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99600000003

第3章 “韵”的兴起及其演变

“韵”在传统的中国美学思想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有的学者甚至把它看做是中国艺术美的极致。然而,“韵”又是一个极不确定的美学范畴,在历代学者的阐述中,它似乎是一种审美感觉,又似乎是一种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对于“韵”,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中不倦地追求它,美学家们则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地解释它,力图将它确定在某个范围之内。然而千百年来的种种解释常常是相互矛盾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反而使“韵”更加复杂化了。

为什么要研究“韵”呢?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审美活动的独特看法,而且也是中国美学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源远流长,不了解它,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质。

如何认识和把握“韵”这一传统的中国美学范畴呢?列宁曾经指出:“人的概念不是不动的,而是永恒运动的,相互过渡的,往返流动的;否则,它们就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生活。对概念的分析、研究、‘运用概念的艺术’(恩格斯),始终要求研究概念的运动,它们的联系,它们的相互过渡。”(列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列宁关于概念运动转化的观点是极有见地的,纵观中国美学思想史,“韵”正处在这样一种运动转化之中,或者说它是一个流动的中国美学范畴。“韵”有一个发生、演变的过程。

为了把问题搞清楚些,我们不妨先从“韵”这个词的语义考察开始。“韵”这个词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确考。台湾学者徐复观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认为:“经籍上无韵字,汉碑亦无韵字。韵字盖起于汉魏之间。……曹植《白鹤赋》‘聆雅琴之清韵’,此或为今日可以看到的韵字之始。”(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但我们在产生于后汉时代的《说文解字》中却看到了“韵”字条,且释之曰:“和也。”这或许是我们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韵字。“韵”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其字体来看,它是论乐用的,按《说文解字》的解释,它最早的意义是指音乐的和谐之音。正因为如此,曹植在《白鹤赋》中才说:“聆雅琴之清韵。”早于曹植的东汉文学家蔡邕也在《琴赋》中使用了“韵”一词:“繁弦即抑,雅韵乃扬。”这都说明了“韵”的原始含义。但是,尽管“韵”一词早已出现,并已被人们所使用,然而在人们尚未对它进行认真的诠释以至成为一种观念之前,它还不能成为真正的美学范畴。无论是曹植的“聆雅琴之清韵”,还是蔡邕的“繁弦即抑,雅韵乃扬”。都不是美学意义的范畴,他们所描述的音乐的美并不是韵,而是韵前面的“清”和“雅”,韵只是带有“清”和“雅”的性质的音乐之声。“韵”是一种音响,这在许多学者的论述中都可以得到证明。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刘勰《文心雕龙·声律》)日本学者小野胜年在其《六法新释》中也指出:“韵是音响。”(转引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页)“韵”是音响,且是一种和谐的音响。这就为它的进一步流动和演变,从而为中国的美学范畴奠定了基础。

如上所述,“韵”本来只是一个同音乐有关的词,它的内涵的演变和发展始于魏晋时代。宗白华先生曾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这一时代不但音乐,而且语文声韵、文学和绘画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人中懂得和爱好音乐的人十分广泛,而音乐欣赏的本身就是对韵律的品味。《世说新语·术解》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苟勖善解音声,时论谓之“暗解”,遂调律吕,正雅乐。每至正会,殿庭作乐,自调宫商,无不谐韵。阮咸妙赏,时谓“神解”。每公会作乐,而心谓之不调,既无一言直勖,意忌之,遂出阮为始平太守。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试以校已所治钟鼓金石丝竹,皆觉短一黍,于是伏阮识。

可见音韵的研究在魏晋时代已经达到了十分精密的程度。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吕静的《韵集》、谢赫的《古画品录》,都出现在这个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韵”义开始了演变。从此它一步步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并最终成为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

