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9200000030

第30章 云涌风无声(2)

“她是畏罪自杀!”林大孃也觉得事情惹大了,出了人命,但仍色厉内荏地吵嚷。

“呸!”内院乐芸芸抱着女儿过来,恨恨地啐道。乐芸芸喜欢绣花,常向顾家姑婆请教。叶婆婆等几个老人,与顾家姑婆相处较好,也厌恶地瞪着她。

“才怪嘞,人又不是我害死的。”林大孃嘟哝着,沮丧地躲回家。

火葬场拉走遗体后,谈起通知顾家姑婆亲人,大家面面相觑,都不知道她家人的联系方式。最后,在居委会配合下,汪户籍在她床头柜里找到一个镏金首饰盒,里面有一张纸片,写着顾一涛的姓名和北京的电话号码。

“我记得,她的户籍资料里,丈夫就是顾一涛。”汪户籍说。回到派出所,他立即按照号码拨通电话。

一个声音沉稳的男子接了电话,警觉地反问汪户籍是谁,有什么事。弄清情况后,他用命令的口气说:“你放下电话,不要离开,我们很快挂过来。”

十几分钟后,电话响了。电话里,一个苍老而疲惫的声音告诉汪户籍,他就是顾一涛,非常感谢政府的关心,他乘晚上的飞机到锦都。

两三个小时后,派出所相继接到省公安厅、市公安局电话,说顾一涛是全国科学大会表彰的优秀科学家,为国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要求派出所全力配合,办好后事。同时,街道办事处也接到省、市政府指示,必须做好善后工作。区政府指派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赶到现场,主持治丧事宜。

狮子门洞儿顿时热闹异常,政府干部与汪户籍等人进进出出,忙碌着给顾家姑婆搭设灵堂。对这超乎寻常的礼遇,院邻们议论纷纷时,林大孃才清楚自己真的闯了大祸。她缩在屋里,受着儿子的埋怨,面也不敢露。

顾一涛同他的秘书,一个姓李的着军装的年轻人,携着孙女顾兰兰当晚飞到锦都。他婉拒了政府相关领导陪同,一辆上海牌轿车,径直将他送到狮子门洞儿。院里邻居认出,顾兰兰就是五六年前那个小女孩。

顾一涛面容清癯,满头白发,戴着一副精致的银边眼镜。对着顾家姑婆遗像,他恭敬地三鞠躬,然后凝视着遗像,老泪纵横地哽咽起来。秘书把他扶到椅子上坐下,轻声宽慰着。

顾家姑婆的遗像,是几年前的照片。汪户籍等人搭设灵堂时发现,找不到合适的照片作遗像。她的首饰盒里,放有六七张相片,大都是新中国成立前照的。相片已经泛黄模糊,只能基本分清相貌。有一张顾家姑婆身穿旗袍,同一个西装男子合影,照片后字体纤细地写着:结婚誌存,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另几张,大概是她同家人的合影,一对中年男女,眉眼与顾家姑婆相似,可能是她父母。只有一张她抱着顾兰兰的相片,勉强能用。照片上,顾家姑婆端庄的脸上,浮着慈爱的笑意,恬淡地凝望着前方。汪户籍掩去照片上搂着的女孩,将照片翻拍放大,挂在灵堂中央。

夜深了。顾一涛坚决不回宾馆,要守灵。

“让我最后送送她吧!”他点上香,恭敬地鞠躬,再蹲下,一张张地烧着纸钱。火光映照中,他满是沧桑的脸上,镌刻着说不出的悲痛。

“怪我,都怪我!……”他喃喃地念着,流着泪。

汪户籍和张主任也在守灵。也许因为顾家姑婆的去世,与他们都有关系,他们坚持要陪顾一涛。兰兰眼睫上闪着泪花,枕着李秘书大腿睡着了。见到汪户籍等人疑惑的神情,顾一涛坐下,疲惫地点上一支烟,苦笑道:“她是我的妻子,又不是我的妻子——这件事,这么多年来,除了组织了解,我很少对人讲起。也许,说出来,我心里好受一些!……”

