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02800000008

第8章 猪杰地灵

今天火遍朋友圈的新闻是,浙江永嘉的一头猪在庙前长跪不起。

永嘉是中土佛教的重镇,历史上出过玄觉禅师。他去岭南见六祖慧能,振锡而立,被慧能留宿一晚,称为“一宿觉”和尚。

消息出来后,有畜牧局专家称,这很正常,是猪有病,或者需要休息。网友作打油诗曰:“肥猪一跪成名,畜牲也通灵性?专家一语道破,实乃正常情形。”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稍后又出了一条新的消息:《庙前长跪的“二师兄”,当天晚上就被宰了》。是说主人并不知猪曾去庙前跪拜,而把它送到了屠宰场。

“被宰”是很庸俗的思维,如果我取标题:《庙前长跪的“二师兄”,当晚就跳出了畜生道》。“被宰”的标题体现了典型的功利主义价值判断。潜台词是:你一头猪,跑到庙前长跪不起有什么用呢?还不是被宰了?说不定不去跪拜还能多活两天。

庸俗之处在于,认为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多活一天总比少活一天强,哪怕是过着混吃等死的日子。但佛教不这么看。

佛教把死称为“舍寿”。就像穿一件衣服,旧了,破了,不能穿了,丢掉它。当一个躯壳坏朽的时候,也丢掉它,像舍弃一件衣服那么简单。舍寿这件事情,是不悲不喜、不乐不忧的。

但如果从出离畜生道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件好事。可以理解为前世业报已尽,终于有机会从畜生道中解脱出来,受生为人,甚至出离轮回。那么,“被宰”这种在常人看来的大厄运,对这头猪来说,非但不是坏事,还是好事。

只有特别贪著肉身的人,才会把死亡看成莫大的悲剧,对于通达的人来说,死亡不算什么。不仅佛家是这个态度,儒家也是这个态度。孟子说:“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真正可怕的是什么呢?是毫无意义地存活过。就像黑暗里从不曾点亮的一盏灯,不能照破无明长夜的漫漫黑暗。

试想:生而为猪,你的生命如何才能有意义呢?几乎没有任何办法。你生下来就注定要被豢养,被宰杀。你生命的全部,就是日复一日地吃了睡,睡了吃,直到你身肥膘壮的那一天,被拉去屠宰场。这是宿命。除了夭折、得病,你的一生只能这样按照既定的规定度过,毫无选择的余地。那么,生而为猪,一身躯壳有何值得贪恋的呢?

但这只猪不一样。它寿终之前的一次旅行,突破了生而为猪的限定性。即便是人,有多少人有力量在临终之前让声音被700万人听到?这只猪不说一句话,不留下一个字的遗嘱,却让它的死亡,被700万人知道。

仅仅是被知道,那是毫不足道的。有太多人成天绞尽脑汁、想破头皮要博眼球,哪怕做跳梁小丑也在所不惜。这头猪不是这样。暴得大名对一头猪来讲没有任何意义,人类世界的名望猪根本不在乎,纵然是上电视成为一头代言猪,钱也归它的主人,它拿到人民币也不会花。

这头猪寿终之前可以有别的选择:比如,勇敢地从屠宰场逃出穿过三条大街跳到一辆奔驰车上——王小波笔下的猪就是以类似的方式被人记住的。但那毕竟是虚构。这样,它依然会上头条,会被许许多多人知道。但它并没有。它只是安安静静地走到一座寺庙门口,朝山门一动不动地跪拜,任凭游客拍照围观也不起身,直到老和尚为它做了三皈依、开示,诵完《心经》才起身。

那么,这个故事就有了不俗的意义。这种意义并不在这头猪的生死上,而在亿万听到故事的人上。

《妙法莲华经》说:“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菩萨是常住六道轮回的,化作一切众生为有情说法。地藏王菩萨誓愿在地狱道中度尽一切众生。畜生道自然也有菩萨的报化身。在适当的机宜下,菩萨会化成一头猪。

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这头猪有病,营养不良。

但无论人类怎么看,对猪来讲一点都不重要。只对人类自身有意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但无目之人不可得而见。十方世界六道轮回尽是妙谛宣说,但无耳之人不可得而闻。

这种不得而见、不得而闻,源于一个人根深蒂固的三观,它是如此坚实以至于无可撼动,就决定了一个人生活在怎样的世界里。

如果一个人听说这个故事,就断定猪有病,他生活在“科学”的世界里,坚信他的生活唯有技术可以改变,在那个世界,没有信仰,没有敬畏。如果一个人把这个故事看作巧合,他生活在偶发的世界里,没有什么命中注定,也没有什么神明护佑。如果一个人祈望消灾免病,拜佛求福,听说这只猪的故事,未免悲从中来,他生活在一个迷信的世界里。

同样一潭池水,天人视之为清波,饿鬼视之为阳焰。所有的看法,无非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投在故事上的倒影,它鉴照出你对世界的理解。

