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54500000002

第2章 引论

汉赋乃“一代文学之胜”,雄霸中国文坛四百多年,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但由于文本阅读的困难及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类型化、模式化等特点,汉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被研究者重视。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这种局面才被打破,有关汉赋的研究逐渐升温,汉赋的渊源、发展、形态、及相关特点等都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讨论。但是这些讨论多局限于文学层面,多是从文学角度出发,注重文本的解读,很少关注社会学术文化对其出现和发展所给予的影响和推动。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汉赋的创作当然要汲取前人的文学创作经验,遵循文学特有的创作规律,同时也不可能不接受特定社会学术文化的影响。因此,探讨汉赋与两汉社会学术文化的关系,对于汉赋研究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而尚需进一步拓展的领域。而在两汉社会学术文化中,经学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两汉学术的骨干”是经学[1]。两汉社会,经学极盛。

何谓经学?“顾名思义,经学是研究经的学问。故为诸经作传说、作笺、作注疏、作训诂或阐明义理、详述大意者均称为经学。”[2]简言之,经学就是指儒家学者利用《诗经》、《尚书》、《礼》、《易》、《乐》、《春秋》等儒家元典阐发儒家思想的学术形式和学术内容。汉初,虽然中央政府奉行黄老之治,但由于诸侯王中“颇有倾心养士,致意于文术者”[3],藩国经学发达,当时有名的经学大师如《诗》学者申公、《易》学者丁宽等均浪迹于藩国。武帝即位之后,接受名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遂从藩国走向中央,逐渐成为官方学术和统治思想,开始为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提供着基本的评判标准和发展参照,致使当时出现了“上无异教,下无异学,君之诏旨,臣之章奏,无不先引经义,所用之士,必取经明行修”[4]的社会发展格局。此后,虽然经历过经今古文学之争,历汉一世,经学的独尊地位基本未有撼动。在这种背景之下,两汉政治道德和社会学术无不深深打上了经学的烙印,作为意识形态精神力量的文学进而作为两汉文学正宗的汉赋自然也就难脱经学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冯良方在《汉赋与经学》一书中也作了非常显明的表述。他说:“在经学隆盛的时期,经学以其无与伦比的强势地位规范、控制着汉赋,汉赋亦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经学的规范、控制”[5]。

当然,经学毕竟是一个庞大的学术系统,在汉儒眼中,由于元典文本的不同,各经的功用也不相同。《汉书·艺文志》云: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

而在诸经之中,他们认为,《诗经》与赋存在着渊源关系。这一点,《汉书·艺文志》有着比较详细的论述。“六艺略”云:

《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诗赋略”云:

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这里,作者从表达方式和功用上论述了赋与《诗经》的渊源关系。《汉书·艺文志》是班固采刘歆《七略》并删其要而成的,其观点代表了两汉学术思想界的一种普遍认识。班固在《两都赋序》中也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在这些认识的影响下,两汉赋家写赋时也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诠释《诗经》的思想和方法来控制和规范自己的创作。而《诗经》学是汉儒用儒家思想文化来诠释《诗经》的学术内容和学术形式。因此,汉赋创作主要是接受《诗经》学的控制和规范也就是必然和情理之中的事了。这在汉赋家从事赋创作的理论和实践中均已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如,汉儒认为《诗经》是由古之“采诗之官”采集,王者用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汉书·艺文志》)的,担负着极大的社会政教责任,汉赋家就赋予赋“抒下情而通讽谕”(班固《两都赋序》)的政治功用;等等。因此,汉赋的出现和发展与汉代《诗经》学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的,探讨汉赋的成因及特点时不应该忽视《诗经》学给予的影响,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这一课题的研究还是比较冷落的。

