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0000000009

第9章 风声在耳(7)

当她辞退了纽约大剧院的差事回到赊租的破房子里时,母亲正饿得呕吐着。知道了女儿的选择之后,她毫无怨言,拖着疲软的身子坐到钢琴前,弹起了门德尔松的《春之歌》,“让我们练舞吧。”她平静地说。

沿着这条饥寒交迫的道路,邓肯终于走到了一个胜境,成为现代舞宗师。她用自由的艺术之美改写了美国和世界艺术的历史。

她被人们称为“天才的艺术家”,又被称为“赤足舞蹈大师”。她甩掉了精美的舞鞋,用一双赤脚跳遍了各种各样的舞台。在她那里,生命的激情和艺术之美容不得一点束缚,更何况刻板的规则和世俗的评判!

她在同忆录《我的一生》中说:“母亲毫不在乎物质的东西,她教会了我们对房子家具和各种身外之物持蔑视的态度。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我终生没戴过一件珠宝。她告诉我这砦东西都是累赘。”

邓肯母亲的话,虽然不是煌然成帙的艺术论,却是最本质的艺术法则:不为物质而动,不为利益而动,只为生命激情和艺术之美得最彻底的表达。一句话,艺术之外的一切,都是艺术家的生命之累。

邓肯幸运于有这样的母亲,而我们的艺术之母在哪里呢?

肯定小在文代会的会场,那里只是瞬问的艺术氛围;歌星、影星们对艺术的肃然之情也只不过是一种瞬间感应而已。

正如邓肯的母亲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民间妇女一样,我们的艺术之母也应该在民间,在于不懈地培养整个民族的艺术情怀。那么,用物质利益原则诱导民众的艺术趣味的团体和个人,便是艺术的天敌。

20.文人幸福

《门外文谈》是鲁迅晚年所写下的一篇著名的短论,在文中,他论述了文艺的起源问题。他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文字的发明是与史官记述官事有关的,并非为了生民的生产生活,它是统治阶级立足于“治”的工具。这种文字(艺)观,正解释了自古以来文章成为奇货,文艺家被无尚尊崇的历史原因。通俗地说,文艺家的地位,不是建立在大众需求的基础上,而是依附于统治阶级的地位而源生出来的。

这一点,从科举制度与知识分子的关系也可以得到印证: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一切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以及其他学问家,很少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跻身社会上层,由此获得了做出其贡献的活动基础;而同一时期对于中国文化的建构有巨大负面影响的那些大人物,也很少不是同一道路的过来人。如果说,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代表是知识分子,那么中国无数知识分子的面貌、精神,都是由科举制度塑造出来的。(金诤:《科举与中国文化》,第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所以,历代文学家的辉煌文字,差不多都是科举人仕、或人仕为政时的副产品。也就是说,科举制度并不是为了造就专门意义上的作家,而是为了培养与选拔国家的管理人才,学而优则仕也。而科举考试内容偏重于文史方面的特征,意外地造就大量的文学家;而在他们人仕之后,又常常吟诗作赋以文学家的面目出现,这就给社会一个错觉,似乎文学家在社会阶层中占据了优越的受人尊敬的地位。这便是一种误会。在官本位的社会中,受尊重的足他们的官职,而不是他们的文学创作本身。所以作家的失落,从科举制度被废除的那天起,从作家脱离了政权而须以自己的创作养活自己之时起,就已经开始了。

鲁迅是最敏锐地感到了这种失落的,他在《呐喊·自序》一文中说:“凡是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感到者为寂寞。”这种感觉,使鲁迅迅速自省,“因为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于是鲁迅从救世的姿态转向立足现实的文化启蒙,以“窃天火煮自己的肉”的牺牲精神,向大众播撤文明的种子。这时的鲁迅已不企及现世的回报,而寄希望遥远的未来。

