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0000000003

第3章 风声在耳(1)

1.文心与人心

夏沔尊是教育家,又是个文章大家。系统地阅读和玩味夏公的文采,《平屋杂文》是最好的文本。

我阅读的版本是开明书店版,其装帧的质朴,正与文章的情调相谐,美得平静而质深,堪可玩味。然册中的文字多为叙事文,称之为杂文,便有些不确;这是夏公自谦使然。夏公的憨朴,在文中处处可感,与丰子恺一样,具有一颗“佛心”。与丰子恺不同的是,他显得更平易--他有一肚子的“热情道理”,怕他的读者读不懂,理解不到,便给你讲一段故事,举一个人物,推出一组情节,设置一种氛围。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接近这些道理,以至最终地接受这些道理。

他对他的读者真是太体贴了。

他的《怯弱者》、《猫》和《长闪》等篇,是最能体现他的这一点的。

这或许缘于他对“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所谓知识阶级者,实仅指下层的近于无产阶级或正是无产阶级的人们。”《知识阶级的运命》因为他自认为自己是“下层人”,“无产阶级”,便自觉地接近底层,对百姓的生活给予同情心,甚至投入一种“感同身受”的感情。所以,他的心是民间的,作文时他取的是民间视角;而叙事文体已正是民间的文体,他文章的多叙事的成色,便不难理解了。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的文人,还有那些所谓的精神界的“志士”。这些“志士”或许有高贵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怀,但却选择了“形而上”的文本方式,抽象的演绎和论辩占了大部,除了少数“同心同气者”之外,能够给予理解的人实在太少,更况乡土上的生民。因其“受众”太少,其“振聋发聩”之力便贫弱;呼号几声之后便被市声淹没,是必然的命运。

要想完成对民众的“启蒙”,启蒙者高高在上的姿态显然会引起民众的反感;是不是像夏公那样,找一种“形而下”的文体为好?其实,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文体问题,而是一个世界观、文学观的问题。是只关心自己的内心,还是更多地关心“世道人心”,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夏公写《良乡栗子》,不是立足于描绘一种民俗图景,而是取“良乡栗子,难过日子”的视角,关注秋凉之后穷的生活,诉说一种体恤,一种慰安。

这就是当代文人常说的所谓的“生命关怀”、“文化关怀。”他虽然没有说出来,但做得已足够了。

与夏公可伯仲者,还有一个汪曾祺。

汪老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人生境界的深厚,使他不愿展示伤疤,以逞英雄豪气;不愿发现我激情,以藏否纷繁大干。所以他没有太重的肝火,更没有太浓的烟火气,因此他小会教训人,而是取与读者平等的角度,娓娓地跟你谈些什么。他之所为,“人间送小温”而已。而他的这个“送小温”,与“生命关怀”、“文化关怀”也正是同一层意思。

所以,他的小说中,没有善到不可接近的人,也没有恶到不亲近的人。他不写至善,认为至善是一种幻境;他不写至恶,以为至恶与人性相隔。他写的是善与恶的“人间性”。而人们易于接受的生活,正是这种“人间性”的生活;人们愿意承受的情怀,也正是这种“人间性”的情怀。所以,汪曾祺的小说,读来亲切,与人不隔,人性的温暖,增强了作品的渗透性--渗透到人们的心里去了。

比如他的《钓鱼的医生》那个叫王淡人的医生,痴迷垂钓,爱做傻事,傻到把人人嫌弃的抽大烟的病人接到家里,不仅管治病,还管吃喝,却不取分文。感于他傻得仗义,汪老在小说的结尾,写了这么一句:你好,王淡人先生!

作者已把笔下的人物当成自己的朋友爱了。

他是与读者一道,与笔下的人物一道,共同感受“世道人心”啊!

