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79300000006

第6章 峨眉山和中国佛教

天真皇人—蒲公追鹿—会飞的大钟—千岁和尚—普贤菩萨—达摩祖师—两种佛教—孝的信仰

峨眉山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神秘色彩。这座大山的历史非常悠久,悠久得传说跟史实都纠缠到了一起,分不清彼此。世界上可能没有哪座大山像峨眉山这样饱含浪漫色彩,可能也没有哪座大山能像峨眉山成为众多故事的主角儿。多数被香客们口口相传的所谓峨眉山“神迹”,比如奇怪的景象或声音等,最终都可以获得科学的解释,而且往往跟常年笼罩着峨眉山的大雾有关。由于常年大雾,峨眉山主峰很少有能见到太阳的时候,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峨眉山的神秘色彩其实也正归功于常年不散的大雾。要是没有大雾,这座名山的神秘色彩恐怕就要打个很大的折扣,那些虔诚的香客也就没法告诉别人说,自己在雾境中攀爬神山时,曾经得到过来自神的召唤;要是没有大雾,山上的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庙宇恐怕就要丧失很多灵性,变成单纯的人工建筑;要是没有大雾,那些原本出自无心的鸟鸣、兽啼也就不会被演绎为神奇的怪声;要是没有大雾,香客们也就没机会昏头昏脑地走到悬崖边上,然后又好像受到神启般的突然悬崖勒马。

种种迹象显示,最早将峨眉山奉为神山的并非佛教徒,而是当地的彝族人。彝族人为峨眉山制定了最初的祭祀制度,而且还要定期在峨眉山的山坡上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中国人与峨眉山有关的最早传说是以伏羲和女娲为主角儿的,这个传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9世纪。同样根据传说,各种各样的神灵都在峨眉山拥有自己的洞府,只不过凡人的眼睛根本看不见他们。峨眉上上最著名的神仙被称为“天真皇人(tien chen huang jen)”,他定居峨眉山的历史非常久远,甚至还曾在这座山上接待过生活于公元前26世纪的中国古代著名君主黄帝。

世界各地的皇帝、国王当中很少有能活过百岁的长寿之人,然而成仙得道、长生不老却是他们不变的梦想,黄帝当然也不能免俗。为了追求长生,皇帝特地来到峨眉山拜访天真皇人,双方因此发生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对话过程中,天真皇人给了黄帝不少有益的建议,却对长生这个主要话题避而不谈。天真皇人无疑是知道长生不老的秘诀的,因为他自己当时至少就有1000岁甚至2000岁了,只不过他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这个秘密。天真皇人的年纪实在太大,为了避免搞错时间,人世间即使没经历一次改朝换代,他也要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名字。

就像中国的其他许多神山一样,峨眉山蕴藏着丰富的草药资源,不过当地修行的僧人们却从没动过把它们收集起来卖钱的念头儿。可能正是由于这些草药,天真皇人才活到了那么大的岁数,可是如果神仙们长生不老的秘密真的是这些草药的话,那么这个秘密也就算不上什么秘密了。以峨眉山为舞台的很多故事都涉及长生不老的内容,比如千岁宝掌和尚【1】的故事。这位僧人的故事是有史料可查的,据史料记载,宝掌和尚生于周威烈王(wei lieh wang of the chou dynasty)二十一年,死于唐高宗(kao tsung of the tang dynasty)八年,总共活了1021岁。这位和尚原本是印度人,却在公元265年至419年的晋代(the chin dy-nasty)来到中国峨眉山朝觐普贤菩萨的道场,并在这座山上度过了余生。也有史料记载,宝掌和尚来峨眉山的时间可能还要在秦代以前,因为目前已知的所有以峨眉山为背景的神话最终都能跟宝掌和尚扯上关系,包括汉明帝(ming ti of the han dynasty)的传说在内。

