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02200000004

第4章 发展演变(中)

(四)兴盛期

隋朝结束了中国南北分裂的状态,统一了全国。接下来的唐、宋、五代时期,达到了避讳制度的兴盛期,这一时期内避讳制度已经定型,其特点是对犯讳的各种处罚,法律上也都有了明文条款。

1.唐武德九年太子令

武德九年(626),是唐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就传位给他。太子李世民发布命令:“依礼二名义不偏讳,尼父达圣,非无前指。近代以来,曲为节制,两字兼避,废缺已多,率立乔行,有违圣诰。今宜依礼典,务从简要,仰敬先哲,垂法将来。其官号、人名以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者,并不须避。”(《册府元龟》卷三)

这道《太子令》是说,依照《礼记》中“二名不偏讳”的规定,孔子是位大圣人,这一规定不是没有所指的。近代以来,歪曲了原意,两个字都避讳,废弃缺少的字增多,一律实行起来,违背圣人的命令。现在应该依照礼仪经典,务必简要,敬仰先哲,垂法将来。那些官号、人名,以及公私文书、书籍,有“世”、“民”两字不连读的,都不须避讳。

2.避忌国讳

封建社会中,凡是书写皇帝的名字都须避讳,这种现象叫国讳。

《唐六典》四《礼部尚书》中记载:“若写经史群书及撰录旧事,其文有犯国讳者,皆为字不成。”如图:《圣教序碑帖》中“世民”二字,皆“为字不成”。

意思是说,如果缮写经书、史书等各类古书,以及撰写记录以往旧事,其中的文字有犯皇帝名字的,都不要把这个字写得很完整。

这就是历代实行的缺笔避讳法的开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做到。敦煌出土的《礼记》残卷,“卷中‘民’字缺笔,初唐写本也”。(中华书局本《敦煌古籍叙录》)再如清代刻书时,为避康熙帝玄烨的名字,把玄字写成缺少最后一笔。为避雍正帝胤禛的名字,把胤字写成缺少前面的竖撇或后面的竖弯钩,即不把这个字写完整了。写古典旧书,这样缺笔,造成文字错乱的弊端。

后来,唐高宗李治发布诏书,有意改变这一做法。

3.不须缺画改字

唐高宗李治,在显庆五年(660)正月发布诏书:“孔宣设教,正名为首,戴圣垂文,诗书不讳。比见抄写古典至于朕名,或缺其点画,或随意改换。恐六籍雅言,会意多爽。九流通义,指事全违。自今以后,缮写旧典文书,并宜使成,不须缺画改字。”(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卷六)戴圣,字次君,又称小戴,汉朝经学家,今本《礼记》就是经他删定而成的。

这道诏书说,孔子教学,把正名放在首位,戴圣删定的《礼记》记载,诗书不讳。近来看到抄写的古典书籍,遇到我的名字时,有的缺少点画,有的随意改换。恐怕六经雅言,文字多出差错,诸家学派的通义,事实全都违反。从今以后,缮写古典文书,都要把字写完整了,不必缺画改字。

这是唐高宗针对自己名字而发的诏书,虽然要求“不须缺画改字”,但臣民为了少惹不必要的麻烦,仍然照避不误。

4.悍后阴影下的唐中宗

唐中宗李显是唐高宗的第七子。唐高宗死后,他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废他为庐陵王。神龙元年(705),宰相张柬之等率羽林军入宫,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他复辟。他废为庐陵王时,韦氏随他入贬所。他复辟后,立韦氏为皇后。唐中宗信任韦皇后及其女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大卖度牒,使国家的官员、僧尼大增,刑政错乱,宫廷生活奢靡。韦后毒杀唐中宗,效法武则天,准备临朝称制,被李隆基推翻。唐中宗生活在武则天、韦氏两个悍后的阴影笼罩之下,虽然两度称帝,却难有作为。《册府元龟》记载:“中宗讳显,仪凤二年十月封英王,改名哲。圣历元年,册为皇太子,复名显。神龙元年,即位。改显政殿为昭庆殿,显德殿为章德殿,显圣侯庙为昭圣侯庙。”

唐中宗名叫李显,仪凤二年(677)十月,被封为英王,改名为李哲。圣历元年(698)册封他为皇太子,恢复他的名字叫李显。改显庆殿为昭庆殿,显德殿为章德殿,显圣侯庙为昭圣侯庙。这都是为避唐中宗御讳“显”字而改的。

5.玄宗祧迁后不讳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子,韦后毒杀唐中宗,矫诏立李重茂为帝,临朝称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谋,诛杀韦后,拥戴睿宗即位,立李隆基为皇太子。他即位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改革弊端,发展生产,使唐代的经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开元盛世”。晚期,他宠幸杨贵妃,生活骄奢淫逸。安禄山发动叛乱,他逃往四川。唐朝从此一蹶不振。“玄宗讳隆基,先天二年正月诏改隆州为阆州,自余州县等名有与皇帝同者,便令所司改定。至宝历元年,正月太常寺礼院上言玄宗庙讳,准故事祧迁后,不当更讳。制可之。”(《册府元龟》卷三)

唐玄宗名叫隆基,先天二年(713)正月,颁布诏书改隆州为阆州,其余的州县等名称,有与皇帝名字相同的,便令主管部门改定。到了宝历元年(825)正月太常寺礼院上奏章说玄宗的庙讳(隆基)依照惯例已经祧迁了,不应当避讳了。皇帝批准可以。宝历是唐敬宗的年号,从唐玄宗,经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已经七代了,唐玄宗已经从宗庙迁到祧庙了,符合祧迁不讳的规则。所以礼院提出不讳的请求得到唐敬宗的批准。

6.嘉禾的冲击波

唐玄宗天宝年间爆发“安史之乱”,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全国上下都笼罩在阴郁的情绪之中,特别期盼有一个特大惊喜打破这种氛围。就在这时,豫州送来奏章,称姓李的百姓家中生出了“嘉禾”,唐肃宗决定利用这件喜事来打破沉闷的空气,鼓舞士气民心。《册府元龟》记载:“代宗讳豫。初名俶,乾元元年十月,立为皇太子。因降诞日,豫州奏百姓李氏有嘉禾生。及是册礼,肃宗诏改名豫。宝应元年即位,改豫州为蔡州,泗州宿豫县改为宿迁县,兗州方与县改为鱼台县,洪州豫章县改为钟陵县,豫宁县改为武宁县,古州乐豫县改为乐山县。”(《册府元龟》卷三)