文道即人道,文心即人心。汪老与夏公,无声地说出了这么一个道理。

2.敬畏天成

雨果《巴黎圣母院》的《定本附记》中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小说必定和它的各个章节同时诞生,一部剧作必定和它的各个场景同时产生。千万不要以为,你们称之为剧本或小说的那个整体,那个神秘的小宇宙,其组成部分的数目是可以任意增减的。这一类作品应该一气呵成,一成不变,写好后再嫁接个什么,是很难成活的。

雨果是极为反对对作品进行修改的。他认为一个作家的一部作品,是上帝或神,假作家之手传递的天下的福音,是天赐,作家本人是不能任意改动的。用人世的说法,作品一经问世,就像孩子呱呱坠地,生米煮成熟饭,是男是女,是靓是丑,父母是无法改变的,他(她)属于空气和阳光,死活只好随他(她)自己。你的书失败了么?那就自认倒霉吧。你妄想给书加些什么,也是徒劳的,正如你的孩子缺了,一条腿,安了假肢也改变不了行动不便的事实。那么,你在酝酿的时候,就应该下足够的功夫。

他在《巴黎圣母院》第三卷里,对巴黎大教堂的建筑艺术做了终卷的描述,用笔之繁,琐屑入微。应该说,这一卷是与主题和情节相游离的,给读者造成了极大的阅读障碍。多数读者是跳过这一卷而阅读的,但也并不影响对整部作品的把握和理解。所以,按一般说法,这应该是一处赘笔,或干脆就是败笔。面对读者善意的批评和评论家强烈的抨击,雨果无动于衷,以“神赐的不可改变”,来坚守自己的写作立场。

然而,在时空深处,雨果胜利了:这一卷,成了研究西方宗教建筑和宗教习俗的不可替代的历史文本,他的文献价值甚至超出了整部作品的文学贡献。它“天赐”的面目终于大放异彩。

历史真是无情!

在阿尔作画的·凡高,在内心的一种莫名的力量的驱使下,疯狂地泼洒油彩,画了大大小小的不计其数的画。

他从不进行修改,画过就扔在一边,以至画廊里的一些所谓的专家,认为凡高的画连素描都不如。他生前很少能把画卖出去,穷困潦倒,死于癫狂。然而,在艺术发达的今天,被凡·高丢弃的,只要沾有他油彩的一张小纸片,都是艺术珍品。所以,艺术真是“天赐”,是幽灵,是不可理喻的。

在幽灵面前,人的肉眼,是看不真切的。所以,在自己把握不准的艺术品面前,还是三缄其口为好。所以,大师们只埋头创作,很少口谈艺术;创作谈在媒体上满天飞的作家,一般都是天分不济的人。

正如左拉所说:“……我们接受大自然的一切,不得有任何否定;泥土之所赐,比巴黎的所有沙龙中的东西更富有诗意。”他所说的“泥土”,指的是造物主,即雨果所说的“上帝”或“神”。

印象派大师马奈说“只有一个真实,那就是把你看见的事物立刻画下来。”马奈贪图的是临场写生的快感,直觉的快感,当下决断的快感--这也是印象派的集体性格。所以,传统画派的权威要他把画修改得更精致,更规范一些的时候,他愤然拒绝--“成功就成功,不然就从头画起。别的,都是胡扯!”

雷诺阿也主张艺术的第一要义,是迅速地捕捉住灭赐的灵感,他有一句形象的话:“等我买得起牛排的时候,我的牙已经掉光了。”一个艺术家,待有了娴熟的技法,成熟的构思之后,艺术的幽灵已稍现即逝了。他深得其昧。

中国的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总缺少一些灵动、浑然的成色,原因可能就在这里。他们或者顾虑太多,或者过于追求完美,总是在那里反复沉吟,反复修改,即便是已发表经年的作品。我对巴盒、柯灵等老前辈作品再版时还要殚精竭虑地润色,感到很是不解--他们不仅弱化了作品的原创价值和历史价值,还浪费了自己的写作才华。人工反夺天工,拥抱的不是神灵,而是呆木。

我们的祖先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中国人最懂文章之道,却背道而驰;所表露出的,正是人格和文格的双重缺陷。

