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6200000041

第41章 维持国民资本的货币(2)

这笔送往外国的巨额金银,绝对不会就这么无所作为地送给外国当礼物的,而是换进一些外国货供本国人消费,或是把那些外国货转卖给别国人消费。打个比方,如果是甲国人民把本国的巨额金银运到了国外,并用它来购买乙国的货物供人们消费,那么他们所经营的就是“贩运贸易”。由这种贸易增加的利润,自然会增加甲国的纯收入。所以,这笔巨额金银,能够像新筹措的资金一样开办新事业;而国内原本需要由金银来经营的事业,就转由纸币来经营了。

人们用这笔巨额金银从外国购得并供本国消费的货物,不是葡萄酒或是绸缎之类供游惰阶级使用的消费品,就是材料、工具和食物等。

当这笔资金用于前一用途时,无疑只会鼓励奢侈、增加消费,而无法增加生产和维持这项消费的固定资金,这必然对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

当这笔资金用于后一用途时,可以维持和雇用更多的勤劳人民,使他们能够生产出更多的年产物和利润,这样就达到了鼓励勤劳的目的。这么做,虽然增加了社会消费,却也同时提供了维持这项消费的固定资金。因为这时,劳动者不但会将每年消费的价值全都再生产出来,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利润;社会的总收入,即全社会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数量,也势必会增加到等于材料经工人加工后所增加的全部价值;社会的纯收入,也必然会增加到等于总收入减去维持费后剩下的价值。

由于银行众多而溢出并被迫流往外国的金银,如果从外国购进的货物是供本国消费的,那么这些货物,一定大部分都是用于后一用途的货物。这几乎是必然的。当然,没有增加收入却忽然大肆挥霍的人,也不是没有。但是,我相信这一阶级的人,肯定不会全都这么做。我们固然不能期望这一阶级中的每个人都能谨慎从事,但是其中至少会有大部分人是不侈靡、不乱花钱的,他们总能奉行谨慎的原则。至于游惰阶级的收入,却不会因为银行众多的影响而增加一分一毫。所以,即使银行众多,游惰阶级的费用也基本上不会增加,他们对外国货物的需求也几乎照旧。他们所需要的外国货物所耗费的货币,只占了由于银行众多而流往国外的货币的极小一部分。剩下的大部分货币,自然是用来振兴实业了。

社会流动资本能够增加劳动量。我们常需记住一件事,即在四类社会流动资本中,只有食物、材料和制成品这三类所增加的劳动量是可以计算的。在实现这三类流通时所使用的货币,必须减去。要想推动产业的发展,需要具有材料、工具和工资这三样东西。其中,材料是工作对象,工具是工作手段,工资是工人做工的动力。货币不同于工作材料和工作工具,它虽然被普遍用于支付工人工资,但它其实并不是工人的真实收入。工人的真实收入,由货币的价值,即金块所能换得的货物构成。

一定数量的资本,能够提供的材料、工具以及所能维持的工人数量,都是一定的。所以,一个人所能雇用的劳动量,由他所拥有的资本量决定。虽然货币可以购买材料、工具,并能维持工人的生计,但它所能支配的全部劳动量,无疑不等于它本身加上它所能购买的材料、工具及食物的总和,而往往只等于它能够购得的物品。

自从出现了纸币之后,全部流动资本所能提供的材料、食物和工具,都必然会随着纸币所代替的等量金银的增加而增加。现在,货币的全部价值,都被加在了原本要靠它才能流通的货物身上。这种情形,与一个大工厂主的处境非常类似:随着机器的改良,他用新机器代替了旧机器,并把新旧机器的价差算在了流动资本里,用来购置材料、支付工人工资。

一国流通的货币与其所流通的年产物价值保持着什么比例呢?也许没有人能够确定。有人说是1∶5,也有人说是1∶10、1∶20,还有人说是1∶30。但是,无论货币与年产物总价值的比例有多微小,年产物中也有一小部分是指定用来维持产业的,而且货币与它的比例还不小。如果用纸币代替金银币,并且流通所需的金银量减少为原来的1/5,那么当节省出来的那4/5有一大部分都用在了维持产业上时,产业数量、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价值,自然都会大大增加。