随着顾一涛平缓的语调,顾家姑婆简单而平常的一生,栩栩如生地浮现出来。那些令人困扰的谜团,也一个个地被解开……

顾家姑婆原名周文茜,出身在乐山一个盐商家庭。顾一涛父亲是绸缎商人。周家同顾家是世交,很小,就给他俩定了娃娃亲。对这门婚事,顾一涛历来反对。一九三五年,他十八岁,正在省城求学。实在拗不过父母,他奉命回家,与刚满二十岁的周文茜结婚。婚后第五天,他返回省城。一个多月后,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远渡重洋到法国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又辗转去了美国。在法国,他给家里写过信,以后因为战争,再也无法联系。

“我后来才知道,我走后,我父亲突然患了消渴症,就是现在的糖尿病。她又要打理盐厂生意,又要侍奉公婆。一个年轻女人,挑起所有的家庭重担,够苦的了!……”顾一涛痛苦地说。

新中国刚一建立,充满爱国热情的顾一涛,立刻冲破艰难险阻,不顾一切地回到北京。这时,他已是颇有名气的空气动力学家。他在美国结了婚,夫人是钢琴家,已有一个六七岁的儿子。回国后,他立即回老家多方寻找,终于找到周文茜。他无法相信,家境富有、娇生惯养的周文茜,竟然住在青衣江边破旧的吊脚楼里,靠帮人刺绣为生。看见他,周文茜没有想象中的凄悲和抱怨。她拭着眼泪,平静地告诉顾一涛:他走后第三年,他父亲就去世了;他母亲瘫痪后,她照料着,拖到两年前才死。临死前,母亲唯一放不下的,就是顾一涛;抗战时,周家所有的财产,连同顾家资产,除了留下一点钱维持生活,她全部捐出认购飞机。为此,国民政府专门给她颁发了褒奖令。凝望着周文茜憔悴的面容,顾一涛难受地沉默着,不知该说什么。最后,他还是硬着心肠告诉她,由于十几年音信不通,他在国外已经结婚,还有一个儿子;他与她,是包办婚姻,没有感情;这次回来,除了寻找亲人,还要和她离婚。

“离婚?不!我虽然没有多少学问,但也知书识礼。嫁进你们顾家,十五六年了,我尽到了一个媳妇的本分。我不干扰你现在的家庭,也不离婚。”周文茜一口拒绝。

实在无奈,顾一涛只得忍住内心伤楚,自作主张地说与她只能姐弟相称。他说服周文茜来到锦都,出钱在狮子门洞儿为她买下房子,自己回到北京。多年来,因为工作性质原因,又基本在西北基地,他再没回过锦都,只是按月寄生活费用。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如果我没有出国?如果我出国后没有结婚?如果我回国后同她在一起,又会怎样呢?”顾一涛神思恍惚地说,“这时,只有这时,我才深切感到生命的倏忽即逝……我太自私了!我为什么不多回来看望她,切实地关心她?我为什么躲避着不敢去想,这么多年来蕴藏在她内心的痛苦和凄凉?……”

李秘书及汪户籍、张主任,谁也无法回答顾一涛的深深自责。他们注视着遗像:照片上,顾家姑婆慈爱地凝望着他们,似乎想说什么……

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顾家姑婆的丧事办得低调而隆重。区政府派来一辆大客车,装满一车去向遗体告别的邻居。林大孃坚持要去,说好歹是多年院邻,一定要看最后一眼。火葬场里,她哭得比谁都伤心,几次寻死觅活地用头撞墙。张主任等人好不容易将她拉住。

