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02400000002

第2章 “绿色长城”千里屏障锁沙龙

一条逶迤千里的绿色防护林带,有效地遏制了科尔沁沙地的南侵,惠及了辽西北百万农民。

——题记

深夜里的紧急电话

一条千里绿色屏障,我们索性称它为辽宁的“绿色长城”,惠及了辽西北百万农民,我们应该感谢的,却在说不出的感谢中升华……崇高的理想,需要崇高的心灵。一条逶迤千里的绿色长城,记载着的是最可敬的人,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几十年不过是一瞬,一瞬也许就是永恒。

这些可敬的人呀,他们用智慧与汗水,筑起了绿色的长城。他们步履沉重,带着榫头般的信念与累累血泡的步履,蹒跚而又整齐,疲惫而又执著,奔波在辽西北科尔沁沙地的边缘,神奇地建设了被誉为“绿色长城”的千里大林带,这不是一个传说,但比传说更富有传奇性。

让时间回到十几年前,风沙遮天盖日,肆意宣泄,天地为之失色,山川一片混沌。接连播种了七茬的农田,好容易庄稼长成一指高了,又被风沙连根拔起,刮得无影无踪,102万农民简直谈沙色变。

2008年5月的一天,风沙忽然更加残暴地席卷了整个辽西北地区,农民们晚上关门睡觉,第二天清早风沙掩埋了家门,只得从窗户中爬出去清理门前的沙子。人们已经被风沙折磨得束手无策,这样的兆头预示着庄稼一年的收成。

电波传递着灾情,灾情就是命令,这条短讯以最快的速度送达时,正是深更半夜,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心急如焚,同受灾的农民一样心碎,民以食为天,站在农民的角度上谁都会心酸。确实,科尔沁沙地的侵袭,正是他心中的一个结。陈政高省长犹豫再三,还是拨通了辽宁省林业厅厅长曹元的电话。

深夜,电话铃响了,曹厅长接过电话,是陈政高省长打来的,省长对曹元厅长说:“科尔沁沙地的治理一刻也不能再拖了,沙漠仍在夜以继日地南侵,要保证农田的收成,必须建立强大的屏障,这个屏障就是林带,要建立一条绿色的长城阻止沙漠的继续南侵。”

刚刚上任不久的曹元厅长,接到的不仅是一个通知,更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人生有许多推不开的责任,也是不愿意推卸的责任,既然不愿意推卸,那就得好好干下去,曹元厅长整夜未眠,他要给陈政高省长一个满意的答复,要给饱受风沙折磨的辽西北百姓一种安逸的生活。

农历腊月二十六,曹厅长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面对着自己的得力部下,他很严肃地说:“省委、省政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国土安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强沙区的综合治理,把‘三北’防护林和退耕还林工程的投入,重点向这一区域倾斜,不断加大沙区治理力度。辽西北地区各市、县把防沙、治沙、固沙作为工作重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断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但实事求是地说,风沙侵袭的危害尚未从根本上解除,沙化土地扩展的趋势没有得到彻底的遏制,这里的生态环境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鉴于此,省委、省政府决定要进一步加大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力度。从2012年开始,集中力量建设东起昌图三江口,西至凌源小城子,全长1044公里,宽约2公里,途经昌图、康平、彰武、阜蒙、北票、朝阳、建平、凌源等8个县(市),71个乡(镇)场,161个行政村的防风固沙林带建设工程,以有效地阻止科尔沁沙地南侵,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和人居环境,防止土地进一步沙化,耕地进一步减少,保障这一地区及全省的国土安全。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在深入调研,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编制了具体的建设方案,经过4个市林业局长、8个县分管县(市)长、林业局长讨论修改,并经有关专家论证完善后报请省委、省政府研究确定。”

“这个建设方案,明确了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工程建设的内容、范围和治理模式、技术规范、资金筹措方案、效益分析及保障措施等。下面我从林业厅组织、指导、协调的角度讲三个方面的意见:一、建设原则和任务安排:总的原则是因地制宜,科学治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二、资金筹措和工程管理:在国家林业工程和省政府定额补助的基础上,不足部分由所在的市、县政府筹措解决;三、建设组织和工作要求。建议各市政府把此项工程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力度,细化任务,明确责任,扎实工作,抓好落实。”

“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让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高效地完成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子孙万代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在此之前,曹元厅长曾对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的院长王世铭托付重任:在造林季节以前,尽快进行外业调查,拿出规划文件来。王世铭院长深深吐了一口气,他能感受到农民生活在风沙蔽日中的艰难,但是时间短、任务重,何尝对自己不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呢!眼下又到了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希望和家人团圆,一起守岁。另外,还有17位家在外省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已经买好了回家过年的机票,由于时间紧迫,不得不退票了。王世铭在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内部开了一个会,决定由副院长肖柏辉与生产科科长张士利带队从三江口镇逐地块开展外业调查。

风沙撕碎了宁静的冬日,肖柏辉身穿工装,他把50位勘测设计人员分成了若干个工作小组,踏进了白雪覆盖的原野。雪以博大的胸襟,包裹着裸露的大地。有人说雪是冬的灵魂,尽管风沙漫天,但是白雪依旧圣洁。雪如寻梦的蝴蝶,飘落在这些技术人员的身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大家爬冰卧雪,在凛冽的寒风中工作。没有路,雪地上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脚印。远处的村庄传来爆竹的声音,过年了,最苦最冷的不是夜,而是孤独。从腊月二十六到正月初三,这些调查人员忘记了年夜中等候他们的家人,忘记了在雪地中无声无息地增长了一岁,忘记了呵气成冰的寒冷,一心一意地工作着,寒冷侵蚀了他们的身体,孤独沧桑了他们的容颜,永不可灭的是亮在心灵深处的那盏灯光。什么土壤栽种什么树种,什么树种用什么技术成活率高……北方的大寒,滴水成冰,将心比心地说:还有比他们更崇高的人吗?崇高是忘我的奉献,崇高是无与伦比的高尚精神。

十几天的时间过去了,肖柏辉带着的这支队伍走过昌图县、康平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票市等……一路走下来,终于规划出全长1044公里、宽2公里的边界防护林带图。回到家,憔悴得连家人都不敢认他们了。当他们把这份规划工程图交到曹元厅长手中,肖柏辉这个堂堂七尺男儿说不出的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感慨,他认为人生是由奋斗、坚忍和微笑组成的,而奋斗占了其中绝大部分。当陈政高省长看到这张浩大的工程图时,坚定地说:“我省要用3年时间,坚决完成这个千余公里的,遏制科尔沁沙地南侵的绿色阻沙带建设任务。”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尽管从1978年开始“三北”防护林不断建设,可这片沙地还是不断地走进了辽西北地区,距离沈阳市只有100多公里,如果不大搞植树造林,很难阻止它肆虐的脚步。大搞植树造林又是何其困难,农民也明白植树造林可以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可是他们要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几个农民聚集在一起谈论说:“出去打工还能拿几个现钱,种树猴年马月才能生长成材?以前又不是没种过。”

另一个农民撇撇嘴说:“也许是一阵风罢了,我压根就不相信。”

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说:“我委屈死了,嫁到这里,一年吃不上两顿饱饭,就吃沙了,这回真的上面下决心治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年轻农民开玩笑说:“在这里要是过腻了,就和我私奔吧,我带你离开沙地,咱到北京去,保管你吃香的喝辣的。”妇女放下孩子,和年轻人厮打起来,孩子吓得哇哇大哭着。农民的底色是朴实,朴实的人民每时每刻都想过上幸福的日子。农民们不能正确理解,这就需要村干部去做领头羊了。

