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563800000002

第2章 奶白的羊汤

母亲那时刚返了城。她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城市。天光微明的清早,她把辫子的每根发丝梳得理理顺顺,抹上香喷喷的雪花膏,穿好前夜洗了又洗的白制服,一路哼着“甜蜜的工作甜蜜的工作无限好啰喂”的小调,通身清香地盛开在回民饭店的柜台前。

母亲那时是一名快乐的收款员。

饭店门口,顾客已排了老长,过道都满满的。母亲麻利地接过一张张被捏出了皱纹和汗湿的零钱,兑换成各色小票,看着他们心满意足地换来黄莹莹蓬松松的大果子、豆香阵阵的浆子和起层无数的油盐烧饼。

一个小伙子像是加了塞儿。他从兜里悄悄抓出一把香烟,从窗口递了进来,羞赧地不抬头。母亲微微一笑,把票给了他,没有像今天的火车站售票员一样,狠叨叨地将他驱逐。小伙子是坡上老巴夺卷烟厂的,一宿夜班下来,眼圈黑黑的。他每次只买两根大果子,装上了就飞鸭子一样往厂里跑,都不能消消停停地坐下来。别人一买就是三斤五斤的,盛走满满一盆;他若来了,也在后边规规矩矩地排着,不知要何时才能吃上这口果子。只要收款员愿意,顾客是不挑理的。那时人们的心,和美好的八十年代一样淳厚而宽容。

母亲的回民家庭里,没有吸烟的习惯。那把带着俄罗斯风味的卷烟,被母亲收工以后,分给了几个店伙计。从此他们都抢着帮母亲擦地。

太阳升起来了。花园街坡下,低矮的新发屯沐浴在白亮亮的光泽里。

站了一个早晨的母亲,抻了抻腰背,细细地洗濯起双手。她在这个柜台收了七八年的款,辞了工,又做小吃买卖,跟零钱一直打着交道。她总恐吓我说:“世界上最脏的就是钱,摸完了一定得洗手。”

中午饭口到时,母亲又是一身洁白站在柜前,身上无一星油斑。饥肠辘辘的顾客汹涌而至,店铺里涌动着酷夏一般的热流。

水爆肚熘胸口扒肉条烧子盖。半斤蒸饺两屉烧卖。翻来覆去就那么几样的老回回菜,蒙受着远近百姓无比的痴迷。老主顾里,汉民多于回民,来得久了,回回事都懂个大概,牛羊肉也都吃得惯了。

点得最多的,算是羊汤。

东北饭馆的羊汤,用料没那么精细,都是心肝肚肺一类的余料,不比在家里做事,一定用好肉。但就是这一碗杂碎,已然使食客情不能已。汤出锅时,白白的蒸汽扑满了灶房,浓香漾到了大堂去。伙计忙活着,将乳白色的汤汁浇进一只只张着大口的青花瓷碗里,托盘一盛,晃晃悠悠就送上了桌。

我至今无法想象,一碗如牛奶一样白汪汪的羊汤,该是多么诱人!自幼及大,走南闯北,我所见过的羊汤,都是清汤清水,间或也有泛着乳黄色磷脂的,却从未见过牛奶一样白的。一再跟母亲确认:“真是牛奶一样白?”母亲一脸平静,说:“那是老辈的手艺。”

老饭馆,确有深不可测的手艺。在八十年代初的哈尔滨,国营或大集体的清真饭店屈指可数。自太平桥至秋林广阔的一片地界,唯新发回民饭店这一家。绝活好几手,最有名的当属烧饼,层层带油盐。现在还有人说,真怀念那时于师傅打的油盐烧饼,不用就菜,干吃就能吃好几个。这于师傅,便是我的姥姥。据说姥姥做面案儿,一百斤面必放八斤油,打出的饼子一般大小,比模子打的还圆。有质检人员来突袭,挨个过秤,次次赞不绝口,说这么好的烧饼,哈尔滨没有第二家。人一走,饭店主任就说:“于师傅,这几天少用点油吧。”耿直的姥姥不紧不慢地说:“他来我也用这些油,他不来我也用这些油,不就是这么要求的么!”