顾家姑婆的遗产,顾一涛只带走两样东西:镏金首饰盒和几双鞋垫。顾一涛记得,结婚时,顾家姑婆用的,就是这个首饰盒。由于年代太久,镏金锁扣泛着暗黑,红木盒身也变成深褐色。首饰盒里,除了几张老照片,还有当年顾一涛从法国写回的两封家信。几双鞋垫针脚密实,向上那面,用丝线绣着松柏、白鹤等吉祥图案。顾一涛说,二十多年来,顾家姑婆常往北京寄鞋垫,大大小小,每年要寄十多双。这些,是纳好还没寄出的。顾家姑婆的房子,他送给政府,请政府处理;屋里的家具,请居委会转送院邻作纪念。办丧事的所有花费,他坚持要李秘书全额付清——顾家姑婆留下几个存折,存有两千多元钱。他有重要工作,当晚必须赶回北京。

正在处理善后,林大孃神情萎靡地进来,声音低了八度,嗫嚅着对顾一涛说,她家里只有一间房,太窄,儿子要结婚了,能不能借一间房子给她。

汪户籍威严地瞪着她,呵斥她出去。顾一涛平静地回答,房子已交政府,由政府决定。

顾一涛走前,噙着泪花,在皂角树下足足站了一二十分钟,百感交集地凝视着顾家姑婆的房门。最后,他恋恋不舍地缓步走去。兰兰跟在他身后,哽咽着,吃力地抱着顾家姑婆的骨灰匣。

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顾家姑婆都是狮子门洞儿的议论话题。郑华石说,他早看出顾家姑婆非同常人,仅那端庄沉稳模样,就非街巷妇人可比。叶婆婆嘟哝着,说一辈子就这样过去,值不值啊?有人苦苦地揣测顾一涛的身份,找来几个月前全国科学大会资料,搜寻他的名字……

派出所汪户籍却在发愁,放在文件柜里那包石膏像残片,不知该怎么处理:丢又不敢丢,放下去,也不是办法。他请示领导,所长也说不出怎么解决。

那包石膏像残片,就这么一直放着。

同类推荐
  • 院墙

    院墙

    吴佳骏是当代散文新俊,本精品集以幽微的洞察、冷静的笔调,叙写了生活卑微者的血泪与悲歌,写到了人的局限与可十白。这里,没有田园的牧歌,没有抽象的抒情,只有实实在在的苦难与困境,其中充满宗教情怀的思索,以及颇具深度和诗意的人性开掘。让人看到在生存的磨难和耻辱面前,如何有尊严地活着。同时,书中还充满了作者对物性的体悟,对于人之外的动物和生物的体恤与深情,这是中国作家最为缺乏的。这反映了作家的天地情怀,一种“天容地载”的担当与超越性意向。
  • 贾宝玉论

    贾宝玉论

    1986年3月,我敬爱的忘年之交,也是许多人所热爱的作家聂绀弩去世之前,他生病并发烧到三十九度。家人要送他上医院,他却死死地抓住小床的栏杆,怎样也不肯走。他的夫人周颖老太太急了,求我帮助,说“你去劝劝,也许说得动他。”我立即跑到他的寓所。那时聂老很平静地对我说了一句让我终生难忘的话。他说:“只要让我把《贾宝玉论》这篇文章写出来,你们把我送到哪里都可以,怎么处置都行,送到阎王殿也可以。”说完,仍然紧紧抓住小床。他去世后我写了五篇悼念文章,第一篇题为《最后一缕丝》,写的就是这个瞬间的事。
  •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为了纪念《百花洲》创刊三十周年,隆重推出《30年文学典藏》四卷本,众多名家倾力打造,三十年的沉淀,三十年的精粹,凸显出《百花洲》的流变轨迹,也折射出三十年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这些让人熟知和亲近的文字在当下与历史间建立了一种恒久的联系,对于今天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而言,无疑是心灵不可复制的参照。
  • 心光:尚之年古诗词楹联集