当代作家很少有鲁迅式的自省,因为他们生长的环境,正是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叫得响的时代,文学的作用被政治性地夸大了,作家们陶醉于“灵魂工程师”的美誉中。孰不知这是文学对政治的最后一次依附,对作家来说,既是造就,亦是捉弄。有论者说,这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途中的特殊的“历史中间物”,也是科举制度在我国文学中的最后的余萌。笔者颇以为确。

所以,进入后工业时代,文学的边缘化是历史的必然。那些不曾以社会理性与文化理性冷静待之的所谓的“人文精神”的拯救者的那些铺张扬厉的宣言与鼓噪,便显得愚盲与虚妄。其实文学的失落,并非就是文学的末途,恰恰是重新上路的机遇--文学脱离了对权力的依附之后,正是回归它自身的历史大赐。文学可以建立独立的文化品格,发出属于自己的“金石之声”人性中的天然的向善向美向真的本性,自然要亲和于具有丰满的真善美岔量的文学作品。

于是,所谓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冲击,也是暂时的--因为中国刚刚进入市场的层面,文化市场处在先天不足的状态,文化还未真正进入流通环节。文化一但进入流通环节之后,它的再牛价值是巨大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现状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文学工作者应该对自己的身份有理性的定位:既不是救世主,也不是落魄“贵族”,而是平凡而特殊的一族,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雅斯贝斯说:“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人们愈益清楚地看到,精神创造的工作必须由那些从内心深处获取动力的人来承担。事实上,在全部历史中,孤独是一切真正的能动性的基础。”也就是说,作为精神产品生产者的作家,应该足具有独异品格的人--一是内心的强烈需要,二是承受孤独的坚强意志。

有记者问博尔赫斯:

“在您的生中,文学究竟意味着什么?”

博尔赫斯无限深情地从容答道:

“幸运和幸福。在我撰写生平第一行文字之前,我就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而毫无疑问正是这个原因,我知道我的命运是从事文学。除了读者之外,我还有当一名作家的幸运。”

所以,为什么说博尔赫斯是“作家的作家”,原因也正在这里,他把文学作为生命价值实现之途和生命幸福之源。其实鲁迅的《门外文谈》中,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只不过,鲁迅来得更深刻更沉潜,善作平面思考的所谓文人,一时还未品味得出。

21.一种别解

解读“作家的作家”博尔赫斯是件困难的事,他的散文名篇《骑手的故事》,叙述了骑手在广阔的城市中无所适从的情状,颇耐人寻味。引起我对文化形态的思考--应该说,中国人敞开自己的国门和敞开自己的心扉一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历史与文化的经验积累,使中国人记住了一个朴素而真切的道理:“外邪”进不了一个封闭的世界。不设防的城池是最容易被攻破的,而不设防的心灵也是最容易被伤害的。在这一点上,秦始皇是最得其要义的:他焚书坑儒与修建长城,正是为了给他的统治人为地制造一种空前绝后的安全存在的理由。焚书是从时间上着眼,割断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使其成为“始皇”;修建长城,则是在李间上立足,阻挡一切陌生的不可理解的异质化的信息与文化的侵扰,使其惟我独尊。他掌握了时空的支配权,即拥有了比帝王更本质的权力,所以,从政治形态上认识他,他是一个专制的暴君;而从文化形态上理解他,他则是一个伟大的智者--他是中国文化的标识性人物。

康有为周游欧陆十一国,悟出外国之所以常有“弑君”的变故,概因为宫墙太矮的缘故(见康有为《塞耳维亚京悲罗吉辣记》)。为此,鲁迅在《谚语》一文巾,着实羞刺了他一番。尽管鲁迅有他特别的用意,却更反证出了中国文化是一种时空感很强的文化,这是民族封闭性的历史渊源。

