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65500000004

第4章 思想政治理论篇(三)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理论武器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00周年诞辰。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集全国人民的智慧,逐步创立了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关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理论,着眼于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刻揭示、反映了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规律,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和平崛起,具有历史性的指导意义。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日,我们更加怀念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光明的大道,是胜利的大道。

一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规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979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基本理论成为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之初,有人提出,中国可以不搞社会主义而应该搞资本主义,认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也照样可以站起来,也能翻身。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穷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

1.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基本国情

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党的十三大报告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进程、基本纲领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了进一步科学的论证,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至少历时上百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是在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经由新民主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和革命发展的显著特点。因此,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的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新中国的现代工业只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而农业和手工业占90%。绝大部分是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现代商品生产和交通运输微乎其微,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科学技术几乎是一张白纸,文化教育事业十分落后,人口中文盲占绝大多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从根本上说,我国还没有摆脱生产力的不发达状态,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全面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将会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既树立持久战的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又要建立起实现这个科学决策的必胜信念。

2.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发展状况需要我们进行改革开放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最重要内容。判断我国现在是否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客观依据是我国比较落后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有无根本改变,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是否实现,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在生产关系方面和上层建筑领域,是不是改变了不完善不成熟的特征。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我国的生产力虽然获得了很大发展,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生产力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人均产量仍居于世界后列。二是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与广大经济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三是我国目前尚未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农业人口比例过大。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

因此,我国社会今天仍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3.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社会向何处去,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主要有三种可能,一是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这是中国人民所不允许的,中国人民不断奋起抗争,避免了中国殖民地命运;二是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近代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曾经选择的道路,但一个又一个的救国方案伴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而流产了;三是吸取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之日起,就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大革命、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洗刷了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民族耻辱,印证了社会主义道路是救国之路,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因此,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对中国人民拼搏、抗争、探索所做的最后裁决,是符合历史进步的正确选择,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规律

邓小平同志依据人类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历史经验,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他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邓小平同志的这个结论正是在总结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终胜利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所遭到的失败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结局是不会改变的。

1.走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替代资本主义,最终原因是它在继承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基础上,能够比资本主义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又能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病。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和基本的问题,就是对规律的认识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曾试图探索一条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历史的经验,实行改革开放的大政策,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党领导人民探索创新,不断揭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邓小平提出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就是对这种规律的比较系统的揭示和概括。

20世纪90年代,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了低潮。对社会主义的前途,邓小平始终充满信心。他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疑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围绕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两大理论成果

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背景之下,任何科学理论都必然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邓小平关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也是如此。特别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成功经验的总结。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辛探索而取得的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运行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经济上说,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从政治上说,是以共产党为领导。它们两者都以追求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目标。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之日起,社会主义应选择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从列宁到斯大林,到毛泽东,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总是不能跳出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思想框框。

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就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型经济体制的伟大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开始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从传统体制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因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我党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进行的市场取向改革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由于我国有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缺乏民主制度的传统,而且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又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缺乏民主的、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模式,加上从50年代后半期起我们的指导思想越来越“左”,终于导致了反“右”扩大化直至十年“文革”浩劫,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及时总结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邓小平指出我国民主政治中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如: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特权制、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等。他认为这些弊病的存在,影响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因此,他提出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看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极其重要的内容,进行了大量论述,在一些重要方面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我党制定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从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直至十五大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并使它成为新时期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更是邓小平民主政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邓小平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都证明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符合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中国的发展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世界和平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3.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强国富民之路

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开放型经济已经形成,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年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473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14000多亿美元。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8512亿美元。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4033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六,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四。

改革开放的25年也是我省和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时期。从1978年到2002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1倍,财政收入增长了37倍,传统农业大市正在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城市。我市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迈进,基本形成了国有集体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民营经济三分天下的新格局。肇庆从传统小城市向新型城市迈进,城区规模由小变大,以园林和生态为特色的旅游名城基本建成,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一批小城市和中心镇正在崛起。肇庆人民的生活从基本温饱进入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所有这些巨大的变化,明确而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英明和正确。

三 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局面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选举产生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是理论创新不停顿。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只要我们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就一定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1.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了科学发展观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总结2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世界各国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要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是我们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五观”:一是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核心的执政观;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三是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四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人才观;五是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这“五观”,思想内涵深刻,时代特征鲜明,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它们紧紧围绕着一个宏伟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牢牢把握着一个鲜明指向,就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新世纪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要求