峨眉山跟佛教和普贤菩萨结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8年至公元75年在位的汉明帝统治时期。当时,一位姓蒲的官员奉皇帝的命令来峨眉山寻找草药【2】。大雾中,他突然看到了神鹿留下的脚印。这些脚印看起来跟普通鹿的脚印不一样,就跟莲花差不多。受到神迹启示,蒲姓官员决定跟着神鹿上山。最后,他来到了峨眉山的顶峰,发现神鹿正站在那里,紧挨着悬崖峭壁的边缘。蒲姓官员凑过去眺望,看到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奇异景象。萦绕在峨眉山主峰周围的云气突然幻化出各种色彩,变得光芒四射。蒲姓官员看得入了迷,徘徊着不愿离开,然后就遇见了宝掌和尚。宝掌和尚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告诉他说:“你实在是有福气!这是普贤菩萨在向你显灵。你应该顺应菩萨的启示,努力促成这座神山成为菩萨的道场。菩萨把着这个重任交给你,这是你的幸运。”这个故事的结尾是蒲姓官员在他得到神启的地方修建了峨眉山的第一座佛教寺庙,专门用于供奉普贤菩萨,今天峨眉山著名的祖殿(the hsien tsu tien)和金顶【3】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年蒲姓官员修建普光殿(pu kuang tien)的地点。

上面这则传说将峨眉山与中国佛教的起源紧密联系了起来。很多西方读者应该知道,同样是在汉明帝执政时期,由于皇帝在睡梦中梦见了金色的神人,佛教这才从印度被引入中国。值得注意的是,汉明帝梦见的神人是金色发光的,蒲姓官员在峨眉山遇到的神启也是金色发光的。可能就是由于这种联系的存在,发生的峨眉山顶峰的自然现象才被赋予了超级神圣的内涵。

峨眉山的神奇之处还有很多,篇幅所限,这里来不及详细列举,只能大致说说。峨眉山山脚下有个巨大石盆。据说,当年的香客上山前都要在这里净身沐浴。峨眉山上有一处池塘,池塘里荷花的神奇之处在于一年四季都可盛开。荷花在佛教文化中本身就被赋予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如此奇特的习性让峨眉山荷花身上的神话色彩又加深了一层。峨眉山上据说还有一口会飞的大钟,人们在山上不同的地方都听到过这口钟的鸣响,可是这口钟本身却从没移动过位置。峨眉山拥有包括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内的众多帝王、名人留下的石刻、题记。距离峨眉山上历史第二悠久的万年寺(wan nien monastery)不远的地方有股名叫“黑水(the black water)”的小溪。唐代的时候,某位游方僧人来到峨眉山,打算留在当地建寺修行。他看中了小溪对岸的一块地方,打算涉水过去详细察看,可是小溪的流水实在太急,和尚怎么也过不去。突然,急流中出现了一只老虎。老虎看看僧人,认定他是个有修行的和尚,于是就驯顺地趴在地上,让僧人骑到背上,把他驮过了河。僧人和那只老虎如今当然都已经看不见了,不过后来的人却在故事发生的地方修了座桥以示纪念,这座桥就被称为“虎桥(the tiger bridge)”。峨眉山上还有块中间裂了道缝儿的巨石。据说,这块石头里原来困了条龙,困了很多很多年。有天夜里,突然电闪雷鸣,石头被闪电劈开,被困住的龙一飞冲天。现而今,龙当然已经看不见了,不过那块石头还留在那里,每个来峨眉山的人都得摸摸它。

峨眉山上数不清的山洞是无穷无尽的故事来源。有个山洞据说住着9个妖怪,几位有道行的僧人当算进去探险。他们小心翼翼地朝着洞里走了一段儿,什么也没发生,于是就又朝前走了一小段儿,洞里突然冲出一只喷火的老鼠。僧人们转身就跑,从此再没敢进过这个洞。峨眉山上另一个山洞被称为“雷穴”,这个洞里住了条恶龙,它平时就待在山洞深处的水潭里。这个山洞连同水潭的历史应该已经非常遥远了,因为山洞里的很多痕迹可以跟史前的人类动物崇拜联系起来,类似这样的痕迹在峨眉山上并不少见。每年,人们都要定时为那条据说住在山洞里的恶龙举行祭祀仪式,向它敬献华丽的丝绸作为贡品。赶上天旱少雨的时候,还要举行额外的祭祀仪式。如果祭祀仪式举行后还不下雨,作为惩罚措施,人们就要向洞中投掷死猪之类的脏东西。按照当地人的说法,适当的侮辱可以刺激恶龙发怒,气得它从自己的藏身之地冲出来,不断发出嚎叫。龙的嚎叫随即化身为天空中的雷鸣,雨也就落下来了。

