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65100000012

第12章 思路决定出路(8)

1.一直把目标定在前方

成就大业者都有一个远大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要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高远的目标会在前方一直指导着自己不断地攀登新的高峰,所以,一定要把目标定得高远些。

身处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斗志。如果一个人丧失了斗志,他将会一事无成。李嘉诚在茶楼熬过了最艰辛的一年,由于他的真诚敬业,再加上做事肯用心,老板不断给他加工钱,他开始能够像其他堂倌一样,轮流午休或早归,薪水也早已超过了一些正式堂倌所能拿到的限额。

但是,在恶劣的环境下,早熟的李嘉诚意识到没有知识是没有出路的。他不愿意一辈子就这样生活着,再加上日后还要供弟、妹上中学、大学,凭着在茶楼挣的钱是远远不够的。

当时的香港,虽然同很多地方一样,也处在战乱阶段,但其科技力量却没有因此而被掩盖。在太平洋战场上,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输给了美国军队,这同样与科技实力的强弱有关。

对社会时势充分了解的李嘉诚逐渐认识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所以,他决定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快速地汲取有用的知识,并为自己订下了一个短期目标:在工作时间外,通过自学尽快完成中学课程。

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的李嘉诚,清晨起床,深夜回家,然后还就着微弱的灯光苦学知识。有些时候,他会学得忘了时间,以致刚想睡觉,催他早起的闹钟却响了起来。

虽然李嘉诚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是如果没有教材,学习知识就有些不可能了。他的薪金微薄,不仅要维持家人的生活,还得供弟、妹念书,再从中拿出钱来买教材是根本不可能的。

李嘉诚只有另想他法,聪明的他很快就有了主意。经过观察,他发现一些中学生将用过的旧教材卖给收购旧书的人,他就想:既然有人收购旧书,肯定有专卖旧书的书店。他的观点很快被自己证实了。

于是,李嘉诚从薪金中拿出一点,去旧书店买些廉价的旧教材。他每次只买一两本,待学完后,再将其卖出,然后再用卖书的钱去买回自己没读过的旧教材。就这样,李嘉诚在省钱的同时,学到了很多知识。

李嘉诚后来谈起这件事时,脸上总会露出得意的表情,这种表情不亚于他挣得丰厚利润后的表情。他说:“家父去世的时候,我还不到15岁。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忍痛断止学业,去工作谋生。那时的我太渴望读书了,可家里的贫困使我只能买回一些半新的教材学习,学完了又卖给收购旧书的人,再去买别的旧教材。我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

李嘉诚的学历不高,但他的学识却远远高于同学历的人,他有这样的学识,从这里便可以找出答案来。

李嘉诚非常感激茶楼老板,是老板实现了他养家糊口、供养弟弟、妹妹求学的愿望,并给予了他极好的人生锻炼机会。

但是,李嘉诚的志向绝不是做一个小伙计。他觉得茶楼工作做得再好,终究难有出头之日。他渴望从事新的带有技术含量的职业,尤其是跟复杂钟表打交道的行当。于是,他便想去舅父的中南公司。

为了去舅父的公司,李嘉诚犹豫了好些天。李嘉诚迈向社会之初,曾忤逆了舅父的一番好意,现在又想回头,他恐怕舅父怪罪。

经过一番思考,李嘉诚逐渐认识到自己似乎不应再有太多的顾虑,经过了一番社会闯荡,经过了意志磨炼,他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进舅父的公司,不应算是接受恩赐,而是为舅父做事。况且大丈夫能屈能伸,即使受一点小小委屈,又有何妨?

舅父没有让他失望,同意他进入中南钟表公司上班。

李嘉诚进入舅父的公司后,舅父并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外甥,便特别照顾于他。李嘉诚依然从学徒干起,刚开始还不能接触钟表活,只能做做扫地、煲茶、倒水、跑腿的杂事。

李嘉诚在茶楼里已受过极严格的训练,对这些事自然是驾轻就熟。

最初,许多职员并不知道李嘉诚就是老板的外甥,他们常在庄静庵面前夸奖李嘉诚,说他“别看他年龄小,他真是又伶俐又勤快”,“甚至看别人的脸色,就知道别人想做什么,他就会主动帮忙。”察颜观色的本事是他在茶馆练就的一门绝技,已高出一般人甚多,怪不得连这些成年人也很佩服他。

