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4700000020

第20章 1950年

1月15日晚上,毛泽东在苏联列宁格勒基洛夫歌舞剧院观看列别杰娃主演的一场芭蕾舞《巴亚捷尔卡》。在演出后,毛泽东派代表团成员登台给列别杰娃献花篮。台上台下的鼓掌和欢呼声融合在一起。列别杰娃谢幕五六次之多,观众仍不散场。列别杰娃意识到掌声如此热烈非凡的原因之所在。于是面向毛泽东鼓掌,用手连吻三四次。毛泽东也甚为感动,露出真挚的笑容,不停地向大家招手还礼。[96]

2月7日,毛泽东在苏联莫斯科到国立实验大剧院观看《天鹅湖》。[97]

2月21日,毛泽东离莫斯科回国,本日到达新西伯利亚。午夜时分,毛泽东、周恩来到大戏院看演出。热情的演员们几乎等了一夜,晚上演出结束后一直没有卸妆。毛泽东到后,他们立即演出了芭蕾舞剧《伊戈尔王子》的一个片断。[98]

2月,毛泽东在沈阳中共中央东北局剧场观看了沈阳京剧院创作演出的新京剧《美人计》。第二天,毛泽东见了剧团的主要演员。秦友梅和尹月樵努力抑制内心的兴奋,给毛泽东表演了两段京剧清唱。毛泽东听后和她们唠家常,问她们叫什么名字,家里都有什么人?还对《美人计》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毛泽东对沈阳京剧院的戏改工作给予了表扬,他高兴地说:“你们替党做了许多工作,今后要在戏改方面多作贡献。”[99]

春节期间,中国评剧院应邀去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演出新评剧《刘巧儿》。

《刘巧儿》本是新凤霞在当时演出次数最多的一个剧目,但由于是给毛泽东和周恩来演出,她仍不由得感到兴奋和紧张。新凤霞坐在纺车前面,摆好纺线的姿势,等待着开幕,台上台下都十分安静。幕前音乐响起来了,大幕慢慢拉起来了,灯光也从扎着大红辫根、穿着蓝印花土布衫的巧儿的脸上照到全身,然后放大光度和照射范围,把整个窑洞照得通亮。就在这时,不知怎的,原来十分安静的剧场忽然异常活跃起来,有讲话的声音,有欢笑的声音。新凤霞想,这是怎么一回事呀?是自己的化妆、服装出了问题?还是纺线姿势不对……就在她心里突然涌出一大堆问题的刹那之间,板胡拉出了“过门”,已经到了她应当张口唱出“刘巧儿生来手儿勤,织布纺线都认真”的时候了,可是新凤霞把这头两句词全忘了。

忘了也得唱,不能停,这是做演员的规矩。新凤霞强制自己镇静下来,有音无字地勉强唱完了这两句,从第三句起才正经唱下去。镇静下来以后,新凤霞才听到来自观众席的声音:“窑洞,窑洞!”她顿时明白了,领导同志们看见舞台上的窑洞,回想起过去在延安的生活了,是这些引起他们的欢笑的。这是评剧院在剧场演出时从来没有达到过的效果。

戏演完后,毛泽东站起来带头鼓掌,并且和周恩来等走上台来,大家是多么兴奋,多么高兴呀!但是新凤霞心里也难过,因为她第一场就忘了词。她唱戏以来,还没有出过这么大的乱子,何况这又是给毛泽东演戏呢!在新风霞胡思乱想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毛泽东已经走到她的身边。毛泽东非常高兴地说:“我们都很高兴,又看见延安的窑洞了。”“我在延安听过《刘巧团圆》的说书,想不到来到北京又看到《刘巧团圆》的评剧。”毛泽东又对新凤霞说:“你这个小鬼演得不错,可是功夫还不够,第一场刘巧儿头两句唱的什么我就没有听清楚。唱戏是给人听的,要咬清每个字,唱好每句唱。”[100]

[附注]新凤霞(1928—),评剧演员,天津人。解放后参加首都实验评剧团、中国评剧院。改编和主演了《刘巧儿》、《祥林嫂》和《白毛女》等剧目。以清新甜润、旋律优美的新派唱腔著名。