具体说来,到目前为止,关于汉赋与汉代《诗经》学的研究并不多,专门论文和专著基本没有。章沧授写过《论汉赋与诗经的渊源关系》(见《安庆师院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2期)。在文章里,章沧授具体讨论了汉赋思想内容、形式等与《诗经》的关系。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作者指出,汉赋的讽颂思想来源于《诗经》;《诗经》有关苑囿、田猎等内容的诗篇,“从题材到方式,都可视为汉赋叙事之源头”;在形式上,作者赞成陈子展的《诗经》“虚词滥美,已开汉世辞赋夸诞之渐”的说法,并指出《诗经》大量的现成语词、句式和修辞手法等都为汉赋所袭用。但正如文题所言,作者讨论更多的是汉赋与《诗经》文本的关系,对汉赋与两汉《诗经》学的关系涉及不多。一些有关汉赋与汉代经学关系的论文和著作,在讨论汉赋与汉代经学关系时,也谈到了《诗经》学对汉赋的影响,如冯良方的专著《汉赋与经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钟涛的论文《西汉经学对文学的影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1期)、张涛的论文《经学与汉赋的发展》(《殷都学刊》2000年第1期)、苏瑞隆的论文《论儒家思想与汉代辞赋》(《文史哲》2000年第5期)、刘培的论文《经学的演进与汉大赋的嬗变》(《南开学报》2001年第1期)、谭德兴的论文《论学与两汉辞赋观的发展——经学与文学关系之考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等。但所谈的内容也主要是集中在汉儒以美刺说《诗》对汉赋主题表达和两汉赋学批评的影响上,至于汉儒通过《诗经》具体阐发的儒家思想及其说《诗》传《诗》的方式方法对汉赋创作的影响则基本未有涉及。

这种研究情况和态势,与当前汉赋研究的发展形势显然是不相称的,它势必会影响和妨碍我们对汉赋本质特征和内在发展规律的探求和把握。要想全面科学地认识汉赋,就必须弥补当前汉赋研究中所存在的这些缺陷,通过考察汉代《诗经》学的学术内容和形式特点,深入把握汉赋创作的内在本质。这种考虑,也就成为本文写作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本文将主要讨论汉儒论《诗》的精神主旨和说《诗》传《诗》的方式方法以及在《诗经》学的影响下汉赋创作所表现出来的诸方面的写作特点,尽可能通过对汉赋与汉代《诗经》学关系的考察,对汉赋的创作规律作一点本质上的描述。

具体说来,本文的写作,分五个部分进行。第一个部分主要讨论汉代《诗经》的兴起和发展。《诗经》学肇始于先秦,真正兴起却是在汉代。汉代《诗经》学的兴起是以四家诗的出现为标志的;先秦儒家《诗》学的发展和汉代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为汉代《诗经》学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武帝之后,《诗经》学继续得到发展,到东汉时期,随着马融、郑玄等沟通四家《诗》说,才逐渐走向衰败。本部分将对汉代《诗经》学兴起的背景及其兴起和发展过程作一详细的描述。第二个部分主要讨论汉代《诗经》学的思想内容及说《诗》传《诗》特点。汉代《诗经》学研究实际上是四家诗的研究。四家诗学者通过对《诗经》的诠释和发挥,系统地阐发了儒家思想,并在说《诗》传《诗》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点。本部分将从整体上讨论一下四家诗对儒家思想的阐发情况及其说《诗》传《诗》特点。第三部分是关于两汉赋家赋作的考察。讨论汉赋与《诗经》学的关系,应对两汉赋家赋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赋的兴起不始于汉,但两汉赋家在创作过程中,逐渐使赋具有了不同于他代的一些特点。考察两汉赋的创作情况,离不开对赋体特征的讨论。赋这种文学体裁,古今讨论极多,也讨论得比较充分,对此,本文不准备多花笔墨。本文将只着重讨论一下汉赋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两汉赋家赋作作点系统的考辨。第四部分是关于两汉赋家《诗经》学渊源的考察。高尔基说:“文学即是人学”,人的思想和思维决定着文学的创作态度和创作实践。汉代《诗经》学对汉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两汉赋家的影响实现的。从文献看,两汉赋家,或师出齐、韩,或膺宗鲁、毛,与四家诗,一般都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本部分将对两汉赋家与四家诗的这种渊源关系作一系统的梳理。第五部分是关于汉赋与汉代《诗经》学关系的讨论。汉代《诗经》学对汉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汉赋主题、题材、写作技法等方面。本部分将着重从这几个方面讨论一下汉赋与汉代《诗经》学的关系。

汉赋与经学关系的探讨,在学术界已经有了起步和发展,但不够深入。这主要表现在这些探讨多是针对汉赋与大经学的关系进行的,对汉赋与经学的分支系统的关系则基本没有涉及。经学与其各分支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等同划一的;分支系统既遵循了整个经学系统的思想、原则和方法,又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汉赋与经学的关系并不等同于汉赋与经学各分支系统的关系,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和拓展。因此,从创新点上说,本论文既有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又有研究视角的转换。

