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02200000001

第1章 议论文

1.寡人之于国也

本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寡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孟轲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理解孟子主张仁政、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2.归纳文章的层次内容,理解本文以“民何以才能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说的结构特点,体会孟子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

3.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4.识记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作者及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中国古代着名思想家、教育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一生的主要言行,是继《论语》之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共有七篇传世,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是雄辩、酣畅、循循善诱、善用比喻,常采用“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

【原文】

梁惠王曰梁惠王(前400—前319):即魏惠王。魏国原来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受秦威胁,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称梁惠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焉:于是,作兼词用,兼指介词”于“和代词”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三句:如果河内地区发生灾荒,就迁移河内的灾民到河东,搬运河东的粮食到河内。河东凶亦然河东凶亦然: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这样办。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加:更。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好:喜欢,爱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填然鼓之:咚咚地敲起鼓来。填,这里用来模拟鼓声。兵刃既接兵:兵器。刃:刀口,这里指锋利的兵器。接:接触,交锋。弃甲曳兵而走甲:铠甲。曳兵:拖着武器。走:跑,这里指逃跑。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直:仅,只。是亦走也是:此,这。”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不可胜食:吃不完。胜,尽。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百姓为公家服役。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罟:网。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洿:低洼地,这里指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斤:斧头的一种。以时:按照一定的时间。《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者办丧事。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王道:孟子主张用仁政来治理天下,称之为“王道”。

五亩之宅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帛:丝织品的总称,这里指丝绵衣服。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大猪。畜:牲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谨庠序之教:认真办好学校教育。谨,谨慎从事,认真办好。庠序,古代乡学的名称,殷代称“序”,周代称“庠”。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复,一再。这里有反复教导的意思。悌:友爱兄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须发花白的人。颁,通“斑”。负:背上驮东西。戴:头上顶东西。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然:这样。王:称王天下,指以仁政来统治天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从来不曾有过。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制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莩:饿死的人。发:指开仓放粮以赈救饥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非我也,兵也:不是我杀人,是兵器杀人。王无罪岁无罪岁:别归罪于年成不好。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样,普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尽心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考察邻国的统治者,没有哪个君王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加减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加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违背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密网不下池沼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尽。斧子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供养老人孩子和为死者办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了,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没有挨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着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富贵人家让猪狗吃人吃的东西,而不知道加以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前来归顺了。”

【课文解析】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叶,各诸侯国之间为争霸而战争不断,百姓生活困苦,孟子十分忧虑。他曾游说齐、宋、魏各国统治者,宣传他的“仁政”主张,幻想统治者复归“王道”、“仁政”、民安的统治。

《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政事问答,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先“养民”,然后“教民”,才能使社会安定,统治巩固,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的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对立。

《寡人之于国也》集中体现了孟子对话体辩文的艺术风格。

首先是论辩结构的严谨与周密。《寡人之于国也》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从思路上来看,全文按“梁王问政——孟子议政”结构而成。主体部分是“孟子议政”,其核心问题是“民不加多”,指向“施行仁政”。这一部分,分两层展开,先是初步回答,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指出梁惠王只能“无望民多”;接着全面论述王道仁政。这一层先正说,使民加多,可分为两个阶段:①王道之始,②王道之成。后反驳,批判虐政,抨击人死“罪岁”的社会怪现象。

从内部论辩语链来看,《寡人之于国也》逻辑严密。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之民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三部分作为末尾,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次是多样化的论辩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在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时,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为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这之间包含如下类比关系:“五十步”与“百步”,虽然数量上有差别,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临阵脱逃,所以“五十步”没有资格去笑“百步”。同样梁惠王比起邻国来说确实要“尽心”些,又是“移民”,又是“移粟”,但梁惠王这样做的目的却是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穷兵黩武。也即梁惠王与邻国在治国上所采取的措施尽管有“尽心”与“不尽心”的区别,但本质一样,都是虐民暴政。梁惠王施小恩小惠的做法就像“五十步”,邻国的做法就像“百步”,既然“五十步”没有资格讥笑“百步”,梁惠王当然也不应该对“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有微词。这就巧妙地对梁惠王的问题给予了解答,即好战残民,虽施小恩小惠,也“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又如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作者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总之,比喻形象生动,文字从容不迫。

第二,正反对比,说理透彻。在全面论述王道仁政时,先正面说理,指出使民加多可分两步进行,一是“王道之始”,二是“王道之成”;后反面强调,批判虐政,确立自己的观点:要“民加多”,就得施行仁政。在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时,作者将“狗彘食人食”与“涂有饿莩”进行对比,提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对梁惠王的“尽心”进行否定。

第三,多样化发问,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这样的问,引发梁惠王思考,也把议论引向深入。

第四,善于雄辩,运用了大量排比对偶句式,具有气势磅礴、感受强烈、音节铿锵、笔墨酣畅的论辩语言风格。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三组排比,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里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比,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前面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又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文章所用排比对偶,使得说理透彻充分,也使得孟子的论辩文极具雄辩气势。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

1.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的成语是()。

A.贻笑大方

B.五十步笑百步

C.借刀杀人

D.欲擒故纵

2.记载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

A.《孟子》

B.《庄子》

C.《道德经》

D.《论语》

3.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终的线索是()。

A.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

C.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D.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

4.加点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5.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

A.德治思想

B.法制思想

C.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D.王制思想

6.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多用比喻、对比、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二、多项选择

1.下列属于儒家学派的人物是()。

A.荀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子

E.孟子

2.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A.养民

B.尽心于国

C.教民

D.勤俭节约

E.治理水患

3.文中,孟子所提出的实现“王道之始”的方式是()。

A.不违农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尽心于国

D.移其粟于河内

E.斧斤以时入山林

4.有通假字的三项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

E.养生丧死无憾

三、解释加点字词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谷不可胜食也。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7.谨庠序之教。

8.申之以孝悌之义。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四、简答题

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

五、简析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这段话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2)这段话体现出孟子哪些重要思想?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2.秋水(节选)

《秋水》属《庄子》中的“外篇”,本文节录了其中的开头部分。

庄周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掌握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的含义。

3.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的用法。

4.体会本文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作者及作品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一切顺应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被辑录成书,即为《庄子》。《庄子》不仅内涵精微奥妙,且极具文学之美,故与《诗经》、《楚辞》并为中国文学三宗。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原文】

