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6500000056

第56章 论语通检(14)

颠沛必于是/4·5//

浴乎沂/11·24//

泛爱众而亲人/1·5//

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8·22//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8//

父没观其行/1·10//

文王既没/9·5//

没阶趋/10·4//

没齿无怨言/14·10//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5·20//

旧谷既没/17·20//

则吾必在汶上矣/6·9//

子怃然曰/18·6//

怀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4·11//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4·11//

少者怀之/5·26//

士而怀居/14·3//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也/15·7//

怀其宝而迷其邦/17·1//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17·20//

父母唯其疾之忧/2·6//

人不堪其忧/6·11//

是吾忧也/7·3//

乐以忘忧/7·19//

仁者不忧/9·28//

君子不忧不惧/12·4//

不忧不惧/12·4//

夫何忧何惧/12·4//

司马牛忧曰/12·5//

仁者不忧/14·3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5·12//

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

后世必为子孙忧/16·1//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16·1//

苟完矣/13·8//

宋不足征也/3·9//

而有宋朝之美6·16//

牢曰/9·7//

君子亦有穷乎/15·2//

君子固穷/15·2//

小人穷斯滥矣/15·2//

四海困穷/20·1//

其父攘羊而子证之/13·18//

默而识之/7·2//

多见而识之/7·29//

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15·3//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7·8//

贤者识其大者/19·22//

不贤者识其小者/19·22//

由之行诈也/9·12//

不逆诈/14·33//

今之愚也诈而已/17·15//

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12·6//

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12·6//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14·38//

有社稷焉/11·23//

是社稷之臣也/16·1//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1·9//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9·1//

不愤不启/7·8//

启予足启予手/8·4//

吾友张也/19·15//

堂堂乎张也/19·16//

(又见“朱张”、“子张”)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1·10//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4·20//

于予欤改是/5·10//

回也不改其乐/6·11//

不善不能改/7·3//

其不善者而改之/7·22//

改之为贵/9·23//

从而不改/9·23//

过则勿惮改/9·24//

何必改作/11·13//

过而不改/15·30//

钻燧改火/17·20//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19·18//

亦可以即戎矣/13·29//

即之也温/19·9//

灵(见“卫灵公”)

樊迟御/2·5//

樊迟曰/2·5//

樊迟问智/6·22//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12·21//

樊迟问仁/12·22//

樊迟未达/12·22//

樊迟退/12·22//

樊迟请学稼/13·4//

樊迟出/13·4//

樊迟问行/13·19//

事君能致其身/1·6//

夷狄之有君/3·5//

事君尽礼/3·18//

君使臣臣事君/3·19//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

邦君树塞门/3·22//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事君数斯辱矣/4·26//

崔子弑齐君/5·19//

夫子为卫君乎/7·15//

君娶于吴/7·32//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7·32//

尧之为君也巍巍乎/8·19//

君在/10·2//

君召使摈/10·3//

君赐食/10·18//

君赐腥/10·18//

君赐牲/10·18//

侍食于君/10·19//

君祭/10·19//

君视之/10·20//

君命召/10·21//

以道事君/11·22//

弑父与君/11·22//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12·9//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

君君臣臣/12·11//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12·11//

卫君待子而为政/13·3//

为君难/13·15//

如知为君难也/13·15//

予无乐乎为君/13·15//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13·20//

陈恒弑其君/14·22//

君曰告夫三子者/14·22//

子路问事君/14·23//

君薨/14·42//

事君/15·38//

邦君之妻/16·14//

君称之曰夫人/16·14//

邦人称之曰君夫人/16·14//

称诸异邦曰寡小君/16·14//

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16·14//

远之事君/17·8//

可与事君欤/17·14//

君臣之礼如之何其废之也/18·7//

君子

不亦君子乎/1·1//

君子务本/1·2//

君子不重则不威/1·7//

君子食无求饱/1·13//

君子不器/2·12//

子贡问君子/2·13//

君子周而不比/2·14//

君子无所争/3·7//

其争也君子/3·7//

君子之至于斯者/3·24//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4·5//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4·5//

