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98100000004

第4章 死后的归宿

一、计划的破灭

封建帝王认为,山陵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他们心目中陵寝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圣洁之地。

由于皇陵关系着个人与祖宗基业,封建帝王从登基坐殿一开始,往往将自己陵寝安排在首要的事务中。以“守成”自诩的道光帝即位之后,反复标榜自己一定会“敬天法祖”遵守祖宗旧制。于是,他继位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然而这件事恰恰是他一生中办的最不光彩的一件事情,等于自己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耳光。

原来,作为封建社会的清王朝,依照前朝惯例,也建立起了自己的陵墓群,当时间到了嘉庆年,清王朝已经陆续地在北京附近建造了两处大规模的皇家陵墓群,即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那么,道光帝应该把自己的陵寝建在哪里呢?其实,这并不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乾隆帝已经把这个后世子孙到底葬在哪里的问题给解决了。在清西陵未出现前,子随父葬,天经地义。但雍正帝别出心裁,偏偏选择了远离自己皇父康熙景陵的易县,建立了新的陵寝——西陵,因此,大清帝国就出现了两处清代陵墓群。

为了不使祖父寂寞,不让后世子孙冷落了康熙帝,于是,乾隆帝在嘉庆元年规定:从他开始,以后的皇帝陵墓均要采取“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方式分葬在东陵和西陵,这样两座皇陵就能永保旺盛延续香火。并且还能减少扰民,降低开支,不会因为皇陵陆续的建立而搬家拆迁。为此,乾隆帝不仅把自己的陵寝建造在东陵,并亲自将自己儿子嘉庆帝的陵寝选在了西陵,以身作则,以此示范子孙。在嘉庆元年(1796)十二月二十二日,乾隆帝专门下了一道谕旨,在谕旨里,乾隆帝不仅解释自己这样做的意义,还为此特意作出了子孙安葬制度的规定:向例,皇帝登基后即应选择万年吉地。乾隆元年,朕绍登大宝,本欲于泰陵附近地方相建万年吉地,因思皇考陵寝在西,朕万年吉地设又近依皇考,万万年后,我子孙亦思近依祖父,俱选吉京西,则与东路孝陵、景陵日远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申爱慕。是以朕万年吉地即建在东陵界内之胜水峪,若嗣皇帝及孙曾辈,因朕吉地在东择建,则又与泰陵疏隔,亦非似续相继之义。嗣皇帝万年吉地自应于西陵界内卜择,著各该衙门即遵照此旨,在泰陵附近地方敬谨选建。至朕孙缵承统绪时,其吉地又当建在东陵界内。我朝景远庞鸿,庆延瓜瓞,承承继继,各依昭穆次序,迭分东西,一脉相连,不致递推递远。且遵化、易州两处,山川深邃,灵秀所钟,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于他处另为选择,有妨小民田产,实为万世良法。我子孙惟当恪遵朕旨,溯源笃本,衍庆延禧,亿万斯年,相承勿替,此则我大清无疆之福也。此谕。

以上就是乾隆帝所创立的清朝独特的父子分葬制度,史学界称之为“兆葬制度”。为了证明这么做的好处,乾隆帝在上述谕旨中还特别说明:且遵化、易州两处,山川深邃,灵秀所钟,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于他处另为选择,有妨小民田产,实为万世良法。我子孙惟当恪遵朕旨,溯源笃本,衍庆延禧,亿万斯年,相承勿替,此则我大清无疆之福也。

乾隆帝的解释大概意思是说:遵化、易州两地好的陵址很多,就不要另选他地新建陵址了,以免妨碍百姓生活,并要求自己的子孙要遵守自己的规定。

尽管如此,乾隆帝还是不放心,为防止他的哪位子孙像他父亲雍正帝那样,另立门户,再整出一个什么新的南陵或北陵来,于是,乾隆帝再次下了一道谕旨:前经降旨以嗣后万年吉地当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内分建,不必另卜他处。但堪舆术士每多立异邀功之习,所言最不可信。即如朕选择万年吉地时,定于东陵界内之胜水峪,而进爱又欲改卜,经朕查出,即将进爱治罪示惩。万世子孙皆当以此为法,庶不为形家之言所惑。且遵化、易州两处山川灵秀宽广,其中吉地甚多,我子孙务须恪遵前训,永垂法守,断不必另择他处,有妨民业。

在这道谕旨中,乾隆帝不仅再次强调自己的子孙“万年吉地当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内分建,不必另卜他处”,并且硬性规定:“我子孙务须恪遵前训,永垂法守,断不必另择他处,有妨民业。”乾隆帝的这句话意思是说:我的子孙必须遵循我的规定,永远遵守,千万不要在东西两陵之外另选新的陵址了,以免影响百姓的生活。由于有此项规定,于是,嘉庆帝葬在了西陵,而按照规定,道光帝就应该是葬在东陵,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并非如此的简单。

道光帝即位后,并没有选择自己的陵址,而是直接下令在北京西南郊的王佐村(今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为自己建造陵寝。道光帝为什么将王佐村定为自己的万年吉地呢?原来,那里安葬着曾与他朝夕相处13年之久的结发妻子孝穆皇后钮祜禄氏。嘉庆元年(1796),钮祜禄氏与只有15岁的道光帝成婚,那时的道光帝,还只是一位皇子,钮祜禄氏就已经成为他的嫡福晋。但红颜薄命,结婚不到13年,只有二十几岁的钮祜禄氏,便于嘉庆十三年(1808)辞世了。嘉庆帝派文宁、托津、苏楞额在京城附近为钮祜禄氏相度福地,经奏准,选中了王佐村这个地方。经过二年多的紧张施工,园寝建成。嘉庆十六年(1811)十一月十七日,钮祜禄氏以皇子嫡福晋之礼,葬入了王佐村园寝。道光帝即位以后,追赠钮祜禄氏为孝穆皇后,也许是夫妻感情深厚,或者为了节省,总之,道光帝决定将王佐村园寝改建为自己的万年吉地。

尽管众大臣也知道有乾隆帝关于皇陵选址的规定,但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皇帝一个令。没有办法,于是,文渊阁大学士戴均元、户部尚书英和带领精通风水的官员来到了王佐村园寝,按照道光帝的旨谕仔细相度,并试图改建。

名为改建,实际上比重建一座新的皇帝陵的工程量还要大。原先的皇子福晋园寝要全部拆掉,另造地宫,而且还要扩大占地面积,并要迁移走很多村庄、坟墓、庙宇等。经过实地相度、勘测,初步估计,需要迁移村庄20多处,迁走坟墓40多座。戴均元、英和等人将调查结果上奏给道光帝,道光帝降旨:“稍可迁就之处不必见方取直。”于是,戴均元等人又将占地面积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压到最低限度,但即使以百丈为度,仍需迁移村庄1座、坟3座。然而,道光帝仍旧坚持己见,并这样解释道:朕因孝穆皇后安厝王佐村已阅十年,特派戴均元和英和带领谙习堪舆之人前往周历相度。据复奏王佐村福地局势全美,安奉已久,未敢轻易更动。惟定制,圈桩界内所有村庄坟墓均应拔换迁移,复计为数甚多,今减之又减,以百丈为度,竖立红桩,以分界限,并改建宫门、配殿、神库、营房等项,用符体制。