秋水时至时:按时节。百川灌河灌河:注入黄河。泾流之大泾流:指水流。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涘:河的两岸。涘,水边。渚崖:水洲岸边。渚,水中洲岛。辩:通“辨”。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焉:乎。河伯:黄河之神。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旋,转变。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仰视的样子。若:即海若,海神。“野语有之曰野语:俗语,谚语。之:代下文所引野语内容。‘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莫己若: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仲尼之闻:以孔子的学识为少。闻,学识,学问。轻伯夷之义:以伯夷的义行为轻。伯夷,商代孤竹君的长子,因与弟叔齐互让君位,结果一起逃到周。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认为以臣伐君不义,于是叩马谏阻。商亡后,他们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封建社会把他们当做忠臣义士的典型。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大方,大道。”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以:与。拘于虚也拘于虚也: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拘,拘束,局限。虚,同“墟”,居住的地方。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笃:拘限。时:时令。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的人。束于教也束于教也:受所受教育的束缚。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乃:才。丑:丑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盈:满。尾闾泄之尾闾:神话中排泄海水的地方。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已:停止。虚:虚空。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多:自我夸耀。多,赞美,自负。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自以二句:我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禀受了阴阳之气。比,并,列。形,身形。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方存二句:正存在”自己所见甚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奚以,何以,怎么。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礨空:蚁穴,小孔穴。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国:这里指中原。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稊:一种形似稗的草,果实如小米。大仓:储粮的大仓库。号物之数谓之万号物之数谓之万:称物的数量叫做”万“。号,称。人处一焉人处一焉: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类。处,居。焉,于此。人卒九州人卒九州:人尽九州。卒,通”萃“,聚集。九州,天下。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人处一焉:个人只是天下人中的一个。这里是以个人对天下人而说的,上文的”人处一焉“是以人类对万物而言的。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毫末:毫毛的末梢。五帝之所连五帝: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指皇帝、颛顼、帝喾、尧、舜。一说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连:所连续统治的。三王之所争三王:夏启、商汤、周武王。所争:所争夺的。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任士:指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尽此矣尽此矣:全在这里了,意谓就是这么一点细微的东西,正如马体之毫末。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伯夷二句:伯夷以辞让君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而显示渊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此其二句: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的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渺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秉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的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课文解析】

庄子是我国古代辩证法大师,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庄子》中的文章大多为寓言,寓言把深奥的哲理简单、生动化,写法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庄子的《秋水》篇由七部分组成,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本文是庄子《秋水》的开头,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的观点。

《秋水》(节选)中,作者以超现实的想象,塑造了一个自满自足、在事实的教育下提高了认识的河神形象与一个视野广阔、见解不凡的海神形象,并通过二者的对话,阐述了一个道理: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通篇设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于感知。在本寓言中,河伯和海神都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物,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人物,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可见《庄子》散文想象奇特,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庄子不像法家韩非子那样疾言厉色,也不像儒家孟子那样口若悬河,他与自己的主张总若即若离,只用连续的含蓄深刻的寓言和形象生动的比喻,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中的精妙,去认可其中的哲理。

这篇文章在行文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和“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展示黄河的宏大;后写北海“难穷”,“不见水端”。两者同是壮阔,但北海比黄河更浩渺无穷。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河伯认识上的对比,开始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来是“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对比的写法能把感情色彩鲜明地表达出来,使读者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也能在正反对比中,揭示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育。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

1.庄子所在的时期是()。

A.春秋

B.汉朝

C.西周

D.战国

2.“贻笑大方”这个成语选自()。

A.《逍遥游》

B.《秋水》

C.《论语》

D.《寡人之于国也》

3.在《秋水》中,庄子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作喻来说明()。

A.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

B.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

C.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

D.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

4.《秋水》一文中,庄子用“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作喻来说明()。

A.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

B.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

C.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

D.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

5.从《秋水》看,庄子“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所依据的理念是()。

A.以人为本,施行仁政

B.顺应自然,清静无为

C.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D.多元并立,和而不同

6.庄子散文说理善用()。

A.寓言

B.典故

C.举例

D.说理

7.《秋水》开头部分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寓意是()。

A.惊叹大自然的多姿多彩

B.赞美祖国江山的壮丽

C.为河伯改变态度作铺垫

D.比照两种不同认识境界

二、多项选择

1.下列论据,通过类比法来阐析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观点的是()。

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B.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似礨空之在大泽

C.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D.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

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2.下列论据,通过例证法来阐析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观点的是()。

A.河伯在见到北海若前“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C.中国之在海内,似稊米之在大仓

D.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

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3.下列成语,从庄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是()。

A.舍本逐末

B.井底之蛙

C.祸起萧墙

D.贻笑大方

E.望洋兴叹

4.《庄子·秋水》一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例证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E.驳论法

5.《庄子·秋水》一文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A.排比

B.比喻

C.反诘

D.对比

E.夸张

三、解释加点词语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2.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4.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6.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7.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8.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9.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四、简析题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溪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1)概括这里所描述的两种景象及其关系,说明它的直接作用。

(2)庄子展示这两种景象以及河伯态度的转变,主要是想暗示怎样的哲学道理?

(3)写出这里所包孕的一个成语。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1)概括这段文字的主旨和三个层次的大意。

(2)说明这段文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这里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写出这里所包孕的一个成语。

3.五代史伶官传序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文中的“五代”是指梁、唐、晋、汉、周五个封建王朝,这段时间篡弑相继,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而“伶官”是指演戏并且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伶官传》就是为当了官的乐工写的传记,本文就是为《伶官传》写的序言。

欧阳修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本文是一篇史论。

2.理解文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

3.体会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4.掌握“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格言名句。

【作者及作品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吉安永丰人。北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欧阳修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郑氏以芦获代笔、泥沙代纸,教他读书写字。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遣到守旧派的排挤和打击,屡遭贬谪。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执政后,辞官退隐,死后追赠为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反对宋初以来追求形式的靡丽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在他的领导和奖掖之下,三苏、王安石和曾巩,此起彼应,形成了我国古文创作的又一全盛时期。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欧阳修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着)传于后世。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虽曰二句:虽然说是上天的意志,难道不是人为的吗?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推本求原。庄宗:李存勖,唐末西突厥沙陀部族的首领,消灭后梁称帝,建立后唐。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之:指代“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道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世言:世人说。晋王:指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因出兵帮助唐王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陇西郡王,后又封为晋王。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梁,吾仇也:朱温,原为黄巢将领,降唐后,改名朱全忠,受封为梁王。后篡夺唐王朝政权,国号梁,都汴州,国号梁,又迁都洛阳。朱温曾经想杀害李克用。燕王,吾所立燕王,吾所立:燕王,指刘仁恭。刘本为幽州将,李克用帮他夺得幽州,并保举他为卢龙节度使,故曰“吾所立”。不久,刘仁恭叛晋归梁。后来朱全忠封他的儿子刘守光为燕王。这里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的说法。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契丹:唐末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李克用曾与他结拜为兄弟,约定合力举兵灭梁。后来耶律阿保机背约,与梁通好。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乃:你的。”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一少牢:用猪、羊各一头作祭品。牢,祭祀用的牲畜。告:祷告。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纳:放回。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当……时。系燕父子以组:公元912年李存勖遣将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追捕了刘守光,押回太原,献于太庙。系,捆绑。组,丝带,这里指绳索。函梁君臣之首函梁君臣之首:923年,李存勖(这时他已即皇帝位)攻破大梁。梁末皇帝朱友贞(朱温的儿子)命令部将皇甫麟将自己杀死,随即皇甫麟也刎颈自杀。函,木匣,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木匣盛装。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仇雠:仇敌。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夫夜呼,乱者四应:926年,屯驻在贝州(现在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刑周(今河北邢台市)、沧州(今河北沧州市)驻军相继作乱。一夫,一个人。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仓皇东出”句:皇甫晖作乱以后,庄宗派李嗣源(李克用养子)前往镇压,不料李嗣源被部下拥立为帝,联合邺城乱军向京都洛阳进击。庄宗慌慌张张地率军东进,至万胜镇,闻李嗣源已占据大梁(开封),被迫引兵折回,至洛阳城东的石桥,置酒悲涕,部将元行钦等百余人,剪断头发,向天发誓,表示以死报国,君臣相顾哭泣。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还。本:推究本源,名词作动词用。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书》:《尚书》。“满招损,谦得益”:《尚书·大禹谟》作“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即指下文所说狎近伶人之事。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数十伶人困之……”句:庄宗灭梁后,宠用伶人,纵情声色,朝政日非。继李嗣源兵变后,伶人出身的皇帝近卫军首领郭从谦乘机作乱,庄宗中流矢而死。国灭,庄宗死后,李嗣源即位,称为明宗,后唐并未灭亡。不过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并非嫡传,按照当时的传统观念来看,也可以说“国灭”。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都是极小的度量单位名。忽,为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为寸的百万分之一。这里指细小的事情。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所爱的东西。溺,指爱之过甚,达到迷惑的地步。岂独伶人也哉岂独伶人也哉:意思是“所溺”不限于伶人。

