根子上“永断疑悔”,断绝自己的退路,勇往直前,才可能走人海阔天空的境界。

生活智慧一点通

1.寻找安顿心灵的家园。

现代人的心飘忽不定,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不知到底该追求什么,其原因是没有终极价值观念。找到一件值得终生追求的事,让你的心安住其中,你一生的幸福就有了保障。

2.真真实实做自己。

黄头发、减肥、美容、高档时装、个人博客、网上聊天,以及其他一切流行的东西,都无所谓好或不好,与其跟在别人后面追逐时尚,以保持步调一致,不如特立独行,追求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

如何挖断烦恼根

大师语录

一般众生因为有妄想,所以有我,因为有我,所以有你,有他,然后就我爱你,你爱我,爱来爱去。以前我到大学授课,同学们逼得我讲恋爱哲学,我说我不懂,后来被逼着没有办法,我说:爱是自私的,因为我爱你才爱你,我不爱你就不爱你,你说这是不是自私?爱是绝对自私的,爱是占有的,爱是痛苦的根源,爱是烦恼的根本。

经典回放

录自《圆觉经》

【原文】

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

【译文】

应该知道,爱是轮回的根本。因为各种欲望催发了爱意,所以能让众生在生死中循环。欲望因爱而生,生命因欲望而有,众生爱惜生命,还是以欲望为根本。爱自己的欲望是原因,爱自己的生命是结果。有了爱欲之心,便产生违我心意的逆境和合我心意的顺境,对不喜欢的产生背离心,对喜欢的产生亲近心,并产生厌憎、嫉妒等种种不良情感,由此造下各种罪业。

大师释义

轮回:意为循环,又叫“六道轮回”。意为众生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道中循环,流转不停。

业:分“功业”和“罪业”,即众生的言行造成的功过。爱是烦恼。还是要爱。

有一首歌,唱得很幽默:“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代,山下的老虎会吃人,遇见了千万要躲开……”

同类推荐
  • 博客心语:从心而生的誓愿

    博客心语:从心而生的誓愿

    《博客心语:从心而生的誓愿》收集了五台山尼众佛学院院长如瑞法师2008、2009年博客上的文章,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收集了如瑞法师一些零散的文章,包括对母亲的思念、生活中的感悟以及对身边景物的描写等。下篇收集了如瑞法师对《净行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的讲解,《净行品》是生活的祈祷文,通过通俗易懂地解读,如瑞法师教大家用心体悟其中的胜妙功德,并付之于行,落实到生活的点滴中。
  • 唐代士大夫与佛教(增补本)

    唐代士大夫与佛教(增补本)

    本书从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思想史、文学史、美学史、教育史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唐代士大夫与佛教的种种关系、士大夫与佛教的相互影响、士大夫奉佛的方式和原因等问题,所得结论多为人所未言,纠正了一些习焉不察的流行说法。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 世俗之乐是骗局:中观大师谈人性

    世俗之乐是骗局:中观大师谈人性

    该书凝聚中观大师近年来的佛学论文精选,以正能量的视角看待世间百态,以佛法解读世界局势,以佛法来评析金融危机,以佛的智慧来谈如何应对心理疾病,由此获得社会正能量。文章通俗易懂,将佛法与现实紧密联系,展示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佛学世界观。
  • 三论宗浅说

    三论宗浅说

    本书是一本佛学三论宗方面的通俗读本,所涉知识内容较多,且易于理解,可方便普通大众对三论宗的认识。
热门推荐
  • 河灯愿

    河灯愿

    桥蓝听姑姑说评说上的男子很好看,谷外还有好吃的糖葫芦,便偷偷的跑出谷外,遇见了冷峻的元彻,就认为他是评书上的男子,死死的跟着他回了元家
  • 史上最坑女神

    史上最坑女神

    一次冥想导致灵主觉醒,以为可以走上人生巅峰的方林,却发现掉入变系灵主的深坑。
  • 云彼端的妖精

    云彼端的妖精

    云彼端,穿越北极之巅后的神秘净土,住着一群与世隔绝的精灵。在三个不同的世界里,精灵、恶魔、凡人,他们的相遇不是命运的牵绊,但却带来一场难分难舍的情感故事。爱情和友情,习惯和在乎,他们都只是十六七的少年,却又是在这个世界上活了上千年的非人类。他们的故事让我们铭记在心,美好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珍惜现在,无论未来何时到来。
  • 空岛

    空岛

    《空岛》,借用余秋雨先生在题记中写到的话说:“我用历史纪实的笔调,写了一部悬疑推理小说。”看似两种相聚甚远的表达,却向我们呈现了恰到好处的融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孤云将野鹤

    孤云将野鹤

    怀着赤诚之心入世,见到的恶意却越来越多。当世态炎凉习以为常,是否还能像最初一样,保持赤子之心,充满善意和柔肠?苏愔嫕感到彷徨,就像山野间游荡的野鹤一般,跌跌撞撞,找不到方向。(本文为成长文,经历小学、初中等学生时代,在青春中不断彷徨,最终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作者简介无能。)
  • 清幽阁

    清幽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倒霉特使

    倒霉特使

    述:这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倒霉事件而:这世界有一个人看见并知道它主:单女主(李知恩)能看到人身上的黑色火焰怎么破?整天与倒霉打交道怎么办?!从小能从人们身上看到黑色的火焰~ 粉丝群(826529039)
  • 乾隆皇帝:日落长河

    乾隆皇帝:日落长河

    《日落长河》是系列长篇小说《乾隆皇帝》的第三卷。 乾隆一面撤将换相,倾其国力,企图在继续惩讨大小金川的战事中,以重惩莎罗奔的全胜结局,来挽回体面;一面派刘统勋、刘墉父子企图在珍灭女教主“一枝花”的斗争中,安定国内局面。他根据孔子的仁政思想,重用傅恒、刘统勋、阿桂、纪昀等人,继续推行以宽为政繁荣经济的政策,以此努力开创封建社会的鼎盛局面。可是由于他战略指导思想错误,加之讷相无能,金川战事一败再败,以高恒为代表的宫廷内外朝野上下的腐败势力,同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等封建社会的内部矛盾助澜推波,愈演愈烈。乾隆虽宵吁勤政,严厉惩腐,可无力挽救乾隆盛世落人江河日下的尴尬局面。
  • 恋上替身小妻子

    恋上替身小妻子

    他是极端偏执的豪门继承人,她是身世迷离的病西施。阴差阳错她成了他死去妻子的替身和他的隐婚妻子,他在人前对她冷漠无情,枕边他对她百般温柔。他千方百计让她留在自己身边只是想让她为自己死去的妻子生一个孩子,孩子落地他就让她滚蛋,在阴谋算计下她撕碎了男人死去妻子的照片,男人不顾她肚子里的宝宝将其暴打,男人的无情让她彻底心灰意冷,决心离去,十年后再相遇,他给她的女儿颁奖,而台下她的身边已经有了一位小鲜肉男友。在重逢,原本以为再无交集,谁知道纠缠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