那时的回民饭店,要求半数以上员工须是回民。不单主任、灶师傅,连端菜的服务员也得是,马虎不得。这根基大抵太牢了,母亲后来领着年幼的我下馆子,进门总是四下搜查,见壁上有都瓦[1],才肯坐,再问主人贵姓。有的满口喊着“是回民是回民”,可一报姓氏,母亲觉得陌生,不像老回回姓,转身扯着我就走了。

不是回回多事,是世道变得太快!赶等近两年,已不图老板定是回民,只要上灶师傅是,出来见个面,说句暗号能对上,这饭也就皱着眉头吃了。

一次,我与母亲逛到一家糕点铺,见门上有清真字样,就进去要称点什么。店主是个女的,几句话,气息就不大对劲。我与母亲暗暗相觑。

母亲问:“朵斯提儿[2]?”

她翻翻白眼。

再问一遍,还是装没听见。母亲急了,扯了嗓门嚷道:“你是回民么!”那女的也急了,五官聚拢在一起据理力争:“纯回子[3],我们一家都是纯回子!”

我们夺门而逃。

又一次,我在北京饿昏了头,见大栅栏胡同深处有家面馆,门脸俨如西北,蓝招牌左右两个底角,注着小小的清真二字,就进去点。主人迎出来,我本未疑心,只是受母亲传染本能地问了句贵姓,抬头瞧瞧面孔,就觉得不妙。问是清真么,答说怎么不是。我瞪了他一眼,跳出门外再一细看招牌,左下角确是一个清字,可右下角——竟仍是一个清字!

原来是家“清清饭店”。

这样的窘遇,在三十年前新发回民饭店的员工看来,分明天方夜谭。母亲追溯得越多,我越是觉得那个逝去的年代,神奇而遥远。

母亲说,那时要求服务员,不许戴戒指,不许抠鼻子挠耳朵,要勤剪指甲勤洗手(这似乎理所当然)。还有一条:端盘子,大拇指头要高高跷起来,不能碰到菜盘的沿儿上。回民家庭长大的青年们,谨严地做到了一切。那是多么贫瘠而粗糙的八十年代,可清洁的尊严,被彻底地实践了。

每日打烊前,年轻的店员都要打扫卫生,不是抹抹桌子拖拖地了事,而是要蹲下来把每张木桌铁凳的牚子,擦拭得一尘不染;水磨石地面上的白牙石子儿,要蹭得洁白如雪,光亮可鉴。母亲说她那时从没觉得是在擦公家的地,若哪里没擦到,就像自个儿身子没洗干净一样难受。小小的饭店就这么出了名,全区的同行都来参观,来往顾客没人不夸回民的干净。

突然有一天,主任要找母亲谈话。

母亲心说,完了。此前她刚闯了一桩祸。那是一个春天,长寒的大地复苏了,仓库里有一袋放了一冬的土豆,眼瞅就要发芽。有人说,扔了吧。母亲从小受姥姥的教育,固执地认定浪费可耻,于是阻拦说:“别扔,我给你们做拔丝土豆吧!”

母亲讲这段时,我哈哈直笑:“那个菜不是拔丝地瓜么,怎么,土豆也能挂浆啊?”

母亲一瞪眼:“土豆怎么就挂不了浆!”她的目光柔和了下来:“小时候看人家孩子崩爆米花,馋得要命,咱家买不起苞米,你姥姥抓了一把黄豆,不也噼里啪啦给我们爆出花来了!”

她显然找到了怀想的状态,停不住了,音色俨然变成了那个扎小辫的少女,洪亮地模拟着:“都伸手,刮皮儿啊!”

伙计们七手八脚地把麻袋拖出来,抓了两角一抖,硕大的土豆呼啦啦散了一地。被剥下的皮子,散发着青涩的气息,满满一大盆土豆改头换面。

灶房里的母亲早就迫不及待了。她戴上老师傅才能戴的大围裙,撸胳膊挽袖子,操起大勺就开始颠。白砂糖跳进油锅,熬成了油汪汪的糖浆,给光着身子的土豆块儿穿上了油晶晶的盛装。母亲手腕一抖,金亮金亮的土豆盛了上尖儿一盆。谁也没料到,天天收款的母亲还会这一手;谁也不知道,因我的姥爷无常早,姥姥长年做面案儿,没白没黑的,懂事的母亲八岁便登灶台,给一家六口做饭。

母亲得意地说:“瞅瞅,丝儿挂上没?”