作《伶官传》。

【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位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课文解析】

本文是一篇着名的史论,阐述了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文中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成败的历史事实,论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满招损,谦得益”的道理。

本文最具特色的一点是正反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表达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

其一,“承父志,三矢告庙”与“宠伶人,享乐宫中”作对比。

这是一组过程的对比。先写庄宗接受晋王的遗命,“三矢”就代表着晋王的三个愿望。再写庄宗勤于政事,藏箭于庙,以示牢记自己的使命;负矢前行,足见毫无懈怠之心。此时的庄宗是何等励精图治。

《伶官传》中记载庄宗灭后梁称帝,建立后唐以后,喜好音乐戏曲,荒淫腐化,宠用伶人,迷恋伶人。“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封许多伶人为官,朝政日非。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

这与前面励精图治的庄宗形成了鲜明对比,无论是“负三矢”还是“宠伶人”,都是属于“人事”的范畴。

其二,“遂心愿,意气洋洋”之盛与“泣沾襟,身死国灭”之衰作对比。

这是结果的对比。意气洋洋,是励精图治的结果;身死国灭,是安逸享乐的结果。

“系燕父子”,斩梁君臣,入太庙,还三矢,作者用一“壮”字来形容,我们可以想见庄宗此时志得意满的神态,这种“壮”,是对庄宗“负而前趋”的回报。但也暗含着“满招损”的“满”字。

庄宗由于宠信伶人,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其间的从“意气洋洋”到“泣下沾襟”,多么强烈的对比。

从这两个对比中,作者推出了“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告诫人们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

1.本文的作者是()。

A.王安石

B.欧阳修

C.韩愈

D.柳宗元

2.下列人物中号称“六一居士”的是()。

A.白居易

B.苏轼

C.欧阳修

D.蒲松龄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满招损,谦得益

C.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D.骄傲使人落后

4.下列四组词语,最能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是()。

A.忧劳与逸豫

B.盛与衰

C.天命与人事

D.满与谦

5.《书》曰:“满招损,谦得益。”这个“书”指的是()。

A.四书

B.孔子家书

C.六书

D.尚书

6.《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的警戒性断语是()。

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满招损,谦得益

C.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7.《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阐述“盛衰之理”所用的史实论据是()。

A.陈叔宝荒淫误国的历史

B.李煜亡国的史实

C.后唐庄宗先盛后衰的史实

D.唐玄宗前盛后衰的历史

8.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

A.苏轼

B.欧阳修

C.王安石

D.韩愈

9.本文提出了反天命的历史观,为后世戒的一项是()。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民本思想

C.心系天下

D.顺逆两境常互相穿插,交替呈现

10.“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正确意思是()。

A.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所有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竞争

B.当庄宗盛年的时候,拿天下所有豪杰都不能跟他竞争

C.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所有豪杰都不能跟他竞争

D.当庄宗盛年时候,所有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竞争

二、多项选择

1.下列警戒性的名句出自《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是()。

A.忧劳可以兴国

B.逸豫可以亡身

C.祸患常积于忽微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2.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的是()。

A.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满招损,谦得益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E.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所采用的主要论据是()。

A.后唐庄宗“所以得天下”的历史事实

B.后唐庄宗“所以失之者”的历史事实

C.晋王李克用临终遗言的历史事实

D.后唐庄宗藏三矢于宗庙的历史事实

E.《尚书》“满招损,谦得益”的名言

4.欧阳修主张写文章应该()。

A.明道

B.致用

C.无为

D.事信

E.言文

5.下面属于欧阳修的作品是()。

A.《新五代史》

B.《醉翁亭记》

C.《资治通鉴》

D.《朋党论》

E.《伶官传序》

三、解释加点字词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4.函梁君臣之首。

5.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6.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8.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轻困于所溺。

10.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四、简析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粱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概括这段的论据。

(3)作者用什么方法突现中心论点?

4.论毅力

梁启超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2.体会全文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

3.辨识文中的层递句式,体会其作用。

4.指出文中的比喻,理解比喻的意义。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作者及作品简介】

梁启超(1873—1923),字卓如,号任公,别称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是清朝末期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着名学者,民国时期着名的社会活动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原文】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莽然:广大众多的样子。要其何以成,何以败要:推究。何以:为什么。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相间:互相穿插。迭乘:交替地出现。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或:有的。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要之:总之。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固:必然,一定。吾欲云云:我要怎样怎样。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及:等到。尝:尝试,经历。猝:突然。颓然丧矣颓:倒塌。丧:灰心丧气。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盘根错节:树根盘曲,树枝交错。比喻事情的繁难复杂。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应刃而解:应刃而解是顺着刀口就分隔开来了。比喻事情容易解决。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艳羡:非常羡慕。以为是殆幸运儿殆:大概是。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蹇:跛足,引申为艰难困厄。遭逢:遭遇。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庸讵:岂,怎么。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判:分开,区别。更譬诸操舟操舟:驾驶船。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参伍:交相错杂。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冒其逆”句:顶着逆风恶浪而突破、通过这一难关。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譬如为山“二句:见《论语·子罕》。篑,盛土的竹筐。平,填平。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有为者“五句:见《孟子·尽心上》。仞,古代长度单位。”成败之数数:天数,含有规律的意思。视此而已。

【译文】

天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概括地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呢?回答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则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孟子说:“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

【课文解析】

本文节选自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写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人士有的被杀,有的流亡,有的退隐。梁启超逃亡日本,仍努力进取,于是写《论毅力》,勉励处于逆境中的有志之士,不要被失败吓倒,不要被暂时的逆境所困扰,要坚持不懈,继续前进。

全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今中外事业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毅力,即“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开头起笔就运用正反对照的手法突出要阐明的中心论点统领全文。

第二段从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来论证毅力的重要性,说明只有毅力至强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第三段从顺境和逆境之间的相互转换来论证毅力的重要性。

第四段引用孔孟名言,以堆山者和堆土者正反对举总结论证毅力的重要,以此结束全文。这段用孔孟之言做总结,说明做事重在坚持。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

1.《论毅力》一文的作者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钱钟书

D.朱光潜

2.《论毅力》一文中“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这段话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是()。

A.沧海桑田

B.化险为夷

C.精卫填海

D.功亏一篑

3.《论毅力》一文中“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这段话出自()。

A.《孟子》

B.《庄子》

C.《论语》

D.《史记》

4.文中第二段,对身处逆境时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从“志力薄弱之士”到“至强之人”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借代

B.层递

C.比喻

D.夸张

5.文中作者用“操舟”“为山”“平地”“掘井”之喻的论证方法属于()。

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反证法

6.本文的中心旨意是()。

A.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B.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C.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

D.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最终成功

7.《论毅力》写于()。

A.戊戌变法前夕

B.戊戌变法失败后

C.辛亥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8.文中“有为者,譬如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尤为弃井也。”这五句话出自()。