最近二三十年以来,苏格兰的各大都市,甚至是穷乡僻壤,几乎都设立了很多银行。由于银行众多,就出现了上述结果,使得国内的事业几乎全都要靠纸币来周转,纸币被用于一切购买和支付的活动当中。只有在兑现20先令以上的纸币时,才可能见到银币,见到金币的机会就更小了。到处都设立了银行,其中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甚至使得议院有必要立法对一部分银行进行制裁。但是,国家无疑也从银行的设立中得到了莫大的好处。据说,格拉斯哥格拉斯哥(Glasgow)是苏格兰第一大城与第一大商港,英国第三大城市,位于中苏格兰西部的克莱德河(R.Clyde)河口。——译者注自从创立了银行之后,其商业竟然在15年里就得到了加倍的发展。此外,自从苏格兰在爱丁堡设立了两个公立银行之后,苏格兰的商业就比以前增加了4倍还多。这两个公立银行,一个是在1693年经英格兰国会决议通过而设立的苏格兰银行,一个是在1727年经国王敕令而设立的皇家银行。

不过,在这段短短的时期里,格拉斯哥以及苏格兰的一般商业有没有取得上述进展,我不敢自作聪明地妄加判断。如果上述情况属实,那么带来这种巨大进展的因素,一定不止设立银行这一条。不过,说银行的设立是苏格兰这一时期的工商业大为增进的原因,无疑是正确的。

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在此前还流通于苏格兰境内的银币,在合并后不久被全部拿到苏格兰银行去再铸,所含的银量为411 117镑10先令9便士。金币的再铸量无从考究。不过,从苏格兰造币厂的旧账簿上看,金的再铸量好像比银稍微多一些。当时,有许多人都唯恐一旦把银缴给苏格兰银行,那些银就不再是他们的了,所以当时有很多银币都没有上缴给苏格兰银行。另外,还有许多英格兰铸币也在苏格兰市场上流通,它们也没有被上缴给银行。因此,苏格兰在未与英格兰合并之前,其通用金银币的价值合计不下于100万镑,好像等于当时苏格兰的全部通货量。因为,虽然当时的苏格兰银行没有竞争者,它所发行的纸币也不少,但这些纸币在全部通货中所占的部分却极小。现在,苏格兰的全部通货,可能至少也有200万镑,其中大概只有50万镑金银币。不过,即使苏格兰的金银币大大减少了,但它的真实财富和繁荣程度却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反而在农工商各个行业明显地发展起来,就连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总量也明显增加了。

银行发行钞券的主要方法是贴现汇票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要求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一定期限内,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票据。——译者注,即用货币来购买未到期的汇票。这时,人们可以拿着没有到期的汇票提前去银行借贷现金,银行则会从贷款总额中扣除到期应收的利息。汇票到期后再兑付兑付是指以票据为凭证支付现金。——译者注时,不但足够偿还银行提前借贷出去的现金,还能带来利息。这笔利息,就是汇票持有者获得的纯利润。银行在支付贴现汇票时,用的是本银行发行的纸币,而不是金银。银行家可以根据经验,尽可能地垫付纸币,因而当他所能贴现的汇票金额增加时,他能获得的纯利润自然也会增加。

苏格兰的商业,现在也不怎么繁荣,更别说是设立两个公立银行的那段时期了。如果这两个公立银行经营的项目只是贴现汇票而已,那么它们的营业额必然会很少。因此,它们又发行了用现金结算的信用券。现金结算法,指的是无论任何人,都可以向银行借款2 000镑或3 000镑,条件是借款人能找到两个有信用和地产的人作担保,并能够按照银行的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如数还清他所借的金额及其法定利息。我相信世界各地的银行,都普遍采用过这种放贷方法。据我所知,苏格兰各个银行的还款条件是非常宽松的。也许正因为如此,苏格兰银行的营业额才会这么高,从而为国家创下了丰厚的收入。

