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57300000004

第4章 高校学生管理理念

第一节 核心理念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核心理念作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首要问题,不同于一般的组织管理理念,对其的认识与理解需立足于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本身,从国情出发,从学生事务管理核心理念的性质、作用和功能等宏观层面来进行描述。

一、学生事务管理核心理念的性质

(一)定性

学生事务管理是指直接作用于学生,由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养成、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心理、性格素质与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由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殊性,传统的管理学视角并不能解释学生事务工作的所有现象,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它的性质,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学生事务管理的核心理念。

1.学生事务管理是高校有机体的组成部分

所谓有机体,是具有生命的个体的统称。高校有机体就是一个以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为基础的各种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的统一体。作为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为核心的学生事务管理在高校的整个有机体的功能实现中,起着关键而重要的作用。

2.学生事务管理是高校稳定的生命线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外形势变化,我国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快速而直接地影响着对新鲜事物尤其敏感的大学生群体。因此,作为高校有机体重要组成的学生事务管理,对于维护当前高校稳定、确保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整个社会的安全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学生事务管理是高校发展的新动力

全球化以信息和创新为基础,以知识为先导,带来了竞争激烈的高度知识密集型经济,从而影响着劳动力市场、家庭和教育,对大学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形势、新挑战下,高校要谋求发展,必须重视并重新建构强有力的学生事务管理体系和机制,使之成为高校发展的新动力。

(二)定位

学生事务管理要把握好自身的定位问题,必须始终保持对于时代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的高度敏锐性,因时而变,不断调整管理的权限主体、内容、对象等多方面内容,才能回应时代要求,才能在实践中处理学生事务管理的具体问题,并反复验证自身定位的正确性,从而最终发展出从属、服务、整合的三重属性。

1.从属性和服务性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从属于高校整个管理系统,同时从属于高校行政结构。它的从属性体现在学生事务管理从属于高校管理系统和学生事务管理从属于高校行政结构两个方面。同时,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应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发展为理念的学生事务管理要求其必须有“服务性”的特质。

2.整合性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作为我国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与政治意识的重要一环、高校教学与科研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历来是高校管理机制中的重点与难点,有必要不断优化各种资源配置,整合构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系统,使其最终达到培养人与发展人的作用。

(三)定能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就是通过学生事务管理者与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达成良好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既强调责任又能充分享受自由的成长环境。只有如此,学生事务管理才能实现其功能,进一步为高校发展乃至国家建设发挥作用。

1.维护稳定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维护校园的稳定和安全。这表现在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很多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维稳功能。

2.提供服务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作用还体现在面向所有的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各个学生事务部门都是由一些专门人员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首先,学生都是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没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担心,学生应该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其次,学生事务是为学生服务的,应该为学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帮助,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同时,在新时期,我们通过更新计划体制的观念,减少了“管人”、“训人”的思想,增加了一些市场体制的观念,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和服务至上的理念,学生事务管理还从学生的需要、利益出发,自始至终贯穿主动、积极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学生之所需,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3.促进发展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发展。这体现在学生事务管理系统在大学培养人才,提倡终生教育和人文教育,教与学要互动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学习和成长的乐趣,并通过与人沟通交流,成为善于处理生活和情感问题的人,并能真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生事务管理能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帮助他们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帮助他们树立团队意识,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解决困难和问题,为他全面发展以及素质的提高提供各种平台和机会。最后,学生事务管理通过在培养模式和教育体制上提倡以人为本,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人发展的条件,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氛围,使青年学生能健康发展,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才。

二、学生事务管理核心理念作用和功能

大学核心理念是指导大学发展的最高纲领,凝聚着整个学术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学校战略目标必须遵循的客观原则,体现了学校在发展进程中应反复实践和始终坚守的基本信念。

(一)大学核心理念的重要性源于对大学的理性认识

大学首先是一个理念组织、一个思考的社团、一块精神园地。在这里,非权力性因素远比权力性因素影响力大。教授和学生最信从的是真理,是学术水平与学术自由,而非权力。理念的影响在非权力影响中最为重要,它是无声的召唤,无形的旗帜,无影的灯塔。[22]当前,我国大学的主要问题不是缺乏理念,而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理念。

