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5000000005

第5章 新旧交替喜忧并存--与友人给“长篇小说热”把脉

白烨(以下简称“白”)进入90年代之后,长篇小说创作的崛起,确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也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从小说本身的演进来看,新时期初期是短篇小说的兴盛,新时期中期是中篇小说的繁荣,现在长篇小说的发展,也理应提上议事日程。

蔡:从大的方面讲,长篇小说的变化跟整个文学观念的开放与拓展,乃至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接轨都很有关系。像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的出现,都跟这样的背景有关。

白:《古船》、《白鹿原》等长篇,就是这个大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传统的写法打破之后

蔡:跟80年代相比,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最大不同,是传统的写法被打破,作家在艺术上可以参照的东西多了,文化视角也比较多样。最明显的例子是,前些年长篇小说在题材上尚可分类,现在许多作品难以用传统的眼光去作区分,题材上打破已有规范,呈现出一种交叉性、边缘性,有写历史的,有写现实的,有写家族的,有写个人的,有写传说的,有写梦幻的,真正海阔天空,无所不有。

白:涉足长篇创作的作家,可能彼此间很不相同,甚至差别极大,但从整体上看,操作长篇小说的能力普遍有所提高,而且文体上基本上脱出了故事结构、线性叙述的窠臼。死守传统模式的作品,已不多见。

雷:长篇小说的叙述语言也很有变化,像余华、张炜、北村的语言,一出手就有自己独特的语感与语调,在语言上就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而像以路遥为代表的那种传统型叙述方式、叙述姿态、叙述语调和叙述语汇,已经开始消亡。

白:在这背后是其语境在消亡,人们不再需要文学教化,因而讨厌那种教导性的语气和语言,也腻味那种把读者当呆子和傻子的叙述方式。

蔡: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变化、语言的变化,都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说到叙述语言的变化,其实不只表现在先锋小说家那里,一些非先锋小说家的语言也在更变。像王安忆的《长恨歌》,贾平凹的《白夜》,明白如话,却又非生活用语;儒雅隽秀,却又非文人语言。这种语言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上,比先锋小说语言更值得重视。

白:90年代小说家的这种追求,可以概括为求新、求深、求个性。从题材、题旨到结构、语言,全方位地凸现自我。成功与否另当别论,有这种追求,无疑难能可贵。像张炜,尽管几部长篇众说不一,但由《古船》到《九月寓言》、《柏慧》,再到《家族》,一部有一部的风貌,绝不雷同。王安忆也是在《纪实与虚构》、《长恨耿》等作品中不断变换自我,总给人新的惊喜。王蒙的《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所写的内容,在他以前的《青春万岁》等作品中都有涉猎,但显然又有新的发现、新的态度、新的锋芒。创作最忌讳平面推进,最难得的是立体演进。这在有才华的作家那里,已成为一种自觉追求。

形式的创新与失范

雷:长篇小说文体的变异,在近年来的一批作品中表现得很明显。总体来说,经典性的,史诗式的,传统型的长篇小说文体,在许多作家的超越下已经解体,至少已不占主流地位;而新的长篇文体仍在探索,有待形成,因而在文体范式上多种多样。白:这种情形又好又不好,因为长篇小说并非人人都能写,都能写好。长篇小说如同田径赛中的马拉松,需要特殊的素质和多方面的积累,有的人可能就适合写中短篇,硬要写长篇,则可能事倍功半,对自己、对文坛、对读者都未必有好处。

雷:这个道理也许有些人试一把才能够明白。现在是什么人都可介入长篇创作,使这一领域明显走向了民间化、世俗化,乃至私人化。采访式的、杂文式的、札记式的、自白式的、独语式的,诸种作品纷纷进入长篇系列,丰富了长篇的类型又改变了长篇的范式。原来的长篇小说,是庄严的、对称的、规整的,现在这些统统被打破,《纪实与虚构》是两个板块平行的写法;《九月寓言》把小说当散文诗来写。还有一些作品,反故事、反情节、无结构、无人物、不剪裁、不提炼,呈现出生活与感觉的原生甚至芜杂状态,有时很难界定一部作品是不是长篇。

白:张承志的《心灵史》能不能当长篇小说看,就很有争议。

蔡:关于什么是长篇小说,无疑要比过去放宽一些尺度,但不能没有基本尺度。我认为长篇小说无论写什么,都应当有一定的典型性、普遍性。

雷:我很怀疑现在一些作家,究竟是放弃了典型塑造的追求,还是缺乏塑造典型的能力,恐怕两方面的问题都有,而后一个问题更为普遍。作为长篇小说中的重要构成,典型塑造不光是个形式问题。它可能主要还是作家对生活独到的感悟与理解的表现。现在很多作品看了让人记不住,没印象,就是缺少这个东西。