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首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加快肇庆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不断缩小我市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充分利用CEPA的实施和泛珠三角发展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要做到“五个统筹”,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毫不动摇地做到“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地兼顾到各个方面,就能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做到“五个统筹”,既重视当前的跨越发展,又要考虑长远的目标。既维护全局利益,又要照顾局部利益。既保护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利益,又关心普通群众,特别是农民、低收入人群和困难群众的利益。通过统筹兼顾,实现我市各项工作的良性互动。

再次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

3.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肇庆的跨越发展

去年6月,在市九次党代会上,新一届市领导班子描绘了肇庆跨越发展的宏伟蓝图,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

市委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围绕建设花园式生态型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确立了工业立市、交通先行、三大经济板块、招商引资、数字肇庆、教育强市和文化名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发展战略,这些战略部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全市390万人民的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在全市上下、在各行各业激起热烈的呼应。九次党代会以后,全市人民在市委的领导下,形成了心齐实干、上下同心的良好局面。全市掀起了招商引资高潮,先后举办的两次大型招商成效显著,肇庆出现历史上少有的大发展的良好局面。从今年第一季度的我市各项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分析,已经实现了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一年打基础的奋斗目标。

实践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本文发表于《肇庆宣传》2004年第7期)

关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再认识

中共中央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充分表明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大喜事,也是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历史证明,我们的事业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今天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推动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实现我市加快、跨越、协调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 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理论武器。也就是说,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领导干部学会讲政治、掌握大局,懂得驾驭复杂形势、研究战略策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在一些地方和某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即重视自然科学轻视社会科学的现象,甚至把这两者对立起来的现象和做法是十分错误的。实践证明,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各种学科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深入,使得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互相影响、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明显加强。可以说,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

由此可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要。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高度重视改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条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重大课题的攻关,高度重视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的成就和作用。总之,我们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尊重、热爱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二 当前哲学社会科学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实践课题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已经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我国今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根本要求。通过学习,笔者认为当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重大的理论实践问题。

一是回答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问题。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新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也明确规定: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本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有两个问题我们必须回答和解释清楚,一个是我们为什么要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一个是我们今天怎样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当前我们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同时,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

二是回答和解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探索和成功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总结。今天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新时期共产党的执政观、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人才观、正确的政绩观和正确的群众观等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更是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的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在发展的进程当中,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等等,这些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做出全面、深刻和系统的回答。

三是进一步认识和阐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进一步阐述三大规律的内容和本质要求,特别是深入研究三大规律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并运用三大规律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是要构建和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对我们党八十多年历史的经验总结,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当前我们要在加强对马列著作编译和研究,准确阐述其基本观点的同时,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组织编写全面反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学科的教材,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三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促进肇庆加快、跨越、协调发展

近年来肇庆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党组织是重视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特别是在加强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的工作方面,在加强理论调研方面,在理论人才开发和队伍建设方面,在运用理论成果指导实践方面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努力把肇庆建设成为花园式、生态型、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和任务,以及所采取的发展“三大经济板块”“文化名市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都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是运用科学理论指导肇庆现代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当前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尚处在弱势阶段,还存在着不少的薄弱环节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够充分。现在没有哪一个领导会公然宣称社会科学工作不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比较常见的,认为经济工作是务实、有成效,而抓哲学社会科学是务虚、是软任务,成效不大。在中央和省委越来越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今天,这些思想认识和态度显然是十分落后和错误的。二是肇庆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还相对落后。人员少、投入少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没有能够很好地组织和充分利用好现有人才资源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三是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但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方面还有欠缺。很显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需要各级领导精心组织和认真筹划的,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应该亲力亲为,方有作为。四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绝非仅仅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事,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民的事,这项工作的好坏取决于党的领导和全民的参与。五是当前我们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还做得不够,还没有很好的激励机制,没有制度、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为此,笔者建议,为了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市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当前我们应该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各级领导一定要提高认识,把这项工作当作重大事情来抓。二是制定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划,尤其在机构、队伍建设、投入方面要落实。三是要加强我市理论课题的招标和研讨工作。动员社会力量为我市加快、跨越、协调发展出谋献策。四是要充分整合和利用我市社科工作的人才资源,发挥联动作用和组合优势,推进我市社科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五是充分调动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热情,努力营造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社会氛围和条件,开创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新局面。

(本文发表于《肇庆论丛》2004年第2期)

