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7900000018

第18章 批评作为一种艺术(4)

为建立一个形式—文化学所做的笔记

出发点

阅读不一定从形式出发,批评性阅读却从形式出发。

文学文本,首先是形式的存在,而不是意图、主题、创作经验的存在,不是意义或效用的存在,不是内容的存在。文学与非文学文本的区别,在形式,在与形式相应的阅读方式,而不在于内容。“文学形式阅读”加诸《庄子》《水经注》,它们就成了文学。“非文学形式阅读”加诸《金瓶梅》《红楼梦》,它们也会成为某种资料,某种非文学。

以内容为主的批评,是把文学作为非文学(例如,作为社会资料)来批评,与一般消费性阅读方式类似。

没有任何作品结构上是完美的,形式上是无缺陷的,整体合一的。虽然东西方文论中一直盛行此类看法:“有机论”(浪漫主义、克罗齐、新批评派),“结构自足论”(列维斯特劳斯、早期巴尔特),“辩证整体论”(黑格尔、卢卡契)等等。读书界则一直有“至善至美”作品的“经典神话”。文本完美论,在文学实践上不可能(同一作品的异文存在即是明证),在批评实践上,则使形式分析停留于形式。

形式的形成就排除了形式完美的可能性。文学形式是一种语言实践,而语言只能在不断的自身差异中存在。文学文本作为一种符号意指过程,必然在文化的积淀无限衍义,把一层层所指转化为新的能指。批评性阅读,处理作品形式时,就像把球面展开成平面,必须在某些缝隙处切开文本,解开形式。

影响作品生成的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极多。作品形成后,这些因素没有被固定,只是暂时休眠。每次新的批评性阅读又唤醒了这些因素,在新的阅读时空中形成新的冲撞。

内容是汽车光滑炫目的外壳,形式是滴着黑乎乎机油的机身、底盘;内容是生命圆润的皮肤,形式是生命血腥的内脏。皮肤上痛苦的切口,使我们得以一窥生命的真相。

内容

各种自然的、社会的、心理的经验材料,构成了作品的内容,即文学的“文本现实”。比起其他大部分社会语言实践(例如科学,例如统计报告),文学的文本现实与经验现实的差距最远。文学文本无法反映现实,只能用一种特殊方式曲解现实,戏仿现实。“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信息不发达时代强加给文学的任务。“兴观群怨”,是文本功能混淆时代对文学的滥用。

令人迷惑的是,文学作品比起其他社会语言实践(例如历史、新闻),给读者更强烈的“现实感”。这种“镜象”,只是一种逼真感,只是经验材料即内容制造的幻象,但这幻象却成为各种现实主义假定或理论最牢固的基石。

逼真感的产生与文本形式有极大关系,形式的程式化是其首要条件,形式本身,似乎与现实感大有关系,其实无关。“现实性”不强的形式(例如舞台干扰极多的中国戏曲,例如语言极不自然的叙事诗),完全不妨碍逼真感的产生。

逼真感来自读者与作者共有的释义程式,而这程式是特殊文化环境的产物:文化使某种形式重复,重复到接受者不再看到形式,不再妨碍他把作品内容直接等同于现实,是为程式。只要程式化地阅读,任何文本都可以是现实主义的。

这样的读者,是内容的消费者,是逼真感心甘情愿的箭垛。形式越程式化,对逼真感的干扰就越少。这就是为什么形式创新是现实主义之大敌。

经验现实并无结构可言。文学作品借助逼真感对经验现实加以内容结构化,道德整饬化。起承转合的情节逻辑,亦即褒奖与制裁的法庭。认为文本结构即经验现实的本质,是一种写作迷信。

本文是作者对经验现实的一种诠释,它只是一个诠释,它的真实性是个别的。如果没有程式给予一个似乎磨光平滑的表面,这种诠释不可能具有一般性。

批评性阅读的目的,不是给作者的这种诠释以一个再诠释,而是分解文本,去破作品完整的假象,以发现作者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进行他对现实的诠解。因此,批评是对写作的反诠释。

意识形态

文化不是影响作品产生的唯一因素群,却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群。任何追寻作品意义的批评,不能忽视文本存在产生、流传、被阅读的文化条件。

文化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本(即所有表意活动与释义活动)之集合。社会中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有一定程度的表意功能,都可以算广义的文本。意识形态,即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中控制并诠释这些表意活动的元语言。

意识形态不能简单地视作某个社会阶层利益的体现。或许其起源是由特殊利益集团决定的行为规范集合,但形成后就成了整个社会共同拥护、代代相传、天经地义的规范,虽然对规范的执行严格程度各阶层大不相同。“阿Q,我们虽然不知道他蒙什么名师指授过,但他对于‘男女大防’,却历来非常严,也很有排斥异端……的正气。”