3.风声在耳

走在熙攘的街市上,看着攫利者飘忽的行色,听着叫卖者嘹唳的贩声,内心不禁忧郁起来:感到人到底是被生计追迫着,奉质上足与觅食的兽们无多大差异的。古人把人叫“两脚兽”,是确当的。既然是兽,对物质的索求,便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是生之维系的基础。并且,世人多认为,物质索求得愈多,支配起来就愈有余裕,生命的自由就愈多。

然而,即使对物的追逐是人性的,但被物支配着的人的生活,终有沦落的味道,因为人到底是人,而不是兽。

想到此,心情竟烦躁起来。

从街市踅回书房,翻几本闲书,一本纪德的《人间地粮》,一本《梁宗岱批评集》,一本《难忘徐志摩》。当我作无目的的阅读的时候,总是同时翻几本书。便发现了一个趣处:既同是面黄骨瘦之人,却均有丰腴的浪漫情怀;现实拘其不住,我行我素地活得很热烈,很幸福(至少在感觉上很幸福)。稍做思忖,我笑了:他们都是被书香涵养着的人,他们生活在精神里;因而,他们具有了超越兽性的一种“神性”,即:不为物像所动,煮字疗饥饥。感觉着他们的“神性”,烦躁的心竟在不知不觉间,平静如水。

便想到了梭罗。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筑屋而居,远离红尘,仅靠最起码的一点物质资料为生,居然喂肥了那原本枯瘠的心地,成就了伟大的超验主义代表作《瓦尔登湖》。在书中他说:多余的金钱,只能购买多余的物质;真正的生活所需,是不需钱的。沿着梭罗的指引,我想,人之所以生活得惶恐与急迫,是把追逐多余的物质,当作人生的目的了。正如饕餮的兽们,虽食已餍足,逐尸之欲却不能餍足,悲苦于欲望本身也。

所以,涵养着书香的人,与物欲淡远了,饱尝着简约之境给内心带来的平静。这种平静,就是心灵的自由,就是幸福本身。那么,书籍对人的意义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它作着解于书的感受。

--当自己最看重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感情,由于世事的乖戾,机缘的作弄,突然就离你而去了,便感到山之欲倾,身之欲颓,几乎感到再也没有再生的出路了。

无奈之下,躲进书房,拿一册蒙田的随笔,硬着头皮读下去,慢慢竞入巷了,从字里行间悟出:自己的苦乐感受其实古已有之,止是这种不请自到的磨砺,才使人聪敏起来;人间没有新鲜之事,更没有绝决之事,你只要有耐心走向时间深处,切都会自行化解,一切都会有新的开端。于是,内心的皱褶竟慢慢舒展了,感到自己的偏执真是有儿分可笑,我之愚甚于占人。当书读得沉酣之时,感到,有书可读得进的日子,其实什么都没缺少。书真足疗心的药剂啊!

--人时时会陷入沉沉的孤独之中,亦会感到人生的短暂和飘忽,便生出难以徘遣的幻灭感。但一旦进入书的境界,发现每本书都是一个无言的友人,只要你肯于与其亲近,他都会与你娓娓地叙说,就像小草淋到甘露,你的心便倏地清亮起来--日子其实是毫不灰暗的,是你未打开心灵的窗子。静静想来,书足人类不竭的生命:人只有一次生命,每人都只有一种生命感受,但你每读一本书,就多了一种生命感受;那么,读过千本万本书,你就拥有了千条万条生命。同样,一个人只能活一生;但只要你从古读到今,你就拥有了千百万年的人生经验,就等于你从古活到今。如果你再留心著述,你的人生轨迹会延伸到时空的深处,你是不死的。

于是,人与兽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人可以以精神疗救肉体;也可以以精神的记述--书籍,拓展延续生命的疆域,使生命不朽。

正是这种属性,才使人高贵起来;那么,匍匐在物质之上的人,不仅是沉沦,而且是自戕。

“宫殿里有悲哭,茅屋里有歌声”--人的幸福,是由精神支配的,不取决于物质的多寡。

“贫穷而能静静地听着风声,也是快乐的”。这是海德格尔“人要诗意地栖止”的形象阐释。人摆脱了物质的羁束,在精神的世界里会得到无限的自由。

在书房里阅读,不亦是风声在耳么?

