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1100000060

第60章 企业创新中的心理学——变是唯一的不变(1)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

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

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长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

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

150天漫长的操练。

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

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

它会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

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便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

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

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再过30年的岁月!

置于死地而后生、浴火中追求涅槃,这都是打破常规的思维。老鹰的故事启发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常在问题之外,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永远找不到继续生存的出路。

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企业创新已成为经典范例,一直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福特汽车公司在生产方式上创新,于1913年创造并首先采用流水线作业,使大批量生产得以实现,生产成本大大下降,一跃成为汽车工业巨头。

通用汽车公司在组织方式上创新,由前总裁阿尔弗雷德·斯隆于20世纪20年代创造了“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管理体制,解决了当时大企业普遍面临的管理难题,使公司能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后来成为工业经济体系中的基本组织模式。

麦当劳公司在经营方式上创新,成长为快餐业的带头人。

迪斯尼公司在娱乐文化上创新,于1955年把米老鼠们请进了迪斯尼乐园,开创了独一无二的巨大市场,把本世纪的游乐园发展到了几乎完美的程度,而别人很难在这一市场上与其竞争,它得到的则是“超级文化利润”。

微软公司在产品开发上不断创新,不断推出的“视窗”系列电脑软件,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从而成为通往“未来之路”上的领先快车。

在世界众多的顶级经理中,相互之间的共同之处往往是不多的。他们之间存在着性别、种族和年龄上的差异,各有与众不同的办事风格和持续关注的目标。尽管这些优秀经理可谓千人千面,却有一处彼此相同:他们在动手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总要打破一些“传统智慧”的陈规戒律。他们为什么这样?因为创新是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的持续生存的唯一武器。

§§§第1节创新灵感的来源

任何一个技术创新都是从创造性思想开始的。在技术创新的开始阶段离不开创造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其他阶段同样需要有创造性的开拓工作。创造性思想的来源是什么呢?美国企业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提出了创造性思想的七个来源。这七个来源是:

(1)意外情况(包括意外的成功、失败或外部环境的变化)。

(2)不协调的现象(包括客观与主观的不协调)。

(3)基于过程需要的创新。

(4)尚未意识到的产业与市场结构的变化。

(5)人口变化。

(6)观念转变。

(7)科学与非科学领域的新知识。

这七个创新机会的来源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而且有重叠的地方,但每一个都有明显的特长。因此,很难说哪个更重要或更富于成果。重大的创新往往来自对各种变化征兆的分析。

◎意外情况中制造的创新机会

为进行成功的创新提供最丰富的机会的就数意外的成功了。因为,社会和自然的复杂决定了其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事物的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但是,在意外之中又往往隐藏着很有价值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创新风险最小,这种机会利用起来也最省力。

正确利用意外的成功是对企业管理人员判断力的一种挑战。意外的成功是种征兆,但这征兆的背后隐藏的是什么?要认清这一点,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眼光、知识和理解。要利用意外的成功所提供的创新机会,必须要通过分析找出这种征兆的内涵。美国杜邦公司和3M公司,都认为他们的成绩应归功于他们主动地把意想不到的成功作为创新机会来开发。但人们特别是管理人员往往忽视了这种机会。

与成功不同的是,失败是无法抗拒的,而且很少被忽略。但是,也难得有人把它看成是创新机会的征兆。尤其是当某项创新在精心设计、周密计划、谨慎执行的情况下仍遭到失败的话,这个失败极可能预示着潜在的变化和随之而来的机会。它表明某项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和市场策略可能不再适应实际情况。这也许是顾客的价值观变了,他们仍然在买同样的“东西”,但实际上是在购买不同的“价值”。这也许是市场变了,从原先单一的市场变成多个市场,且各有完全不同的需求,每种诸如此类的变化都意味着创新的机会。

雀巢公司踌躇满志地推出速溶咖啡时,由于不合时宜地宣传了咖啡方便饮用的特点,使得速溶咖啡成了当时美国公众心目中“懒惰”的象征,结果遭到了市场惨败。雀巢公司从失败中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即扭转消费者的价值观。公司恰到好处地以“味道好极了”作为雀巢速溶咖啡的标志,并在广告中融进了温馨的家庭气息,终于成功地确立了雀巢速溶咖啡在公众中新的形象,成了“领导世界新潮流”的典范,并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对每个意外情况,管理人员在研究时必须提出下列问题:

(1)如果要加以利用,则意味着什么?