另外,与已有成果相比,本文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也有推进。一是对汉代《诗经》学阐发的儒家思想及其说《诗》传《诗》特点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开掘。有关汉代《诗经》学的研究,古今成果颇多,但多集中在汉儒说诗时所表达的政教功用观及围绕这个观念而出现的诸如“四始”说、“正变”说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和考辨上,对四家诗阐发和表现的丰富的儒家思想关注不多或基本未予关注。在汉儒说诗传诗的特点方面,古今学者也有涉及,但都过于简略而不够全面和细致。这里面当然有文献缺失的原因;清人虽然作了大量的辑佚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通过详细的考证尽可能挖掘更多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汉儒说《诗》所表现出来的儒家思想文化以及“取《春秋》、采杂说”说诗、用“传”、“章句”等方式解《诗》、守“师法”、“家法”说《诗》传《诗》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二是对两汉赋家的《诗经》学渊源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两汉赋家中,有的如刘向等,由于在经学史或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其《诗经》学渊源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讨论,但大部分尚不明了;而已经有了讨论的赋家,存在争议的地方也颇多。本文通过采用不同赋家引用《诗经》文词习惯和接受或表现出来的具体诗篇思想的不同等方法,系统考证了两汉赋家的《诗经》学渊源。三是全面探寻了汉赋创作特点与《诗经》学的关系。关于汉赋的创作特点,学术界讨论得比较多;但尚存在挖掘的空间。而且这些讨论对汉赋创作与《诗经》学的关系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文本分析,比较深入的探讨了汉赋的创作特点及其与《诗经》的关联。

学术研究离不开研究方法的指导和运用。本文在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考据法和比较法,把学术思想和文学现象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考察,通过文献资料的挖掘考证,对比求证,借助分析、归纳等逻辑推理方法获取结论。

这里有一点还是要做个说明。《诗经》在先秦一直称《诗》或“《诗》三百”,直到西汉才开始称《诗经》。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为了行文的方便,可能有的地方称《诗》,有的地方称《诗经》,其旨均是指《诗经》而言的。

注释:

[1]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2]孙筱:《两汉经学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3]鲁迅:《汉文学史纲》,《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95页。

[4]皮锡瑞:《经学通论·序》),商务印书馆,1930年。

[5]冯良方:《汉赋与经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

同类推荐
  • 众说钟叔河

    众说钟叔河

    本书收录了1981—2014年间评介钟叔河出版成就及创作成果的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共分为四辑。辑一“先行者并不孤独”,多为综合性文章,纵论钟叔河其人其书;或集中一件事情,一项话题,一次见面,一点印象。辑二“现代读书人的胸襟与眼界”,主要谈钟先生所编书籍。辑三“青灯有味忆当年”,偏重于钟先生自己的著作。辑四“温和的意义”,专收商榷、批评、讨论类文章,力图呈示全貌,保全“众说”况味及“百家争鸣”之追求。钱钟书、杨绛、张中行、黄裳、朱正等大家云集,字间行里,时间深处,诉说钟叔河先生的文人本色、编著成果,以及不绝如缕之文化回响,极具可读性与史料价值。
  • 天地颂(第一部)

    天地颂(第一部)

    “两弹一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不仅是增强国威的科学技术成就,也是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财富,以一种永恒的创造之魂铸成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永不言老的革命激情,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十年打磨,推出了洋洋洒洒的巨著《天地颂——“两弹一星”百年揭秘》,为我们留下了又一红色记忆。"
  • 鲁迅研究(二)

    鲁迅研究(二)

    这一部《鲁迅研究》,是从根据《新民主主义论》的精神来研究鲁迅的愿望出发的。作者说:我们是通过对鲁迅作品作具体的分析然后得出我们的结论,因为伟大的思想家与伟大的革命家的鲁迅毕竟是伟大的文学家,我们必须掌握他的作品。我们不敢说我们的意见是正确的,把它发表出来便好得到指正。书中包括《鲁迅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鲁迅是最早对写普通话最有贡献的人》《鲁迅期待炬火和自己不以导师自居》《鲁迅的政治路线和文艺实践》等内容。
  • 成为妮可

    成为妮可

    《华盛顿邮报》的科学记者、普利策奖得主讲述了一个鼓舞人心的真实故事,一个性别困惑的男孩与他同胞弟弟以及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理解、培养、捍卫“与众不同”的非凡历程。本书为纪实文学报道,材料来源于个人日记、家庭摄像、新闻报道、当地的法律文件。艾米在四年内追踪了这个触及到文化争论核心的美国家庭,记录了一个男孩对于自身性别的困惑,并最终成为自己的全部过程。
  • 我与三弟争上