峨眉山拥有很多著名的古树【4】。公元1101年至1125年的宋徽宗时期,某棵树龄高达1112年的古树被猛烈的暴风雨摧毁。人们在裂开的树干里发现了个活着的僧人,他当时正处于打坐入定的状态。僧人肯定已经坐了很久,他的头发和胡子长得都连成了片,指甲长得打了卷儿。皇帝听说了这件事,下令把僧人送到京城。奉命迎接僧人的使臣好不容易才把他从藏身的树干里劝了出来。使臣询问僧人的来历,僧人回答说:“我是修行的和尚,来自东林寺【5】的远法师【6】座下,名字叫‘慧持(huichih)’。我当年来峨眉山拜佛,于是就在这棵树的树干里打坐入定。我的方丈远法师他现在还好吗?”使臣回答说:“你的方丈是晋朝(the chin dynasty)人,700多年前就死了。”僧人听了他的话没再说什么,转身回到树干里继续打坐。

峨眉山当地还流传过一个情节大同小异的故事。大概是在公元14世纪,某位僧人决定到一棵树干已经朽坏的古树里打坐修行。从那以后,僧人就一直坐在树干里,坐到将近80高龄。僧人的苦行必定感动了上天,因为那棵树的外貌突然发生了不同寻常的变化。已经接近干枯的枝干重新抽出了新枝,树叶再次变得郁郁葱葱,朽坏的树干上的伤口逐渐愈合,把僧人包在了里面。僧人和古树由此变成了一体,再没有什么能够干扰他的修行。

据民间传说,佛祖也曾来过峨眉山游历,他的脚印至今还留在距离山顶不远的石头上,虽然那些痕迹已经变得非常模糊。时至今日,峨眉山的某座寺庙据说仍然保留着源自佛祖本人的佛牙舍利。这座大山在佛教徒心中的地位因此绝不低于楞伽山【7】和康提【8】。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目前很多东方国家都拥有佛祖的脚印遗迹或佛牙舍利,中国和锡兰【9】只是其中的两个国家。

前面已经提到,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按佛教的说法,普贤菩萨把佛祖所赐的佛经驮在大象背上带到了中国,分藏在峨眉山各处。这样的说法当然也只能当传说听听而已,因为普贤菩萨本身就是位被大乘佛教虚构出来的人物。这位菩萨的原型应该是印度原始佛教里的三曼多跋陀罗【10】,中国的佛教经典《华严经(hua yen ching)》在他的基础上通过本土化的处理,最终塑造出了普贤菩萨的形象。峨眉山上的僧人们通常喜欢供奉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形象,这是因为在大乘佛教经文最原始的叙述中,比如《妙法莲华经(saddharma pundarika)》的叙述中,三曼多跋陀罗的形象就是经常跟大象联系在一起的。根据《妙法莲华经》的描写,普贤菩萨骑乘长着6对长牙的大象,负责保护那些真心皈依的僧人不受邪恶力量侵袭。峨眉山的僧人则声称,普贤菩萨当年就是乘坐大象来到峨眉山的。来到这里后,他在山上修建寺庙,向中国僧人传播佛法,吸引了大批信徒。

显而易见,无论印度僧人,还是峨眉山上的僧人,全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普贤菩萨的形象作了加工、改造。类似的情况在佛教文化中还有很多,比如文殊菩萨等,只不过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人们往往容易忘掉曾经的加工、改造过程,进而把加工、改造的结果当成了事实。更有意思的是,某些佛教经典甚至认为普贤菩萨是佛祖的大儿子:

佛祖端坐千瓣莲花之上。每个莲花花瓣包含有3000个宇宙,每个宇宙里都有一位佛祖在宣讲佛法,每位佛祖都有个名叫普贤菩萨的长子。

这样的说法当然不是为了在佛祖和普贤菩萨间建立实际的血缘关系,而是为了强调他们的精神传承。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三曼多跋陀罗,也就是普贤菩萨,是最有法力的五位佛祖之一毗卢遮那佛【11】精神上的儿子。至于大象,在印度佛教中,这种动物除了被人物跟佛祖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存在神圣的象征关系外,还被认为是遵守戒律、克制自我的象征。