A.《孟子》

B.《论语》

C.《庄子》

D.《史记》

二、多项选择

1.下列议论文,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的是()。

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论毅力》

E.《咬文嚼字》

2.下列《论毅力》中的论证,运用对比论证法的是()。

A.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B.人生历程,大抵顺逆两境相间以迭乘

C.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D.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E.撅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3.下列《论毅力》中的论据,强调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最终成功的是()。

A.罗列五种人的五种态度和结果

B.“操舟”之喻中的四种情况比较

C.“为山”之喻中的“未成一篑”,“止”

D.“平地”之喻中的“虽复一篑”,“进”

E.“掘井”之喻中的“不及泉”而“弃”

4.《论毅力》中所包含的正反对比关系是()。

A.有毅力和无毅力

B.成与败

C.顺与逆

D.止与进

E.强与弱

5.下列《论毅力》中的论据,通过类比法证明总论点的是()。

A.顺、逆之说

B.“操舟”之喻

C.“为山”之喻

D.“掘井”之喻

E.幸运儿之说

三、解释加点字词

1.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2.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3.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

4.盘根错节之既经。

5.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6.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

7.以为是殆幸运儿。

8.又以为我蹇于遭逢。

9.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

四、简析题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1)作者在这里所列举的五种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2)这种排列顺序突出了哪种人?

(3)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

(4)这段文字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5)文中所列举的五种人属于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

(6)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理解演说中“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大教育思想。

2.指出演说的针对性,体会其现实意义。

3.指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的地方,体会演说有破有立、观点鲜明的特点。

4.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内涵,体会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

5.认知本文亦文亦白、言简意赅的特点。

【作者及作品简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近现代着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17~1928年在北大任职,他锐意改革,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兼容并包”,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着作编有《蔡元培选集》、《中国伦理学史》。

【原文】

(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

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严几道:即严复(1853—1921),几道是他的字,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后的第一任校长。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同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预科:当时北大设文、法理、工科和预科。预科相当于北大的附属高中,学制为三年(后改两年),毕业后可免试升入本科。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况时阅数载:况且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长足:形容进展迅速。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抱定宗旨: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肄业:指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肄,学习。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指摘:指出错误,加以批评。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以:把。干禄:求取功名利禄。终南捷径: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提携: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弭谤:禁止非议,制止指责议论。弭,止,息。人讥我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惧?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孜孜:勤勉。则求造诣,容有底止则求造诣,容有底止:学业达到某种程度。容有,或许能相当深。底止,深的意思。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徒:只、仅仅。乖:背离,违背宗旨。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冶游:同“游冶”,四处游玩。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比喻放在一边不用它,不管它。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当轴:旧指当政大臣,比喻居于政要地位。语出《宋史·苏轼传》:“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恨”。以:因为。沦丧:沉没,丧失。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仕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贻误:错误遗留下去,使受到坏的影响,耽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曰砥砺德行砥砺:此指磨炼。砥,细的磨刀石。砺,粗磨刀石。方今风俗日偷日偷:越来越苟且敷衍,只顾眼前。偷,苟且。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败德毁行:违背道德,败坏品行。败,使败坏。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鲜:少。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则:榜样。力矫颓俗:全力改正不良的风气。矫:改正。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无可推卸。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苟得之不修,学之不讲:此句为宾语前置句。之,作用,提宾。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乎:介词,同“于”。已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几道德无亏庶:期望、希望。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切磋:比喻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相勖:相互勉励。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訾詈:指责,诋毁,谩骂。已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肆:店铺。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余到校视事仅数日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己潜修潜修:深入钻研。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裨:益处、有好处。二曰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旁稽博采:广泛采集,旁征博引。旁,广大普遍。稽,考察,考核。博,广泛,普遍。旁稽,博采两词意义相仿,连用表示从多方面考察,吸收每个人长处之意。无虞缺乏矣虞:忧虑。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

【课文解析】

北京大学由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5月改名而来,但在1917年蔡元培接受校长之前,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浓厚的学府,学生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锐意改革,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本文中心突出,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在演讲中作者开门见山,在简单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以新任校长的身份,对青年学生提出三点要求: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要求青年学子抱定认真求学的宗旨,为做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而来,而不是为当官、发财而来。

其次,他着眼于品行。要求青年学子在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社会背景下,认真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

再次,他谈到了个人修养方面。他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为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树立榜样。

在演讲的最后,作者提出近日要做的两件事情:改良讲义和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

1.文中第二段明确提出大学的性质应该是()。

A.为做官发财提供方便

B.研究高深学问

C.精于政法研究

D.多聘请专职教员

2.“抱定宗旨”所针对的不良社会风气是()。

A.求学是为了升官发财

B.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C.政治腐败,道德沦丧

D.不敬师友,不爱学友

3.“砥砺德行”所针对的不良社会风气是()。

A.求学为升官发财

B.读书为混取文凭

C.不正当娱乐泛滥

D.不敬爱师长学友

4.《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和例证法

B.例证法和对比法

C.对比法和类比法

D.演绎法和对比法

5.蔡元培先生发表此演说是在()。

A.1917年

B.1918年

C.1919年

D.1912年

6.既肯定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又批评“求学为升官发财”的腐败风气,这种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

B.归类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7.当时北京大学的学生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的原因是()。

A.求学多为做官发财

B.法科易学

C.文科和理科难学

D.大部分学生对法科感兴趣

8.《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说》的文体是()。

A.史论文

B.说明文

C.记叙文

D.议论文

二、多项选择

1.本篇演说的主要议题是()。

A.抱定宗旨

B.砥砺德行

C.敬爱师友

D.改良讲义

E.添购新书

2.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大校长之后,计划想做的两件事是()。

A.改良讲义

B.聘任专职教员

C.扩大招生

D.添购新书

E.实行教授治校

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倡“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宗旨,对这一宗旨的正确理解是()。

A.精神独立

B.学术自由

C.大学是做官发财的跳板

D.唯读书之事最重要

E.研究高深学问,改良社会

三、解释加点字词

1.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可投考商业学校。

2.二曰砥砺德行。

3.时阅数载。

4.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5.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日异。

6.方今风俗日偷。

7.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

8.自可旁稽博采,无虞缺失矣。

四、简答题

由《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可以看出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由此对青年学子提出了哪些殷切期望?

6.咬文嚼字

朱光潜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4.知文中“月轮”、“月晕”的比喻意义,体会文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不同特点和作用。

5.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作者及作品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安徽桐城人。1925年留学英国,后转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在北大、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北大任教。《文艺理论》、《诗论》是其代表作,他的《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着作。