运用科学发展观 指导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必将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 确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我国经过50多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世人瞩目、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2003年全国GDP已达1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6位,人均GDP也首次实现1000美元,税收收入突破2万亿元,外汇储备已达4000多亿美元。综观全球,中国经济发展一枝独秀,态势良好。但是我们又十分清醒地看到,目前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新的挑战,有些困难和问题是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例如城市职工的下岗规模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如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问题,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问题;如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等,这些都是大势所趋的问题。而有些矛盾的出现和问题的产生,又是跟我们的指导思想、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密切相关的。例如在现代化建设中,顾此失彼,单打一,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又忽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如强调发展经济,但又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造成产业、行业比例失调,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极为严重;如没有可行性的开发区建设问题,1992年、1993年已十分严重,复耕整治已出现开而不发的境况,而如今某些地方又要重蹈覆辙;如某些地方经济发展了,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以及社会的道德水平与之极不相称,甚至出现严重不满社会的情绪和严重的治安问题。如此种种,都说明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必须端正。可喜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是回避矛盾,而是清醒地把握全局,分析矛盾,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不管是老问题还是新问题都必须靠科学的发展观去解决。

确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我们共产党人一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该说无论是战争革命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我们党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为指导。例如,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中(武装斗争理论、统一战线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无一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体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更是注重坚持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例如我们明确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改革深化和多方面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加复杂,因而对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更高更全面,我们要与时俱进,赋予科学发展观更多的时代内容。因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反映我们党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义。21世纪头二十年我们党的目标和任务是,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任务,离开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是不可能实现的。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史,总结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从当今世界时代特征和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这标志着我们党政治上的成熟和执政能力的提高。

二 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全面发展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促进全面发展,还要正确处理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三个文明中每个文明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思想道德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科学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类文明的进步主要体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人均GDP还不高,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必要的,因为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结构、质量、效益目标的重要前提。但是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只有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现阶段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强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指出,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对发展内涵认识所达到的较高境界,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发展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所在。

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都不是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首创,但是把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概括为新的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则是这次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一大理论贡献。新的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发展、人和自然和谐等多重关系,构成一个新型的综合发展理念,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规模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三 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肇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肇庆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市委林雄书记指出:当前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发展速度还不够快,经济效益和质量还不够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山区县域经济的任务艰巨,农村“三化”步伐不够快,农民增收的难度较大。三是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增多,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安定因素,维护稳定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四是人民群众对机关作风建设仍然不太满意,加强各级各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消除经济生活中诸多体制障碍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对这些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要看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些是多年遗留积累下来的,有些是我们现在工作不力新出现的;有些是过去的体制造成的,有些是今天改革滞后带来的;有些是思想认识、工作方法问题,有些则是深层次的理论和制度建设的问题。为此,我们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寻找出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解决矛盾、战胜困难、胜利前进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从肇庆的实际出发,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努力做到:第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自觉地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第二,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当前尤其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我市更要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特别是要正确履行政府经济调节的职能,改变过去那种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把经济调节的重点从具体的管理项目、资金转到为投资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第三,要提高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当前尤其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当前我市重点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发展旅游的关系;发展旅游和文化建设的关系;文化建设和城市改造的关系。认真做好林雄书记提出的“山、湖、城、江”这四个字相映生辉的文章。第四,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积极探索当代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和最大限度地通过对外开放、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当前我市要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主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在努力解决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促进集约化的经营、改变粗放型的经营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五,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努力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原则,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各项任务中去。当前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要的是要认真落实好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十项民心工程,真正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衡量我们运用科学发展观好坏的根本标准。我们强调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化建设,一方面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讲的是发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讲的也是发展;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讲的还是发展。由此可见,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化建设,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而能不能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又是检验我们运用科学发展观好坏的根本标准。

(本文发表于《肇庆宣传》2004年第1期)

发展是贯穿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条主线

一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注重的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治统治并夺取资产阶级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力具体集中在国家及组织或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坚持这一指导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明确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的比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同志在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失败。”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观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著名的论断。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二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江泽民同志一向非常重视发展问题。早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中就对发展问题有过重要的论述。他说:“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他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再次重申:“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对这个问题,不仅要从经济上看,而且要从政治上看。”他在十六大报告中又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就是发展,只有不断推进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党的先进性本质的深刻揭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从几十年执政的正反两面经验教训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和总结。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的进步,但也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曲折和挫折。改革开放的短短二十几年,我们国家从短缺经济走到社会商品富足时代,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对国际形势变化的分析与判断所做出的首选国策。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只有抓住机会发展,我国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才能在发展中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三 发展的关键是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经济是基础,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一个国家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不仅谈不上到国际舞台去竞争,而且往往要被人家欺负。我国近代的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地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就会受制于人。落后就要挨打,财大才能气粗。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