李嘉诚进入中南公司的目的,就是想掌握一门技术,学会装配修理钟表。为了尽快学到技术,他便利用打杂的空隙,跟师傅偷偷学艺。由于李嘉诚勤劳诚恳,深得师傅的喜爱,师傅便乐意传给李嘉诚一些技术。他心灵手巧,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掌握了各种型号钟表的装配及修理技术。

对于李嘉诚的不断长进,其舅父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却从不当面夸他半句。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黑暗的日占时代结束,但香港的殖民地位依然不变,又恢复了英国的统治。

战前,香港人口163万,日占时期锐减为60万。英国接管香港时,大批房屋遭到破坏,有17万人无家可归。战时逃出香港避难的人,以每月10万人的数量回流香港。食品短缺,燃料不足,住房匮乏,严重制约着香港经济的发展。港英政府决心采取一切措施以恢复香港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庄静庵预见到香港经济将有超常的发展,于是着手扩大公司规模,调整人事。李嘉诚被调往高升街钟表店当店员。

李嘉诚在茶楼,已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在钟表店当学徒时,又学过装配修理的手艺,已对各类钟表了如指掌。因而,他很快就掌握了钟表销售技巧,做得十分出色。

店里的职员们,谁都觉得这位年纪最小的高升店员了不起,学师才几个月,对钟表修理却如此熟悉,像吃过钟表饭多年的人。大家都认为李嘉诚会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也能做个出色的钟表商,但谁都没想到他后来会有那么辉煌的成就。

在中南钟表公司,李嘉诚从一个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慢慢地升为公司属下的高升街钟表店的一名店员。他年少位卑,但生活的境遇使他骨子里有股不屈的傲气,他渴望出人头地,渴望像舅父、像茶楼里遇到的那些大老板一样,能够干一番大事业。

李嘉诚利用自己所学,时刻关注着钟表业的市场信息。经过半年的观察分析,他自己逐渐有了一套对钟表业现状和未来的成熟看法。

1946年上半年,香港经济迅速繁荣起来,很快便恢复到了战前最好年景——1939年同期的水平。再加上港英政府实行更为开明的政策,战时遭破坏的工厂商行都恢复了生产营业,市景日益繁荣,香港人口激增到100多万。

中南钟表公司的业务也借着这股繁荣的大潮,重新建立了东南亚的销售网络,港内港外的经销形势蒸蒸日上,营业额成几何级数递增。庄静庵决心抓住大好时机拓展事业,再筹划办一家钟表装配工厂,然后将中南公司的业务逐步扩展为以自产钟表为主,建立香港的钟表基地。

李嘉诚也看好中南的前景,他更为香港经济的迅速繁荣发展而兴奋不已。李嘉诚站在维多利亚港湾边,眺望着尖沙咀五彩缤纷的灯光,陷入了沉思——今后的路该怎样走?

一条路就是在舅父羽翼下谋求发展。中南公司已成为香港钟表业的精英,留在中南公司里,自然会收入稳定,生活安逸;而另一条路则要艰辛得多,充满风险,那就是再一次到社会上闯荡。

李嘉诚选择了后者,他喜欢做充满挑战的事。他认为,待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缚自己,贪图安逸会磨去自己的斗志。要趁现在年轻,多学一些谋生的本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以实现自己做大事的愿望。

于是,李嘉诚向舅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庄静庵开始设身处地地站在李嘉诚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当年,庄静庵也是一步步由打工仔变成老板的。李嘉诚虽然眼下还不会独立创业,但他迟早会踏上这一步的。

庄静庵找李嘉诚诚恳地谈了一次,他发现这位外甥确实是长大了,他的思维已经很成熟了。舅父更深一层地了解了李嘉诚与众不同的禀赋。他知道,天性独立倔犟,不愿受人荫庇的李嘉诚不会贪图安逸,他一定会去凭自己的能力打出一片天地来。这是一种值得称道和鼓励的志向。