【原文】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参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石秀:梁山泊英雄一百零八人之一,绰号“拼命三郎”。梁中书:宋朝北京大名府留守司留守,太师蔡京的女婿。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杨雄:梁山泊英雄一百零八人之一,绰号“病关索”。潘巧云:杨雄之妻。“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茗烟:贾宝玉的贴身书童。金荣:贾府亲戚,顽童。“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噜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李广(?—前119):西汉名将,善骑射,驻守边塞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被称为“飞将军”。后随大将军卫青攻匈奴,以迷失道路被责,自杀。“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王若虚(1174—1243):金王朝文学家,官至翰林直学士。论文主张辞达理顺,于诗反对模拟雕琢。所着《五经辨惑》等十余种,对汉、宋儒者注经及史书、古文的字句疵病,颇有批评。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贾岛(779—843)中唐诗人,为韩愈所赏识。“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出自他的《题李凝幽居》一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如果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剥啄:形容轻轻的敲门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岑寂:寂寞;冷清。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见王勃《滕王阁序》。蓝田日暖玉生烟:见李商隐《锦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蕴藉:含而不露。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点铁成金:神仙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比喻把不好的作品改好。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流弊: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柳岸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人送别,亦多于此。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端木:端木赐,即孔子弟子子贡,因善做买卖,家有千金。”,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付梓: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杀青”杀青:古人着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泛指写书着作。像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stock response)“套版反应”:朱光潜在《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上):关于作品内容》一文中说:“许多关于自然的描写都没有情感上的绝对必要,只是相习成风,人家盲目地说这才美,自己也就跟着相信这真是美。这种心理习惯,就是心理学家所谓‘套版反应(stock response)’,是一切低级趣味的病根。”这段文字与本文的话可参照互释。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陈言之务去:见韩愈《答李翊书》。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业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他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一九四三年

【课文解析】

《咬文嚼字》是我国着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目的,终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1.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作者首先在文章开头列举四个事例,从不同角度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然后得出结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接着作者从正面援引实例,证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使文章意蕴丰富;紧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援引实例证明误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产生“套板反应”这一流弊。最后作者才在文后点明主旨,指出了“咬文嚼字”的目标、要求和条件,即要想使阅读与写作达到最高目标——艺术的完美,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使思想情感与精练的语言互相吻合。

2.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辟透彻。本文的最大的写作特点就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并且分析入扣。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思想感情”的意味。又如为了说明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简单地追求“简洁”是文学创作中必须反对的这一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惊讶的意味”和“斩截的意味”已存无多,因而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是由于“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造成的,从而论证了上述观点。

3.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力,在课文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以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时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妥;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另外,作者对“套版反应”很是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版反应”正是当代大部分学生乃至社会的通病,因此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的,同时作者的这种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更是值得我们共同借鉴的。

总之,本文虽是一篇畅谈文学创作的随笔,但它以其不同凡响的写作特色吸引了读者,使人受益匪浅。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

1.咬文嚼字,在表面上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

A.词语

B.思想和情感

C.修辞手法

D.段落

2.用心理学的套版反应来说明运用文字要有创造精神,这种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

B.例证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3.《咬文嚼字》中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为例,是为了说明()。

A.文字的运用决不可粗枝大叶

B.斟酌文字实际是调整思想感情

C.文学的文字更注重联想意义

D.文字的运用一定要有创造精神

4.劝贾岛把“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改成“敲”字的人是()。

A.韩愈

B.苏轼

C.柳宗元

D.欧阳修

5.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A.尺牍剥琢有声学福五车刻苦自励

B.蕴藉点铁成金斟酌清沁肺腹

C.俗滥自鸣得意流涎索然无味

D.岑寂不即不离凝炼锱铢必校

6.《咬文嚼字》中,运用“推敲”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

A.文字的运用不可粗枝大叶

B.斟酌文字是调整思想感情

C.文学的文字注重联想意义

D.文字运用必须有创造精神

7.下列字形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炼字附带婵娟

B.援例游离因缘

C.品茗荒诞词藻

D.斟酌烹饪蕴籍

8.《咬文嚼字》是一篇()。

A.美学评论

B.说明文

C.读后感言

D.文艺专论

9.下面属于用理论材料作论据的是()。

A.韩愈的“惟陈言之务去”

B.郭沫若改动剧本台词

C.贾岛吟诗斟酌推敲

D.王若虚将《史记》中有关文字改得更简洁

10.作者对王若虚将《史记》中有关文字改得更简洁的态度是()。

A.肯定

B.商榷

C.无所谓

D.否定

二、多项选择

1.以下表述与作者原意相符的是()。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幻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E.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朱光潜先生熔为一炉的美学思想包括()。

A.史学

B.物理学

C.哲学

D.心理学

E.文学

三、简答题

1.为什么“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7.吃饭

钱钟书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了解作者所揭示的隐藏在吃饭背后的世态人心。

2.认知本文所提倡的“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

3.认知文中将吃饭、艺术、政治连类生发的地方,体会本文善于联想的特点。

4.认知文中的比喻句及其比喻意义,把握本文精于类比的论证方法。

5.认知文中的引证论据及其含义,体会本文广征博引、理趣横生的特色。

【作者及作品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现代着名学者、小说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并至法国巴黎大学进修。1938年归国,先后担任国立蓝田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等职。1953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着有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着作《谈艺录》、《七缀集》、《管锥编》、《宋诗选注》等。

【原文】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柏拉图《理想国》里把国家分成三等人,相当于灵魂的三个成分;饥渴吃喝等嗜欲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请客上馆子去吃菜,还顶着吃饭的名义,这正是舌头对肚子的借口,仿佛说:“你别抱怨,这有你的份!你享着名,我替你出力去干,还亏了你什么?”其实呢,天知道——更有饿瘪的肚子知道——若专为充肠填腹起见,树皮草根跟鸡鸭鱼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区区消化排泄的生理过程里还需要那么多的政治作用。

古罗马诗人波西蔼斯(Persius)曾慨叹说,肚子发展了人的天才,传授人以技术(Magister artisingeni que largitor venter)。这个意思经拉柏莱发挥得淋漓尽致,《巨人世家》卷三有赞美肚子的一章,尊为人类的真主宰、各种学问和职业的创始和提倡者,鸟飞,兽走,鱼游,虫爬,以及一切有生之类的一切活动,也都是为了肠胃。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包括写文章在内),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饱满的肚子最没用,那时候的头脑,迷迷糊糊,只配作痴梦;咱们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律:吃了午饭睡中觉,就是有力的证据。我们通常把饥饿看得太低了,只说它产生了乞丐,盗贼,娼妓一类的东西,忘记了它也启发过思想、技巧,还有“有饭大家吃”的政治和经济理论。德国古诗人白洛柯斯B.H.Brockes)做赞美诗,把上帝比作“一个伟大的厨师父(der grosse Speisemeister)”,做饭给全人类吃,还不免带些宗教的稚气。弄饭给我们吃的人,决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翁。这样的上帝,不做也罢。只有为他弄了饭来给他吃的人,才支配着我们的行动。譬如一家之主,并不是挣钱养家的父亲,倒是那些乳臭未干、安坐着吃饭的孩子;这一点,当然做孩子时不会悟到,而父亲们也决不甘承认的。拉柏莱的话似乎较有道理。试想,肚子一天到晚要我们把茶饭来向它祭献,它还不是上帝是什么?但是它毕竟是个下流不上台面的东西,一味容纳吸收,不懂得享受和欣赏。人生就因此复杂了起来。一方面是有了肠胃而要饭去充实的人,另一方面是有饭而要胃口来吃的人。第一种人生观可以说是吃饭的;第二种不妨唤作吃菜的。第一种人工作、生产、创造,来换饭吃。第二种人利用第一种人活动的结果,来健脾开胃,帮助吃饭而增进食量。所以吃饭时要有音乐,还不够,就有“佳人”、“丽人”之类来劝酒;文雅点就开什么销寒会、销夏会,在席上传观书法名画;甚至赏花游山,把自然名胜来下饭。吃的菜不用说尽量讲究。有这样优裕的物质环境,舌头像身体一般,本来是极随便的,此时也会有贞操和气节了;许多从前惯吃的东西,现在吃了仿佛玷污清白,决不肯再进口。精细到这种田地,似乎应当少吃,实则反而多吃。假使让肚子作主,吃饱就完事,还不失分寸。舌头拣精拣肥,贪嘴不顾性命,结果是肚子倒霉受累,只好忌嘴,舌头也只能像李逵所说“淡出鸟来”。这诚然是它馋得忘了本的报应!如此看来,吃菜的人生观似乎欠妥。