唐代宗名叫李豫。起初名叫李俶,乾元元年(758)十月,立他为皇太子。因为在他生日这一天,豫州送上奏章,称有户李姓人家的田里生了“嘉禾”,即长得特别好的谷子。这个消息特别令人高兴。到了册封皇太子时,唐肃宗发布诏书给太子改名为李豫(豫是高兴、安乐之义)。宝应元年(762),李豫即位,改豫州为蔡州,泗州宿豫县改为宿迁县,兗州方与县改为鱼台县,洪州豫章县改为钟陵县,豫宁县改为武宁县,古州乐豫县改为乐山县。因为“嘉禾”之喜而改太子名,又因太子即位而改一系列州县名。唐肃宗有意利用这个冲击波,来制造喜庆气氛,希望给唐朝带来转机,可是由盛转衰的形势已不可逆转,接着在藩镇割据的破坏下,一步步走向灭亡。

7.唐宪宗即位

唐宪宗李纯是唐顺宗的长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宦官俱文珍逼迫唐顺宗让位,拥立李纯即位。唐宪宗即位后,平定了四川刘辟、江南李锜的叛乱,整顿江淮财赋,招降河北强藩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消灭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暂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他宠信宦官,迷信佛教,后被宦官毒死。

《册府元龟》记载:“宪宗讳纯。初名淳,贞元二十一年,册为皇太子,始更之。永贞元年,即位。改桂州纯化县为慕化县,蒙州纯义县为正义县,又改淳州为睦州,还淳县为清溪县,横州淳风县为从化县,淳于姓改为于。以音与帝同名故也。古者不讳嫌名,雨与禹,丘与蓲,临文不讳,文王名昌,武王名发,周诗曰克昌厥后,又曰一之日觱发。鲁庄公名同,《春秋》曰同盟于幽。襄公名午,书曰陈侯午卒之类是也。古今时变,故广避焉。”(《册府元龟》卷三)

唐宪宗名叫李纯。起初,名叫李淳,贞元二十一年(805),册封他为皇太子,才开始更名为李纯。永贞元年(805)李纯即位当了皇帝。改桂州纯化县为慕化县,蒙州纯义县为正义县,又改淳州为睦州,还淳县为清溪县,横州淳风县为从化县。淳于的姓氏改为于姓,因为读音与皇帝名字的读音相同的缘故。其实,古代“不避嫌名”,雨与禹,读音相同,丘与蓲,声音相近,都属于“嫌名不讳”、“临文不讳”。周文王名叫姬昌,周武王名叫姬发,《周诗》(指《周颂·雝》)说“克昌厥后”(意思是能使其后代昌盛),又说“一之日觱发”(这是《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一句,意思是一月的日子里,寒风呼呼吹)。“昌”字、“发”字,都不避讳。鲁庄公名叫姬同,《春秋》记载:“同盟于幽。”(是指《春秋·庄公十六年》记载鲁庄公与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在幽地开会结盟)鲁襄公名叫姬午,《春秋》书写下“陈侯午卒”(指《春秋·襄公四年》记载:“四年春,王三月己酉,陈侯陈午死亡”)之类的话。对“同”字、“午”字都不避讳。古今时代发生了变化,所以避讳愈来愈广了。

8.乐器犯御名

唐哀帝李祝,是唐昭宗的第九子。朱全忠(朱温)弑唐昭宗,矫诏立他为皇太子,即位后在位四年。朱全忠篡位,唐朝灭亡。他被杀后,谥号为哀。

《册府元龟》记载:“哀帝讳祝。初封辉王,名祚。天祐元年八月立为皇太子,监国,乃更之,即位。先是,太(应为常,明朝刻印时为避朱常洛的庙讳而改为)寺有止皷两字乐器,上字犯御名。中书门下奏:‘臣等谨按故事汉室以北山改郡,盖为文皇,国朝以复姓称于实缘宪祖,或易建康之县,或更昭穆之音,皆因践祚之初,合举避行之典。按《尔雅·释乐篇》皷,谓之止;敔,谓之籈。今者陛下肇承丕祚,始值迁都,凡厥惟新,式叶正始。窃详《尔雅》,肇亦训始。臣等商量,望改为肇。’从之。”(《册府元龟》卷三)

唐哀帝名叫李祝。起初封他为辉王,名字叫李祚。天祐元年(904)八月立他为皇太子,监国(代理朝政),才更名为祝,即位当皇帝。此前,太常寺有止皷两字的乐器,上一个字犯了皇帝的御名(祝)。中书省、门下省的官员上奏章说:“臣等按过去的惯例,汉朝把北山(指北岳恒山。汉文帝叫刘恒,把恒山改常山,恒山郡也就改为常山郡)改为郡是因为避汉文帝名讳的缘故。我朝把复姓淳于称于姓,实际是因为唐宪宗旧名叫淳的缘故。有的建邺改为建康县(指晋朝因避愍帝司马邺的名讳而把建邺改为建康),有的因避讳而改变昭穆的读音(指因避晋文帝的名讳而改昭穆读音为韶穆),都是因为登上皇帝宝座之初,应该举办避行的典礼。按《尔雅·释乐篇》皷(皷,指皷柷,古代的打击乐,雅乐开始时用柷),称作止;敔(古代的打击乐,雅乐结束时用),称作籈。今日陛下开始即位登极,又赶上迁都。各种事情都在开始,我们详细研究《尔雅》,肇字,也作开始讲,我们商量希望陛下改名为李肇。”唐哀帝批准了这个建议。

9.居官避家讳

《唐律·职制篇》记载:“诸府号官称犯父祖名,而冒荣居之者,徒一年。”(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卷六)

各种府号、官称犯父亲、祖父的名讳,却贪图荣华而担任这个官职的,判一年徒刑。

《唐律疏义》解释说:“府有正号,官有名称。府号者,假若父名卫,不得于诸卫任官。或祖名安,不得任长安县职之类。官称者,或父名军,不得做将军。或祖名卿,不得居卿任之类。皆须自言,不得辄受。”(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卷六)

《唐律疏义》解释说,府有正号,官有名称。官府名号,假如父亲名叫卫,不得在牵牛卫等类官府做官。或者祖父名叫安,不得在长安县任职之类。职官名称,或者父亲名叫军,不得任将军。或者祖父名叫卿,不得任卿类的职务,如太常卿、光禄卿等等。都必须自己报告,不能随便接受官职。

起初,只避讳父亲、祖父的本名,后来发展到避讳父亲、祖父的嫌名。例如,贾曾是贾言忠之子,被提升为中书舍人,他以“以父嫌名,不拜”。(《新唐书·贾曾传》)因为犯了父亲的嫌名“中”字,不接受中书舍人职位的任命。朝廷另行任命他为谏义大夫、知制诰。

10.李涵被参奏

李涵的父亲是李少康。李涵是李唐宗室的后人,简素忠谨,任宗正少卿之职。唐德宗即位,任命他为太子少傅。殿中侍御史吕渭上奏疏参奏他说:“涵父名少康,今官名犯讳,恐乖乎礼典。”(《旧唐书·李涵传》)

