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3100000012

第12章 有所为,有所不为--关于品质(5)

陈寅恪先生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他的学生中山大学胡守为教授曾在中大为他举办过几次纪念会或学术座谈会,不少海内外学者赶来参加,取得了成功。台湾一位参加过会的历史教授在一篇文章写道,在会上,只听到了“伟大”、“伟大”,言外颇有愤愤不平之意,令我难解,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但是,伟大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哪一个人可以任意乱用的。依不佞鄙见,寅恪先生不但在伟大处是伟大的,在琐细末节方面他也是伟大的。现在举出二三事,以概其余。

临财不苟得

《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这种教导属于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之列。然而,几千年来,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所以老百姓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见此风之普遍,至今尤甚。什么叫“贪污腐化”,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钱。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小事。

青少年时期,寅恪先生家境大概还是富裕的,否则就不会到欧美日等地去留学。20年代中到30年代中,在北京清华园居住教书,工资优厚,可能是他一生中经济情况最辉煌的时期。七七事变以后,日寇南侵。寅恪先生携家带口,播迁流转于香港和大西南诸省之间,寝不安席,食不果腹。他一向身体多病,夫人唐筼女士也同病相怜,三个女儿也间有病者。加之他眼睛又出了毛病,曾赴英国动过手术,亦未好转,终致失明。此事与在越南丢掉两箱重要图书不无关系。寅恪先生这若干年的生活,只有两句俗话“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可以形容于万一。记述他这时期生活的文字颇多。但是,我觉得,表现得最朴素、最真实、最详尽的还是其在致傅斯年的许多封信中(见《陈寅恪集·书信集》,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我在下面的引文,也都出于此书,只写页数、行数,不再写书名)。下面我就根据这一本书,按时间顺序,选取一些材料。

p.33左起第4~5行“不必领中央研究院之薪水。”

P.45左起第5~7行同上

(羡林按:这件事发生在1933年。时先生任清华教授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主任。)

P.52右起第1~2行:“不能到会,不领取川资。”

(羡林按:这件事发生在1936年。与前件事一样,是先生经济情况比较好的时候。)

p.57,1939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借英庚款会二百英镑。“如入境许可证寄来,而路仍可通及能上岸,则自必须去,否则即将此借款不用,依旧奉还。”

p.109,左起第6行:“兄及第一组诸位先生欲赠款,极感,但弟不敢收,必退回,故请不必寄出。”

以上两件事,一在1939年,一在1945年,正是先生极贫困的时候;但是他仍坚决不取不该取之钱,可见先生之耿介。

p.53,右起第4行,先生说:“弟好利而不好名。”这是先生的戏言,他名与利是都不好的。在这方面,寅恪先生是我们的榜样。

上面引的《礼记·曲礼上》中的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为古今仁人志士所遵守。但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一些不尽相同的原因,贪污腐化之风,颇有抬头之势。贪污与腐化,虽名异而实同,都与不同形式的“财”有关。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果,最后又必同归于尽,这已经是社会上常见的现象。寅恪先生,一介书生,清廉自持,不该取之财,一文不取。他是我们学术界以及其他各界的一面明镜。

备课

我一生是教书匠,同别的教书匠一样,认为教书备课是天经地义。寅恪先生也是一生教书,但是,对于他的备课,我却在潜意识中有一种想法:他用不着备课。他十几岁时就已遍通经史。其后在许多国家留学,专治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之学,具体地讲,就是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史和佛典翻译问题,等等。有的课程,他已经讲过许多遍。像这样子,他还需要备什么课呢?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子,他对备课依然异常认真。我列举几点资料。

p.28中“陈君学问确是可靠,且时时努力求进,非其他国学教员之身(?)以多教钟点而绝无新发明者同也。”

p.39左起第3行“且一年以来,为清华预备功课几全费去时间精力。”

p.50右起3~4行“在他人,回来即可上课,弟则非休息及预备功课数日不能上课。”

p.51左起第3行“弟虽可于一星期内往返,但事实上因身体疲劳及预备功课之故,非请假两星期不可。”

p.206中“因弟在此所授课有‘佛经翻译’一课,若无大藏则征引无从矣。”

