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40~1898年:继承与舶来
[岳麓书院(976年),湖南大学前身。贝满女塾(1864年)、公理会潞河书院(1867年)、崇内怀理书院(1889年),燕京大学前身,北京大学等校前身之一。蒙养学堂(1864年)、广德书院(1884年)、医道学堂(1890年),齐鲁大学前身。博济医学堂(1866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前身。文华书院(1871年),华中师范大学前身。尊经书院(1875年),四川大学前身之一。苏州博习书院、宫巷书院,上海中西书院(1879年),苏州大学前身。呑纳学院(1887年),天津大学前身。汇文书院(1888年)、基督书院(1891年)、益智书院(1894年),南京大学等校前身之一。岭南学院(1888年),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前身。自强学堂(1893年),武汉大学前身。北洋医学堂(1894年),河北医科大学前身。求是书院、育英书院(1897年),浙江大学前身。杭州蚕学馆(1897年),浙江理工大学前身。]
19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历史从古代进入近代,从封建社会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在中国近代史上,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最早的大学是哪一所?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前身即岳麓书院、有千年历史的湖南大学,有的说是清朝大臣盛宣怀最早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西学学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学,有的说是前身即京师大学堂的北京大学。
其实,长期以来,由于受政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历史的真相一直被淹没。湖南大学的前身岳麓书院,根本不具备现代大学的任何特征;京师大学堂(1898年)诞生于北洋和南洋之后,更谈不上是中国的第一所大学,只不过一直被官方讹传罢了。随着历史被越来越公正地研究后,即使是北大,也不敢再自称是中国的第一所大学;她只是中国第一所中央大学。
不过,中国真正的第一所大学也不是北洋大学堂,她只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大学;而是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是完全按照西方大学模式设立的大学。这所实力一直很雄厚的大学,最终在建国后被强行解体。但相信历史最终会恢复她的本来真实面目。
学者谢泳则个人倾向于认为,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真正成熟的大学,应以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为标志。因为真正的大学,必须同时具有这样一些条件:综合性大学;男女同校;稳定的科系设制;各类研究机构的制度化;选课制的设立;大学出版社和相关学术杂志的定期出版;教授和学生的自治程度较高;大学中普遍的体育运动。
中国近代第一批大学雏形,主要是来自两个源头,一是土生土长——对古代传统书院的继承与升级;一是“舶来品”——西方人士在中国兴办的教会学校,后来很快发展为大学。同样,在这些学校“进化”为真正的大学之前,中国社会那些非大学性的办学机构也是包括这两大类,即传统书院与教会学校。
1/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976年)。嗣后,历经元、明、清各代,至清末(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学脉绵延,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2/华北协和女子大学于1864年创办,初名贝满女塾,位于北京灯市口东口的佟府夹道胡同(后改办贝满女中)。通州协和大学于1867年创办,初名公理会潞河书院,谢卫楼任校长。汇文大学1889年由美国美以美会创办,初名崇内怀理书院,位于崇文门船板胡同(今汇文中学),校长刘海澜博士。这3所教会学校是后来著名教会大学燕京大学(1916年)的前身,也是今北京大学等校的重要起源之一。
3/1864年,美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到山东登州,创办免费义塾——蒙养学堂;1884年,英国浸礼会在青州创办广德书院。它们是后来著名教会大学齐鲁大学(1904年)的重要萌芽和发端。
4/1866年创建于广东广州的博济医学堂,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2001年并入中山大学,成为中山大学医学院。
5/1871年10月20日,美国圣公会在湖北武昌创办文华书院,初为男童寄宿学校,名叫文惠廉纪念学堂,中文校名为文华书院,其校址在今湖北中医学院。
1885年,英国循道会也在武昌开办博文书院。加上英国伦敦会在汉口创办的博学书院,并称为武汉地区的三大教会学校。20世纪初,三校各自都开设了大学课程。1906年,美国耶鲁大学雅礼会在湖南长沙开办了雅礼大学;美国复初会在岳阳也开办了湖滨大学。这些学校中,以文华书院规模较大。其早期建筑中圣诞堂至今保存完好;20世纪初又陆续建造了教学楼、文华公书林(图书馆)、翟雅各健身所、多玛室、博约室、颜母室等建筑。1926年,两湖地区受到排外运动的严重冲击,上述学校一度被迫关闭。
1890年,文华书院增设高中,成为六年制完全中学。1901年翟雅各任院长之后,发展迅速,1903年又增设大学部,逐步发展成文华大学。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是旧中国14所教会大学之一。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接管了教会学校,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华大学的化学、国文两系与私立华中大学等高校合并,成立华中高等师范学校,迁至武昌桂子山。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一直至今。位于“九省通衢”江城武汉的桂子山下的华中师大校园,风景也是挺优美的。
6/1875年在四川成都兴建的尊经书院,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在任四川学政时创办、经学大师王运主讲的带有改良色彩的新式书院。她是今四川大学的前身之一。
7/19世纪中叶以后,清廷不敌英法俄日等国侵略,被迫签下数纸不平等条约。战事连连溃败使政府及百姓丧失了信心,社会呼吁改革及学习列强之长的声浪日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基督教会来到中国兴办教育事业。监理会是美国基督教重要差会之一,1846年成立,本部设于田纳西州。1879年起该会先后在苏州创办博习书院、宫巷书院,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它们是今苏州大学的前身。
8/1887年,英籍德人德璀琳召集外国商人,要求赞助在天津投资创办大学,并得到响应。他的设想,得到清朝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赞同,并答应拨给他一块地方做校址。他们在天津德租界的警察总部处后身东南一点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德国日耳曼式风格的楼房作为教学楼,开始招收高层次的中国知识分子入学。校名为呑纳学院,亦称为天津博文书院。1892年,德璀琳在外国侨民中聘请了英国皇家学院毕业生丁家立于学院中创办补习班。数年后,这个班学生的知识均达到了入学水平。呑纳学院是今天津大学的前身。
9/1888年,教会大学汇文书院在南京成立。1907年,美国基督会于1891年创立的基督书院,与美国长老会于1894年创立的益智书院合并为宏育书院。1910年,宏育书院并入汇文书院,成立私立金陵大学。金陵大学是今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校的前身之一。
10/1888年,美国友好人士在广州创办私立岭南学院。建校之初,其校址几经变迁。先从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楼福音堂、花地萃香园,1900年迁往澳门,1904年将永久校址设在距广州城东南十里的康乐村,后来改名为岭南大学。她是旧中国的14所著名教会大学之一。1927年,该校收归中国人自办。