君子之于天下也/4·10//

君子怀德/4·11//

君子怀刑/4·11//

君子喻于义/4·16//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

君子哉若人/5·3//

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5·3//

有君子之道四焉/5·16//

君子周急不继富/6·4//

为君子儒/6·13//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18//

君子可逝也/6·26//

君子博学于文/6·27//

得见君子者斯可矣/7·26//

吾闻君子不党/7·32//

君子亦党乎/7·32//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7·34//

君子坦荡荡/7·38//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8·3//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8·5//

君子人欤/8·7//

君子人也/8·7//

君子/9·6/

君子居之/9·14//

君子不以绀緅饰/10·6//

君子也/1·1//

君子者乎/11·19//

以俟君子/11·24//

司马牛问君子/12·4//

君子不忧不惧/12·4//

斯谓之君子已乎/12·4//

君子敬而无佚/12·5//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12·5//

君子质而已矣/12·8//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12·8//

君子成人之美/12·16//

君子之德/12·19//

君子以文会友/12·24//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13·3//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13·3//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君子和而不同/13·23//

君子易事而难悦也/13·25//

君子泰而不骄/13·26//

君子哉若人/14·6//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14·7//

君子上达/14·24//

君子思不出其位/14·28//

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14·29//

君子道者三/14·30//

子路问君子/14·44//

君子亦有穷乎/15·2//

君子固穷/15·2//

君子哉蘧伯玉/15·7//

君子义以为质/15·18//

君子哉/15·18//

君子病无能焉/15·19//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5·20//

君子求诸己/15·21//

君子矜而不争/15·22//

君子不以言举人/15·23//

君子谋道不谋食/15·32//

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

君子不可小知/15·34//

君子贞而不谅/15·37//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6·1//

侍于君子有三愆/16·6//

君子有三戒/16·7//

君子有三畏/16·8//

君子有九思/16·10//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

君子学道则爱人/17·3//

君子不入也/17·6//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17·20//

夫君子之居丧/17·20//

君子尚勇乎/17·22//

君子义以为上/17·22//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17·22//

君子有恶乎/17·23//

君子之仕也/18·7//

君子不弛其亲/18·10//

君子尊贤而容众/19·3//

是以君子不为也/19·4//

君子学以致其道/19·7//

君子有三个变化/19·9//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19·10//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19·12//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19·12//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19·20//

君子之过也/19·21//

君子一言以为智/19·25//

君子惠而不费/20·9//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20·9//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20·9//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20·10//

唐虞之际/8·20//

陈文子有马十乘/5·19//

子在陈曰/5·22//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7·32//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11·2//

陈成子弑简公/14·22//

陈恒弑其君/14·22//

在陈绝粮/15·2//

陈力就列/16·1//

陈亢问于伯鱼曰/16·13//

陈亢退而喜曰/16·13//

陈子禽谓子贡曰/19·25//

朝服而立于阼阶/10·14//

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11·16//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19·22//

是可忍也/3·1//

孰不可忍也/3·1//

小不忍乱大谋/15·27//

割鸡焉用牛刀/17·3//

杀鸡为黍而食之/18·7//

矣(略)

纯如也/3·23//

今也纯/9·3//

出纳之吝/20·9//

固天纵之将圣/9·6//

且予纵不得大葬/9·12//

八画八画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15·15//

必表而出/10·6//

孟武伯问孝/2·6//

谓武尽美矣/3·25//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5·8//

宁武子邦有道则智/5·21//

子游为武城宰/6·14//

若臧武仲之智/14·13//

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14·15//

乐则韶武/15·11//

子之武城/17·3//

播鼗武入于汉/18·9//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19·22//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19·22//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19·23//

叔孙武叔毁仲尼/19·24//

武王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8·20//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3·22//