加快经济发展就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错失机遇,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滞;抓住机遇,就能赢得发展空间。

江泽民同志深刻分析了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敏锐地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定要有主动精神和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全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不断地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尽快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就要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人民思想道德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就要不断改善人民生存发展的条件,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肇庆市委讲师团理论教育辅导材料,2003年11月28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旗帜

一 充分认识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

一是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奠定了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党中央决定今年下半年召开党的十七大。在这个关键而敏感的时期,国内国外、党内党外都十分关注中国共产党未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胡锦涛总书记的6·25讲话,实质上就是为十七大定调,为十七大奠定了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是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进一步统一全党的认识意义十分重大。大家已经注意到,公开的报告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但从参加听报告的人员来看,所有的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人民团体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军队各大单位和武警部队主要负责同志都参加了会议。由此可见,讲话是对全党的主要高级干部而讲的。这也是党中央多年来形成的一种政治习惯。

三是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是指导当前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及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讲话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很强的实践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讲话既是对新时期改革开放29年的经验总结,又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讲话不仅回答了解决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对党的执政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创新和概括,形成了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的战略思想和部署。

二 全面把握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

一是全面认识、深刻领会一面旗帜。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种概括还是第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二是全面认识、深刻领会一个根本性要求。矢志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这是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向全党提出的根本要求。解放思想,是全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四个坚定不移”,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前进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是全面把握、深刻领会一个新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在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我们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是全面把握、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清醒认识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这是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一个重要思想。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科学论断。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五是全面把握、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出了重要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我们必须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

六是全面把握、深刻领会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当前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

三 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一是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抓好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用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当前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党委中心组必须带头学习,并且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加强宣传和教育,形成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

二是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突出重点,把握难点,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容十分丰富,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我们学习既要务虚,也要务实;既要掌握其理论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又要注重把握其鲜明的时代性和很强的针对性;特别是要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矢志不渝地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三是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联系实际、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当前我们要联系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生态环保肇庆的实际,要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要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学习。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统一到贯彻落实省、市十次党代会精神上来,统一到推进肇庆的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上来。

(本文发表于《肇庆宣传》2007年第7期)

同类推荐
  • 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

    该书以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为统领,从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核安全等方面,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当今中国的国家安全状况,以期引起国人对当下国家安全的全面关注,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国家安全保障。
  • 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的讲话

    2015年9月26日至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发表了《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共建共享美好世界》《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讲话。该书将期间的讲话结集出版。
  • 担当

    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责任”和“担当”意识。做人为官,需要担当,需要智慧,需要魄力和胆识,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今天,敢担当、会担当成为了检验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敢于担当,就该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胆识;善于担当,就要发挥正能量,当好促进派。越是责任重大的岗位,肩上的担子越重,就越需要担当。
  • 中国梦

    中国梦

    《中国梦》系统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和实现中国梦与创业就业、税收、土地制度、环境等问题以及创新、城市化道路、财政、国企监管、收入分配等体制改革的内在联系,科学总结出在新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策选择和努力方向。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对广大领导干部在改革攻坚期进一步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促进中国梦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官经一日一谈

    官经一日一谈

    盲目创新和泥古不化一样有害。不可事事明察秋毫,洞彻人心深处;不可老于世故,更不要过于圆滑,领导者的才能在于选拔官吏和任用。“赏” 与“罚”是法家治国的“二柄”,以此来调动民心,在一拉一打的过程中,让不法之徒惧于威严不敢造次,君子慎其独也。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在独处无人监督时,或者在细小的问题上,不能放纵自己。依此处世,可无患矣。要想让人拥护和信服,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修养;应该认清自己的性情,损有余而补不足,打造完美的性格;恪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
热门推荐
  • 大魏宸妃传