若保护农田,必以树为墙。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条治沙的必经之路。

吴延东,48岁,已经在七家房子镇杏山村连任7年村书记。他是一个退伍军人,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他选择了拥抱与品尝。他说:在我48年的生活里,如果问我得到了什么,那么,我的回答就是我栽过许多树,树不但可以阻挡风沙,而且用途很广,如造纸、盖房、做家具。我知道自己很快会老的,只要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我把亲手种植的树林传递给我的后人,那才是一种慈祥的美。

绿树成荫、鲜花满天是他心中的梦,今日他终于圆梦了。几年之前,他带着一对双胞胎儿子在萧条的沙地上植树,他是村书记,是村里第一个带头植树的人。吴延东曾经无数次挨家挨户地劝过村里的人,可是遭来的却是冷言冷语。回到家里,他对上中学的一对双胞胎说:“儿子们,爸爸在没有参军的时候,咱们村里的树一片连着一片,当爸爸从部队转业回来,树没了,风沙遮蔽了爸爸的视线,爸爸不忍看着这副惨不忍睹的场景,孩子们,你们见过野鸡吗?”

两个儿子同时摇头,惊异地问:“爸爸,我们村里曾经有过野鸡吗?”吴延东硬硬地咽下两眼窝子泪水说:“有过,在爸爸童年的时候,经常看到色彩斑斓的野鸡,老人们说是神鸟,捕不得。现在树没有了,野鸡没有了,只有风沙。孩子们,你们有决心和爸爸植树治沙吗?”

两个孩子听话地点了点头,父子三人的一腔热情喷薄而出,澎湃成绿色的汪洋。于是,他们就这样毫不迟疑地启程了,他们把裤腿裹得严严实实,戴着风镜,扛着树苗,艰难地迈着脚步,在风沙漫天的野外植下第一棵树,接着植第二棵,半个月之后,已经成了一片小小的林子。大儿子背水浇树的时候,惊喜地呼喊着:“爸爸,我看见绿芽了,我们植的树活了!”父子三人相拥着看着刚刚抽出的新绿,心潮澎湃,那潮起潮落风沙蔽日的苦难与辛酸,那生命无处不在的脆弱与坚强、隐忍与抗争,除了激动他们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植下一片树,就是哺育一世生命,每个人都可以让这世生命光华烨烨、流芳不凋。

吴家父子种下的一排排小白杨茂盛成长,召唤更多的人看到了生机、看到了希望。村里的老人们看到吴延东植的树成活了,便让儿女们也去植树。恰好这个时候,省政府为了鼓励农民植树,植每亩林田补助300元。农民顿时积极起来,可是还有个别人家还是纹丝不动,当吴延东背着树苗到他们家里做思想工作的时候,人家却说:“我们不稀罕那几个钱,谁爱挣钱去挣好了,我们不要。”于是吴延东开始耐心地解释说:“再等几年,人家种植的树木都能卖钱了,你们一分钱也捞不着,对你们来说公平吗?那不是一笔很大的损失吗?”对方油盐不进地说:“少来这一套,我们就是不想栽树。”吴延东不得不使出最后的一招,假装生气地说:“你们不栽也好,上面既然拨款让大家栽树,就是痛下决心要治沙,如果你们家不植树,我就把你们告到县里,让县里来人罚你们。”这一句话可真管用,几家钉子户乱了阵脚,不得不把吴延东送来的树苗拉到自己家的沙地里。吴延东亲眼看着他们一棵一棵地栽,然后,再去验苗,没成活的树苗马上补植。俗话说:宁为人下人,不为树下树。如果补植晚了,新栽的树就很难长大。

七家房子镇绿了,夏日的蝉鸣一阵接着一阵。这蝉声很容易让人想到风沙中的农民,在风沙面前,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现在,稳固了风沙,粮食高产了,干旱的天空开始下雨了。一天,吴延东在暮色苍茫的林带中看到一只苍鹭,如同一个穿着灰色长衫的老人,一只脚藏在腹下,另一只脚直立着。吴延东一阵惊喜,终于引来野鸟了。野鸟来了,生态环境改变了,世上很多的对应物让人迷醉,他们之间的联系已经根深蒂固了。黄蜂、蚂蚱、绿叶、无尘、洁净、野鸟,千亩高墙一般的林带,它带给人们心底的宁静——那是鸟语花香、万木争荣的生活状态,已经真正走进农民的心里了。

吴延东的治沙故事讲完了,他是一个纯粹的东北汉子。他心底厚厚的尘埃被绿色拂去了,他把一对双胞胎儿子送到部队,儿子们的心里牵挂着树。他们多次打电话问父亲:“爸爸,我们植的树长大没有?”吴延东对两个儿子说:“树长高了,天晴朗了,运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群鸟归巢的喧哗。林子里有狼了,等你们回来爸爸带你们到林子里采蘑菇……”

在永恒的天空里,谁都是临时的云彩,在永恒的大地上,只有树木才是永恒的衣裳。一片树林,一个带头植树的村书记,他们都是千里大林带的一个点,正因为有了这样无数的亮点,辽西北边界千里防护林才会永久地造福于人民。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把某一首诗照亮、打湿,使它染上了朴素的香气。树林里鸡鸭成群,千里的树林,世上有多少与之对称的伟大激情和壮美灵魂,人类的目光,就应该锁定在这样伟大的工程中。

春风带着无限的爱,亲吻着辽宁省广袤大地上的每一片绿叶,每一朵鲜花。春雨怀着浓浓的深情,把恩泽与渴望洒向她无比眷恋的林地。辽宁的花事一朝胜过一朝,春色烂漫的花季,迷蒙着水中花、城中绿的典雅和含蓄。在这里,我读懂了生命,读懂了生命的色彩和线条,还有她宽厚的阔叶和深深的根……

入夜,站在千里大林带中,心灵深处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可敬的辽宁人啊!你们让世人敬仰,你们做出的事业是一段传奇,那是沉醉在绿色梦想里跳跃的舞蹈,没有华丽的舞台和灯光,没有穿破耳膜的喝彩声和雷鸣般的掌声,只有几颗落寞的星星陪伴着,心随着夜空带着微醉的音符和不想落单的琴音向远处流淌,从一个点出发到另一个点交接。大地、石子山、沟沟坎坎,变成一道绿色的风景,然后经过岁月的涂抹,再一次轻轻地安放在时光的彼岸。就如同恍若隔世,似一抹影子漫进了地球灵魂的深处,静静地聆听那缠绕成丝的屡屡故事,一种朴实的气息如烟如雾翩飞成云。梦的时光里,始终吟唱着春花秋实,你们清楚,多年之后你们已经不属于做梦的时光,但你们的后人心中深藏的一份感恩已潜伏在心海中,保存在记忆的某个角落里,偶尔也会牵动心的思绪,还依稀徘徊着那柔和的目光,凝结成天空中盈盈的银河,飘散一地的清香。

“春风泽辽北,万物生光辉。”当下,春意盎然的千里大林带已经把风沙稳固在辽宁省的西北边界,2011年正在进入项目建设的末端,这骄人的成绩来自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给“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春天,再次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春耕春植”新华章。