管氏亦有反坫/3·22//

君子坦荡荡/7·38//

举直措诸枉/2·19//

举枉措诸直/12·19//

举直措诸枉/12·22//

能使枉者直/12·22//

举直错诸枉/12·22//

能使枉者直/12·22//

枉道而事人/18·2//

林放问礼之本/3·4//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3·6//

或对曰申枨/5·11//

枨也欲/5·11//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16·1//

亚板干适楚/18·9//

三板缭适蔡/18·9//

四板缺适秦/18·9//

夏后氏以松/3·2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27//

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15·14//

柳下惠为士师/18·2//

柳下惠少连/18·8//

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18·8//

曲肱而枕之/7·16//

奚取于三家之堂/3·2//

斯焉取斯/5·3//

无所取材/5·7//

能近取譬/6·30//

色取仁而行违/12·20//

狂者进取/13·21//

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14·14//

义然后取14·14//

人不厌其取14·14//

今不取/16·1//

取瑟而歌/17·19//

今汝画/6·12//

举直措诸枉则民服/2·19//

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2·19//

孰谓微生高直/5·24//

人之生也直/6·19//

直而无礼则绞/8·2//

狂而不直/8·16//

质直而好义/12·20//

举直措诸枉/12·22//

能使枉者直/1222//

举直错诸枉/12·22//

能使枉者直/12·22//

吾党有直躬者/13·18//

吾党之直者异于是/13·18//

直在其中矣/13·18//

以直报怨/14·36//

直哉史鱼/15·7//

斯亦三代之民所以直道而行也

/15·25//

友直友谅友多闻/16·4//

好直不好学/17·7//

古之愚也直/17·15//

恶讦以为直者/17·23//

直道而事人/18·2//

不幸短命死矣/6·3//

罔之生也幸而免/6·19//

丘也幸/7·32//

不幸短命死矣/11·6//

未若贫而乐道/1·14//

君子哉若人/5·3//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7·35//

有若无/8·6//

若由也/11·12//

言不可以若是/13·15//

言不可以若是/13·15//

君子哉若人/14·6//

尚德哉若人/14·6//

若臧武仲之智/14·13//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14·18//

若季氏则吾不能/18·3//

岂若从避世之士哉/18·6//

(又见“有若”)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9·21//

苟志于仁矣/4·4//

苟有过/7·32//

苟子不欲/12·18//

无所苟而已矣/13·3//

苟合矣/13·8//

苟完矣/13·8//

苟美矣/13·8//

苟有用我者/13·10//

苟正其身矣/13·13//

苟患失之/17·14//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1·2//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1·2//

孝悌也者/1·2//

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1·14//

告诸往而知来者/1·14//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2·7//

其或继周者/2·23//

三家者以雍撤/3·2//

起予者商也/3·8//

禘自既灌而往者/3·10//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3·11//

君子之至于斯者/3·24//

从者见之/3·24//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4·2//

智者利仁/4·2//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4·6//

好仁者无以尚之/4·6//

恶不仁者/4·6//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者乎/4·6//

我未见力不足者/4·6//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4·9//

古者言之不出/4·22//

以约失之者鲜矣/4·23//

鲁无君子者/5·3//

从我者其由欤/5·7//

吾未见刚者/5·11//

老者安之/5·26//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5·27//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5·28//

有颜回者好学/6·3//

今也则未闻好学者也/6·3//

如有复我者/6·9//

力不足者/6·12//

有澹台灭明者/6·1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6·20//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

智者乐水/6·23//

智者动/6·23//

智者乐/6·23//

予所否者/6·28//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7·9//

死而无悔者/7·11//

好谋而成者也/7·11//

我非生而知之者/7·20//

敏以求之者也/7·20//

择其善者而从之/7·22//

其不善者而改之/7·22//

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24//

得见君子者斯可矣/7·26//

得见有恒者斯可矣/7·27//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7·29//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7·29//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8·5//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8·6//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9·5//

夫子圣者欤/9·6//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9·10//

我待价者也/9·13//

逝者如斯夫/9·17//

语之而不惰者/9·19//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9·21//

秀而不实者有矣夫/9·21//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9·22//

毋友不如己者/9·24//

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9·26//

智者不惑/9·28//

勇者不惧/9·28//

似不能言者/10·1//

其言似不足者/10·4//

屏气似不息者/10·4//

杖者出斯出矣/10·13//

见齐衰者/10·26//

见冕者与瞽者//

凶服者式之/10·27//

式负版者/10·27//

从我于陈蔡者/11·2//

回也非助我者也/11·3//

有颜回者好学/11·6//

从者曰/11·9//

君子者乎/11·19//

亡状者乎/11·19//

所谓大臣者/11·22//

然则从之者欤/11·22//

是故恶夫佞者/11·23//

异乎三子者之僎/11·24//

暮春者/11·24//

冠者五六人/11·24//

三子者出/11·24//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11·24//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11·24//