吕渭说,李涵父亲的名字叫李少康,现在他任职的官名(太子少傅)犯了他的家讳,恐怕有违朝廷的礼法典章。

这时,宰相崔佑甫说:“若朝廷事有乖舛,群臣悉能如此,实太平之道。”(《旧唐书·李涵传》)

崔佑甫说,如果朝廷事有差错,群臣全都能像吕渭这样直言不讳,实在是天下太平之道。于是,朝廷任命吕渭为司门员外郎。

不久,有人上奏疏说:“涵昔为宗正少卿,此时无言,今为少傅,妄有奏议。”(《旧唐书·李涵传》)

有人上奏章说,李涵以前曾担任过宗正少卿之职,那时吕渭没有说什么,现在李涵担任少傅之职,吕渭乱加参奏。言外之意,吕渭看别人升官,自己眼红。

从此不难看出,围绕避讳的问题,在朝廷的斗争有多么激烈。后来,又发展到了科举考试范围,浪漫主义诗人李贺不考进士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11.元白赋诗避贤驿

阳城,字亢宗,唐德宗时任谏议大夫。宰相陆贽遭裴延龄诬陷而被贬,无人敢救。阳城挺身而出,上疏揭露裴延龄的阴谋,辩白陆贽无罪。但唐德宗仍要任裴延龄为相,阳城当廷提出如果任他为相,我就把白麻撕了。白麻,指诏书,当时凡立皇后、太子,任命将相等都用白麻纸书写。唐德宗把阳城贬为国子司业。不久调为道州刺史,人们称他为阳道州。他为人忠良正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在商州有一个驿站叫阳城驿,诗人元稹路过这里,看到驿站的名字与道州刺史的姓名相同,是对贤臣的不尊重。于是给这个驿站改名为避贤邮。同时赋诗一首:

阳城驿

今来过此驿,若吊汨罗州。

词曹讳羊祜,此驿何不侔?

我愿避公讳,名为避贤邮。

此诗原本很长,这里节录六句。元稹的朋友诗人白居易和元诗一首:

和阳城驿

荆人爱羊祜,户曹改为辞。

一字不忍道,况兼姓呼之。

此诗也是节录。元白两诗中的羊祜,是晋朝大臣,官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在任期间关爱百姓,抚恤士卒,垦田积粮,为灭吴做准备,深受当地军民爱戴。《晋书·羊祜传》记载:“荆州人为祜讳名,屋室皆以门为称,改户曹为辞曹焉。”

《晋书》中说,荆州人民避讳羊祜的名字,把房屋的窗户称为门,把户曹这个官名改为辞曹。元白二诗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12.朱温改名

五代十国时期,梁太祖朱温在即位前夕改名为朱晃。他为此而下令说:“王者创业兴邦,立名传世,‘必难知而示训,从易避以便人’。”(《旧五代史·梁书·太祖本纪》)

诏书中说,帝王创立国家,建立名字,世代相传下去,一定要事先难于知晓,要解释清楚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从容易避讳的原则,方便于百姓。

“寡人今改名晃”,“其旧名,中外章疏,不得更有回避”。(《旧五代史·梁书·太祖本纪》)我今天改名为晃,那个旧名温字,在朝廷内外的表章奏疏中,不用再避讳了。在社会交往中,从使用几率上看,“晃”字比“温”字要小得多,所以容易避讳。

13.唐明宗的宽松原则

后唐明宗李嗣源在天成元年(926)发布敕命:“古者酌礼以制名,惧废于物,难犯而易避,贵便于时。况征彼二名,抑有前例。以太宗文皇帝,自登宝位不改旧称。时即臣有世南,官有民部,靡闻曲避,止禁连呼。朕猥以眇躬,托于人上。止遵圣范,非敢自尊。应文书内所有二字,但不连称,不得回避。如是臣下之名,不欲与君亲同字者,任自改更,务从私便,庶体朕怀。”(《册府元龟》卷三)

敕命说,古代斟酌礼制来起名,害怕因为名字而废弃了事物,要难于触犯而容易避讳,以便于时代要求为贵。况且征求双名的人,也有前例。以唐太宗文皇帝为例,自从他登上皇帝的宝座,就不改变以前旧有的名称。当时的大臣就有虞世南,官署有民部,没有因为犯御讳而改名。没有听说委曲回避的,只是禁止“世”、“民”二字连在一起称呼。朕本是微不足道的人物,托福身在万人之上。只是遵循圣贤的风范,不敢妄自尊大。一切文书内所有“嗣”、“源”二字,只要不连在一起称呼的,不得回避。如果是臣下不想与君亲同名字的,任由他们自行更改,一定要听从他自便。希望能体会朕的胸怀。

李嗣源是双名,只要不是两个字连在一起用,都不用避讳。它完全符合《礼记》中“二名不偏讳”的规定。

天成三年(928),唐明宗颁布诏书:

“应庙讳文字,只避正文,其偏旁文字,不用亏缺点画。”(《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诏书说,涉及庙讳的文字,只避讳正文,庙讳的偏旁不用缺一点少一画的。

14.清泰二年诏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清泰二年(937)五月,中书门下奏准天成元年正月十六日敕:本朝列圣(指唐朝的皇帝)及四庙(指后唐已故帝王)讳,近日中外表疏,偏旁文字皆缺点画,凡当出讳,止避正呼(即本名),倘回避于偏旁,则亏缺于文字。宜从朴素,庶便公私。凡庙讳但回避正文,其偏旁文字不再减少点画。今定州节度使杨坛,擅州金坛县等名,酌情制义,并请改之。其表章文案,偏旁字缺点画,凡臣僚名涉偏旁,亦请改之。诏曰:“偏旁文字,音韵悬殊,止避正呼,不宜全改。杨坛宜赐名光远,其余依奏。”(《册府元龟》卷三)

诏书说,偏旁文字,音韵相差很大。只回避本名,不适宜全改(即不必改偏旁)。杨坛,应该赏赐个名字叫光远。其余的请求依照上奏予以批准。后唐明宗李亶,为避明宗讳,恩赐杨坛改名为杨光远。

15.避名之礼

五代十国时期,周大臣王昭吉,在后晋时任金吾卫大将军。天福三年(938),王昭吉上奏章说:“臣伏《汉书》,昌邑中卫王吉,是臣远祖,避名之礼,允属于斯。臣请改名澈。”从之。(《册府元龟》卷八百六十三)

王昭吉说,我看《汉书》,知道昌邑中卫王吉,是我的远祖。避名的礼节,就属于这种情况。我请求改名为王澈。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王昭吉与远祖王吉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吉”字,属于重名,因此他改名的请求得到朝廷的批准。

16.刘知远改名敕

后汉高祖本名刘知远,他于乾祐元年(948)发布改名敕:“朕祗膺景命,肇启鸿图,适当建号之初,宜举正名之典。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养民。载考格言,抑有彝训,顾性寡昧,敢忘率循?但君父之名,贵于易避。臣子之敬,难以斥尊。苟触类以妨,言必迂文而害理,况宗庙方建,禋祀匪遥,祝嘏将期于正辞,称谓所宜于稽古。爰从改革,庶叶典章,凡百臣僚,当体朕意。今改名暠,故兹札示,想宜知悉。”(《册府元龟》卷三)