戴均元、英和都是比较忠正的前朝老臣,知道乾隆帝有“昭穆相建”的祖训,因此,他们对于道光帝不遵祖训,另辟皇家陵区的做法是非常不满的。于是,他们在第二次奏报相度王佐村园寝情况时,就委婉地向道光帝提出了建议:万年吉地规模经始,典制攸崇,仍请恭查高宗纯皇帝敕旨,钦派大臣赴胜水峪左近地方另择吉壤,用符体制。

戴均元、英和的意思是说,皇帝的陵寝乃国家大事,必须要遵循祖制的,可以查询一下乾隆帝的规定,按照规定是最好能到东陵选择陵址。对于大臣的直言之谏,道光帝无言以对,自知理亏,但又不好意思立刻改口,于是令大学士、军机大臣会同六部“妥议具奏”。以东阁大学士托津为首的大臣,很快就把会议的结果上奏给了道光帝:高宗纯皇帝传有昭穆相承敕谕。我皇上祗遹前徽,大经大法悉皆率由成宪。兹当御极初元,例应相建万年吉地,特旨广询博采。臣等悉心恭议,应请皇上式遵祖训,仍于胜水峪附近地方钦派大臣,率同通晓堪舆之人,敬谨选择。俟选有吉地,绘图贴说,呈请御览钦定后,各该衙门敬谨兴修。

大臣们的意思很显然,那就是口径一致呼吁道光帝:应该遵循乾隆帝关于父子分葬的规定,到东陵境内选择陵址。为了加强说服力,托津等人还列举了一系列理由,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东陵界内之山为干龙,王佐村之山为支龙。“支龙结穴纵得全美,总不及干龙都会之区”;即东陵的山脉走向要好于王佐村。

二、王佐村园寝福地“西来随龙水,按古法应作之字旋转之势”,“微有未符”,“不合水法”;即王佐村的风水形势不符合帝王陵寝风水的要求。

三、王佐村福地“碍于畚筑,不能添建宝城,亦于体制未符”;即王佐村现有园寝位置,不适合建造皇陵地宫。

四、“迁徙庐墓,虽减之又减,臣等仰见圣心仁爱,仍恐有违约己从民之意”;即皇帝您是一位仁爱之君主,是不会忍心为了建陵寝而令那些百姓因此搬离家园、流离失所的。

五、在遵化东陵界内建陵,竣工后,将孝穆皇后从王佐村迁葬东陵。“迁葬之事载于古经堪舆诸书,亦所不避,揆之典制,推之礼仪,均为允协”。即在东陵把皇帝陵建好后,可以把皇后棺椁迁过来,这种做法古时就有,符合古代礼仪体制规定。

面对众大臣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的奏请,道光帝只能俯从舆情,借坡下驴,不好意思再固执己见了,于是在道光元年(1821)四月二十八日,他在给内阁的一道谕旨中是这样说的:大学士、军机大臣会同六部议奏万年吉地请仍按昭穆相建一折,所议甚是。皇祖高宗纯皇帝垂训,我朝景运庞鸿,继继承承,吉地依昭穆次序,东西递建,洵为万世良法,朕自应恪遵成宪,于东陵界内选择万年吉地。著派大学士戴均元、尚书穆克登额、侍郎阿克当阿带同谙习堪舆之人前往周历相度,惟择钟灵坤毓,干脉延长之处以定福基,其四至之宽狭不必过拘。如果地臻全美,即较从前规制稍有俭约,朕心亦以为宜。俟择定兴建后,再为吉奉移孝穆皇后梓宫永远安厝,用符体制。其王佐村一切工程俱著停止办理。钦此。

道光帝的意思是说:我的陵寝还是会按照乾隆帝“昭穆相建”的规定来建造,因为我的爷爷乾隆帝说得好,这样的安葬制度会更令我们大清帝国永远昌盛的。我已经派人带领风水人员前往勘察,一定要选择风水好、能对祖宗之业有延续的地方,只要风水好,陵寝规制规模要比原先设计有所缩减,我就会很安心的。待建好陵寝后,就可以把孝穆皇后棺椁迁移过来,这样也就符合礼仪规制了。现在开始,王佐村所有的改建工程均停止运作。这就是我作为皇帝要表达的意思。

由于大臣们的据理力争,道光帝最终放弃了他原先的打算,决定将自己的陵寝建在东陵境内。也正是因此,大清帝国才没有在关内出现第三处皇家陵寝,道光帝的清南陵计划成为了一场黄粱碎梦。

二、皇陵在这里崛起

由于道光帝在众大臣的劝导下,也觉得自己的做法欠妥,于是决定遵照祖制,在东陵境内选择自己的万年吉地。道光元年(1821)四月十七日,道光帝命文渊阁大学士戴均元、工部尚书穆克登额、工部左侍郎阿克当阿为相度大臣,带领堪舆人员赴遵化东陵相度万年吉地。这些堪舆人员有:内务府郎中石柱、工部额外主事陈孝宽、举人赵佩林、候选知县蔡鸿升、大使职衔宋泗、笔帖式毓庆、钦天监挈壶正姚绍基等。君命已下,戴均元等人不敢怠慢,于五月初八日就赶到了东陵。初九日,在叩拜了各陵后,他们便带领风水人员,在东陵境内各处,开始了相度堪舆吉地的工作。

首先,他们踏看了裕陵以西的平顶山、羊肠峪,但认为那里“或山气粗直,或两水不交”,没有合适的地方。后又到裕陵以东的狼儿窝、马驹窝、万年沟、大水峪等处相度。然而,这些地方“或山面碎而两砂不抱,或顽石多而星体不成”,均被放弃。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艰苦奔波,这些人踏遍了东陵境内的山山水水,最终找到了一处名叫“绕斗峪”的上吉佳壤,这个地方坐落在景陵皇贵妃园寝以东,马兰峪以西。他们认为绕斗峪的风水有如下的好处:土丰脉秀,气聚水交。按其形势,考之图经,其龙由雾灵山发脉,至遵化州界起为昌瑞山作统龙之尊星,为入龙之少祖,复又左展奇峰,横开巨嶂,名曰五华岭。中分干气,特出木星格合楼船出峡,自是护缠叠叠,脱化重重。玉璪珠毓,龙楼凤阁,形迹显然。直至绕斗峪。乃其结作之处乘金穴土开晕铺唇。虾须蟹眼之水的确分明,蝉翼牛角之砂停匀悉配。左右宝华峪陵寝遗址及与照山金星山的关系得岗峦之拱卫,对朝覆星体之端崇。外局之水右绕,统归正库,交会阳辰。堂局罗城,俱臻美善。又详考理气细格来龙入首之处,由辛亥而转壬子,合长生帝旺之方。自奎妻而转斗牛,居三吉六秀之次。拟用壬山丙向,兼子午三分。外盘以辛亥、辛巳分金,坐危宿七度向张宿五度分金,与来脉相生。坐度与来水相配。阴阳合德,体用自成。而且土脉细滋,色兼黄紫。敬加深验,上格无疑。洵局势之全佳,为堪舆之最吉。

于是,戴均元等相度大臣将绕斗峪地理绘图贴说,上奏给道光帝,奏请皇帝选用绕斗峪作为万年吉地。道光帝看了戴均元等人的奏折和图纸后,有些不放心,于五月二十五日,又派礼部右侍郎吴烜、工部左侍郎穆彰阿带领堪舆人员前往绕斗峪,再次详慎复勘。