如果抽象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时空感,一定会产生歧义:因为,时,是历史的延续;空,则是个广阔的疆域--从本源上,它有很强的开放意义。而这里所界定的时空,正是它的反面。所以,理解中国文化的时空含义,必须和它的历史结合起来。由秦始皇的统治历史可以看出,封建专制的文化形态,是从疆域的有限性中,追求时空把握的无限性,其政治含义,就是不仅囊括权力之内的拥有,更要取得权力之外的支配权。这就是封建官吏既专制又贪婪的历史原因。这种文化的特征,是重支配而轻实践的,在行动人格层面上,便封闭而保守。它的传承者的精神面目必定是迟疑不前的;他们不会义无反顾,他们要进退有据,即要有依托与据守,一定要靠点什么,扶点什么。一旦无“墙”可靠,无“墙”可扶,便茫然无措--远处的花草再艳丽,也不可贸然采撷,那花草从中,很可能有一口陷阱。

所以,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格分裂的文化。

然而,开放的民族就一定有健全的文化品格么?

成吉思汗发动的战争进入到了最后阶段,他的一位将领说,新归顺的臣民不会打仗,对我们毫无用处,倒不如将他们斩尽杀绝为好;城池也应该烧毁,把它变成巨大的牧场,小然,城市便无法利用。很显然,这些游牧民族根本不知识如何管理城市,他们不懂得利用城市来巩固扩大他们的势力范围的道理。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例证;让来自草原的群落不经过某种过渡便立即接管具有现代文明的城市,也正如让在城墙里呆得太久的人出城而治,同样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所以他们的烧杀,并非出于本性的残忍,而是由于他们不知该怎么办,他们别无选择--从文化形态上说,系他们没有现成的文化经验所借鉴所凭依。

游牧民族的开放性,只表现在疆域的无限性,其时空的把握是有限的,权力的支配能力也是有限的。另外,游牧民族生活空间的不稳定性,使其文化资源的积累变得尤其困难。相反,秦始皇的“围墙”虽然有封闭功能,但也有仓储功能,可以避免经验与文化的漫漶与流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封闭的过程,也正是建立秩序与理性的过程。而游牧文化(开放性的文化)就不具有这样的稳定特征,他重感受而不重经验,率性而缺乏理性;经验与理性的缺席,使它不具备包容性,使它无能力完成对外来文化的消化与承接,便以破坏为指归。因此,在它攻击与征服的同时,“外邪”也就乘虚而人。

有人说,游牧民族只有出行的路,而没有回家的路,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围墙正是“家”的象征。由此可以看出,勇敢的人并非智者,开明的人亦未必是有力量的人,这与他们的来路有关。所以,文化优劣,只是个相对的概念--优即劣,劣即优,要以辩证的眼光看。但无论如何,秦始皇与成吉思汗,一个农夫,一个骑手,生存状态的不同,导致了他们不同的文化走向;但他们都是卓绝的人,因为他们都给各自的文化找到了存在的理由。

所以,我们应该动态地审视历史文化,那种偏执于本体文化的人,往往是危险的,他们要把文化推向死路;那种崇媚于外来文化的人,也同样是危险的,他们要掘空脚下的土壤,断了本体文化的生路--一味的封闭,正如罐水养鱼,鱼游得再怡然自得,终究是长小大的,也游不到大海中去;要有大的生存空间,还要有活水的滋润。而盲目的开放也是不可取的:开放只是手段,目的是更好地“固本”,使肌体更强健;为了开放而开放,拥有的同时就是丧失,因为丧失了“本源性”的东西,便会使人忘了来路,使文化失了根性,而无根的“植株”是很难长得茁壮而高大的。

眼下,颇有些把手段当目的氛围了,一些歪曲和贬损民族文化的声音也愈来愈响亮了,直让人生出一丝担忧。

文化理性的建构就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22.湖水寂寞

小引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本耐读却不易读的书。正如它的译者徐迟先生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阅读之前请把您的心安静下来。”我读完的时候,是集中几个夜晚,不作任何思索地通读一遍,然后再逐章逐段地研读它。我发现,这是一种有益的读法:

那贯通于整部书的神韵风味,在通读时,已有大概的领略,再作细部的品味,便不会陷入迷茫与偏激,便可以透过字纸而把握灵魂。这种把握,其实是一种自觉地寻求灵魂碰撞的过程,亦或是一种自觉的体味与受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思想的过程:梭罗给你的是一个指引,走出迷津,灵魂顿开并得以升华的却是读者本人。

这里记录的,便是灵魂“顿悟”过程中的一粒粒结晶;记录于此,一以备忘,一以示人,使梭罗的思想生命,同升起现世的温度。

《瓦尔登湖》是梭罗关于“我”的书。他写的不是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而是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他的亲人。他写的是“纯正”的生命体验,是极为可信的:冈为他写这些篇章的时候,正孤独地生活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岸上,自己亲手建筑的木屋罩,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他写的是自我受用的心得,是他静静地谛昕内心声音的最原版的记录。我们愿意听到这样的声音,都市之人所过的,正是远离内心的生活。

人,都希望自己一生下来就有所拥有。这其实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农民,一生下来就可能继承了田地、庐舍、谷仓、牛羊与农具。但他为了不丧失这种继承,便要弯曲了身子不停地耕种、芟草,还要放牧和护林;在生活的基本资料充分获得之后,这一切,他还要不停地进行下去。他已成了这种继承的奴隶,他毫不自知地经受这土地上的磨难,并且他满负着一种虚构的忧患,不停地忙活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结。

所以,有所继承是好事,无所继承未必就是坏事;无所继承埏那里,至少有两样宝贵的东西,无牵无挂的心情的自由和开创生活的勇敢的尝试与进取精神。

梭罗告诉我们:不要依据前辈人的经验去生活。这是一种科学的生活观念。虽然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但是太阳终古常新亦是一个事实、无论如何古老的思想与行为,除非有确证,便不可轻信。在今天人人附和或以为不妨默认的真理,很呆能在明天变成虚无缥缈的氤氲。昨天的鸟云,在今大将是一场甘霖洒落到大地上。

把前人认为办不到的事,你来试办一下,你往往会办成功。前人的经验再可贵,终究是一种当时条件下的体验,或者说,是一种支离破碎、似足而非的经验。没有人真正听从过劝告,即使是危险的路径,亦要自己重新走一遭才会罢了。所以,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用心来过的生活;别人不可替代,你亦不愿不需别人来替代。

那么,别人对生活的评价,对你又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呢?几乎是没有。无怨无悔、心无旁骛地过自己的日子,是生命的真正状态。基于这样的认识,你只有崇尚自己的生活,安于自己的生活,才是明智之举。

同类推荐
  • 活出一个人的精彩,再与全世界相爱

    活出一个人的精彩,再与全世界相爱

    《活出一个人的精彩,再与全世界相爱》是一本励志暖心散文集。作者把自己和身边朋友经历的事情写成动人的故事,启发读者用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和感情,给年轻人传达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时下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迷茫,以抚慰心灵的笔触,感动读者,让读者感同身受,并学会勇敢面对。作者的每篇文章都有寓意,用娴熟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如一股清泉,滋润读者的心灵,文学性和可读性强。过简单的生活,早晨醒来微笑且知道有目标,食物清淡节制却有利于健康,和亲人朋友相聚欢喜不在乎言多言少,爱一个人真心幸福拥抱着欢笑。这样的时光,若你想要,便是日日晴好。
  • 杨牧诗选:1956—2013

    杨牧诗选:1956—2013

    和白岩松、梁文道一起读杨牧,生活不只是眼前,还有诗与远方。杨牧的诗创作,主要累积于原刊诗集十四种。各集收特定阶段长短作品数十首,又以辑分,鱼贯胪列,略识其时代先后,突出外在语境之表情与命意,则主题风格也可能随时浮现,外加完稿年份各别注记,背景形迹更见显著,则所谓诗集之为阶段性创作之反省,或对未来的展望,其理自明。
  • 文学的意义

