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97100000002

第2章 第一次报道兵马俑——纪念“秦兵马俑”发现三十年(之一)

近日,我在报上连续看到《复活的军团——秦帝国的虎狼之师》。里边写的,尽是我熟悉的人和事。多少年来,我不太明白的事情,这篇报道回答了。而且说得对,说的很清楚。比如,当年的秦军为什么能够打败六国?荆轲刺秦始皇的剑是什么样子?为什么那样长?司马迁对荆轲刺杀秦始皇的描写写得对不对?这些问题,我都从那篇报道中找到了答案。

看着报道,我想起了当年。

现在,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如今参观兵马俑的人数,国内游客3000多万,国外游客数百万;接待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近百位,已经成为陕西省最重要、国内外有名的旅游景观。

那么,在我们新闻界,是谁最先公开报道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发现的呢?我听人说,最早发《内参》的,是家住陕西临潼的一位新闻记者。那年,他从北京回到家乡,听说了此事,立即调查了解,他回到北京就发了《内参》。可是,是谁公开报道这一重大发现的呢?我手头资料有限,不可断言。但是从全国的广播电台来说,最先报道这一重大发现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部,就是现在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首先报道这一发现的记者,就是本人——贺俊文。

那个时候的新闻单位,被“四人帮”严密控制着。一道一道的禁令,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新闻工作。像陶俑陶马这样的文物古迹,属于“四旧”,或者说没有“政治”内容,新闻单位根本不敢公开报道。我深知这一点,就没有给对内部发稿,所以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内就没有公开报道。但对外能不能报道,我也吃不准,也没有主动采访。1975年夏天,在中央台记者部工作的邓法奇先生来陕西了解陕西记者站的住房情况。我陪他去华清池游览,顺便参观了刚刚在秦始皇陵旁发现的陶俑坑。当时还没有“兵马俑”这个名字。参观中,他说:“你写个稿,发给对外部。”我问:“能发出去吗?”他说:“试试看。”送走他后,我立即采访,并发去了专稿《秦始皇陶俑坑参观记》,不久稿子发出来了。因为稿件上未写发稿日期,所以我现在说不准发稿的具体时间。但我记得,当时是夏天,柿子树上的叶子绿绿的,叶子不大。陶俑坑周围生长着很多柿子树。临潼的火晶柿子是有名的。

当时中央台对外部(即现在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油印通稿,印出来就发给各语言组。但油印通稿印出来后,还用钢笔作了多处改动。第一,把《秦始皇陶俑坑参观记》,改成了《秦始皇陶俑坑见闻记》。那时还没有秦兵马俑博物馆,只是平地上挖了个坑,叫陶俑坑。至于为什么把“参观记”改为“见闻记”,从稿件后边的改动连起来看,连“参观”也不能写,只能写成“见闻”。那时候的编辑和记者,整天提心吊胆,生怕什么地方稿件处理不当,不知不觉犯了错误。写成记者“参观”,也怕别人指责记者有自我表现之意,不如干脆写成“见闻”。至于谁的“见闻”,可以是记者,也可以是任何人,就没有记者自我表现的意思了。第二,稿件里“本台记者参观了发掘现场”一句,不但把“参观”二字划掉了,连“本台记者”4个字都划掉了,因为当时规定,记者不能在稿件中署本人的名字,连“本台记者”这个笼统的称谓也不能写,否则,是变相的追逐名利。现在的青年记者听了,也许不能理解,或者不相信竟是这样。我当时就是这样,写稿从来不敢署名。偶尔写上“本台记者”,就遇到这样的问题。那个时候,署名“本台记者”不可以,但只写“记者”二字,则可以。因为你是哪个单位的记者?谁也不知道,那就不是追名求利了。第三,我在稿件中说,“从这一情况判断:全坑共出土和未出土的武士俑大约六千个左右,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阅兵式的场面。”通稿印出后,又把“大约六千左右”改成“可能有数千个左右”。这是最后审稿人害怕万一不是六千,出了错怎么办?审稿人不是不相信考古人员的考证,而是以不出错为好;当时虽然只挖了极少一部分,但从坑内的组成来看,大约有“六千兵马俑”,这个结论是经过考证,是科学可靠的。直到现在,秦兵马俑一号坑的内涵仍然是六千多个兵马俑(那时还没有发现第二、第三号坑)。从这些改动看,可知当时“四人帮”对广播电台的控制是何等的严啊!不但记者害怕,连审稿人也是提心吊胆地在工作。在正常情况下,中央台对外部(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油印通稿,一经印出,就直接送语言组播出,不再改动。可这篇稿,油印成通稿以后,还要经过这么多的修改。我统计了一下,这篇稿子印好后又修改8处,才正式发出。不过我们还要感谢编辑同志和审稿人,在那个时候,敢于把这样重大的发现向世界公布出来,使中央台对外部(即现在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成为全国对外报道这一发现的第一家广播电台,这是了不起的。那时中央台的对内部(即现在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不敢报道这个属于“四旧”内容的消息的。我虽然有现成的稿子,也没敢给对内部发。当时,我和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在一个院子生活,在一层楼办公,经常交谈报道方面的情况,经常互用稿件。我知道,他们没有报道,也不敢报道。全国其他电台连发现兵马俑的事情都不知道。所以,我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部,就是全国广播电台中播出兵马俑稿件的第一家。