年轻的伙计们眼睛都直了,密密地围了一圈,用筷子小心翼翼地挑着。出来了!出来了!浓稠的糖浆变成无数条金黄色的丝线,越抽越细,越拔越长,暗淡的小圆桌顿时金光耀眼。一个淘气的小伙子高叫着持续拉扯,一直拉到了两米开外,那线竟还没有断!大家兴奋地顾不上吃,冲着母亲夸夸鼓起掌来。沉闷的小店,迎来了最沸腾的时光。

谁承想,队伍中出现了叛徒。有人告密了。第二天,主任见油少了半瓶,脸拉得比茄子还长。他把大家集合起来,厉声厉色地吼道:“说,谁让你们做的!”谁也不敢抬头。母亲一个箭步站出来:“跟他们没关系,是我做的!油是费了点儿,可是那些土豆做出来就吃了,不做出来,不也浪费了么!”那股犟劲,简直和当年的姥姥如出一辙。

主任眨了眨眼,把大家解散了,只留下母亲。不想,却改了和善的口吻说:“小尹子,把你调到后厨来,你乐意不乐意?”

母亲一愣。那年月,上灶是实打实的手艺活儿,都是摔打多年的老师傅在把持。前台的小青年,平常根本靠不上前。母亲才知道,自己偷做土豆的事,被马师傅知道了。

这马师傅,可不是等闲之辈。人称老马太太,一口声壮气高的关里腔,先前同姥姥就是同事,姥姥退了,她还在灶上,小胳膊干瘦干瘦,一只手抓起大勺就哐哐颠起来,直颠得菜肴翻腾,火花高溅,再看大勺里的菜,竟同时炒了四份。她包饺子,两只手分别按剂子,一根擀面杖能擀出两张皮。店里店外,无人不佩服。顾客来了,见马师傅在灶上,就低低提示:“今儿咱点俩好菜”;若发现不是马师傅,而是蔡师傅,顾客宁可走掉,下次再来。

一身绝技,多年不传人,唯独相中了母亲。马师傅说,这小尹子干净利索,眼里有活,还闯世,老师傅不在敢动火,是块学回回菜的好料。

我常想,若是母亲当年得了马师傅的真传,往后自己开了店,一准名扬全城。可就是这个众人羡慕的差事,母亲竟把它谢绝了。那时候没有帮厨,肉料进来了,上灶的自己拾掇。母亲眼见过马师傅坐在小凳子上,面前是一大盆子的牛肚羊肚,血糊糊臭烘烘的一大堆,清清的一盆水那么快就变成了腥黄色。母亲一呕,连忙退了出来。而那马师傅,也是好干净、要脸面的老太太,洗起这肚子来,却是眉头都没有皱一皱。回回常说,以水为净。再脏的东西,只要有了水,就能把它变干净。

蓝蓝的布幌子,带着伤怀的气息在风中渐渐静止。

三十年后,当我意识到母亲并不经意的讲述中,除了诱人的美食,还藏着那么多今世不在的品性与情谊之后,我几乎是惊慌失措地奔跑在故乡,在那被世人常以粗野相论的新发屯,在那陡坡之下一洼开阔明亮的平地,寻找母亲青年时代坚守过的故地。然而,那老店的原址,已屹立起一幢写字楼,连街边新易的那处店面,也在街区改造中,不知去处。

想起那碗我从未见过,但仿佛就在面前冒着腾腾热气、散发着浓浓肉香的奶白羊汤,心中满是怅然。“你们的羊汤到底是咋做的?”我不止一次冲动地追着母亲问,“没有增白剂,不加牛奶,甚至不用骨头熬,不用油煎——它咋可能就那么白那么白!”

母亲沉沉地叹了口气:“这绝招我们谁也没有学下来,要问只能去问你马姥了,饭店的老人就剩她一位了。”马姥!我猛然一惊,母亲说的是马师傅啊,那个一只手把装着四份菜的大勺颠得火花高溅、把一堆堆牛肚羊肚洗得干干爽爽的老太太!三十年了,母亲竟像马姥当年一样老了。

2012年5月15日

原载《北方文学》2013年第2期

转载《散文选刊》2014年第2期

注释

[1]都瓦:回族经堂语,原意为祈祷,生活中引申为写有阿拉伯文的清真标志,多以标牌形式悬挂于回族家庭、饭馆等场所。

[2]朵斯提儿:回族经堂语,“朵斯提”系波斯语音译,意为朋友。东北、华北等地回族习惯加入儿化音,以表亲近。

[3]回子:旧社会对回族人带有歧视色彩的称呼,回族内部忌讳使用,多自称“回民”“回回”“穆民”等。

同类推荐
  • 安达路西亚水手的夜曲

    安达路西亚水手的夜曲

    从喀提思到直布罗陀,多么好的小路。海从我的叹息,认得我的脚步。啊,姑娘啊姑娘,多少船停在马拉迦港!
  • 萧红散文集

    萧红散文集

    本书汇集了萧红的多部散文,精选了作者的著作:小黑狗、中秋节、烦扰的一日、夏夜、蹲在洋车上、镀金的学说、饿、祖父死了的时候、初冬、同命运的小鱼、索非亚的愁苦、春意挂上了树梢、册子、剧团、欧罗巴旅馆、孤独的生活等。
  • 天地颂(第三部)