春天是希望的季节,是孕育收获的季节。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个春天更加弥足珍贵,因为与之相伴而来的,是站在历史新起点的辽宁省,正在快速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是如同上紧了发条的“千里大林带效率”,不断催促着各个层面的领导与人民奋力前行。

从省政府到各个市政府、县政府、乡政府、村委会、群众,“千里大林带”这座大厦的建设者,基础打得有多牢,决定着房子可以盖多高;没有基础设施的大建设,就不可能有辽宁林业的大发展。时间不可逆,一旦浪费,就会永远失去。所以“绿化辽宁”,各地各部门,抓紧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绝不耽搁;要集中精力,扑下身子,多开工,少开会甚至不开会,抢时间,抢工期,抢进度,抓落实,抓成活率;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植树现场做服务,哪个地方、哪批树种有了问题,就到哪里去解决问题,以良好的作风把绿色工程的建设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真正解决好各方面的实际问题。

风沙中挺起的脊梁

一个民族的气质特征,就是在保持和善的状态下,不断地和恶劣的环境斗争,不断地为改善民族的生存环境奋斗,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我们的民族是幸运的,我们有着大量真正把绿化事业作为关系民族命运的大事来做的人。铁岭市昌图县和阜新市彰武县是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两个地方,也是斗沙、治沙的关键地区。在与风沙的较量中,昌图和彰武不但没有屈服,而且像山峰一样在风沙中挺直了脊梁。

永远的昌图县

铁岭市地处辽宁最北部,是千里大林带的“龙头”,所辖的昌图县和科尔沁沙地直接“亲吻”,这里是辽宁省和沙漠决战的“边疆”之一,风沙不治,辽宁不宁。治理风沙,阻止科尔沁沙地的扩张,就成了铁岭市和昌图县的头等大事,有树则昌图生,无树则亡;更为可怕的是,没有森林,沙漠不仅会吞噬昌图县,吞噬铁岭,还会吞噬更辽阔的土地。

昌图县位于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沙地的东南边缘,长期以来受尽了科尔沁沙地的风沙之苦。这里很早以前不是这样的,昌图的本来含义是绿色的草原,可后来的昌图呢?它已经成了辽宁省的风沙重灾区。每到春季,风沙四起,最大风力可达10级,每年沙尘暴天气多达20多次,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据资料统计,昌图县因为风沙侵蚀损失的土壤,每年可达287万吨,每年栽种的庄稼,农民很难保全苗。有关专家说:造林前,这些地区的最大风速是23米/秒,大风一起,“石头滚子刮上树”,“老百姓种庄稼每年都要种三四次”。没有办法生存,老百姓就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谁想离开自己的家乡,不离开又怎么办呢?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迅速遏制风沙侵袭和土壤沙化不断扩大的趋势,阻止科尔沁沙地南侵,昌图县30多年来坚持实实在在地植树造林。近几年,昌图县抓住省政府建设辽西北边界防护林的机遇,在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们提出了建设昌图县县域内上百公里“三北大林带”的工程计划和建设昌图县县域内辽蒙边界防护林的计划。

铁岭市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工程建设区,也就是昌图县县域内辽蒙边界防护林区域,涉及昌图县的5乡(长发乡、付家镇、古榆树镇、七家子镇、三江口镇)1场(付家林场),涉及24个村,长度55.5公里。边界林任务2万亩,其中无林地造林1.3万亩,残次林改造后更新造林0.7万亩。

昌图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铁岭市林业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加强了工程管理,做好了分工协作。铁岭市林业局的魏丽华说:“自从‘十一五’以来,铁岭市林业局提出了‘实施六大工程建设,打造生态大市’的发展目标,以‘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工程、村屯绿化工程、封山育林工程、阳坡石质荒山绿化工程建设为载体实施育林工程。”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铁岭市林业局把“三北”防护林建设作为改变全市生态建设面貌的突破口,层层签订了任期造林绿化目标责任状,明确了任务目标,落实了奖惩措施,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省政府高度重视铁岭和昌图的生态建设工程,在他们的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努力参与。魏丽华说:“铁岭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经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铁岭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保障了“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稳步发展。

铁岭市确定了明确而科学的工程建设指导思想,坚持“三北”防护林建设始终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思想不动摇,加速实现“两个转变”,走出了建设的稳健步伐。指导思想科学明确,让铁岭市很快形成了林业生态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大好局面。铁岭市在昌图县西北部开展了“三北”防风固沙大林带工程建设,这项工程途径11个乡镇、42个行政村,总长100公里,宽400米,造林面积4.5万亩。这种建设的稳健脚步,推动了森林资源的快速增长。

思想为指导,科学为保证。铁岭市的治沙有着科学的规划和具体的技术保障,以培育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防护林体系为目标,以防沙治沙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建设重点,以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保护现有资源为核心,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经过近30年的持续不断的努力,铁岭市和昌图县的造林防沙工作取得了让人惊喜的成绩。

目前,铁岭市“三北”防护林结构三大框架已经成熟。一是西部风沙区,该区已经营造防风固沙林20万亩,已形成了以纵贯昌图西部南北的“400米宽的百公里防风固沙大林带”为中心,以樟、杨混交林为主体的庞大的防风固沙屏障,堵住了141个风口,固定了500多个流动或半流动沙丘,有效地阻止了科尔沁沙地侵袭。二是在中部平原区,这个区已经建成了带、网、片相结合的农田防护林6万亩,农田林网8399条,保护农田700万亩。三是在东部山区,该区采取封造结合的营造方式,共营造针阔叶混交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14万亩,这些为涵养水源、制止水土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多年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防护林体系初步形成,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农民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绿色银行储备显著增长。正如魏丽华所说:“经过‘三北’防护林体系30年的持续建设,全市森林面积大幅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地方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绿化造林需要产生的三大效益已经凸显:

一是生态效益突出。通过多年的三北建设,每年增加蓄水量800万立方米,每年减少土壤流失80万吨,保护农田800万亩。

二是木材资源更为丰富。工程建成后,预计木材总产量640万立方米,平均每年增加收入12800万元。

三是防护林的建设,净化了空气,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工农业生产,振兴了地方经济,提高了人们生存环境的质量,加强了软环境的建设。

生态环境的改变,感受最深的还是老百姓。昌图县付家国有机械林场经营科长张晓旭,他有着20多年的林场经历,他高兴地说:“现在不一样了,花生亩产最低能到250公斤,土地老百姓都抢着种,有的老百姓还主动在自家地里进行林粮间作,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是的,30年的努力没有白费,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攻坚成功,他们竟然硬生生地把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科尔沁沙地阻挡在了辽西北边界。

如今的铁岭变美了,如今的昌图变美了。昌图,一个风沙缠绕的县,已经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它已经形成了“东部青山、西部秀水、南部丽城、北部热谷、中部广袤田野的旅游发展业态”。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昌图县一定会成为“集生态休闲游、工业观光游、乡村特色游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如今的昌图在奔向富裕。昌图县已经成为辽宁省的花生生产基地,在2008年,昌图的花生亩产就达到了每亩300公斤。仅2010年,昌图县西北部的傅家、古榆树、七家子等乡镇种植的花生就达到100万亩,而且喜获丰收,花生“总产量2.5亿公斤,平均亩产可达250公斤,平均亩产比上年增产120公斤”。一个风沙肆虐之地竟然成了花生的高产之地,简直是奇迹!昌图就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还有更为惊喜的,2011年,昌图的花生和玉米的间作试验又宣告成功。这样,昌图的粮食产量又有了巨大的上升空间,这些都是种树给予昌图的回报!