蔡:现在不少作家都在积极探索,但这种探索中显然带了不少浮躁情绪,应当多一分冷静,多一分清醒才好,在长篇创作中尤其需要这样。要认真思索传统的东西。哪些可以继承,哪些可能更新,哪些需要扬弃,不要盲目地自我作古。

白:事实上,有些艺术规范传承已久,已积淀在人们的心里成为一种审美心理范式,完全不顾这些东西不行。

成败得失说略

白:就最近读到的长篇小说来看,好的和比较好的并不太多,跟长篇的数量不成比例。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在打通先锋性与可读性上比较成功。

雷:张炜的《九月寓言》和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也高于同类题材的其他作品,虽不怎么抓人但有新鲜感。

白:军事题材里头,朱苏进的《醉太平》脱出了传统模式,很见艺术功力。

蔡:历史题材的创作有较大长进,刘斯奋的《白门柳》,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唐浩明的《曾国藩》都以不同写法引人注目。相形之下,现实题材这一块,真不令人乐观,作品本来就不多,写得好的就更少。相比之下,刘醒龙的《威风冻凛》、钱石昌与欧伟雄的《商界》、彭名燕的《世纪贵族》稍好一些。雷:但或者挖掘欠深厚,或者描写欠精细,都存有遗憾。白:有一些揭示生活较深的作品,又容易触及意想不到的敏感神经,因而常常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些作品的境遇使更多的作家畏惧,这对创作也有不利的影响。

蔡:有些作品写得很生动、引人,但有欠深度和力度,不能给人以启迪。有些作品以复调、多主题掩饰其题旨的混沌与贫乏,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雷:现在并不缺乏一般意义上的长篇,而是缺乏精美深博的。

白:或者说缺乏代表这个时期创作水平的优秀长篇。雷:有些作家的作品,创作主体膨胀得过分从而淹没了人物,或把自己分解给人物,作品像是作者自己的分体对话;有些作品走向另外一极,隐匿主体,甚至无迹无踪,让你看不见又摸不着。

白:出书相对容易,作家又急功近利,结果应提炼的不提炼,该修改的不修改,抛出了不少半成品,这实在令人扼腕。

雷:还有写家族史、个人隐私的,作品相当不少,但能撞击人又感染人的实在不多。

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写家族、写隐私的作品,并未找到个人生活与大众生活、个人情趣与大众趣味的连接点,写的东西相对封闭。这种创作追求既加强了小说创作中个人经验化的倾向,又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创作者生活积累的贫弱。

值得注意的某些精神走向

蔡:现在不少作家追求写平凡的人、琐碎的事、普通的生活,从而实现对原来反映所谓时代本质的突破。这要作具体分析,长篇小说说到底要有一定的容量,要有时代面,不能走极端。还要注意这样一种倾向:因为对政治生活和流行意识形态的反感,反过来失去思想的追求,从而放弃对所反映的生活进行哲理的深思。

雷:个人的体验在创作中是重要的,但个人的体验必须与民族的思考结合起来,好的长篇应该揭示人类和人性的复杂性,应该是“民族灵魂的重铸”,不应走向个人体验的绝对化乃至情绪。

白:由不少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些作家不是不对作品进行哲理的浸润,而是没有什么想法,没有精神依托,因而并不比自己的描写对象站得更高。长篇小说作家应当具有一定的思想家的素质,而我们的作家离这个要求差距太大。虽然某些作家不乏自己的思想,并在作品中着力表现自己的思索,但读起来颇感隔膜,很难叫人认同。

雷:张炜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他的创作是前进了还是倒退了,涉及到的问题确乎重要,其意义恐怕超出了文学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人们精神走向的繁复难辨。

蔡:不少作家这些年只管自己写自己的,不大考虑作品可能带来什么影响,因而很难说他思考的对不对,只能说他们缺乏一种责任感。

白:但也有作家带着一种责任感走向偏执。雷:在整体的时代迷惘中,有些作家是想开药方,但开出来的东西更叫人迷惘,当然不能要求作家去解决社会的种种疑难。像张炜,对现代文明有恐惧感,主张回归自然,但这只是空话。人只能在面对现实中去追求完满,而不能回避矛盾。

白:张炜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现代文明社会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和现代西方“回归自然”的思想在当代中国文坛的回响。他自己有这样的追求,可以理解,也是多元中的一元。但最近一个时期,一些人把他尊为少数几个葆有人文精神的作家楷模,则大可商榷。现实不能够背对,历史也不可能跳跃,怎么可能想象让人们以对抗现代文明的情绪去迎接现代文明?