(羡林按:30年代初,我在清华旁听先生的课听的就是这一门“佛经翻译文学”。上面这一段话是在1938年写的,中间大概已经讲过数次;然而他仍然耿耿于没有《大藏经》,无从征引。仅这一个小例子就足以证明先生备课之认真,对学生之负责。)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虽然有现成的讲义,但上课前仍然必须准备,其目的在于再一次熟悉讲义的内容,使自己的讲授思路条理化,讲来容易生动而有系统。但是,寅恪先生却有更高的要求。上面引的资料中有“新发明”这样的字样,意思就是,在同一门课两次或多次讲授期间,至少要隔上一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在这期间,可能有新材料出现,新观点产生,这一些都必须反映在讲授中,任何课程都没有万古常新的教条。当年我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读书时,常听到老学生讲教授的笑话。一位教授夫人对人发牢骚说:“我丈夫教书,从前听者满堂盈室。但是,到了今天,讲义一个字没有改,听者却门可罗雀。”言下忿忿不平,大叹人心之不古。这位教授夫人的重点是“讲义一个字没有改”,她哪里知道,这正是致命之处。

根据我的观察,在清华大学我听过课的教授中,完全不备课的约占百分之七十,稍稍备课者约占百分之二十,情况不明者占百分之十。完全不备课者,情况又各有不同,第一种是有现成的写好的讲义。教授上课堂,一句闲话也不说,立即打开讲义,一字一句地照读下去。下课铃声一响,不管是读到什么地方,一节读完没读完,便立即合上讲义,出门扬长而去。下一堂课再在打住的地方读起。有两位教授在这方面给我留下的印象最生动深刻,一位是教“莎士比亚”的,讲义用英文写成;一位是教“文学概论”的,讲义是中文写成。我们学生不是听课,而是作听写练习。

第二种是让学生读课本,自己发言极少。我们大一英文,选的课本是英国女作家Jane Austin的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上课时从前排右首起学生依次朗读。读着读着,台上一声“stop!”学生应声stop。台上问:“有问题没有?”最初有一个学生遵命问了一个问题。只听台上一声断喝:“查字典去!”声如河东狮吼,全班愕然。从此学生便噤若寒蝉,不再出声。于是天下太平。教授拿了工资,学生拿了学分,各得其所,猗欤休哉!

第三种是教外语的教员。几乎全是外国人,国籍不同,教学语言则统统是英语。教员按照已经印好的教本照本宣科。教员竟有忘记上次讲课到何处为止者,只好临时问学生,讲课才得以进行。可见这一位教员在登上讲台之一刹那方才进入教员角色,哪里还谈到什么备课!有一位教员,考试时,学生一交卷,他不看内容,立即马上给分数。有一个同学性格黏糊。教员给了他分数,他还站着不走。教员问:“你嫌分数低了,是不是?再给你加上五分。”

以上是西洋文学系的众师相。虽然看起来颇为滑稽,但决无半点妄语。别的系也不能说没有不备课的老师,但决不会这样严重。可是像寅恪先生这样备课的老师,清华园中决难找到第二人。在这一方面,他也是我们的榜样。

不请假

教师上课,有时因事因病请假,是常见的事。但是,陈寅恪先生却把此事看得极重,我先引一点资料。

p.50左起第4~8行:“但此一点犹不甚关重要。别有一点,则弟存于心中尚未告人者,即前年弟发现清华理工学院之教员,全年无请假一点钟者,而文法学院则大不然。彼时弟即觉得此虽小事,无怪乎学生及社会对于文法学院印象之劣,故弟去学年全年未请假一点钟,今年至今亦尚未请一点钟假。其实多上一点钟与少上一点钟毫无关系,不过为当时心中默自誓约(不敢公然言之以示矫激,且开罪他人,此次初以告公也),非有特别缘故必不请假,故常有带病而上课之时也。”

