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7900000020

第20章 批评作为一种艺术(6)

化解能力首先来自金钱。全面商业化后,金钱成为万能的尊神。先锋艺术家只是“靠金脐带与社会联系的逆子”。“先锋派从资产阶级社会移入自由艺术家的生活方式,就是退出市场,这需要勇气。”先锋艺术家如果不想饿死,买主依然是资产阶级。

马拉美曾说,做个艺术家,就意味着“对社会罢工”,如果没被雇佣,则有何工可罢?先锋艺术首先得向社会显示自己的价值,它只能用金钱这种资本主义社会的唯一等价物来衡量。要能抓取食饵又要躲开捕兽夹子,实在没几个人能做到。

资本主义社会为先锋文艺提供的另一个生存条件兼破坏因素,是所谓自由容忍。容忍允许先锋文艺以反社会的挑战姿态存在,对先锋艺术家而言,这种容忍就等于不屑一顾的冷漠,比挨骂还要难受得多。容忍是因为标榜多元,先锋主义者早就看出多元是假的,这个社会实际上只有一元文化,即商业化低俗。

可以说,先锋主义的本质是反多元的。它只承认先锋文艺这一元价值,实际上它以不容忍对待容忍。

因此,先锋文艺的存在(被容忍,有人买)已经违背先锋原则。而先锋主义的成功(被捧成明星)即先锋的最大失败,它自我取消了对抗文化主流立场。

先锋艺术以成功自杀的冲动,尚有其内在的原因。

如果不靠外在判断(例如大多数人说“看不懂”),我们如何判别一部作品是否“先锋”?

格林伯格给了一个定义:先锋作品,必最大限度地、竭其可能地退向艺术工具本身,尽可能排除与工具之外的任何联系。例如绘画,就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平面性,不去表现任何“立体感”,拒绝让观画者“挖出一个洞”。所谓“立体派”(Cubism)的绘画,也正是有意把立体延展成平面。

先锋艺术最激动人心处,正在于他们纯然只关心空间、平面、形状、颜色的发现与安排,而排除这些因素不必然所指的任何东西。

先锋绘画必须排除平面色彩之外“不必然”的东西,即意义、主题、题材、经验、场面等等,用格林伯格的特殊术语,要摆脱“文学性”。

其实现代先锋小说也在摆脱主题或意义。显然,不同艺术工具,对主题或意义的携带量各不相同,音乐、绘画、雕塑、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组成一个阻力序列,这也就是“先锋化”的历史序列:“先锋绘画的历史,就是向其工具的阻力节节投降的历史。”

不少理论家讨论的先锋主义的否定性(negativity),在格林伯格看来却是肯定性:工具本来就是被迫表现,只消让它取消表现任务,退回自身。

“现在已可确定,绘画艺术极度简化(irreducibility)只剩下两个因素,即平面与平面的边界。换句话说,只要遵行这两个法则,就能创造出一件可以被当作画的东西。因此,框紧或钉紧一幅画布,就可以作为一幅画存在——尽管不一定是成功的画。”

上面的说法,理论上能自圆,实际操作中却困难太大。退回工具,无须表现。于是艺术进入了“马尔萨斯噩梦”——观众以算术级数增长,艺术家及其作品以几何级数增长。任何一门行业,要保持“家”的水准,就必须有个判别标准。当工具不再表现,也就是说不再需要控制驯服工具的技巧之后,用什么来判别艺术与非艺术?

的确,在先锋派艺术圈子里,成天能听到怒气冲冲的互相指责:“江湖骗子!”在别的艺术圈子里,至少销售量是排行的一个标准,不服气也不行,可是在先锋艺术圈里,却不能公然把销售量作为自吹的资本。

格林伯格说,标准是有的。当有人指责格林伯格揄扬备至的画家纽曼(Barnett Newman),说他的画小孩子也能画。格林伯格辩护说:“这话不错,但纽曼必须站在那里告诉那小孩如何做。”同样,当波洛克的作品被人讥为只是在乱洒颜料,挂出来极像墙纸,格林伯格则为之辩解说:“波洛克的艺术魅力正在于它似乎如墙纸般重复,但实际上却并不重复,它是在重复中击退重复,在均衡中抛开均衡。墙纸画匠能在技巧上画出波洛克式的图幅,但条件是需要一个波洛克站在旁边教他。”

这样,格林伯格否定了自己。因为艺术必须在工具的简单组成上加添某种东西。艺术的真谛超越于平面形式之上,那么,这个真谛必是某种理念、概念、气韵,总之就是本该被格林伯格排除的“不必有”的东西。