(2)它会把我们引向何方?

(3)怎样才能把它变成机会?

(4)如何入手?

(5)对目前自己已界定的经营方式,需要做哪些适当的改变?技术方面有哪些?市场方面有哪些?

如果你能正视这些问题,那么意外情况将为你展现收益最大和风险最小的创新机会。

◎不协调的现象中的创新机会

不协调的现象是指实际发生的情况与人们的主观判断或常识不一致或产生矛盾。我们可能解释不清其中的原因,甚至常常对此无能为力,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然而这确是个创新良机的预兆。借用一个地质学上的术语,它犹如断层一样,造成了某种不稳定。这种状况常常对重组经济、社会结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然而这些不协调现象在呈给主管部门的报表中却反映不出来,因为它不是定量的而是定性的,通常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或者说由于人们身在其中熟视无睹而被忽视。

当人们错误地理解现实,从而对现实做出错误的假设时,他们的努力方向就会出错,他们会把力量集中在不会产生结果的方面。于是现实与行为间就出现了不一致。凡是能觉察到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并加以利用的人,就有了进行成功创新的机会。

当现实与现实的假设之间的不一致变得十分明显时,把力量集中于能产生成果的地方,则容易且会迅速地获得巨大收获。

◎在过程中导致的创新

俗话说得好,“需要乃是发明之母”。所以,需要是创新的重要来源,我们称之为“过程需要”。

过程需要,是指在某一件事物形成过程中,或者是某一个阶段性的突破形成过程中,某一个关键环节所出现的与其他环节有巨大不相称的特征。这种需要可能导致创新,它一般存在于某一工作过程的内部,它以工作为核心,目的是完善现有的工作过程,替换薄弱环节,运用新知识重新设计老的工作过程。有时候它还提供“缺少的环节”,使新的过程成为可能。

爱迪生发明电灯泡可以称为因过程需要而创新的典范。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大家都知道将要出现“电力工业”,在这段时期的最后五六年里,什么是“缺少的环节”已经十分明显:那就是电灯泡。没有电灯泡就意味着没有电力工业。爱迪生认清了将这种潜在的电力工业变为现实所需要的技术知识,随即投入工作,不到两年时间就发明了电灯泡。

一般来说,要使源于过程需要的创新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五项准则:

(1)一个能自我完善的过程。

(2)过程中存在“薄弱环节”或“缺少的环节”。

(3)一个明确的目标。

(4)明确解决问题的途径。

(5)人们普遍认识到“应当有一种更好的办法”,也就是创新的社会接受度很高。

一旦发现了某种过程需要,可按上述五项准则进行检验。同时,还须不断提醒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了需要的是什么?是否已具备必要的知识和存在技术上的可行性?解决方式是否符合未来用户的习惯和价值观?

