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4000000006

第6章 畅想曲(2)

二、因为要做一点一滴的改造,故有志做改造事业的人必须要时时刻刻存研究的态度,做切实的调查,下精细的考虑,提出大胆的假设,寻出实验的证明。这种新生活是研究人的生活,是随时随地解决具体问题的生活。具体的问题多解决了一个,便是社会的改造进了那么多一步。做这种生活的人要睁开眼睛,公开心胸;要手足灵敏,耳目聪明,心思活泼;要欢迎事实,要不怕事实;要爱问题,要不怕问题的逼人!

三、这种生活是要奋斗的,那避世的独善主义是与人无忤,与世无争的,故不必奋斗。这种“淑世”的新生活,到。

处翻出不中听的事实,到处提出不中听的问题,自然是很讨人厌的,是一定要招起反对的。反对就是兴趣的表示,就是注意的表示。我们对于反对的旧势力,应该作正当的奋斗,不可退缩。我们的方针是:奋斗的结果,要使社会的旧势力不能不让我们;切不可先就偃旗息鼓退出现社会去,把这个社会双手让给旧势力。换句话说,应该使旧社会变成新社会,使旧村变为新村,使旧生活变为新生活。

我且举一个实际的例。英美近二三十年来,有一种运动,叫做“贫民区域居留地”的运动(Social Settlements)。这种运动的大意是:一班青年的男女——大都是大学的毕业生,——在本地拣定一块极龌龊,极不堪的贫民区域,买一块地,造一所房屋。这一班人便终日在这里面做事。这屋里,凡是物质文明所赐的生活需要品,——电灯,电话,热气,浴室,游水池,钢琴,话匣,等等,——无一不有。他们把附近的小孩子,——垢面的孩子,顽皮的孩子,——都招拢来,教他们游水,教他们读书,教他们打球,教他们演说辩论,组成音乐队,组成演剧团,教他们演戏奏艺。还有女医生和看护妇,天天出去访问贫家,替他们医病,帮他们接生和看护产妇。病重的,由“居留地”的人送人公家医院。因为天下贫民都是最安本分的,他们眼见那高楼大屋的大医院,心里以为这定是为有钱人家造的,决不是替贫民诊病的;所以必须有人打破他们这种见解,教他们知道医院不是专为富贵人家的。还有许多贫家的妇女每日早晨出门做工,家里小孩子无人看管,所以“居留地”的人教他们把小孩子每天寄在“居留地”里,有人替他们洗浴,换洗衣服,喂他们饮食,领他们游戏。到了晚上,他们的母亲回来了,各人把小孩领回去。这种小孩从小就在洁净慈爱的环境里长大,渐渐养成了良好习惯,回到家中,自然会把从前的种种污秽的环境改了。家中的大人也因时时同这种新生活接触,渐渐的改良了。我在纽约时,曾常常去看亨利街上的一所居留地,是华德女士(Lilian Wald)办的。有一晚我去看那条街上的贫家子弟演戏,演的是贝里(Barry)的名剧。我至今回想起来,他们演戏的程度比我们大学的新戏高得多咧!

,这种生活是我所说的“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是我所说的“变旧社会为新社会,变旧村为新村”的生活!这也不是用“暴力”去得来的!我希望中国的青年要做这一类的新生活,不要去模仿那跳出现社会的独善生活。我们的新村就在我们自己的旧村里!我们所要的新村是要我们自己的旧村变成的新村!

可爱的男女少年!我们的旧村里我们可做的事业多得很咧!村上的鸦片烟灯还有多少?村上的吗啡针害死了多少人?村上缠脚的女子还有多少?村上的学堂成个什么样子?

村上的绅士今年卖选票得了多少钱?村上的神庙香火还是怎样兴旺?村上的医生断送了几百条人命?村上的煤矿工人每日只拿到五个铜子,你知道吗?村上多少女工被贫穷逼去卖淫,你知道吗!村上的工厂没有避火的铝梯,昨天火起,烧死了一百多人,你知道吗?村上的童养媳妇被婆婆打断了一条腿,村上的绅士逼他的女儿饿死做烈女,你知道吗?

有志求新生活的男女少年!我们有什么权利,丢开这许多的事业去做那避世的新村生活!我们放着这个恶浊的旧村,有什么面孔,有什么良心,去寻那“和平幸福”的新村生活!

原题《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

在神道面前瞎说

纷纷歌舞赛蛇虫,酒醴牲牢告洁丰。

果有神灵来护佑,天寒何故不临工?

