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3900000062

第62章 苏轼(11)

第二段由第一段引接而来,回答文章开头的诘问,以三槐堂的由来和渊源变化为论据,证明“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的中心论点。苏轼认为,国家将要兴盛的时候,一定会有厚德载道之人臣出现。这是泛说前人“厚施”与后人“得报”,然后具体说明“三槐堂”的由来。认为是由于王巩的先祖王祜“厚施”,侍奉了太祖、太宗两代皇帝。他文武忠孝,德行操守高尚,所以担当宰相之职应该说是众望所归。

接下来,文章宕开一笔,先批评了世人在报应问题上的浮浅、短见。图报应恨不得如同做买卖一样,立时交换,唯恐白白做了善事福报落空。而王巩的先祖,却只是注重修炼自己的德行,将回报的事情交付于天道,而且交付于未来。所以他的善报是必然的结果。这是通过进一步论述“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和“仁者必有后”,来歌颂王氏的高尚德行,并寄托了更加光明昌盛的未来。进一步深入论述王氏宗族方兴末艾之势,同时进一步批判世俗对因果报应的偏见。

文章的最后,是正式的铭文。用四言韵语赞颂了王氏三槐的茂盛,王氏几代人德行的高尚,进一步说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积德,子孙获报”的规律。启发人们扬弃浅识短见,不要侥幸能不劳而获,启发人们不要急功近利,而要厚积善德,方能够获得庇佑。这种“前人积善,后人得福”的说法未必准确,但绝不是迷信,对于促进社会避恶扬善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后人评论

钱丰寰评本文:“先以疑词说起,后以正意决之,方见文势曲折之妙。”(《苏文忠公文选》卷六)

书黄子思诗集后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①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②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③,天下翕然④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至于诗亦然。苏、李⑤之天成⑥,曹、刘⑦之自得,陶、谢⑧之超然⑨,盖亦至矣⑩。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11}之姿,凌跨百代{12},古今诗人尽废{13}。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14}。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15},而才不逮意{16},独韦应物{17}、柳宗元发纤秾{18}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19}所及也。唐末司空图{20},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21}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闽人黄子思,庆历、皇祐间号能文者。予尝闻前辈诵其诗,每得佳句妙语,反复数四{22},乃识其所谓。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予既与其子几道、其孙师是游,得窥其家集。而子思笃行高志,为吏有异才,见于墓志详矣,予不复论,独评其诗如此。

【注】

①钟、王:指钟繇和王羲之。②颜、柳:指颜真卿和柳公权。③极书之变:极尽书法的变化。④翕(xī西)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⑤苏、李:苏,指苏武。李,指李陵。⑥天成:谓其诗作自然而不雕饰。⑦曹、刘:指曹植和刘桢。⑧陶、谢:指陶渊明和谢灵运。⑨超然:指意境与语句自然、超脱。⑩盖亦至矣:都是极具代表性的。{11}英玮绝世:卓然出众,举世无与匹配。{12}凌跨百代:超越百世。{13}尽废:意谓相比之下不值一提。{14}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指潇洒高洁的风度与超然出世的韵致,也渐渐地衰落了。{15}间有远韵:间或也有意旨深远的诗篇。{16}才不逮意:才力不能把意蕴完全地表达出来。{17}韦应物:唐代京兆万年(今山西西安)人。曾任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苏州”。{18}发纤秾于简古:以质朴古雅的语言抒发细微浓郁的感情。纤,细微。秾,原指草木繁茂状,此指浓郁。{19}馀子:其余的人。{20}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唐末诗人、诗论家。{21}承平:太平年代。{22}反复数(shuò朔)四:反复多次。

黄孝先,字子思,福建浦成人,以善治狱迁大理丞,历太常博士,卒于石州通判。本文是苏轼为《黄子思诗集》写的一篇序跋文,大致写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元丰七年(1071—1084)。是古代文论中的名篇,备受历代学者瞩目。

跋,是指附在书后或诗文后的带有说明性或议论性的文字。按理,这样的文字应该是对作品进行评价,或是对作者的创作作一个概述,一般来说应洋溢着赞誉之情。可苏轼却并未遵循常规,而是把这篇文章当做阐述自己诗歌理论主张的平台。

