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9400000026

第26章 开江文史札记(之二)(2)

当然,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足为惧。因为一旦走出去“掏尖”,见识会很快得以弥补、增长。再说,小地方自有小地方的本土特色,小地方人性淳朴,更重感情,厚道、义气,有一种文化意义特别显明的质朴醇厚的乡村风俗,也即费孝通先生所概括的“礼俗社会”的人文特征。人们耳濡目染,久之,精神文化也就有了根基,有了根基,何愁长不大呢?害怕的恰是没有根基,缺少根基。因为这个根基对学会做人十分重要。数十年来,富于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环境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破坏,加之社会也没有本土的传统的文化教育意识和措施,传统文化生长基因濒临毁灭地步,有如空气一般的传统文化氛围也就变得稀薄了、消失了。这样一来,还谈什么强大的绿肺呼吸、文化人格生长呢?一位挪威博物馆专家慨叹,一个古老的民族,如果没有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当我们与现代文明接触时,往往就会失去其文化根基,造成文化消失。

把贾载明的研究放到这样的背景下来看,就凸显出它的弥足珍贵。像贾载明这样研究开江地方历史文化,意义不可谓不大。第一,人一生需要不断的精神培育和心灵滋润。其生长基因从何而来?其源泉从何而来?——乡土历史文化是重要的基因库,是基本的源泉。第二,人在儿时需要获得一种包括乡土历史文化在内的“童子功”培育,须知“先入为主,终身不移”,即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人对于人生、社会的第一印象、第一记忆,是从家乡的土地上最先得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贾载明的研究为开江世世代代后人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乡土历史文化蓝本之一。那可是功德无量哦。

再说,对于一方水土,那里的文化创造和积淀所达到的高度,包括不断做出的研究和总结等的理论创新高度,决定着它的历史高度和文化品位的高度。这倒让我想起了贾载明的故乡云阳县来。历史上有川东俗语云:“开县举子云阳盐,梁山坝子新宁田,万县烘笼双沿沿(方言,音xián)”。俗语中所谓“云阳盐”,那可是古代近代川东的大宗商品啰。云阳盐被挑二哥大挑二挑挑到开江来,被盐驮子大担二担运到开江来,调节改善丰富了我们的市场供应,使我们世世代代人的饮食结构和食品结构都得到完善,生活得到美化,变得“有盐有味”哟!贾载明的文化研究岂不就是一把盐,正在给我们的生活添加一道盐味!

贾载明对于文学、文化数十年的忠诚和素养,犹如雨露之于大地,春风之于绿草,就这么净化着他的心灵,提升着他的境界,使他虽为官而甘于清廉,虽为文而不事矫情。他把对于第二故乡的“那山、那水”(借用贾载明所著《那山、那水、那开江》)的诗意情愫、文化感知和研究性认识,倾注于文字,洋洋洒洒。所有他的这些文字,不乏识见,颇具心得,是当今开江籍文化人并非都能超越的。

故乡,是做人不可缺少的一块精神园地。我热爱着故乡,关注着故乡,我结识了贾载明,阅读了贾载明,我的故乡之情就更多注入了一些特色性内涵,显得更加充实而活络。我的故乡还很穷困,还很落后,故乡还需要更多更多的绿肺呼吸,生成灵与肉的强大体魄。

现在,我在回忆中看他,让我联想起观赏重庆山城夜景的“一棵树”观景台。我能不说他是一棵树吗?

我年轻时候写过一篇叫《荒原上的树》的小诗,正好可拿来制作个小贴士,放到故乡的网站上,以表示对贾兄新著出版的良好祝贺吧——

荒原上,孤独地立着一棵树。

我能给她以抚慰吗?

秋风紧了。那棵树正把身腰弯下去,弯下去……

呵,她不就是荒原上躬耕者的形象吗?

是的!是的!她正在把她亲手培育的种子,一粒一粒撒播在这片土地上。

我深自愧悔了,为什么要用怜悯的心看待她呢?