◎未来市场的新变化

当市场结构或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时,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往往会忽视发展最快的那部分市场,他们会死死抱住那些已经过时或变得不太有效的做法不放,这就会给这一领域中的创新者提供一个很好的创新机会。

IBM的小型机电脑战略的失败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IBM在20世纪80年代在计算机界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代霸主,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IBM就是品质与保证。但是IBM也被取得的巨大成就冲昏了头脑,变得骄傲自大起来。他们的行动变得迟缓,程序庞杂,显现出明显的大企业病的症状。这时候乔布斯的苹果电脑已经有了一点名气,但是IBM自恃身份,连研究一下苹果电脑的兴趣都没有,用自己的繁杂程序制造出一种性能价格比很低的个人电脑,结果遭到了市场的淘汰,把个人电脑巨大的市场拱手让给了别人。在操作系统上,他们同样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未能认识到软件业务的重要性,让当时还是一个几十人公司的微软有机会发展壮大。IBM在90年代的失利,是固守传统、不求进取而遭到挫败的典型。

◎人口状况的变化

人口状况的变化,即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口构成、就业与教育状况以及收入等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是很明确的,而且其结果还容易预测,这些变化会对创新者提供相当多的机会。传统的人口学家认为,人口的变化是“长期”的变化,这应该是历史学家和统计人员关心的事情。但事实上,20世纪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受到极其迅速和剧烈的人口状况变化的影响。因此,这也成了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关心的事情。

当前中国呈现老龄化趋势,如何针对老年人的需要开发出相应的产品,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老年人年老体衰,精力、眼神都比不上年轻人,他们在使用产品的时候,对于复杂的高科技含量的说明书并不感兴趣,他们关心的只是方便易用。在开发针对老年人的产品的时候,如何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创新是一个关键问题。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目前大都市新出现的单身族、新新人类等等。海尔针对当前城市中单身族日渐增多的新情况,开发出“小小神童”洗衣机,就是一个成功的针对人群特点进行创新的例子。

◎换个角度看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就像那个众所周知的故事,两个鞋厂推销员先后来到了同一个小岛。第一位推销员发现岛上的人们都不穿鞋子,他很失望,认为他在这里一双鞋子也卖不了。第二位推销员来到这里以后,与第一位同样看到了人们赤脚行路,他却格外惊喜,他在想“要是每一个人都能买一双鞋,那将会是多么大的市场”。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杯子半满”与“杯子半空”反映了相同的事实。但这两种描述的角度却是完全不同的,产生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的观念能从传统的看法,即看到已有的半杯水,转变为看到杯子的另一半是空的,那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创新机会。

例如,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与收入情况及生活节奏大有关系。一般地说,在选择食品时,尤其是副食品,人们都挑便宜的买,且倾向于挑选没有加过工的副食品。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饮食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不是单纯考虑吃“便宜”的了,而要想吃“方便”的,于是方便食品加工行业应运而生,经过加工的半成品如蔬菜、水产品和肉产品在大城市极受欢迎。再有如娱乐观念的转变,人们从被动的娱乐转向为喜好自娱性的活动,就导致了卡拉OK及碰碰车等自娱活动的出现。

◎新的技术与知识

现在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流。新的IT技术、网络技术不断涌现,因特网热潮席卷全球。10多年前谁能想到因特网会给今天的生活带来如此之大的变化,会如此彻底地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新的技术与知识往往会给先行者以巨大的报酬,在新领域的创新风险很大,但一旦成功,收益也极为可观。

在高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从事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高技术创新风险最大。当然,如果把创新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加以综合,并同其他创新来源结合起来,风险还是能够降下来的。

§§§第2节企业创新中的管理者

组织公司运营的最高负责人是公司的经营者,因而把握组织是否适应创造活动的关键人物是企业的管理者。如何调动起管理者对创造性的重视与理解,是创造性管理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让管理者理解创造性

强调创造性的革新性和重要性的管理者,现在已经越来越多。但是,一般来说大部分人尚处于一种人云亦云的倾向之中。这也是对紧迫感、危机感的认识问题,有重新认识“正是安泰中孕育着危机的萌芽”这一点的必要。

(一)进行面向管理者的直接的创造性开发训练

往往要说服管理者让其认识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性是非常困难的。作为一个实际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出乎意料的难题。这件事情表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必须考虑让管理者切实理解什么是创造性,创造性为什么是必要的手段。因此,让管理者参加创造性开发训练,大概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体验学习这件事,即使上了年纪也是需要的,也许越是到了令人不喜欢的年纪就越是需要。体验学习是想通过对创造性活动的理解以达到对企业中创造性活动的意义和效果的全局的理解。对中国企业来说,再没有比今天这样更需要创造头脑的了,中国人在独创力的素质方面决不亚于技术发达的西方人。但是,如何做才能够在企业中最大限度地驱使大脑发挥创造力呢?

