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01300000002

第2章 碗花糕

面团儿是嫂嫂事先和好的,经过发酵,再加上一些黄豆面,搅拌两个鸡蛋和一点点白糖,上锅蒸好。吃起来又甜又香,外暄里嫩。家中每人分尝一块,其余的全都由我吃了。

小时候,一年到头,最快活的节日,要算是旧历年了。

这是亲人欢聚的日子。无论是外出做工,还是他乡行役,再远也要赶回来,达到阖家团圆。除夕之夜,灯官出巡,锣鼓喧腾,灯笼、火把亮如白昼,一家人都要观看的。回来后,便团团围坐,笑语欢谈;而且,不分穷家富户,到了这个晚上,都要尽其所能,痛痛快快地吃上一顿。母亲常说:“打一千,骂一万,丢不下三十晚上这顿饭。”老老少少,任谁都必须熬过夜半,送走了旧年、吃过了年饭之后,再去睡觉。

我的大哥在县城当瓦工,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但是,旧历年、中秋节,却绝无例外地必然赶回来。到家后,第一件事,是先给水缸满满地挑上几担水,然后再抡起斧头,劈上一小垛劈柴。到了三十晚上,先帮嫂嫂剁好饺馅,然后就盘腿上炕,陪着父亲和母亲玩纸牌。剩下的置办夜餐的活,就由嫂嫂全包了。

全家人一无例外地都换上了新装,父亲戴上了一顶古铜色的毡帽,是哥哥从县城里新买的;嫂嫂为妈妈赶制了一件新的棉袍。屋子里,笑语欢腾,充满了喜庆的气氛。《笑林广记》上的故事,本是寥寥数语,虽说是笑话,但“包袱”不多,笑料有限。可是,到了父亲嘴里,敷陈演绎,踵事增华,就说起来有味、听起来有趣了。原来,他自幼曾跟“说书的”练习过这一招儿。他逗引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自己却顾自在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老旱烟。

我是个“自由民”,屋里屋外乱跑,片刻也停不下来。但在多数情况下,是听从嫂嫂的调遣。在我的心目中,她就是戏台上头戴花翎、横刀立马的大元帅。此刻,她正忙着擀面皮、包饺子,两手沾满了面粉,便让我把摆放饺子的盖帘拿过来。一会儿又喊着:“小弟,递给我一碗水!”我也乐得跑前跑后,两手不闲。

到了亥时正点,也就是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标准时刻,哥哥领着我到外面去放鞭炮,这边饺子也包得差不多了。我们回屋一看,嫂嫂正在往锅里下饺子。估摸着已经煮熟了,母亲便在屋里大声地问上一句:“(煮)挣了没有?”嫂嫂一定回答:“挣了。”母亲听了,格外高兴,她要的就是这一句话。“挣了”,意味着赚钱,意味着发财,意味着富裕。如果说“煮破了”,那就不吉利了。

热腾腾的一大盘饺子端了上来,全家人一边吃一边说笑着。突然,我喊:“我的饺子里有一个钱。”嫂嫂的眼睛笑成了一道缝儿,甜甜地说:“恭喜,恭喜!我小弟的命就是好!”旧俗,谁能在大年夜里吃到铜钱,就会常年有福,一顺百顺。哥哥笑说,怎么偏偏小弟就能吃到铜钱?这里面一定有说道,咱们得检查一下。说着,就夹起了我的饺子,一看,上面有一溜花边儿,其他饺子都没有。原来,铜钱是嫂嫂悄悄放在里面的,花边也是她捏的,最后,又由她盛到了我的碗里。谜底揭开了,逗得满场哄然腾笑起来。

父母膝下原有一女三男,姐姐和二哥已相继去世;大哥、大嫂都长我二十岁,他们成婚时,我才一生日多。嫂嫂姓孟,是本屯的姑娘。哥哥常年在外,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其时,母亲已经年过四十了,乐得清静,便听凭我整天泡在嫂嫂的屋里胡闹。后来,嫂嫂自己生了个小女孩,也还是照样地疼我爱我亲我抱我。有时我跑过去,正赶上她给小女儿哺乳,便把我也拉到她的胸前,我们就一左一右地吸吮起来。