不过,可口好吃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只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最粗浅的例像白煮蟹和醋、烤鸭和甜酱,或如西菜里烤猪肉(roast pork)和苹果泥(apple sauce)、渗鳘鱼和柠檬片,原来是天涯地角、全不相干的东西,而偏偏有注定的缘分,像佳人和才子,母猪和癞象,结成了天造地设的配偶、相得益彰的眷属。到现在,他们亲热得拆也拆不开。在调味里,也有来伯尼支(Leibniz)的哲学所谓“前定的调和”(Harmonia praestabilita),同时也有前定的不可妥协,譬如胡椒和煮虾蟹、糖醋和炒牛羊肉,正如古音乐里,商角不相协,徵羽不相配。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孔子早已明白,所以《论语》上记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惜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譬如《中庸》讲身心修养,只说“发而中节谓之和”,养成音乐化的人格,真是听乐而不知肉味人的话。照我们的意见,完美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追随孔子,而愿意推崇被人忘掉的伊尹。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说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治国如烹小鲜”。孟子曾赞伊尹为“圣之任者”,柳下惠为“圣之和者”,这里的文字也许有些错简。其实呢,允许人赤条条相对的柳下惠,该算是个放“任”主义者。而伊尹倒当得起“和”字——这个“和”字,当然还带些下厨上灶、调和五味的涵意。

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至于请饭时客人数目的多少,男女性别的配比,我们改天再谈。但是趣味洋溢的《老饕年鉴》(Almanachdes Gourmands)里有一节妙文,不可不在此处一提。这八小本名贵稀罕的奇书,在研究吃饭之外,也曾讨论到请饭的问题。大意说:我们吃了人家的饭该有多少天不在背后说主人的坏话,时间的长短按照饭菜的质量而定;所以做人应当多多请客吃饭,并且吃好饭,以增进朋友的感情,减少仇敌的毁谤。这一番议论,我诚恳地介绍给一切不愿彼此成为冤家的朋友,以及愿意彼此变为朋友的冤家。至于我本人呢,恭候诸君的邀请,努力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将来。”

【课文解析】

《吃饭》选自《写在人生边上》一书,由上海开明书店于1941年出版。《写在人生边上》共收有散文10篇,对世态人生有着敏锐的观察和剖析,语言幽默风趣,笔调犀利多变。作者在序中曾经自述其创作旨趣:“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那么,……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

钱钟书的这篇散文写于70多年前,是一篇随笔式散文。语气是调侃而随意的,但目光却是冷峻而深邃的。

作者以“吃饭”为切入口,展开了对于人生欲求的探讨,这也是其众多小说、散文作品的主要题旨。作者的意趣其实不在“吃饭”本身,不是就吃论吃,而是巧借“吃饭”为由头,通过各种灵感式的联想和比喻,发表作者对社会人生诸现象和问题的观点。在嘲讽世情时弊时,避免用直截了当的讽刺,而是用调侃的口吻。用一些看似自相矛盾或荒唐错谬的警句来揭示常人忽视、误会或掩盖的细节。作品在语言运用上汪洋恣肆,妙趣横生,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学者的雅趣。

全文分为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提出“名义上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第二段指出:一是人类所有的创造活动,不仅表示大脑的充实,而且证明肠胃的空虚;二是社会由两种人(穷人与富人)组成,他们有不同的人生观。

第三段作者认为,“和谐”即“完美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

第四段指出“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

本文有着鲜明的写作特色。

第一,巧设陌生化的比喻。

从吃饭说到结婚,说到艺术,说到政治,都是通过相似性联想展开的。其中,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是一个最显着的艺术特色。如“吃饭有时很像结婚”、“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都具有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

第二,本文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让读者感受到知识和智慧的魅力。

全文神侃吃饭,在闲聊中将政治家的主张、婚姻择偶的动机、人际交往的准则、风流雅士的宴集尽情揶揄了一番。这也显示出钱钟书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

B.肚子发展了人的天才

C.吃饭有许多社交公用

D.提示吃饭背后名实不符的社会人情世态

2.《吃饭》所揭示的社会丑恶现象的共同规律是()。

A.名实错位

B.名实相符

C.和而不同

D.摩擦冲突

3.《吃饭》中,作者谈到音乐和烹调时,所倡导的社会理念是()。

A.以民为本

B.完美人格

C.中庸之道

D.和而不同

4.《吃饭》中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

B.归纳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5.《吃饭》选自钱钟书的()。

A.《人·兽·鬼》

B.《围城》

C.《写在人生边上》

D.《谈艺录》

6.文章引用老子所说的“治国如烹小鲜”的修辞手法是()。

A.借代

B.比喻

C.夸张

D.通感

7.文中“母猪和癞象结成了相得益彰的眷属”的原因是()。

A.他们一见钟情

B.曾同甘共苦

C.他们听命于媒妁之言

D.他们相成相济,变成可分而不可分离的综合

8.《吃饭》所揭示的社会丑恶现象的共同规律是()。

A.名实错位

B.名实相符

C.中庸之道

D.和而不同

9.《吃饭》中,作者在谈到音乐和烹调时,所倡导的社会理念是()。

A.以民为本

B.中庸之道

C.以暴制暴

D.反对冲突,倡导和谐

二、多项选择

1.下列《吃饭》一文中论据之间,构成相似联想关系的是()。

A.吃饭中,以需要掩饰享受

B.结婚中,以娶人掩饰谋财

C.艺术上,以实用掩饰享乐

D.政治上,以民意掩饰野心

E.哲学上,以实用掩饰玄想

2.《吃饭》一文“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这里所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是()。

A.类比

B.对比

C.比喻

D.比拟

E.借代

3.属于钱钟书创作的作品是()。

A.《人·兽·鬼》

B.《围城》

C.《写在人生边上》

D.《西方美学史》

E.《西方哲学史》

4.下面属于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A.吃饭有时很像结婚

B.一碗好菜仿佛一只乐曲

C.舌头拣精拣肥

D.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

E.治国如烹小鲜

5.对《吃饭》主题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A.“吃饭”实指现实生活中的饭

B.作者的意趣不在“吃饭”本身

C.作者从“吃饭”的实质变成了“吃菜”,得出来“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的哲理性结论

D.本文由“吃饭”引发的议题很广泛

E.本文涉及的社会人性世态诸相

三、简答题

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分析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及其审美效果。

四、简析题

1.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

(1)这个“转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是什么?

(2)作者认为“吃饭”与“结婚”有何相似之处?

(3)说明这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照我们的意见,完美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在这一点上,“至”而伊尹倒当得起“和”字——这个“和”字,当然还带些下厨上灶、调和五味的涵意。

(1)这里宣扬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理想?

(2)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这段议论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什么?

3.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摩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只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

(1)这里倡导怎样的社会理念?

(2)倡导这一理念的针对性是什么?