    天地颂(第三部)

    “两弹一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不仅是增强国威的科学技术成就,也是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财富,以一种永恒的创造之魂铸成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永不言老的革命激情,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十年打磨,推出了洋洋洒洒的巨著《天地颂——“两弹一星”百年揭秘》,为我们留下了又一红色记忆。"
  • 河南文学史·当代卷

    河南文学史·当代卷

    本书共分为19章,主要内容包括:河南当代文学概述、“十七年”的河南小说、李凖的前期创作、“十七年”的河南诗歌、“十七年”的河南戏剧文学、“十七年”的河南散文与报告文学等。
  • 不存在的照片

    不存在的照片

    《不存在的照片》是樊小纯写作的一本虚构书信集,整本书的视角被分裂成了讲述者与隐藏的倾听者,但最终都拢归于作者本身的叙述。信件的一隐一显的两位主角去看世间万物,通过摄影、绘画、建筑、文学所关涉的场景,来讲述世界的景观——秩序下的自我与他者。
热门推荐
  • 秘诀:度过人生的冬天

    秘诀:度过人生的冬天

    本书以小故事大道理的形式,叙述了大量中外名人的励志故事,从中总结出应对人生困难的办法,包括调整心态、如何发现身边的机遇、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等等,故事通俗,内涵丰富,对人多有启发。尤其在当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如何渡过经济的寒冬”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 异兽天灾

    异兽天灾

    神罚元年,异兽频频入侵,人类文明岌岌可危。面对天灾,联邦消极抵抗,平民失去信仰,惶惶度日。主角就诞生于这个生无可恋的年代,习惯了生离死别,麻木了尸山血海,他决心反抗,为芸芸众生开辟一片光明的未来。生命很脆弱,但生命的种子很顽强。活着很艰难,但活下去才是希望。在痛苦中历练,在灾难中成长,昔日的胆小鬼,已然百炼成钢,但前方道阻且长,他又能走多远呢?
  • 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

    欲知世界各地之真相,可取此书读之。马可·波罗,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旅世家。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尼古刺·波罗和叔叔玛窦·波罗,途经中东,历时蹬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著成《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记述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
  • 孔子:中国精神的塑造者

    孔子:中国精神的塑造者

    《图说世界名人:孔子(中国精神的塑造者)》介绍了,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家及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国家及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 开天尊途

    开天尊途

    他走出丛林,他拥有人文始祖的血脉,他继承远古文明的馈赠;他踏入星空,他揭开宇宙起源的秘密,他实现人类进化的终点;他叫袁敖......
  • 残王毒宠,傻妃太妖娆

    残王毒宠,傻妃太妖娆

    一朝穿越苏木木成了代北王朝的大公主苏子钥,说是公主可是苏子钥因为一次年幼时的发烧烧坏了脑子,成了傻子口不能言又聋又哑,因此成了在皇室之中笑料般的存在。他是天昭国的一代战王却因一次意外双腿被废,容貌被毁风光早已经不在。一傻一残世人笑言“绝配”。可苏木木怎么也没想到,这位传说中残疾的战王给她诠释了“绝配”的另一种意思。
  • 远古求生大师

    远古求生大师

    且看一个野外求生小白如何一步步爬上远古食物链顶端!
  • 宋医生又招惹了桃花运

    宋医生又招惹了桃花运

    【甜宠+1V1】范桃花之所以叫范桃花,是因为算命先生说她命里终有一个桃花劫,躲也躲不过,唯有改名来挡煞。所以她硬生生的顶着这个名字被同学们嘲笑了二十多年。在她二十四岁那年,宋清风出现了。这个男人打乱了她所有的磁场,令本就不走运的她更是倒霉不已,第一次见面,居然是范桃花上厕所没带纸?!如果再给她一次选择的机会,她宁愿直接用手擦!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奇特最胜金轮佛顶念诵仪轨法要

    奇特最胜金轮佛顶念诵仪轨法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