这样的意象在脑中闪现出来之后,我不禁笑出声来。

连忙点上了一支烟,吐出的烟雾,有甜丝丝的味道。巴士加尔说得好:“一个人越是有思想,越是能发现人群中卓尔不凡的情调;一般人是分辨不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这种差异,决定了幸福的深度和生命的质量,也决定了我手中这支烟,不仅仅是一支烟。

4.名家与素食

托尔斯泰在八十高龄以后还写出了恢弘的大著《复活》和饱绽激情的哲学小说《克莱采奏呜曲》,创造了世界文坛的奇迹。这缘于他良好的身体素质--七十岁还可以潇洒地溜冰,七十五岁还是自行车运动的“发烧友”,八十二岁还能纵马扬鞭。他良好身体素质的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晚年生活方式的转变,即:从节制与自律,到奉行素食。

1884年前后,托尔斯泰的思想发生了激变,他对以往的优裕与奢靡感到悔恨,他开始了自我改造。他终止了打猎,戒掉了烟酒,在接见了一个叫弗雷的美国人之后又谢绝了肉食。弗雷初次会见托尔斯泰时已年过半百,但身强力壮,容光焕发,引得托尔斯泰艳羡不已。弗雷自称这一切都得益于食素,并鼓励托尔斯泰也力行之。这与托翁的自我改造理念极为合拍,使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条道路。

素食者分好几个派别:其中“老派”只吃蔬菜、水果和坚果,且力主生吃:“少壮派”还兼食禽蛋和奶制品;在我国,某些佛教徒甚至将葱、蒜、韭菜和兴蕖等五种有刺激性的蔬菜也列入禁忌之列,成为“五辛”或“五荤”。托尔斯泰戒肉食,却不避蛋、奶,所以他不是彻底的素食者。

有人说,中国的素食是从西方传人的,并且是随佛教传人的,据蔬食研究专家聂凤乔的考证,这纯属误传。聂风乔著有《蔬食斋随笔》三册,有确凿的论据。倘以文字记载为凭,中国至少从周代就有了素食的习俗。《墨子·辞过篇》说:“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

《庄子》也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至于素食与佛教的关系,唐代颜帅古《匡谬正俗》中有一句透底的话:“今俗谓桑门(即佛家子弟),斋食为素食,盖古之遗语。”明白地指出了“斋食”系“古之遗语”的“素食”的代名词而已。况且所谓“斋食”也并非不吃肉,而是佛家中午以前所进用的食物。因为午后进食,就保有不了清净的身心了。所以《大乘衍义》中说:“洁清故名为斋。”至于我国的一部分佛教信徒,把戒杀生联系到绝对素食,是对佛教的改造,或以表虔诚而已。

食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所不平常的,是素食的精神指归:生民的素食,是为了养生;文人学士的素食,却与道德、信仰和精神追求联系在一起了,形成了所谓的“素食主义”。《简明布列颠百科全书》给素食主义下的定义是这样的:“由于道德、禁欲或营养的原因而推崇以蔬菜、水果、谷物和坚果为主食的理论或习惯。”其偏重显然在于后者。

雪莱曾在1813年发表,一篇专门的论文,论述人天然是远离肉欲的,因为人的消化系统只适合植物性食物。

英国戏剧大师肖伯纳明确宣布自己是素食主义者,他说:

“像我这样精神生活强烈的人不吃尸体。”他在上海回答提问的时候,断然回答说:“素食乃是英雄和圣人的食物。”梭罗则认为素食符合节制自律的生活原则,因为诗意的官能保存在最好的状态的人,必须避免吃肉;或者说,拒绝吃肉,是“一种追求更高的生活,即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能。”

在我国,早有“肉食者鄙”的说法。苏东坡、陆游等有不少写素馔的诗篇,把“蔬笋气”作为清高隽逸的象征。苏东坡《赠僧道通诗》有句云:“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清代随笔大家李渔在《蔬食第一》中说:“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进自然。”