本文以书法为喻,把魏晋与唐代的书法作比较,苏轼于两者间更推崇魏晋时期钟繇、王羲之的书法。因为他们的书法“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而颜真卿、柳公权虽“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为古今集大成者,但已经开始偏离钟、王那种“妙在笔画之外”的风韵。评论诗歌时,指出于平淡朴素之中寓深远意境方为好诗。对苏、李的“天成”,曹、刘的“自得”,陶、谢的“超然”,李、杜的才气,以及柳宗元、韦应物“简古”“淡泊”,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苏轼继承了庄学中“虚静”与“物化”的理论,并将其运用到艺术创作理论中。创作中的“虚静”和“物化”要求艺术家把整个身心都要融入到创作中去。例如,琴师弹琴应心与琴化,画家画竹要身与竹化。其中,从诸多的例证中也不难发现,苏轼的这种审美情趣反映了宋代诗坛所追求的“平淡”之美的一个整体倾向。

在这里,苏轼用了一个“远韵”的概念,主张创作艺术形象要“随物赋形”,并做到生动传神。并举韦应物、柳宗元的诗与司空图的诗论为例加以阐述。其中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主张,那就是“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这是他赞赏韦应物、柳宗元诗风的话语,也表达了他的审美趣味。在他看来,以质朴古雅的语言抒发细微浓郁的感情,在朴实自然的风格之中寄托深远的韵味,也就是在外在的平淡中包含丰富的意味和理趣,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尤其对自然天成、“美在咸酸之外”的诗,似乎更加提倡和推崇。

苏轼的理论主张其实正符合了司空图论诗所说的“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的意思,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远韵”。意在说明,诗歌应该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能没有形式,但又不能拘泥于形式。

一直到结尾处,苏轼才提到诗集的作者黄子思,但也未用大量篇幅评述其诗文,而是简单几句话概括自己的观点。他以“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高度赞赏了黄的诗文,同时也重申自己的作文主张,即艺术的法度应符合自然原则,文理自然,方可姿态横生,其最高境界是韵外之致。

后人评论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苏文忠公文钞》卷二十七:“公之诗不入诗家品题,而其论诗处,兴味自远。”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②,闾里③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④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⑥?”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⑦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⑧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⑨,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⑩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11},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12}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13},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14}?

【注】

①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②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游侠。③闾里:乡里。④折节:改变从前的志节、行为。⑤岐亭:镇名,在今湖北麻城。⑥方山冠:汉代祭祀时乐师所戴。⑦陈慥:其父陈希谅,曾任凤翔知府,苏轼任凤翔府签判,与其父子友善。⑧矍(jué决)然:惊惶、急视的样子。⑨环堵萧然:形容居室的狭小和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⑩使酒:饮酒成性。{11}岐山:指凤翔府。{12}鹊起:喜鹊突然出现在前面。{13}世有勋阀:指其先世是有功勋的显赫官宦。勋阀,功绩,爵位。{14}倘:或许。

《方山子传》系作者被贬黄州时写的一篇托文言志的名篇。传,是古代一种文体。是以记人物事迹为主的一种文章,多介绍人物的姓氏、籍贯、生卒年月、世系、生平行事等。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他便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第一段主要介绍方山子其人的人生经历,可以概括为少而侠、壮而儒、晚而隐。文章先对方山子作概括的介绍,开头点出他目前的身份是“光、黄间隐人”,为下文叙写二人在黄州重遇伏脉。然后概述其自少时至晚岁的大致经历:“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当指其钦慕朱家、郭解仗义疏财、排难解纷的品格,因而乡里之侠“皆宗之”。

但是这么一个意气风发的方山子,为何最终“晚乃遁于光、黄间”,以至行为奇异、装扮奇特,连当地人都不知道他的来历和姓名,只看他所戴的帽子像古代方山冠的式样而给他取了一个“方山子”的外号。是什么原因让他走上了归隐之路呢?“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原来是一直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所以退隐以明志。

第二段先叙与方山子在黄州猝然相遇的情景。由于事前双方都不知道对方就在黄州,故岐亭适然相遇使双方都感到惊异。苏轼的惊异是少慕游侠、壮怀经世之志的“故人”何以以这副装扮、这种形象出现在眼前;方山子大概也有同样的疑问,何以苏轼也竟沦落至此。

苏轼答以贬黄之故的遭遇以后,方山子听后竟然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这七个字中颇含深意,是对人物细节的一次很生动的刻画。俯仰之间是一种人生况味,是一种人生姿态!不答是因为不遇的人生悲苦痛楚本不可答,然亦不必答,同是天涯沦落人;继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对待生命态度,笑对人生,放下沧桑,不以物伤性,自得人生。然后写夜宿其家所见:“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生活如此清苦,精神意气却如此昂扬自得,妻子奴婢尚且如此,主人更不必说。侧面着笔,虚处传神。

接着,作者却突然撇开眼前相遇的情景,转笔追叙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的侠少风貌和19年前在凤翔所见到的壮岁方山子的形象。“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这一节人物形象的特写,将方山子壮岁时的文韬武略、意气抱负描绘得异常生动。

