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20000000002

第2章 感恩首先要知恩

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 英国谚语

雪地狼群

某考察队的汽车陷入了荒山野外的雪地里,正在大家为如何让汽车开出雪地而犯难时,来了一群饿狼。当时,大家都很惊慌,准备拿枪跟狼群展开战斗。土著向导制止大家说:“这是一群饿狼,我们即使向它们开枪,它们也不会后退的。一旦狼扑上了汽车,大家就危险了。现在,还不如把车上的肉类食物丢给狼吃,待它们吃饱了,自然就会散去的。”

于是,他们把车上带的腊肉、火腿等,一块块往下丢。见到食物,这群饿狼的眼睛都红了,扔下去的食物一眨眼就被吃了个精光。但是,狼群还是不走。大家只好接着把所有的肉食都扔了下去。狼吃完以后,还是整齐地坐着,不愿离开。没办法,大家只好又丢了十几包饼干。狼嗅了嗅饼干,并没有吃。

突然,一只狼围着汽车转了两圈,又朝车前方跑去。不一会儿,那只狼又跑了回来,带着其它狼钻进了松林。当大家都认为已脱险时,狼却钻出了松林,跳到了雪地上。这一下,众人的心又悬了起来。但没想到的是,每只狼的嘴里都叼着一根大树枝,分别放到汽车的两个后轮下面。接着,狼群一齐钻到了车底下,使劲扒开车底下的积雪。工夫不大,狼又从车底钻了出来,跑向车的前方,头朝前,尾朝车头一字排开,嘴一齐拱到雪里,朝前推去。然后又一边四只头对头地一齐用强有力的后腿向后扒雪。这样路面渐渐露了出来。

车向前,狼就向两侧闪开,又一齐朝后跑去把树枝衔了回来……先打眼,后扒雪,狼每重复一次,汽车就能前进一段。大约在狼重复了十几次后,汽车前进了一里多地,到达了山顶,再向前就是下坡路了。

在场的人都对狼的行为感到震惊,也被狼感恩的举动深深地打动。

在这个故事中,人与狼不期而遇,人们为了自身安全,把肉制品给狼吃,本没有奢望狼回报,只求它们吃饱了快点离开。但当狼发现人们也处在困境时,就毫不犹豫地帮助人们走出困境,以报答人们对它们的“施舍”之恩。这就是狼的知恩报恩。一群以肉食为天性的动物竟然放弃到手的美味,如果没有知恩的心理它们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扪心自问,在我们眼中被视为低等的动物,甚至在我们眼中被视为凶残的具有一颗真正“狼心”的狼都知道他人对自己的恩情,那么,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是否更应该明白他人的恩典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某区青少年保护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感叹,做了十几年学生帮困工作,约为3000多名孤儿和贫困家庭孩子牵线搭桥,使他们在学习期间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大部分受助学生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但不知什么原因,很少有人想到对那些曾经帮助他们的好心人说一声“谢谢”,更不用说有任何行动上的感恩了。虽然当初帮助过孩子的好心人并不求有所回报,不过现在的情形让他们有些心寒。昔日的孤儿如今长大了,他们或事业有成、或结婚生子,可他们似乎忘记了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恩人。那位工作人员说,他曾在马路上遇到过一个当年结对的孤儿,但对方故意绕道躲开了。“或许他们是怕难为情,怕被人知道曾接受帮助‘不光彩’的过去。但从那孩子的眼神里,我根本看不到一丝愧意,相反,他是满不在乎冷漠地离开了。于是我开始反思,当初我们在给予那些孤儿物质保障的同时,或许忘了教他们什么叫‘感恩’。”

一个人不知道感恩是很可怕的。一个不知感恩父母、不知孝敬父母的人,是不可能对社会和他人心存感激的。一个不知感恩为何物的人,必然会漠视父母、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关爱,这样的人往往会被别人视为没有教养,难以被社会认同和接受,因而要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是很困难的。

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没有人生来就应该为你付出什么。他人对你付出的爱,是因为他们有责任感,他们善良,他们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他们希望这世界因自己变得美好起来。如果你享受了别人的优待和关照,就要心存感激。若是你对此贬低忽略,那你永远也不会懂得“爱心”的真谛,也不配得到这一切。

建议一: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感恩”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这种人即使长大后也很难被社会认可,成功与他更是无缘。因为成功不是一个人的事,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谆谆教诲,亲戚朋友的关心,同事的热情帮助,领导的信任……这些都是一个人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人没有知恩感恩之心,必定会得不到他人的帮助。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铭记。记恩,并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把施恩的爱心传递下去,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建议二:别让孩子把他人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