大学核心理念通常隐含在大学教育的方针、制度、措施、使命、校训及精神等诸多方面,但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些就是核心理念。在大学理念探索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认识泛化的问题:把办学宗旨和使命当核心理念;将办学方针、教育制度、办学措施当理念;移植国家政治理念或对公民的一般要求;照搬别国的大学理念,没有形成符合自己的历史、文化的核心理念。大学的理念基于信念,只有那些在主流意识上发挥持久作用的、最具文化标志性的、渗透着对大学教育深刻领悟的认识才是大学核心理念。

人类意识到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一种“普遍图式”特征。大学核心理念作为一种哲学图式,应当是内在一致和合乎逻辑的,就其解释力而言,还应当是适用的和恰当的。[23]然而,大学在实践中往往受多个理念的指导和协调,由于认识上的混乱,有的大学理念本末倒置,将局部性的功能性理念凌驾于全局性的核心理念之上;有的各子理念之间或相互矛盾,或各自为政;有的不能一以贯之,一任校长一套理念;有的仅仅将理念纳入形象设计,成为空洞生硬的口号,与办学行为和战略顶层设计不匹配;有的理念与办学实践、学生成长脱节,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执行过程中产生方向性错误;有的列举了一大堆理念,却没有形成核心理念。实际上,多个理念之间必须是层次分明的,需要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形成明确的核心理念;否则,大学将缺少整体发展的“主心骨”,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大学办学理性认识上的不足。

(二)大学核心理念对解决高校同质化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差别从根源上讲是核心理念的差异。尽管世界大学发展至今大体都做着同样的事,履行着大体相同的职能,但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对大学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正如耶鲁大学校长莱温所言:“世界上找不到两所同样的大学”。由于缺乏核心理念,我国大学在制度建设中显示出高度同质化:其一是与政府、社会组织趋同,行政化倾向严重;其二是大学的制度建设趋同,没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凝练大学核心理念十分重要。

对一个社会组织而言,硬性条件比软性需求更容易解决,隐性物质比显性物质更有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核心理念是最强的核心竞争力。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和发展固然有多种因素,但起基础性作用的却是独具特色的大学核心理念。一些世界名校正是借助核心理念的力量,才最终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学校一跃跻身世界前列。

近十年来,中国大学开始形成特色意识,但主要专注于总结办学优势与特点,忽略了理念特色的创建。大学特色可分为理念层、制度层和实践层三个层面,其中制度层与实践层的特色是显性的,也是不稳定的、易变的;而理念层的大学特色是隐性的,却是更具思想性的,是最深沉、持久、有力量的,是发展其他特色的动力。

(三)凝练大学核心理念是社会结构系统化整合的诉求

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种有机体又是与社会结构的整合需求及人们的公共群体生活紧密相连的。如今,高度统一的时代已逐渐让位于具有分离特性的多元化时代,但现代社会矛盾将重建一个统一的新时期,这种统一只要能保留对差别的包容,将是一种更高级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现代社会的矛盾被扬弃了——同时被超越、消除并保留下来了。[24]早在19世纪,处于转型期的德国大学就开始创新各自的核心理念,为社会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既有从事纯科学研究的大学,又有从事应用科学研究的技术学院,不同性质与类型的高校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型后的美国大学也早已超越了德、英模式,发展出自我的性格,[25]这种“自我的性格”得益于西方大学敏锐地把握了社会系统化整合的趋势,较早地创建了各自的核心理念。

在多元社会结构中,达成社会与大学之间的思想共识,需要核心理念的协调和引领。从个体角度看,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激活了各种思想的论争,由于缺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某种新的理念总是伴随着其他哲学派别的批判与质疑而产生。面对各种价值冲突,大学常常显得无所适从,失去了理性选择能力。从社会角度看,知识社会中的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公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需求,不同群体从各自的出发点来理解和要求大学。在如此庞大的服务对象中,人们的价值观与需求有着多样性和不协调性,且很少有人真正领会大学的本质与办学规律。那么,大学若要取得合法性,取决于大学理念能使不同社会需求协调相处;或者说,大学理念要发挥引领和协调社会价值观的作用,社会结构越复杂多样,就越需要凝聚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理念。