峨眉山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的出现主要应该归功于那些渴望与世隔绝的苦行者。宗教热情驱使他们退到森林和河谷深处,从而躲开尘世的喧哗。时间流逝,更加华丽的庙宇取代了苦行者的小屋,它们敞开大门,欢迎那些渴望精神上的解脱,追求长生不老,乃至因为种种挫折灰心厌世的人。中国佛教学说的普及可以追溯到达摩祖师(bodhidarma)传播佛法的时代,他是印度佛教的第二十八代祖师,同时也是中国佛教的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在公元6世纪早期来到中国。他主张放弃对佛教经典和戒律的刻板演习,认为真正的修行只能在静坐沉思中通过顿悟完成。通过静坐沉思,修行者最终可以意识到四大皆空的世界本质,走向对绝对真理的体认。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达摩祖师自己曾静坐面壁沉思了整整9年。他的主张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连那些喜欢静坐沉思的雅典学派,以及神学大师托马斯·阿奎那【12】身上似乎也可以找到跟达摩祖师的相通之处。

中国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两者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中国佛教在自身的演化过程中摒弃了很多并不适合中国人口味的过分虚幻的东西,同时又吸收了很多儒教、道教,乃至民间迷信的因素让自己显得更加具有中国特质。相比西方基督教,中国佛教的门槛比较低,松散、宽容得有些过分,很多人随随便便就可以声称自己是佛教信徒,真正严格遵守戒律修行的僧人始终处于少数,这无疑带来了很多问题。佛教向世人传播灵魂转世的观念,因果报应学说声称人必将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即便这辈子不用负,下辈子也得负责。某个人的肉体可以死亡,精神却永不寂灭,而是要经历轮回,转移到新的肉体当中。每个人这辈子的运气取决于上辈子积累的因果,这辈子积累的因果又会在下辈子得到体现,周而复始,报应循环。这无疑对端正人们的言行起到了积极作用。普通人信仰佛教是为了追求一个好的因果,真正的佛教僧侣皈依佛教则是为了彻底摆脱轮回转世,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前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极乐世界,修成正果。

佛教的终极信仰是空,然而如果真的四大皆空的话,那么推动因果轮回的最初原动力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佛教无法对此作出解释,所以只好采取不可知论的态度,或者干脆对这个问题保持沉默,只是简单地告诉人们说因果循环一旦开始,就永远不会停止,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制造因,同时又在不断地承受由此而来的果。摆脱因果轮回的办法只能是通过涅槃的方式彻底从这个圈子里跳出来,具体的方法被佛教僧侣称为“八圣道分”。涅槃是佛教中相当古老的概念,可一般的佛教信徒对它却视而不见。涅槃并非意味着处于完美的精神天堂,也不意味着占有绝对的真理,当然更不是死亡的同义词,涅槃的实际意思是说某个人可以从生命的焦灼状态中摆脱出来,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安宁状态。进入涅槃即意味着生命免除了轮回的苦难,不再有痛苦和悲伤。

佛教僧侣认为,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我们所做的一切,连同我们自己,全部都是虚幻的。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绝对完美的理性世界,现实世界则是这个理性世界不完美的镜像反射。佛教僧侣则相信人对于自我乃至整个世界的认知都是一种虚幻的执着,只有破除这种执着,人才能够摆脱尘世的束缚,所以涅槃也可以被认为是破除执着后的顿悟状态,能够达到这种状态的人就是佛。值得注意的是,佛祖释迦牟尼从未宣称过自己是永生不死的神,他的信徒只是尊奉佛祖为觉悟的人和老师,普通人通过修行也可以成为佛。人不能指望佛来拯救自己,只能依靠自己拯救自己。佛祖释迦牟尼本人在临近涅槃时,也曾说过内容相似的话。

事实上,中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佛教,一种是普通人信仰的佛教,一种是寺庙里的僧侣们所信仰的佛教。对后者来说,精通教义、遵守戒律是必须的前提。尘世中的人相信灵魂转世,真正的佛教信徒却不会把追求成佛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所谓涅槃就是要破除所有的执着,包括对信仰本身的执着。在佛教文化中,佛是具有不同等级的,有些佛实际已经被演绎成了永生的神。菩萨是比佛次一等级的存在,他们还需要经受更多的修行才能成佛。所有菩萨当中最著名的当属观音菩萨,他(她)被视为大慈大悲的人类拯救者。