感恩首先要知恩,就是要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也还有许多人的创造和奉献。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承担一份歉疚,并准备为感恩回报而付出努力。但是在当今社会,却有许多人忘记了那些帮助过、照亮过、爱过自己的人,甚至还要去伤害他们。我们身边的“啃老族”就是一个例子。这些好高骛远、拈轻怕重而不愿就业的年轻人,吃靠父母,住靠父母,结婚靠父母,房贷靠父母,养孩子靠父母,工作几年了没有一分钱存款最后还是靠父母,感恩之心严重缺失。试想一下,一个连父母恩情都不知晓的人,你又如何让他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一位母亲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在我儿子五岁的时候,我曾带儿子去看望朋友。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在我们吃饭的时候,朋友把自己盘中的大海虾给我儿子吃,却被我挡了回去。我说:“你不要这样惯着他,长此以往,他会以为大人把好吃的好喝的留给他是应该的。”朋友笑着说:“这不是我应该做的吗?我们这些受传统教育长大的人,不一直都这样做吗?”我说:“你要让孩子知道,他喜欢吃的喝的,大人也是喜欢的,之所以省下来留给他,是因为爱他,让他懂得感恩;如果孩子从小就认为父母为他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这样的孩子不懂感恩。”

建议三:告诉孩子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并非是无偿的

在“知恩”之后,孩子就会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当前的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父母宠,外公外婆爱,爷爷奶奶亲,“所有人只为他一人而动”,家长把养育孩子当成自我情感的满足,处处给孩子创造优厚的生活条件,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报。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久而久之,很多孩子都认为得到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爸爸妈妈为他所做的事情当然也是他们应该做的。这使得孩子只要求别人关心、爱护、让着自己,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感激他人。其实,孩子是一张白纸,他的这种行为肯定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

一位母亲说:“我家儿子可以说被爷爷奶奶惯坏了,什么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每天晚上都必须把爷爷当马骑,直到爷爷累得喘不上气、爬不动为止。孩子上幼儿园了,我把他接到自己身边,在他高兴之时,试着一点一点地向他提出我的需要。没想到,他真学会关心人了。有一次,我用小榔头给孩子敲核桃,一不小心却把自己的大拇指给敲着了,疼得我直嚷嚷。没想到,孩子闻声走了过来,一手握住我的左手,另一手轻轻地抚摸我的大拇指,还用嘴给我轻轻地吹气,‘妈妈,还疼吗?’当时,我真得很感动,我表扬他,‘不疼了。谢谢你,宝贝。你真像个小小男子汉,懂得关爱、体贴妈妈了。’”

总之,你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对你的爱虽说是无私的,但是也希冀你的关心与安慰,哪怕是一点点,哪怕是微乎其微,父母也是很知足的。

建议四:让孩子知道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辛苦

其实,现在有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是什么,也不知道父母的收入是多少,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在孩子的心里,他们认为这是应该的,父母就有这种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的义务。而我们许多做父母的也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身体健康就行,所以往往是任劳任怨。但是,请我们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光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从某种程度上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14岁的小飞是某市一所中学的初二学生,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3年前,她的父亲下岗了,全家人只有依靠母亲几百元的工资生活。为了生计,小飞的父亲开了一家小吃店,每天起早贪黑经营着。虽然一个月下来,能净赚1000多元,但是除了应付日常开支,也就所剩无几。

前一段时间,小飞在商场看上了一套价值2000多元的游戏机,就缠着父亲要买。母亲知道后,劝道:“你爸爸辛辛苦苦一个月才挣1000块钱,那一套游戏机就是你爸爸两个多月的血汗钱啊。等咱家富裕了再买吧!”从小任性的小飞并没有听母亲的劝告,反而是又哭又闹,执意要买,无奈的父亲一咬牙,走进了商场……

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父母的辛苦,又怎么会知父母之恩,感父母之恩呢?

建议五:别总把孩子当中心

“父慈子孝”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家庭和谐的基础。但是,这一传统美德随着物质生活的空前改善和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在这“四二一”的家庭教育中,无论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喜欢处处迁就孩子,处处替孩子着想,哪怕当牛做马也无怨无悔,于是便出现了“父太过于慈,子全然不孝”的现象。孩子成了他们的“掌中宝”,成为任何意愿都必须满足、不可违拗的小皇帝,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呼风唤雨,有求必应,一家人必须围着他的指挥棒转。与此同时,父母成了奴仆,必须为家庭无偿劳动,无私奉献。于是传统的“孝子”便引发出新的时代含义——孝敬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要让他懂得知恩图报,孝敬父母,实在是太难了。

所以,作为父母,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培养孩子独立的思想和行为,而不是一家人围着他团团转。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理性地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待世界,体味到他人对自己的关怀。作为父母一定要铭记,良好的家庭环境、亲子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利。