人,不但是审美主体,同时也是审美对象。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代能像魏晋时代那样专注于对人自身的审美,所谓“魏晋风度”的概念正产生于魏晋之际盛行的人物品鉴之风。如果说魏晋时代是艺术自觉的时代和美学自觉的时代。那么,这个“自觉”也是建立在“人的自觉”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人的自觉”也就是没有艺术和美学的自觉。在玄学(实际上是在庄子精神)的巨大影响下,魏晋人把审美的目光投向了精神世界,着意追求那种放浪不羁,超逸洒脱的精神境界和风慨气度。也正是在这人物品鉴之风大盛之时,“韵”的含义发生了质的演变。请看《世说新语》中关于人物品鉴的记载:

季字子期,少为同邵,山涛所知,又与谯国嵇康,东平吕安友善,并有拔俗之韵。(《言语》)

玠颖识通达,天韵标令。(同上)

和尚天资高朗,风韵遒迈。(同上)

淮与裴乐广友善,遣见之。性弘方,爱乔之有高韵(《品藻》)

昙性韵方质。(《贤媛》)

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达。(《任诞》)

襄阳罗友有大韵。(同上)

再如《晋书·庾凯传》:“雅有远韵,为陈留相,未尝以事婴心。”《晋书·曹眦传》:“会无玄韵淡泊,逸气虚洄。”……用“韵”来品评人物正是魏晋人的风气。不过在这里,“韵”的意义再也不是和谐的音响,它一跃而成为人物品鉴的重要观念。它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个性、情调,或者说是一种超然于世俗之外的,具有清远、通达、放旷之美的节操、气概。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韵”这个只关涉到音乐的词转而成为人格美的品鉴观念呢?有两个重要原因:

其一,与音响相关的谈吐是人的修养的重要标志。早在汉代的“相法”中,“声气”即为一个重要方面。王充在《论衡·骨相》中指出:“相或在内,或在外,或在形体,或在声气。”王符在《潜夫论·相列》中也谈到了这一点:“人之相法,或在面部,或在手足,或在行步,或在声响。面部欲溥平润泽,手足欲深细明直,行步欲安稳覆载,音声欲温和中宫。”俟魏晋人物品鉴和玄学论辩之风大盛之后,把声音作为人物品评标准的传统更受重视。魏初的刘邵在《人物志·九征》中指出:“故其刚柔明旸贞固之征,著手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世说新语》在品评人物上更有“若不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音响”的说法。

其二,所谓音乐之韵,“实际是由各种音响的谐和统一而成立的,也即是不离各种音响,但同时又是超越于各音响之上,以成为一种统一地音响,而这种统一地音响,是可感受而又不能具体指陈的东西。因此,韵可以说是音响的神。也如人的不离形相,而又超越于形相之上的谐和而统一的‘神’或‘风神’是相同的情景。”(刘勰《文心雕龙·声律》)正是以上两个原因促成了“韵”义的转变。

以“韵”论画始于南朝齐的谢赫,他的《古画品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地阐述绘画理论的著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之说:

虽画有六法,罕能该尽。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三曰应物象形是也。四曰随类傅彩是也。五曰经营位置是也。六曰传移模写是也。

其中“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为重要的中心概念,也是历代画家及美学家们争论最多的一法。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气韵生动”四者之间的关系上,如明代顾凝远在《画引·气韵》中认为:“六法中第一,气韵生动,有气韵则生动矣。”将“气韵”提出而视“生动”为其结果。同代的唐志契则在《绘事微言·气韵生动》中认为:“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世人妄指烟润为生动,殊为可笑。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俱谓之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而生动处,则又非韵之可代矣。生者,生生不穷,深远难尽,动者,动而不板,活泼迎人。要皆可默会,而不可名言”。将“气韵生动”四者分述。徐复观先生则认为“气与韵应各为一义”,而“生动”为其结果。(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本文无意在诸家之中证明是非,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气韵生动”中的“韵”是从魏晋以来的人物品鉴中转引过来的一个概念。谢赫将人物品鉴中的“韵”移来论画,其目的自然是要突出“韵”,而不是什么别的。“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自先秦以来它一直在古代哲学中占有突出地位,它的本义是宇宙的元气,是生命的象征。“气”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除宇宙自然外,它还被广泛地用于宗教、医学、农业、政治、伦理、军事等。但“气”转化为美学范畴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文艺批评和美学理论的大发展,要求有一个美学范畴对文艺和审美问题作出最高的概括。在上述元气自然论哲学的巨大影响下,美学家们很自然地找到了“气”这个范畴。他们用“气”这个范畴作为说明各种美学问题的最后依据。这样,“气”从一个哲学范畴转化成为美学范畴,哲学上的元气论转化成为美学上的元气论。