改名敕说,朕承受天命,开启宏图大志,正当建立国号的初期,应该举行正名的典礼。名是从义中出,义是从礼中出,礼是用来体现政治的,政治是用来养育百姓的。考察格言,也有美妙的解释,个性愚昧,怎敢不遵循?但是君父的名字,以容易避讳为好,臣子的敬重,难以直呼君名。假如各类事物都有妨碍,那么言语必然因文字绕弯而妨害道理。何况宗庙刚建立,祭祀时间不会太遥远,祝颂将期待准确的言辞,称谓应该适合于古典。从改革考虑,希望合于典章。各位臣僚,当能体会朕的用意。今改名为暠,因此发文告诉大家,想来应该知晓。

可见五代十国时期,避讳还是比较宽松的。到了宋朝,同以前相比,就更为严格,规定也更加明确。

17.大中祥符诏书

北宋皇帝宋太宗,是宋太祖之弟,初名赵匡乂,赐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炅。他参与拥立赵匡胤称帝活动。宋朝初年,他任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后加中书令,封晋王。他即位后,继续推行统一全国的政策,迫使吴越国王钱俶投降,出兵灭北汉。注重农田水利,发展生产,社会比较安定。他一个人有三个名字,这给朝廷上下带来很多麻烦。

大中祥符二年(1009)六月二十四日,宋真宗发布诏书:“太宗皇帝藩邸旧讳,溥率咸知,虽先训之具存,俾临文而不避。近观列奏,或犯二名,闻之瞿然,载增永慕。自今中外文字有与二字相连及音同者,并令回避。”(《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诏书说,太宗皇帝在晋王府邸时的旧名(匡乂、光义),普天下的人全都知道,虽然先前的训解都保存着,使临文书写时不回避。近来看到奏章,有的触犯两个旧名,听到后很惊恐,又增加想念的心情。从今以后,朝廷内外的文字有与旧名二字相连的,以及声音相同的,全部都要回避。

大中祥符五年(1012)闰十月八日诏:“圣祖讳上字曰玄,下字曰朗。公私文字不得斥犯。详定所言上字如遇仙道事,即改为真如,颜色即改为黝。自余并临文取意,或元或明字,传写之时,并空缺点画。又按《周礼》孟冬祀司民,唐朝避文皇讳改为司人。今请改玄武为真武,玄冥为真冥,玄戈为真戈,玄枵为真枵。缘各配南郊及腊祭合行祭告,又缘并无正坛,常为配座。今欲先择日差官于南郊设昊天位及于本龛设玄武以下四位,各用香币酒脯告以改名之意。从之。详定所请改玄中为元中,玄都为真都,玄元皇帝为太上老君。玄极为元极,洞玄为洞元,左玄右玄为左元右元。唐玄宗为唐明皇,房玄龄为房乔,郎州为鼎州,蔡州郎山县为确山县,梓州玄武县为中江县,大内玄武门为拱宸,姓武为都氏。”(《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同年(指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八日,宋真宗颁布诏书说:“圣祖的名字上字是‘玄’,下字是‘朗’。公私文字不得触犯。研究决定上字‘玄’遇到仙道之类的事情改作‘真如’,表示颜色就改为‘黝’。其余的就临文取意,或者用元字代‘玄’字,或者用明字代‘朗’字,传写的时候,都要缺少点画。又按《周礼》‘孟冬祀司民’,唐朝避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名讳,改为‘司人’。今请改玄武为真武,玄冥为真冥,玄戈为真戈,玄枵为真枵。因为各自配合南郊祭天和腊祭,应该进行祭告。又因为没有正坛,常为配座。现在想要先择吉日,派遣官员,在南郊设昊天灵位,以及在本龛设玄武以下四位(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用香烛币帛酒脯,报告改名之意。”宋真宗批准。研究确定所请求的改玄中为元中,玄都为真都,玄元皇帝为太上老君。玄极为元极,洞玄为洞元,左玄右玄为左元右元。唐玄宗为唐明皇,房玄龄为房乔,郎州为鼎州,蔡州郎山县为确山县,梓州玄武县为中江县,皇宫内的玄武门为拱宸门,姓武为姓都。

八年六月十五日,诏“改含光殿名曰会庆,以光字太宗旧名之上字,故改之”。(《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大中祥符八年(1015)六月十五日,宋真宗颁布诏书:“把含光殿改名为会庆殿,因为‘光’字是宋太宗旧名的上字,所以改了它。”

18.礼仪院的请求获批准

宋真宗刘皇后的父亲名叫刘通,他任虎捷都指挥使,随从出征太原,中途而死。刘皇后在十五岁时,进入襄王赵元侃(后改名为赵恒,即宋真宗)的府邸。宋真宗即位后,她由美人晋封为德妃,专宠于后宫。郭皇后死,刘氏德妃被封为皇后。刘皇后性情机警敏捷,通晓书史,朝廷的事情,她听后便能记住事情的来龙去脉。宋真宗每日退朝后,批阅天下的秘密奏章,常常到半夜,刘皇后总是参与知闻。有关后宫的问题,一经向她请示,她便用以往的成例回答。宋真宗很敬重她,由此她渐渐干预朝政。乾兴元年(1022),宋真宗死,太子(即宋仁宗)即位,尊刘皇后为刘太后。因宋仁宗即位时年纪小,由刘太后垂帘听政。

《宋会要》记载:“乾兴元年十一月十一日,礼仪院言:准遗制军国事权取皇太后处分。今参详中外表章中,有犯皇太后先代名讳并合回避,今或遍讳三代。即缘正月三日天书降节,及圣祖殿名、外州名,多须回改,如只讳彭城郡王名,则表章合避。如难避者,即用黄纸盖贴或空点画。其通进银台司,近在禁中,日夕封进文字,望请改为承进银台司。诏只避彭城郡王名,余从所请。应改通判为同判,统利军为安利军,通州为崇州,大通监为交城监,通奉大夫为中奉大夫,通直郎为同直郎,通事舍人为宣事舍人,开宝通礼为正礼,通天冠为承天冠,诸县镇、宫观、寺院,在京诸城门、仓庾之名,并以义改。”(《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乾兴元年(1022)十一月十一日,礼仪院上书说:“按照过去的惯例,军国大事暂且由皇太后处理。现在详细检查朝廷内外的奏章中,有犯皇太后先代名讳的,都应该回避,现在有的普遍回避三代的名讳。因为正月三日天书降节(指宋真宗以‘神道设教’的名义,与参知政事王钦若等人制造的所谓天书降临的事件)以及圣祖殿名,外州名大多需要回避。如果只避讳彭城郡王的名讳,那么在表章中应该回避。如有难于回避的就用黄纸盖贴上,或者在奏章中空缺点画。通进银台司,近在皇宫内,每天早晚封进文字奏章,希望请求改为承进银台司。皇帝诏书说:‘只避彭城郡王的名讳,其余的请求都予以批准。应改通判为同判,通利军为安利军,通州为崇州,大通监为交城监,通奉大夫为中奉大夫,通直郎为同直郎,通事舍人为宣事舍人,开宝通礼为开宝正礼,通天冠为承天冠,各个县镇、宫观、寺院,在京城的各个城门、仓库的名称都按字义改换。’”