第四自然段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是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独特的品德与修养,及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有最后的“此岂无得而然哉”。前后联系来看,方山子虽走过了一条由少慕游侠,壮欲经世,晚隐光、黄的生活道路,但他身上又自始至终体现出侠的豪纵不羁之气。岐下与苏轼相遇,正值其壮岁“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的时期,但他身上却没有一般士人的那种儒雅温文之气,而是英气勃勃,驰骋骑射,“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大有豪侠风采。直至晚隐光、黄,岐亭相遇,“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他身上固有的这种豪侠之气,正与其奇才异行相互表里。

这篇人物传记完全摒弃了平铺直叙其家世、经历的线型叙述方式,没有按时间顺序先写其家世、产业,再写岐下相遇。而是采用了曲折起伏、纵横跌宕、夹叙夹议的方式,完全颠倒这一时间顺序,先写岐亭相遇,由相遇时“耸然异之”的印象折回到19年前的岐下相遇,以突出其壮岁的文才武略、英雄豪气,然后又转回目前,以“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作照应,波澜迭起,跌宕曲折,淋漓尽致。篇末又故作荡漾不尽之笔,越显出烟波浩渺,含义深远。

后人评论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苏文忠公文钞》卷二十三:“余特爱其烟波生色处,往往令人涕洟,故录入之。”

亡妻王氏墓志铭

治平①二年五月丁亥,赵郡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③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④。轼铭其墓曰:

同类推荐
  • 陈与义诗研究

    陈与义诗研究

    本书首先综合创作心理、主题和题材趋向、艺术成就等因素,将陈与义诗歌创作分为因袭期、转变期、高峰期、衰退期等四个阶段,详细描述了陈与义诗歌创作的发展与演变历程。接着分析了确立陈与义在诗史上地位的南渡后诗歌的艺术特点,突出了其诗歌创作成就与艺术个性。在此基础上,辨析了从南宋后期以来论家们一直争论不休的陈与义与江西诗派的关系,辩驳了将陈与义划入江西诗派的谬误,对陈与义在两宋之交的诗坛上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符合事实的评价。
  • 我的青春时代

    我的青春时代

    “站在我们曾经用生命爱过的村庄,落日金黄,我们的追思从地平线开始。四季轮回,太阳照耀我们的村庄、土地、肥沃、土层温暖。岁月啊,我们的村庄。”作者绘制出一段无限延伸的青春时光轴,从如诗的文章中,领略不同的情感,重逢旧时的模样。
  •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为余光中先生家属授权及审定篇目,从余先生五十年来出版的全部诗集中精选一百多首诗歌,是了解余先生高洁人品的必读作品。书名《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摘自余先生一九八五年诗作《欢呼哈雷》“究竟这一头有几个人能够等你/下一个轮回翩然来归?/至少我已经不能够,我的白发/纵有三千丈怎跟你比长?/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方/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余先生遗作,人间绝唱,读之雄浑壮丽,令人热血沸腾,又止不住热泪盈眶。《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含“故国、少年、人间、寰宇、追忆、奇观、至美、绮情、时间”九个篇章,可分别从这九个主题,以不同的历史角度,多方位了解余先生诗作,并以此书纪念余光中先生。
  • 何谓文化

    何谓文化

    文化究竟是什么?在《何谓文化》一书中,作者在深邃的观察之后,用亲身经历和鲜活的感受来解读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分别从学理和生命两个层面来解析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从精英界到公众心理,到底缺失了什么。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系统化地论述了何谓文化,何谓中国文化的本性等等问题,针对社会心理的浮躁,和作家本人的深邃思索,用罕见的直言不讳的批评,揭示了各阶层对文化本源的迷失,响亮提出文化重建的要义在于回到真善美。可谓发聋振聩。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以鲜活的笔触,追溯了对周恩来及已经离世的多位文化巨匠的往事,如谢晋、黄佐临、巴金等,因为他们几乎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本源。《仰望云门》,则写了三位依然健在的中国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写他们是如何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家国和人类精神穹庐的。这些文章,是余秋雨一生散文写作中的自珍箧藏。
  • 因为你,与美好的世界不期而遇

    因为你,与美好的世界不期而遇

    单调的生活,苟且的爱情,远去的青春,消逝的梦想。而我们所期待的,也不过就是一场不期而遇的美好。幸好生命是一场奇迹,遇见了你,便是生命最好的事情。本书是一本温暖人心的情感故事合集,收录成长、梦想、乐观、放手、关爱、陪伴这六大主题文章。作者借助五十个暖心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每个人在面对失败、苦难、失恋、焦虑等问题时,该如何走出迷茫,收获幸福。希望和幸福从未离你远去。动人的故事,温暖的笔触,直抵你内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为你驱散人生中挥之不去的迷雾。所有的温暖,只为与你相遇。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美好,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热门推荐
  • 娇妻撩炸天:病娇老公,超凶的!