与“气”不同,如前所述,“韵”在谢赫之前除了用于论乐及人物品鉴之外,并无其他意义。在“气韵生动”中“气”与“韵”不可分,这已成为当今许多学者的共识。我们在某种程度亦给予认同,但本文认为,在“气韵生动”中,“气”与“韵”并不是两个并列的范畴。谢赫强调的是“韵”,而“气”在此只起修饰和限定作用,即谢赫的画之韵不同于音乐及人物品鉴中的韵,而是一种带有“气”的性质的韵,也即一种富有生机的韵。如同人物品鉴中的“天韵”、“高韵”、“拔俗之韵”一样,是一种带有某种修饰意味的韵。这也是符合魏晋重“韵”的实际的。范畴总是通过具有实在意义的语词来表现的,范畴的变化也必然会使作为范畴外壳的语词随之变化。“韵”由人物品鉴而论画正体现了这一规律。那么“气韵”的内涵是什么呢?谢赫对此并未明确阐述,从文献和历史的考察可知“气韵”是从当时的人物画角度提出来的。姚最在《续画品录》中说谢赫喜欢画人,“其写貌人物,不须对看,所须一览,便归操笔。点刷精研,意存形似;目想毫发,皆无遗失;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鬓,与世竞新;别体细微,多自赫始;委巷逐末,皆类效颦。至于气韵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雅壮之怀。然中兴以来,象人为最。”意思是说谢赫画人毫毛描画细腻、没有遗失、注重服饰,但气韵和笔力不够,气韵上未能使之生动,笔力上未能副雅壮。谢赫把“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说明他已经意识到画人物“气韵”最重要。因此他努力追求栩栩如生,但却没有完美地实现这一目标。又北魏正光三年所刻《郑道忠墓志铭》(河南荥阳出土)中载有“君气韵恬和,姿望温雅,不以臧否滑心,荣辱考虑。”由此可知,“气韵”一词原本也是用于人物品鉴的。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及“六法”时更明确指出:“至于台阁树石车舆器物,无生动之可拟,无气韵之可侔。……顾恺之曰: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其台阁一定器耳,差易为也;……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谓非妙也。……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将“气韵”用于论画就是要求人物画要表现出人的风姿神貌,使之栩栩如生,达到形神兼备的程度。否则“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有了“气韵”就使所画人物有了“生命”,画面自然生动。“韵”既包含了对所画人物言谈音韵之美的把握,又包含了画家笔下的线条应具有音韵之美的艺术要求。《唐画断》中曾记有一则赵夫人评画的故事,说韩干和周昉同时画一幅赵纵的肖像,赵夫人看了后认为两画都很好,而周昉所画的一幅“兼移其神思情性笑言之姿”,人物被画“活”了,这个例子可以说是对“气韵生动”的一个具体说明。

从上述简单的文献和历史考察中可以看出:“气韵”出自人物品鉴,指的是人的高风绝尘的精神风貌。用之于绘画则是指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富有生命感。所谓“气韵生动”也就是要求人物画要表现出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气),使空间能表现出时间(生命)的属性。它既是人物品鉴之风在绘画上的延续,也是谢赫对顾恺之“传神”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的生命哲学应用于艺术的产物。由此,“韵”在流动发展中再一次完成了它的嬗变。此后,“气韵”积淀为一种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山水花鸟画、书法及诗文等艺术领域,成为中国美学思想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并使中国的绘画在世界绘画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同时也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总之,“气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一次飞跃。