《刘巧儿》,评剧剧目,王雁编剧。1950年由首都实验评剧团在北京首演。写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姑娘刘巧儿,反对父母因贪图钱财,把她卖给地主;她和心上人赵振华经过斗争,终成眷属。

7月,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据范瑞娟回忆:晚上,我们化好妆后,看见中央领导同志进怀仁堂剧场时,也像战士一样,两个人一排,整整齐齐,队伍排了很长很长。

我演《思祝》上场时,后台有人告诉我,说她看见毛主席坐在第五排。我仍然沉着出场。那时演梁山伯思念祝英台,计算约定日期是用“一七”、“二八”、“三九”、“四九”一天一天推算的。我拿起一把算盘,先唱“思念贤弟”一段唱词,接着拉琴,然后计算日期。毛主席在台下看了哈哈大笑,说:“看你傻乎乎的。等你把日子算出来,祝英台已经嫁出去了!”这是事后坐在毛主席后排看戏的一位老同志告诉我的。演出结束后,毛主席在台下向我们挥手。负责接待我们的钟灵同志说,毛主席看了戏很高兴,欢迎你们下次再来;他代表毛主席招待我们到瀛台吃夜宵。[101]

[附注]《梁山伯与祝英台》,戏曲传统剧目。取材于民问传说。又名《柳荫记》、《双蝴蝶》。写祝英台女扮男装往杭州求学,得遇同学梁山伯,同窗三年,情谊深厚。后祝英台回家,梁从师母处得悉祝一片深情,如约往上虞祝府。但祝父已将英台许于马家,梁别去,悒郁而死。马家迎娶祝英台,花轿中途经山伯坟前,祝下轿奠祭,坟忽自裂,即投身坟中,坟里旋飞舞一对彩蝶,双双飞去。此剧明传奇作《同窗记》。川剧、滇剧、湘剧、赣剧等剧种均有此剧目,而尤以越剧最为著名,并被拍摄为彩色影片。又,此剧当时在北京演出时,仍名《粱祝哀史》,后拍摄影片时始定名为《梁山伯与祝英台》。

首届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期间,毛泽东在怀仁堂观看了盖叫天主演的京剧《一箭仇》。[102]

[附注]《一箭仇》,京剧剧目,又名《英雄义》、《曾头市》,盖叫天代表作,据《水浒》改编,但多与原著所叙情节相悖,写梁山卢俊义、林冲与曾头市史文恭同师,后卢、林聚义梁山。晁盖为史射死,卢、林下山报仇,与史相战不下;史文恭战败后逃跑,为三阮兄弟赚之登舟,水中将史擒拿。

盖叫天(1888—1970),京剧演员,工武生。以演武松戏著称,有“江南活武松”之誉。演出所塑造人物富有精神气质,讲究艺术造型,形成武生一个重要流派“盖派”。

毛泽东观看中国京剧院二团演出的《三打祝家庄》,当晁盖、宋江并列出场时,各自身后擎有“梁山泊主晁”、“梁山泊主宋”的大纛旗。他摇摇头说:“不对j这时候梁山泊主是晁盖,宋江当头头儿是后来的事。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嘛!”[103]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迷恋京剧高派艺术,经常看李和曾演出。“文革”以前的十多年中,李和曾还经常参加中南海的周末活动,表演清唱。有几次,中南海的工作人员特意安排李和曾先表演。他们说:主席还有工作,听了您的清唱就走。有一次,毛泽东观看了中国戏剧学校学生演出的《逍遥津》,问是谁教的。当他得知不是李和曾教的时,说;“《逍遥津》是高派的戏,要让李和曾教这出戏。”

有趣的是,毛泽东有一次在观看李和曾演出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可以作为他偏爱高派艺术的一种注解。他说:“解放以后的演员应当高歌,黄钟大吕,不要阴沉沉的。高派的唱法是好的。所有的流派,包括高派,都是好的,都要继承,又要发展。”