    娇妻撩炸天:病娇老公,超凶的!

    她是女尊国的皇帝,不愿在自己后宫添人,更不想宠幸谁,一朝事变,她拒绝宠幸自己的“皇后”,被臣子逼死。反穿到现代,她居然还有后!宫!遣散“后宫”,进军模特界,狂虐白莲。自己的“懦弱”丈夫却冷言道:“什么事都做了,是不是忘了什么。”她捏捏眉心:“我不想对你负责……”他原地撒泼:“走,给我走的永远的,可怜我孤儿寡父……”“停,怕了怕了……的确还有件事没做。”“嗯?”“小包子回避,的确没做过。”
  • 大方广佛花严经入法界品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

    大方广佛花严经入法界品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怜惜大魔王

    怜惜大魔王

    季眠是个小结巴,季眠还是个小美人,如那春日杨柳梢头的青青嫩芽,一双桃花眼儿时常轻蒙水光,看上去很好欺负的样子。天生清媚招觊觎,总得有人替她善后。少年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凶神,不太爱笑,寡言少语,成天的惹是生非。他将季眠圈属于自己的领地,谁敢动一下,他就敢拼命。一开始,季眠厌他惧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蒲柳之韧,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可是后来,当跨越生死的距离,时空更迭回到初见之时,她笨拙地尝试着去爱他。
  • 唐立淇2013星座运程:天秤座

    唐立淇2013星座运程:天秤座

    过去两年在土星的笼罩下,天秤遭遇许多无妄之灾,只能用倒霉二字形容,遭遇各种莫名的不顺,不能说什么,只能挽起袖子、努力拼了。 2013年是好消息频频的一年,相对于2012年的倒霉运来说,真实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有利的局面会持续到2015年,对天秤来说,是值得把握的事业黄金期。
  • 眼眶会红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老

    眼眶会红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老

    20以上,30未达,其实是个不尴不尬的年纪。从社会传统观念来说,你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成年人,你会被要求成熟,坚强,甚至圆滑世故,需要有肩膀,有担当;但在你的心底,还有很多东西仍未脱稚气,还有追梦的天真,还有相信的执着,还有对于感情奋不顾身的愚敢。这些柔软,这些敏感,一方面似乎是制约我们成熟理智的软肋,而也正是拥有这些青春期的遗产,才使得我们不会在往来复去的街头,变成面目模糊的“成年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而眼眶会红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老。
  • 师父不要你了

    师父不要你了

    这个世界上,不是最先遇到谁,就先爱上谁,而是,遇到对的人,便会义无反顾的爱上。她,是一代沐家剑术传人,他,是一国皇子,为了她冰川也能融化,天下也能放下,他,是她最初遇到的那个人,却不是她爱的人,利益,爱恨,家国,谁又为谁丢了魂失了魄,改变自己扬言曾不会变的诺言……场景一:夏子墨看向面前的少女,十五六岁的模样,明眸善睐,肤如凝脂,眉如新月,樱桃小口,亭亭玉立,确实好美,忍不住的皱了皱眉,心里想到怎会这样反常,默念了,几遍清心咒,这难道就是智信说的际遇,看来他不是一无是处的。
  • 被抛弃的情歌王子

    被抛弃的情歌王子

    被渣老头忽悠去了平行世界,从此踏上为渣老头还情债的人生路,一首歌,一段情,一份姻缘,天注定。
  • 魔法少女厄加特

    魔法少女厄加特

    我叫厄加特,首先,我要郑重强调,我是直男!钢铁直男!我是立志不当魔法少女的男人!
  • 将军,请留步

    将军,请留步

    这是一个大大咧咧,大智若愚的冷艳女将军,从第一眼见到那个阴险腹黑,狡诈装逼的欠揍小白脸开始就暗搓搓发誓,某一天老子一定要压着他丫的给老子唱征服,看他服不服的故事。这是一个玉树临风,智慧过人的冷面郡王,从第一眼见到那个粗俗不堪,品位低下的无良女糙汉开始就暗搓搓发誓,总有一天小爷我要她丫的心甘情愿给小爷端茶倒水,暖茶叠被,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看她还服不服的故事。各位看官,且看这场征服游戏,到底鹿死谁手。
  • 月河所闻集

    月河所闻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