我也要做一棵树,扎根荒原。

六、《絮语春痕》的絮语

近日,一位家乡后进的新旧诗歌创作,洋洋洒洒编成一本。浏览一过,颇为感奋。我开江家乡,还有这般诗歌青年,作品数量不少,也见出不低的水准,还初露高格的气度,透出传统诗词文化所特具的优雅韵致,温柔敦厚。

数十年出门在外,常有思乡之念。如果是读到家乡的有关文字,哪怕是只言片语,也会欣然会意,获得一种精神的快慰和满足。然而,家乡的文献记录向来不多,经历了“文革”劫难中的查抄焚毁,更是凤毛麟角,稀少可贵。如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家乡的文化资源、文化特色优势将会得到开发利用,而文化创造也会极大掀起一波浪潮。李伟的诗歌创作活动,就是来自家乡文化创造的浪花一簇,可圈可点。就在阅读期中,央视3台播利川农民歌手陈立高唱山歌,很绝,其中一首五句子山歌:

太阳大哒晒坏人,惟愿天上起乌云。

天上乌云起一朵,上遮日头下遮阴,

惟愿遮到我二人。

听了过后,脑子里便总是有个影子,叠映在李伟的诗页上。利川跟开江同一个地域,同一种自然人文特色,听歌、读诗,有特别的亲切感。我于是老想着文化的生长和文化生长的地域性空间环境和心灵土壤。一个人的成长之根不可能脱离这种土壤。李伟的诗,根子就在开江。这是一种神会,非同乡人无以理解察觉。因此,当人们产生心灵归宿的文化诉求之时,像李伟这一些诗歌吟咏,就成了支撑,成了慰藉,成了鼓励。尤其是当今社会人流熙熙攘攘,红尘滚滚滔滔,读诗,实在是一种超凡绝俗的潇洒,变成了一种奢侈。

作为开江人,李伟的诗歌创作道路已走过10年,其创作实践,为丰富和拓展“开江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颇具价值的研究个案和前景,而以他本人作为人文学科毕业的大学生的学养和10年社会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很有可能成为一批“顶杆杆”的角色。对此,我个人怀着期待。

(本文系《絮语春痕·跋》的部分文字,2011年12月30日于成都锦里居)

七、民间信仰与宗教

笔者根据田野调查所得材料来看,开江一度产生灵桐崇拜信仰和鸭脚大神崇拜信仰。这是开江本土性的原创民间信仰,值得学术文化界加以关注。

桐子树,是开江灵桐崇拜信仰的最直接对象物。将其灵物化,加以顶礼膜拜,用意在表达崇敬,寄托希望,祈愿风调雨顺,桐子树生长健壮,多结桐子。清代咸丰以降,新兴桐油业引领开江农耕经济空前繁盛起来,种植经济作物桐子,成为千家万户的重要产业。加工桐子榨油的手工业作坊,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桐子种植业构成开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有千株桐,一生不受穷”成为广大农民的全新理念,广泛传播,世代传承。

鸭脚大神崇拜,应是导源于开江一地历代挑二哥人力运输的庞大劳动群体。据粗略统计,开江的挑二哥就业人数,常年保持在3万人左右。他们跋山涉水,那一双双鸭掌似的大脚,承受了多少苦难深重?忍受了多少病痛煎熬,经历了多少血雨腥风!这一切人间不幸,最终在无望无言无泪的哭叫声中升华,升华为灵魂的自我抚慰、自我嘲弄,以及自我寄托——那就是鸭脚大神崇拜。唯有鸭脚大神,才能抚平人们的心灵创伤,像药汤似的,疗治人们的痛苦呻吟。

任市镇上有近代修建的所谓佛教庙宇“江西寺”,可能是县境内唯一保存完好的移民会馆建筑。一座本为江西填川移民族群集资建造的公共文化建筑,历经战乱和动荡,居然存活下来,实在是地方文化遗产不幸之中的万幸。作为移民族群的公共文化建筑,由于移民社会最终的文化融合,早在民国之初就已开始丧失其群体组织的社会功能,以至于川内各地的诸多会馆建筑或收归国有和集体所有,或毁败,或拆除,或出卖,或挪作他用,如今残存不多。我等游江西寺的最大兴趣在于它的个案意义。看寺名,显然是佛教所不曾有过的,也找不到教门渊源和根据,不伦不类。但恰恰是它的不伦不类,使会馆在最后的年月里免遭厄运,被有心人以佛教主体及寺庙形式取代其社会主体及道教内涵而保存下来,堪称特殊,值得探究。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硬被作为一个什么单位、企业的所谓“国有资产”或“集体所有”的资产,那么,这份资产早都灰飞烟灭了,何谈什么江西寺江东寺,何谈什么物质文化遗产!