以前的风沙肆虐区域付家林场,现在成为樟子松母树林县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面积13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43万立方米,被辽宁省林业厅定为生态公益型事业林场。

傅家镇,成了花生大镇,自身有花生加工大户60余户,还有花生经济人1500人,每年只是花生销售就接近3亿斤。傅家镇的林业资源也非常丰富,牲畜饲养也非常兴旺。傅家镇这个以前的风沙区,已经成为了工农业综合发展的绿色镇。是树改变了付家镇,是树给了傅家镇腾飞的环境!是树给傅家镇插上了腾飞的双翼!

长发乡,每天风沙洗脸的环境恶劣乡,今天,它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36%,花生播种面积接近3000公顷,修建了万头养猪基地,长发乡是昌图境内唯一一家铁岭定点仔猪繁育基地,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连绿洲牧业有限公司资金建了牛羊“双千”养殖场。是的,还是树,是树让长发乡返老还童,是树让长发乡真正“长发”飘飘,是树让长发乡不靠天不靠救济自己走向了富裕!

七家子镇,这个风沙区中的镇,它的绿化面积和花生种植我们就不看了,我们看看它的特色产业冷棚香瓜。2008年,七家镇的冷棚是40个,香瓜价格是每公斤3元。2009年,就发展到冷棚100个,每公斤瓜的价格是4元左右。不得不感谢树,是树挡住了飓风,让冷棚能“生根发芽”,是树把沙“踩在脚下”,让沙变成了香瓜!

已经不用再举例子了,我们已经被昌图这个受风沙危害县的变化震撼了。昌图,这个在风沙面前抬不起“头”,仰不起“脸”,直不起“腰”的沧桑老人,如今,像健壮的小伙,挺起了那笔直的脊梁!这么重的沙区,竟然能变成这么美丽富饶的地方,我们除了感叹,还能说什么呢?昌图成了名副其实的昌图。

记得在一个资料上看到一个昌图人说昌图的环境:树林外是风沙怒吼,黄沙漫天,树林内是气候宜人。昌图的环境变了,昌图的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变化了。昌图,我们一起来感谢树吧!是树让昌图真的昌图了!是树让昌图直起了脊梁!

昌图能有今天,让我们感谢辽宁省委、省政府,感谢铁岭市委、市政府,感谢所有为昌图生态建设作出贡献和正在贡献着的单位。感谢那些为昌图的绿色作出贡献和正在贡献着的人们,让我们向这些单位和人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

敬意献给铁岭市林业局!在2008年11月19日举行的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总结表彰大会上,铁岭市林业局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敬意献给李英峻!在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总结表彰大会上,昌图县林业局局长李英峻被授予“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者”称号。

敬意献给魏丽华,这个曾经的铁岭市电视台记者,如今的铁岭市林业局林业科技工作者,她对林业的热情,她对林业的熟悉,她对林业建设工作的投入和专注,让我们感动。

敬意献给铁岭市和昌图县辈辈代代为林业贡献着的所有人!这里,领导换了一批又一批,植树时的年轻人老了一批又一批,植树时的老人也去世了一批又一批,植树时的孩子也长大了一批又一批,又有一批孩子伴随着树在成长,还将有一代代孩子伴随着树出生,这里的植树人就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与肆虐的风沙决战,永不厌倦,他们还会继续,一直到荒漠在他们的视线彻底消失!

永远的彰武县

如果没有记错,在彰武县的沙漠边缘有一个水库,水库里有鱼,也许那是浩瀚沙漠的一滴眼泪。如果没有辽西北千里防护林,这个水库很快将被沙漠覆盖。宇宙为地球准备了一万盏、一千万盏、一千亿盏华灯,让整整一条银河来陪伴地球,这是宇宙对人类多么慷慨的馈赠!可是地球的沙化日益严重,这难道是宇宙给我们的惩罚吗?不是,宇宙要惩罚我们,就不给我们那么美丽的星空。惩罚我们的是我们人类自己!站在彰武的地界,看看沙化的土地,望望星空,我们不是辜负了这宇宙给我们的皎皎明月莹莹夜空吗?明月需要在明媚的湖镜里梳妆打扮,星星想在清澈的镜湖里看看自己的容颜是不是娇媚。彰武人明白了这点,他们热爱彰武,他们愿意为彰武去歌唱、去劳动,去创造一个能给皎月和星星当镜子的彰武。这沙漠边缘的水库,不就是彰武人给予星空的镜子之一吗?

彰武县原本就是一个可爱的地方,人类很早很早就在这里生存,那个新石器时代留下的“平安堡遗址”可以证明。人类祖先为什么会选择这里作为他们生命的寄托?那时的彰武,该是什么样的容貌?青春靓丽长发飘飘?肯定是的,不然我们的祖先怎么会那么钟情于它。1692年,政府在彰武设养息牧场,满语里就是放牧牛羊的草地。

听着防护林发出的沙沙声,看着头顶的银河,我仿佛看到了一群群牛羊,就像天上下凡的星星,那么美,那么亮,那么迷人。它们悠闲地散步草地,悠闲地在微风里沐浴阳光,悠闲地躺在草地微闭着眼睛……

这是一个宝地,这地下的矿藏资源有近20种,每一种都有着惊人的储藏量。这里有着千佛山、圣经寺等令人神往的文化依托;有柳河、绕阳河、养息牧河、秀水河等秀美的水,这里原本就是一个湖景的所在,居住的天堂。这里有着546.2万亩的面积,人均占地面积13亩左右,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广度!彰武县全县地形呈簸箕形,这是多么漂亮而吉祥的形状,这里的人应该辈辈代代用簸箕簸粮食,可是……

是哪一天早晨醒来,我们的祖先突然发现,这里已不是绿场,而是沙砾的天下。它那辽阔的土地里,风沙土竟然占了总土地面积的64.7%,它的北部竟然全成了沙荒区!这个曾经能放养牛羊的地方,竟然成了生命的灾难之所。彰武县十年九旱,土壤贫瘠,造林地条件恶劣,造林难度大。树是我们的骄傲,他们有强大的生命力,可它们竟然在彰武难于立足,我们可以想象,在这里种点庄稼该是多么痛苦的事了。听听这里的民谣:“种一坡,打一车,收一簸箕煮一锅。”花费的心血多,收获的粮少得可怜!这是为什么?是这里的人懒惰吗?不是!从这民谣里,我们还看不出这里种粮的艰难吗?彰武县4—6月大风频繁,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为69.3天。想起风来的样子,彰武的农民还心有余悸,那哪是风,全是沙砾跟着人追,打在人脸上、手脚上,那种痛苦的滋味……更痛苦的是,好不容易刨出来的口粮田,一次大风沙就给埋了,一年的希望也给埋了。那小小的苗怎么经受得住这风的“撕扯”?那小小的土窝怎么经受得住沙的掩埋?一次又一次经受风沙折磨的庄稼苗子,它们能结出几粒粮食,该是多么的艰难和不易啊!