礼仪院的请求、宋仁宗的诏书,都是围绕刘太后父亲名字中的“通”字展开的,就是千方百计回避刘太后的父讳。

19.国子监印版避讳字空缺

早在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后来就有了国子监刊印的书籍,被称为监本。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五月六日,“卫尉寺丞林湜言国子监经书印板(版)字内有圣祖讳,望令空缺”。从之。(《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卫尉寺丞林湜上奏章说:“印刷经书的印板(版)内的字有犯圣祖(玄朗)名字的字,希望让这个字的位置空缺。”宋真宗予以批准。

20.明道二年上封事者言

宋仁宗十三岁即位,由明肃刘太后垂帘听政十一年。刘太后死时,宋仁宗才二十三岁。《宋会要辑稿》记载:“仁宗明道二年八月十三日,上封者言:‘庄献明肃皇太后上仙,中外不当更避彭城郡王名。’从之。”(《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八月十三日,有人上秘密奏章说:“庄献明肃刘太后已经死了,朝廷内外不应当再避彭城郡王(刘太后父亲刘通)的名讳了。”宋仁宗批准了这个请求。

21.元丰八年诏书

宋英宗高皇后的父亲叫高遵甫,被封为鲁王。“神宗元丰八年四月十九日,礼部言:‘高鲁王名正字并回避,有难回避者,空其点画,仍以黄纸覆之。嫌名于礼不讳,亦无回避事故。’诏:‘可。’‘仍自今进呈并入奏文字虽嫌名,亦覆之。’”(《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礼部官员说,高鲁王(英宗高后的父亲高遵甫)的本名和字都要回避,有难回避的空缺点画,还要用黄纸覆盖上。嫌名在礼仪上不回避,也没有回避的事例。宋神宗发诏命批准:“可以。自今以后,在进呈入奏的文字中,即使有嫌名也要覆盖上。”

22.避濮安懿王讳

濮安懿王,是赵允让死后的封号。赵允让是宋英宗(赵曙)的生身父亲。宋仁宗无子,在他死前一年立赵曙为皇子。宋英宗即位后,关于是否崇奉濮安懿王发生了一场争议。知谏院司马光、御史吕诲、范纯仁、监察御史吕大防等人主张不要搞追尊的典礼,尊以高官大国即可。翰林学士王圭赞成这一主张,并且认为英宗应称生身父亲“伯”父,不称名号。宰相韩琦与欧阳修反对上述主张,认为要搞追尊的典礼。在这个问题上,皇太后的手诏是“尊濮王为皇,夫人为后,皇帝称亲”,最后,宋英宗谦让不受尊号,只是称亲并在园中立庙而已。仍令臣民避濮王讳。两派意见势不两立。吕诲等人请求辞职,被贬官到外地。可见这场斗争相当激烈。

《宋会要辑稿》:“治平三年正月二十六日,中书门下言:‘请避濮安懿王名下一字。’从之。”(《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治平三年(1066)正月二十六日,中书门下的官员上奏疏称:“请求回避濮安懿王(赵允让)名字的下一字。”即回避“让”字。皇帝批准这一请求。

《宋会要辑稿》:“政和五年七月八日,诏姓氏犯濮安懿王讳者,改逊字。”(《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政和五年(1115)七月八日,宋徽宗发布诏书说:“姓氏犯濮安懿王讳的,改为‘逊’字。”这也就是说姓“让”的要改为姓“逊”。

23.避秀安僖王讳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滕王赵德秀、次子燕懿王赵德昭、三子舒王赵德林、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赵德秀、赵德林早亡,他们的王位是宋徽宗时追封的。赵德芳是宋太祖的小儿子,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任命他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五年后死去,追封秦王,谥号为康惠。秀安僖王赵子偁,是赵德芳的后人。他建议说:宗室住在京城以外的,应当聚居在官舍,选尊长者管束他们。年幼时入小学,十五岁如入太学。允许依照进士资格参加选官的考试。宋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他累官为左朝请大夫之职。死后谥号为安僖,追封为秀王。

《金玉新书》记载:“诸犯濮安懿王、秀安僖王讳者,改避。若书籍及传录旧事者,皆为字不成。其濮安懿王在真宗皇帝谥号内者不避,应奏者以黄纸覆之。”(《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金玉新书》中说,凡是触犯濮安懿王(赵允让)、秀安僖王(赵子偁)名讳的,都要改正回避。如果是书籍以及传写记录旧事的文书,该避讳的字都不要写完整。濮安懿王的名字在真宗皇帝的谥号内的不回避。应上奏的文书遇到这类情况的,用黄纸覆盖上。宋真宗皇帝的谥号为“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盛元孝”,其中的“让”字,就是濮安懿王的讳字,它在宋真宗的谥号内不能避讳。在上奏的文书中用宋真宗的谥号,既不能回避,又不能不用,只能用黄纸把“让”字覆盖上。

24.徽宗朝的避讳诏

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闰二月五日,颁布诏书说:“翼祖皇帝,未应祧迁已还本室,所有翼祖皇帝庙讳,并依元封公式,讳字仍添入《集韵》所载。”(《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诏书说,翼祖皇帝(赵敬)不应该迁入祧庙,已经供奉回到宗庙原来的房间。所有翼祖皇帝的庙讳,都按元丰公式处理。该避讳的字,还要添入《集韵》所载的庙讳内。

大观元年(1107)十一月八日,宣德郎范之纯言:“窃谓《周官》小史诏王之讳。所以尊宗庙示孝思于四方也。今祖宗庙讳著令当避,天下宜晓然知之矣。然边鄙之民犹或沿袭旧姓,仍因不改,欲望下有司详定姓氏犯祖宗庙讳者,随文更易,如苟字啇字之类。”诏申明行下。(《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范之纯说,我认为《周官》记载小史是负责告诉王的名讳的,用来尊敬宗庙,使四方人都知道对王室尽孝。现在祖宗庙讳,著列于法令条文,天下人应该明白知道避讳了。然而边远乡下的老百姓,仍然沿袭旧有的姓氏不改。希望下发到主管部门,研究确定犯祖宗庙讳的姓氏,随文改变。如苟字、啇字之类。