如前所述,“气韵”这一美学范畴产生后,对我国后世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由人物品鉴而绘画,并渐入诗文。最早以“韵”论诗的是梁简文帝萧纲,他在《劝医论》中说:“又若为诗,则多须见意,或古或今,或雅或俗,详其去取,然后逸韵乃生。”(《全梁文》卷一一)可惜所谓“逸韵”既未被萧纲本人做出解释,也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今人肖驰对此释之曰:“逸者,超迈也。逸韵是指诗歌中超迈悠远深永的艺术趣味。”(肖驰《中国诗歌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至晚唐司空图又提出“韵外之致”的命题,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但从其论述来看,司空图强调的不是韵,而是“韵外”。这里所谓的韵其实也就是诗歌本身,“韵外之致”是指比诗的语言所包含的内涵更深远的情致和诗味,类同于他所谓的“味外之旨”。尽管如此,司空图的这种思想仍对后世的美学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直接为宋人之韵奠定了基础。

“韵”的空前突出是在宋代。此时,“韵”不但成了各类艺术共有的美学范畴,而且频繁地为批评家们所使用,甚至成为当时人们对艺术创作的最高要求。如黄庭坚在论及书画和文章时就认为:

凡书画当观韵。往时李伯时为余作李广夺胡儿马,挟儿南驰,取儿弓引满,以拟追骑。观箭铎所直,发之,人马皆应弦也。伯对笑曰:“使俗子为之,当作中箭追骑矣。”余因此深悟画格。此与文章同一关纽,但难得人入神会耳。(《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七《题摹燕郭尚父图》)

观魏晋间人论事,皆语少而意密,大都犹有古人风泽,略可想见。论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同上,卷二十八《题绛本法贴后》)

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志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扬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第一。(同上,卷二九《跋东坡墨迹》)

在黄庭坚看来,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文章、人物,都要以“韵”胜,观书画与观人物同属于审美,欣赏书画应像魏晋间品鉴人物一样,当以韵胜而不以形得。“韵”是艺术作品最高的审美要求。所以当他听到“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时,便自感满足,而不在乎其他。黄庭坚的论述告诉我们,宋人之“韵”仍源自魏晋的人物品鉴。

那么,宋人是如何理解和认识“韵”呢?

第一个从理论上对“韵”做出较全面论述和阐释的是黄庭坚的弟子范温。现在看来,范温在《潜溪诗眼》中有关“韵”的论述,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上论述“韵”这一美学范畴的最重要的文献。但长期以来一直未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这与该书的散佚有一定关系。现将范温的有关论述由《永乐大典》卷八〇七《诗》字中钩稽如下:

王定观好论书画,尝诵山谷之言曰:“书画以韵为至。”予谓之曰:“夫书画文章,盖一理也。然而巧吾知其为巧,奇吾知其为奇,布置关阖,皆有法度,高妙古澹,亦可指陈,独韵者,果何形貌耶?”定观曰:“不俗之谓韵。”予曰:“夫俗者,恶之先;韵者,美之极。书画之不俗,譬如人之不为恶。自不为恶至于圣贤,其间等级固多,则不俗之去韵,远矣。”定观曰:“潇洒之谓韵。”予曰:“夫潇洒者,清也。清乃一长,安得为尽美之韵乎?”定观曰:“古人谓气韵生动,若吴生笔势飞动,可以为韵乎?”予曰:“夫生动者,是得其神,曰神则尽之,不必谓之韵也。”定观曰:“如陆探微数笔作狻猊,可以为韵乎?”予曰:“夫数笔作狻猊,是简而穷其理,曰理则尽之,亦不必谓之韵也。”定观请余发其端,乃告之曰:“有余意之谓韵。”定观曰:“余得之矣。盖尝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予曰:“子得其梗概而未得其详,且韵恶从生?”定观又不能答。予曰:“盖生于有余。请为子毕其说。自三代秦汉非声不言韵;舍声言韵自晋人始;唐人言韵者亦不多见,惟论书画者颇及之。至近代先达,始推尊之为极致;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夫立一言于千载之下,考诸载籍而不缪。出于百善而不愧,发明古人郁塞之长,度越世间闻见之陋,其为有包括众妙,经纬万善者矣。且以文章言之,有巧丽、有雄伟、有奇、有巧、有典、有富、有深、有稳、有清、有古。有此一者,则可以立于世而成名矣;然而一不备焉,不足以为韵。从善皆备而露才见长,亦不足以为韵。必也备众善而自韬晦,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其是之谓矣。其次一长有余,亦足以为韵;故巧丽者发之于平淡,奇伟者行之于简易,如此之类是也。自《论语》、六经,可以晓其辞,不可以名其美,皆自然有韵。左丘明、司马迁、班固之书,意多而语简,行于平夷,不自矜炫,而韵自胜。自曹、刘、沈、谢、徐、庾诸人,割据一奇,臻于极致,尽发其美,无复余蕴,皆难以韵与之。唯陶彭泽体兼众妙,不露锋芒。故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初若散缓不收,反复观之,乃得其奇处。夫绮而腴,与其奇处,韵之所从生,行乎质与癯而又若散缓不收者,韵于是乎成。……是以古今诗人,唯渊明最高,所谓出于有余者如此。至于书之韵,二王独尊。……夫唯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韵自远。近时学高韵胜者,唯老坡。诸公尊前辈,故推蔡君谟为本朝第一,其实山谷以为不及坡也。坡之言曰:苏子美兄弟大俊,非有余,乃不足,使果有余,则将收藏于内,必不如是尽发于外也;又曰:美而病韵如某人,劲而病韵如某人。”(此指黄庭坚《豫意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跋周子发贴》中的“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米元章书如李北海,遒丽圆劲,足以名世,然犹未免于作为。故自苏子美以及数子,皆于韵为未优也。至于山谷书,气骨法度皆有可议,唯偏得《兰序》之韵。

以上对“韵”的论述是以范温和王偁(定观)问答的形式出现的,它告诉给我们什么呢?

首先,“韵”在北宋时代已成为书、画、文章等艺术领域的共同的审美标准,且是最高的审美标准,或者说是艺术美的极致。这就说明了“韵”这一美学范畴在宋代美学中的突出地位。

其次,规定了宋人之“韵”的内涵。宋人之“韵”不是“不俗”、“潇洒”、“生动”、“简而穷其理”,而是有余意,在“简易闲淡”之中“有深远无穷之味”,能使人在作品中引起积极的审美联想和幻想,从而给人以无尽的美感。

其三,阐述了“韵”的演变的历史。“韵”是从论乐而及于书画,又及于诗文的,直至宋代才成为艺术美的极致。

其四,阐述了“韵”与巧丽、雄伟、奇、巧、典、富、深、稳、清、古等美学风格的关系。“韵”并不排斥这些风格,只要这些风格在“行于简易闲谈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韵”便在其中。

其五,论述了“二王”以来的书法之韵,认为“近时学高韵胜者”是苏东坡,而他的老师黄庭坚(山谷)的书法则“唯偏得《兰序》之韵”。这其实也是将“韵”放在书法艺术中具体地加以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突出“韵”的宋代,“韵”涉及了书法,这就使“韵”进一步泛化流变,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书画艺术的合流。书画合流的结合点在于中国书画艺术的共同语言基础:笔墨和由其创造的韵律。

范温对“韵”的论述不仅明确了宋人之“韵”的内涵,而且也是对“韵”这一美学范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是迄今为止我们能够见到的论述“韵”这一美学范畴的最重要的文献。从此以后,“韵”这一美学范畴更加普及。“韵者,美之极”、“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的思想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地追求“韵”,批评家们则把它作为评判艺术的标准,不断地使用它。“韵”成了写意艺术的理想美,它的直接凸显便是虚实相生的宋元山水画。宋元之际的山水画落墨不多,甚至不画背景,留下大片空白,然而情趣浓挚、意味无穷,令人品味不尽。