这是我父亲在郑州办河工时(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做的十首“郑工合龙纪事诗”的一首。他自己有注道:

霜雪既降,凡俗所未“大王”“将军”化身临工者,皆绝迹不复见矣。

“大王…‘将军”都是祀典里的河神;河工区域内的水蛇虾蟆往往被认为大王或将军的化身,往往享受最隆重的祠祭礼拜。河工是何等大事,而国家的治河官吏不能不向水蛇虾蟆磕头乞怜:真是一个民族的最大耻辱。我父亲这首诗不但公然指斥这种迷信,并且用了一个很浅近的证据,证明这种迷信的荒诞可笑。这一点最可表现我父亲的思想的倾向。

我父亲不曾受过近世自然科学的洗礼,但他很受了程颐朱熹一系的理学的影响。理学家因袭了古代的自然主义的宇宙观,用“气”和“理”两个基本观念来解释宇宙,敢说“天即理也”,“鬼神者,二气(阴阳)之良能也”。这种思想,虽有不彻底的地方,很可以破除不少的迷信。况且程朱一系极力提倡“格物穷理”,教人“即物而穷其理”,这就是近世科学的态度。我父亲做的“原学”,开端便说:

天地氲氤,万物化生。

这是采纳了理学家的自然主义的宇宙观。他做的“学为人诗”的结论是:

为人之道,非有他术:

穷理致知,反躬践实,罢勉于学,守道勿失。

这是接受了程朱一系格物穷理的治学态度。

这些话都是我四五岁时就念熟了的。先生怎样讲解,我记不得了;我当时大概完全不懂得这些话的意义。我父亲死的太早,我离开他时,还只是三岁小孩,所以我完全不曾受着他的思想的直接影响。他留给我的,大概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遗传,因为我是“我父亲的儿子”。一方面是他留下了一点程朱理学的遗风;我小时跟着四叔念朱子的《小学》,就是理学的遗风;四叔家和我家的大门上都贴着“僧道无缘”的条子,也就是理学家庭的一个招牌。

我记得我家新屋大门上的“僧道无缘”条子,从大红色褪到粉红,又渐渐变成了淡白色,后来竟完全剥落了。我家中的女眷都是深信神佛的。我父亲死后,四叔又上任做学官去了,家中的女眷就自由拜神佛了。女眷的宗教领袖是星五伯娘,她到了晚年,吃了长斋,拜佛念经,四叔和三哥(是她过继的孙子)都不能劝阻她,后来又添上了二哥的丈母,也是吃长斋念佛的,她常来我家中住。这两位老太婆做了好朋友,常劝诱家中的几房女眷信佛。家中人有病痛,往往请她们念经许愿还愿。

二哥的丈母颇认得字,带来了《玉历钞传》《妙庄王经》一类的善书,常给我们讲说目连救母游地府,妙庄王的公主(观音)出家修行等等故事。我把她带来的书都看了,又在戏台上看了《观音娘娘出家》全本连台戏,所以脑子里装满了地狱的惨酷景象。

后来三哥得了肺痨病,生了几个孩子都不曾养大。星五伯娘常为三哥拜神佛,许愿,甚至于招集和尚在家中放焰口超度冤魂。三哥自己不肯参加行礼,伯娘常叫我去代替三哥跪拜行礼。我自己幼年身体也很虚弱,多病痛,所以我母亲也常请伯娘带我去烧香拜佛。依家乡的风俗,我母亲也曾把我许在观音菩萨座下做弟子,还给我取了一个佛名,上一字是个“观”字,下一字我忘了。我母亲爱我心切,时时教我拜佛拜神总须诚心敬礼。每年她同我上外婆家去,十里路上所过庙宇路亭,凡有神佛之处,她总教我拜揖。有一年我害肚痛,眼睛里又起翳,她代我许愿:病好之后亲自到古塘山观音菩萨座前烧香还愿。后来我病好了,她亲自跟伯娘带了我去朝拜古塘山。山路很难走,她的脚是终年疼的,但她为了儿子,步行朝山,上山时走几步便须坐下歇息,却总不说一声苦痛。我这时候自然也是很诚心的跟着她们礼拜。