(四)核心理念是大学保持基业长青的支点

对于高等学校来讲,任何重大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讲都是对大学整体战略的重新设计,并给予学校一个未来发展的远景。保持大学基业长青,需要大学管理者从整体上把握并提炼出高屋建瓴的核心理念。尽管在大学发展历程中各类理念层层叠叠,但能起强大推动作用并形成品牌效应的只有稳定而独特的核心理念。作为整个理念体系的基础和灵魂,大学核心理念是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双重体现,是对大学精神、文化、内涵、形象和价值的经典诠释,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和思想独立的支点。

第二节 支撑理念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以若干支撑理念为根基的,对学生事务管理全面、深刻的理解不能脱离其支撑理念泛泛而谈。学生事务管理的运作,更是需要着力理清这些支撑理念各自的内涵与相互关系。学生观、管理者观、学生事务观这三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学生事务管理支撑理念的主要内容,并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逐步适应与完善。

一、学生观

在高校学生工作这一专业领域,学生观是指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从本质上,它依赖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政治和经济制度,反映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如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工作者和学生的关系等。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如何看待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是学生观的重要内容。这既涉及对学生天性和潜能的估计,也涉及对学生身心变化过程的认识。因此,对于“学生是发展的人”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阐释:

第一,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从教育发展的历史实践来看,不论人们是坚持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最后都能通过教育促使学生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区别主要在于各自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重点不同。性善论注重主体的自觉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矫正。当前,我们国家一些人坚持性恶论,不少家长和教师都自觉不自觉地从性恶论角度来看待学生,认为学生天性是破坏性的、和教育要求对立的,不严厉管教就难以成人。于是,在教育上多采取强迫、管制、灌输、矫正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以期培养社会所期待的品质。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各种心理的和伦理的缺陷,也和时代的主体精神相违背。因而,必须反对性恶论,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应树立一种乐观的人性观,善意地评估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和倾向。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也就是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第二,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教育的价值追求,要求人们摒弃僵化观点,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对待学生。首先,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它既是自然的客观过程,又是社会历史文化过程;它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同时又有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年龄特征,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变性。学生(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服从这些规律,而且最典型地体现出人身心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客观上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领会有关人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依此开展教育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已为科学研究所证实。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人来认识的重要要求。再次,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这一特点,而对其求全责备。其实,作为发展中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是不符合实际的。发展作为一个进步的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矛盾联系在一起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学生是被管教者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影响,自从有高校和学生开始,封建礼教对师生关系的定位一直是“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师道尊严的传统经久不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视学生为己出,学生尊称教师为“师长”。更由于当前的家庭环境难以提供儿童健康成长所需要的教育影响和支持,其教育功能日趋衰弱,高校就必然要承担愈来愈多的以前只是属于家庭内部履行的职责,再加上高校面对市场化办学的竞争压力,促使教辅人员站到了父母的位置上,在学业之外更多地承担起“替代父母”的职责:指引、陪伴,确保学生不出危险和举止得体。综合来说,教辅人员成了父母之外的另一个管教者,学生在高校这个领域里成了被管教的对象。

管教是指高校和教师运用某些方法、手段对学生的言行予以管束,其内涵着眼于管理和规范,与“惩罚”同义。管教是以管理和教育为目的,维护大多数学生的受教育权益,高校和教师针对违反规范的个体所采取的合理有效地矫正、约束和指导的行为,以达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手段。其内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高校或教师对学生实施的管理和教育,内涵着眼于管理和规范;另外一层含义还应该包括矫正、约束和指导,即高校或教师通过对学生不合乎规范的行为实施的否定性约束,但是不能伤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要保证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高校或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的两项职能合二为一,才能称为管教。