    大魏宸妃传

    (新书《皇上,请废了臣妾!》已开更,欢迎亲们支持哦!)神宗十年,广选秀女,徐婉贞成为选侍大魏后宫波谲云诡,汇聚了千姿百态的女人为获宠,她们各出奇招;为争宠,她们频施毒计徐婉贞目睹了一幕幕尔虞我诈,一心韬光养晦面对后宫的残酷和血腥,她步步为营宸妃,这一人之下的尊称似乎被施了诅咒胡氏、傅氏、慕容氏均未逃离“宸妃”的魔咒最终,当婉贞封为宸妃,她的命运又将归于何处?*注:本文朝代为架空历史,人物等均为虚构。
  • 情锁深宫

    情锁深宫

    【经典文学】今日风行,明日经典【流光飛舞】编辑旗下出品(上架啦,谢谢大家长期的支持,我会更加努力的写出好文汇报大家。今天有事外出,晚上7点后大爆发,连发七章啊,亲们稍安勿躁。)“你的纯真,你的善良,你的美好,真的让我爱不释手。”四皇子王释宁在刘楚乔耳边低语,柔情似水。“皇上,当你为了大局无能为力救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时,我就已经变了。这次,我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要再被人随意的欺辱。”刘楚乔面含讥讽,冷冷的看着面前她曾经深爱的男子。
  • 穿越之霸道赌妻养成记

    穿越之霸道赌妻养成记

    一个不起眼的小绣娘,莫名成为了一场利益争斗的牺牲品,本以为大局已定,却不想死透彻的绣娘竟然又活了过来。从现代穿越回来的魂魄,让这个可悲的人物得到的不仅是新的生命,更是点亮了新的技能。她原本的身份到底是谁?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让这个倔强的女子在生死存亡之间硬是闯出了自己的人生。小小绣娘为讨生计,失足卷入一国政变,商斗转瞬为政斗,一桩桩案件接踵而至,一条条生命悄然陨逝。这个国家的命运将会步入何种境地?绯闻男友是否能够终成眷属?点击收藏,答案终将揭晓。
  • 告诉你一个居里夫人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居里夫人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居里夫人的故事》从居里夫人的儿时生活写起,一直写到她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为人类做出的卓越贡献,再现了居里夫人坚毅、勇敢、热忱的品质和为科学事业而奋斗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能够真切地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坎坷而的人生历程,铭记她为科学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 小人物

    小人物

    老大收工时,天已煞黑,但所幸的是今夜有微薄的月光。尽管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背在背上的犁铧敲打出的节奏有点紊乱,老大还是觉得受用。用他自己的话说,坐办公室的爱他的笔,我种田的人没有理由不爱自己吃饭的“家伙”。在老大跨越一道田坎时,五个脚趾没能抓牵,脚下一滑,身子往下一沉,整个人倒在田里,犁铧咚地一声撞在田坎上。老大爬起来,伸了伸背,腰扭了一下,有点疼。老大狠狠地骂了一句,你妈那个X,在这时节还跟老子过不去。这些日子老大很忙,插秧时节,要收要种。自己一家子五口人的田地,老二一家四个人的田,还等着他去犁耙呢。
  • 天道一统

    天道一统

    冯飞是广元大陆的一个人,机缘巧合踏上修仙之路,炼仙丹,铸仙器,找仙石,经过种种生死机遇,跨仙山,淌冥河,寻仙果……终是成功问鼎苍穹
  • 迷之系统:剧情,你别闹

    迷之系统:剧情,你别闹

    他落衡,前半生在杀手组织中度过,于是遇见了筠,而他的后半生却是在复仇,也是为了筠。奈何命运使然,他天命风流,撩妹也能风生水起,只是为什么要攻略男人?而且后面那个死死跟着他,拦着他撩妹的病娇是谁?(主角风流倜傥,就是有点小渣。)
  • 部落冲突之首领有神力

    部落冲突之首领有神力

    李太白沉迷游戏:部落冲突,在路上边走边玩导致一脚踩空掉进下水道而穿越。早就对这个游戏有想法了既然上天眷顾那么我就以我这无敌的智商来带领我的部落走向辉煌吧!
  • 白衣蹁跹者

    白衣蹁跹者

    暮和国与厌世国连年征战,暮和的三位年轻皇子顶起大梁,保家卫国,在这之中,他们又遇到了当年的白艾锦……
  • 快穿之人生总要逆袭

    快穿之人生总要逆袭

    女主一步步成长,体会人生百态!人的一生,总有许多不甘,总想要重新来过的机会,他们为此付出所有!而我便是快穿任务者,为这些心中有悔,有恨,心中有牵挂的他/她/它们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