我母亲盼望我读书成名,所以常常叮嘱我每天要拜孔夫子。禹臣先生学堂壁上挂着一幅朱印石刻的吴道子画的孔子像,我们每晚放学时总得对他拜一个揖。我到大姊家去拜年,看见了外甥章砚香(比我大几岁)供着一个孔夫子神龛,是用大纸匣子做的,用红纸剪的神位,用火柴盒子做的祭桌,桌子上贴着金纸剪的香炉烛台和供献,神龛外边贴着许多红纸金纸的圣庙匾额对联,写着“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一类的句子。我看了这神龛,心里好生羡慕,回到家里,也造了一座小圣庙。我在家中寻到了一只燕窝匣子,做了圣庙大庭;又把匣子中间挖空一方块,用一只午时茶小匣子糊上去,做了圣庙的内堂,堂上也设了祭桌,神位,香炉,烛台等等。我在两厢又添设了颜渊子路一班圣门弟子的神位,也都有小祭桌。我借得了一部《联语类编》,抄出了许多圣庙联匾句子,都用金银锡箔做成匾对,请近仁叔写了贴上。这一座孔庙很费了我不少的心思。我母亲见我这样敬礼孔夫子,她十分高兴,给我一张小桌子专供这神龛,并且给我一个铜香炉;每逢初一和十五,她总教我焚香敬礼。

这座小圣庙,因为我母亲的加意保存,到我二十七岁从外国回家时,还不曾毁坏。但我的宗教虔诚却早已摧毁破坏了。我在十一二岁时便已变成了一个无神论者。

有一天,我正在温习朱子的《小学》,念到了一段司马温公的家训,其中有论地狱的话,说:

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坐烧春磨,亦无所施。

我重读了这几句话,忽然高兴的直跳起来。《目连救母》《玉历钞传》等书里的地狱惨状,都呈现在我眼前,但我觉得都不怕了。放焰口的和尚陈设在祭坛上的十殿阎王的画像,和十八层地狱的种种牛头马面用钢叉把罪人叉上刀山,叉下油锅,抛下奈河桥下去喂饿狗毒蛇,——这种种惨状也都呈现在我眼前,但我现在觉得都不怕了。我再三念这句话:“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剉烧舂磨,亦无所施。”我心里很高兴,真像地藏王菩萨把锡杖一指,打开地狱门了。

这件事我记不清在那一年了,大概在十一岁时。这时候我已能够自己看古文书了。禹臣先生教我看《纲鉴易知录》,后来又教我改看《御批通鉴辑览》。《易知录》有句读,故我不觉吃力。《通鉴辑览》须我自己用朱笔点读,故读的很迟缓。有一次二哥从上海回来,见我看《御批通鉴辑览》,他不赞成;他对禹臣先生说,不如看《资治通鉴》。于是我就点读《资治通鉴》了。这是我研究中国史的第一步。我不久便很喜欢这一类的历史书,并且感觉朝代帝王年号的难记,就想编一部“历代帝王年号歌诀”!近仁叔很鼓励我做此事,我真动手编这部七字句的历史歌诀了。此稿已遗失了,我已不记得这件野心工作编到了那一朝代。但这也可算是我的“整理国故”的破土工作。可是谁也想不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竟会大大的影响我的宗教信仰,竟会使我变成一个无神论者。

有一天,我读到《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六卷,中有一段记范缜(齐梁时代人,死时约在西汉五一。年)反对佛教的故事,说:

缜著《神灭论》,以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此论出,朝野喧哗,难之,终不能屈。

我先已读司马光论地狱的话了,所以我读了这一段议论,觉得非常明白,非常有理。司马光的话教我不信地狱,范缜的话使我更进一步,就走上了无鬼神的路。范缜用了一个譬喻,说形和神的关系就像刀子和刀口的锋利一样;没有刀子,便没有刀子的“快”了;那么,没有形体,还能有神魂吗?这个譬喻是很浅显的,恰恰合一个初开知识的小孩子的程度,所以我越想越觉得范缜说的有道理。司马光引了这三十五个字的《神灭论》,居然把我脑子里的无数鬼神都赶跑了。从此以后,我不知不觉的成了一个无鬼无神的人。

我那时并不知道范缜的《神灭论》全文载在《梁书》(卷四八)里,也不知道当时许多人驳他的文章保存在《弘明集》里。我只读了这三十五个字,就换了一个人。大概司马光也受了范缜的影响,所以有“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的议论,大概他感谢范缜;故他编《通鉴》时,硬把《神灭论,摘了最精采的一段,插入他的不朽的历史里。他决想不到,八百年后这三十五个字竞感悟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竟影响了他一生的思想……《通鉴》又记述范缜和竞陵王萧子良讨论“因果”的事,这一段在我的思想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原文如下:

子良笃好释氏,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道俗之盛,江左未有。或亲为众僧赋食行水,世颇以为失宰相体。

范缜盛称无佛。子良日:“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缜日:“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离墙,落粪涠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无以难。

这一段议论也只是一个譬喻,但我当时读了只觉得他说的明白有理,就熟读了记在心里。我当时实在还不能了解范缜的议论的哲学意义。他主张一种“偶然论”,用来破坏佛教的果报轮回说。我小时听惯了佛家果报轮回的教训,最怕来世变猪变狗,忽然看见了范缜不信因果的譬喻,我心里非常高兴,胆子就大的多了。他和司马光的神灭论教我不怕地狱;他的无因果论教我不怕轮回。我喜欢他们的话,因为他们教我不怕。我信服他们的话,因为他们教我不怕。

我的思想经过了这回解放之后,就不能虔诚拜神拜佛了。但我在我母亲面前,还不敢公然说出不信鬼神的议论。

她叫我上分祠里去拜祖宗,或去烧香还愿,我总不敢不去,满心里的不愿意,我终不敢让她知道。

我十三岁的正月里,我到大姊家去拜年,住了几天,到十五日早晨,才和外甥砚香同回我家去看灯。他家的一个长工挑着新年糕饼等物事,跟着我们走。

半路上到了中屯外婆家,我们进去歇脚,吃了点心,又继续前进。中屯村口有个三门亭,供着几个神像。我们走进亭子,我指着神像对砚香说,“这里没有人看见,我们来把这几个烂泥菩萨拆下来抛到毛厕里去,好吗?”

这样突然主张毁坏神像,把我的外甥吓住了。他虽然昕我说过无鬼无神的话,却不曾想到我会在这路亭里提议实行捣毁神像。他的长工忙劝阻我道:“糜舅,菩萨是不好得罪的。”我听了这话,更不高兴,偏要拾石子去掷神像。恰好村子里有人下来了,砚香和那长工就把我劝走了。

我们到了我家中,我母亲煮面给我们吃,我刚吃了几筷子,听见门外锣鼓响,便放下面,跑出去看舞狮子了。这一天来看灯的客多,家中人都忙着照料客人,谁也不来管我吃了多少面。我陪着客人出去玩,也就忘了肚子饿了。

晚上陪客人吃饭,我也喝了一两杯烧酒。酒到了饿肚子里,有点作怪。晚饭后,我跑出大门外,被风一吹,我有点醉了,便喊道:“月亮,月亮,下来看灯!”别人家的孩子也跟着喊,“月亮,月亮,下来看灯!”

门外的喊声被屋里人听见了,我母亲叫人来唤我回去。

同类推荐
  • 林下云烟

    林下云烟

    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变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和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五张犁

    五张犁

    该书收录了被称为“当代小说之王”的王祥夫先生的25个短篇小说。所收小说多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及首次出版的新作,其中的代表作品荣获各类大奖,如鲁迅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国内重要奖项。这些小说不仅集中反映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可以看到他们的窘迫状态和积极进取精神,从而体现出一种对“人性”的关怀和关注。加上点评者准确到位的剖析,使得该书读起来更加耐人寻味。
  • 叙述的乐趣(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叙述的乐趣(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始有一部分人富起来,既而沿海特区兴盛发达。屡有号召要提高知识分子地位,只证明着他们的地位不曾提高。于是他们就有机会保持清高,穿起精神的长衫,傲视群小。他们的贫穷贫寒便也与众不同,格外雅致,叫做“清贫”。清贫,以我理解应是一种境界。好比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砍柴挑水,无非求道。开悟之前做什么?砍柴挑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步到哪儿去了?
  • 散步思絮

    散步思絮

    本书是作者步入八旬之年的一部散文随笔集,主要内容就是每天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内容涉及广泛,大凡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虫一鸟,乃至民间风情,世俗冷暖,文人轶事,都在作者笔下如渔樵闲话,娓娓道来,给人以启迪、深思。真应了朱熹“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联中真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 北京城杂忆

    北京城杂忆

    本书为劫后余生的萧乾先生站在今和昨、新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用独特的京白抒写过往的人、事、城。幽默、俏皮、利落的文字中糅进了伤感的留恋和深刻的反思。
热门推荐
  • 九天山海谣