普通人信仰佛教不是为了成佛,当然也不是为了涅槃,而是为了投生西方极乐世界。投生这个世界便意味着长生不老和永久的幸福。他们不必像真正的僧侣那样研读佛经、遵守戒律,甚至连佛祖的身世也不清楚,只要知道观音菩萨,嘴里能念“阿弥陀佛”,能够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可以了。如此种种使得中国汉地的佛教与原始的印度佛教和流传于雪域高原的藏传佛教具有了明显的区别。普通人信仰的佛教实际是将佛教的修行和戒律要求降低到了最小的限度,信徒只需要学会念诵佛号,向佛和菩萨祈祷也就行了。某本宣传佛教的小册子这样告诫信众:

那些无缘降生在极乐世界的人只能通过后天的积累善行往生净土。信徒无论男女,均应在心中牢记佛祖的形象。弥留之际,佛祖就将率领众位菩萨、罗汉来到死者面前,带着他前往净土,永远生活在那里。为了往生净土,我建议所有信徒无论男女,均应抓住所有机会向佛祖祈祷。

普通人信仰的佛教宣称神佛无处不在,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高呼观音菩萨的法号,无论身在何地,都能及时获得拯救。某些小册子甚至告诉信徒说,临刑时的犯人只要高呼观音菩萨法号,行刑的屠刀在碰到他脖子的瞬间也会变成碎片,不会造成任何伤害。这样的佛教跟寺庙中的佛教简直风马牛不相及。我们在指责普通人信仰的佛教过分宽泛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种宗教从释迦牟尼时代开始,就始终是不断变化的。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必要的牺牲和让步也是值得的。接下来的这章中,我将通过进一步介绍峨眉山的风土人情,帮助那些从没来过中国的西方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佛教在这个国家现状。类似我这样过分热心探讨某些宗教话题,似乎有悖于此类游记的传统,不过还是值得的。

平心而论,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很多东方民族对待外来宗教的态度要比我们西方人宽容得多。历史的经验无数次证明,即便来自“洋鬼子”的基督教也可以跟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和睦相处。只有当那些传教士们过分热心地干涉当地居民的生活,试图动摇他们的文化根基时,才会引发强烈的反抗。只要不超越这个底线,任何传教士都可以在这个国家自由自在地生活、传教。

中国人在所有这些宗教以外,还拥有一种最基本的宗教,那就是孝。所谓“孝”,大致可以理解为对祖先的崇拜。孝是维系中国人生存的纽带,促使他们遵纪守法、珍爱家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孝的信仰在中国扮演着与基督教在西方相似的角色,它是中国社会得以确立的基石。任何与这块基石相违背的信仰都不可能获得中国人的真正接受。

【注释】

【1】Pao chang,印度人。史称宝掌千岁和尚,魏晋间东游中土,入蜀地参礼普贤菩萨,留在当地修行,寿活千岁。

【2】作者这里讲的是蒲公追鹿的典故,但是庄士敦的叙述跟民间传说的通行版本有出入。

【3】the chin tien,也称华藏寺。

【4】下面这个故事出自南宋释普济撰《五灯会元》。

【5】tunglin,在庐山。

【6】yuan fa shih,指东晋高僧慧远。

【7】adam's peak,位于斯里兰卡,佛教圣山。

【8】Kandy,斯里兰卡中部城市,佛教圣地。

【9】Ceylon,今斯里兰卡。

【10】samanta bhadra ofindian buddhism,普贤菩萨在梵文里的读音。

【11】clestialvairocana,释迦牟尼佛的别称。

【12】Thomas Aquinas,意大利人,中世纪著名神学家和哲学家,代表作《神学大全》,号称“神学之王”,死后入圣。

同类推荐
  • 散文精读·丰子恺(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散文精读·丰子恺(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丰子恺善于抒写日常之美,文字雅致脱俗,令人过目难忘。本散文集分为抒情、人物、游记、小品四辑,它们都是进入丰子恺文学世界必读的精品,能带你从细节上找寻生活的乐趣的好书。
  • 阅读的刀锋

    阅读的刀锋

    《阅读的刀锋》为庞溟先生近年文化随笔文字的结集,系“独立阅读书系”第三辑之一。《阅读的刀锋》作者庞溟是一位独立书评人,先后获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学士、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香港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 宋词三百首(中华文化书系)