“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进自然也。”

同类推荐
  • 叛逆的灵魂(纪伯伦全集)

    叛逆的灵魂(纪伯伦全集)

    此书将纪伯伦的小说及话剧作品首次完整集结,并配有纪伯伦为该书特别绘制的插图,十分精美。纪伯伦的小说及话剧作品充满了反叛的精神,正如他所说:是在深渊最深处对自由之神的呼唤。《叛逆的灵魂》呼吁人民打破奴性的桎梏,纪伯伦也因此激怒了当局政府而被驱逐;《草原新娘》歌颂了爱情的纯洁,并控诉舆论与礼教对爱情的摧残;《被折断的翅膀》是作者以自己的一段经历为蓝本而作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文中的哀恸与绝望扣人心弦。此书没有纪伯伦在《先知》等其他作品中一贯的包容、温柔的模样,而是满满的愤怒与不平,他将他一生中所有的无奈与绝望都借文中主人公的口呐喊出来,震撼人心。
  • 枣树里的阳光

    枣树里的阳光

    该书是著名军旅作家徐贵祥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作者不同时期的散文多篇。有《让孩子像孩子那样欢笑》《枣树里的阳光》《让艺术的光芒照亮历史》《穷人树》等。该散文集记录作者亲身经历中的所思所感,活灵活现展现在读者面前,感情真挚动人,文笔流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散文作品。
  • 妖娆罪

    妖娆罪

    本书是当代“新古典主义诗歌”代表诗人程维的最新作品集。这些作品既根植于地气之内,直面现实,有超越了地域性经验而于读者更丰富启示与想象,拥有了寻常诗歌中少有的叙事性细节元素与色差剥杂的奇妙画面感,包含了作者对生活与文学创作的诸多想象。
  • 沉沦:郁达夫作品精选

    沉沦:郁达夫作品精选

    诗集。收诗一百十九首。分上中两卷。上卷大多反映旧中国的社会现实,揭露豪富对劳苦大众的压迫和剥削;中卷主要表现国外的社会生活,揭露西方世界的腐朽、黑暗和战后欧洲经济的凋敝。
  • 诗人的心

    诗人的心

    本书共46篇诗歌评论,既包括1984年版《诗人的心》的30篇文章,又包括《开明少年》中刊载的其他16篇讲诗词的文章。作者从诗人感情的真实流露这一角度出发选取诗歌,既有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新诗,也有古代、国外的经典作品。对诗歌的鉴赏也细致入微,从字词含义、句式韵脚,到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歌蕴含的价值意义。
热门推荐
  • 透视狂妃:王爷宠翻天

    透视狂妃:王爷宠翻天

    庄思涵和闺蜜两人相约宿舍阳台看流星许愿,不曾想,流星没看着,却被陨石砸中穿越了,并且分别赋予了x光透视与绝世武功的异能。从此走上了姐妹二人医行天下与称霸武林的光辉大道!可?半路杀出了一个俊美小王爷追着她做御医?刁蛮可爱的小公主要女扮男装的她做驸马?邪魅变态的海国小皇帝要她做皇后?呵,她庄思涵是那么肤浅的人吗?会为这些财名利名而牺牲色相吗?不!她要做就做女版韦小宝!后宫统统走起来,这一个两个的根本不够好吗?!可……就在她以为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的时候,忽然发现一个恐怖的‘隐形人’一直潜伏在她身边,随时准备给她致命的一击!原来……当初一起被赋予异能穿越的,还有第三个舍友……
  • 一剑离尘

    一剑离尘

    一剑是缘起,一剑是缘灭;一剑是恩仇,一剑是爱恨;一剑斩断了你,一剑照见了自己……
  •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4)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巫世迹