《李陵碑》是一出杨家将戏。说的是北宋王朝在金沙滩之战失败后,遭辽再次入侵,潘洪挂帅御敌,杨继业被命为先锋,率六郎、七郎出战,被困两狼山。杨继业派七郎突围求救,潘洪因七郎打死自己的儿子潘豹,乘危报复,不但不发救兵,反将杨七郎灌醉,绑在树上,乱箭射死。杨继业不见七郎和救兵,又令六郎回朝。最后,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困境下,杨继业含悲碰死在李陵碑前。一次,毛泽东在观看了李和曾演出的这出戏后,对他说:“杨老令公八个儿子死了四个,发发牢骚是可以的,但总的说来,他还是忠心报国、坚贞不屈的将领,所以不宜唱得太悲。你现在唱的有悲有愤,是对的,应该这么唱。”

还有一次,毛泽东在同李和曾说戏中提到《李陵碑》中的一句唱词。他说:“你唱的《李陵碑》里有一句唱词是‘方良臣与潘洪又生机巧’。我查了资料,没有查到方良臣这个人。是不是改成‘魍魉臣贼潘洪又生机巧’?”

毛泽东又进一步说:“唱古装戏要多看历史书,对历史事实,对古代人的行为举止和语言,都应当很好研究。”[104]

同类推荐
  • 幽梦影

    幽梦影

    《幽梦影》被称为“妙书”“奇书”,是清代文学家张潮所著的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其内容丰富,文笔优雅洒脱,行云流水,书中有花鸟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来,娓娓侃谈,实则深蕴理趣,令人遐思。读来轻松愉悦,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 超越生命的选择:思想者随笔(萨特卷)

    超越生命的选择:思想者随笔(萨特卷)

    本书是萨特哲学及生活的通俗汇编,全书内容是从萨特大量的哲学著作、戏剧、散文、随笔、传记的精选摘录而成的,并将存在主义哲学的精髓贯注其中,重点突出萨特的人道主义情怀及高昂的人生态度:对抗任何可能压制我们生命本身的外部力量,实现我们自由的选择并承担。本书在保留原作思想深刻的同时,力求行文浅显易懂,与读者的现实人生紧密联系。
  • 亲情·珍惜来自父母的唠叨

    亲情·珍惜来自父母的唠叨

    在成长的路上,你是否注意过那双在你跌倒的时候扶起你的大手?在外漂泊的时候,你是否想起过在家中盼望你归来的父母?在偌大的世界中,你可曾记得家给予你的温暖?亲情与爱在每个人心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默默地等你回来,不是每一个人连你痛狼狈的模样都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为你付出所有,可是父母却这样地爱着你。这个世界上有许多遗憾,但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痛的遗憾。除了学习和工作之外,请多花些时间陪陪父母吧!
  • 新视野下的文化与世界

    新视野下的文化与世界

    此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文学观察”,主要对当前文学界的重要问题做出探讨,并分析了一些具体的作品;第二部分为“影视评论”,对具体影视作品及相关影视现象做出了观察与思考,提出了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三部分为“思想管窥”,对当代知识界的话题与人物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全书试图用一种新的思想视野对当代文化进行关照,在当前语境中回应热点与前沿问题,并昭示一种新的想象与新的未来。
  • 一个人的收藏

    一个人的收藏

    著名音乐人、收藏家姚谦二十周年艺术收藏手记,《他们在岛屿写作》团队特别打造同名纪录片同步推出。二十年来,姚谦凭借小康收入和对艺术的一腔热情,陆续收获了众多19、20世纪的艺术珍品,既有西方印象派经典作品,又有常玉、徐悲鸿等东方大师之作。刘小东、蔡国强还在早期创作阶段,他便已收藏。有的青年艺术家,名不见经传之时,就被他慧眼识珠,而后名声大作。本书是姚谦关于艺术收藏文章的结集。作者深入浅出,分享了20年来艺术收藏的宝贵经验。从如何买下第一幅作品,到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藏方向;从学习辨别纷繁的艺术市场信息,到巧妙避开热门寻找突破。他的文字见解独到,心得丰富,即使是普通读者,也可从中一窥收藏的奥秘。
热门推荐
  • 中宫