一个叫“观音寺”的庙子,被推荐给我们一游。近,在任市镇郊不过数里之遥的高桥坝村。江西寺在“街上”,进出人多而且方便,香火就旺盛得多。观音寺僻处一隅,要得香火旺盛,谈何容易?女住持年事已高,快满70岁。而观音寺的历史渊源就深远多了。任市镇文化干事老李特地攀上数丈高的绝壁,就着摩崖石佛造像的石刻文字,依稀见到“光绪二十四年”的字样。这不能说就是建庙年代,或许是一次庙会盛况的时间记载,当然也说不定是竣工典礼的记录。

天下名山僧占多。一见观音寺,就有山川灵异之感。虽然寺庙建筑多系新建,简单粗糙,文化水准不高,更说不上金碧辉煌,但香火也还旺盛。说明平民百姓对宗教信仰的灵魂生活需求是不可忽略的,更是不可抹杀的。宗教关于生命、生死等的终极求解,不可能仅限于科学,科学求真,宗教求善,必须也只能求助于哲学和宗教的智慧。因此,对民众的宗教信仰,唯有尊重、顺应、重视和引导,才是当今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的内容;唯有尊重、顺应、重视和引导,才是以人为本。

女住持俗姓杨,四川达县人。近20年前,她身患怪病,全身冰凉,大小医院无不拒绝收治。无奈,她了断红尘,出家到达县真佛山。5年中,她不沾饭食,几乎靠水和真佛山的柏树籽粒充饥,同时也就是坚持了长期治疗。同行的贾载明问住持:你吃的柏树籽,是果子干了、黄了、裂开了口子那种吗?她回答:“不是,是没有成熟的青籽籽。”又问:冬天好像没有青果子呀?她说:“不啊,冬天也有。”贾说:那东西很苦涩,太难吃了。她笑着说:“不,吃着很香。”怪病最终被奇迹般治愈,她活过来了。于是,她被派到观音寺主持佛事。其丈夫为支持她而以自愿者身份来寺,无偿劳动,精心雕琢碑刻文字图案。柏树籽能充饥活命,能治病,比“独参汤”还厉害,岂不神奇!贾载明在他的文字中是这样记叙的:这个女住持,瘦小体弱,没有香客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但她却毅力非凡,创造了一番事业。是什么给了她力量?是漫长日子里与无因无名之疾病搏斗一点一点凝聚的精神,还是来源于对佛家的虔诚信仰而获得动能?我看是兼而有之吧。问她的丈夫再娶女人没有,她说:“没有,我们两个人双修,都断绝尘缘。”

呜呼!对女住持的神秘身世,我等大加感慨,且看到了自然所赋予的另一个神秘:庙堂之上的高巍崖壁,一巨石酷似莲瓶,高挂其上,可谓天造地设,美其名曰“净水瓶”。瓶之一侧,一泓清泉从小洞中细流而出,汩汩不断。品尝一过,甘洌醇爽,犹天赐之神水也。

一晃,近20年光阴逝去。这位民间女奇人以其“住持”身份,默默积聚信众的一点一滴施舍,构建了一座寺庙园林建筑,默默积聚自己的一点一滴努力,造化了一块人间净土,一块绿色的灵魂家园。

八、夔门与巫山十二峰

三峡,有险要神奇的山水,故谓“三峡天下险”。

夔门,是三峡的一道雄奇风景,是川东人也是所有四川人心目中的巴蜀古国东大门。在山中困久了,瞩望夔门,渴望来一个华丽转身,走出巴山,走向外面的世界。故杜甫有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好一个“赴”字,尽写瞩望、追求之情。四川地处边远,四川人自古以来常感盆地封闭,意识落后,对人才成长不利,故而说川人出川是条龙,不出川则可能是一条虫。从长江三峡走出夔门,走向世界,去见大世面,去“淘尖”长见识,怀着好奇的求知欲热望,实实在在地阅读人生,经历人生,从来都是四川青年的追求和渴盼,并被认为是人生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风光无限,故而隆隆重重地美其名曰“出夔门”。诗云:

十二峰青云霭中,巫山神女笑春风。

巴人豪兴长相望,一出夔门天下雄。

夔门,可谓四川天府之国的正大门(龙门、朝门)。夔与龙,都是中国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图腾信仰,“出夔门”可能与“龙门”有某种语源的联系。我们从现代意义上来看夔门的时候,无不感到它所烘托的巴山蜀水的万千气象,古远深厚的历史积淀。上帝赋予了它极其宏大的气象、极其雄伟的气势、极其庄严的气度、极其幽邃的气韵。

夔门所在地,名曰“巫山”。巫山,早在上古时期,巫术已认识到该地区在四川、在川江出口处所具有的神秘和奇峻。巫者,巫术之渊薮也。巫,分化出后来的风水堪舆理念和术数。风水理论应是从巫术演化而来。最早带了巫术特征的若干概念如表示方位的东西南北中,如坐北朝南、天圆地方等。

巫山夔门外,有十二神女峰的传说故事,可谓中华文化中最高品位的神话故事之一,优美、幽秘,神奇动人。风水理论提出了一个关于门庭朝山的最高理想境界,叫作“二十四象口”。正是从风水意义来看,处于巴蜀古国夔门前方远处的巫山神女峰,是极好的朝山,十二青峰层层叠叠,成为罕见的“二十四向口”,拥有最高最理想的堪舆境界。它昭示了位于巴蜀古国大门前最美的一道自然景观,最好的一个人文环境。无怪刘禹锡吟叹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试问,在四川,在中国,哪里还有像十二神女峰这样有着二十四象口的神奇风景?

同类推荐
  • 贤者之国

    贤者之国

    一段架空的历史,一次不一样的工业进程。这里有义士的慷慨悲歌,有谋士的纵横捭阖,有战略家的步步为营。大时代背景下,工业革命的洪流滚滚流过。只剩下枭雄最后的绝唱,明君无奈的哀叹,英雄激扬的战旗,义士死不旋踵的信仰。时代让康熙高唱起满汉一家亲,让雍正发出保卫名教的呐喊,让拿破仑无奈地选择了站队……数不尽的风流人物,道不尽的兴衰春秋。一切尽在《贤者之国》
  • 太平天国十四年

    太平天国十四年

    《晚清微历史系列:太平天国十四年》主要内容包括:三个不第的年轻人、上帝和他在“小天堂”的儿女们、金田树大旗,塑造一座太平理想国的浮雕、永安城中不安宁、江南江北几战场、挂着十字架跳舞的天王和诸弟们、天京周边,剑拔弩张、太平天国不太平,天京城里杀杀杀、天国没有刹车,仍在奋斗、走向黄昏夕照的半壁天国、辉煌“小天堂”的幻灭、强弩之末,天京失陷后的继续等。
  • 带着系统回北宋

    带着系统回北宋

    重生回到大宋后家徒四壁,还像个败家子一样把祖宅抵押了。后意外捡到个系统,原以为可以就此悠闲种田刷钱做神豪,但随着系统属性进化,后遗症也逐步显现。又时值内忧外患,金人南下越来越近…… 新书「我真的是宰相儿子」已发,请老大们移步收藏一下,投点票票。
  • 重卒

    重卒

    三十岁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读书人不知何故到了古代成了一名辅兵,还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宋朝。这还不算,竟然还要面对最最凶猛,残酷的战争,如何在璀璨文化和凶猛战争中活下去,成了他的第一个问题。
  • 大明亡国史:崇祯皇帝传

    大明亡国史:崇祯皇帝传

    在明朝的历代皇帝中,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的个人素质并不算太差,他好学勤政、严于律己,也非常能干。但他生不逢时,正好赶在一个不利于实施统治的时代,登上了君临天下的宝座。作为一个统治者,他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固执多颖又刻毒残酷,性格上的这些缺陷被至高无上的皇权无限放大,反过来又导致大明王朝更迅速地走向灭亡。最终,回天乏术的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吊死煤山,延续二百多年的明皇朝也就此灭亡。
热门推荐
  • 重生彪悍小萌妻