    巫世迹

    小三闹婚礼只是脱胎换骨的开始,喜提巫能力才是逆转人生的摆渡。豪门巨星:“晓檀姐,做我女朋友!”霸道总裁:“做梦!宁晓檀是我的!”巫师师父:“檀子,别听他们的,为师带你去云游!”宁晓檀:“你们好吵!我要去捉鬼啦!”……本文极度贴近现实,拒绝浮夸,拒绝低智商,旨在带你领略神秘巫术,捕捉生活中的灵异事件。夜半时分,你,关灯了吗?轻度恐惧,重度喜剧,哇嘎嘎嘎……
  • 妃你不可之璃王妃

    妃你不可之璃王妃

    花轿临门,她径自掀开轿帘,看着正探手进来的倾世容颜男子,眼神冷洌,直言不讳,“我是冷言诺,是冷丞相恨不能永远消杀抹尽的庶女,你确定还要迎我进门?”男子神情怡然,似乎毫不震惊,轻笑道,“我确定。”“好。”她一拍轿门。…“放心吧,作为你永不再娶的报答,你死后,我会给你风光大葬,永生不嫁。”女子声轻而坚定。“那,多谢你为我守节。”男子微点点头,面色不见何情绪。“不用,得了王府那么多财产,这是应该的。”女子摆摆手,毫不在意。良久,女子似乎想起什么,又开口道,“呃,对了,趁现在你还清醒的活着,赶紧说说你死后需要陪葬的物品,我好命人提前准备准备。”“.”
  • 快穿之龙套好愉快

    快穿之龙套好愉快

    新书《影帝还靠我续命》还请支持吖~戏精宁黛屡次崩坏剧情被流放古代,幸好她还有一部神奇的手机,手机里有个【龙套好愉快】红包群。群主每天都会发红包任务:“五块钱招一名炮灰龙套,男女不限,先抢先得。”据说攒满一定的零钱,就可以向群主购买一张返回现代世界的机票。
  • 千回月落笙

    千回月落笙

    梦中的故事是否是真实的,梦醒之后是否可以改变结局?在现实她,是一个普通的应届毕业生,成绩不太好说,对古风的东西有很大的兴趣,无意间她遇到了他,在梦中回忆的故事是真是假,为何醒来就不记得了?在梦中的世界,她一面是申府的傻子表小姐,灵力低弱。另一面,她是煌泷殿殿主,大陆几各大掌权者是她的护卫。与她相遇的又是谁?梦中与现实世界相融时她究竟该何去何从,是继续当学渣还是成为掌权者,完成未完成的愿望,一切答案都将在书中呈现【PS.这个故事却是是我从梦中找到的灵感加以描绘呈现出的】
  • 神见黎明

    神见黎明

    我做了一个很长的梦,却不知世界已在梦中悄然颠覆。冰蓝色的飞鸟停在我的肩头,五彩斑斓的巨蛇为我俯首,云端吐息的巨龙与我呼应,深渊蛰伏的梦魇视我为魔。以神之眼,得见黎明
  • 海上繁华梦(三)

    海上繁华梦(三)

    《海上繁华梦》以上海晚清时期的十里洋场为背景,以沪上妓院为中心,描写了十里洋场中纸醉金迷的生活,以作者自况的谢幼安与陷污泥而不染的妓女桂天香为主线,以他们变相的才子佳人的故事,牵杂着上海滩上达官贵人、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挥金如土的记述。展现了上个世纪末近代中国的历史世俗画卷,大城市畸形的繁华与发达,灯红酒绿,而农村却已无法生存,许多青年沦为几女,对比非常强烈。反映出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正摇摇欲坠,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具有形象的认识价值。
  • 背光而行的人们

    背光而行的人们

    被抛弃的城市艾雷德在结界的守护下已经安稳度过了200多年,高墙之后的两个国家,也依靠着月神结晶,一次次抵御了前来进犯的怪物。然而一切安宁,都因艾雷德的一起命案而再起波澜。墙外的怪物究竟从何而来,神秘的月耀圣教和月神结晶又究竟为何,当年那个牺牲自己拯救了艾雷德的圣者卡恩,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墙后的两个国家持续两百年的战争又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真相?一切的一切,都将跟随着艾雷德一个看似平凡,却绝不普通的男人,逐渐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