嫂嫂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蒸的碗花糕。她有个舅爷,在京城某王府的膳房里,做过两年手艺,别的没学会,但做的一种蒸糕,却是出色当行。一次,嫂嫂说她要“露一手”,不过,得准备一个大号的瓷碗。乡下僻塞,买不着,最后,还是她回家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

面团儿是嫂嫂事先和好的,经过发酵,再加上一些黄豆面,搅拌两个鸡蛋和一点点白糖,上锅蒸好。吃起来又甜又香,外暄里嫩。家中每人分尝一块,其余的全都由我吃了。

蒸糕做法看上去很简单,可是,母亲说,剂量配比、水分、火候都有讲究。嫂嫂也不搭言,只在一旁甜甜地浅笑着。除了做蒸糕,平素这个浅花瓷碗,总是嫂嫂专用。她喜欢盛上多半碗饭,把菜夹到上面,然后,往地当央一站,一边端着碗吃饭,一边和家人谈笑着。

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没有俊丑的区分,只有“笑面”或者“愁面”的感觉。小时候,我的祖母还在世,她给我的印象,是终朝每日,愁眉不展,似乎从来也没见到过笑容;而我的嫂嫂却生成了一张笑脸,两道眉毛弯弯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是带着甜丝丝的盈盈笑意。

不管我遇到怎样不快活的事,比如,心爱的小鸡雏被大狸猫捕吃了,赶庙会母亲拿不出钱来为我买彩塑的小泥人,只要看到嫂嫂那一双笑眼,便一天云彩全散了,即使正在哭闹着,只要嫂嫂把我抱起来,立刻就会破涕为笑。这时,嫂嫂便爱抚地轻轻地捏着我的鼻子,念叨着:“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小鸡鸡,没人要,娶不上媳妇,瞎胡闹。”

待我长到四五岁时,嫂嫂就常常引逗我做些惹人发笑的事。记得一个大年三十晚上,嫂嫂叫我到西院去,向堂嫂借枕头。堂嫂问:“谁让你来借的?”我说:“我嫂。”结果,在一片哄然笑闹中,被二嫂“骂”了出来。二嫂隔着小山墙,对我嫂嫂笑骂道:“你这个闲×,等我给你撕烂了。”我嫂嫂又回骂了一句什么,于是,两个院落里,便伴随着一阵阵爆竹的震响,腾起了“叽叽嘎嘎”的笑声。原来,旧俗:年三十晚上到谁家去借枕头,等于要和人家的媳妇睡觉。这都是嫂嫂出于喜爱,让我出洋相,有意地捉弄我,拿我开心。

还有一年除夕,她正在床头案板上切着菜,忽然一迭连声地喊叫着:“小弟,小弟!快把荤油罐给我搬过来。”我便趔趔趄趄地,从厨房把油罐搬到她的面前。只见嫂嫂拍手打掌地大笑起来,我却呆望着她,不知是怎么回事。过后,母亲告诉我,乡间习俗,谁要想早日“动婚”,就在年三十晚上,搬动一下荤油坛子。

嫂嫂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十分通晓事体,记忆力也非常好。父亲讲过的故事、唱过的子弟书,我小时在家里“发蒙”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她听过几遍后,便能牢牢地记下来。我特别贪玩,整天跑到大沙岗上去玩耍。早晨,父亲布置下两页书,我早就忘记背诵了,她便带上书,跑到沙岗上催我快看,发现我浑身上下满是泥沙,便让我就地把衣服脱下,光着身子,坐在树荫下攻读,她就到沙岗下面的水塘边,把脏衣服全部洗干净,然后晾在青草上。

我小时候,又顽皮,又淘气,一天到晚总是惹是生非。每当闯下祸端,父亲要惩治时,总是嫂嫂出面为我讲情。这年春节的前一天,我和两个小伙伴,跟随着父亲,到土地庙去给土地爷进香上供。父亲在给土地爷叩过头之后,开始往设在外面的供桌上摆放猪肉块和点了红点的馒头,还有两样水果。这时,他用手指着庙门上的对联,叫我念。我一看,总共十个字,便分别上下联,念出:“天地之大也”,“鬼神其盛乎”。父亲点了点头。