1946年初,17岁的李嘉诚终于离开了舅父庄静庵的公司。临行前,他对庄静庵就香港钟表业的前途作了一番今天看来依然堪称大商家眼光的分析。

李嘉诚认为,瑞士的机械表生产技术炉火纯青,世所无敌。而日本人则避其锋芒,瞄准空当,抢先开发了电子石英表的新领域,并很快占据了中档表市场。

于是,世界钟表市场便形成了这样的形势:高档表市场为瑞士人独霸,中档表市场则为日本人独占。

这样,中低档表市场就是可开拓的空当。李嘉诚建议舅父迅速抢占这一滩头。

正如李嘉诚所预言,后来的香港以生产价廉物美的中低档表为主,迎合了中下层顾客的需要,成为世界上继瑞士、日本之后的又一大钟表基地,中低档表的生产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

后来,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成为香港钟表业的巨头,可能与少年李嘉诚的建议有一定关系。当时少年李嘉诚的商业眼光已颇具大家风范。

李嘉诚之所以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深谋远虑,这与他平时的学习与积累是分不开的。即使在后来他逐渐走向成功之时,他也从未放弃学习各种知识,这才使得他在一次次的决策中,显示出独到的眼光和见解,从而走在竞争对手前面。

少年辍学的李嘉诚比别人更能体会到学习机会的难得,而大多数人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却不知道珍惜,这也是他们不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李嘉诚经商箴言:

我一心要建立的不仅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的企业,更是让外国人看得起的企业。

2.看准时机,开拓事业做老板

有这样一句名言:“第一个教大学的人肯定没有读过大学。”一个人永远也不要看轻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只有勇于挑战自我,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才有机会自立门户,自己做老板。

具备做老板的资质和能力,并不意味着你就是成功的老板,还要看准时机、把握时机,才能脱颖而出。即使你现在是一名打工仔,也应该时刻有自己独立开拓事业的想法,只有这样,你才有独立创业的可能。

李嘉诚的独立创业,正是基于他对时势的准确判断。

1950年夏,22岁的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胶厂。这时,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20世纪40年代后期,大批难民又一次涌向香港,香港人口呈回升状态,由20世纪40年代日占时期的60万左右的人口急增至1950年的约200万。这批内地人的涌入,给香港带来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给香港带来了技术和大量的资金,也使香港本地市场的容量扩大了许多。

此外,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受到毁灭性打击,设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外国洋行及工厂,纷纷撤到香港。这在客观上填补了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以及日本占领时期给香港带来的创伤。香港经济发展获得了资金和人才等有利条件,加以有大量的廉价劳工,使香港经济获得了喘息以及重新振兴的机会。这一切都显示出香港经济起飞的迹象。

不过,当时的香港谣言四起,搅得人心惶惶。但是,李嘉诚看好香港的经济前景,他坚信,现在是创立自己事业的最佳时机,如果不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则悔之晚矣。

李嘉诚投身塑胶行业,正是顺应了香港经济的发展趋势。塑胶业当时在世界上属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塑胶制品加工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原料从欧美日进口,市场由以本地为主迅速扩展到海外。

古语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其下下。”意思是说:目标不妨定得高些,其结果可能会比目标差些;目标定得中等,其结果会比目标偏下些;如果目标定得不高,那么结果可能会不怎么样。这就要求人做什么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李嘉诚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是以其志存高远的理想为基础的。

李嘉诚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不求安逸,有着聪慧的头脑和远大的志向,他要自己做老板,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他非常看好香港的发展前景,他对自己的判断力毫不怀疑,认为现在创业是最好时机。

李嘉诚毅然辞去工作,走上了创业之路。创业之初,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

李嘉诚打工时间没有几年,而且他打工的薪水也不是很高。他每赚一笔钱,除了支付日常必用的部分外,其余的全部交给母亲,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因此他并没有太多的积蓄。据他的同事朋友回忆,李嘉诚从未奢侈过一回,他外出从来都是吃大众餐,他的衣着也没有一件称得上是高档的。

不过,李嘉诚从不认为他的积蓄是他自己省出来的,他总是对他人说:“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笔钱创业,是母亲勤俭节省的结果。我每赚一笔钱,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给母亲,是母亲精打细算才维持了全家的生活。我能够顺利创业,首先得感谢母亲,其次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后来,他好不容易凑够了启动资金。