在这种学生观的支配下,高校或教师对于学生的管教具体表现在把所有学生当作一个整体,实行标准化、统一化管理,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习惯于让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把学生仅仅当作被管教者。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权利可言,学生管理强调权威,即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和对高校规范的无条件遵守。教育者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不将学生看作独立的、有自主意识和人格尊严的社会成员。学生管理表现为对学生行为的控制和约束,以维持高校的秩序和等级分差的师生关系。

(三)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关于学生是否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在教学论上的研究比较多,争论也较激烈。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是教学认识活动的主体”这一命题日益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支持。但是,如何落实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笔者只提出几点看法:第一,相信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事无巨细包办代替,这在现实中是很常见的事情。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应从思想上改变过时的观念和专制的作风。第二,认真把握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形式。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形势是多种多样的,既表现为学习意向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接收、探索、训练、创新等具体行为。在不同的任务中,不同的条件下,主体性表现的形式也各异。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教育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第三,努力完善学生的主体结构。健全的主体结构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物质前提。只有在教育活动中自觉地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主体结构,才能不断充实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从人的根本需求与目的上来看,依据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学习仍然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他们是学习怎样生存、生活以及学习如何了解生命、珍惜生命,怎样使生命有价值意义的人。

作为学生必须学习生存的本领。从人类的个体来讲,要生存下去并维持生命,就必须学会争取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从人类群体来讲,必须将争取生存、维持生命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传递给下一代,即对下一代进行教育,使年轻一代学会生存的本领。否则人类就难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人类文明也就不可能演进和发展。人之生存,首先要了解其生存的世界,故要学习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其次要掌握从事某种或几种职业(劳动)的技术与技能;再次要有运用知识、技术与实践对象的能力;其四要有处理生存过程中诸多问题的智慧。学生需要学习的生存本领,便在于此。

在学习怎样生存的过程中必然要学习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学习怎样生活。人之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忙碌的生活(如工作)、闲暇的生活(如享受假期);僵化呆板的生活、自由欢快的生活;积极的生活、消极的生活、正常与不正常的生活等。教育者的责任就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关于生活的知识、经验,具有生活的技能,能够提升生活的质量,使生活丰富多彩、积极健康、自由快乐。

人在世界上生存、生活,实际是延续与享受生命的过程。学生学习生存本领、生活经验之根本目的,在于使生命过程有价值、有意义,使人生幸福。因此,学生阶段要学习关于生命的知识,首先要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因为这种生命是有限的,是最为宝贵的,它是人之生存、生活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人又往往期望使有限的生命变得无限,或者理想中使自己“长生不老”。这种期望的实现从生理学上来说,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再生产将自己的基因遗传给后代,但这并不能阻止作为个体生命过程的终结。因此,人想“死而不朽”,使有限生命变得无限,唯有使自己精神、思想富有,对社会有所创造,超越前人而又对后人有所贡献。故给学生关于生命的认识,使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对学生进行立志、理想教育,给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显得非常重要。[26]

二、管理者观

管理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涉及管理的对象(资源)、目的(实现组织目标)、手段(计划一组织一领导一控制),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学生事务的管理观则侧重于高校管理者关于管理现象和活动规律的普遍性、必然性的认识,是高校管理者在长期实践和思考中总结而来的理性观念的体系。笔者认为,高校学生事务的管理观应从作为高校学生事务的基层工作人员——高校辅导员的功能论来探讨。

从社会历史发展考察,教师角色具有的功能是:传承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从现实工作考察,教师角色主要具有下述功能。

(一)行为的示范者

早在汉朝的《韩诗外传》里,韩婴就讲过“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也就是说,做老师应该智慧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思想和言行都可以做学生的榜样。夸美纽斯也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因此,教师的言行都可以做作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在学校里,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由于学生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受教师权威文化的影响,所以他们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向师性,即具有盲目信任甚至依赖教师的心理特点。