总之,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为和谐社会有用的一员,就要培养他们的感恩之情,要让他深入了解“恩”,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并施“恩”于需要之人,唤醒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从而营造温馨的富有人文关怀氛围的社会环境。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以通俗浅显的文字和一系列脍灸人口的故事编写而成。同时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及家教特点等,作了简明的介绍。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家庭教育不仅有历史的时代性,而且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当我们阅读《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时,对家教的历史遗产要注意剔除其封建糟粕,并有批判的精神和阶级分析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吸取其精华。
  • 爱得对,父母不会累

    爱得对,父母不会累

    亲子教育圣经!本书内容提要:现代父母常感叹和孩子之间出现了代沟,种种以“爱”之名但掺杂了太多的期望的行为。反而让孩子产生了抗拒。父母对孩子的爱出自于本能,但并非所有爱的方式都是正确且理智的。爱得对,爱是最好的沟通方式;爱得不对,爱反而会变成压力和障碍。本书分成七大部分,从42个法则,指导父母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爱孩了,教养孩子不仅变得轻松、愉快,也能培养孩子乐观且正向发展的人格。
  • 父母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父母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每一个微笑、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将会成为孩子精神上的阳光;相反,每一句粗暴的呵斥,都足以将他们脆弱的尊严击得粉碎、无地自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教育。谁能在施教中有效地利用鼓励的力量,谁就是成功的教育者。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有容纳百川的胸怀,寻找出孩子值得肯定的亮点,去鼓励他、教育他,这样,孩子不但会愿意纠正错误,而且会更加积极、努力地去思考、去创新、去实践。”
  •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随着晚婚晚育观念的普及,父母进入更年期时孩子大多也处在动荡的青春期,当不安分的“青春期”撞上了孩子们口中的“更年期”,当矛盾激化到难以调和时,一场场或冷或热的家庭“大乱斗”不可避免地上演。“青春期”VS“更年期”,碰撞出“火花”的两代人,在亲子大PK中,如何化解双方的矛盾,“两期”如何相处,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的现实难题。本书从生理、心理等方面分析了“两期”冲突的原因,为陷入冲突苦恼中父母提供建设性意见、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方法。
  • 跟小学生的烦恼说拜拜

    跟小学生的烦恼说拜拜

    不受老师重视怎么办?上补习班了成绩还上不去怎么办?被同学孤立怎么办?家长老师闹意见了怎么办?……小学六年是奠定一生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些常见的烦恼不仅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那么,怎样才能化解这些烦恼,让小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轻松快乐上学呢?作者在书中讲述了40个鲜活有趣的校园故事,剖析了小学生学习生活中常常会产生的各种烦恼,帮助小学生正视问题,找到解除烦恼的办法。作者总结出的158个“解除烦恼处方”,让小学生轻松化解“学习成绩”“师生相处”“同学交往”“自我管理”四大类烦恼,彻底跟烦恼说拜拜,健康快乐地成长。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情深不负你我

    情深不负你我

    人生能有几个八年。最初,大学相识的他们,甜蜜相恋,成为众人眼中模范情侣,一场天灾人祸却令有情人被一道墙分隔两地。三年后,他躲,她追,他自知早已不是大学里风光无限的天才小生,配不上美好迷人的她,极力掩盖自己的心意。再次相见,她依旧美好如初,身边不乏优秀的追求者;可是他却早已褪去了大学时期属于他的那些自信与傲骨。命运轮回,兜兜转转,恩怨繁华之间,二人能否再次重温旧梦?
  • 神医鬼王

    神医鬼王

    她,是穿越鬼医,穿越而来,居然悲催的在生孩子。他,是叱咤风云的王爷。遇到她,他原本的计划全部都被大乱。盛世风云,红颜天下,二选其一,奈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公子独宠:医女倾城

    公子独宠:医女倾城

    一朝穿越,钟灵毓成了女儿身男儿装的继承人。庶妹满腹心机,誓要置她于死地;师傅怪癖,教她习武鬼哭狼嚎不断;皇子夺嫡,将她扯进政治中心;随后出场的对手个个都是狠角色!无妨,都过来吧!本就医术无双,屡次对她下毒是个笑话;千锤百炼出绝世武功,血雨腥风也能一笑而过;屡出奇谋,引来各方势力觊觎;扮猪吃虎,打得敌人心服口服。红装上身,惊艳天下,一边走在步步惊心的权力漩涡,一边闲云野鹤的游山玩水。谪仙公子,神勇将军,不羁门主,异国太子,均愿与她生死相随,许她一生独宠,而她会选谁,陪她共度一世繁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朱湘全集·书信卷