    重生彪悍小萌妻

    重生回到八零末,莫依依表示这一次谁都别想再欺负她。渣爹维护外人家暴母亲?行,她就带着母亲远离极品一家。渣男贱女依然上蹿下跳?行,那就再让他们死一死。至于……那个曾经被她误会的他,这一次她会努力弥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于阗王国传奇

    于阗王国传奇

    中亚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沙漠和草原,居民只能散居在小片绿洲上生存。这里也是世界的脊梁,从东、西方杀来的各路英豪无一不想体验站在世界屋顶俯视万邦的快感,于是,这片看似不适合生存的地方反而成了群雄逐鹿的舞台,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粟特人、大月氏人、匈奴人……各路英豪都曾在这里粉墨登场,大显身手。
  • 病娇弟弟好萌哦

    病娇弟弟好萌哦

    〔1v1双洁,甜宠无虐〕他们是青梅竹马,在她八岁时,他出现在她的世界里,从他第一眼见到她开始他就认定了她.....“姐姐~( ̄▽ ̄~)~,他欺负我。”某个男主撒娇到“乖,姐姐给你报仇哈!”沫沫摸了摸某男的头读者群:1001527490
  • 怪物之书

    怪物之书

    昆仑山脉的雪山深处,有一群与世隔绝的人类,龙族,其中有一个名叫飞龙的龙族少年,他从小被人叫怪物,然而,随着少年成长到十七岁,族规森严的龙族,即将迎来千年巨变……
  • 上最好的大学:我从清华到普林斯顿

    上最好的大学:我从清华到普林斯顿

    林常乐从准备留学考试,参加培训班到自学,最后成功拿到全美排名第一大学的offer学习运筹学与金融工程。他认为“学习是件很简单的事情”,本书就是他亲笔写就的学习心得。在书中,他与读者分享了他对待学习的心路历程和学习态度,并介绍了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学习方法,从科学角度来说,它们具有一定的道理,并且在作者自己身上发挥了良好、甚至神奇的作用。选择是否使用这些方法本身,也是一种极其有益的学习过程。边看书、边思考、边衡量、边抉择的读书过程,便是与作者分享这些经验和经历的收获过程。
  • 进攻的地球

    进攻的地球

    兽潮、地震、飓风、暴雨、干旱、陨石……沉睡的地球意识再次觉醒,化身八大主宰,驾驭着天灾,向人类发起了进攻!失去电力的末世下,灵能复苏。一块古玉,让一个职场小职员突破了人类的进化限制,也打开了人类对抗暴怒的地球意识,拯救自身的希望。--------------------------------------------------没啥读者,收藏寥寥。推荐已断,扑街已定。靠爱完本,佛系更新。百万成神,指日可待。
  • 漫画脑

    漫画脑

    本书是“悦读日本”书系之一,是一部日本漫画小史。为什么说日本人有一个漫画脑?“漫画”一词是怎么来的?常磐庄如何成了漫画圣地,那里又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吉卜力的成功背后又有什么样的秘诀?书中从早期葛饰北斋的《北斋漫画》,讲到大正的漫画刊物,再到昭和时代与战争相关的漫画,而后是战后百花齐放的漫画黄金期,在这个阶段,诞生了铁臂阿童木、哆啦A梦这些为人们熟知的经典形象,而蓬勃发展的青年漫画和少女漫画则让漫画成为一种多元而又纷呈的、连通想象与现实的媒介,后有吉卜力工作室创作出大量以原画为基础的巨制动漫电影,漫画由此升级为全民式的文化现象,并衍生出了漫画咖啡、cosplay、轻小说等业态。漫画即日本,本书所呈现的既是一部漫画史,也是日本历史发展的动线,是日本国民的心灵史。
  • 诸子辩

    诸子辩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你好,我的老板!

    你好,我的老板!

    被迫去相亲,却又相错了亲,然后他又变成我老板,然后他想整我,结果发现我有趣的灵魂,然后跟我表白!我本以为他在整我,天天看着就烦,结果女人心海底针,女人心,六月天,慢慢的试着享受当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