教师的言论、行动为人处世的态度,都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教师在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有耐心,教师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所有这些对学生的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这种体现在行为上而实质是人文精神和道德人格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做出反应,还会对教师的行为表率;道德水平、精神风貌作出反应,并以各种形式表达他们的评价和态度。中国有句古话:“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对任何人来说,从事教育工作都是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同时也是其他任何一种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享受。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者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各种素质养成的基础,而且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才能发展的方向,起着助力作用和预示作用。现代家庭中,家长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传统的学校教育又往往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新世纪,社会发展空前加速,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要求。即教师必须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有关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教师还应努力掌握一些心理咨询辅导方面的知识,以便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使学生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认知和行为得到干预矫正,自信得到恢复,自我发展有明确的目标。[27]

(三)学生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中国三千年来对教师角色最为经典的定义。教师乃是知识、原理、技术的传授者,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辅导者,知识的传播者和教授者是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教师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使他们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

在当代社会中,在肯定传统教师角色中积极方面的同时,让教师从传统角色的消极方面解脱出来,增添了成为帮助学生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学习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教师已不一定是“讲坛上的圣人”,不一定是“先学先知”之师,不一定是知识信息的权威拥有者或唯一传播者。教师的“讲”已经可以大为减少,同时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大为突出。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互动和积极建构,突出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

教师承担起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这时,教师职能也由“教”转变为“导”,致力于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我。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阐述的那样:“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在履行教师角色功能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多给学生以自主和独立活动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处子主动探索的状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敢于提出问题;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主动锻炼自己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特别是掌握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做读书笔记的能力、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根据学习善于收集、分析、选择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对学习的自我评价和修正的能力等。

教师角色已经不再是确定知识对错的仲裁者、讲解知识多寡的传授者。在充当现代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时,这不仅是两个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或传递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展示自己的角色专长和特点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师生平等对话、彼此之间进行平等的精神交流的特点。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还需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的环境。教师要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标新立异;教师要创造开放的教学情境,要打破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封闭格局,实行开放教学;教师要创造安全的教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采用各种适当的形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激励。

(四)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以班集体的形式进行的。一位教师,不管他对全班的管理方式如何,不管他与学生的关系如何,总是承担着班集体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这在中小学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十分重视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提出了“平行影响”的原则,即教师、班集体两者都同时对学生发生着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班集体教育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班集体的组织与领导。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在教学的同时督促全体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其次,教师在班级中必须注意选择好学生干部,培养积极分子,形成强有力的班级领导核心,营造良好的气氛和舆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总之,教师要对班集体进行有效组织和领导,班集体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教育。

虽然教师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但也不等于一定是班级的绝对权威。今天,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学生才是班级的真正主人。如果帮助学生增强主人公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教师就会“无为而治”,班集体也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利条件。

在宽松、愉快和互相信任的环境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正常地、有效地沟通和交往,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专长会得到发挥,自主意识和自信心会得到增强。在这种愉快的心理环境中,教师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和能力,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享受“教”的乐趣。

三、学生事务观

学生事务观在这里指的是人们对于整个学生事务工作的看法,它包括两个方面:为什么要有学生事务和怎样开展学生事务工作,主要反映高校学生事务的指导思想和哲学基础。学生事务观直接影响人们对于学生事务的目的和地位的认识、组织机构的设置、内容与方法的选择等,是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出发点。

(一)载体论

所谓载体论,是指凡是担负承载并能传递高校管理工作内容信息的形式即称为高校管理工作的载体。管理的载体具有具体形象、体现承载、相称相配、有效传达等基本特征和重要的媒介负载作用,基本包括管理、文化、传媒、典型等几大类载体形式,存在着手段与目的的二元关系。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管理活动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管理结合起来,渗透到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大学生行为的目的,具有广泛性、社会性、综合性、艺术性的特征与深入细致、及时有效、无形渗透、影响持久、感染力强等积极属性;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出了不可替代的功能,包括规范行为功能、修身育人功能和素质培养功能,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需求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用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就是对学生事务的管理不再是单向的管理、控制、约束,而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对人性的尊重,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需要和发展,其核心价值就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价值表现在具体实践中,重视主体行动的人,将注意力放于人的社会、情感、归属感和心理因素上,强调人的合理需求。学生主体对学生和自身的发展负有责任,而学生事务的管理在于直接服务于高等教育的使命——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大学生价值观日趋多元化,需求内容日趋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不断创新学生管理理念、模式、制度、手段,以科学的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只有真正做到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体制的构建才会水到渠成。在学生管理中,第一,要尊重学生;第二,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第三,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对学生的管理与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培养其健全的人格;第四,要从招生、培养、就业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周到的服务,努力避免为了管理而管理,要用服务的意识去实现管理的目的,使管理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真正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落到实处。