十一

当艺术判断成为一个不可言宣的神秘之后,先锋艺术家只剩下一条路可走:赢得批评家欢心,尤其是那些控制着画廊展出、博物馆收藏、学院美术系舆论,以及执笔报刊艺评栏的批评权威(格林伯格就是最后这一类)。这些人之间的派别关系、师承关系、亲疏关系,形成不同的势力(所谓“格林伯格家族”即一例)。先锋艺术原是为反体制而产生的,这样一来却变成了体制。

像格林伯格这样的权威,他们不知决定了多少人的艺术生命。于是弑父不可避免。

再否定的起点可能是“黑山派”(Black Mountain School)。50年代初,一群年轻艺术家聚集于南卡罗莱纳州的黑山学院,决定向既成势力“纽约派”开火。他们用掷《易经》卦爻作任意性的指南,作了当代首次“随机”(chance)艺术实验,从中产生的是凯吉(John Cage)的音乐,肯宁甘(Merce Cunnin gham)的舞蹈,奥尔森(Charles olson)的诗歌(虽然真正的“随机”诗歌,要等“语言诗”出现后才正式诞生),以及饶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绘画。

其中直接打击格林伯格的,是画家饶申伯格,他标榜“绝对平面”,有意把格林伯格的“满面”(allover)绘画原则推到极端。

“满面”原则,是格林伯格对波洛克、克莱因(Franz Kline)、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纽曼等人作品的美学总结。据他说,这些人的作品已经“非中心化”(decentralized),画面没有重点,绘画的平面性以纯然方式呈现,表面质地均以致“溢出画框”。

而饶申伯格和约翰斯(Jasper Johns)等人经常整幅刷一种颜色,毫无图形,几乎空无一物的画面使格林伯格哭笑不得。他指责这些人有意“取消抽象表现派的视野”,但他无法说清为什么“视野”(vision)不能取消。

当代先锋主义的“什么都来得”(N"importe quoi),终于把格林伯格推到一个他本来不愿站的位置上,即从先锋辩护士变成先锋的反对者。

1968年,他开始正式宣战。他发表一系列演说与文章,指斥一部分当代先锋艺术为“俗先锋”,批评他们逃避“质量”(quality)这个关键问题,实为假充先锋的反先锋。因为他们“打着求新的幌子,把艺术缩减到非艺术”。

于是我们又回到老问题:艺术与非艺术,先锋与假先锋,这条分界线究竟如何划?德国先锋理论家毕尔格(Peter Burger)的解释比较清楚,他指出杜尚(Marcel Duchamp)把小便池签上名,或是安迪·沃荷(Andy Warhol)连画一百个汤罐,用意是挑战。先锋艺术的定义之一就是向体制化的艺术挑战,所以它们是先锋艺术。但当它们被送到美术馆展出,这挑战就进了一步,它们按“体制”的规则打进体制,胜利的挑战使原本的非艺术成为先锋艺术,挑战的胜利又使这先锋艺术成为非艺术,因为它们一旦被美术馆收藏,有了市价,也就成为体制的一部分,失去了挑战性,从而也失去了作为先锋艺术的资格,结果也不再是艺术。

这个论辩很可以为格林伯格出一口气。不妙的是,格林伯格正是这个“体制化”的重要部分。在杜尚或安迪·沃荷作为挑战者出现时,格林伯格正是他们挑战的对象。

十二

50年代初,波洛克在他艺术生涯的巅峰,开始酗酒无度,精神崩溃,他绚丽的画幅上只剩下黑白二色。1956年他暴死于汽车失事。此事对格林伯格的打击极大。固然他还在热情地为先锋艺术辩护,还在热心地发现人才吸收进他的“格林伯格家族”,直至60年代末,他依然是画坛上一语定评的人物,但他的雅典之辉煌,连同苏格拉底式的睿智一齐渐渐下沉。

1962年,抽象表现派在纽约美术品市场上价格突然崩溃,在收藏家中名声扫地,取而代之的是波普艺术与装配艺术。格林伯格怪罪饶申伯格与约翰斯等人故意歪曲“满面”原理,对此应负重大责任。

一派艺术会过时,一种理论也会过时,这并不奇怪。人类求新冲动本是很无情的。但艺术过时的标准是市价大跌,理论过时的标准是它所赞扬的作品不再卖钱,这就令人深思了。当代先锋艺术不断遇到周期性危机,到底是艺术危机还是艺术的商业体制危机?