(3)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罗素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理解主观臆断、自我中心主义和狂妄自大是产生愚蠢见识的根源。

2.理解坚持科学认知态度和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是避免愚蠢见识的基本方法。

3.理解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观念是克服愚蠢见识的根本途径。

4.指出文中的例证及其所证明的论点。

【作者及作品简介】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在教育上,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在政治上,反对侵略战争,倡导和平主义。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重要着作有《哲学原理》、《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西方哲学史》、《论教育》等。

【原文】

怀有各种各样愚蠢的见识乃是人类的通病。要想避免这种通病,并不需要超人的天才,下面提供的几项简单的原则,虽然不能保证你不犯错误,却可以保证你避免一些可笑的错误。

如果一个问题但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话,就请您亲自观察一番。亚里士多德误以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3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这种错误,他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且办法很简单。他只消请他的夫人把嘴张开亲自数一数就行了。但他却没有这样做,原因是他自以为是。自以为知道而实际上自己并不知道;这是我们人人都容易犯的一种致命错误。我自己就以为刺猬好吃油虫,理由无非是我听人这么讲过;但是如果我真的要动手写一部介绍刺猬习性的着作,我就不应该妄下断语,除非我亲自看见一只刺猬享用这种并不可口的美餐。然而亚里士多德却不够谨慎。古代和中古代的着作家谈起麒麟和火蛇来头头是道;但是他们当中谁也没有觉得,既然自己从未见过任何麒麟和火蛇,那就必须避免武断。

不过也有许多事情不那么容易用经验加以检验。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在许多这类事情上有颇为激烈的主张,也有一些办法可以帮你认识自己的偏见。如果你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就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的理由下意识:一般指平时不显露、不自觉的心理作用。弗洛伊德曾将心理过程分为无意识、下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称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过渡部分为下意识。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你就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除非你自己对数学和地理也是这样无知,因而他的看法竟然动摇了你的相反的见解。最激烈的争论是关于双方都提不出充分证据的那些问题的争论。迫害见于神学领域而不见于数学领域,因为数学问题是知识问题,而神学问题则仅是见解问题。所以,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发现自己对不同的意见发起火来,你就要小心;因为一经检查,你大概就会发现,你的信念并没有充分证据。

摆脱某些武断看法的一种好办法就是设法了解一下与你所在的社会圈子不同的人们所持有的种种看法。我年轻时期在外国——法、德、意、美等国住过很长时间。我觉得这对削弱狭隘偏见的强烈程度很有好处。如果你无法外出旅行,也要设法和一些持不同见解的人们有些交往,或者阅读一种和你政见不同的报纸。如果这些人和这种报纸在你看来是疯狂的、乖张的,甚至是可恶的,那么你不应该忘记在人家看来你也是这样。双方的这种看法可能都是对的,但不可能都是错的。这样想一下,应该能够慎重一些。

有些人富于心理想象力。对于这些人来说,一个好办法便是设想一下自己在同一位怀有不同偏见的人进行辩论。这同实地跟论敌进行辩论比起来有一个(也只有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这种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圣雄甘地就对铁路、轮船和机器深表遗憾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运动领袖,主张“非暴力抵抗”,长期领导印度国大党,在印度被尊为“圣雄”。在他看来整个产业革命都要不得。也许你永远没有机会真的遇见一位抱有这种见解的人,因为在西方国家里大多数人都把现代技术的种种好处视为当然。但是如果你想弄确实你同意这种流行的看法乃是正确的,那么一个好办法就是设想一下甘地为了反驳现代技术的种种好处而可能提出的论据,从而检验一下你自己想到的证据。我自己有时就因为进行这种想象性的对话真的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即令没有改变原来的看法,也常常因为认识到假想的论敌有可能蛮有道理而变得不那么自以为是。

对于那些容易助长你狂妄自大的意见尤宜提防。不论男人或女人,十之八九都坚信男性或是女性特别优越。双方都有不可胜数的证据。如果你自己是男性,你可以指出大多数诗人和科学家都是男子;而如果你是女性,你可以用大多数罪犯也都是男子来反唇相讥。这个问题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但是,自尊心却使大多数人都看不到这一点。不管我们属于世界上哪个国家,我们大家总是认为我们自己的民族比所有其他民族都优越。既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就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加以调整,以便证明自己民族的长处乃是真正重要的长处,而其缺点相对来说则微不足道。在这个问题上,一位明白事理的人也一定会承认,它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由于我们无法和人类之外的智者辩论清楚,所以要处理这个人之作为人的自高自大的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要经常提醒自己,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水母:腔肠动物门水母型个体的统称。

【课文解析】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是一篇严谨又通俗的议论文。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作者认为养成科学的认知态度,重观察和证据,避免想当然;听取不同意见,尤其是相反意见,不自以为是;调整评价标准,换个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愚蠢的见解。

文章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告诉我们人们如何少犯错误,避免愚蠢的见识。分三个层面来讲。

第一层面讲科学的认知态度。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验加以检验;不能用经验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

第二层面讲听取不同意见。除了类似我们经常说的“兼听则明”这一层意思,作者还提出了“心理想象力”,用“假想的论敌”来反驳自己以防止自以为是。

第三层面阐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些问题“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有些问题“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所以只有采取谦虚慎重的态度,才能克服自高自大;而克服狂妄自大的根本办法就是要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

文中大量运用了例证法,第二段用亚里士多德误以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我自己就以为刺猬好吃油虫、古代和中古时代的着作家谈起麒麟和火蛇来头头是道三个例子证明自以为是是产生愚蠢见解的原因之一,需要用亲自观察去克服;第三段用发现自己对不同意见发起火来的两个范例告诫读者认识问题要有充分的证据;第四段用自己年轻时期在多个国家住过很长时间、对削弱狭隘偏见的强烈程度很有好处的例子证明用多听取不同意见的方法可以避免愚蠢的见解;第五段用圣雄甘地对铁路、轮船和机器深表遗憾的例子证明应当设想一下去与甘地辩论,从而检验自己是否论据充分;第六段举性别中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的两个例子证明人们的狂妄自大,实际上这些问题有的“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有的“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

1.《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一文的作者是()。

A.罗素

B.爱因斯坦

C.钱钟书

D.朱光潜

2.下列作品中不属于罗素的作品的是()。

A.《哲学原理》

B.《西方哲学史》

C.《论教育》

D.《西方美学史》

3.《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提出的中心论点是()。

A.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的观念

B.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C.坚持科学认知态度

D.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4.《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亚里士多德的例子是()。

A.事实论据

B.理论论据

C.引用论据

D.事例论据

5.《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列举“我”在国外的例子是()。

A.理论论据

B.名人名言论据

C.亲身经历和感受

D.材料论据

6.在《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作者认为避免愚蠢见识的根本途径是()。

A.要经常思考并补充

B.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C.经常学习新的知识

D.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的观念

7.在《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作者认为争论得最激烈的问题往往是()。

A.双方都能提出充分证据的问题

B.双方都提不出充分证据的问题

C.大家都不熟悉的问题

D.大家都很熟悉的问题

8.“设法了解一下与你所在的社会圈子不同的人们所持有的种种看法”,罗素认为是一种()。

A.丰富心理想象力的好办法

B.扩大自己视野的好办法

C.摆脱某些武断看法的好办法

D.了解其他人的最好办法

二、多项选择

1.罗素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培养的品质是()。

A.勤劳

B.智慧

C.勇气

D.敏感

E.活力

2.下列有关罗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他是一位哲学家

B.他反对侵略战争

C.他主张自由教育

D.他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E.他倡导和平主义

3.在《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这篇文章中,作者认为产生愚蠢见识的根源是()。

A.不努力学习

B.生产力水平低下

C.狂妄自大

D.主观臆断

E.自我中心主义

三、简析题

就我所知,处理这个普遍存在的人类自高自大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要经常提醒自己,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1)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2)这段话中什么地方体现出人的认识要受到时空的限制?