(三)问题论

问题论的管理就是从当前现实的问题切入,通过查找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实现螺旋式上升或跨越式发展的一种管理理念。问题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问题进行管理,是一种最普遍、最朴素、最现实、最实用的方法论,关注于采取什么措施方能使管理更富有效率,强调制度和监督,价值核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强调建立起复杂的组织机构、详细的工作计划、严格的规章制度、明晰的职责分工、管理程序化和采用金钱等物质激励以及纪律约束与强制,其实质是以事为本的管理论。

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管理,特征是规范化、制度化、模式化,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个方面都有成套的科学规范的制度和程序。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大学生学习模式、纪律制度、行为准则、运作程序都实现规范化;信息传递、各项学习生活实现程序化,最大限度地束缚和指引学生去接受现有价值,从而实现管理效果。

问题论的管理通过制定与强化科学的管理制度实现,如通过强化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学生护导制度、安全教育制度、防火防爆防中毒制度、高校安全工作检查制度等,确保学生的安全;又如通过家校的沟通管理制度,让家长既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又能及时向学校反馈意见。

第三节 治管理念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核心理念与支撑理念两个方面,为高校学生事务整体治管理念的搭建储备了材料。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自治论、治理论以及在前述两者基础上融合发展起来的管理观,成为指导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模式,三者共同构筑了高校学生事务的治管理念。

一、自治论

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自治”可以理解为依靠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学生自主积极性,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为目的的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学生自治不仅是高校管理民主化的体现,还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自治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且促进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但就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大学生自治主要是通过参加行政管理机构和学生组织机构来实际进行高校自治管理活动,这种学生自治模式并不等同于西方国家的自治模式,而是有一定的限度和条件的。

大学生自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应该以积极的措施进行引导。在目前的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条件下,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自治建构具体表现为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的若干形态,即物质文化、自治行为、制度环境、精神文化等,四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二、治理论

不同于自治论的悠久历史,治理论是近年来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学术界以及各种国际组织中广为流行的一个新概念,“治理”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意为引导、控制和操纵,可以说,“治理”与“自治”是相对的概念。这个词重新获得学者的青睐与政府和市场的失灵有关,知识界意识到需要有一个新的知识注解人类行为,尤其在现有理论解释不了公共管理问题的情况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一词开始被西方的一些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赋予新的含义,不再局限于政治学领域,而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诸多领域。

而在此处将治理论引入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当中,主要含义是指相对于之前所述的学生占主体位置的自治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治理论的范式下,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手段管理、引导、鼓励学生工作的开展。在提供服务时处于主导性地位,自上而下地为学生提供服务。

总之,鉴于高校治理论在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以及该理论所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可从外部环境、内部组织以及互动机制等方面对该理念加以构建,使其更加完善。

三、管理论

“管理”一词在古老的法文中的解释是“领导、执行的艺术”;在拉丁文中的解释是“以手领导”。在现代,“管理”可被定义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狭义的管理就是指挥他人能用其他最好的工作方法去工作。管理的高级阶段是信息化管理。管理具有动态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人们将愈来愈认识到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管理者可视为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名称和头衔。而学生事务的管理则侧重于校园课堂教学之外的管理,即学校管理者怎样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协调学生工作队伍,充分利用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高效率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论认为,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这种活动不是个体行动,而是一种组织行为。学生事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有相对稳定的组织系统、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组织目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和一定的物质条件及资源保证。由于学生事务所涉及的部门和人员很多,必须协调校内外的关系、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关系,以及学生事务系统内横向和纵向、上下各方的关系。所以“协调”学生事务管理这一类型的组织活动具有特别意义。本书所指的管理论即那些经过人们反复验证修订后,用以解释管理现象的理论和观念及其模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刚性管理为主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教育、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必须做出适应性的转变。基于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定义,我们把学生事务管理看作一种行动[28],行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发展,使其形成健全人格、自主而全面发展的“最优化人”。由此,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由行动者(学生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构成。其实,现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践行动就是一种典型的“主体间”交流行为。行动者的“双重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这种“主体间”行动的基本要求就在于:都是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主体与主体间有着自由、平等的共商对话关系,通过交流、沟通、商谈和理解可以达到一种“共识真理”。这种“共识真理”就是行动的理念,在思想上有着共识与一致,在普遍的共识与一致中又包含着个体性。因此,这种行动的理念是集普遍性、个体性于一身的。