十三

先锋主义把整个社会划成了两个部分:“懂”先锋艺术的雅人,与不懂先锋艺术的俗众。不懂者永远不会懂。有论者甚至提出,先锋作品无法用常规学术方式——考据、注释、讲解等——加以讨论,因为一方面先锋作品无从诠解,另一方面妨碍交流的并不纯是难懂,而是观众读者的敌对态度。因此,先锋批评的目的不是解释,而应当培养大众的同情态度。

俗人不懂无妨,只要有心。而另一部分人,雅人,因为已是有心人,就必然是懂先锋艺术者。

可惜这些有心人真懂与否难说得很。至少在最近半个世纪,自从先锋艺术具有收藏价值后,不懂装懂者就大增,雅人包括了许多有钱的资产阶级和机构,他们取代了18世纪前的贵族,而艺术经纪人与批评家们则扮演昔日的豪门清客的角色。

苦恼的是,先锋艺术并无明确的优劣判断,每一派都有自己的理论家。因此,先锋艺术品的市场实际上是投机商折腾的市场,在理论家指导下类似股票市场地痉挛。

先锋主义的“危机”,是先锋文艺放弃其原设的文化角色,甘受世俗名利诱惑,自愿进入社会主流体制的必然后果。先锋主义本是用反社会态度来激活被金钱扼杀的艺术感,至此,先锋成了真正的媚俗。

十四

而先锋理论家之掮客化,破坏了其文化哲学,他们开始解释那些一向被认为不能解释的东西,为市场价值找出一种为社会常识(即为新增的“雅人们”)所能接受的解释。当格林伯格从一个左翼小杂志的撰稿者变成一个先锋鉴赏权威后,他离开了《党派评论》,并与《民族》(The Nation)杂志打了场“苏俄宣传”的诽谤官司,甚至加入了麦卡锡主义色彩甚浓的“文化自由委员会”。他从马克思主义退回经验主义。他开始说:“现代主义艺术并不展示理论……只展示经验。”他甚至推翻他本人的历史:

当我描述作为艺术的艺术时,马克思主义不起作用……我的批评是实证主义的,它不谈别的,就谈这东西,谈物。

无怪乎格林伯格不写书,只写散评。先锋艺术世界要求于他的,已经不是理论,而只是推销。

当然先锋理论还是有人在做,而且做得比格林伯格半途而废的理论深刻得多。但毕尔格、阿多诺、埃柯、巴特、克莉斯苔娃等人精心构筑的,对先锋主义文化或历史的阐述,从悲观的预言走向悲观的总结。

在西方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先锋艺术,以推翻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为己任,它不断创新的基本动力是资本主义不断的危机。随着冷战时代结束,先锋主义的精神价值成了问题。

我们不能预言西方的先锋主义是否真会死亡,抑或能摆脱媚俗的压力卷土重来。或许先锋主义的边缘确需要取得新的边缘性,才能再生历史功能。

西方的先锋主义未能保住它的文化边缘性,非西方的先锋主义现在用地理的边缘性来加强自身的文化边缘地位。

我个人却认为,“第三世界”先锋主义急于将自我确立为中心,急于“提供唯一真正价值”,其结果只会重蹈西方的覆辙。在这全球生产方式、交换方式越来越趋于一体化的时代,在本民族范围内有主流陷阱,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主流陷阱。

边缘地位是痛苦的,但却是先锋主义唯一的立足地。

阿多诺曾有妙言:“如今,唯一真正的作品是非作品之作品。”

正是在这个似非而是的问题上,格林伯格及西方先锋主义失败了,而我们将在此确立我们的理论出发点。

同类推荐
  • 死结

    死结

    时间上世纪70年代。地点中国西南某偏僻山村。人物王满堂,男,26—36岁,农民。王母,女,60—70岁,王满堂之母。李凤英,女,19—29岁,王满堂之妻。刘半仙,男,50—60岁,乡村游医,掐指算命,拉牵说媒,司仪支客,无所不通。孙婆婆,女,50多岁,农民,乡村接生婆。大丫,王满堂长女,出场时13岁。二丫,王满堂次女,出场时11岁。三丫,王满堂三女,出场时9岁,哑巴。计生员甲、乙,群众演员若干。
  • 元曲之美:最是销魂曲中调

    元曲之美:最是销魂曲中调

    本书选取了二十位具有代表性的元曲作家,用充满爱和美的笔触,如诉衷肠般通过品评曲人们的作品、思想生平,让我们了解元曲、欣赏元曲,最终爱上元曲。作者笔法清新,又不乏力量;说人说曲,两厢映照,将元曲自由活泼、质朴天成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失为说元曲的美文。
  • 青春似酒

    青春似酒

    青春美好而阴晴不定,我们都曾经历,用文字,把它定格下来,我们就成了追逐阳光、露出灿烂笑脸的向日葵。这本书是余红人生经历和生活美景最真实的记录,像一扇扇门窗,每一篇都带你走进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和你分享青春的秘密,带你游历美不胜收的大自然,一起感悟生命不可多得的智慧和哲理。余红用书写留驻了青春,将生命变成一条潺潺流淌、浅吟低唱的小溪,让我们在阅读中获益匪浅。
  • 一切为了爱情