p.64左起第6行~p.65右起第一行:“现已请假一星期未上课(此为“九一八”以来所未有,惟除去至牯岭祝寿一次不计)。(中略)但此点未决定,非俟在此间毫无治疗希望,或绝对不能授课,则不出此。仍欲善始善终,将校课至暑假六月完毕后,始返港也。”

p.71左起第1~2行:“今港大每周只教一二小时,且放假时多,中研评会开会之时正不放假,且又须回港授课,去而复回,仍旋移居内地。”

p.72右起第1~2行:“但因此耽搁港大之功课,似得失未必相偿。”

p.76右起第2行:“因耶稣复活节港大放假无课。”

p.79左起第3行:“近日因上课太劳,不能多看书作文。”

p.82右起第5行:“若不在其假期中往渝,势必缺课太多。”

p.95左起第2行:“故终亦不能不离去,以有契约及学生功课之关系,不得不顾及,待暑假方决定一切也。”

上面,我根据寅恪先生的书信,列举了他的三件事。第一件事,大家当然认为是大事。其实第二三件事,看似琐细,也是大事。这说明了他对学生功课之负责,对教育事业之忠诚。这非大事而何!

当年我在北京读书时,有的教授在四五所大学中兼课,终日乘黄包车奔走于城区中,甚至城内外。每学期必须制定请假计划,轮流在各大学中请假,以示不偏不倚,否则上课时间冲突矣。每月收入多达千元。我辈学生之餐费每月六元,已可吃得很好。拿这些教授跟寅恪先生比,岂非有如天壤吗?因此我才说,寅恪先生在伟大处是伟大的,在细微末节方面也是伟大的。在这两个方面,他都是我们的楷模。

2002年7月7日写完

漫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赠301医院宋守礼大夫

中国是一个最注重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的国家。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我们提出了不少的教条。有的明白易行,所以就流行开来。这大大有助于我们社会的发展。

但是有一些教条,提得过于苛细,令人望而却步。比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是。

我们平常常用“好人”和“坏人”这样的词儿。中学读过的伦理学这一门学科好像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最后是一笔糊涂账,只能由个人的理解来决定。

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和实践,我觉得,在现如今社会上存在的成百上千的职业行当中,最接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个标准的是医生。病人到医院里来是想把病治好,大夫的唯一的职责是治好病,这就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打下了基础。

如果我们再把思路放宽,再想得远一点,想到眼前这一群英气勃勃的男女大夫以及护士小姐们当年下决心学医的时候,他们的动机何在?我们医学行道以外的人,当然回答不出来。连他们自己也未必能说得清楚。但是,我认为,倘若拿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两把尺子来衡量一下,则虽不中不远矣。这两句短语所表现的,是极高的人生精神境界,是极高的道德规范,还得加上一点天赋,不是唾手可得的,万不可掉以轻心。

理论易找,事实难寻。其实,事实也并不难寻。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现在坐在我面前的301医院的宋守礼大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标本。

2005年6月29日

同类推荐
  • 你若坚强,岁月无恙

    你若坚强,岁月无恙

    刚毕业的女生杨时敏,毅然选择去厦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闯荡。在那里,有一群相濡以沫的好友——阿平、妮妮、Joe、大头、阿毛……当然,还有那个让她怦然心动的男人大雄,他们共同在厦门创造属于自己的动人故事。而当爱情并没有按照自己预期的轨迹前行,眼看着一段美好的感情渐行渐远时,她如何在莫大的伤感中重新站起来?面对厦门这个街头巷尾都充斥着自己回忆的城市,她是选择留下还是离开?一个充满治愈色彩的青春故事,在厦门这个舞台上,精彩地演绎着。
  • 读诗(第一卷)

    读诗(第一卷)