    九天山海谣

    就这样吧,实在写不下去了………………………………
  • 自悦一笑刀之冬瀑

    自悦一笑刀之冬瀑

    江右第一大帮立义堂,提早半年发出会英帖,这一怪象引来江湖各路豪杰。张自悦路过隆兴,偶遇少年姜漆雨,同时隆兴府命案连连……
  • Captains of the Civil War

    Captains of the Civil Wa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陌上花歌(下)

    陌上花歌(下)

    十年后,帝京空前繁荣,国富民强,再无战祸,史称“帝京盛世”,百姓欢欣地称他们爱戴的皇帝为“鹰帝”。只因他的衣着纹饰上,总有一只金色的鹰孤独而骄傲地飞翔。多年前,他含笑对着自己所爱的女子说:“比起龙来,我或者更喜欢鹰一点。”她看着他,她的眼睛亮如繁星,他毫不怀疑地伸出手,她就会陪他走完一生。又怎知此后经年,苍山负雪,浮生未歇,终有变故。只因那一年,陌上花开,正妖娆,阳光独好。
  • 做一个通透的女子:理解复杂,选择简单

    做一个通透的女子:理解复杂,选择简单

    《做一个通透的女子》本书讲述了生活的残忍不是因为它蛮不讲理,而是它总会挑战你那些旧有的理解。唯有内心通透,才能正视自己的处境,理解复杂,选择简单,并做出不会让自己后悔,不会让人生留有缺憾的事。
  • 芙蓉城中楼外楼

    芙蓉城中楼外楼

    【已完结】六岁时夙锦玥在府中初次遇见三皇子祁墨,彼此不欢而散还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十年后,当他们再次相遇时,他是一国皇子,修建起楼外楼玩世不恭嬉戏人间,她是侯府小姐,温文内敛心事深藏。两人交际逾深,便生出众多剪不断的纠葛。他无心权谋,本想一世常欢,却甘愿为她卷入皇位争斗,阴谋暗算勾心斗角的权势之中,知己挚友的绝情背叛,他们的这场浮华爱恋,如何能安然相守。祁墨----本可无需多情,偏偏情深入骨夙锦玥----初识鲜衣怒马,后来生死相依
  • 魔能变革示录

    魔能变革示录

    几个走在绝望边缘的灵魂,被迫寄宿在一个身体中,当生命中充满了阴谋,诅咒,背叛的时候,该如何寻找救赎?日薄西山的帝国,野心勃勃的神教,神秘诡异的圣殿,在无尽的暗流与波涛中,他们如何挣扎求存?当一切真相埋没,生活被改变,你是随波逐流,还是奋起反抗?
  • 你好 1978

    你好 1978

    出生在大杂院的17岁少年杜沧海身上本寄托着全家人的希望:考上大学。实现父母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梦想。可年少莽撞的杜沧海却一竹竿捅碎了高干子弟孙高第的睾丸,让全家背负上了沉重的包袱。大哥杜天河和女友米小粟相爱十几年,在米小粟绝食相逼之下,他的父母终于答应了他们的婚事,却因杜沧海的这一竹竿下去而彻底湮灭;二哥杜长江和未婚妻郭俐美未婚先孕,急欲借婚礼遮丑,而办婚礼的钱却被拿去赔偿孙家,没钱办婚礼的杜长江被岳母挤兑得苦不堪言。
  • 天王的专属恋人

    天王的专属恋人

    第二天清晨,简安宁问:“幸福是什么?”宇醒儿勾唇一笑,:“幸福,就是相爱的人,做快乐的事。”
  • 决战王妃

    决战王妃

    在社会阶级分明的伊利亚王国,当上王妃是扭转命运的唯一机会。17岁的第五等级姑娘亚美利加被迫选妃,全家人都将希望寄托于她。然而,王妃只有一位,机会仅有一次,而亚美利加最大的筹码是,她不爱王子,也不想要这个位子,所以,她可以做真正的自己。 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竞赛,没人愿意乖乖按规则来,女孩们纷纷穿起心机的盔甲,去争夺王冠。亚美利加虽无所求,却不能对盛装华服下埋伏的凶险视而不见。对于她,王子每多一个微笑,每多一次关注,都为她招来更多的嫉恨与敌意。何况,从前的爱人如今成了专门保护她的皇家侍卫,倘若竞争者发现这秘密,哪怕是蛛丝马迹,他们俩就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