没有形式,或者说,只有程式化形式的文学,会沦为意识形态的直接表现。意识形态之直接图解很难说是文学,正如元语言并不完全覆盖目标语言,语法书例句不可能成为诗。

意识形态是在文本实践之上的二度规范体系。作为二度规范体系,它有把自己翻译成初度表意的永恒压力,它不断地在文化的一切文本上——从生儿育女,衣食住行,到哲学人文,政治经济——复制自己,重复自己。

意识形态作为规范集合,从定义上说,就是具有整体性的,充分自足的,有能力为该文化中一切问题提供答案。意识形态作为主体意识,必须认为自己是万能的。一旦看到自己的缺陷或局限,对付不了某些问题(例如晚清时不能解释军事屡败问题),它就无法再维持下去,无法有效地解答其他问题(例如晚清时对不说程式也产生怀疑)。它的失效也是整体性的。

写作

与意识形态的整体性相反,文学文本从本质上说就是非整体性的,其自身差异,其无限衍义,不断抵抗整体化。

整体化的意识形态企图控制本质上非整体化的文学文本,是个苦恼的任务。形式没有程式化的文学文本,不是意识形态的忠顺仆人,意识形态在控制文学时,反而暴露出自己的破绽。而偏偏意识形态总患有不能容忍破绽的血友病。

可以从另一角度看这个冲突:作者处于文化的大体系之中,生产文学文体这个符号小集合。他用的语言本身,与这文化中其他文本被同一个元语言编码。写作既是在语言牢狱中活动,作者也就是意识形态囚犯。可是,写作者不可能看到自己身陷囹圄,听命于他人(因为意识形态把一切意义活动程式化了)。作品只是幻想自己是自由想象的产物。

由于这个原因,作者对他的作品的理解,必然劣于他之后的批评性阅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后者对写作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与文化条件,享有历史提供的批评距离,对该意识形态的控制看得较清楚。

作品在形式上非整一,内容上受限于历史,因此任何作品命定不完美。这不完美之处,正是批评性阅读剖解作品与意识形态复杂关系的入手之处。

作者无意识地留下的种子,被后世的批评性阅读培养起来,长成胀裂作品巨岩的大树。

作者既是作品之母,又是作品之谋杀者。

批评

于是,批评性阅读,处于文学活动的中心地位。

批评与写作的目的是相反的。写作的目的是给文本一个貌似完整的结构,创造一个再现经验现实的假象,创造一个文化神话。批评性阅读的目的是暴露文本中的内在矛盾,分解文化神话。

批评所揭示的文本内在矛盾,并不是意识形态内部矛盾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定义不允许它有自我矛盾之处;文本内在矛盾,也不可能是历史运动中矛盾的反映,因为作品不可能超越意识形态直接反映历史运动。

批评所揭示的文本内在矛盾,是历史运动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是意识形态与历史永恒的恩恩怨怨。

如果批评性阅读,能从文本矛盾的窗口,一瞥历史运动的进程,这将是批评最伟大的胜利,因为历史运动本身,不就是巨大规模的意义组织方式?

作品的真正意义,不在文本之内,而在文本之外;不在文本之先,而在文本之后。意义是历史地形成的,是过去与现在对抗的产物。作品的意义,要靠批评来构筑。

这样一种批评性阅读,实际上是给作品看病:病状在形式中,疾病在内容中,病因在意识形态中,更确切地说,在意识形态与历史运动的矛盾之中。

对批评的这种要求,排除了任何读者都是潜在批评家的可能,批评家不再只是个能说会道的读者,他首先必须有能力发现假象与现实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发现形式。

对批评的这种要求,同样排除了作家自动成为批评家的可能,他的“创作谈”,与一般读者的“读后感”一样,是消费式阅读,是业余批评。

同类推荐
  • 猎狐行动

    猎狐行动

    猎狐行动,是中国警察向境外经济逃犯的一次集中亮剑,在全国反腐大形势下,与狡猾的经济犯罪嫌疑人展开智慧的较量,取得丰硕战果。中国兵法、三十六计一一上演,尖峰对决、高科技手段,比比皆是。成功的缉捕,不仅来源于大国的实力,也来源于中国警察的信仰。警察作家吕铮,与猎狐缉捕组的成员们并肩作战,实时记载一线战绩。这是一本不一样的纪实作品,记载猎狐行动最前端的精彩故事。
  • 水上

    水上

    《水上》是莫泊桑的一部游记,比小说更加真挚,更加亲切,更加深刻。游记中描写了海上的风光,记述了旅途的见闻,录下了他的随想杂感:大如治国平天下的妙语,小如风乍起时的海水微澜,其他如对庸人的讽刺,对穷人的同情。列夫·托尔斯泰在《莫泊桑文集》的序言中说,《水上》是莫泊桑“最优秀的作品”。
  • 后窗

    后窗

    本书为散文集,内容涉及故乡、童年、风俗人情、亲情、生活体验、心迹、世相、情趣、时代印迹、底层关照、社会事件、旅行等,作品篇篇有“我”。阅读全书,像品一杯成年的酒,弥漫的是挥之不去的诗味、趣味、风俗味、文化味和美味。
  • 人间有至味