(二)管理者需要有大脑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说服力

许多人认为管理者的大脑是很顽固的,然而实际上灵活的时候也很多。但另一方面,只会口头上说说而缺乏付诸于实践的能力的情况也是有的。

许多管理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头脑却出人意料地灵活。因为,经营者经常从平日里就对自己企业的运营抱着生存还是倒闭的忧虑而进行奋斗,经常动脑筋作各种各样的思考,头脑可能因此而灵活。但是,他们无法把取得那一结果的经营判断的窍门很好地传达给他人,因为这往往是一种近于直觉的东西。

同类推荐
  • 心理学与交际之道

    心理学与交际之道

    《心理学与交际之道》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际交往进行全新梳理,别具匠心。它在对著名的心理学效应和心理实验诠释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和经典故事,对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操作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我们在社交中做到剖析自我,认识他人,从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人脉,成为受欢迎的人,使我们既能够在与人沟通时无往不利,也能够在求人办事过程中如鱼得水。
  • 掌控幸福:积极心理学给我们的启示

    掌控幸福:积极心理学给我们的启示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没有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尺度去衡量不同的人不同时期的幸福,幸福与否只有自己知道,就像我们穿的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自己最清楚,别人眼里的我们不一定是真实的。
  • 疯子:一个实习心理医生的精神探险

    疯子:一个实习心理医生的精神探险

    《疯子:一个实习心理医生的精神探险》是一部心理小说,主人公为年轻的实习心理医生——托马斯·霍顿。作者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与病人及同事的交往经验,用诙谐幽默的文笔,超现实主义的想象以及东方哲学的暗示,生动刻画了一名实习心理医生的心理活动,表露出精神病治疗实践中的荒谬和唯心主义。在治疗新病人——一个无名氏“约翰·杜伊”的偏执行为时,霍顿终于精神枯竭,身心受创,陷入自己是否正在失去对现实的掌控这一人生思考中。
  • 不可不知的女性心理

    不可不知的女性心理

    女人是一幅百看不厌的画,女人是一本百读不倦的书。学做男人先要读懂女人,学做女人先要读几本女人的书。
  • 爱情心理学

    爱情心理学

    健康的爱情心理仿佛是爱情的坚固小舟,经得起风吹浪打。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爱情的失意,婚烟的失败,虽然有各种外在的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缺乏健全的爱情心理。只有不断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爱情才能完善。
热门推荐
  • 天下雍熙:王爷,请你滚

    天下雍熙:王爷,请你滚

    作为21世纪的卡牌大师,一朝穿越,居然变成了全京城最受人鄙视的官家小丫鬟!不是吧?那这个小丫头叫她“大小姐”又是为什么?隐匿世家大小姐神秘失踪,江湖横空出世诡血妖姬,国宴上才绝天下的蒙面花魁......淡定,这是她的另外几个身份而已。明明她长得丑陋不堪,却惹到了一朵可怕的大桃花——当朝的摄政王爷!可惜她前世遇人不淑,导致今世患上了恐男症,如今又要她和这朵大桃花成亲!成亲?可以,她忍了。侍寝?这可是万万使不得啊!她里三层外三层把自己包裹在被子里面,只露出一双大眼睛,瞪着站在塌下的那位王爷:“妾身有病,王爷,还请你滚?”ps:前期节奏慢带点宅斗哦,放心后面就可以热血江湖啦。
  • 岁月与你皆成殇