说着,他就先回去了,留下我在一旁看守着,防止供果被猪狗扒吃了,挨过一个半时辰之后,再将供品端回去,供家里人享用。所谓“心到佛知,上供人吃”。

可是,一个半时辰相当于三个小时,这是很难熬的。闲着没事,手发痒,我便想出了歪点子:从怀里摸出两个偷偷带去的“二踢脚”(一种爆竹),分别插在神龛前的香炉上,然后用香火点燃,只听“噼—啪”几声轰响,小庙里面便被炸得烟尘四散,一塌糊涂。我和小伙伴,却若无其事地站在一旁,欣赏着自己的“杰作”。

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哪晓得,早被邻人发现了,告到了我的父亲那里。我却一无所知,坦然地端着供品,溜回家去。看到嫂嫂等在门前,先是一愣,刚要向她炫耀我们的“战绩”,她却小声告诉我:一切都“露馅”了,势态很严重,你就等着屁股挨板子吧!见我有些紧张,不想进院子了,她便又出主意:见到父亲二话别说,立刻跪下,叩头认错。我依计而行,她则在一旁“爹长爹短”地叫个不停,赔着笑脸,又是装烟,又是递茶,父亲渐渐地消了气,叹说了一句:“长大了,你能赶上嫂嫂一半,也就行了。”算是结案。

我四岁那年,正赶上夏季青黄不接,家里把刚刚收下的大麦稞,剪下穗头,用干净的布鞋底,在笸箩里搓下籽粒,然后煮成一锅大麦粥。我在外面玩饿了,一进屋就嗅到浓浓的麦香味,便操起饭勺子,想要从锅里舀出一碗。由于个头太小,勺子又大,舀出来一些全洒在胳膊和手上。滚开的米汁、饭粒烫得娇嫩的皮肤红肿一片,伤处灼痛难忍,我呜呜地哭叫着。正在屋后菜地里干活的妈妈和嫂嫂闻讯,慌忙地跑进来。嫂嫂一面哄着我,说“不哭,不哭,小弟——男子汉,不哭”;一面用舌头舔着我的伤处,舔过了脏兮兮的小手,又舔满是泥痕的胳膊,连续不断地反复地舔。说这是治烫解痛的祖传秘方,比上药都有效。舌头舔过的地方,湿润、温暖,皮肤有些放松,感觉灼痛确实减轻了许多。半天过去,灼伤的皮肤除了颜色稍红,既未见水疱,更没有溃烂,第二天就完好如初了。

我家养了一头大黄牛,哥哥中秋节回家度假时,常常领着我逗它玩耍。他头上顶着一个花围巾,在大黄牛面前逗引着,大黄牛便跳起来用犄角去顶,尾巴翘得老高老高,吸引了许多人围着观看。这年秋后,我跟着母亲、嫂嫂到棉田去摘棉花,顺便也把大黄牛赶到地边去放牧。忽然发现它跑到地里来嚼棉桃,我便跑过去,扬起双臂轰赶。那时,我只有三周岁,胸前系着一个花兜肚,没有穿衣服。大黄牛看我跑过来,以为又是在逗引它,便挺起了双角来顶我。结果,牛角挂在兜肚上,我被挑起四五尺高,然后抛落在地上,肚皮上划出了两道血印子,周围的人都吓得目瞪口呆,母亲和嫂嫂“呜呜”地哭了起来。

事后,村里人都说,我捡了一条小命。晚上,嫂嫂给我做了碗花糕,然后,叫我睡在她的身边,夜半悄悄地给我“叫魂”,说是白天吓得灵魂出窍了。

每当我惹事添乱,母亲就说:“人作(读如昨)有祸,天作有雨。”果然,乐极悲生,祸从天降了。

在我五岁这年,中秋节刚过,回家休假的哥哥突然染上了疟疾,几天下来也不见好转。父亲从镇上请来一位姓安的中医郎中,把过脉之后,说怕是已经转成了伤寒,于是,开出了一个药方,父亲随他去取了药,当天晚上,哥哥就服下了,夜半出了一身透汗。

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记载其父病疟返里,寒索火,热索冰,竟转伤寒,病势日重,后来延请名医诊治,幸得康复。而我的哥哥遇到的却是一个“杀人不用刀”的庸医,由于错下了药,结果,第二天就死去了。人们都说,这种病即使不看医生,几天过后也会逐渐痊复的。父亲逢人就讲:“人间难觅后悔药,我真是悔青了肠子。”