“韵”入明清后被广泛而集中地用于论诗。但与以往不同,明清美学家们讲的是“神韵”,它实际上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神韵”本也源于人物品鉴,以后由谢赫用于论画。以“神韵”论诗首见于明人胡应麟,他在《诗薮》中说:“神韵轩举”、“嘉州词胜意,句格壮丽而神韵未扬。”在论及唐人诗作时,胡应麟多次以“神韵”评之,认为“唐人诗主神韵,不主气格”。这说明他是在自觉地运用“神韵”这一美学范畴。(以往把王士祯当做“神韵”的首倡者是不公正的。)胡应麟之后,王夫之、王士祯、翁方纲等都大量以“神韵”论诗。王士祯不但力倡“神韵”说,而且创立了“神韵”诗派,在清代诗坛上独树一帜。然而被明清美学家们津津乐道的“神韵”究竟是什么呢?对此,“神韵”的倡导者们没有明确指出,中国文化传统本无下定义的习惯。近年来随着文化热的升温,许多学者对“神韵”这一传统的中国美学范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许多研究成果问世,对“神韵”做出了种种解释。应该肯定,这些研究对于我们揭开“神韵”之谜是十分有益的。但有些论述缺乏足够的证据,加之中国美学范畴的可解性太大,因而不免牵强。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韵”的发展演变的历史,如果我们正视历史就不难发现,所谓“神韵”仍是宋人之韵在明清诗论中的延续,它们追求的是同一种品格的境界。这在胡应麟的论述中可得到初步的证明,他说:“嘉州(岑参)词胜意,句格壮丽而神韵未扬。”意谓岑参的诗在语言形式上很壮丽,但缺少比诗的语言所包含的内蕴更深远的意味和情致。那么胡应麟推崇的是什么样的诗呢?他称赞帛道遒的五言诗“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可谓五言绝神品”(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他认为孟浩然的“遗舟泊烟渚,日暮客新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可谓五律神品”(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胡应麟在《诗薮》中频繁使用“风神”、“神”,把“神”作为诗的最高品格。这里所谓的神品即是具有神韵的上乘诗作。结合他对岑参的评价可知,胡应麟的“神韵”指的是一种言词之外而又超越于言词的美,这种美也就如同司空图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其特点是清远、虚静、闲淡,一种超乎色相的虚境。这种虚境也正是宋元山水画所体现的境界。我们还可以在王夫之的诗论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王夫之也是一位十分重视“神韵”说的美学家,他说:“虚实在神韵,不以兴比有无为别。如此空中构景,佳句独得。讵不贤于硬架而无情者乎?”(王夫之《唐诗评选》卷四,杨巨源《和大夫边春呈长安亲故》评语)虚实相生本是宋元以来山水画刻意追求的境界,在王夫之看来诗亦如此,而“神韵”是虚实相生的先决的、主要的条件。有“神韵”即可虚实相生,无“神韵”也就谈不到虚实相生。因此,只有“空中构景”,实中生虚,才能“佳句独得”。王夫之还谈到“神清韵远”(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二,徐孝嗣《签王俭》评语)、“清神远韵”(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五,许继《自遣》评语)。“清远”即是神韵,清远的风格超逸轻扬,有余音,有余味,这正是神韵论者所刻意追求的诗歌艺术。清代“神韵”诗派的掌门人王士祯说得更透彻一些:

汾阳孔文谷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言“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仄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带经堂诗话》卷三)

他还多次强调,诗要“妙在象外”,要“得夫一唱三叹之遗音”。并明确说明这种“在文句之外”的无穷意味就是“神韵”。郭绍虞先生曾指出王士祯力倡的“神韵”说,是深受元明以来南宗绘画的影响,真可谓一言中的。作诗要从虚空之外求之,从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求之,这正是神韵论的要旨所在。它是诗意也是画境,也正是范温“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思想的遗响。至此,“韵”在千百年的流动中终于确定了它的地位,成为中国美学思想的瑰宝和菁英。“韵”体现了中国独特的传统的审美意识,它与西方美在形象的观念有着根本的区别,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中,美虽离不开形象,但美的真正所在抑或真正的美,并不在形象,而是形象之外的韵,像古希腊“黄金分割律”那样的所谓美的规律,在中国古代是不可理解的,是艺术创作的大忌。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独特的美学范畴,“韵”是在流动中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内涵不尽相同。它由音乐音响而及于人物品鉴,又由人物品鉴泛化于绘画、书法及诗文诸艺术领域。而使之成为美学范畴的关键便是魏晋时代的人物品鉴,尽管它的伊始企图超然于世俗之外,远离现实人生,但它终究还是深入了人生。因为它的内核就是一个生命体,一个自强不息的生命体。说它具有我们民族的特色,富有我们民族的精神,正是因为它体现了我们民族超越意识和生命意识的统一。