李嘉诚雄心勃勃,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极大希望,因此很想给自己的塑胶厂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他从辞工时起,一直在思考厂名,他先后取了几十个厂名,都觉得不满意,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中华民族的骄傲——长江。于是,他就把厂名定为“长江塑胶厂”。

他对这一名称的解释是:“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形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集团,也应该为国人而引以为豪。长江浩荡万里,具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

由此不难看出李嘉诚的开阔胸襟和远大抱负。

当然,李嘉诚是个实干家,他要以行动来实现他的宏愿大志,而不愿意只是挂在嘴上。很长一段时间后,别人问他“长江”的厂名之意,他只是淡淡地说:“长江的厂名响亮,我便借了过来。”

李嘉诚后来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是以远大的理想为基础的。当然,在创业之初,他也经历了不少艰辛。资金有了,厂名有了,厂房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李嘉诚从港岛到九龙,跑了一个多月,才在港岛东北角筲箕湾租借了一座破烂不堪的厂房。

当时,数十万内地人拥到香港,使香港的房产一下子水涨船高,闹起了房荒,房租高得吓死人,工业用户自然更高。李嘉诚手头的资金实在太紧张了,他只能找最廉价的厂房,暂且建起厂来再说。

筲箕湾风景秀丽,但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实在不是办工厂的好地方。但就是这样的地方,也让李嘉诚费了好一番周折。

李嘉诚当然也明白办工厂应该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谁让自己穷得没有钱呢?正因为偏僻,所以租金较低,几经讨价还价,李嘉诚便租下了这间厂房。

同类推荐
  • 大家风貌:潘耀明说文化名人

    大家风貌:潘耀明说文化名人

    本书作者潘耀明受著名国学大家曹聚仁先生的影响,从事当代中国作家的研究。他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对沈从文、巴金、叶圣陶、艾青、王蒙等几十位当代著名作家进行访问和评介,记叙他们在“文革”中的经历,以及 “文革”结束后的生活及创作情况。本书的相关文章,极具史料价值。此外本书还涉及白先勇、陈映真、聂华苓等港台及海外作家,全面展示了中国文坛的大家风貌。
  • 不老的情人:杜拉斯传

    不老的情人:杜拉斯传

    1、东方女性眼里的杜拉斯:是妓女也是作家2、1956年10月,杜拉斯因为酗酒入院治疗。即便医生使劲解数,她的情况还是越来越糟。终于她陷入深度昏迷……她的生命行将结束了么?外人看她已经离去,但她的意识飘回了无限延伸的过去。3、1914年4月4日,一个小女孩出生在湄公河的三角洲。时值盛夏,烈日当空。分娩后的母亲倦怠无力。对于女婴,她似乎有些失望,只轻轻唤了一声“我的小可怜虫”,便不再看她。父亲给她起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玛格丽特。越南语:雏菊。4、15岁的杜拉斯在湄公河渡轮上,巧遇中国籍富人李云泰。开始一生中最深刻的一段恋情。也是电影《情人》中描写那段感情……
  • 陈一坚自传

    陈一坚自传

    陈一坚是我国著名的飞机设计师、“飞豹”战斗机重大技术方案和关键技术的决策者和总设计师。《陈一坚自传》通过陈一坚本人及其50多位同事、亲朋的回忆,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宣传报道,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一位矢志航空报国,命运坎坷、成就卓著的飞机设计师的成长历程和多彩人生。 本书对于关心中国航空工业历史沿革、关注中国造“冲天飞豹”前世今生的航空从业者以及广大军事爱好者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该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同时也介绍她体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动等等。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自传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专家篇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专家篇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专家篇》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企事业单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著名专家,以及为航空工业服务、或在某一领域为航空工业服务、并做出成绩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三大院校)的院士和著名专家(共计40名)的生平、工作业绩与突出贡献。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的光辉历程。本书内容翔实、生动,实为记录航空系统专家院士的全面生动的教材。适合广大航空工业从业人员及关注航空工业发展的人员阅读。
热门推荐
  • 道门召唤系统

    道门召唤系统

    九叔:什么?我要飞升了?哈哈哈……教导了这么多忘恩负义之徒,我终于能飞升了!张三丰:嗯?武道之路的更高境界,我张三丰来了!袁天罡:天机之下,仙者自成!历经两百余年的苏岚终获系统,接引诸天人杰上六界,入灵虚,建立威压世间的宗门。
  • 修炼大丹要旨