他根本不相信,那么健壮的一个小伙子,眼看着生命就完结了。在床上停放了两整天,他和嫂嫂不合眼地枯守着,希望能看到哥哥长舒一口气,苏醒过来。最后,由于天气还热,实在放不住了,只好入殓,父亲却双手捶打着棺材,破死命地叫喊;我也呼着号着,不许扣上棺盖,不让钉上铆钉。而后又连续几天,父亲都在深夜里,到坟头去转悠,幻想能听到哥哥在坟墓里的呼救声。

由于悲伤过度,母亲和嫂嫂双双地病倒了,东屋卧着一个,西屋卧着一个,屋子里死一般地静寂。原来雍雍乐乐、笑语欢腾的场面,再也见不到了。我像是一个团团乱转的卷地蓬蒿,突然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根基。

冬去春来,天气还没有完全变暖,嫂嫂便换了一身月白色的衣服,衬着一副瘦弱的身躯和没有血色的面孔,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其实,这时她不过二十五六岁。父亲正筹划着送我到私塾里读书。嫂嫂一连几天,起早睡晚,忙着给我缝制新衣,还做了两次碗花糕。可是吃起来,却总觉着味道不及过去了。母亲看她一天天瘦削下来,说是太劳累了,劝她停下来歇歇。她说,等小弟再大一点,娶了媳妇,我们家就好了。

一天晚上,坐在豆油灯下,父亲问她下步有什么打算。她明确地表示,守着两位老人、守着小弟弟、带着女儿,过一辈子,哪里也不去。

父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真心话,没有掺半句假。可是,——”

嫂嫂不让父亲说下去,呜咽着说:“我不想听这个‘可是’。”

父亲说,你的一片心情我们都领了。无奈,你还年轻,总要有个归宿。如果有个儿子,你的意见也不是不可以考虑;可是,只守着一个女儿,将来总是人家的人,孤苦伶仃的,这怎么能行呢?

嫂嫂说:“等小弟长大了,结了婚,生了儿子,我抱过来一个,不也是一样吗?”

父亲听了,长叹一声:“咳,真像‘杨家将’的下场,七狼八虎,死的死,亡的亡,只剩下一个‘囊囊揣’(当地土语,意为没有能耐)的杨六郎,谁知将来又能怎样呢?”

嫂嫂呜呜地哭个不停,翻来覆去,重复着一句话:“爹,妈!就把我当作你们的亲闺女吧。”嫂嫂又反复亲我,问“小弟放不放嫂子走”,我一面摇晃着脑袋,一面号啕大哭。父亲、母亲也伤心地落下了眼泪。这场没有结果的谈话,暂时就这样收场了。

但是,嫂嫂的归宿问题,终竟成了两位老人的一块心病。一天夜间,父亲又和母亲说起了这件事。他们说,论起她的贤惠,可说是百里挑一,亲闺女也做不到这样。可是,总不能看着二十几岁的人这样守着我们。当老人的怎能干那种伤天害理的事呢?我们于心难忍啊!

第二天,父亲去了嫂嫂的娘家,随后,又把嫂嫂叫过去了,同她母亲一道,软一阵硬一阵,再次做她的思想工作。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嫂嫂勉强地同意改嫁了。两个月后,嫁到二十里外的郭泡屯。

我们那一带的风俗,寡妇改嫁,叫“出水”,一般都悄没声的,不举行婚礼,也不坐娶亲轿,而是由娘家的姐妹或者嫂嫂陪伴着,送上事先等在村头的婆家的大车,往往都是由新郎亲自赶车来接。那一天,为了怕我伤心,嫂嫂是趁着我上学,悄悄地溜出大门的。

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也不吱声,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

每年,嫂嫂都要回娘家一两次。一进门,就让她的侄子跑来送信,叫父亲、母亲带我过去。因为旧俗,妇女改嫁后,再不能登原来婆家的门,所谓“嫁出的媳妇泼出的水”。见面后,嫂嫂先是上下打量我,说“又长高了”,“比上次瘦了”,坐在炕沿上,把我夹在两腿中间,亲亲热热地同父母亲拉着家常话,像女儿见到爹妈一样,说起来就没完,什么都想问,什么都想告诉。送走了父亲、母亲,还要留我住上两天,赶上私塾开学,早晨直接送我到校,晚上再接回家去。