    人间有至味

    这是汪曾祺的散文选集,全书分三个部分:有味/有乐/有思,从三个方面来诠释“味”的涵义,展现汪老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汪曾祺关于美食的散文脍炙人口,而且广为流传。他的饮食、文章和生活都讲究一个“味”字,这个“味”字有很大的阐述空间,可以是食物的味道,可以是生活的乐趣,也可以是人生的况味,于是就有了这本《人间有至味》,多维度地展现汪曾祺的生活之“味”。
  • 蒋勋说红楼梦5-8辑(套装共4册)

    蒋勋说红楼梦5-8辑(套装共4册)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热门推荐
  • 孝经

    孝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诗话人生:黑塞诗选(黑塞文集)

    诗话人生:黑塞诗选(黑塞文集)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新版10卷本文集,名家名译,收入长篇小说、中短篇作品、诗歌、散文、童话与画作,全面展示黑塞创作生涯。黑塞的文学生涯以诗歌创作为始,又以诗歌终结;他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收集了他从15岁开始的诗歌创作,而最后一首诗《残枝嘎响》,完成于他去世的前一天。在黑塞诗作生涯的近70年间,他共作诗约1400首,其中800多首由他亲自编辑成15本诗歌选集。黑塞的诗深受德国人民的喜爱,他的诗纯真缠绵,篇篇都是真情流露,不仅语言细腻委婉、简洁朴实,风格也尤为清新、自然流畅。《诗话人生——黑塞诗选》从黑塞15部诗集中甄选了275首精品,分“少年篇”、“青年篇”、“中年篇”、“老年篇”和“晚年篇”五个部分集一册出版,完整呈现了黑塞诗歌创作的精华。
  • 最妃

    最妃

    命运的齿轮转动,是一见钟情的缘,还是命中注定的劫?当小腹黑遇上大腹黑,谁黑了谁?———轻松宠文,看妖孽男主如何宠妃养成。【小剧场:】慕容妃姒:烬哥哥,我去了东宫,把太子妃打了一顿。南云烬:(神色淡然)打了便打了,让幻觉送点医药费去便是。慕容妃姒:你知道我为何打她吗?她骂我是狗!南云烬:(怒而拍桌)放肆!她当本王是死的吗!!慕容妃姒:嗯嗯,她太过分了,我说她太美了,亮瞎了我的狗眼。南云烬:……慕容妃姒:她说那我一定不是南凤国的,因为南凤国的狗长不出人模样。南云烬:!!!
  • 世界最具故事性的中篇小说(4)

    世界最具故事性的中篇小说(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无限制旅者

    无限制旅者

    茫茫旅途,忘记了过去,看不到未来。只知道,我于路上,寻觅零件,一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该有的零件。“我”于路上,探求答案,一个机器抑或兵器无法理解的答案。仅此,而已。
  • 不见青山

    不见青山

    乱世浮沉,恩怨纠葛,分分合合不见青山不见月
  • 重生学霸女神完美夫人

    重生学霸女神完美夫人

    前一世,她苦受折磨,被人狠狠算计这一世,她猛然醒悟,将人打倒在地学业也层层升高,成为大家心中的学霸容颜也美丽动人,成为大家仰慕的女神交了知心的朋友,成立了一家上市公司学会医术,手法精湛,受千万人的夸耀就当一切都是那么完美的时候,有个男人闯进她的生活来,外公外婆不知何时给她订好了婚宴,容貌俊秀,霸道总裁的类型……她根本就没有想到会阴差阳错的爱上他,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爱上的他,和他在一起,就会知道什么是安全感。之后,两人携手虐渣,撒狗粮,慢慢揭开前世的秘密,打开对方的心门,走进对方的心……
  • 两次历史性飞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两次历史性飞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领导我们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次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正式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丰硕成果。本书深入探讨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 都市最强三好学生

    都市最强三好学生

    【最火新书,万人追读!】万般皆下品,唯有修炼高。许飞为生存而战,一步步崛起纵横寰宇!
  • 推销老婆的人

    推销老婆的人

    一大早起来,窗外堆着雪。雪悄悄下了一夜,没有一点声音。世界好像死了,身上裹着白色的床单,躺在窗外僵硬。不,这不是一个好兆头。肥肉叹了一口气,担心恶劣天气会影响他摆脱妻子的计划。他穿好衣服,从自己的房间走出来,妻子的房门还关着,儿子熟睡在过道里。这是一套四十多平米的经济适用房,儿子出生那年拿出所有积蓄、又借贷三万元买的,现在已经显得陈旧、逼仄,犹如车站附近加铺的旅馆。他与妻子离婚八个月了。儿子已满十八岁,无需商量判给谁,准备让他自己找食去。存折上只有两千块钱,也无需争论怎么分割,他全给了妻子。现在麻烦的就是这房子,没办法掰成两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