我记得,大约是1976年的6月,宝成铁路通车20周年,编辑部要我们记者站和四川记者站合作采访一篇通讯。我们站一位经验丰富的记者和四川记者站的同志合作,辛辛苦苦跑了一路,写成录音通讯《千里蜀道千里春》,稿子写得相当不错。发到北京,对外部很快发出来了。可对内部没有用,枪毙了。后来打电话问原因,编辑说,当时要求每篇稿都要有“批邓”的内容,这篇没有“批邓”,所以没有用。记者当时很不服气,说:“什么都要‘批邓’,铁路通车和‘批邓’能联系起来吗?”在那种情况下,大家都想,今后记者大概永远不会在稿子中署自己的名字了。可新华社陕西分社的老记者王焕斗同志在私底下对我说:“不会的。再过不了几年,就会恢复记者署名的。”我听了,不大相信,认为是天方夜谭。

后来,真的没过多久,打倒了“四人帮”,新闻界拨乱反正,走上了正轨,又恢复了记者署名。听说国际台专稿组第一个署名的记者,就是贺俊文。那倒不是贺俊文写的稿子好,而是因为刚刚开始恢复署名,编辑部的同志不好意思从自己开始。那从哪儿开始呢?从谁开始呢?就从记者开始吧(一位编辑当时是这样告诉我的)。恰巧,一个编辑刚刚编辑完贺俊文的一篇稿子,那就从贺俊文开始。

这么重大的发现,要是在今天,各种媒体的记者会一窝蜂地围上去,使用各种采访手段,尽快地做详细报道。但是在那个时候,只能如此。

1980年12月,我陪友人去临潼参观游览。途中听人说,秦始皇陵西侧又发现了宝物。我们随即去秦始皇陵,看到陵墓的西侧围了一群人。到跟前一看,顺地掘开一条沟,沟底横七竖八原地堆放着一堆金属物。但能清清楚楚看到两匹金属马的头和身。太阳快落山了,他们准备收工。工地上,我见到熟悉的袁仲一先生和程学华先生。他们两人满身泥土,灰尘仆仆。刚从坑下工作上来。我请他们介绍发掘情况,并说明只发《内参》,不公开报道。老袁和老程的眉毛、鼻子、脸庞,布满尘土。但是熟悉的朋友来了,不好拒绝。他们就席地坐在坑边,向我们介绍。返回西安,我连夜写成《内参》,传到北京。可广播电台搞《内参》的同志,把稿子给了中央台新闻部。新闻部同志一看,这么重大的发现,就发出来了。那天晚上,我听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忽然听到这个消息,顿时紧张起来。我发的是《内参》,怎么变成了公开报道?

果然,第二天一早,国家文物局打来电话,问陕西文物局,是谁批准发消息的?陕西省文物局又打电话问记者站,并约站长去谈情况,然后向国家文物局汇报。我们站的叶勇前站长去了陕西省文物局,向陕西文物局杨达局长介绍了真实情况,说明记者站发的的确是《内参》,是北京公开发表的,我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国家文物局又追问了中央台。果真如此,此事就算了结了。过后有人问陕西省文物局长杨达同志。杨达说:“记者发的确是《内参》,记者没有责任。”

就这样,编辑部的一次差错,使贺俊文由发铜车马《内参》的第一人,变成了公开报道铜车马的第一人。

那时,对于记者来说,宣传纪律一定要遵守。应发《内参》的绝对不能公开。这是我当时的认识,也是我一贯的做法,记者绝对不能自己弄错了,把责任推给编辑部。此稿先发《内参》比较合适。因为当时还没有弄清它的内涵,各种数据还未搞准,过早公开出去,如果错了,再去更正,影响不好。这是我当时的认识。(刊登于《亚洲之声》2004年4月30日)

同类推荐
  • 阿莲

    阿莲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启迪作用,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这正如泰戈尔在谈到文学与我们人类未来的关系时所说:“用文学去点燃未来的万家灯火。”
  • 彩霞满天

    彩霞满天

    本书是作者深入采访湛江少林学校后所撰写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该书通过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记述了湛江少林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艰苦创业,通过20年的努力,学校办成全国一流民办学校的典型事例。该书内容真实,语言生动,文笔流畅,对民办教育工作者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对读者了解民办教育的现状和今后民办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神的后花园

    神的后花园

    鲍贝:居杭州。中国作协会员,二级作家,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出版长篇《爱是独自缠绵》,《红莲》,《伤口》;中短篇小说集《撕夜》;随笔集《悦读江南女》,《轻轻一想就碰到了天堂》等。
  • 成为妮可