    修炼大丹要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科学的楷模(科学知识大课堂)

    科学的楷模(科学知识大课堂)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发展的历程,领略科学丰富多彩的趣味,弘扬科学名家的丰功伟绩,学习科学家不懈的创新精神与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青少年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并密切结合青少年朋友日常的生活与学习特点,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科学知识大课堂》。作为一套普及科学知识的通俗读物,本书有别于专业的学术论著,侧重于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注重对青少年科技素质的培育、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塑造与科学方法的启迪,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言之有物,物有所指,指有所发。
  • 一溱一鹤

    一溱一鹤

    从来不相信一见钟情的他遇上宅却有才的她,她的一切都在吸引他,有时候简简单单才是真,普普通通的恋爱才最甜,他们的恋爱不是轰轰烈烈却是胜蜜糖甜。
  • 且听长安风雨

    且听长安风雨

    沈卫渊依旧一身红衣,她伤的太重了,只能扶着墙,一步步往宫外走。这一次没有人再拦着她。不知道走了多久,左脚已经踏出宫门,正要踏上右脚时,倒在地上,可她还是拼命地挣扎着,她想把自己挪出宫门。“沈卫渊,你这辈子也别想走。”一直在暗处待着的苏安九将沈卫渊一脚踹回了宫门内。沈卫渊抬头看他一眼,就永远的闭上了眼睛。“不!”苏安九抱起身体逐渐发凉的沈卫渊,眼泪就那么流了下来,脑袋胀痛,很想吐。他抠着嗓子眼,吐出来的全是血。他不相信沈卫渊会死,也不敢松手,他怕一松手,沈卫渊又要走。
  • 清晨是用来喜欢你的

    清晨是用来喜欢你的

    每一次相遇是命中注定还是蓄谋已久?这是一场关于青春的赌博。最后是谁赢了谁,是谁丢了心。清晨,我可能不会喜欢你!
  • 特种兵之万兽融合系统

    特种兵之万兽融合系统

    一场意外,万岁军中的尖兵周尊在执行任务中右臂遭残废,只能离开部队。万兽融合系统觉醒,让一度颓废的他找回自信。融合螳螂基因,右臂康复,力量提升。融合跳蚤基因,弹跳惊人,如风似影。融合草原狼基因,号召群狼,厮杀一方……重回部队,成为整个战区最另类的兵王。又名《万兽兵王》
  • 屠夫小姐逆袭记

    屠夫小姐逆袭记

    【此书又名】:《屠夫》“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求不得,五阴炽盛;可苦无所苦,厄无所厄,有谁能来度吾苦厄·····厄非厄,求不得“[给几个词参考一下:武侠/言情/东方玄幻/有cp/有点虐/文风不属于温婉类别〕
  • 女相长遥

    女相长遥

    很小的时候,陆长遥就一直奇怪自己名字的由来,她娘曰,“都是你那臭不要脸的继姥爷给你取得!”继姥爷……这是个什么辈分啊?说起陆长遥她娘,那可是有名的悍妇,据说那位明远大和尚对她说了一句,“此女性慧,只可惜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不如让老衲渡她……”话还没说完就被她娘一木屐砸了一脸血,那叫一个满脸桃花开啊!“情深你大爷!老娘这么小的孩子,从哪儿看出来她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了!”经此一战,她娘跟她,都彻底成名了。后来,陆长遥长大了,宰了一些人,做了大魏丞相,深受女帝信重,那些对她鄙夷不满的人,全都闭上了嘴。“你顶着天下人的唾骂到达这个位置,为的是什么?”“……大概是为了,可以不用向那些我厌恶的人低头吧。”
  • 追忆似水童年:一个95后北漂的家乡回忆(南瓜屋故事)

    追忆似水童年:一个95后北漂的家乡回忆(南瓜屋故事)

    本书讲述了一位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少年,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关于儿时一起成长的伙伴,关于那些有趣的童年游戏,关于成长的快乐与收获,作者都用细致入微的笔调,重塑了一副如诗画般美好的童年。或许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见自己的童年,唤醒你生命中,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