    我与三弟争上

    如果有人要问我,你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那我就这样回答你——兄弟之间的青葱岁月,平凡人生的真实写照。是的,这部书没有节外生枝的虚构,也没有浮华艳丽的辞藻,因为对亲人的最好怀念就是读他的书,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他未竟的事业。那么争上的事业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他的精神价值,他毕生追求的理想情操,而这些都是不容亵渎的,更不能在文字上随意涂抹。基于这个原则,我写了他的一生,他的读书学习,他的工作生活,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壮志豪情,都是原原本本据实写来,既没有无限拔高,也没有轻描淡写。但是现在看来仍有诸多缺陷,比如日常生活的描述似乎少了,而重在一些大的线条的反映,这就不够生动。这一方面是他离家很早,我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另一方面是作者力有所未逮,这是我应该感到歉疚的。
热门推荐
  • 小说月报·原创版(2016年01期)

    小说月报·原创版(2016年01期)

    《小说月报·原创版》创刊于2003年初,凭借强大的发行网络和发行数量,多年来一直居全国原创类文学期刊之首,并曾多次荣获省市级、国家级优秀期刊奖项。其影响已不仅仅在文学界,更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之中。许多作品一经发表,即被各大报刊转载,更有近半数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并产生巨大影响。本刊以贴近现实、关注人生的中长篇小说为主要内容,并力求在秉持沉稳、厚重的风格的同时,依然留有一片充满激情、活力的年轻声音。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时光正好感谢相遇

    时光正好感谢相遇

    时光正好,感谢与你相遇。这是讲述男孩女孩从初中相识,一起走过初中,高中,大学的故事,在最美的时光里与你相遇,你能幸福便是我最大的幸福!
  • 热血格斗家

    热血格斗家

    这是一个武道和科技协同发展的世界,个体的进化会带动群体的进步。这个故事讲述了梦想成为强者的普通人,在亲人朋友的帮助下,一步步突破人类的极限完成自我的进化,让地球人站上了以银河系为背景的舞台。宇宙是冰冷无情,人类却是以感情维系着社会。这个故事是人类走出地球后的猜想。在毫无优势的情况下,地球人依靠着丰富的感情,以有情战胜无情,成功在银河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 嗜宠无度:殿下要灭天

    嗜宠无度:殿下要灭天

    轻微黑化圣母男主×嚣张骄傲端方精分女主她是神,信仰之神,具有看透人心的能力。天界前帝君之女,从小被娇宠着长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天道的公主,所有人的掌上明珠。然而,这一切的背后,却是一层又一层残酷的真相。被以往的好姐妹陷害,她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又因性格娇纵,被扣上罪名。最终她以一己之力,打伤了天界众人,然而却也受到天道的惩罚。本应神形俱灭,却又重生在了另一个人的身上。神力未散,她将如何颠覆乾坤,重新回归?不过。这个男人是谁?“你,你干什么?”她皱着眉抬头看着这个男人,“让你想起我。”……
  • 邪皇独宠,娘娘请淡定

    邪皇独宠,娘娘请淡定

    为了各取所需,她成了当今皇上最宠爱的女人。妃嫔欺她,辱他,他下令杖毙,为她,他不顾大臣反对,执意立她为后。她成了大臣口中的妖女,而他亦宠之,只因那一句“你是朕的女人”。然而,当宠变了质,两人又会如何呢?
  • 爱过方知情浓

    爱过方知情浓

    秦菲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老公竟然会害她,他取了她的肾给另外一个女人,还给她偷偷服用避孕药事情败露后,也是秦家倒台之时,她为了父母忍辱负重,却不想冷慕宸还是不放过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青山无名已落花

    青山无名已落花

    一跃而下,他告别了二十年的自己,来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里的天下早已不是他所熟知的那个故乡,他变成了她。她从大山中走出,在江湖中如白驹过隙,在庙堂中一笑苍然,连山怒海,大漠孤烟,古楼黑窟,云谷大江。逐渐走出属于她的那个春秋。变身作品,谨慎入坑。字数到30万上架就创群!
  • 爱情塔罗转起来

    爱情塔罗转起来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这么一个人,遥远的爱着。这辈子也许都无法在一起,也许都没有说过几句话,也没有一起吃饭看电影,可是就是这个遥远的人支撑了青春里最重要,最灿烂的那些日子。以至于让以后的我们,想起来,没有遗憾后悔,只是暖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