几天后,吴烜等人回奏道光帝说:绕斗峪是一处上吉佳壤,可以建陵。经过了多次仔细考察,道光帝放心了,于是,责令钦天监敬选开工吉期时间。道光元年(1821)九月初二日,道光帝正式颁发了建陵谕旨:国家定制,登极后即应选择万年吉地。嘉庆元年,奉皇祖高宗纯皇帝敕谕: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今朕绍登大宝,恪遵成宪,于东陵界内选择绕斗峪建立吉地,著派庄亲王绵课、大学士戴均元、尚书英和、侍郎阿克当阿敬谨办理,诹吉于十月十八日卯时开工。

同年九月三十日,道光帝又命马兰镇总兵官恩铭会同办理万年吉地事务。至此,道光帝万年吉地的承修大臣包括庄亲王绵课、大学士戴均元、尚书英和、侍郎阿克当阿和马兰镇总兵恩铭等人。可能是觉得绕斗峪名字不好听,道光二年(1822)三月初十日,道光帝将绕斗峪改名为宝华峪。

自从宝华峪被确定为万年吉地以后,在日常题本、奏折等书写中,凡遇到“宝华峪”字样,均要另起一行,抬写二格。

道光帝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在当皇帝以前,大多数时间是在读书的日子中度过的,对中国儒家中的文化精髓理解得颇深,对当今社会的生活习俗体会的也很深刻,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在道光帝看来,陵寝的风水比陵寝建筑的规模更为重要。在相度大臣戴均元等人出发前,他就曾强调,陵寝必须要求地臻完美,而不在乎建筑物的华美。

宝华峪万年吉地工程开工不到一年,道光二年(1822)七月十四日,道光帝将承修大臣戴均元、英和及军机大臣召进宫中,向他们再一次重申了他的重风水轻规制的思想:国家定制,登极后选建万年吉地,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朕于嘉庆二十三年随侍皇考仁宗睿皇帝巡幸盛京,恭谒祖陵,瞻仰桥山规制,实为万世法守。朕敬绍先型,谨遵前制,固不敢稍涉奢靡,失朕初心,亦不敢过从简陋,有所难言,但恐将来踵事增华,有加无已,是以节经降旨,概从撙节,俾世世子孙仰体此意,有减无增,永守淳朴家风,从此累次递减,相传勿替,实为我皇清万世无疆之福地也。

道光帝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陵寝是要以风水地理位置俱佳为主要的,不在乎建筑物的华丽。这是因为在嘉庆二十三年,道光帝曾到盛京看过祖陵,看到那里的建筑规制很是简朴,于是,道光帝认为,那才是真正永远应该要遵守的根源。为了达到遵守先前的陵寝祖制不奢华的目的,但又不能过于简朴,他实在比较为难,害怕将来子孙不理解自己的用意,而增加建筑物的奢华,故特意下谕旨说明他这样做的用心,希望子孙理解,遵守他立下的家规,按照他的意思逐步减少陵寝建筑的华丽程度,并永远遵守。

为了将节俭朴素真正落实在实际上,作为节俭的发起人,道光帝充分发挥了领头羊作用,为此,他在宝华峪陵寝规制上,作出了一系列缩减规模的决定:宝城内月台、碑亭等工程酌量裁减。地宫内之起脊琉璃黄瓦头停、金券内之经文佛像及二柱门俱行裁撤,其石像生一项量为收小。井上石栏无庸起建亭座。……大殿举架落矮之处,俟采办木料时,再行覆减。宝城头停,方城红墙台基各尺寸,均经酌定。

尽管如此,道光帝还认为不够节俭,为了达到真正减少开支的目的,道光三年(1823),他再次谕承修大臣:万年吉地隔扇门页,凡铜器什件用金子之处,俱著裁减,直用上等素面黄铜,无庸镀金,以符前降谕旨,崇俭卑躬之至意。

虽然,道光帝将工程的规模缩减了很多,工程用料也降低了标准,但这并不是说道光帝对陵寝工程不重视,相反,道光帝对自己的陵寝工程更加格外关心。

道光五年(1825)二月二十三日,道光帝借谒东陵之机,亲自到宝华峪阅视了自己的陵寝工程。当他见到工地上的各承办官员,都能够做到“敬谨将事,尚属奋勉”,因此十分高兴,于是,道光帝特意赏给了总监督牛坤小卷缎100匹,一两重银锞100个。并对其他办工人员也进行了一些奖赏,以示鼓励。

道光七年(1827)秋,经过了6年的紧张施工,宝华峪陵寝工程终于全面竣工。竣工后的宝华峪陵寝位于东陵界内东端,西邻景陵皇贵妃园寝,东与马兰峪相望,该陵寝坐北朝南,以金星山为朝山,主体建筑建于山坡之上,桥座、神道部分建在平地上,地势前低后高,落差较大。后宝山为自然山,东西砂山是由人工培堆的。

根据清宫档案和实地考察,其主要建筑规模和排列由北往南,依次如下:宝顶,宝顶下面是地宫。地宫为九券四门,其平水墙上和券顶上取消了经文、佛像雕刻,但石门上仍然雕刻着八大菩萨。地宫顶部取消了琉璃瓦头顶,改为砖砌的蓑衣顶。宝顶四周建宝城。宝顶前是方城,方城上建明楼。明楼前设石台五供。陵寝门3座。前院的隆恩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面阔5间,暖阁3间,东暖阁为佛楼。隆恩殿前的月台上设鼎式铜炉2座、铜鹤1对、铜鹿1对。大殿及月台周围环以青白石栏杆。

东西配殿各5间,单檐歇山顶。隆恩门1座,面阔5间,单檐歇山顶。隆恩门外东西班房各3间,单檐歇山卷棚顶。

东西朝房各5间,单檐硬山顶。马槽沟一道,上建三路三孔拱桥。

陵前正南是神道碑亭1座,重檐歇山顶,四面各显3间,内神道碑一统,龙首龟趺,下为水盘。

陵前左方是神厨库,内建神厨1座,面阔5间,单檐悬山顶。南北神库各1座,面阔各3间,单檐悬山顶。省牲亭1座,四面各显3间,重檐歇山顶,环以围墙,西侧建1门楼。神厨库外有水井1眼,但未建井亭。

下马牌东西各1座,牌楼门1座。

石像生1组,文臣、武士、马、象、狮、望柱各1对。

九孔桥1座,神路折向西,与孝陵神道相接。

在宝华峪陵寝规制中,有三点尚不十分明确:

一、是否有燎炉。在档案中未见到有燎炉的记载,在实地也不易考察,故上面没有提及。燎炉建筑规模虽然很小,但却是陵寝祭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估计不会被裁撤,可能因太小而忽略未记;

二、神道碑亭、东西朝房与马槽沟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大明确。是在马槽沟之南,还是在马槽沟之北?根据实地考察,在马槽沟之南的可能性大些。

三、石像生的具体位置。按惯例,石像生应建在五孔拱桥之北。经过实地考察,原宫门前有四道马槽沟,夯土和柏木桩历历在目。在第一道和第三道马槽沟之间的两段地段,皆只有三四十米长,容纳不下石像生,而且马槽均较窄,不足二十米宽,不能建五孔桥。所以,石像生很可能建在最南一道马槽沟之北。