据有关人员介绍,风沙造成农民收入很低,种花生种玉米,“每年的收入每亩最多不超过200元”。生存难,生活难,但是,离家更难!谁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去客居他乡?彰武县风沙区的老百姓望着夜晚那美丽的天空,渴望老天给他们草原,给他们肥沃的土地。我们不难想象,这里的祖先们面对风沙,曾经是怎样地跪拜于神灵……

风沙地区的百姓被风沙煎熬着,没有风沙地区的人也受着风沙的威胁。有资料记载,距离辽西北边界100多公里的沈阳主城区,每年经受的沙尘暴天气竟然不少于10天,扬沙和浮尘天气也超过了20天。这么远的距离,这风沙竟然徒步就跑去了。距离那么远的沈阳都警报频频,彰武县自己境内那一点可怜的能种庄稼的土壤,还能坚持几天?那几条美丽的河流还能流几天?

竺可桢老人有一篇文章《向沙漠进军》曾出现在语文课本上,我们没法忘记里面描述的沙漠吞噬人类居住地的可怕:“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这是风沙吞噬我们的庄稼。“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100米以上的。……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5米到10米。几个沙丘常常连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我们怎么抵挡这沙丘的灭绝性进攻?可怕的是,彰武到处是固定和流动的沙丘!

植树!植树!植树!除了植树,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我们只有在沙丘上大面积植树,只有树才是风沙的克星!要用树挡住沙漠,要用树这根铁链牢牢捆住进入彰武的沙丘,让它彻底驯服,让它离开彰武的大地。

彰武人和其他风沙区的人民一样,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植树,他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希望故乡变为美丽江南的梦。在1978年,彰武县被纳入“三北”防护林建设范围,而且被列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点县。彰武是不幸的,因为它必须和沙漠做邻居,忍受沙漠的咬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辽宁省启动了一项人类历史上的宏伟工程,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辽西北边界建设一条长一千多公里,宽不低于两公里的绿色大林带。彰武县人民抓住了这一机遇,在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用树作为武器,向风沙发起了阵地战,开始了对风沙的集团大反攻。

在彰武植树造林是苦的。苦在它的气候上。这里风沙重,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了;雪上加霜的是,这里昼夜温差大,寒冷期长;栽种树苗难,栽上了风沙一来又毁掉了,寒冷气候让树成活率不容易提高。苦在它的土质上。彰武风沙地区面积广,土壤缺磷、少氮、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质地不良,属于沙性结构的松戮全县有359万亩,占剖面69.5%,持水保水性能差,土地漏水漏肥。树林长势慢。

彰武植树人是苦的,看看彰武县林业局48岁的陈崇学局长收集的务林人的谚语,我们就明白这种辛苦了。

要问治沙苦不苦,每天身上二两土;

要问治沙累不累,干了一辈又一辈;

要问治沙甜不甜,每天窝头蘸咸盐;

要问治沙忙不忙,老婆每天守空床……

肉体是苦的,但心里是甜的,因为彰武人知道“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他们知道“先苦后甜”的祖训。他们的苦换来了巨大的收获,换来了希望和幸福。我们看看下面几组不完全的统计数据,就足以为彰武人骄傲。

仅2009年彰武县就完成了人工造林任务22万亩,其中,春季人工造林12万亩,人工促进封山育林10万亩。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23.47万亩,人工促进封山育林10万亩,完成造林计划的106.7%。2010年彰武县的春季植树造林,截至4月29日,全县完成造林180350亩,超计划7.35%。国有林场春季造林工作也已全面告捷。完成造林16038亩,超计划3.3%,补植面积2600亩。完成精品工程造林13处,面积约3000亩,其中,最大的精品工程面积达500亩以上。

2011年彰武县的秋冬造林截至统计时间,全县已完成造林整地35750亩,分别完成计划任务的18.33%,预计到造林整地结束时,全县将保质保量并超额完成任务目标。

从2006年到2012年,经过省委、省政府及省林业厅和工程建设单位的共同努力,彰武县都超额完成了造林任务。

彰武的植树造林除了全面开花外,重点突出了辽西北边界防护林等7项工程的建设,涉及彰武境内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长度为171公里,宽度为2公里,分布在四堡子、满堂红、大冷、阿尔乡、章古台、四合城6个乡镇和胜利、章古台、四合城、固沙所等4个林场,涉及17个村,62个自然屯,仅2008和2009两年内共需完成的工程造林任务就是6.6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64万亩,围栏封育2万亩。

我们再来看看两个属于辽西北防护林体系中的乡镇植树情况:

大冷乡是彰武县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实施乡镇之一,该乡当年的植树任务是3229亩,建设的地域长度是4.5公里,宽2公里,涉及5个村民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个乡的植树土地都是沙化耕地。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建设工程的启动,极大地调动了该乡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他们都超额完成了造林任务。

阿尔乡镇是彰武县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建设的重点乡镇,也是辽宁省防沙治沙示范区。该镇边界林建设总任务是35096.7亩,总长度是46.2公里,涉及5个村,其中人工造林150967亩,封山育林20000亩。经过全镇的努力,他们实际完成造林面积35193.1亩,其中人工造林15193.1亩,封山育林20000亩;在人工造林中,完成沙化耕地造林6395亩,无林地造林8798.1亩。

彰武县沿内蒙古边界营造了宽2000米、长171公里的防沙林带;固定了万亩以上的流动沙丘6座,8万亩;半流动沙丘9.6万亩。

10.5万亩沙区农田防护林建成了,沙区的166万亩基本农田得到保护了,沙区的农业稳产高产了。

从全县到乡镇,看到这些单调的数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条条河岸,一块块地坎,一座座山,到处都是绿树在起舞,到处都是五彩的花在唱歌。不,起舞的不是树,唱歌的不是花,而是那些树荫下的彰武人民。树种起来了,彰武的生态好了,人民的生活改善了。彰武县的人民看到了生态的效益,看到了树林带来的社会效益,他们享受到了树林带来的经济效益。彰武佝偻的脊梁终于挺直了!

是的,彰武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是树的功劳。经测定,彰武沙区的土壤侵蚀模数由上世纪50年代的每年3000吨/平方公里,降到了1500吨/平方公里;平均风速由50年代的3.4米/秒,降到了1.9米/秒;扬沙天气由过去的4天减少到了现在的2天。空气相对湿度春季增加了8%—9%,夏季增加了7%—13%;无霜期延长了10天左右。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估算价值为91.6亿元。

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增加。2001—2009年,彰武县的森林覆盖率净增9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合格道林面积44.6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净增林地面积1.35亩。

特别可喜的是,森林工程的建成促进了彰武县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树改善了彰武的生态环境,它像魔术师,竟然让彰武的大田作物播种时间比过去提前了20天,原来不能在彰武县播种的生育期较长的作物,现在可以播种了,播种时间的提前,新物种的增加,大大提高了粮食作物的生产速度,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彰武全县的粮食产量竟然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5亿公斤,增长到了现在的6亿公斤左右,彰武成了辽宁省新的农业基地县。

树是美丽的“姑娘”,水是她们的“情郎”。在彰武树多了,原来逃跑的地下水跟着树跑回来了。现在彰武县的地下水储量很大,这与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是密不可分的。彰武人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科学道理:有树才有水,种一片树,等于修一座小水库!留住树这些美丽的“姑娘”,才会留住水这些情感专一的“情郎”。

树的兴旺促进了彰武林业的发展。现在,全县林木蓄积量达335万立方米,林价2亿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绿色银行”。一片树,就是一个聚宝盆。同时,工程的建设拉动了苗木产业的发展,全县育苗面积达到0.8万亩,年林业总产值1.3亿元,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9%左右。