所有这些都和佛法没有关系。但假使有人把这头猪看作菩萨化身说法,在佛教的逻辑上,是一点毛病都找不出来的。猪是不是菩萨根本不重要。但一个愿意把猪看作菩萨的人,一定是有菩萨心肠的人。

那么,在这头猪的身上,就有了菩萨的加持。而在相信这种加持的人身上,也有了菩萨的加持。这个道理说白了很简单,就像我用牛顿定律和牛顿本人用牛顿定律,用的是同一个东西。

一个不相信菩萨的人,从哪里相信人世间的善和美好呢。一个相信人死如灯灭的人,从哪里寄托对亡故亲人的哀思呢。

在佛教的逻辑里,生死既是不重要的,又是极端重要的。“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就是这头猪的老乡——永嘉玄觉和尚见到慧能时开口说的第一句话。

生死事大,所以才要勘破生死的意义,洞察此生为何而来,向何处去?搞明白这个问题,才能不蹉跎过一生。儒家也是赞同这个观点的,所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懂得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后,生死就不再成为人的限制和束缚。

限制和束缚人的,并不是人的生死,而是肉身的生死。而无明暗夜中的人,常把自己的生死等同于肉身的生死,因此才永远在六道轮回里打转,不得解脱。

人死不仅仅是“舍寿”,还有“舍暖”和“舍识”。肉身死亡的时候,叫舍寿。舍寿之后,身体慢慢冷却,叫舍暖。临到最后,阿陀那识离开身体,散在大千世界,叫舍识。

肉身死的时候,识是不灭的。明白这一点,才能突破生死的限制。但这个识并不是灵魂。灵魂是没有的。如果认为这头猪跳出畜生道,投胎为人,那就错了,就是迷信了。

一只猪死了就是死了,哪有什么投胎。猪死了,它的肉被人吃了,骨头被丢在垃圾桶,皮被剥下做成皮鞋、钱包。这就是它的躯壳的流转,遵循一切物理和化学规律。

那么识去哪儿了呢?去了被700万人浏览过的视频里,去了被亿万人打开过的故事里,同样,也来到了我这篇文章里,经由这许许多多的地方,飞到所有听见这个故事的人的脑海里,用佛教的话说,叫识海里,和千万人的识融为一体。

这样,这只猪活在了亿万人的心里。没有任何肉身的损害会摧毁这个故事。它的主人有一天会老去,会死亡,屠宰场有一天会关闭,寺庙有一天会坍塌,但只要这个故事在,这只猪就在。

如果懂得佛经中密意说和开显说的区别,就会把这头猪,同南泉普愿刀下的猫,百丈怀海座前的狐,放在同样的位置。但这是密意说,没有办法解释。一解释,就堕在遍计所执的语境里。

只是,我们不妨如此看待这个故事:

一头猪,尚且可以突破宿命,在临终前演绎出这样的故事。而许许多多的人,只能按照命运的规定,庸庸碌碌过完一生,没有任何信仰和敬畏,成为一具肉躯的奴隶,留不下任何值得被世界记住的地方,则真正生活在畜生道的,并不是这头猪,而是那些昏聩无知的人类。

同类推荐
  • 叙述的乐趣(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叙述的乐趣(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始有一部分人富起来,既而沿海特区兴盛发达。屡有号召要提高知识分子地位,只证明着他们的地位不曾提高。于是他们就有机会保持清高,穿起精神的长衫,傲视群小。他们的贫穷贫寒便也与众不同,格外雅致,叫做“清贫”。清贫,以我理解应是一种境界。好比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砍柴挑水,无非求道。开悟之前做什么?砍柴挑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步到哪儿去了?
  • 2015中国年度精短散文

    2015中国年度精短散文

    王蒙、王朔、张晓风、郭文斌、张小娴、李娟、冯杰、雪青、何向阳等数十位作家的数十篇佳作,题材丰富、语言凝练,或直面人生,拷问人性,或回眸过往,思索历史,在呈现散文题材的丰沛性、写法的可能性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本书是由中国散文界知名选家从全国当年发表的精短散文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旨在检阅当年度精短散文的创作实绩,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年度精短散文。
  • 挑滑车(中国好诗·第二季)

    挑滑车(中国好诗·第二季)

    轩辕轼轲是一个特别能“说”的诗人,是一个在谐音、转义、博喻和嫁接的语言上最喜欢用复沓铺排的句法家。他的很多诗能够通过一个细小场景或不相干的人事呈现讽喻性和悖论性的精神症候。这些纷纷登场的历史性人物和标志性的故事,在重新演绎和“借尸还魂”的套路下无不指向更具“传奇”的现实境遇与整体性的精神大势。他还常常借助谐音和双关的“滑动”方式引爆集束式的语言意义组群。这些词义之间的移动、打开和互文效果显然更能容纳诗歌的体积和情感当量。这种按照当下流行的“穿越”在他的诸多诗歌中达到了极致,他似乎能在如此自由的空间里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改写”和打通现实与历史之间庞杂不清的戏剧性关联。他是这样一个诗人——够严肃又有点“不着调”,看起来“信口雌黄”却又句句直指“人心”和本质。
  • 内心的江湖