另外,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就是九孔桥的问题。在宝华峪宫门前有四道马槽沟,水皆向西流,与从景陵、景陵妃园寝方向流过来的水汇成一条河,向南流去,而宝华峪陵寝神道正在这条河的东岸。神道要与西面的孝陵神道相接,必须要跨过这道河,而这条河又很宽,所以建了一座九孔平桥,东西方向,桥墩均为豆渣石料,宝华峪陵寝神道从此桥上通过。目前还能见到这座九孔桥的遗迹。

宝华峪陵寝竣工的同时,宝华峪妃园寝、道光帝公主园寝,和给这些陵寝服务人员办公和居住的营房也同时竣工。这些与宝华峪陵寝配套使用的各个营房、果楼、牛羊圈等处,共有九百多间房屋。

这些营房都是用相应的陵墓名字命名的,这是因为清代帝、后、妃陵墓的墓主人身份地位的不同,需要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也就有所区别,因此,提供这些服务项目的人员就需要统一安排在一起,这些为自己墓主人服务人员的居住地,被称为营房。宝华峪陵寝和宝华峪妃园寝的营房,就建在他们陵寝附近,因为被一圈围墙包围着,所以也称为圈。帝后陵营房称为大圈,妃子园寝营房称为小圈。例如,现在的东陵南大村,就是原先宝华峪陵寝守陵人居住的营房,当时称南大圈。这是因为当时宝华峪陵寝还没有正式确定名称,就被拆除了,但其营房却被保留了一部分。

三、为死者服务

古人认为,死者的遗体虽然已埋入地下,但其灵魂不仅依旧存在,还能自由出入阴阳两界,并且还能继续享受人间的烟火。于是,“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出现了,为死者服务的机构和人员也就产生了。因此,不仅出现了为死者单独设计的陵寝建筑,还制定了为死者举行的隆重的、讲究排场的祭祀活动礼仪。

另外,由于有皇陵为帝王的“亿年安宅”的概念,事关国运兴衰、子孙繁荣,因此,确保皇陵安全也成为国家大事之中的重中之重,皇陵的保卫机构和维修机构也就出现了。

清代皇帝为了解决这些事务,专门在东陵境内设立了“东陵承办事务衙门”,并派遣位高体尊的宗室王公看守皇陵、办理各项陵寝事务,以此作为“敬天法祖,展孝报本”。正因如此,每一位帝王之死,不仅带来一块土地上的恢弘的建筑群,还有这块土地上出现的勃勃生机的繁荣景象,并因此彻底改变一些人的生活轨迹和工作方式。这些人不仅有达官贵人,还有皇亲国戚,他们举家老小来到这里,为皇陵工作,为皇陵生活,成为皇陵的服务者和保护者,就是因为他们所肩负的职责名义就是看守皇陵,并世世代代以与陵墓为邻作为生存方式。

大多数的守陵人都是满族后裔,他们拿的是国家给的工资,吃的是国家供给的粮食,说的是旗人的汉化语言“旗下语”,行的是繁琐的满族礼仪,一年到头就是为了皇陵中死去的人做各种各样的祭祀。

清代皇陵的祭祀,名目很多。规模上,有大祭和小祭之分。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帝后祭辰为大祭;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为朔、望小祭。内容上,有忌辰祭、圣诞祭,展谒礼、告祭礼、敷土礼。形式上,有皇帝亲祭和遣官代祭、陵官自办等。同一种祭祀,礼仪上也会因所祭祀陵寝的级别和主祭者地位的尊贵而有所不同。

东陵的“承办事务衙门”是陵寝守护者办理公务的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为守护大臣,掌管着陵园的所有事务。承办事务衙门下设管理和保卫等两大类机构五个部门。

(一)内务府

主要职责是:保管、取送金银器皿;制作祭品,熬制奶茶;启闭门户,打扫陵院内外、殿内外地面;燃熄灯火;请送神牌;摆放桌张,陈列祭品;支放雨搭;递献奶茶;管理树木。帝、后陵的内务府最高长官是郎中,以下依次设员外郎、主事、尚膳正、尚茶正、内管领、笔帖式、拜唐阿、领催、扫院人、树户等。皇帝陵的内务府有120人左右,皇后陵的略少些。妃园寝的内务府最高长官为副内管领或委副内管领,人员约为30人~50人。整个陵园的总管内务府大臣由马兰镇总兵官兼任。

(二)礼部

陵寝的礼部也称“奉祀礼部”,主要职责是生产和供应制作祭品的各种原材料;主持祭祀礼仪并监礼、赞礼;读祝文,焚化祝文、纸锞;割除杂草、打扫地面;同内务府、八旗共同管理金银器皿库房;宰杀牛羊,制作祭品;抬龙亭、肉槽等。帝后陵的礼部最高长官是郎中,以下依次设员外郎、主事、赞礼郎、读祝官、牛吏、挤奶人、打果人、割草人、扫院人、喂牛人、屠户、校尉、鹰手、果户、网户、糖匠、面匠、酱匠、油匠、粉匠、酒匠等。每陵约140人。妃园寝因祭祀规模远不如帝、后陵,所以只设读祝官、赞礼郎、校尉、割草人、扫院人等,约40人~50人。

(三)工部

主要职责是:对陵寝进行一般性的维修;制作部分金银器皿和供器;制作清明节用的大小佛花,准备敷土礼所用的筐、扁担、净土、黄布护履;制作纸锞;祭日配合礼部、内务府摆放桌张、酒尊。西陵工部设郎中1员、员外郎2员、主事1员、笔帖式2员、各行匠役多名。

(四)八旗

指的就是八旗兵,主要负责各陵寝的安全,直接进驻各陵,昼夜巡逻;平日配合内务府、礼部管理金银器皿库;祭日启闭宫门,抬撤桌张。皇帝陵的八旗最高长官为总管,以下依次设翼长、章京、骁骑校、领催、披甲人、养育兵,约110人。皇后陵的八旗不设总管、翼长,其余同皇帝陵。妃园寝八旗的设置约为皇后陵额数的一半。

(五)绿营就是由汉人组建的国家军队,因军旗是绿色的,故称绿旗兵,也称绿营。皇陵的绿营兵主要负责陵区地面的安全及防火、保护树株、防盗;保护谒陵人员的安全;保护、维护施工工地的安全和秩序;芟割陵区边界火道。东陵的绿营最高长官是马兰镇总兵官,下设中军游击、守备、千总、把总等官弁。

其中,内务府、礼部、工部为陵寝的管理机构,八旗和绿营为保卫机构。工部管理范围非常广,属于整个陵区的职能机构,绿营负责整个陵区外围的安全保护和防火。而内务府、礼部和八旗则是按照陵墓分别设置,每座陵墓都有这三套班子,以维持陵墓祭祀活动的正常进行。

正因为清代陵寝管理和保护各部门的分工和职能不相同,所以道光帝的宝华峪陵寝建成后,其陵寝的管理和保护也被纳入了这个专门为死者服务的综合保障体系中。于是,宝华峪陵寝的管理和保护机构和其人员配置工作,也开始了筹备中。

为了更好地将宝华峪陵寝各项事务办理妥当,东陵负责管理机构的内务府,根据其他陵寝的规制典礼,提前制定出了宝华峪陵寝相应的机构和章程。

道光六年(1826)十月二十七日,东陵内务府将这些内容上奏给道光帝:

一、恭查嘉庆八年孝淑睿皇后奉安地宫,经恭理王大臣奏请,恭称孝淑皇后陵寝。今孝穆皇后奉安地宫,应照例恭称孝穆皇后陵寝。

二、孝穆皇后陵寝应设礼部郎中一员,员外郎二员,读祝官二员,赞礼郎四员,笔帖式四员,郎中、员外郎应令东陵贝子大臣等于东陵各陵现任人员内拣选调补,遗缺交吏部补放。读祝官、赞礼等官半于太常寺现任熟练人员内调补,半由太常寺拣选补放。笔帖式由吏部补放。定为左翼二缺,右翼二缺,各按旗分转补。

三、恭查东陵承办事务衙门关防系东陵贝子大臣职掌。今孝穆皇后陵寝新设礼部应归东陵承办事务衙门统辖,勿庸另行铸造关防。

四、孝穆皇后陵寝应设内务府官员,查东陵内务府现有内务府总管一员,勿庸另设外,照例设郎中一员,员外郎一员,主事一员,笔帖式二员,尚膳正一员,尚茶正一员,内管领一员,副内管领一员。一切事务请令内务府总管统辖。查陵寝祭祀事宜关系甚重,新放官员恐于典礼未谙。今孝穆皇后陵寝内务府应设官员,请交东陵贝子大臣等于东陵各陵内务府官员内挑选熟谙祭祀事务者奏明调补,其所出之缺,亦请交该官大臣,拣选应升人员咨送内务府带领引见补放。至应设笔帖式二缺,亦交东陵贝子大臣等于各处内务府考取候补笔帖式内挚补。

五、守护孝穆皇后陵寝兵丁,照例设武职总管一员,翼长二员,管辖责任綦重。由兵部于应升官员侍卫内拣选带领引见补放。照例设笔帖式二员,由吏部补放,定为左翼一、缺,右翼一、缺,按旗转补。每旗设防御二员,八旗共十六员。左右两翼,每翼设骁骑校一员,应请交东陵贝子大臣等于东陵各陵现有应升人员拣选保送兵部带领引见补放。如不敷用,由兵部于八旗应升官兵内拣选补放。至八旗领催,披甲人八十名,亦请交该贝子等于东陵各陵披甲子弟内拣选挑补,照例每旗拴马一匹。

六、孝穆皇后陵寝应设工部员外郎一员,一切工程事务归并石门工部办理。

七、孝穆皇后陵寝应设置前桌张上人四名,牛羊吏二名,挤奶人二名,院户十七名,草户四十名,牛羊户十五名,面户二名,油户二名,酒户二名,酱户二名,糖户二名,粉户二名,果户四名,鹰手四名,网户四名,屠户十二名,校尉二十名。查定例,桌张上人每名每月食钱粮二两,春秋二季米各四十八斛,伊等子女至五岁,每月给米半斛,至十岁,每月给米一斛,伊等之妻,亦置前果品当差。牛羊吏挤奶蒙古每名每月食钱二两,春秋两季给米四十八斛,院户及校尉人等每名每月钱粮一两,米二斛,交该贝子大臣等于各陵各项人等子弟内拣选补用,如不敷用,桌张上人由五旗包衣挑补。牛羊吏由吏部补放。挤奶人由蒙古旗分挑补。院户由工部派往,牛羊户、草户等由户部派往,酒户、酱户等由光禄寺派往,屠户由太常寺派往,校尉由銮仪卫派往,其所食钱粮照例按数支发。

八、孝穆皇后陵寝应设首领太监一名,太监三名,膳上人八名,茶上人六名,领催二名,苏拉拜唐阿四十户,伊等妻室令其在各项当差,所有应设首领太监、太监交总管太监等拨派,其茶膳上人及领催、拜唐阿人役,请交东陵贝子大臣等于各陵当差人役子弟内如数挑补,分拨当差,伊等钱粮米石悉照各陵例按数支给。

九、孝穆皇后陵寝应设各项匠役二十名、树户七十名,交该大臣等于各陵各项人等子弟内拣选补用,如不敷用,由直隶总督于附近州县民人内招募充补。

十、孝穆皇后陵寝派出首领太监,每年赏给官用衣素缎一匹,纺线一匹,毛青布五匹,棉花四斤,太监每名各彭缎一匹,杭细一匹,毛青布四匹,棉花三斤。茶饭头目妇人每人硬纱一匹,高丽布二匹,茶饭妇人每人硬纱半匹,高丽布一匹,照例由内务府发给。

十一、孝穆皇后陵寝祭祀需用黄米、糯米、小米、杭米、鹅蛋、鸭蛋、鸡蛋、芝麻、绿豆、春麦、苏子、高粱米、黄豆、白面、大麦,应由庄头备办。西瓜、香瓜、稍瓜、黄瓜、白菜、芥花子等物,由园东陵旗人妇女头备办。其玉棠米、白麦、鲜鱼,应领户部钱粮采买。造酒糯米、茶叶,由户部领取,白蜡、黄蜡、祝版、制帛,碱由太常寺办送。砖盐、白盐、清白盐、豆面、麦面、引酵奶油、奶饼,由光禄寺办送。蜂蜜、英萼、乾梨、乌梨、松子、细鳞鱼,由盛京礼部备送。圆眼荔枝、冰糖、八宝糖、山楂、苹果、黄梨、红梨、糖梨、葡萄、核桃、干枣、蘑菇、木耳、白糖、榛子、山葡萄、狗奶子、野鸡,由太常寺钱粮置办。至挦牛羊、蒸苏子、掏麦子、炒芝麻、蒸糖、做酒酱各项所用柴束及焚祝帛所用干柴芦苇,应令附近州县轮年供给。

十二、孝穆皇后陵寝祭祀所需用金银器皿,应将现在王佐村所有器皿拣送,可用者交工部内务府见新留用,其不可用者交回该处。不敷用者交工部内务府照各陵数目式样补造,以备应用。

十三、孝穆皇后陵寝一年祭祀需用黑牛羊只,应由陵寝官赴太常寺领银采买,每年将用过银两买过牛羊造册送太常寺奏销。其所用乳牛由礼部令两翼抽税银两办买,陵寝官员领回。如有倒毙及无奶乳牛,仍照各陵例办理。

十四、恭查东陵现设有庄头、园头。今孝穆皇后陵寝应请毋庸另设,其每年大小祭祀所用米麦瓜蔬等项照例添拨庄头地六顷、园头地一顷五十亩,令其承办。

十五、恭查东陵各衙门官员按春秋二季造册送部支领。各项当差人役应支钱粮系由直隶总督四季题拨司库银两给拨。其官员俸米及佐领管下茶膳人员领催、拜唐阿等并各项人役有应给家属口粮者,有只食本身米石者。皆由槽米内支给,于年终专案造册题销等因在案。今孝穆皇后陵寝官员俸银俸米并各项人役应支钱粮米石,应请悉照各陵之例办理。