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再也难以见上嫂嫂一面了。听说,过门后,她又添了四个孩子,男人大她十几岁,常年哮喘,干不了重活,全副担子落在她的肩上,缝衣,做饭,喂猪,拉扯孩子,莳弄园子,有时还要到大田里搭上一把,整天忙得“脚打后脑勺儿”。由于生计困难,过分操心、劳累,她身体一直不好,头发过早地熬白,腰也直不起来了。可是,在我的梦境中、记忆里,嫂嫂依旧还是那么年轻,俊俏的脸庞上,两道眉毛弯弯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带着甜丝丝的盈盈笑意……

又过了两年,我回乡探亲,母亲黯然地说,嫂嫂去世了。我感到万分地难过,连续几天睡不好觉,心窝里堵得慌。觉得从她的身上得到的实在是太多太多,而我所回报的却是“空空如也”,真是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高尚女性。引用韩愈《祭十二郎文》中的话,正是“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殓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一次,我向母亲偶然问起嫂嫂留下的浅花瓷碗,母亲说:“你走后,我和你爸爸加倍地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了,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爸爸手哆嗦了,碗又太重,……”

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浅花瓷碗了。

同类推荐
  • 神州轶闻录系列:武林拾趣

    神州轶闻录系列:武林拾趣

    本书作者是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本书是神州轶闻录中的一本,生动披露鲜为人知的文豪文坛史事。
  • 郁达夫书信集(套装共两册)

    郁达夫书信集(套装共两册)

    本书包括《茑萝行》《和孤独人生的零余者》共两册。《茑萝行》就像是郁达夫写给孙荃夫人的一封家信。与读其他小说不同的是,郁达夫的小说读起来就像似一个亲密的朋友在你耳边倾诉着他的愤恨和苦楚,让你对小说主人公的际遇感同身受。读《茑萝行》,我们很难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去倾听一段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故事,而是一开始就被“我”拉进了“我”的生活,随着“我”的情感的起伏而澎湃不已。《和孤独人生的零余者》收录了郁达夫的书信,向读者传达了郁达夫的散文中洋溢着的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本书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画面。
  • 时间的爬虫

    时间的爬虫

    读赵晓梦的诗集,读出一点诗外之韵。赵晓梦,笔名梦大侠,现居成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自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等上百种报刊,入选多种选本,曾获鲁藜诗歌奖、杨万里诗歌奖、2017首届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奖、《西北军事文学》优秀诗人奖等多种荣誉奖项。赵晓梦喜欢写诗养神。诗人赵晓梦有更为重要的社会身份,办报纸,办一份全中国都点赞的《华西都市报》,他的职务是常务副总编。“常务”是什么意思,你懂的,一大堆编辑记者听他的指挥,成千上万的读者跟着他的眼睛看世界。办报纸在网络时代居然也办得风生水起,这种人应是知识界中的“实业家”。办报纸是他作为当代知识精英的“兼济天下”,写诗歌是他的“独善其身”。做事做得好,写诗写得好,这叫健全人生,雄健诗品。
  • 蓟轩诗词

    蓟轩诗词

    前一个集子《画虎居诗词》迄1996年9月。这个集子包括自1996年10月到2003年5月这六年半我的诗词作品,略加删选,存约500首。这期间我移居北京蓟门桥附近,新居名“蓟轩”,就给此集取名《蓟轩诗词》。博学的中石兄告诉我,据《说文》,蓟是古帝尧之后之所居。原来搬进了古大圣人的老家。
  • 头和尾:赵丽宏序跋二集

    头和尾:赵丽宏序跋二集

    赵丽宏乃上海市作协副主席,本书为2002年至今作者为全国百余位作家作品写的序和跋的汇编。文字灵动、真诚,展示了作者作为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的人文情怀和文学造诣。此书可以使读者感受到篇幅短小的“序”或“跋”也能写出如此不同的意味,对喜爱中国文学的读者是很好的奉献。
热门推荐
  • 死之之旅