    内心的江湖

    《内心的江湖》的主要内容包括:布谷声里的大舅、露宿地平线、弦月挂在年关上、醋·乡情、大雪桃园、到秋的高处去、以零分的名义起誓、异乡的月亮、梦见沥泉、不要说我一无所有等。
  • 延安时期美文欣赏

    延安时期美文欣赏

    《延安时期美文欣赏》主要选集延安时期著名作家的精美短文,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深入解析作家生活成长历程及其作品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所体现的人文观照及该作品对于今天人们阅读欣赏的智慧启迪,帮助人们客观、历史地认识和评价延安时期的作家作品,通过全方位赏析,为进一步提升读者人文素养、提高鉴赏水平提供有益借鉴和帮助。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影后自强

    重生之影后自强

    他成了影帝,她是个杂工!影帝方逸臣说,柳艳梅是他此生真爱!那么,十几岁就跟他在一起,为他的事业东奔西走,为他生儿育女的余婉婉又算什么?方逸臣的粉丝说,余婉婉是个死皮赖脸,倒贴的愚妇。回到16岁,余婉婉问,方逸臣,你真的爱我么?对不起,你的爱我要不起。我要考大学,我要拍广告,我要努力挣钱,这辈子我的人生绝对不能放在男人的身上。一个女人的娱乐圈奋斗史!
  • 幕夕之恋

    幕夕之恋

    当危机四伏的时候,温暖到底从何而来?信不信上天安排好了一切,等我们相遇。一个人的心不可以辜负,两个人的心,到底又该如何安排?当血泪流出,原来才知道执念,还可以如此绚烂。
  • 学科融合德育的研究与实践(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学科融合德育的研究与实践(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包括:学科融合德育的研究与实践;生活化的语文并不缺少“语文味”等。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的一代新人。
  • 躲在尺子后面的恋人

    躲在尺子后面的恋人

    生活在西南边境的额西里斯人,自称是神荼的后人,会使用神荼文,制作符咒,召唤和驱使一切鬼灵。但是,额西里斯人在宋朝以后,就从历史上消失了。有一天,中学生郭逸和几个同学去“烂地”探险,而杨佳偷偷的把一张神秘的纸条塞入郭逸的衣兜里。学校的运动会上重现于世的神荼文又是怎么回事,这是一场阴谋吗?杨佳究竟是什么人?纸条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 意念力:疗愈自我的心理暗示法则

    意念力:疗愈自我的心理暗示法则

    为什么学骑自行车的人看见前方障碍物,越是提醒自己千万不要撞上,结果反而偏偏撞上了?为什么一个抢劫案被媒体报道后,类似的案件竟然不断出现?为什么一个病人连续三天依靠吗啡来控制疼痛,最后用生理盐水悄悄替换吗啡,病人却如前三天一样浑然不觉?结论非常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当我们不自觉地操纵它时,往往会受到伤害。如此一来我们不但可以自助,还可以帮助他人。这是一本可以帮助我们成长、觉知和改变的书,它将教会我们——拥有美丽的容颜、窈窕的身材、光滑的肌肤……只要你敢想象,那么它就有可能发生。就算那些心脏有问题的人,也可以通过不断暗示使自己愉悦起来,从而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令人不愉快逐渐减少。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你是我生命永远的主角

    你是我生命永远的主角

    一个真实的故事,她叫章早儿,一个曾经身患重症的单亲妈妈。2012年,她曾在湖南卫视《女人如歌》的舞台上,令刘晓庆、邱启明、朱丹泪洒现场。2014年,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的舞台上,她的三段演说让乐嘉、张卫健等导师为她点赞。网络上,她的演说视频点击量破亿,千万网友被她的故事所打动。
  • 心莲志

    心莲志

    宇宙生于原力,地球生于原力之核心。地球之原被称为地心之原。地心之原衍生出异力。异力造万物化灵长。异力之余力化为灵长之主。灵长渐强,便推翻其统治。灵长将异力束于莲花之中,异力便于莲花结合,成为莲心之力。世间无莲心之力,不能长存。灵长将其放出,除其记忆,待其如儿女。肉身不能运其强力。莲心之力变分散为12不等份,幻化为不同形态流入各界,永存莲心最初的记忆与力量,成为莲心守护者,为莲心而永存。
  • 相拥而往

    相拥而往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和得到的,而对向星来说这两样从来都是平行线。想要的只要他,得到的永远和他无关。我想回去和你,畅聊人生、商议未来。向星:上辈子你跟被人跑了。姜淮歌:上辈子?我没。这辈子!跑不了,有你在。向星:这辈子?我要孝敬父母,没空谈。
  • 一路狂奔到冬至

    一路狂奔到冬至

    突然想起了武汉,这座城市在我此时印象中是那么地遥远,以至于我无法立刻在脑海中浮现出那三个板块的概貌。它过于庞大,过于嘈杂,高大的悬铃木不仅遮蔽了天空,还遮蔽住了满大街的汗渍和热烘烘的噪音。我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在一个寒冷冬天,我还记得那天是“冬至”。那是一个从中午就开始了的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