    朱湘全集·书信卷

    书信卷收录了朱湘的《海外寄霓君》(1934年,北新书局出版),《朱湘书信集》(1936年,天津人生与文学社出版),以及陈子善编的《孤高的真情朱湘书信集》(200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的《集外》,另新收朱湘逸信1封,将朱湘书信比较完备地收录,全面展示了朱湘与当时文化名家的交往和朱湘的生活、一些作品背后的故事,读者可以从中感知那个时代的文人风骨和社会世情。
  • 纵横四海:王妃偷心攻略

    纵横四海:王妃偷心攻略

    【本故事纯属虚构】她是现代盗墓世家的首领,惊才绝艳,异世重生,却穿越到了一具被活埋在地宫的不知名身体。活埋啊!被慢慢折磨窒息而死的痛苦,让她愤怒了。她要复仇,她要让幕后之人付出代价。谁成想,真相是这样的残酷。家人的背叛、爱人的另娶。她发誓要讨回公道,所有人都别想逃。
  • 溺宠,战王的失忆狂妃

    溺宠,战王的失忆狂妃

    苏梦黎,相府嫡女的她,身份尊贵,却因为五年前的一场意外失了所有的记忆,还落了个未婚先孕的荡妇骂名。失忆怎么了,这不妨碍人家发财,赌场照开、花酒照喝,日子过的好不逍遥。未婚先孕,大龄剩女一枚?看看身边的萌宝儿子,某女骄傲道"有子如此,胜过美男一箩筐。“每天抱着自家团子,看着账本,算计着大把银子入账,外带偶尔调戏美男,某女这小日子过的好不滋润。直到有一天,一道赐婚圣旨将她的美梦惊醒,常言道婚姻是坟墓,于是某女决定…片段一(拒婚篇)某管家道:“王爷,我家主子说这聘礼若是没个万两黄金,还是请回吧”“原来王妃这般爱财,来人将聘礼都抬回去。”某王爷似是恍然大悟道,“回去将这一百万两黄金换成碎银,让王妃好好数数,看看本王那个的诚意够不够。”某管家稳住趔趄的步伐,又为难道:“王爷,小姐亦是倾慕王爷许久,但是小少爷的存在怕是有辱皇家名声,所以…”某王爷笑靥如花道:“无妨,父皇前些日子刚说要抱皇孙,这真可谓是一举两得,本王的决定果然英明。”某管家只觉头顶一阵乌鸦飞过,好吧战王不愧是战王,这心理素质、这思维方式果然是非常人所能及的。片段二(貌似逼婚篇)某女将一把匕首抵在眼前绝美男子的颈间,道:“王爷,我们那事,您看?”某王爷轻笑:“那事?好办,你看是你嫁我娶还是我娶你嫁?”靠,这有差吗?某女一时心中郁结,某王爷啪的打掉某女手中的匕首,温香软玉在怀,邪魅道:“还是王妃现在就从了本王?”片段三(溺宠篇)“王爷,王妃今日将侧妃打了。”“严重吗?”“看着挺严重的,侧妃嘴角都渗出血来了。”“那还不赶紧宣太医,打这么重,王妃的手肯定疼。”搞了半天王爷关心的原来是王妃的手疼,某侍卫险些晕厥过去。“王爷,王妃正和一男子喝茶。”“嗯。”某王爷很是淡定,不就喝个茶吗,反正他家王妃又那色心,没那色胆。“可是,那男子说是世子殿下的爹,王妃的夫。”那侍卫话还没说完,已经看不到某王爷的身影,不禁暗叹,战王的速度果然不是吹的。萌宝篇亲们自己yy吧,此文一对一,女强男强,强强对决,女子气得了小三玩得起阴谋,男主身心干净,溺宠无限,萌宝团子耍得了酷卖得了萌,犯得了二,偶尔为了亲爹算计亲娘,亲们放心跳坑吖。
  • 娇妻难追:高冷总裁,超腹黑

    娇妻难追:高冷总裁,超腹黑

    当她已为人妻,打算平淡过完一生时,消失了八年的他再度出现……霸道如他,没有任何的解释,强行将她带到他的身边。牧子骞,你以为我还给你再伤害我一次的机会吗?别做梦了!
  • 人间耳录经(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人间耳录经(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甲申岁末,山西作家组团赴韩国作一周游访。作家们平日或有闲暇,不乏聚会,难得有十数同志如此多日朝夕相处,结伴共同休闲。男士离家,群雄麇集;长夜漫漫,旅途遥遥;口欲耳欲驱使,不约而有同好。故卧榻两侧、车辆上下,人人献艺,各各卖弄本事。说故事、讲笑话,侃黄色段子、来文字游戏,竟成旅途一大节目。韩国风景秀丽,所谓赏心悦目;而有“说部”相伴,同行诸君益发乐甚。
  • 关河梦

    关河梦

    楼船夜雪瓜州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一举收复关河洛,不知消得几分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