树林不是植物,他们简直就是高于人类的智者。他们赢得了彰武人的信赖和喜爱,他们神奇般地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他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树不但给了彰武农民绿色的家园,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实施沙地综合治理,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元,占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5%。

这些结果和数据是鼓舞人的,它说明彰武县植树造林参与的社会力量广、速度快、面积大、成绩巨大。我们进入彰武,看到他们的成绩我们受鼓舞,看到他们植树造林的科学思想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我们更是感动。彰武人与树就是一家人,树给彰武人带来了幸福,彰武人也曾为树殚精竭虑。树忘不了彰武人的精神!为了让树在彰武有家可住,彰武人不仅经受了风沙的折磨,更是伤透了脑筋。这些折磨里,彰武人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拧成一股绳,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要植树,就得把政府的力量集中起来。彰武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工程领导小组,明确县直部门包乡,林业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工程乡镇和林场也相应成立领导组织,对本项工程明确责任人、承办人、完成时限,制定具体的施工标准和考核方案,指标量化,责任到人。每个实施单位必须保有两个以上精品地块,林业部门抽调技术人员深入地块规划设计、组织施工和技术指导。政府行动,还须有群众参与,森林战争不只是政府的战争,它是全民战争。2009年3月18日,彰武县委、县政府召开了春季造林动员会议,当年4月1日又召开了造林现场会,并先后组织召开了两次调度会议,通过会议广泛发动干部群众投入工程造林,调动了投入造林的积极性。

政策开道,制度保驾。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植树造林的规矩就是制度。彰武县制定了明确的政策,落实了具体的奖惩措施。全县坚持谁造林谁受益的原则,专门制定出台了工程造林鼓励办法,每高标准、高质量完成1亩造林任务,经检查验收达到合格标准的,在纳入工程造林的基础上,彰武县政府每亩以奖代补1.5元。造林结束后,县里根据《考核实施细则》,组织检查验收小组进行检查验收,组织县督察和林业部门加大督察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对验收不合格且面积较大的,给予相应的处罚,严格落实奖惩。

任何一项工程都应该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没有质量观念,就会是豆腐渣工程。森林工程一成豆腐渣,那害的不是一代人,而是世世代代。彰武人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坚持工程的高标准,严把质量关。全县对造林工程所需苗木,全部实行人工画号,严格起苗、运苗、整地、栽植和浇水,确保一次栽植保成活。重点落实抗旱造林措施,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条件保证水源供给,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成活率达到85%以上。

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有了明确的制度,工程的具体实施还需要过硬的技术。这沙地造林,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没有技术作保障,一切都会前功尽弃。彰武县已组织技术人员对基层技术员和造林大户进行了4期技术培训,印发技术资料9.2万份,下发了《主要造林树种苗大贡量标准技术要求》。造林期间,全县组织县乡技术人员佩戴统一标志进村到地块进行指导,严把造林质量关。同时,县里还充实了林政稽查队伍,各乡镇明确了工程造林管护队职责,各村屯配备了专职护林员,层层落实了造林管护责任,重点地块实行工程围栏封育,护林员专护,确保栽一片,活一片,见效一片。

为了提高造林速度,彰武人把先进工具用到了造林中。比如阿尔乡镇,他们用上了挖坑机、风力给水设备等。

彰武在植树造林中,地理条件比其他地方更为恶劣,但是,他们把握住了机遇,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在没有天时和地利的情况下,抓住了“人和”,取得了植树造林的巨大成功,给本县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们在50多年的治沙工作中,先后总结出了“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四面包围,顺风推进,前挡后拉,分批治理”的一整套综合固沙方法,填补了我国生物固沙史上的空白。他们同样给全国的乃至世界的沙漠治理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2001年以来,由于国家实施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后新秋和阿尔乡镇相继被省林业厅列为省级治沙示范区,全县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跨区域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彰武县的防沙治沙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沙区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好转,局部优化,富有成效地遏制了科尔沁沙地的继续南移。中央和省对彰武的防沙治沙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彰武县先后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林业部授予全国治沙先进单位称号,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人工造林先进县光荣称号,并树碑表彰。2011年12月26日,彰武县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感谢彰武人!彰武县林业的发展有效地控制了科尔沁沙地南侵,保护了以沈阳为主的中南部城市群和辽河平原的生态安全,被誉为“辽西第一道生态屏障”。

记住彰武!现在的彰武是美丽的,将来的彰武是幸福的。

人们把最美的女子比作鲜花,把最坚强的男子比作松柏。世间果实的丰硕、鲜花的荣耀、大树的参天……包含着多少默默无闻献身的人,他们甘愿做开拓者,做探险者,做铺路者,做后勤兵,做冲锋陷阵的勇士……无私地、毫无保留地奉献着他们的一切,奉献是他们的神职。

让我们记住昌图,记住彰武!记住这两个风沙中挺起的脊梁!

杨海青的绿色人生

《谁不说俺家乡好》,杨海青不想听这首歌,又想听。不想听,因为他没法说出他的家乡好,他不知道他的家乡好在哪里;想听,是因为他有一个梦,听着这首歌他做着梦,他想把他的梦看见、摸着。

杨海青是辽宁省彰武县四合城乡人,四合城乡以前是什么地方?它在清朝皇家的养息牧场范围,这里有养息牧河的支流,这里是清朝皇太极封赏功臣的属地范围,这么荣耀的历史,告诉我们四合城乡曾经的辉煌和美丽。这里是皇家的牧场,我们闭着眼睛可以想象,湛蓝的天空下,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这里的祖先是多么的逍遥和自在!

28年前的杨海青没法为家乡高兴,有的只是苦。杨海青讲起了当时的情形:那个时候,那风就像那强盗,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大风一来,那沙就来,把门给堵得死死的,经常要从窗户翻出去……不要奇怪,摔不着人的,你钻出窗子,就可以踩到窗下的沙了。你们见过活埋人的情景吗?那风一来,大量的沙就来,沙被这墙一堵住就停下来,结果他们停在猪舍里,我们家那么大的两头肥猪,就被它们给活埋了,如果不是我们发现得早,这猪就死了。那时,这猪可是我们家一年里不少的一笔收入。连养猪都这么难,种粮食还有好日子吗?1984年那会儿,看报纸上面说外面很多地方粮食一千多斤一亩,我简直不敢相信,觉得那是神话,因为我们费尽了力,最好的时候就是三百来斤一亩。

不过,现在好了,真的,辽宁省变了,彰武县变了,四合城乡变了……今天的四合城乡,还有沙,但是杨海青可以唱那首动人的《谁不说俺家乡好》了,因为,他是最有资格唱的人之一。

走在杨海青的千亩松林里。头上,密密的松针间透出白云飘着的天空,松针给天空缝织了绿色的镂空花衣,绿色的树叶,洁白的云朵,湖蓝的天色……每一支松丫的顶上,都长出一节新芽来,这芽还不长,嫩黄嫩黄的,和老松叶的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走出松林,远远望去,密密地盖在每一棵松树的顶上,就像给墨绿色的松色添上了鲜嫩的花朵,这些“花”嫩黄色,它们把松冠变成了一把把巨大的花雨伞,密密地撑在这一座一座沙丘上。