于斯三者何先/12·7//

于斯二者何先/12·7//

片言可以折狱者/12·12//

政者正也/12·17//

夫达也者/12·20//

夫闻也者/12·20//

能使枉者直/12·22//

能使枉者直/12·22//

不仁者远矣/12·22//

苟有用我者/13·10//

如有王者/13·12//

近者悦远者来/13·16//

吾党有直躬者/13·18//

吾党之直者异于是/13·18//

今之从政者何如/13·20//

狂者进取/13·21//

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13·24//

其不善者恶之/13·24//

有德者必有言/14·5//

有言者不必有德/14·5//

有勇者不必仁/14·5//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14·7//

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4·7//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14·13//

以告者过也/14·14//

管仲非仁者欤/14·18//

君曰告夫三子者/14·22//

古之学者为己/14·25//

今之学者为人/14·25//

使者出/14·26//

君子道者三/14·30//

智者不惑/14·30//

勇者不惧/14·30//

抑亦先觉者/14·33//

丘何为是栖栖者欤/14·34//

知我者其天乎/14·37//

贤者避世/14·39//

作者七人矣/14·39//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14·40//

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14·41//

益者欤/14·46//

非求益者也/14·46//

欲速成者也/14·46//

从者病/15·2//

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15·3//

知德者鲜矣/15·4//

无为而治者/15·5//

智者不失人/15·8//

事其大夫之贤者/15·10//

友其士之仁者/15·10//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15·13//

臧文仲其窃位者欤/15·14//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15·16//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

/15·24//

如有所誉者/15·25//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15·35//

未见蹈仁而死者也/15·35//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16·1//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16·1//

不能者止/16·1//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16·1//

益者三友/16·4//

同类推荐
  • 经学博采录

    经学博采录

    《经学博采录》记载和评述了乾嘉道咸间各经学家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收罗甚博。此次整理本以《辛巳丛编》6卷本为底本,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的光绪八年《敬跻堂丛书》12卷本对校,并以广雅书局校抄本参校。
  • 《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本书介绍了选题缘由、《后汉书》的研究概况、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 中华家训3

    中华家训3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诗传通释

    诗传通释

    本书收录现存元代诗经类文献。在文献整理中,选择一个好的底本,旁搜现寻各种版本进行校勘、标点,同时撰写成各个著述的内容提要,对该著述作者、著作内容、特点及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做全面的介绍。本套丛书是收录现存元代经部文献的大型丛书,有助于推进元代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等不同专门史的研究。
  • 三十六计译注(国学经典)

    三十六计译注(国学经典)

    《三十六计》是古代兵家计中国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三十六计》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译注》对《三国志》进行白话的翻译和注释,是具有坚实学术基础的普及性读物。内容简介:《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语源于南北朝时期,约成书于明清。本书根据计名,多选取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简介:文轩,男,80后人,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喜爱中国古代文化,向往先秦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心服儒家仁者风度,欲“为往圣继绝学”,作品有《人间词话注释》《三十六计译注》等。
热门推荐
  • 清穿之福晋狠彪悍

    清穿之福晋狠彪悍

    《披着清穿的快穿文,全部清穿文》新书报道《重生空间之七零》求收藏为了自家男人,她每个世界陪着他,寻找着他…直到他恢复自身…然而,她的男人居然是天道,还是一个被抛弃的天道,么办法,直好陪他与太阳肩并肩。而她的男人,居然不上进,只想和她嘴对嘴,神操作啊………可是!为毛全都是清朝啊……她想念现代,期盼修仙,梦想成皇……可结局:我再也不要玩清穿了!!!(悲愤的怒吼~)
  • 天之命源