    心光:尚之年古诗词楹联集

    之年先生耗时数年,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对祖国山川之美和人杰地灵的巴蜀大地,寄予了无限的深情,并以诗词这种特殊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期盼祖国繁荣强盛的心愿。同时,之年先生对亲情、友情和爱情也作了独特的细致的描绘。
  • 现代文坛断片

    现代文坛断片

    《现代文坛断片》作者赵国忠多年从事散轶文的搜集、整理、研究。很多鲜为人知的名家名作在读者的视野中得以回归,这些散轶文学术价值很高,作品的作者诸如李健吾、巴金、凌叔华、林徽因、陈梦家、曹宝华、卞之琳、穆时英、俞平伯、巴金、徐志摩、、范烟桥、张爱玲、钱君陶、周黎庵、赵萝蕤、穆时英、徐志摩、郁达夫、俞平伯等,这些散轶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鉴赏和研究都有着极高的价值。
热门推荐
  • 简奥斯丁的预言

    简奥斯丁的预言

    一场车祸令励长安命运徒然陡峭,曾被誉为“绘画天才”的她从此拿不动画笔。外人道是富家女为追求人生刺激而得恶果。她想了想,人家说得也不算错。只是他们不知道,她的车祸,缘起于她自以为是真爱的年少恋情不过是几位贵家子的豪赌。他们比,谁能最先虏获美人心……
  • 最强邪修在都市

    最强邪修在都市

    【火爆爽文】三年前,楚枫受尽凌辱,被仇杀灭门。消失三年,楚枫身负通天彻地之能归来。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万道轮回,唯我独尊!
  • 边军一小兵

    边军一小兵

    从边塞到盛世。从小兵到王侯将相。齐风知道,在这个乱世中蝼蚁的性命举足轻重,活下去,除了得靠自己,还可以抱大腿。——完结作品《大明第一锦衣卫》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镇天棺

    镇天棺

    清河镇首富之女意外坠河淹死,我跟棺材一起上山,然而半路上,棺材竟然发出“咚咚咚”的声音
  • 大清钱王

    大清钱王

    鸦片战争爆发后,外来思想不断涌入,国家弱而商业盛,胡雪岩、乔致庸、盛宣怀等一批晚清巨商强势登陆历史舞台,然而在众多的商人之中,却没有一人可与他相比,他被李鸿章誉为是清廷的国库,被老百姓称之为钱王,被《时代周刊》列为19世纪末全球第四大富豪,不管是声誉、财富还是清廷的褒奖,都超越了红项商人胡雪岩,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一品红项商人王炽——他用一根扁担挑着货物贩卖做起,而后在乱世中组织马帮,在中国古老的茶马古道上,用他的机智和勇敢,在川滇之间闯出了一片天地。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车祸

    车祸

    袁小月正在给客人做皮肤护理,裤兜里的手机贴着大腿,发出一阵一阵嗡鸣声。手机不知疲倦地嗡鸣了一阵又一阵,袁小月对它不理不睬。她的手上涂满了按摩膏,一会儿用手肘,一会儿用掌心,一会儿用指肚,在客人的脸上依次打圈、点穴、按摩。客人睡着了,发出轻微的鼾声。美容院有两层,一层是宽敞的大厅,负责接待、咨询,兼做皮肤测试、彩妆、美甲等业务。二层是工作室,工作室是用装潢板隔开的格子间,分为贵宾间与普通间。贵宾间只放一张床,装潢考究,进口壁纸、水晶吊灯,墙上还挂着32英寸液晶电视,房内辟有卫生间。
  • 名望手册

    名望手册

    一起案件,其结果令人绝望。一个故事,只为了追逐目标。如果有了可以改变的契机,是不是可以多留下一条道路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

    由于山陕、河北两地人民在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差异,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必然发生河北化,这成为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河北化的山陕梆子即河北梆子。在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物阜民丰,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之所好,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纷纷进京献艺,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乾隆三十九年以前,山陕梆子在北京戏坛并无太大的影响,直至著名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才使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河北梆子》适合大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