因为这片林子,杨海青成了名人。外面比这大的林子多的是,他们没有出名,杨海青出名了,他出名是因为他的千亩松树都是在沙丘上长起来的。就像一个孩子,他一出生就是富豪子弟,他继承了家业成为富翁,这不值得炫耀;而他杨海青,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成就了这一千亩山林,因为沙漠,杨海青成了名人。他成了彰武县和阜新市的劳模,当上了县政协委员。他的这一千亩林子,让他上了报纸,上了电视台,还进了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杨海青创造了中国农民的奇迹。宣传他,他不拒绝,因为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他的家乡,来关注沙漠。他是从小在风沙里“泡”大的,他希望像他这样在风沙里“泡”大的人的子孙能在树林里“泡”大。他希望他们的子孙不再想着往外跑,他希望外面的男孩女孩能成群结队地跑进这些曾经的“沙漠”村庄来,来这里“生根发芽”。

管林子就得管人,要管人就得得罪人。谁都知道,这些地方以前是荒漠,林子还没有大量栽起来以前,这里做饭的柴火非常紧张,乡亲们经常到杨海青的林子里来弄些柴烧。有些人打柴烧,把那树丫砍得狠,影响了树的生长,有个别的趁你不注意,把树也给砍了。要每时每刻都盯着,不可能,毕竟这么大的林子,最好的办法就是阻止乡亲们来砍柴,或者让他们能自觉地保护山林。为了保护山林,他立下了规矩,为了这规矩杨海青曾经和老伴大吵了一架。

那一次,他刚巡视完林子回家,正坐在门口喝开水,老伴从林子里回来了,背篼里装着从林子里弄的柴火。杨海青一看,那怒火呼呼地冒了起来,自己立的规矩,自己家里人竟然不照办,带头去违反,那还怎么要乡亲们照办?杨海青把老伴挡在院坝外,对着老婆指手画脚地大骂起来,这可是他第一次这样骂老伴。老伴感到很憋屈,自己的山林,就是卖别人也管不着,不就是弄点柴烧吗?自己的山林弄点柴烧都不行?她不把柴火送回林子里,杨海青就是不让她进家门,那一次闹得很凶,老两口差点动起手来。毕竟是老伴,只有老伴才理解杨海青的苦心,才理解他护林子的艰难,她都不护着他谁还护着他?老伴在那些围观的乡亲们的注视下,把柴火送回了林子。

这就是杨海青,为了保护住这好不容易长成的林子,他宁愿自己家也不到林子里打柴烧。

这一带虽然风沙重,可是老祖宗就是靠放牧为生的,所以,这里的牛羊特别多,而且是外放的。虽然草地沙化严重,那也没有办法,不养牛羊,这日子咋过?稍微不注意,这些林子就可能被牛羊马给啃了。如果只是咬点叶,还算运气,虽然影响树的长势,毕竟还能活。最让人伤心的,是把树苗给咬断了。出现了这种情况,杨海青只能给乡亲们讲道理,苦口婆心地说种树的好处,种树的难,他可不能过多得罪乡亲们。为了带头,杨海青又和老伴在争吵中作了决定,他把自己家需要放养的牲畜全卖了,只留下一匹马,这马是他巡护山林用的。

为了保护这林子,杨海清学起了当初老祖宗管草场的办法,搞起了“圈地运动”,他花了一笔不少的钱,请来匠人,围着林子修了一道围墙,这围墙是防止牛羊马跑进去糟蹋林子用的。杨海青的“护林城墙”高两米,长最少有5公里。

因为这片树,杨海青在杨拐子之外有了第三个名字——“杨疯子”。说他是“杨拐子”,因为他有严重的风湿病,让他成了残疾。说他是“疯子”,就因为承包这片沙丘。1984年,农村改革在整个中国大地全面铺开。这对杨海青来说,是天大的喜讯,他知道,人都是自私的,只要把这些沙丘变成了私人的,这树就能种上了。杨海青老人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国家不仅重视在沙漠上栽树,而且还派飞机来播撒树种,虽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可是毕竟这些种子在沙漠里发芽了,长出了树来,虽然东一株西一团不多,总算长出来了。一年一年的这沙漠不就绿了吗?人算不如天算。缺柴的农民,就把这些东西当柴火给收拾了。那就是因为是公家的,没人管呀。现在好了,政策来了,私人的树谁不心疼?谁不好好管理?

栽树?这树能吃吗?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会议就是没人来承包沙丘植树,除非是傻子、脑壳进了水才会干这赔本的买卖。沙漠里栽树是什么情况这些生活在沙地里的人会不清楚?可是,杨海青就不信邪,他真的出来承包了一千亩的荒沙丘。老伴不同意,亲戚朋友不理解,乡亲们给了他一个称号“疯子”,是钱多了没处花,“杨疯子”的名号就在大漠乡村里传开了,杨海青感觉到自己真的有点沙漠豪侠的悲壮感,好在后来家人支持他了。

杨海青承包的千亩沙丘,草没有,更不要说树了,可是,他却先花费巨资在沙丘边缘修壕沟,这壕沟有五千米长,在壕沟顶建起防风障。一些暂时不能种树的沙丘该做什么呢?没有人能给出他主意,杨海青白天黑夜地琢磨,他决定种“沙打旺”,这种草在沙漠里容易成活。那么宽的面积,怎么种?他的“疯”劲又来了。他把几百只羊赶到沙丘里,让它们在沙丘上踩出密密的窝来,然后把沙打旺种子撒在布满羊蹄印的沙地里。这一招成功了,风一吹,就把这些草种子埋在了羊蹄印里,等下起雨来,这草就长出来了。这羊蹄印让杨海青成了村里的名人,成了县里的名人,成了全国的名人。

杨海青的“疯”真的让人不敢想。1984年,他拖回了满满七大车的树苗,如果这些树苗不及时放进土里,它们就会成为干柴。要及时栽好,可家里的人手就这么多,他,老伴,三个孩子。只要想干事情,就什么都不怕,只要什么都不怕就能干成事情。杨海青当“老板”了,他贴出了招工广告,来帮他种树的一人一元钱一天,这一元钱是多少?今天的人完全可以结合1984年的物价折算一下。这一下子就来了100多人,经过加班加点,累了一个星期,这七大车树苗终于回到了它们的“土”里。这杨海青真的是“疯”了,这工钱和当初国家林场里的一样了,国家林场的工资是国家给,他这林场呢?

杨海青的“疯”有了回报,这片林子的成活率很高,12万株松树成活了10万株。

杨海青还在“疯”,他对子女们说:“你们谁也不要惦记着这片林子,不要希望这片林子给你们回报。你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让我们家的子孙记住,让更多的人记住,是我们一家人在这沙丘上栽了一片林子。”杨海青老人不是狠心,他知道这片林子的价值和意义,钱可以另外想法挣,这树要栽起来太难了。他忘不了,他的儿子在6岁那一年就跟着姐姐跟着爸妈在这沙丘上栽树了。他也相信他的孩子们能明白他这些话的用意。

这就是杨海青,辽宁省彰武县这个风沙特重乡植树造林的“杨疯子”!记住他对很多人说过的一句话: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会让林子遭到破坏!

杨海青老人应该放心了,辽宁省的两条千里绿化长廊不是已经建成了吗?政府的参与,政府的重视,相信相关的绿化林保护的法律措施会出台的,会跟上森林成长的速度的。好不容易打下了“绿色长廊”这江山,谁不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辈辈代代都守住这“绿色江山”呢!