(3)这段话中什么地方体现出人的认识会受到智能的限制?

(4)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一篇议论文,通常包括三个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这三者紧密关联,构成了一篇议论文的主体。

一、论点

阅读一篇议论文,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认知、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统领文章内容的总论点,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中心论点可能出现在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则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以证明和补充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的提出有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文章中点明中心论点。如《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论毅力》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咬文嚼字》的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与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第二,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这类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在行文中并没有点明,须由读者提炼、归纳出来。如《寡人之于国也》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阐述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秋水》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吃饭》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揭示吃饭背后名实不符的社会人情世态,针砭时弊”。

二、论据

议论文的说服力建筑在论据之上,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和依据。任何论点,只有被充分的根据作证明后,才会有说服力;没有根据的论点,即使正确,即使深刻,也不能说服人。所以作者在表明自己观点态度的同时,必须提出充足有力的根据,这样才能做到有根有据,以理服人。

论据的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如果运用了事实论据证明论点,同时就是使用了举例论证方法。如《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殍”来说明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在《论毅力》中,梁启超用五种不同毅力的人的不同结果来说明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等等。这些都是用非常贴切的事实材料来证明一定道理的范例。作为事实论据的材料必须真实、确凿并且有代表性,所选的事例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影响了议论效果。

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道理论据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得益”的话来揭示后唐庄宗的亡国的原因就属于道理论据。

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和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论据的选择和使用,首先要注意论据的确凿性,其次要注意论据的典范性,再次要注意论据和论点的统一性。说理充分的论说文,一般是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结合运用。

三、论证

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是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例如:《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作者用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是指用马列主义经典着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例如:《咬文嚼字》中,朱光潜用西方心理学中的“套版反应”和韩愈的“惟陈言之务去”来反对陈词滥调,提倡创新则都是借理论材料来证明论点的范例。

对比论证是指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例如:《就任北京校长之演说》一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方法,作者先从正面分析了做学问是大学的性质,又从反面论证了“学而优则仕”的弊端或误己误人,或危害国家。

比喻论证也就是类比论证,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非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通过相似性连类来认识事理、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例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之喻,《论毅力》中的“行舟”、“为山”、“平地”、“掘井”之喻,都是通过类比来讲道理。

把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要特别注意那些几种论证方法相互交织的地方。例如,《论毅力》中引用孔子“为山”、“平地”的话来证明论点,都是比喻,所以总体来说用的是比喻论证方法;但由于其中又强调了“止”与“进”、败与成的对比,所以同时包含着对比论证方法。

总之,议论文不分长短,皆须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论点是灵魂,论证是血肉,论据是骨骼。这三个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共同完成论证任务。

四、如何写好议论文

第一,拟好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舒畅。具体而言,可鲜明,可形象,可简洁,可别致,可整齐,不一而足。总之,题目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使之耳目一新。

第二,开好头。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靓,即要精彩。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

第三,中间段写好首句和末句。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而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议论文要尽量符合这些标准。

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

第四,典型而鲜活的论据。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要求真实,切合题旨;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

第五,结好尾。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议论文结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第六,语言形象畅达。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使文章形象生动,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乃至华美的语言必不可少。修饰议论文的语言,注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和反复等修辞,使文章形成华美流畅感;注意运用假设句、反问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强不可辩驳之势。

总之,理解掌握议论文的基础知识,平常勤练笔,多积累,一定能写好议论文。

同类推荐
  • 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每个人都在梦想着成功,但每个人心中的成功都不一样,是鲜花和掌声,是众人羡慕的眼神,还是存折上不断累积的财富?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成功,真正需要的都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有了健康的心理才是成功的前提与保证,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心理健康对以后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 网络与安全常识手册(校园安全常识手册)

    网络与安全常识手册(校园安全常识手册)

    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关系家庭、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 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 透视青少年科学之谜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透视青少年科学之谜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本书是献给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青少年的一份礼物。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青少年晶莹透明的梦想!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法律知识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法律知识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共12册,是专为中国青少年量身定做的一套全方位知识图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涵盖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科技、军事、文化等不同领域知识精华。本丛书旨在启发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积极引领中国青少年朋友走向未来,使青少年朋友们能够在轻松与快乐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是广大青少年学习新知识的理想读物。而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影视艺术知识》更是系统全面讲解影视知识,使青少年轻松学会。
  • 大猫老师的创意作文课

    大猫老师的创意作文课

    关于孩子作文的事,家长们总有很多困惑和焦虑——“孩子读了很多的书,但就是不会写。”“孩子写文章干巴巴的,一点好词好句都找不着。”“跟他的同龄人比,他一点写作概念都没有!字数也总是不达标。”“这次考试作文又扣了很多分!”伴随着这些焦虑,孩子的灵性一下就成了鸡肋。孩子努力的心和思考如果黯淡下去,何时才能复返呢?在这本书中,大猫从五年的学生习作中挑选出49篇作品进行点评、解读和指导,结合世界著名的经典绘本作品的故事对比参照,深入浅出地挖掘这些习作的闪光点,充分激发孩子的作文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孩子在平凡的日常中发现作文素材。布局、伏笔、惊奇、线索……这些大作家的种种巧思,让孩子们也能玩儿得转。在这里的每一篇作品都盛放着热气腾腾的孩子,盛放着思考与他们成长的渴望。写作文,应当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
热门推荐
  • The Quest of the Golden Girl

    The Quest of the Golden Gir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方言巧对

    方言巧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行走诸天的剑客

    行走诸天的剑客

    斗破苍穹世界,他学剑、知剑,单人独剑,覆灭加列家族。一世之尊世界,进步斐然,眀悟剑心,纵横人榜,剑试各方天才。莽荒纪世界,拜入黑白学宫,初入剑道,加入应龙卫,仙缘大会一鸣惊人!吞噬星空世界,参加虚拟宇宙公司天才战,直面宇宙无数天才,与伯兰比肩。………………如今进入最后阶段的收尾。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渣女改造计划

    渣女改造计划

    星渺登上了《渣女排行榜》NO.1。星渺:???我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要这么对我!随后,犯了众怒的星渺就被改造了。但计划……无一例外,全部失败。星渺:唉,无敌的寂寞有谁懂?众男神:……少年主神壁咚,轻呵:无敌?寂寞?星渺(表面上慌得一批,实则内心深觉刺激):……*超撩小姐姐╳清冷小哥哥【给你不一样的甜宠】【1V1,身心干净,无狗血误会,放心食用】
  • 风雨雷电

    风雨雷电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天气,而风雨雷电是我们早已习惯的自然现象。为什么天空中时而狂风肆虐,时而暴雨倾盆时而又雷雨交加呢?这些奇妙的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自然现象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它们所产生的自然灾害也时常威胁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 亿万星辰唯爱你

    亿万星辰唯爱你

    地球遗孤跟随探索号出发到新的星系,新星球,新探索,新发现。而她,究竟源于何处?在找寻的途中遇到命中的男人。是宿命还是宿敌?星星:one,你只属于我。One:恩。星星:我爱你!One:我知道。星星:我要离开你去另一个星球!One:我陪你星星:我说我要离开你!One:我知道,你离不开我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