在苏格兰,只要是具有上述信用条件的人,都可以按照现金结算法向银行借到现金。比如说,一个人借了1 000镑,他可以随时分期还款,哪怕一次只偿还二三十镑也行。而银行方面,则会从他每次还款的日期开始至他全数偿清的日期为止,计算他每次偿还的数额及他应付的利息,并将相应数目的利息从总利息中扣除。

在各个行业的商人和实业家看来,这种方法非常便利。所以,他们都支持银行的这一经营项目,不但自己接受了用纸币与别人进行交易,还劝导别人也一起接受。银行借给商人的借款,大都是本银行发行的纸币。这种纸币,通过商人购买货物的活动流通到制造者那里,再由购买食物和材料的活动流通到农业家手里,农业家再向地主支付一部分地租,让地主用这种纸币从商人那里购买到各种便利品或奢侈品。最后,商人再把纸币还给银行以抵消之前的借款。在这种情况下,全国的金银流通几乎都被纸币流通代替了,所以银行业自然也就兴旺了。

商人们可以依赖现金结算法,没有危险地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假设爱丁堡有个商人,他的经营项目、所投资本都跟伦敦某个商人相同。由于他可以用现金结算法来取得贷款,所以他可以没有危险地逐渐扩大他的经营规模,雇用更多的雇工。相比之下,伦敦商人则因为不能进行现金结算法,所以经常会为了应付索讨赊购贷款的要求,而把巨额货币留在身边或是存在银行的金柜里,这么做自然是没有利息的。假设伦敦商人常需保留的不动资金是500镑,那么他的货栈里所存货物的价值,就会比爱丁堡商人货栈里的货物价值少500镑。如果伦敦商人的存货平均每年脱销一次,那么这时,他每年所卖货物的价值就会比爱丁堡商人少500镑;他每年所得的利润,以及他雇佣来处理销售事务的工人,也一定都比爱丁堡商人少。

相反的,即使爱丁堡商人也会遇到这种不时之需,但他却无须保留这500镑的滞财,因为他可以随时用现金结算法去向银行借钱,等以后再用售卖所得的铸币或纸币逐步还清借款。在他与伦敦商人拥有相同资本的情况下,他可以没有危险地囤积较多的货物,因而赚取的利润也更大,并使劳动人民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利益。

英格兰银行的贴现汇票带给英格兰商人的便利,与现金结算法带给苏格兰商人的便利相同。不过,苏格兰商人在用现金结算法向银行贷款的同时,也可以像英格兰商人一样容易地向银行贴现汇票,比英格兰商人获得了更大的便利。

在商业状况不变的情况下,一国无障碍流通的纸币总金额,绝对不能多于该国没有纸币时所必需的流通金银量。就拿苏格兰的通用纸币来说吧,如果苏格兰流通某种货物所需的金银至少是20先令,那么这种货物每年在国内的通货总额,绝对不可能超过价值在20先令以上的交易所需的金银量。如果通货总额超过了20先令,那么多余的部分马上就会流入到银行,并被兑换成金银。于是,纸币持有者马上就可以感觉到自己的纸币超过了国内交易所需,因而会立即持纸币去银行兑现。因为,纸币被送到国外根本没有用;而一旦纸币被兑换成金银输往国外,就能用在多种用途上。总之,过剩的纸币将会全数流回银行,再被兑换成金银。如果银行不能快速进行兑现,就会有更多的纸币流回银行,并引起人们的惊疑和紧张,使人们加大兑现要求。