同类推荐
  •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从本体的语言学诗学与外国的文化研究两个视角剖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本书第一、二两章以本体研究为主,从语言学诗学角度出发,探讨民族化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电影的叙事形态、叙事方式、叙事图景(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乃至叙事类型的变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发挥了怎样的影响;第三章则开始从本体研究转向文化研究,探讨电影叙事的话语权争夺,揭示各个意识形态团体如何通过电影实现自己的意识形态利益,而意识形态话语又是如何渗透到电影的叙事话语之中。
  • 中国瓷器

    中国瓷器

    中国直到东汉时期才烧制出成熟的瓷器,这是我们祖先为世界文明史作出的重要贡献。唐代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北方邢窑白瓷风靡一时。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个黄金时代,宋代**窑系除了为数众多的民窑外,宫廷还建立了汝窑、钧窑、哥窑等官窑,生产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元代景德镇窑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明清两朝制瓷业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于元编著的《中国瓷器》主要介绍了有关瓷器的一些基本知识,内容包括:说瓷、中国瓷器种类、中国瓷器史、中国**瓷器、瓷器的吉祥图案、瓷器的保养。
  • 盐池1936

    盐池1936

    当对家乡发生在七十多年的那场早已淡出视野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重温时,依然能够从仅存的回忆录、民谣集、地方史志等文字资料中,感受到它的波澜壮阔、如火如荼和生动浓烈。历史早已远去,我们尽其所能再现这段烽火硝烟的岁月,激励今人与后人永记历史。这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 文化与艺术的多视角探索(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文化与艺术的多视角探索(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文化与艺术的多视角探索》是从作者已发表的学术成果中精选出的32篇论文汇集而成的个人文集,它涵盖了五个方面的论题,主要内容包括:文化艺术理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学语言之思、艺术语言论析、艺术理论家评述。
  • 造形本源

    造形本源

    本文是对于中国画造形本源问题的研究。中国画造形的本源问题,即中国画造形从哪里来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性质的问题。“形而上者谓之道”,所以,中国画造形的本源问题,亦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的范畴及与道所相关范畴的关系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也是一种带有“哲学”性质的画理研究。本文关于中国画造形本源问题的研究,不但能够从根本上拉动中国画造形本体问题的研究,而且,对于中国画“画道”的真正建立,具有关键性与核心性的价值。
热门推荐
  • 爆笑穿越:皇上,跪安吧

    爆笑穿越:皇上,跪安吧

    一穿,她要家财万贯,结果两天就一命呜呼;二穿,她要美男无数,结果丑男漫天飞,她被奇丑的自己吓死;三穿,她要做大官的——一睁眼,一个宫装的女人对她说道:“九嬷嬷,该你去送饭了!”14岁?纳尼?还是个嬷嬷?好吧,嬷嬷就嬷嬷,好歹也是个芝麻大小的官!于是乎,九嬷嬷就拿着鸡毛当令箭,在一个架空的古代开始了她的做官生涯!★权大势大之当朝皇帝——龙逸轩:“九嬷嬷,朕肚子饿了!”“奴婢这就帮您去拿糕点——”“九嬷嬷,朕口渴了!”“奴婢这就帮您去倒茶——”“九嬷嬷,朕累了!”“奴婢这就帮您捶背捏腿——”“九嬷嬷,朕尿急!”“奴婢这就帮您去茅——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最后的金矿