    文学的意义

    国民教育通识读本,汲取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借助22位中外学者与作家的深邃目光,透析文学经典!马尔克斯、帕慕克、米兰·昆德拉等大家原典呈现,王安忆、曹文轩、格非等专家深度解读!《文学的意义》是《国民教育通识读本》系列的文学卷,由知名教育学者、一线杰出教师扈永进精心选编,介绍并解读了22篇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名家名作。
  • 爱丁堡笔记

    爱丁堡笔记

    《爱丁堡笔记》成书于1879年,是史蒂文森最生动有趣也是最具私人意义的作品之一。本书由一系列散文组成,从爱丁堡老城、议会广场到新城、卡尔顿山与彭特兰丘陵,铺开了一幅独具韵味的风景画。作品既有游记性质,又穿插了社会评论,满溢着作者娓娓道来的家乡情愫。书中的爱丁堡是一个立体的,并极具戏剧对比性的城市——在新与旧之间,富庶与饥馑之间,广厦与乡野间铺展开来的城市。在一些章节中,作者怀抱一种怀旧之情讴歌城市之美与其独特的精神气质,而在如“传奇故事”等章节中,他则着重渲染了爱丁堡黑暗、阴森的一面,如嗜酒的下层阶级、社会丑闻、城市边缘之罪恶等。
  • 史诗:民族英雄赞歌

    史诗:民族英雄赞歌

    《格萨尔王传》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英雄史诗,它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在我国西藏、四川、内蒙古和青海等地区,有上百位民间艺人传唱着英雄格萨尔王的丰功伟绩。《格萨尔王传》蕴含着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热门推荐
  • 流年知流年

    流年知流年

    “在青春时光里,我们两谁也没能成为谁的良人,那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你可愿成为我人生路上携手同行的家人?”贺璟拉着宋云影的手,小心翼翼地问出了他一直藏在心底没有问出的话,内心深处涌动着一股强烈的躁郁不安感,无法纾解,无法消除。“当然。”一瞬间便似春风拂面,神清气爽。青春有点迷茫,有点懵懂,然而却是最单纯,最美好的时光,青春并不仅仅是打马而过,我们最终也不会落花成伤,相信最后时光沉淀下来的,是你与我的美好岁月。
  • 无限之机械大师

    无限之机械大师

    一个普通的大学生,穿越到了变形金刚的世界,还和主角山姆成了同学,他更是具有了控制机械,与智能科技沟通的能力,从此成为了无限世界冒险者中的一员,看他是怎么在这些世界与任务中生存下来的。
  • 汉末英雄记

    汉末英雄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万界雄主

    万界雄主

    齐峰带领你开启全新的奇幻之旅。收天下之美女,征万里之江山,打怪、升级,轰杀各路天才恶棍,美人如玉,战火如荼,顺我者昌,逆我者杀无赦,尽在《万界雄主》。
  • 梦魂归仙

    梦魂归仙

    修武一途唯我独尊。我叫陈丰,我生来就是奇迹!当我出生的那一刻,一切都因我而改变。记住!我喜欢虐天才…
  • 食光记

    食光记

    与吃饭相关的随笔录,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先吃了这碗饭再说!
  • Through a Glass, Darkly
  • Voyagers II

    Voyagers II

    Keith Stoner had been in a state of suspended animation for eighteen years. It was eighteen years earlier that Stoner had been an American member of a joint U.S. - Soviet venture to capture an alien ship, but when the Soviets had to pull out, Stoner willfully persisted and it was then, during that time on the strange ship that Stoner fell into the strange state that was neither here, nor there.Jo Camerata, the ambitious young student who fell in love with Stoner is now head of Vanguard Industries, which has recovered the alien ship. As a result, her company now controls the vast new technology and the fortune it reaps in - as well as control of Keith Stoner. What Camerata doesn't know, however, is that someone else has been awake, someone who dwells deep within the labyrinths of Stoner's mind.
  • Histories

    Histori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