到20世纪30年代,在校长钟荣光的努力下,岭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设有文、理、工、农,医、商等学科的著名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弟子遍全球,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并和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互相承认学历。
此后,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岭南大学,又于1937年南迁至香港,1942年北上至韶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岭南大学得以重返康乐。1953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岭南大学有关科系分别并入中山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
1987年12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成为一所独立的商学院。该校秉承孙中山先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校训,锐意进取,致力于教育国际化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以行动实践“作育英才,服务社会”的岭南传统。
11/自强学堂是湖广总督张之洞1893年为培养“精晓洋文”的外交人员,奏请清政府创办的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她揭开了近代湖北教育的序幕,后成为武汉大学的前身。
张之洞(1837~1909年),原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生于贵州,1863年(同治二年)探花,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期转化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注重教育,对清末教育有很大影响。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湖北教育通过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城向州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在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工艺学堂。
此年11月29日,张之洞向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之初,设方言(“方言”即今“外语”之意)、算学、格致、商务4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每门招生20人。其方言斋前身为1891年张之洞建立的专修商业外语的方言商务学堂。
1896年7月,鉴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教训,自强学堂改订章程,调整学科门类设置,强化外语人才的培养,算学改归两湖书院;格致、商务不再单独设门,只作为课程附列其中。 同时设有译书局,并入创办于1892年的矿务、化学学堂,开创自然科学专门教育。方言一门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4门。每门招生增至30人。1898年增加东文(日语),共计5门。
1902年,自强学堂由三佛阁迁至东厂口,同时改名为方言学堂。根据1904年 1月张之洞等人上奏并得到清政府认可颁行的《 奏定学堂章程 》中《 各学堂奖励章程 》文件的规定,湖北方言学堂为“程度与高等学堂略同”的“外省方言学堂”,方言学堂不设总办。课程设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张之洞从1893年创始一直负责到1907年。
1911年3月,辛亥革命前夕,新任湖广总督瑞征认为学堂“风气不端”,湖北提学使王寿彭认为经费无法支持。遂以教育经费紧张为由强令停办,校产交武昌军官学校使用。
12/1894年清政府批准建立的北洋医学堂,1915年改名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河北医学院。1995年,河北医学院与河北中医学院等校合并组建河北医科大学。
13/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杭州知府林启利用普慈寺创办求是书院。这是浙江近代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其最初仍是中国传统的书院,并不能列入大学之列,但她是浙江大学的源头。求是书院旧址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大学路3弄5号。
普慈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元至正年间重修,明毁,清光绪十五年至十七年间(1889~1891年)重建,殿宇规模宏大,为东城梵刹之冠。利用普慈寺创办的求是书院,寺大殿作为书院办公室;殿后有东西两斋,为学生教室和宿舍。校园占地颇广,闹中取静,环境优雅,是浙江省第一所新型高等学府,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书院以振兴中华、御侮图强为办学方针,注重实学,反对科举,在教授数、理、化等课同时,也十分重视国文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强意识,造就出了浙江第一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人才,如邵飘萍、陈独秀(皖籍)、许寿裳等。书院屡经更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称“浙江求是大学堂”,翌年改称“浙江大学堂”。
书院旧址现仅存原普慈寺大殿,坐北朝南,面宽5间,通面阔22.15米,总进深18.4米,单檐歇山顶。七架抬梁式带前后三步廊。外檐平身科明间四攒,次间三攒,稍间一攒。翼角起翘,有卷棚顶前檐廊,施石质方柱,每开间内柱二攒斗栱、牛腿等雕饰狮子戏珠等图案,形象生动。大殿用材讲究,雕饰精美,既是晚清比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又是中国近代教育的纪念地,系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1897年由曾经美北长老会创办的育英义塾改名育英书院,1914年成为著名教会大学之江大学,她也是后来浙江大学的一个重要源头。
14/杭州知府林启于1897年创建的杭州蚕学馆,是我国最早的兴学教育机构之一;1964年定名浙江丝绸工学院,1999年更名浙江工程学院,今为浙江理工大学。
[附文]岳麓书院(湖南大学):千年学府,湖湘之魂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市湘江西畔、岳麓山下,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也是其中唯一坚持办学、人才辈出、影响巨大的一所书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风景名胜区,隶属于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公元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南宋理学家张栻、朱熹、真德秀等曾在此讲学,据说,鼎盛时期从学有千人之众。
嗣后,历经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学脉绵延,弦歌不绝。她比意大利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要早近100年,比英国牛津大学更要早近200年。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漫长、复杂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