    宋词三百首(中华文化书系)

    本书主要包括:晁补之、晁端礼、陈人杰、陈与义、戴复古、范仲淹等。
  • 禅在红楼第几层

    禅在红楼第几层

    宝玉听曲,悟了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拉开红楼人物谈禅的序幕。黛玉葬花、湘云醉卧、宝玉出家……,隐晦而微妙地透露出浓厚的禅意。本书通俗易懂地讲述了《红楼梦》与禅的关系,区分了续书与前八十回书中真伪之禅,勾勒出《红楼梦》里“雪芹禅”的真意。红学大师周汝昌说:“归智此书,就质量水平而观之,当推龙首。”
  • 至乐斋诗抄(第三部)

    至乐斋诗抄(第三部)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诗词选集,反映了作者的真挚情怀。一是写其经历,二是表其为人,三是展其胸怀、情操、世界观及方法论。殷雄的诗,涉猎面极为广泛,题材极为丰富,不少属于小题大作,这恰恰是诗的别一番重要特征。用典丰富,取典有致,虽信手拈来,却恰到好处。
热门推荐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酸甜苦辣咸,生活就是这样,让你哭,让你笑,让你痛,让你不断的成长!
  • 故事会(2019年6月上)

    故事会(2019年6月上)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4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鲜甜小惹妻:凉殿,好凶萌

    鲜甜小惹妻:凉殿,好凶萌

    “呵,我强睡了你?”他低笑:“不认账算了,别想骗我再睡一次。”她盯着他颈间渗血的咬痕,默默递给他一瓶遮瑕霜。【作死傲娇米虫女和变态软萌首席的日常。】一不小心得罪了快穿界总部的那位王者,她开始了每天不精分就是作死的书穿生活。快穿界同人小说系统也给她穿小鞋,她没有原主的记忆,跟高仿的同人却几乎都有真实记忆,偏偏要把至亲当反派,还要把渣男当挚爱,混乱的剧情搞得她精分了。 “小说里没有,你别乱给我加戏!”某同人小说系统无视了她……【同人小说娱乐圈文,真人系统骨灰级埋坑!】
  • 我的别墅我做主

    我的别墅我做主

    很多年后,张超捧着小罐茶,站在落地飘窗前,双眼含泪的看着眼前碧波千里的月湖时,心里总有满满的幸福感。
  • 毒医皇后要逆天

    毒医皇后要逆天

    她是男装女身,亦正亦邪的鬼面医师,只要她高兴:皇宫的宝贝,乞丐的饭碗,青楼的头牌,擂台的佳婿,她都要弄来玩玩。他是才貌兼备的女人杀手:朝堂上的太子,江湖里的剑客,或气宇轩昂或淡漠如斯,都让蓝国女人魂牵梦萦。“喂,玉器公子,就你那张钟馗脸,还少女杀手?!”“哼,一个娘的像太监的男人,也配得到春香楼头牌的初夜!?”一朝为了国家的安定,他成了她的主帅:“傻小子,天塌下来,还有我给你撑着;她成了他的小兵:只要我活着,你就别想死。。。。。。
  • 贡愚录

    贡愚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茅盾散文选(走进名家 重温经典)

    茅盾散文选(走进名家 重温经典)

    本书是茅盾散文精选集。茅盾先生说:“这些文章,就好像日记账,文字之不美丽,自不待言;又无非是平凡人生的速写,更说不上有什么玄妙的意境。读者倘若看看现在社会的一角,或许尚能隐约窥见少许,但倘要作为散文读,恐怕会失望。”先生所言,自然是谦虚文辞,其实他的散文笔触细致入微,一字一句源于日常又超越日常,他所描述的人物与社会直到现在依然展现在我们的身边。这些文章是他一生的记事簿,亦是大千世界的速写本,是中国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 花琪森林电视公司

    花琪森林电视公司

    脱衣舞秀配音员为何当上锁码频道的黄色大帝?!白天在电视公司上班族,入夜后摇身一变为红牌「男公关」?!一个误打误撞的乡下青年、来到台北这个大都会中,经由目前炙手可热的电视台主播堂弟,进入了花琪电视公司工作,几番因缘际会下与大人物有精采交手情节。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间、谁是谁答案呼之欲出?而谁又会是狗仔队下一个跟监的对象呢?
  • 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