经营任何事业都需要经费,比如房租和办事员、会计员等人的工资,都是不可缺少的开销。除了这些开销以外,还要在银行存有两类特别费用:一是在银行金柜里保留巨额货币。这笔巨额货币无利息可得,只是为了应付有人持票兑现的不时之需。二是及时补充金柜。当金柜里保留的巨额货币因应付不时之需而接近枯竭时,需要及时补充至常需保留的数额。当银行发行的纸币多得超过国内流通所需时,多余的纸币就会不断地流回银行去兑现。这时,银行就要按照超过多余纸币的量来增加金柜的金银储备量,因为纸币的流回速度比发行速度快得多。因此,银行第一类特别费用,得按照超过必须兑现的比例而增加。而且,对这种发行过多纸币的银行来说,即使它的金柜储备很充足,其枯竭的速度也一定比一般银行快得多,因而常需加紧对金柜进行补充。但是,由于铸币从金柜里流出的目的,只是兑换超过流通所需的纸币,所以这么多铸币并不是流通所需的,因而它也不能在国内流通。

铸币一般是不会被废置不用的,即使它在国内没有用处,也会被人以不同方式运送到国外去,在国外寻找到有利的用途。但是,如果金银总是这样不断地输出,那么当银行需要金银补充金柜时,银行要觅取金银就会更加困难,觅取费用也自然会增加。所以,当兑现要求比较紧张时,那些发行过多纸币的银行在增加第二类特别费用上的花销,一定比第一类特别费用多。

假定某个银行发行了4万镑的纸币,刚好等于国内流通所需的数目。该银行还准备了1万镑金银,以应付不时之需。假如该银行企图发行44 000镑纸币,那么多出来的那4 000镑,就超过了社会容易吸收和使用的限度,必将在发行之后又立即流回银行。于是,银行为应付不时之需而储备的金银就不再是1万镑,而是14 000镑了。这多余的4 000镑纸币,不但不能提供丝毫利润,反而还会带来损失。因为,银行为了兑现这4 000镑纸币,需要花费一笔费用来收集4 000镑金银,而且这笔金银刚收上来,马上又会被兑现走。金银就这样不断被收集和散出,花掉了一笔不小的费用。

如果所有银行都能够考虑到其自身利益,那么市场上流通的纸币就不至于过剩了。不过,未必所有银行都能考虑到这一点,所以纸币过剩的现象自然也就很常见了。

同类推荐
  • 从乡村文化到都市文明:榆林城镇化研究

    从乡村文化到都市文明:榆林城镇化研究

    本书分析了城市化的动力源泉及中国城市化的道路,分析了榆林的城镇化问题,既追溯了榆林城镇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了其发展障碍,又明确提出了榆林城镇化的八条思路。
  • 粉丝经济学

    粉丝经济学

    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自己的粉丝,这也使得粉丝经济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经济浪潮中的最强音。其实,粉丝经济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品牌社群。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社群思维,即必须先通过社交建立起自己的粉丝群,然后才可以在市场上占据席位。反之,如果没有粉丝,在未来就必然没有市场!
  • 谁撬动了银川经济

    谁撬动了银川经济

    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任何一段辉煌的背后,都有血汗、泪水、艰辛和失败。本书是一部着眼经济、落笔人生、弘扬创业、宣传励志的书籍,它可以见证企业家们从一个专业的经济工作者向宣传思想工作者转变的心路转折,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同时“撬动”了企业家们对宣传思想工作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初衷和工作理念。
  • 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实务

    本书针对高职高专类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和学生学习就业特点而编写,相对于其他同类教材,在编写上更注重实操性,突出一个外贸业务员从入门到成长的全过程。教材内容完全基于进出口业务流程,站在一个外贸业务员的视觉来阐述相关知识点。全书从熟悉商品、了解国际市场、选择境外客户开始,到出口报价、交易磋商以及合同履行全过程,共分为十二章。
  • 早懂经济学,早过好日子(幸福达人系列)

    早懂经济学,早过好日子(幸福达人系列)

    《早懂经济学,早过好日子》:让你很容易地搞懂经济学,搞懂政府在做什么,或者没做什么。有的人看财经新闻会闻出“钱”的味道,有的人却像是看天书……
热门推荐
  • 反派师兄要逆天