皇帝发诏书,命令主管官员研究确定报批下发。

大观四年(1110)五月十九日,诏:“士庶姓轩辕去辕字。”(《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诏书中说,官民中有姓轩辕的,把“辕”字去掉。

政和元年(1111)九月二十六日,“太常寺言姓氏犯宣祖(赵弘殷)庙讳者,乞改作啇(应作商)字”。从之。(《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太常寺上奏章说:“姓氏中犯了宣祖庙讳的,请求把‘殷’改作‘商’字。”宋徽宗批准了太常寺的请求。

政和二年(1112)五月二日,“诏姓氏犯圣祖名者,改为明字”。(《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政和二年五月二日,徽宗发布诏书说:姓氏中有犯圣祖名(玄朗)的,把“朗”字改为“明”字。

政和二年八月一日,“礼部奏凡姓氏犯翼祖皇帝庙讳,乞改作恭字”。从之。(《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政和二年八月一日,礼部上奏章说:“凡是姓氏犯翼祖皇帝庙讳(敬)的,请求改作‘恭’字。”宋徽宗批准了礼部的请求。

从大观元年宣德郎范之纯关于姓氏犯祖宗庙讳的奏章以来,宋徽宗颁布的一系列诏书都是改姓氏的。《白虎通·姓氏》:“人之所以有姓氏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依仗皇家权威强行改他人的姓氏,剥夺他人“厚亲亲,远禽兽”的做人尊严,实属霸道的行径。

25.梁总的提议

南宋淳熙七年(1180)五月十一日,大理少卿梁总上书说:“得旨将《刑统》内有本朝圣祖名、庙讳,各随文义,拟易他字,缮写为三册。乞下国子监刊印。”从之。“先是,总言校勘律文《刑统》,窃见前代国讳,皆易以他字。详律文系古法书,比拟经传,不当改易外,其《刑统》前后详定不一。既非古书,兼建隆四年详定庙讳、御名,既曾易以他字,止缘后来有司,失于申明,循习开雕,尚仍旧本,得旨编类,至是上之。”(《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梁总说,得到皇帝的谕旨,把《刑统》内有关宋朝圣祖名、庙讳,各随文意,拟换其他的字,缮写为三册。请求下发到国子监刊印出来。宋孝宗予以批准。在此之前,梁总上书提议:“校勘法律文书《刑统》,我发现前代国讳,都用其他字替代。考察《刑统》里的法律条文,是古代的法律文书,好比经传,不应当改易外,《刑统》前后审定不一。既不是古书,再加上建隆四年(963)审定的庙讳、御名,都该换其他的字了。只是后来主管官员没有申明,延续习惯开雕,仍沿袭旧本。我奉皇帝谕旨类编御名、庙讳,到现在呈上。”

可见法律文书《刑统》里的御名、庙讳,沿袭习惯开雕,经梁总提议后,又由他奉皇帝谕旨编列出御名、庙讳,缮写三册交国子监刊印。

26.岳珂的奏章

南宋大臣岳珂,字肃之,岳飞之孙。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制置使。他著述丰富,切于实用。他任司农寺丞时,于嘉定十三年(1220)十月五日,上奏章:“臣闻尊祖敬宗者,帝王之达孝,以讳事神者,国家之定规。宗庙有讳,刊之令式,布之民庶,昭如日星,而有司沿袭故常,犹有条奏弗时之弊。臣窃惑焉。”

岳珂奏章说,臣听说尊祖敬宗,是帝王长远的孝心;以讳事神,是国家固有的规定。皇家宗庙有庙讳,刊著在法令上,颁布给臣民,照耀如同日月。可是主管官员沿袭习惯,还有不按时调整的弊端,臣感到不理解。

他又说对于孝宗的庙讳“乃举其二而废其一,即其新而忘其旧。知一名之当避,而不知二字之不可连。故今旧讳之从伯从玉从宗者,行诸文书,则联翩而不疑。仕于官府,则习读而弗怪。甚而下俚闾阎之贱,或得以命名而称之,尊避敬讳之典,乞未得视祖宗以为兆。甚非陛下揭虔教孝之本意也。臣常伏考国朝之制,太宗、仁宗、英宗、神宗旧讳二字者凡八,皆著令不许并用,改绍兴文书令有曰庙讳正字皆避之。又令之注文曰,旧讳内二字连用为犯,夫庙讳之尽列嫌名、旧讳,则惟存其正。列圣相授,酌礼用中。又从而申制焉。字之复者则勿连,字之一者,则尽避。不简不苛,情文叶称弗可改已。今累朝之已行者,极其明备,而祖庙之未举者,犹事于因循,则何以光丕承之烈于方来,而慰奏假之孝于今日。乞下之礼官讨论订议,亟颁明诏,增附甲令,尽孝治之美,以宣示亿万世”。(《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宋孝宗起初叫赵伯琮,后改名为赵眘,又叫赵瑗,赵玮。十分复杂。他说对于孝宗的庙讳,甚至于举其二而废其一,用其新的而忘其旧的,知道其一字之名应当回避,而不知道二字之名不可连用。所以现在孝宗皇帝旧讳,从伯从玉从宗的(伯琮),形成文书,连在一起,而没人怀疑。在官府做官,习惯地读出而不奇怪。甚至到了乡下的贱民,有的还用它来命名而称呼。尊避敬讳的典章,迄今没有见到以祖宗为祥兆。这不是陛下尽虔诚教孝道的本意。臣经常考虑国朝的制度,太宗(光义)、仁宗(受益)、英宗(宗实)、神宗(仲)的旧讳共八个字,都著明在法律上,不许连用。改绍兴文书令说:庙讳的本名都回避。又文书令的注文说:旧讳内二字连用为犯讳。庙讳把嫌名全都列上,旧讳只存本名,列圣相传,斟酌礼仪而适中,不简略不苛刻,孝心和文字相协调,不可改变。现在累朝以来已经实行的极其明白完备,而祖庙没有举办的,事情还在因循拖延,用什么来光大未来的伟业,在今天以升堂之乐来尽孝心。请求下发到礼部太常寺讨论议定,赶紧颁布诏书,增加法律条款,尽到以孝治天下的美政,宣传给亿万代人看。

27.御名不联字

宋太宗的名字,先前与宋太祖名字的上字“匡”相联,因为赵匡胤当了皇帝,不想与弟弟名字相联,就赐给赵匡乂一个新名赵光义。又因为“光”字与魏悼王赵光美等人相联,宋太宗即位以后,也不愿与他人名字相联,所以就改个单名,不与别人相联。可见帝王天下独尊的意识何等强烈。