总之,管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是应对于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各种问题应运而生的,力求弥补“自治论”和“治理论”的不足,同时借鉴了国内外各种先进理念的优点和可行之处,最后不仅提出自身的理念和模式,也在此理念上构建出更适合于现实需要的管理体系。

同类推荐
  • 办公室战争

    办公室战争

    很多人抱着“青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心态看待办公室工作,以为只要能独善其身就可以远离是非,然而事实上,办公室里没有真正可以明哲保身的人,只要身在办公室,便是处在风暴圈,没有所谓的,“台风眼”可容藏身。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绝对不是鼓吹上班族在办公室里兴风作浪,但你必须保持头脑机警,消息灵通,随机应变。无论是职场老手还是新手,在上阵之前,你都要知道自己的办公室功夫练到了何种火候!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分清敌友,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稳固自己的地位,如何与上司建立和保持牢固的关系,如何防范办公室内的陷阱,如何找到办公室的同盟军……掌握了这些技巧,会使你在处理办公室人际关系时得心应手,攻防自如,游刃有余。
  • 把话说到客户心里去

    把话说到客户心里去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提升销售业绩的成功励志书。全书以心理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引证了许多经过科学检验的心理实验,汇集了大量相关的销售实战案例,提炼出了在销售中卓有成效的各种心理策略,直击销售全流程中客户的各种心理,让读者能够轻松应对并掌握客户的心理变化,从而改善人际关系、提升销售业绩。
  • 品牌营销8大实战攻略

    品牌营销8大实战攻略

    本书适合于企业经理人、品牌管理者、品牌经营策划机构以及其他对品牌塑造与品牌营销有兴趣的读者阅读。本书凭借专业、权威、实用的独特优势,以期提升中国企业的品牌营销理念和操作方法,为企业增强品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 乔布斯到底给苹果留下了什么?

    乔布斯到底给苹果留下了什么?

    在乔布斯去世后的四年里,苹果公司并未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陷入低谷,反而不断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并频频刷新销售记录。是什么给予苹果如此旺盛的创造力?是什么让苹果在乔布斯离开后仍然保持着惊人的自我颠覆精神?又是什么造就了如今全球互联网界的持续创新精神?“将创新做到极致”,这句史蒂夫·乔布斯用一生去实践的名言如今已被众多公司奉为圭臬。本书将从创业者的角度,以乔布斯时代苹果公司历代产品的诞生与意义为线索,对乔布斯的创新精神和苹果的产品理念、管理模式进行深度剖析,用鲜活的故事、深刻的分析告诉你乔布斯式创新到底为何物。
  • 商战

    商战

    本书重点阐述了商战中的四种常用战略形式,如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和游击战,针对每一种形式又提出了三条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如何在具体的商战中应用这些原则。本书分析了商战中的实际案例: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战役,汉堡王与温迪斯对麦当劳的挑战以及DEC对阵IBM等。这些人们熟知品牌的案例在作者精心的组织下,使读者不仅加深了对本书中心思想的理解,而且学习了如何在实战中具体应用各种营销战略和策略的技巧。
热门推荐
  • 凤鸣宫阙