    一切为了爱情

    本书为哈佛经典丛书第十八卷——“现代英国戏剧”中的一部。这里所指“现代”为本书编著者所处年代的时代划分方式。现称“古典主义”。在戏剧创作中,约翰·德莱顿把法国人在戏剧情节上的规范和刻画的华丽描写结合起来,其中也展示出他自己是莎士比亚的追随者,这种混合类型戏剧的最佳实例就是《一切为了爱情》。这是约翰·德莱顿用来勇敢地向他的偶像莎士比亚发出挑战的作品。正如诺伊斯教授所说,他这一成就最伟大的见证就是“刚看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和克莱奥帕特拉’,我们仍能从德莱顿版本的故事中获得极大乐趣。”
  • 黄昏散步

    黄昏散步

    《黄昏散步》为作者于2009年所写的文艺杂笔作品集,有生活随感、游记散文.有工作体悟、文艺感想,也有为文学艺术界朋友们的图书或书法作品写下的序言,其中包含作者在自治区文联主席工作岗位上对文艺工作的总体思考与实践体会.对文联工作的整合想法与创作实践.对人生的不懈追求与哲理感悟一一并辑成此书。
热门推荐
  • 闪婚双宠:首席老公老搞错

    闪婚双宠:首席老公老搞错

    纪慕然做了一个梦,自己小心翼翼地用翡翠杯端给对面的男人。林大公子轻嗅赞道“老婆,你茶艺越来越精了。”仰头一饮而尽,哭着脸说:“你拿走了我的心,我该怎么办?”纪慕然惊道:“你是林二?”‘啪’地一声,四亿元的翡翠杯掉在地上,摔个粉碎。
  • 最强科技大亨

    最强科技大亨

    通关末日游戏后,杨飞白发现自己的队员都穿越到了科技发达的末日世界,只有他留在现实世界成为后勤保障。杨飞白:“队友们,加油开荒啊!捡到的智脑、机器人、机床、核潜艇、卫星、火箭……都可以来我这里换一桶泡面加一根火腿肠!”队友:“无耻老贼!”杨飞白:“我这是为你们好,等我成为科技大亨,才有钱给你们加餐啊!”
  • 落魄格格凤凰命

    落魄格格凤凰命

    她,出生皇家,生母却是不起眼的小主,本应受封为公主却因母妃身份成了云国的格格。用计平乱后宫、得到太后庇护,背后神秘的身份,她最终成为公主,母妃也在皇上驾崩之后受封为梅太妃。成年后,她远嫁燕国和亲,后宫艰险,她步步为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建国后毛泽东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创造性贡献(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建国后毛泽东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创造性贡献(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为了能够完整呈现毛泽东在新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具体形象,本书选取建国后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就毛泽东为新中国法治建设所作出的显著的、卓越的、创造性的贡献作一简明扼要的梳理和研究。
  • 祸国·图壁(上)

    祸国·图壁(上)

    以线为绣,可织岁月;以心为绣,可织江山。一座宫廷,怎能困住凤凰?唯方大地,燕璧宜程四分天下。璧国右相的小女沉鱼,贤淑温婉,倾慕四大世家姬氏的公子姬婴,两家预备联姻之际,却被君王昭尹横加破坏,一道圣旨,择伊入宫。姜沉鱼万般无奈,领旨进宫。但她不愿成为妃子,便自荐为昭尹的谋士……
  • 武神榜

    武神榜

    能以武通神者皆为武神,能登武神榜者更是个中枭楚。十年勤修苦练,只为一朝登榜。双生武灵算什么,我还有万能武灵呢,想换什么属性就换什么属性。师姐?公主?富家小姐?魔女?嗯……都会有的。
  • 大法鼓经

    大法鼓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妖武圣帝

    妖武圣帝

    神龙转世重生,为救心爱之人,踏上逆天之旅,征战万界天骄,续写一代传奇...
  • 培养青少年观察能力的断案故事

    培养青少年观察能力的断案故事

    《培养青少年观察能力的断案故事》讲述了历史上的名人如何发散思维,创造发明的小故事,从而启发读者的思想。
  • 汉室瑶光(全集)

    汉室瑶光(全集)

    上个时空,她是明艳的人气演员,演绎着“貂蝉和吕布的绝恋”;这个时空,她却依旧无法握住幸福,眼看着那个疼惜她的男人一步步转变成历史上那一代霸主。而她却也落得个容颜尽毁、颠沛流离的惨境,受尽了苦难。原不想卷入历史,却终究逃不过历史巨轮的碾压。那个叫貂蝉的女子偷天换日,李代桃僵,顶着她的名义嫁于董卓为妻。而她,却无处容身,并被设计差点死于董卓之手。当历史不可逆转,当未来已被局限,她要如何面对所爱之人必死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