    中宫

    十八岁的虞澜清,精明聪慧,倾城貌美,偏是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倔强性子,魏离费尽心思要娶苏瑶瑶,她用尽手段做了魏离的皇后。虞家的女儿,眼里实在见不得脏东西,她手段利落,把他的后宫搞得鸡飞狗跳。魏离不爱虞澜清。所以她的一切言行,都格外的碍眼。魏离说,虞澜清心思深重,阴险狠毒,为了虞家图谋后位,其心可诛。虞澜清笑,凄凄凉凉的眼神里裹着泪,她挑着眉眼问他:“皇上知道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么?”一日中宫,一世中宫。她是横行世间的鬼,不怕千夫所指,只为他渡炼成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试炼学院

    试炼学院

    那晚,月光被染成红色,他对着满村的尸体郑重起誓,必定手刃仇人。却在寻仇的过程中发现,杀死村人的并非某个人,而是一双无形的手,这双手,世人称呼它为宿命。
  • 清羽无殇之文才兄哪里逃

    清羽无殇之文才兄哪里逃

    上官孟婉:“对于祝英台这个人呢!我总结的结论是,这人太虎,好好地高富帅不要,非要嫁给穷屌丝,我快被你蠢哭了。对于梁山伯这个人呢!天真善良圣母玛丽苏。至于文才兄...”这时上官孟婉转过头对马文才喊道:“文才兄你今天抽风没,该吃药了。”
  • 神魔之争

    神魔之争

    突然虚仙界崩碎了,无尽的魔物冲了进来,林叶大惊,赶忙折回乾坤道门将汤格格带走!带着她跟夏雨破碎虚空!林叶逆上冲击,夏雨被带上战火纷飞的仙界,也被强行改变,成了天仙,而林叶因为七窍玲珑的关系,修为再度飙升到了金仙境,但这依然不够看……原本要参与进这场神魔之争!但是关键时候,那个在初始之地遇到的神秘女子突然出现了!真仙界破开缺口,你们可趁此机会脱离,回到原来的世界,机会只有一次……
  • 全家福

    全家福

    话剧围绕北京胡同里一家及其邻里几代人的悲欢离合,展现了一幅世俗生活画卷。
  • 山环水绕俺种田

    山环水绕俺种田

    现代一吃货,穿越到古代,变成小女孩。山清水秀空气好,可惜吃不饱。于是,吃货使出浑身解数,发财致富。
  • 江湖血

    江湖血

    明正德年间,皇帝朱厚照年少荒淫,昏庸无道。宦官刘谨专权,残害忠良,置百姓死活于不顾。于是群雄并起,秘密组织“杀龙除奸会”意在杀昏君,诛刘谨。群雄聚会 洛阳。落红山庄。天下第一庄。庄主是“一剑盖江湖”的武林盟主龙在天。正德五年(1510年)七月十六,艳阳高照。数十匹骏马直奔落红山庄。二里路外,就已望见盟主府门口九丈九尺九寸高的四方斗儿杉木红漆的旗杆,旗杆上飘动着绣文虎的三角朱红盟主旗。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破译人性弱点的密码

    破译人性弱点的密码

    本书分别从人性中的贪得无厌、自寻烦恼、缺乏目标、消极怯懦、沉溺幻想、优柔寡断、依赖借口、忽视细节、满腹抱怨、内心浮躁、爱慕虚荣、自私自利等几大弱点入手,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这些弱点,并正视自己,审视内心,发现自身存在的缺陷,进而战胜自身最顽固的弱点!
  • 射雕英雄传(第三卷)(纯文字新修版)

    射雕英雄传(第三卷)(纯文字新修版)

    《射雕英雄传》又名《大漠英雄传》,是“射雕三部曲”之一,下接《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这部小说历史背景突出,场景纷繁,气势宏伟,具有鲜明的“英雄史诗”风格。在人物创造与情节安排上,它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一味传奇,将人物作为情节附庸的模式,坚持以创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坚持人物统帅故事,按照人物性格的发展需要及其内在可能性、必然性来设置情节,从而使这部小说达到了事虽奇人却真的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