    凤鸣宫阙

    身为罪臣之女,被罚在宫中做了个小小奴婢。她陶君兰就该认命?活得屈辱卑微,死得无声无息?她偏不屈从!她有智谋,也有倾城容颜,她想活出自己人生
  • 后宫尔珍公主

    后宫尔珍公主

    她,21世纪都市女性常紫苏穿越到清朝。复活于一个公主的身上。从此她便是爱新觉罗·尔珍,有一个不受宠的额娘秋沁柔。宫廷里的那些女人们永远都是斗争不断,常紫苏冷眼看这宫斗不停。由于秋沁柔遭人所害,得了不治之症,为了报答秋沁柔的救命之恩她溜出宫求医。他,说:“紫苏花为你开,清风为你来,雪影为你倾倒。你是我这辈子都值得爱的女人,此生永不负你。”他,说:“有朝一日,我要让天下美食都是出自我的手。让我给你做一辈子的山珍海味。”他,说:“医者本仁心,而我不是仁心的医者,但为了你我愿下山救治你的额娘。”他,说:“我原是佛门中人,因为犯了戒律被逐出师门。既然已不是佛门人,那么我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他,说:“我愿意等你一生一世,你可愿等我凯旋之时来娶你?”她,在清宫中原本是想清静的过日子,却没想到树欲止而风不停。聪颖的她是如何巧妙的应对这群后宫里的女人,又是如何溜出宫,流浪于江湖苦寻救命之药。
  • 德国精神

    德国精神

    在当今世界主要大国中,说起别的国家,国人或许总是很容易说出这样那样的批评,但说到德国的时候,国人却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褒扬。在我们的意识中,德国精神是和严谨、忠诚、顽强、毅力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就有了“真的很德国”这样的广告词。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主要国家,德国无疑有其伟大优秀的一面,就这一点来说,国人对德国的褒扬是有根据的。
  • 王爷,套路深

    王爷,套路深

    澜昊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寒王君临墨,乃是一个杀伐果断,战无不胜的大英雄,更是世间女子梦寐以求的如意郎君。只是,正处于寒王魔掌,过的水深火热的朵梅梅,唯一的目的,就是逃逃逃!然而——“女人,想逃!?可知逃跑下场是什么!?”俊美男子步步逼近,凤眸微微一眯,危险气息顿时迎面扑来。后来,朵梅梅终于知道,逃跑的下场便是——【甜宠文,一对一,男女身心干净】
  • 情深似海爱如初

    情深似海爱如初

    她爱他成疾,他恨她成殇。当他终于将她逼进地狱,心却突然空了。原来情深似海不过念你成疾。--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下个人生去宝可梦世界

    下个人生去宝可梦世界

    人还有下辈子吗,如果有,你选择去哪里?是再在原世界活一次,还是在梦寐以求的世界活一次。取决于你。
  • 做人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做人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许多人一生最大的弱点是不懂得做人之道,不懂得如何将做人之道融入做事之事,所以他们很难获得人生的幸福,更难获得人生的成功,而改变这种弱点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独具慧眼,能说会道,学会用“心”。《做人三到》从眼到、口到、心到三个方面让你做一个成功的人!
  • 恋爱售货机

    恋爱售货机

    想写不同风格和不同故事,所以这本书会有很多故事,是糖是刀不定哦。允允表示不知道怎么分类很头大!!!
  • 返城年代(全集)

    返城年代(全集)

    “返城年代”是指20世纪80年代,这是中国最特殊的一个年代。知青大返城后,基本都到了而立之年,整整一代人第二次面临无职业、无住房、无学上;不惑之年又赶上待业下岗,人生的道路有过心酸,有过迷茫,有过彷徨,甚至绝望。然而知青经历的人生背景,毕竟使他们变得坚强了!他们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奋斗和打拼,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归属。
  • 艾泽拉斯自由之光

    艾泽拉斯自由之光

    伊文本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却意外穿越到了魔兽世界成为了迪菲亚兄弟会的一员小卒,为了改变迪菲亚兄弟会悲惨的命运,伊文决定站出来引导兄弟会走向正确的道路。调戏黑龙奥妮克希亚,跟巨魔、地精们做生意,与萨鲁法尔大王称兄道弟。知道这个世界太多秘密的伊文异常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