    成为妮可

    《华盛顿邮报》的科学记者、普利策奖得主讲述了一个鼓舞人心的真实故事,一个性别困惑的男孩与他同胞弟弟以及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理解、培养、捍卫“与众不同”的非凡历程。本书为纪实文学报道,材料来源于个人日记、家庭摄像、新闻报道、当地的法律文件。艾米在四年内追踪了这个触及到文化争论核心的美国家庭,记录了一个男孩对于自身性别的困惑,并最终成为自己的全部过程。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对文学作品的最高肯定,是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共收录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散文精品7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可供学习、欣赏、借鉴的世界散文经典之作。该书1995年出版过,现经整理后再版。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由毛信德和李孝华担任编著。
热门推荐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重生之孤女涅槃

    重生之孤女涅槃

    她本是相府弃女,却因外公离世,地位一落千丈。本以为嫁的如意郎君,想不到又是一场利益的陷阱,惨遭谋害。有幸重生,她只为复仇而来。一笔笔清算那刻骨铭心的仇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方岛

    方岛

    《方岛》包含九个短篇小说,大部分创作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包括《风中鸟》《方岛》《譬喻》《欲望》等。故事主要取材于作者早年的知青生活,背景大多设置在东北农场或北方农村,通过描写时代夹缝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的故事,表现严酷而复杂的环境下,个体与周围空间的交替与碰撞。这些创作于早期的作品秉持了作者一贯的创作理念:将心理描写减少到最低限度,重点描写角色所见及人物间的对话,这些早期创作的手法被作者延续到了《繁花》中,并发扬到极致。
  • 浮华若梦,雕刻如生

    浮华若梦,雕刻如生

    精美华丽却又冰冷无比的十二块浮雕,每一块浮雕上都好像在讲述一个故事。沉浮于历池的无数身躯,帝王的爱与毁灭,仕途难行的书生,诡异的人书,在大火烈焰中被焚烧的红衣女子……这些犹如金锁铁链般的律例到底是禁锢了世俗,禁锢了人心世间万物,奈何情情为何物,生死许
  • 武侠宇宙美食家

    武侠宇宙美食家

    【古武未来征文优胜奖】这里有十年产一次卵的食人帝王鲑鱼,三十年一喷泉的圣地安娜银河眼,五十年一现身的千味珍兽,百年不遇的神树美酒扶桑。这是个不吃就被吃的世界。想在这个世界体面的活下来,就要学会吃,想尽办法去吃。我们的目标是:吃遍宇宙!………………有推荐位的时候一天两更,[12.00和18.00]裸奔的时候一天一更,[12.00]要催更的吃货请进群给群主喂食。书友群:375842119。
  •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一本揭示人类潜在种种心理效应的心理学通俗读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即“墨菲定律”。与此同时,从自我认知、经济管理等方面入手,作者引出了数十条对现代人工作和生活有诸多影响的心理学、管理学定律、法则,比如沉锚效应、瓦伦达效应、霍桑效应、洛克定律、凡勃伦效应等。将一个个看似艰深、晦涩的定律、法则阐释得透彻明了,对人们正确理解人性、理解社会有着十分有益的启示。本书语言流畅,案例丰富,对于读者拓展认知心理,改善思维方法,提升生活、工作格局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 重启完美年代

    重启完美年代

    咸鱼半辈子的徐牧,重回一九九五年,说实话,他依然觉得自己是个凡人。幸好,有命运女神垂青,给了他一根金大腿……无数镁光灯闪烁中,徐牧上台,微笑着发表感言:“很多人想知道,我如何能在那么多行业中踏足巅峰,究竟有什么秘诀。在这里,我简单地说两句。一、因为努力。二、因为……”顿了顿,徐牧目光滑过台下充满希冀眼神的人群,莞尔一笑:“我真是天才!”全场沸腾。
  • 网游之冒险之王

    网游之冒险之王

    不小心解锁了隐藏职业?不小心惹上了不该惹的人?不小心遇到了神兽?不小心跑到了诸神的棋盘上?神兽诉说的千年历史到底是什么?肆虐世界的灾厄持续数百年该如何应对?公会之间的爱恨情仇如何处置?亲情、友情、爱情如何抉择?且看叶凉如何在这个世界与天斗,与人斗,翻云覆雨,只手遮天。
  • 我见过你的忧伤

    我见过你的忧伤

    青春里所发生的,在我脑海里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痕迹,就像是烙印般,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
  • 卿宠娇夫:殿下,爷有喜了

    卿宠娇夫:殿下,爷有喜了

    “殿下,若有来生,能否为你生儿育女,洗手作羹汤!”她,一向只为自己而活,生性凉薄,在世上寻寻觅觅,出手必血流成河,一时兴起,竟让她有了心尖宠,只想呵护对方永生永世安好。他,不知几生几世修来的福气,今世尚未出生,被她指名为正君,许诺一生一世一双人,羡煞旁人。潇王正君及笄之礼,潇王归,两人是否携手俯视天下。【这是一个无限宠夫与带着小娇夫走向巅峰的故事。女尊,男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