南宋的太常寺丞岳珂说:“熙陵(宋太宗的陵名)即祚之踰年二月庚子,有诏更御名。制曰:‘王者对越上天,祗见九庙。凡因祭告,必著名称。思稽古以酌中,贵难知而易避。爰遵故事,载易嘉名。’珂按,太宗初讳,上字与艺祖(宋太祖赵匡胤)联称。建隆造邦,已改从‘光’字,复与魏悼王(赵光美)同行。太平兴国初,既膺大统,魏悼王改从‘廷’字,以避尊尊之称。至是甫四越月,复诏改焉。虽更定之意,具如诏书,其实去联文,尊王统,所以辨名分,示等威也。”(《桯史》卷二)

岳珂说,宋太宗即位的第二年二月庚子这一天,发布诏书更改皇帝的名字。制书中说:“帝王面对上天,敬视九庙所有的祭祀祷告,必须称名。考虑参考古代,斟酌适中,以难于知晓容易避讳为贵。遵循惯例,改换个美名。这是当时直书传达的旨意。据我考察,宋太宗起初的名字,上字与宋太祖的名字相联(指‘匡’字)。建隆年大宋开国之时,宋太宗已经改名从光字(指赐名光义),又与魏悼王(赵光美)同一行辈。太平天国之初,已经继承皇位,魏悼王改名从‘廷’字,来回避最尊贵的皇帝之名字。到这时才四个月,又发布诏书改名。虽然改名的意思都如制书中所说的那样,其实是要去掉与别人相联的字,使皇帝的血统更尊贵,用来分辨名分,表示等级的威严。”

28.上报家讳的规定

早在唐代就有“诸府号官称犯父祖名,而冒荣居之者,徒一年”的法律条文。“徒一年”,即判一年徒刑。到了宋代对官称犯家讳,也有明确规定:“官称犯高曾祖父讳,冒居者有罪。”(《燕翼贻谋录》)

宋代的规定是,官职的名称犯了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的名字,贪图富贵担任此官的人有罪。

如果官称犯了家讳,当事人上报,朝廷可能会给改换官职,所以,上报的人就多起来。

宋太宗为解决这个问题,在雍熙二年(985)六月辛丑日,发布诏书:

“内外臣僚三代名讳只可行于己。州县长吏不得出家讳。新授官职有家讳者,除三省、御史台五品,文班四品,武班三品以上许准敕上言。余不在请改之限。”(《燕翼贻谋录》)

太宗诏书说,朝廷内外臣僚三代父祖的名字,只可自家回避。州县长官不得出示家讳。新授的官职有家讳的,除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的五品官员,文职四品官员、武职三品官员以上的,允许按照敕命上报以外,其余的官员不在请求改任官职的范围之内。

这道诏书,对于因犯家讳而改变官职的规定更加具体化,出示家讳的官职,品级更加明确,可操作性强,便于执行。

29.不得在客厅榜列家讳

雍熙二年(985)六月二十八日,诏曰:“名终将讳,礼有旧章,子孙则难言,公家则不避。况二名之不偏,是六籍之正文。复不避于嫌名,悉存之于古典。如闻近日因其家讳,致忤物情,后内外臣僚三代名字只得私讳,州府长吏,不得令人于客次榜列新授官职。”(《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一)

诏书说,名字在人死时将要回避,在礼仪上早有典章可循,子孙不能说出来,公家对私人的名字是不避讳的。何况还有“二名不偏讳”的规定,都是经书上的正式文字。又不避讳嫌名,都存在于古代的典籍之中。例如,听说最近有人因为他的家讳,触犯他人的情况。今后朝廷内外的臣僚家的三代名字只能作为个人的家讳,州府的官吏,不许让人在客厅上张榜公布新授的官职。

30.赵师民讲《易经》

宋朝大臣赵师民,字周翰,考中进士后,曾任崇正殿说书、宗正丞、刑部郎中等职。“赵侍读师民学问淳德,天下所共称也。仁庙时讲书后殿。说‘乾卦’四德,至贞字,不以他音代呼,直言其字。近侍皆掩口,公徐曰:‘临文不讳’,讲罢,帝目送之,顾左右曰:‘此真古儒也。’”(《墨客挥犀》卷九)

侍读学士赵师民的学问道德,是天下人所共同称赞的。在宋仁宗的时候,他到后殿讲书。讲“乾卦”四德(元亨利贞),一直讲到“贞”字,不用别的音代替,直呼其字。皇帝身边的侍从都吓得用手掩口,赵先生慢慢地说:“临文不讳。”讲解完毕,皇帝目送他离开,看看左右的侍从说:“此人真是古代的儒家学者。”这个故事与胡爰讲《易经》的故事相仿,说明当时的人都希望畅所欲言,出现“临文不讳”的局面。

31.祧庙不讳

祧庙,古代帝王有七庙,新死的帝王进入宗庙,依据亲疏远近的程度,就有一位远祖的神位迁出宗庙,把它放在祧庙里。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礼部太常寺上奏疏称:钦宗皇帝神位供到宗庙,享受祭祀,翼祖皇帝(赵敬)的神位应当迁出宗庙。在正月九日迁出翼祖皇帝、简穆皇后的神位,供奉在宗庙两侧的房间里。“所有以后翼皇帝讳,依《礼记》不讳。”(《宋史·礼志十一》)

意思是说,以后翼祖皇帝的名字,依据《礼记》的规定,不用避讳了。高宗皇帝用“恭依”二字批准了礼部太常寺的奏疏。

32.命名不许犯祧庙正讳

绍熙元年(1190)四月,宋光宗皇帝颁布诏书:

“今后臣庶命名并不许犯祧庙正讳。如名见有犯祧庙正讳者,并合改易。”(《宋史·礼志十一》)

意思是说,大臣、平民的名字都不许犯已迁出宗庙的皇帝正规名字。如果现在的名字有犯已迁出宗庙的皇帝的正规名字,全都应该改正过来。

33.绍熙重修文书令

诸犯圣祖名、庙讳、旧讳(旧讳内二字连用者为犯,若文虽连而意不属者非)、御名,改避。余字(谓式所有者)有他音(谓如角、征之类),及经传子史有两音者,许通用(谓如“金作‘赎’刑”,其“赎”字一作“石欲切”之类),正字皆避之。若书籍及传录旧事者,为字不成,御名易以他字。

这道诏令是说,诸如在撰写文书时触犯了圣祖名、庙讳、旧讳(旧讳的二字连用,是犯讳;如果文字虽相连,可是意义不相连的,触犯了也不算犯讳)、御名,要避讳。其余的字有别的读音,以及经传子史内有双音字的,允许通用,正名都得避讳。如果撰作书籍以及记录旧事时,遇到该避讳的字,要写成缺笔,如果遇到皇帝的名讳要改换其他的字。

34.避圣贤讳

宋代还为圣贤名字避讳。大观四年(1110),“避孔子讳,改瑕丘县为瑕县,龚邱县为龚县”。(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一)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政和八年(1118)八月,徽宗皇帝御笔写道:“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名耳,字伯阳,及谥耼。见今士庶多以此为名,甚为渎侮,自今并为禁止。”(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七)