    岁月与你皆成殇

    从小看着父母恩爱,大学毕业却面临他们的离婚。雪上加霜,后妈逼她嫁给不爱的男人。蓝嘉娜为了避开他们,去新的城市读研。谁曾想自己的导师是个恶魔,对自己超凶!然而自己还是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陷入了情难自控却无法言说的两难境地……
  • 八十年后感受鲁迅还在

    八十年后感受鲁迅还在

    今天是二〇一七年最后一天,我知道此时此刻,中国很多地方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跨年。在这样欢庆的日子里,我们有幸请到长期研究鲁迅的著名学者阎晶明老师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老师,来和我们大家一起“阅读”鲁迅先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跨年活动。一九三六年鲁迅在为《呐喊》捷克译本所做的序里说,“自然,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却是用文艺来沟通,可惜走这条道路的人又少得很。”
  • 为什么穿越后起步总比别人晚

    为什么穿越后起步总比别人晚

    每一次穿越过后都会被告知自己在玩游戏……方音:或许这只是游戏,但对于我来说就是人生!
  • 美哉,中国女人

    美哉,中国女人

    小说以社会学教授江枫寻找幼年失踪的妹妹、老画家楚山为自己的传世之作《中国女人》寻觅理想的女模特为主线,展开了一个悬念叠起、波澜起伏、充满戏剧性的神奇而瑰丽的故事。
  • 黄昏晓:昨夜星辰昨夜风

    黄昏晓:昨夜星辰昨夜风

    作为班宠,甚至是院宠,更严重些可以说是校宠,沐星辰在毕业那天被求婚了,那个追随了她四年的优秀男人。“哥哥,昨夜星辰昨夜风哦!沐星辰,沐夜风,嘿嘿!”小星辰眼睛里似是装满了星星一般blingbling的“那小星辰可知道下半句‘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啊,昨夜星辰昨夜风,后边还有一句画楼西畔桂堂东啊!堂东向她求婚了,如果夜风知道了会是什么神情呢?这都已经不重要了。终于有了危机感的某人,在收到消息后立马赶过来,他守护了这么多年的小狐狸,怎可能拱手让人!“星辰以后要做哥哥的新娘。”小星辰从小就立下了flag,只此一句,变误了终身。沐星辰,你休想从我手中逃走!
  • 时空之神的戏弄

    时空之神的戏弄

    从便利店出来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的天璇地动眼睛能看之处已恍惚不清,等再次睁眼一看时四周的场景已另一种景象。这种穿越究竟是好是坏了
  • 火

    昨晚,伪村长秦三爷躺在床上怎么也无法入睡。心头像是被压上一块大石头,鼻孔像是被塞进棉团。秦三爷心烦气乱地坐了起来,长长地叹了一声,可还是觉得心头发闷呼吸不畅。日本人的粮食算是交齐了,可西庄炮楼保安队又派下单子,要3000斤粮食,这3000斤粮食里还要1000斤白面。看到单子秦三爷撕了个粉碎,心里骂道,你们这些狗孙子也要吃白面?也不打听打听你秦三爷家都快断细粮了,狗日的李黑旦,你这是柿子专拣软的捏呀。
  • 小院清秋

    小院清秋

    虽是虚构的故事,我却也希望世界上某个角落里,能真的有那么一个人,微笑着抱着胳膊,目送你前行。
  • 我和慈禧太后

    我和慈禧太后

    《我和慈禧太后》是美籍华人德龄以英文撰写的回忆录。书中采用西方文化的视角,以亲历者的口吻,详细讲述了她贴身服侍慈禧太后期间所观察到的清廷生活实情,包括慈禧的饮食起居、服饰装扮、言行举止、乘火车巡游的经历等。所涉人物有光绪皇帝、皇后、李莲英、袁世凯及其他官员,并提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宫廷秘闻。既有文学趣味,又有史料价值。相较于当前流行的后宫小说与后宫影视剧,本书真实全面,内容丰富,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