同类推荐
  • 短笛

    短笛

    诗,是大自然的夜明珠,而语言文字只是夜幕,好让它更能显现出……
  • 石头记索隐

    石头记索隐

    《石头记索隐》虽非鸿篇巨制,但在红学研究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是旧红学中的主要流派索隐派的最后一部重要论著。虽然索隐派随着新红学的兴起而日渐式微,但正是此文引发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一文的诞生。作者在书中逐条分析了《石头记》中人事物等的影射内容,具有参考价值。
  • 况且况且况(李长声自选集)

    况且况且况(李长声自选集)

    李长声著的《况且况且况(李长声自选集)》系旅日华人作家李长声的三卷本自选集中的文化与历史篇。“知日”渐成潮流,然而大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几乎只从一个位置、一种角度去品评这个邻居的种种,作者则建议我们动动步子,调适距离。此书汇集了作者关于日本文化众多切近又深远的描摹,从幽玄的枯山水到别具一格的赏花姿态,从能乐的变迁到日本人的审美与自我反思,将文化与历史熔于一炉,同时阐释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繁复的历史勾连,也澄清了诸多误会。文字之间,作者自身的文化史观也恍然可见。
  • 河边升起炊烟

    河边升起炊烟

    本书以作者的故乡枫林村为书写对象,以大视角、长卷的方式来表现江西上饶北部一个两千余人口的村庄故事。作者从环境、情感、生老病死等各个角度讲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描绘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谐乡村图景。
  • 彼时少年

    彼时少年

    许多灵感与文字都是在深夜里涌现出来的。它们仿佛是暗黑天幕下不经意绽放的烟花,绚丽而璀璨。
热门推荐
  • “水仙号”的黑水手(译文经典)

    “水仙号”的黑水手(译文经典)

    《“水仙号”的黑水手》是康拉德著名的“海洋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黑人新水手惠特一上船就病倒在床,对整个航行没有出过一点力,却处处表现出“暴躁和怯懦”。最后,惠特死在船上。海员们为他举行了水葬,惠特的尸体刚一掉在海里,海面上就刮起了一阵怪风,此后一切正常,“水仙号”抵达英国,海员们登陆后四散而去。惠特这个独特的形象激起过评论家们的巨大兴趣,评论《水仙号》成了解释惠特的意义,结果有多少康拉德评论家就有多少惠特。而其实,惠特不过是陆上千千万万具体社会现象投向大海的阴影的焦点。康拉德把人类的普遍痛苦“物化”成了惠特,从而塑造出一个独特的人物。
  • 蔚蓝水星的创世奇谭

    蔚蓝水星的创世奇谭

    一个神秘的预言——人将成为宇宙之主,是荒谬还是必然?一场爆炸,改变了整个宇宙,谁又会是那个掌握万物的神?风神、火神、水神、金属之神、岩土之神以及他们的传承者,会如何创造传奇?黑暗虚空会怎样安排蔚蓝水星的命运?神力与异术再强,我还是喜欢武侠的打斗,故事再悲惨无聊,我希望有一份凄美。神神叨叨太无趣,我只说一句我乐意。你以为我是在编故事,其实我是在讨论哲学。
  • 传奇私不服

    传奇私不服

    还有什么比穿越到游戏世界而不能升级跟让人绝望的呢?永久一级的周道只好在金手指的加持下一次次靠着装备的强大,去碾压敌人。
  • 白面小生

    白面小生

    梦倾纱:新书已发,《开元快刀》,感谢各位支持。
  • 女孩最喜欢读的108个好故事

    女孩最喜欢读的108个好故事

    本书为女孩们展示出一个令人向往的故事世界,其中不乏世界著名童话故事、进取故事、励志故事等。好故事犹如一杯陈年的老洒,愈久弥香。我们真诚地希望这本书能够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伴随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好故事是孩子手中的花盆,用勤劳、善良把自己的生话美化;好故事是旅行者的背囊,承載着对美好旅程的梦想和希望;好故事是女孩脚下的皮球,如影相随,亲密无间,伴随女孩快快地长大。
  • 我有一颗龙珠

    我有一颗龙珠

    真龙------乃宇宙至尊。他是真龙降世,但上天嫉妒、天生雷劈。待他王者归来,已吞噬龙珠,化身真龙,执掌雷电,无敌世间。武道强者只手碾压,修法术士一剑斩杀,超能强者、仙界诸仙通通灭杀,能炼药、会画符、治病救人更是不在话下。碾压诸天万界,以无敌之姿登临诸天。“吾有一龙身,可搬山、倒海、摘星、降妖、镇魔、吞天、噬地、灭万物……”-------龙辰、真龙!!!
  • 立族者

    立族者

    习武者,或借灵气之力,或借万药之力,夺万物之精华,熬炼肉身,蕴养血肉,以求自身蜕变。浩瀚宇宙,无尽生灵,所走之路,终归不过引能入体…
  • 今生唯有许诺

    今生唯有许诺

    许诺,新时代不婚主义者,喜欢Baby,麻溜的设计宁大总裁翩然而去,顺带拥有了萌哒哒的陌陌宝贝。宁意,英俊邪魅,生人勿近,她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意外,他却不清楚具体发生什么,只深深感知到遗失了最重要的部分!这一切只是开端。当命运的年轮再次交错,她和他会如何,彼此的朋友们又会经历怎样百转千回的故事。岁月流转,孩子们又将经历怎样崭新的人生。本文讲述新时代年轻人迥异的处事观点,在面对亲情、友情和爱情时,他或是她,会有着怎样截然不同的选择。
  • 秦少你撞我心上了

    秦少你撞我心上了

    长达一年的相处,长达一年的告白。时柒柒几乎每天放学都跟在秦予身后,喋喋不休的说我喜欢你。那时秦予会皱眉,会说:“女孩子,不知羞。”她笑嘻嘻的答,“不啊,因为我本来就喜欢你嘛,而且这是我能对你说的,只对你一个人说的最好听的四个字啦!”为了逃出所谓的“牢笼”他性格孤僻的被诊为轻微自闭,可没想到出来的第一年就落到了时柒柒手里。“如果你不回答我的话,那我就默认你喜欢我了。”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秦予将她一把揽入怀里。“这颗心都是为你而跳动。”
  • 崇祯皇帝·盲春秋

    崇祯皇帝·盲春秋

    美国汉学家宇文长安(StephenKing),从90岁的舅公、修道士西芒手中,获得一部残缺手稿。它是两百多年前,由传教士从中国带回欧洲,秘藏于葡萄牙保莱塔修道院。宇文长安邀请精通历史学的中国作家何大草,一道破译、修订、整理。经过十二年的考证,手稿内容终于得以还原:在大明帝国覆灭的废墟中,传教士救出一个双眼烧瞎的少女,她隐姓埋名四十五年后,终于说话,自称是崇祯皇帝的私生女朱朱,向青年史学家计六奇,口述了一部晚明秘史。晚明是神秘的年代,而崇祯则是最神秘、最悲情的末代皇帝。政治黑暗、恐怖,文化却璀璨夺目,而紫禁城内外波诡云谲。崇祯十七岁登基,天资卓慧,而时运不济。朱朱从女儿的视角,呈现父皇御花园擒杀魏忠贤、法华寺密晤李自成,以及宫中黑猫成灾、先帝遗物还魂……细节毕现,惊心动魄,揭示出帝国坍塌的内幕。故事引人入胜,可读性和深刻性兼有。语言尤其唯美、多姿,和时代、故事、人物浑然一体,构成一部丰饶、凄艳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