十六、孝穆皇后陵寝各衙门初设官员应将新盖房间拨给居住,其人役内有应给房者,亦交该大臣等照例给与。

十七、孝穆皇后陵寝新设官员并茶饭上人、太监、领催、拜唐阿人役等,有应拨给地亩者,均由承办事务衙门照例办理,其应给地亩,由户部于附近州县官地内按数拨给。

十八、孝穆皇后陵寝一切应用之冰,应归东陵承办事务衙门照例备办。再,平贵人彩棺奉入园寝奉安。查贵人例不供奉神牌,不必添设读祝、赞礼郎等官。至看守园寝员役,恭查乾隆十七年仪嫔、秀贵人等移送园寝时,初设八旗章京八员、八旗骁骑校一员,披甲人四十名,膳房人六名、茶房人四名、领催一名、闲散拜唐阿十九名在案。续于十八年奏准,添设扫院人八名、割草人二十名亦在案。今平贵人彩棺奉安园寝,应添设八旗章京八员、骁骑校一员,交兵部照例补放。每旗披甲人五名,共四十名,交东陵贝子大臣等于各陵八旗幼丁内挑补,每二旗拴马一匹。伊等应得俸银、钱粮、田地照例由该处给发。添设膳房人六名、茶房人四名、领催一名,闲散拜唐阿十九名,伊等妻室令其在各项当差。所有应设茶膳房人、拜唐阿等请交该大臣等于现在东陵各陵内务府官员,拜唐阿人役子弟内如数挑取分拨当差。添设扫院人八名,割草人二十名,于东陵各陵妃园寝院户、草户子弟内挑补。伊等钱粮米石悉照各陵妃园寝之例按数支给。应用太监照例交孝穆皇后陵寝首领太监等承应,勿需另行派往,一切事务均交孝穆皇后陵寝官员管理。每年祭祀需用祭品等项,请交孝穆皇后陵寝礼部内务府照例备办。祭祀需用器皿交内务府制备,官员人役应得房间照例给与。

东陵内务府在奏报这些事务的最后,格外提到将以上各项事务在道光七年七八两个月内完成,以便为九月安葬孝穆皇后棺椁服务。道光帝在接到奏折的当日,即批复同意。

陵寝各项官职事务的顺利通过,意味着只要陵寝竣工,那么就是万事俱备就差墓主人了。在等待中,道光七年(1827)九月,宝华峪陵寝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入住的女主人——道光帝的第一位原配皇后孝穆皇后。

四、女人的新“住宅”

道光七年(1827)九月二十二日,从王佐村园寝迁来的孝穆皇后梓宫,在道光帝的护送下,奉移到宝华峪陵寝,并葬入地宫,因此成为宝华峪陵寝的第一位主人。

尽管宝华峪陵寝是为道光帝建造的万年吉地,但由于入住宝华峪陵寝的第一个主人是道光帝的原配皇后孝穆皇后,因此,按照惯例,宝华峪陵寝被临时命名为孝穆皇后陵寝。

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銮仪卫使布彦达赉之女。是经嘉庆帝指婚的道光帝原配女人,可惜的是,虽然婚后很是恩爱,但婚后的10余年中却没有生下一儿一女。嘉庆十三年(1808)正月二十一日,钮祜禄氏因病去世。按当时国家的规定,未分府的皇子福晋薨逝,要按照和硕亲王的福晋的丧事办理,金棺座罩等项均用红色,无仪仗。而这次钮祜禄氏薨逝。嘉庆帝特降旨加恩,金棺座罩俱用金黄色,其仪仗照亲王福晋例赏用,其旗色用镶白,并令将这道谕旨载入《大清会典》,作为日后子孙遵照的法则。嘉庆帝还令人在北京西南的王佐村为其营建规制相当于亲王级别的园寝。

王佐村的福晋园寝从嘉庆十五年(1810)春兴工,历时近2年,到嘉庆十六年(1811)底全工告竣。

整座园寝建有地券一座、享堂5间、花门一座、大门3间、茶饭房6间、碑亭一座、一孔石券桥一座、两边泊岸4道、坐落房10间、大门1间、净房2间、看守房22间、门楼十座等,实际销算工料银20万6744两3钱4厘。

嘉庆帝为什么给予这位儿媳妇如此优厚的待遇呢?

原来,早在嘉庆四年(1799)四月初十日,嘉庆帝就已经将绵宁秘定为皇太子,钮祜禄氏就是未来的皇后,因此,她的丧礼及园寝规制自然要予以优厚对待。当时,钮祜禄氏的金棺停放在静安庄殡宫。

嘉庆十六年(1811)十一月十四日,金棺奉移到刚建成的王佐村园寝。第二天辰时,神牌刻字填青,神牌上镌刻“二阿哥福晋神位”。十一月十七日,葬入王佐村园寝。

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因道光帝在天理教教民攻打紫禁城事件中表现出色,立有战功,被封为智亲王,这样钮祜禄氏也就成了智亲王福晋。嘉庆十九年(1814)五月二十一日,在王佐村园寝举行典礼,追封钮祜禄氏为智亲王福晋,神牌上改刻为“智亲王福晋神位”。嘉庆帝崩后,绵宁继位为道光帝。

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十二日,道光帝谕内阁:“朕元妃钮祜禄氏应追封为皇后。所有应行典礼,该衙门察例具奏。”十月初二日,大臣们拟定了“孝静、孝和、孝德、孝穆”四个谥号,供皇上选用。道光帝选用了“孝穆”。

道光元年(1821)六月十二日,在王佐村园寝举行册谥礼。命郑亲王乌尔恭阿为正使,顺承郡王伦柱为副使,恭赍册宝,册谥钮祜禄氏为孝穆皇后,其神牌第二次改制为“孝穆皇后神位”。即将原来的神牌作废不用,重新按照皇后神牌的标准制作新的神牌。

神牌,也称神主,即民间所常说的亡者的牌位。全为木质,髹金漆,由底座、牌身两部分组成。底座略呈方墩儿形,无纹饰,长14厘米,宽10厘米,高11.5厘米,牌身为长条状,圆首,前、后两面略显外凸,长11.5厘米,厚2.5厘米,高41.5厘米。神牌看面墨书满、汉文两种字体,左满右汉,满、汉对译,满文两行,汉文一行,共三行。汉字为楷书,内容系主人的庙号、谥号全称(皇后无庙号,只是谥号),后缀“神位”二字。

在祭祀中,为什么出现使用神牌呢?

原来,古人认为,人死灵魂不灭。为了达到使灵魂有所依附,于是,人们在灵柩下葬的同时特意制作出立有写死者名字的牌位,以此使灵魂寄托,并加以怀念。

神牌为什么要用木质的呢?

这主要为了考虑风水中阴阳五行学说因素,与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很大关系的。中国的地理位置方向被认为处于世界的东方,而东方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属木,因为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对应起来,组成“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从上面可以看出,东方属木,孝穆皇后神牌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蔬菜、庄稼等。

由于神牌是作为被神化了的死者的代表,因此,其制作过程是非常严格庄重的,其制作过程是一个丝毫不能被亵渎的有尊严有地位的神圣工作。清制:坛庙、陵寝的神牌用栗木制做。制作神牌,包括神牌下面的海窝(托座)和香龛、神牌柜(椟)。制作一个完整的神牌大致分四道程序:制作、漆饰、书写、扫青。制作之前,先由礼、工二部向皇帝奏请此事,钦准后,行文有关部院衙门以及陵寝承办事务衙门,提前做各种准备,配合行动。在一般情况下,帝后的神牌都在陵寝的东配殿内制作。工部提前将神牌的规格、尺寸等经礼部转送内阁,由内阁典籍厅负责缮写满、汉文字式样。然后,工部派有关司员工匠到陵寝东配殿遵照钦天监择定的吉期准时兴工,由陵寝大臣在旁敬谨监视。帝后的神牌做成后进行漆饰。别看神牌不大,但要漆饰15道,而且每一道工序都有不同的称呼。