    反派师兄要逆天

    “是你让我放弃陆风和的,我放弃了啊!谁让你假好心地安慰我的,现在报应在你身上了吧。你打得可是畅快,不畅快地话再来几下,反正打是亲骂是爱。”被打蒙的男子不消片刻就缓了过来,更让人气愤的是,挨打的他不怒反是带了抹邪笑地道。涨红着脸的季光年紧拽着双拳,尽量地遏制住胸腔处不断要往外冒的怒火。她从来没有想过,原来他竟可以厚颜无耻到这个地步。好心当做驴肝肺便罢,居然还倒打一耙。******季光年带着任务书穿了,她不过是想带着反派脱离苦海,避免走上世界毁灭的道路,哪知竟把自己搭了进去。惹了反派师兄,那个处心积虑要她爱上他的男子,她能怎么办?【春光揽芳翠,迎年喜亦深。】本文又名:光年引
  • 听过很多道理 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听过很多道理 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啄木诗

    啄木诗

    王浚:人人都说张小姐娴静内敛,今日一见果真名不虚传。张小姐:我是担心一张嘴,我不学无术的样子就会被人看穿了…好直接的姑娘王浚:听说你棋艺精湛,在下特来领教。张小姐:你不怕丢脸就好!太自负了吧王浚一头黑线…
  • 匹夫仗剑大河东去

    匹夫仗剑大河东去

    他睁开眼,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玄妙。狐妖、恶蛟、帝王、将相、道法、神仙!还有,过去和未来。……
  • 隋珠锦玉

    隋珠锦玉

    隋朝初年,一则神秘的预言将三个截然不同的人生牵绊到了一起。她风华绝代、智计过人,曾是高高在上的五公主,却不得不背负起家族兴衰,与悲剧的时代抗争;他一辈子至情至性,终究逃不开宿命的羁绊,沦为皇权的俘虏;他身世离奇,喝着狼奶长大,总是游走于狼性与人性的边缘~~~~~~一群被迫陷溺于历史洪流中的少男少女,在那个铁与火的英雄时代,用血泪和情义书写出一首首最动情的草原赞歌!
  • 辽西古刹塔窟

    辽西古刹塔窟

    《辽西古刹塔窟志》细致选取了辽西地区历史悠久、规模完具、底蕴较深的500多座知名古刹塔窟,以文字为主,配以照片,呈现图文并美的效果,力图展现辽西古老寺庙之面貌。在文字编辑方面,作者以学者的严谨和缜密慎思的态度,对入选的500多座寺院塔窟的历史沿革进行认真梳理成文,还搜集了大量文人墨客所撰的相关楹联,使读者藉此感知他们对宗教的理解、诠释以及相应的情感等因缘关系,丰富了书籍的内容。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爱上知己

    爱上知己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中,大多数人好像都活的“挺累”的。而网络生活已经可能成为很多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无聊时找朋友聊天谈心唠嗑吹吹皮。开心了分享一下开心的事,不开心了找那个为数不多的却又很聊的来的“知己”或是寻求安慰…我是个很重情谊的人,总觉得人和人相遇就是缘份。我很惜缘,网络也好现实也罢,我从不伪装,也不会伪装。开心了就笑,不开心了也会哭。不怕笑话,有时候就连看到电影里的情节都会掉出眼泪来。我写的叫“爱上知己”,或许是为了圆自己一个永远无法触及的梦吧!作为一个整天宅在家里的我,梦想还是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或许第一次写,很多情节可能模拟不出来,都是自己心里癔想的,就是天马行空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那种。欢迎阅读和指导,谢谢大家!
  • 鬼龄珠

    鬼龄珠

    一个现代社会的都市青年,身体莫名异动,在试图查明原委的过程中,毛骨悚然、匪夷所思的事情接撞而来,镜面人、舍利尔病毒、超自然力量……闻所未闻、悬念重生的故事轮番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