    死之之旅

    叶天下完夜班在下楼梯一脚踩空,醒来后附身在一个少年身上,在机缘巧合下修练成了仙法后,得到一块神秘的令牌,开启一段神奇的异世修仙之旅。
  • 大皇后

    大皇后

    作为皇后,眼光该放得长远一些,须知道后宫这个地方是皇帝的家,一家即是一国,后宫即是朝廷之缩影,一言一行即可天下震动,这才是皇家帝室的权威。
  • 心灵减压手册

    心灵减压手册

    本书会让迷茫中的你获得一些宽慰并找到生活的本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里,在我们追求成功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我们追求成功的目的: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懂得关爱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和事物,注重心灵和精神的修炼。我们要学会静心、养心,学会欣赏奋斗的过程,学会调整自己,更要学会欣赏生活。
  • 奸诈胡儿

    奸诈胡儿

    大唐玄宗天宝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圭在开元二十七年与库莫奚战败却又冒功领赏的事件被揭露,玄宗十分震怒,接受了宰相李林辅的建议,在八月初一的朝会上,让太监高力士宣布了一道措词严厉的谕旨,大意是:免去张守圭辅国大将军、幽州节度使之职,调任江州刺史;幽州节度使一职由平卢节度使裴宽接任;营州都督鲜于仲通升任平卢节度使。让满朝文武大臣惊奇的是两个名不见经传的胡人将领突升高位:一个是幽州节度使衙门折冲校尉、捉生将安禄山提升为平卢节度副使,另一个是捉生将史思明升做平卢兵马使。
  • 傻妃狠逆天

    傻妃狠逆天

    作为21世纪顶尖特工,纳兰瑾死后穿越到了架空的世界。凭借装傻,她成功摆脱渣男未婚夫;借势教训渣女姐妹,活的潇洒而肆意时,却偶然入了太子的法眼,要选她做王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诗酒趁年华:古诗词中的诗酒人生

    诗酒趁年华:古诗词中的诗酒人生

    循着古诗词中的酒香,酒魂,酒文化,解析诗酒所传达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况味。这是一本古代诗词品赏,但重点不在解析本身,而在于通过诗词思考人生,解读世情。全书以情感为轴,分为四个部分:欢、思、伤、纵,代表酒的四种情感基调。作者精选历代24首酒诗,代表24种情感,通过富有张力和表现的文字,传递出大量有价值的文化、社会讯息,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 税苑花香

    税苑花香

    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爱我临汾、树我形象、建我家乡”活动的热潮中,在全市人民广泛学习“敢为人先、坚韧不拔、开放包容、勤劳智慧”的“临汾精神”热潮中,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税苑花香》一书,就要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 医妃倾城,绝世大小姐

    医妃倾城,绝世大小姐

    “王爷,您的小舅子把您最喜欢的那棵紫炎树给迁移走了。”属下一一个闪身来到男人面前,恭敬的禀告。某男人优哉游哉地喝着茶,“无所谓,让他拿。”“王爷,您的小舅子把王府里禁地的宝藏给挖走了。”属下二慌慌张张的前来禀报。某位爷薄唇抿了抿,依然无所谓的道,“没事儿,让他拿。”“王爷,您的小舅子把王妃给掳走了。”属下一这回很不淡定。“没事儿,让他……”话还没说完,这才反应过来,靠在椅子上的身子猛得坐起,冷厉地问出声,“你说什么?”“回王爷,王妃……她…”属下一的话还没说完,便觉得眼前一晃,再次看去,果然,面前已经没有人了。只听远处传来某位爷怒气的声音,“小舅子,你拆人姻缘,天理不容!”
  • 末世来袭之一代杀神

    末世来袭之一代杀神

    一代兵王夜天惨遭驱逐,一夕之间位面惊天转变。崭新的世界,突变的丧尸……一次次绝处逢生,一个个巨大阴谋!在这种危险密布的地方,背叛与仇恨,无数羁绊和包袱,强迫他与这个世界竞争到底。究竟鹿死谁手,敬请期待~
  • 完美之第二世

    完美之第二世

    左天佑因为一次意外,回到自己的高中时代,立志开创自己崭新的人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最终,左天佑站到了人生的巅峰。完美创造了自己的第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