第一道生漆钻,第二道灰漆,第三道满绢,第四道押绢灰,第五道满绢,第六道押绢灰,第七道满绢,第八道押绢灰,第九道中灰,第十道细灰,第十一道浆灰,第十二道糙灰,第十三道垫光漆,第十四道金漆,第十五道满泥金。一切做好漆饰完毕后,将神牌暂时供奉在陵寝的东配殿,遣官昼夜看守。下一步就是书写和扫青。届时,礼部、工部堂官各一员带领书写满字内阁中书一员、书汉字翰林官一员前往书写、扫青。同时奏派大学士一员身穿朝服诣神牌前上香,行三跪九叩头礼。书写、扫青毕,大学士再一次到神牌前行三跪九叩头礼,退。陵寝大臣到神牌前行一跪三叩头礼后,将神牌放回原处,复行礼,退出。陵寝官员每日焚香点灯守视。至此神牌基本制作完毕。

虽然神牌制作完毕并投入使用,但是,由于死者死后身份地位的变化,原先的神牌就已经不再适用,人们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大多数情况,是通过对已有的神牌做一些工艺上的改变,从而适应死者身份的变化。于是,就出现了尽管孝穆皇后已经死了13年,但是,由于她死后的身份地位发生了两次变化,因此,她的神牌就出现了少有的既有改写还有改制的两次经历。

由于东陵的宝华峪陵寝已经建成,于是就开始筹备孝穆皇后的棺椁迁葬等各项事宜。道光七年(1827)五月初十日寅时,王佐村园寝破土,开始刨挖地宫隧道,到第二天午后就开通了。负责孝穆皇后迁葬事务的理藩院尚书英和、神牌椟户部尚书禧恩、工部右侍郎阿尔邦阿进入地宫内看视,地宫内石墙上没有水迹,棺木虽然已使用20年了,但仍很坚固,可以继续使用。人们可将金井内的玉扳指取出,放到匣内存放,然后带往宝华峪,安葬时继续使用。

五月十五日,孝穆皇后梓宫从地宫里面移出,辰时,停放在园寝前殿内。因为钮祜禄氏死在皇子福晋位上,所以此时的棺木仍为皇子福晋规格,颜色为金黄色,而此时钮祜禄氏的死后身份已是皇后了,为了死者的安宁,虽然棺木不便更换,但颜色则是必须要改变的,因此将其金黄色改漆为浑金色,并漆饰了47次。

虽然清皇室在丧葬仪式中,接受了汉族的棺椁使用方式,但由于其还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因此,他们的棺椁外形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汉族人的棺材都是鼓帮、鼓盖,前档也是鼓的。后堵虽然是平的,但向前倾斜。而清朝皇家的棺椁与汉族的大不一样。清皇家棺椁分里外两层,里面的那层称为内棺,外面的那层称之外椁。内棺形状大致与民间百姓所用的板柜相仿,近似一个长方体。内棺的顶部四边都向内收缩,每边形成一个斜坡。其实斜坡部分就是棺盖。棺盖以下的棺体四面都是垂直的。凡楞角拐弯处都是抹角,不出棱边。但内棺并不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它前宽后窄,前高后低。内棺的口沿每侧与棺盖用二个紫檀木的木榫相连。这就是说棺盖与棺体共用4个木榫相连接。从体量来说,皇帝、皇后的内棺大于妃嫔的内棺。外椁的形制与内棺迥异。外椁也是前高后低,前宽后窄。两侧帮的下部是垂直的,上部收缩,形成八字形斜坡。前挡和后堵都是垂直的,周圈出边棱。椁的顶部超出椁体,并向前伸出一个形似亚葫芦状的木板,因此,称这种棺椁为葫芦棺或葫芦材。据说,这个葫芦状的木板,最初是用来悬挂猎物以祭先人的。

皇家的等级差别,在棺椁制度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首先,在名称上就有很大区别,皇帝和皇后的棺椁称“梓宫”。皇贵妃、皇太子、贵妃、妃、嫔及亲王、郡王等的棺椁称“金棺”。贵人、常在、答应的棺椁称“彩棺”。

皇帝、皇后的棺椁为什么称“梓宫”呢?据说,中国古代皇帝、皇后棺椁的木料,选用的是用一种叫梓木的木料制作的,而皇帝、皇后居住之所又被称为宫,所以他们死后所用的棺椁就被称为“梓宫”。将帝、后的棺椁称梓宫,在我国西汉时期的文献上就已经有了记载。《汉书·霍光传》说:“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十五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皆如乘舆制度。”“服虔曰:‘颜师古注:’棺也。以梓木为之,亲身之棺也。为天子制,故亦称梓宫。”

其次,在所用的木料上也有体现,清朝的皇帝、皇后、皇贵妃、皇太子的棺椁用楠木,贵妃以下及皇子棺椁皆用杉木。另外,在棺椁表面上的油漆次数更加明显。皇帝、皇后的棺椁漆饰49次漆。皇贵妃、皇太子棺椁漆饰35次,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皇子和皇子福晋的棺椁,则是漆饰15次。但也有例外,那就是道光帝的孝穆皇后的棺椁只是被漆饰了47次。孝穆皇后的47次漆的名目是:灰漆十八层、高丽夏布十八层、细漆灰五层、银硃漆一层、光漆四层、扫金纸笼罩漆一层。漆饰15次的名目依次是:钻生漆、粗灰、细灰、披麻、压麻灰、披麻、压麻灰、披麻、压麻灰、水磨钻生、粗灰、细灰、垫光油、漳丹油、朱油。皇家棺椁的漆饰,无论是帝后的,还是妃嫔的,都是在遗体殓入棺内后进行。漆饰的是外椁而不是内棺。漆饰的时间要由钦天监选择吉日,经皇帝批准。所选的时间要温度适宜,有利工作。如果赶上天气严寒则要停工,等天气适宜时再开工。漆饰工作由皇帝指派大臣负责,由工部官员带领工匠具体操作。这几十次漆饰不是一气呵成,而是分步进行。每两次之间要留通风放气的时间,促使其干燥,以保证质量。

九月十三日,卯时,孝穆皇后梓宫从王佐村园寝奉移遵化东陵。闰五月初十日,道光帝的皇长女端悯固伦公主棺椁也从王佐村地宫中移出,随同孝穆皇后梓宫一同奉移东陵,准备葬入东陵东侧的许家峪公主园寝。暂安在静安庄殡宫的平贵人、二公主、皇二子的彩棺也于九月十三日奉移东陵,要分葬妃园寝和许家峪公主园寝。由于是五具棺椁同时奉移,加上送葬的大臣官员、仪仗队、兵丁、执事员役,多达近万人,浩浩荡荡,这在清代历史上,还是不多见的。

九月十七日,孝穆皇后的神牌从王佐村奉移东陵。

九月十九日,孝穆皇后梓宫到达东陵,梓宫暂安在宝华峪陵寝大殿。宝华峪陵寝大殿的陈设,早在道光五年就已开始筹备,陵寝建成后即行摆设,以便日后迎接皇后棺椁的到来。

孝穆皇后入葬地宫当天的前三天,东陵守护大臣遣官分别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奉先殿、各陵、后土之神、昌瑞山神。九月二十一日凌晨,行毕迁奠礼,寅时,奉移孝穆皇后梓宫于方城前芦殿内。