    《读诗(第1卷)》内容简介:作为一本诗歌读物,《读诗(第1卷)》选稿的基本原则是不论门派,但求好诗,鼓励勇于承担,直面现实,体现汉语诗性魅力的写作;无条件地向那些将汉诗带入成熟、开阔、高贵、大气之境界的诗人致敬,向那些给汉诗的未来投注新活力、体现新难度、创造新格局的诗人致敬。写诗在今天比起任何时代都更是一项寂寞的事业,新世纪诗歌版图的拓展,有赖澡雪精神,日益精进的一代人的共同戮力,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隐忍自处,孤怀独往,引领风骚的巨匠与杰作的出现。我们也将不遗余力地发现新手,向有借鉴价值的实验之作开放。
  • 启迪世界的100部文学作品(下)(破解人类文明之谜)

    启迪世界的100部文学作品(下)(破解人类文明之谜)

    往事越千年,几经沧海桑田,多少文学著作依旧影响着现今的人了?且听情人轻诉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时的动人;品味古希腊人的智慧结晶;看那悲喜剧间的悲欢离合……读《启迪世界的100部文学作品》,从精彩的篇章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
  • 游美札记(狄更斯别集)

    游美札记(狄更斯别集)

    一八四二年一月到六月,只有三十岁的狄更斯接受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等朋友的邀请赴美游历,长篇游记兼特写《游美札记》就是狄更斯此次访问美国的主要成果。这次游历,他曾访问东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和费城等大城市,向南到过里奇芒德,向西一直到圣路易,向北一直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在历时半载的游历当中,年轻的作家通过参观、访问、公众集会和私人会晤,广泛接触了上至总统下至车夫的美国各阶层人士,逐一记录了作家的经历、见闻和观感。对于这个生机勃勃的年轻共和国,狄更斯既有叹赏又有抨击,尤其是对于美国式的粗糙、庸俗风气,过度浓重的唯利是图氛围以及野蛮的蓄奴制度、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征服,狄更斯处处给予了显微镜式观照和批判,这和那位致力于描绘镀金时代、同样尖酸刻薄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如出一辙。北美之行也成为长篇小说《马丁·瞿述伟》的重要灵感来源。
  • 火车上的中国

    火车上的中国

    本书作者留学英伦,在毕业与求职间这段“空窗期”,决定以铁路环线旅游的方式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眼中的中国。一节火车车厢,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在旅途中遇见了形形色色、揣着各种各样目的的人,或亲切,或憎恶,或喜悦,或悲愤,或开朗,或阴郁,或成功,或失意。本书以火车上的真实故事为背景,特地选取了18个城市或地区的18辆火车,通过平实的语言,以期向读者反映和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启发更多的中国年轻一代学会独立思考,了解什么是民主和科学,团结起来去为改变我们的国家尽心尽力。
热门推荐
  • 下次,抱紧我

    下次,抱紧我

    我曾把整座城市找遍,只想找到你,然后什么都不听,你还是我的。——顾宴清开头结尾始终是辜负,除了顺其自然接受你的爱你的恨。而重新开始,已遥不可及了。——沈挽
  • 惊华毒妃

    惊华毒妃

    一不小心绑定了个不得了的反派系统,从此走上不归路。 遭人背叛,肉身皆毁,被无良系统带着,穿越成了东陵国的废柴三小姐?!什么废物,不受宠?看她一朝睁眼,锋芒毕露,杀伐果断,虐渣姐,弑亲妹,退皇婚,光芒无限!神器、丹药、魔兽粘手而来!魔挡弑魔,神挡诸神!一朝神主归,反叛者,皆灭!ps:爽文、虐渣、打脸、女强男强、1v1绝对身心干净。【简介无能,请看正文,绝对爽炸天!】 普通读者群:785020902
  • 超神学院之空降召唤师

    超神学院之空降召唤师

    虚空中陡然变出来的果实,竟然获得了闪闪果实的能力,本以为从此踏上人生巅峰,却没想到穿越到超神学院的世界,更没想到打个恶魔战士都都勉强,饕餮士兵只能被追着跑了。“宿主别怕,系统来救你!”
  • 超级英雄学院系统