    天之命源

    长安桥上胡文婧,断魂桥下今何在。奈何桥前对酒歌,但感佳人不复回。
  • 原谅这世上没童话

    原谅这世上没童话

    面对无法容忍焦点被其夺去的莫小菲的挑衅,她也只是冷眼旁观,直到不堪的过去被人当成把柄攥在手中——她可以为了几枚硬币抛弃尊严,可以吃别人丢弃的食物,唯独碍于他的包容才不得不作出了断。
  • 一朝清雪梦浮生

    一朝清雪梦浮生

    本是丞相千金,只因爱上一见钟情的书生,甘愿抛下身段下嫁与他,怎知狼子野心的他只是利用她做踏脚石,最后合伙自己妹妹毒害与她,重生归来,那些欺她,辱她之人都将偿还与她。
  • The Cruise of the Jasper B

    The Cruise of the Jasper B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杜明权中篇小说集

    杜明权中篇小说集

    《杜明权中篇小说集》收集了作者2015年6月至2016年间创作的三部中篇小说:《逃离我视线的春儿》、《我的工业时代》、《我的房地产时代》。《逃离我视线的春儿》表面看似是一部关于“我”、春儿、秋娟的爱恨悲喜剧,似乎属于爱情小说,但实际反映了某些社会情态。《我的工业时代》通过主人公“我”与张丽儿的故事,表现一代人曾经的乡镇企业时代的人生。《我的房地产时代》叙述了“我”(余浩)在亲戚余文欣带领下,逐步进入社会,步入风起云涌的房地产行业,最后终至失足并幡然悔悟。三部中篇小说虽然悲剧成分较浓,但均为悲喜剧,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变化前行状况以及个人人生历程,与其作为小说文本,毋宁作为哲学文字慢慢阅读更好。
  • 梦染无间

    梦染无间

    趁着青春还未逝去,趁着未来悲剧还未上演,记录每一天每一点幼稚又可笑的念头。因为这就是青春啊,不记过去,不论未来
  • 从北京到曼德勒

    从北京到曼德勒

    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外籍老师。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庄士敦,1898年赴中国,先后在香港、威海卫的英殖民政府任职,是一位地道的“中国通”。他十分热衷旅行,在游历的同时实地考察当地的风土习俗、社情民意,写出大量关于中国的著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学术研究价值。《从北京到曼德勒》是庄士敦的一部长途旅行探险记。游历的时间为1906年上半年,途经北京、华北、武汉,上溯扬子江进入四川。以后全靠骑行或步行翻山越岭,跨越云南西北部,进入缅甸,旅行终点为缅甸的曼德勒。在这本书里,我们能了解到20世纪初期中国的真实样貌,尤其是西南地区的山川河流、自然风物、人文景观、宗教文化等等,在庄士敦的笔下都有十分详细的记录,可读性和史料价值都非常高。在书中,庄士敦对中国的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认为西方世界应该对东方的文化传统给予应有的尊重。
  • 迷糊小红娘

    迷糊小红娘

    她是红娘,却牵错了红线,为补偿,她降到人间,但是……该死的月老,怎么不事先通知她要补偿的对象竟是个态度恶劣,脾气暴躁,蛮横无理的冰山男!!为完成任务早日升天,她处处诱导。暗恋有没有?不会!谈恋爱呢?太累!网恋?没味!好吧,她亲自追吧……
  • 娘子要翻天啊

    娘子要翻天啊

    现代的罗小乔,爹不疼娘不爱,却惊才绝艳,年仅二十五岁,就成了有名的机械师。然,可能老天觉得,应继续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就在她活的风声水起时,一声惊雷,就给她送回了古代。不过好在老天事情没做绝,这一生,有一双爱护她的爷爷奶奶,善良的姐姐,虽然年幼但很懂事的弟弟。这个贫穷的家,有她最渴望的亲情,即便生活再艰难,也让她知足。贫穷是吗?不怕,咱有种田术改良作物,解决温饱…生活不便利是吗?不怕,制造水泥、做出玻璃、改良机械…三面环敌是吗?带着邻国都发家致富,谁还顾得上动武…只是那个谁,怎么又死皮赖脸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