九月十八日,道光帝从京师出发,二十一日到达东陵。谒毕诸陵后,到宝华峪孝穆皇后梓宫前奠酒,并阅视刚刚竣工的宝华峪陵寝和妃园寝。看到刚刚竣工的宝华峪陵寝,不仅符合自己节俭的要求,还异常坚固宏整,道光帝非常满意,于是对承修大臣及众监督、监修大加赏赉:免故庄亲王绵课应缴前借俸银四万两;致仕大学士戴均元著赏加太子太师衔,其子员外郎戴诗亨以郎中用。赏还热河都统英和一品顶带及花翎。赏工部尚书穆彰阿缎匹,赏工部右侍郎阿尔邦、户部左侍郎敬征、马兰镇总兵官宝兴花翎。赏内阁侍读学士牛坤三品卿衔。并予前兼管万年吉地工程的江西布政使继昌等议叙有差。

九月二十二日,丑时,孝穆皇后梓宫正式葬入了宝华峪陵寝地宫,同时,孝穆皇后的神牌被供奉到陵寝大殿。道光帝亲自进入地宫,与自己的结发之妻作最后的诀别。当日,孝穆皇后奉安礼成,遣官告祭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裕陵、后土之神、昌瑞山神。

对于这一庄严隆重的礼仪过程,历史上记载有两份人名单,是这一历史过程的见证人。

一份是为孝穆皇后梓宫奉安事宜效过力的大臣名单:

英和、汪廷珍、禧恩、穆彰阿、阿尔邦阿、松筠。

一份是进入宝华峪地宫的大臣、官员等人名单:

散秩大臣、贝子:绵偲

散秩大臣、公:智林

吏部尚书:文孚户部尚书:禧恩

礼部尚书:松筠工部尚书:穆彰阿

工部侍郎:阿尔邦阿

工部郎中:存兴、奇成额、朱壬林

员外郎:图明额、兆那苏图

主事:张玉册、何汝霖

工程处郎中:庆玉

员外郎:延凤苑副:定善笔帖式:魁联

外匠头3名、夫役45名

至此,孝穆皇后开始了在宝华峪陵寝的新生活。之后不久,道光帝的平贵人也葬入了宝华峪妃园寝。道光帝的三个幼小的子女则葬入了宝华峪陵寝东侧的公主园寝。

为了进一步加强孝穆皇后陵寝安全的保护,道光七年(1827)九月二十七日,道光帝再次增加了额外外委1名、马兵6名、兵14名的军力部署。

同类推荐
  • 乌衣同袍

    乌衣同袍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也不过是过命的交情罢了
  • 三国处处开外挂

    三国处处开外挂

    貂蝉主动求收留,蔡琰说非我不嫁,烦!许褚是我弟弟,典韦拜我为主,赵云说要跟着我一骑闯天崖!吕布后悔碰到我,刘备见到我就跑,曹操总是嚷嚷着大佬!大佬!带带我!许定摸摸下吧:“外挂太多了也是一种烦恼呀,你们闹哪样,能让我正经的打回江山吗!”
  • 历史非史

    历史非史

    本书收录了多篇评论历史的文章,内容包括:《述而不作的大学问家》、《子称先生》、《辽朝的体制》等。
  • 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

    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

    本书围绕太平天国的重大事件、政治社会制度、政治观念展开研究;善于从历史的细微处进行深入探讨,对太平天国史上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并就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思路进行探索,开拓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领域;新收几篇文章是作者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本书内容充实,文字精当,考证细密,是太平天国史研究中的经典性著作。
  • 金烽

    金烽

    蒙元南下,中原无力抵挡。自此山河破碎,百姓生灵涂炭,饿殍遍野,一步一步的伏倒在地上。神州大地第一次被打断了脊梁,跪了八百年!但是现在这些都还没有发生,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灵魂穿越了过来............“野蛮战胜了文明吗?”村口的李全摇了摇头,向远方望去。雨后初晴,大地一片泥泞,但他的内心却如天空般明净。
热门推荐
  • 抱上大腿后我作天作地

    抱上大腿后我作天作地

    重生前,她是身患残疾的瘸腿小妹,却被帅气多金的他爱的偏执,爱的痴狂。可是她听信妹妹的话,怕他、躲他、不信他。到头来,却被家人出卖,更是挖心惨死。重生后,她智商在线,只想稳稳的抱上大腿绝不放手。“老公,他们说我们非法同居。”“谁说的?我们是持证上岗。”说完,她被拖去民政局领了个红本本!“老公,他们说我抱大腿!”“谁说的,明明是我靠你吃饭。”说完,各大头条播报,国民男神付辰一将财产全部转移到了妻子名下。并且发布申明:“我付辰一,是白小七的私有财产!”
  • 封神双龙传(6)

    封神双龙传(6)

    商纣无道,群魔乱政,两名身份卑贱的少年奴隶,被偶然卷进神魔争霸的洪流之中。他们一个性格沉稳、温文尔雅,有着超凡的感悟力;另一个古灵精怪、活泼机智,满身的市井顽童气息,却聪明绝顶。二人由魔入道,亦正亦邪,却又非正非邪,不断完善自身的绝伦武艺与玄奇法术,并得到了上古神器龙刃诛神与轩辕圣剑,终成一代伟业,被三界众生奉为人皇、天帝,傲然封神。
  • 生活新探

    生活新探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 浮生若梦:弹指清欢

    浮生若梦:弹指清欢

    浮生不过一记梦,爱恋只是弹指间,怎料你我共沉沦,清欢不散,心动不止……
  • 紫月啸天

    紫月啸天

    同是穿越,为什么别人的是人,叶天却是兽?同是修真,为什么别人花一年,叶天却是要花十年?同是渡劫,为什么别人的是千里,叶天却是万里?默望苍穹,叶天没有抱怨,只因为,生存,本就无道理!
  • 灵狼·裂魂

    灵狼·裂魂

    这里有冬过先生和狼,这里更有卖火柴的小红帽莎莎,这里有七宗罪的寻觅之旅,这里有……不管是元神被劈成两半,还是这两半元神分居两地,自己就应该跟自己在一起!前路坎坷,且看奇乐儿的两半,苦涩且甜蜜的艰辛爱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穿越之医妃倾城

    穿越之医妃倾城

    一时穿越,搅入混乱局面。步步为营,只为谋得生路。原以为遇见他是这不幸中的万幸,可幡然醒悟,历史车轮滚滚,天命难违,一不小心,便是万劫不复。至此一生,曾是万里长风,可终究抵不过,一句天命难违,历史难逆。你可以掌握天下人,却独独掌握不了你我之命。我可以医万病,却独独治不好自己的相思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佛说阿阇世王经

    佛说阿阇世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把沉睡的时光摇醒

    把沉睡的时光摇醒

    《把沉睡的时光摇醒》精选了梭罗、海明威、罗斯金、莫里斯、里尔克、笛福、兰姆、马克·吐温、托尔斯泰、毛姆、戴克、怀特、艾默生等50多位全球公认的文学巨匠,近百篇最美的散文,100多幅精美插画。全书精致雅美,传承名家之灵气,有如万般激流在心中翻涌,又似气吞山河的力量,抑或万物如谜般沉默静美,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心灵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