    超级英雄学院系统

    这是一个青铜带领众多学生成为英雄的故事!
  • 快穿之拯救上神

    快穿之拯救上神

    你是我三界之中唯一的朱砂痣,你是我心头唯一的烂漫桃花。百世轮回,百世追随。上万年前的一眼,就注定了他们斩断不清的情缘。她是食了净露的一株烂漫桃花妖,他是战功硕果天帝三子熙流上神。他曾在桃花下醉酒,她曾舒展枝条为他遮蔽炎日。他曾抚摸桃花的枝干,她曾害羞的抖落满天的桃花。他曾招来五彩祥云霓裳凤凰,她曾入梦为他一舞倾城曲。他坠魔入轮回,她便自散修为入人道。他曾说,“五洲大陆,四海八荒,只你这一株桃花入了我的眼”她便随着他一起入了这五洲大陆,四海八荒。
  • 盛世长歌曲

    盛世长歌曲

    临阳城内,众人皆知司徒丞相长子司徒轩夫妇二人战死沙场,下属冒死从沙场上带回司徒轩独女司徒末。对外,司徒末是汤药不离身的弱小姐,对爷爷,司徒末是擅长阴谋与权术的谋士。在江湖中,司徒末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小魔女。本以为能安然的度过一生,谁知一夕之间家门被屠。再睁眼,发誓一定要手刃仇人。殊不知,这发生的一切都落在了银国太子欧阳祁眼里。欧阳祁:“司徒末,现在你没有钱没有权没有人,你只有和我合作才能报仇。”司徒末:“我一人足矣。”欧阳祁:“司徒末,做我的谋士,两年之内帮我夺得皇位,我可以给你人给你权给你钱。”司徒末:“我想想”欧阳祁:“我可以给你时间考虑,但你大哥的伤势可等不了(挑眉)”司徒末:“你什么意思,你是说我大哥还活着,怎么可能????”欧阳祁:“和我合作,我帮你治疗你大哥,让你们兄妹团聚,还能帮你复仇”司徒末:“好,我可以和你合作,但是等我们双方目的达成,你不能不放人,要立字据为证”欧阳祁:“好,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先拐到手再说)”师兄们:“不可以啊,小师妹,他就是一只狐狸”时势造英雄,且看这乱世之中的少年郎们如何谱一曲盛世长歌。
  • 西方直指

    西方直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沙兰坑人物(五题)

    沙兰坑人物(五题)

    忙于奔命的人们无暇感受自然赋予他们的禀赋,这时候的人们跟正忙于冬储的动物本质上没有差别。大自然似乎也无法开启人们的心门,人们仅仅沉浸在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收获的喜悦中。这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和背景。三尺之上祖宗的神灵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思俯视这些在黝黑的土地上蠕动的子孙呢?没有人寻思它。没有人愿意用那样的晦气玷污暂短的、不敢往深处想的喜悦。山上的坟茔幽森如初,乱坟岗子在秋阳下泛起点点白光。在紧张和忙碌中,没有人想起他们——亲人、朋友、邻居、陌生人,曾经相好或者交恶的人,寿终正寝的人,横死的人,或者善人、恶人,还有那些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永远定格在远方的人。
  • 上帝们那些事

    上帝们那些事

    这是一场由两百个天才参加的超级博弈游戏这是一场跨越二十八个世界的无尽战争这是一场上帝与上帝之间的世界争夺战,在这里,道德与理性、梦想与欲望、爱情与背叛、智慧与勇气,运气与力量,将擦出最精彩的火花……到底,谁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哪个上帝,才能够笑到最后?
  • 孙子兵书

    孙子兵书

    《孙子兵书》,被誉为天下第一军事奇书,自问世以来即被奉为“兵经 ”,它不仅对我国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 史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兵学史上,《孙子兵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 兵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作为一部军事圣典,它一直被 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这部百家兵法之始祖,曾造 就了一批批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无论是三国时的曹操、诸葛亮,还是 近代指点江山的风云人物,他们在军事、政治、外交等诸多方面,都无一 例外地受到了孙子谋略思想的启发。在短短6000字里,《孙子兵书》把人 类的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于我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