宋徽宗写道,太上混元上德皇帝的名“耳”,表字“伯阳”以及谥号“耼”,现在官民多用这几个字作名字,是对圣贤的严重侮辱。从现在起全部禁止。这是为老子避讳。

宋代不仅为孔子、老子避讳,还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避讳。清代学者钱大昕说他看到宋版经典“遇轩辕二字辄缺笔”,当初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读了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大中祥符五年十月戊午,“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降于隆恩殿”之事,才明白轩辕二字缺笔的缘由。原来这位降于隆恩殿的天尊是赵氏的始祖,再降就成为“轩辕黄帝”,到后唐时再下降人间生赵氏家族。大中祥符七年六月乙卯朔“诏内外文字,不得斥用黄帝名号故事,其经典旧闻,不可避者,缺之”。(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七)到这时,钱大昕才知道轩辕二字缺笔的来龙去脉。隋、唐、宋及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避讳制度已经达到了兴盛时期,举凡有关避讳的方方面面都已提出来了,而且在诏令和法律上都有明文规定。宋代的避讳尤其严格苛刻,相比之下,唐朝的避讳比较正常,不宽不严,不失泱泱大国的风范。

同类推荐
  • 北方少数民族创世神话选集(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北方少数民族创世神话选集(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本书选取了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撒拉族、裕固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北方十五个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创世神话。
  • 山西面食

    山西面食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经典人文——人文精神卷

    经典人文——人文精神卷

    本书是著名作家余秋雨主编的系列读物,书中收录了科学、技术、信息。也会涉及人文领域,但主要集中在那个领域的知识、技能、想象力、创造力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当然重要,然而还是存在着致命缺漏。我们所仰慕的历代哲人为什么那么?原因之一,是他们心中没有那么多文化垃圾。因此,在更宏观的意义上“做减法”,精选出为数不多人文经典,成为年轻人乃至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中国公民的“必读教材”,本是我的殷切期盼。
  • 君子必修课目

    君子必修课目

    《君子必修课目》内容简介: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科技教育。科技方面包括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纺织、冶铸等,教育方面包括官学、私塾以及科举制度等,都取得了伟大成就,极大地推动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 风流与盛世: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风流与盛世: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本套书稿是一部按朝代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梳理的历史类普及读物,分为春秋战国、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共4卷。本书是本套书中的一卷,内容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文化。全书体例规范、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一套中国古代文化入门级的读物,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热门推荐
  • 滴血的十字

    滴血的十字

    新区教堂刘牧师在一次布道中意外死亡,失去意识之前,口中喃喃“圣母”。此后,蹊跷的事接连发生。一位女同工死在家中,法医给出的死亡诊断却似是而非……无业游民朱古力和刑警队金队长奋力追查,但始终未触及真相。然而随着方长老被杀,他们似乎幡然醒悟,但真相就是如此吗?
  • 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II) 怪诞蔓藤花纹的传说
  • 蔷薇少女馆Ⅱ(小小姐幸福蔷薇系列)

    蔷薇少女馆Ⅱ(小小姐幸福蔷薇系列)

    假期里,蔷薇少女馆众成员跟随现任馆长凌霄前往他出生成长的地方进行探险,此地与世隔绝,充满神秘感。探险之旅刚迈出第一步,凌霄的同伴们竟然被神秘人掳走了,对方留给他的是几个写在纸上的谜团。为拯救同伴们,凌霄孤身踏上了解谜的旅程,并于旅程中陆续得到兄长与新朋友的鼎力相助。
  • 倾世名医,废材绝色小姐

    倾世名医,废材绝色小姐

    新书《一丹之缘》已经发布,欢迎来收藏,评论。 当再一次出现在乐家时,乐月褪去废材名称成为天才人物,成为以前虐她欺她之人难以到达的高度。什么?要灭了她,哼,她有一堆伙伴,还有一个她救回来的妖孽分分钟轰你成渣。情景一:"娘子,来抱抱",乐月突然望着一个呆呆的眼睛,一脸不思议的指了指自己。而某妖孽却一脸认真道:"娘子,你怎么连自己身份都忘了?"。这认真装得乐月都差点信了。 欢迎进群:634440713
  • 异域之密码

    异域之密码

    《禁厌师》又名《异域之密码》当你穿过喧闹的街市,走在寂静的街道,旁若无人,却听到微弱的脚步声,你抑制不住好奇心,回过头,发现身后站着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咧着嘴,露出诡异的微笑。这时,你会怎么做?你是回以微笑,还是拔腿就跑?
  • 情深意动,步先生的心尖宠

    情深意动,步先生的心尖宠

    因姐姐结婚,她再次回到海城,却陷入了一场纠葛。她苦苦哀求,“你要和姐姐结婚了,放过我吧!”他步步紧逼,“我不介意换个新娘。”她无路可逃,回首默然,却是他炙热的体温紧紧拥抱着她,在耳边呢喃,“你是我的,不准逃。”追逐游戏,他决不容许自己是输家,她敢跑,打断她的腿。她的身体是他的,心灵是他的,而情感也是他的。此生只能依靠他。心的距离有海那么远,那他就跨越彼岸。
  • 大千世界系列:帝佛

    大千世界系列:帝佛

    天地神话,仙佛两界为摆脱昔日群圣逆天之因果,群圣各出手段,创造出地球,仙佛两界为重回真正的大千世界,开启功德,聚群仙,集万佛,功德圆满便可重临大千世界。西游过后,如来等人为了完成鸿均道祖留下最后一道圣计谕运计让猪八戒成佛,不过孙悟空从中捣乱,将女娲留给他的天地大运转到猪八戒身上,猪八戒转世之后成为朱天能,与与仙魔斗智斗勇,最终寻得大千世界阴间三大州,降临大千世界……达成天道屠仙最后……本故事为虚构,想象小说……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犹太富翁的教子课

    犹太富翁的教子课

    群星璨灿的犹太政坛巨子、艺术精英、科学巨擘、思想大师、巨富大亨,诸如: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科学巨擘爱因斯坦,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音乐巨匠门德尔松,艺术大师毕加索,20世纪的著名犹太人“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传奇政商哈默,美国“奇缘博士”基辛格,“好莱坞叛逆之星”霍夫曼,以色列的倔老头沙米尔,以色列总理沙龙等,更给犹太人披上了扑朔迷离的神秘面纱。本书通过近200则精彩的教育故事和案例,全面而简练地展示了犹太民族的教子智慧。这些故事和案例都是犹太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犹太教育界流传甚广,可以说是犹太人对教育最直观的看法与思考。
  • 重生之歌手奶爸

    重生之歌手奶爸

    青木重生了,来到了一个平行世界。自己成为了一个过气的偶像歌手。有可爱的女儿青小柔,温柔贤惠的影后妻子苏婉瑜........新书(这个明星有点仙)已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