    最后的金矿

    随着中国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非洲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发展潜力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新热点。在投资非洲过程中,中国政府和企业都暴露出很多问题,本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总结出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可行性办法,通俗易懂,可操作性,非常适合国内企业管理人士借鉴。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问道开天

    问道开天

    少年随风飘涓流,炼气筑基聚金丹。元婴大乘灭雷劫!天穹破落魔当道,问道问魔问苍生,天地不仁,动破苍穹舍我其谁!
  • 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在巴西国会的演讲

    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在巴西国会的演讲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7月16日在巴西国会发表《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的演讲。
  • 《弄天》

    《弄天》

    “帮主,我去当内应,如果不幸牺牲了,请您交代我的后人,烧个纸扎女孩给我,其实我长这么大还是个雏,女孩的手都没牵过……”“后人?女孩手都没牵过,你哪来的后人?要不给你烧个媒婆……”“……”「唠叨话」有读者问我:《弄天》这本低下限无节操的小说,为什么会有一个一本正经的书名呢?我在这里统一回复一下:小说内容正不正经我不知道,但是这小说书名一定要正正经经的,不要问我为什么,书名太调皮担心审核不通过。你要不信,你发布一本《我和苍老师愉快玩耍的故事》给我看看哇!
  • 九洲神豪记

    九洲神豪记

    简洁版:这是一个宅男,穿越到一个侠客与江湖的世界然后开始花式炫富、放肆装逼,用钱砸倒一切敌人的故事。========正式版:在一个弱肉强食、以武为尊的世界里,金钱还是万能的吗?当现代的各种商业模式和思维跟江湖武林碰撞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武侠+??【不一样的武侠文,不一样的神豪流】
  • 99天宠妻日记

    99天宠妻日记

    一场阴错阳差。她签错了字,嫁错了人。喜孕三月,突遭未婚夫抛弃,她绝望逃离。一次错签,她的大名糊涂的签在一张‘结婚同意书’的女方栏上。男方却是未婚夫所在公司的合作伙伴,全国最高身价排行榜位居首位的龙先生。龙兆川,20岁便稳坐上市公司CEO的位置,不断刷新公司在全球的影响力,商界一匹无可匹敌的黑马。安一一,长相一般、工作一般、智商一般、情商一般,常犯糊涂的八卦小报记者。一次醉酒,她将自己完全的献给未婚夫,三月后却被未婚夫一口否决了一切。绝望间,她用拼命的工作来麻醉自己,却不料一次糊涂的错签,她转身成为人妻。新夫的无边宠溺,她越加沉沦其中。嫁入龙家,以为她终于可以安稳的生活,却不想,前未婚夫的骚扰,让她险些流产。一份检查报告,方知,宝宝的真实身份。原来.被甜蜜的坑了。【片段一】某BO:“小糊涂蛋呢?”小跟班:“少奶奶跟拍某大神被活捉了。”某BO:“让他破产。”小跟班:“.。”某BO:“小糊涂蛋还淘气吗?”小跟班:“恩,少奶奶不小心打破了某副总裁的收藏品,被当场骂哭。”某BO:“撤职,永不录用。”小跟班:“.。”某BO:“小糊涂蛋.。”小跟班:“哎.少奶奶一切平安,只是有些郁郁寡欢。”某BO:“备车,老婆为上。”小跟班:“.。”-----命运兜兜转转,却是暗中注定。P:宠爱有加,宠文当道~小虐大宠,宠爱无限。
  • 上神求不开黑

    上神求不开黑

    琅汀上神何其俊美,何人能配得上!?众小仙女高呼:北云仙君啊!!众仙女表示他们两个绝世无双天生一对!琅汀上神点点头表示赞同,北云仙君抱着月娘不想说话,某老头痛心疾首,两个男的如何能在一起!!!这是一个小仙女和老?上神一起历劫,搞事情的故事,不是同性,绝对亲妈,不虐。汀(念听)作者是懒癌晚期,所以小可爱们看的几乎都是存稿……女主不是圣母,很多事情不会随便插手,因为某些原因世界观不完整,不是完全的好人。男主性格闷骚,假装很高冷的样子,实力宠妻反被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