雷:在游离了传统文化之后,大家都程度不等地感到困惑。这个时候的文学,一定要关怀现实的人,尤其是普通的人。离开这个去追求抽象的、终极的东西,都不可能脚踏实地。应该追求更有力量的精神,要把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结合起来。

蔡:要使人们更好地面对现实,把握人生,而不是其他。

同类推荐
  • 叶紫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叶紫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郝敬堂报告文学集(小寒卷)

    郝敬堂报告文学集(小寒卷)

    该作品集共24集,分卷以农历24节气命名,连缀起来是一部风景如画的悦目长卷,铺展开来是一条催人奋进的漫漫长路。
  • 蓟轩诗词

    蓟轩诗词

    前一个集子《画虎居诗词》迄1996年9月。这个集子包括自1996年10月到2003年5月这六年半我的诗词作品,略加删选,存约500首。这期间我移居北京蓟门桥附近,新居名“蓟轩”,就给此集取名《蓟轩诗词》。博学的中石兄告诉我,据《说文》,蓟是古帝尧之后之所居。原来搬进了古大圣人的老家。
  • 回家的路好长

    回家的路好长

    故事会编辑部编著的《回家的路好长》为“中国当代故事文学读本”言情伦理系列之五,不仅收入了当今故事界优秀作者的短篇精品力作,还首次整合了《故事会》杂志创刊以来尚未开发的言情伦理中篇故事资源。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感人肺腑,让热爱言情伦理故事的读者尽享故事的乐趣。
  • 蒋勋说红楼梦(套装共8册)

    蒋勋说红楼梦(套装共8册)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热门推荐
  • 佛说法身经

    佛说法身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末世之空间在手吃喝不愁

    末世之空间在手吃喝不愁

    她,燕芸居然重生了?!重生在末世降临前的一个月前,而且更重要的是,她似乎有了一个挺大的储存空间。前世被抛弃之仇,燕芸发誓要报仇。同时,暗下决心要保护亲人朋友在末世里生存下去。不过光兽?那又是什么?新书求支持~喜欢点亮小星星噢~么么踹~
  • 烽火红棉

    烽火红棉

    一段阴谋,将几个孩子牵扯进了历史的漩涡之中,儿女情长,家国之痛,别后重逢,戏梦人生。如何学着在乱世中生存,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冲破命运的桎梏,如何学着去爱与被爱,几个主人公在故事中成长与领悟......
  • 大侠有梦

    大侠有梦

    人活一世,谁会没有过梦想,经历岁月的打磨,可能已经不是当初想象的那样,但若是有机会谁又甘愿放弃。甘誉,前世被世人视为魔头,在遭人暗算后,灵魂竟到了一个科技发达的社会,重生一世,他打算做一个大侠,一个人人都敬佩的英雄。只是这个世界会让他的梦想成真么。
  • 最后的民间

    最后的民间

    这是著名作家高建群的《大西北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剖《最后一个匈奴》),是一部原生态小说。原生态的故事,原生态的人物,原生态的语言。像大西北的原生态民歌一样,纯朴动人,别有韵味。
  • 花都开好了

    花都开好了

    《花都开好了》由饶雪漫编写。饶雪漫,很多的时候,被人们称作雪漫。在电波里,这是一个很亲切的名字。所有爱我的人,都这样叫我。曾有人让我用一个词形容自己,我说:聪明。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子,聪明地工作,聪明地写作,聪明地活着。所以我快乐,并懂得拒绝一切的不快乐。
  • 河东河西(中篇)

    河东河西(中篇)

    徐志忠一进屋,便把巴拿马式的宽沿儿草帽,使劲拽到我的沙发上,挺长的脸上没有一点血色儿。他背贴着门站在那儿,手里提着一个大西瓜,上眼皮没了神经似的往下耷拉着,翻鼻孔呼呼直出粗气。我没理他,我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从小学到初中一个学校一个班,从来没分开过,16岁又一起去修马路,开山放炮的天天滚在一块儿,没有那么多的客气。徐志忠看我不理他,便用布满了血丝的眼睛,盯着我看了一会突然大声说:哥们儿!我让人给涮啦,你得帮帮我!是吗,谁呀?谁能把你给涮喽,你这么精明的买卖人。怎么帮你,起诉他?要是起诉他,你找我不行,得去找律师。
  • 冥帝爆宠妖娆宫主

    冥帝爆宠妖娆宫主

    第一次见面,小女孩便趁着小男孩练功时偷偷亲了他一口,小男孩差点走火入魔,于是恼羞成怒的一掌拍过去……第二次见面,小女孩只能在高台之下仰望着上方的小男孩,内心有一丢丢的失落……等长大后,曾经的女孩已经成了美丽妖娆的候选宫主,在外历练时,与长大的男孩结识,可是她却没有认出来,男孩想尽办法靠近她,她却以为男孩喜欢的是她的好朋友,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 大和四年伊始

    大和四年伊始

    岳齐问,如何能让一潭死水活过来?李在答,给它挖个更深的坑!一个小小的意外,李在回到了大和四年!贞观之治过去了,开元盛世过去了,安史之乱都过去了?那我来干嘛?挖坑吗?南有佛母泪不老泉,西有亡灵书圣约柜,北有世界树,东边蓬莱仙山琼阁缥缈无踪,却有太阳神国,黄金圣殿!李在如何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里求证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