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7900000012

第12章 中国与西方(4)

无根者之梦:海外小说中的漂泊主题

流浪小说有两种:主人公心中有目的称流浪小说,无目的曰漂泊小说。如此命名,只是为了本文讨论的方便,没有其他目的。

西方文学一开始就落入尤利西斯式漂泊情结,中国叙述文学却一直缺少漂泊主题。虽然孔子流浪多年,中国读书人的人生使命也不得不远游,赴试,赴任。中国小说的人物只能作“目的之旅”。《西游记》调侃了目的性,但是没有代之以无目的性;只有董说的《西游补》把朝圣目的消融在叙述游戏之中,在精神上预示了现代。

一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真正的漂泊小说:不朽的《老残游记》的主人公,是中国文学中第一个“思索的流浪汉”。可惜,在启蒙教育目的过强的现代文学中,只有自行取消无目的性。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1926),主人公最后找到光明,找到“革命事业”;茅盾的《虹》(1929),女主人公浪迹上海,追寻超越个体的“时代精神”。

艾芜的短篇集《南行记》,看来是唯一的例外。这个例外造成新的惯例,那就是:流浪作品,是作者本人漂泊的结果,其中的故事,都是路途所见所闻。当今,台湾与海外不少作家写大陆旅游故事,大陆作家风行“行走文学”。作者们的确在行走,在中国人社区,旅行不仅是个人能做到,也是机构(出版社,电视台等)支持的,写的都是“文采记游”,一种从《水经注》《徐霞客游记》以来一直备受欣赏的文体。

作者与叙述者主题重合过多,小说与游记难以区分,结果“流浪的无目的性”,失落在叙述异域风情的目的性中。

或许,这种漂泊无目的性,能在今天的海外中国小说中,部分地得到拯救。原因倒是很悖论的:已经寄居海外,反而既无动力又无能力流浪,也缺少流浪所必要的对生活的庸常性的叛逆冲动。海外作家写的行走文学,几乎都是回忆昔日在国内的漂流。例如马建的《浪迹中国》(英译本2001,中文本2003);京不特《时时低着头》写在东南亚的离奇漂泊;高尔泰《寻找家园》(2002)记录一生坎坷漂泊,至为动人。

因此,流浪主题海外小说,提出了相当特殊的阐释挑战:不管是什么原因流落海外,却不再继续漂泊,似乎终点已经到达,余下的生活过于实在,那就是极不浪漫地寻求谋生之道。而面对的异国风景,都熟视无睹而感觉麻木。即使海外的旅行记,都是偶然出国的观光者所写。

漂泊主题海外小说,迫使我们做另一种阅读诠释:作者本人的旅行经验,或者海外华人的生活,不能作为我们阅读的出发点:漂泊是一种象征。

国内作家笔下的流浪小说,象征一种对主流社会的拒绝姿态。徐星《无主题变奏》(1987),刘索拉的《寻找歌王》(1986),社会庸俗而追求的崇高;宁肯的《蒙面之城》(2001),贺小枫的《花瓣糖果流浪人》(2001)中的主人公不断拒绝帮助,逃避“成功”;西藏作家扎西达娃的中篇《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1985),香港作家黄碧云的《媚行者》(1999)把边缘性戏剧化。我们可以看到,漫游作品,集中在80年代中期,世纪之交这两个社会变型急剧,文化人走向边缘的时代。流浪,尤其是远离现代化过程集中表现的城市,走向荒野和原始,提供一种平衡的价值观。

海外写作不存在“拒绝成功”情结,或者说,他们的主人公不可能如此潇洒。

因此,我在此文中提出一种读解:海外小说中的漂泊主题,是海外人无根状态的象征。在海外定居,是失根的永恒化。主人公的流浪就常常是在作纯然的漂泊,空间上既无目标,时间上也无终点,动机上更无目的。

在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中,无目的性归落到非常不同的象征化上。我选取分析的几本小说,展现了这种象征的格色状态。篇幅限制,本文没有能讨论许多海外作家的漂泊小说,例如叶凯蒂的《黄土地远行人》(1992),石涛的《正轨》(1993),陈玉慧的《深夜穿过蓝色的城市》(台北:远流,1994),严歌苓的《“无出路”咖啡馆》(北京:当代世界,2001)都有相当分量的漂泊情节。本文选作讨论的五部小说,在漂泊的虚实对旋上各有特点,很能展示海外文学的一些根本思想纽结。

聂华苓的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1976)是流浪经历小说化为“海外无根象征”的最明显作品。其中国内流浪部分之实,海外漂泊部分之虚,形成强烈的风格反差。

80年代在台湾走红的三毛,她的流浪小说有相当成分的自传,常常小说与纪实难以区分。本文将用短篇集《撒哈拉故事》(1976)与《哭泣的骆驼》(1977)作虚实倒错的典型案例。

高行健的《灵山》(1990)则是一个杰出范例,把作者可能有的实际流浪经验,化解在叙述的虚构距离之外。其中本源的追寻,被禅宗宇宙观解构,漂泊于是成为本有,成为体验外的实存。

黄宝莲的《暴戾的夏天》(1997)则把无根状态从流浪推进到极端,即死亡,无根状态对人性的毁灭性异化,从潜意识浮现为寓言。

海外中国文学的写作和研究,一直局限于“民族性”,或“文化冲突”层次。人生的最苦恼困境,个人化的体验,表现既不容易,读解更难。本文试图在个别中读出集体潜意识:每个作家不同的表现,或许指向一个共通的体验。

聂华苓是本文将要讨论的作家中最年长的(出生于1927年),讨论的作品《桑青与桃红》也是最早的,1976年出版(香港:友联)。

其时,“留学生文学”尚方兴未艾。这是一种以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实际生活经验为题材的小说,是一种相当现实主义的文学。其主要提倡者如白先勇、陈若曦、於梨华等人,在台湾都是“现代主义”的提倡者,作品趋向于实验主义,而且为此备受攻击。悖论的是,他们一旦受到题材迫切性的压力(例如在美国体验到的种族压迫、文化冲突),则转而采用急于传达信息的表现方式。留学生文学虽然流行十多年,终因重复平浅而渐渐消失。

聂华苓这部小说,当初也被视为“留学生文学”代表作,却完全没有海外生活的写实——其中有美国生活场景,却极为荒诞。此小说当时受人注意,是因为“人格分裂”被大胆地写成一人双名,叙述也采用分裂的连续双层框架。按当时文学界的看法,这是一部“不安分”的小说:“有人说它是印象主义,有人说它是象征主义,有人说它是超现实主义,有人说它是意识流。”虽然聂华苓一概否定,“我所追求的目标是写实”。

现在看来这部小说的吸引人之处,不在于这些技巧手法。中国文学经过最近30年的现代主义洗礼,已经不觉得此书手法需要辩解。此书值得重读,因为这是中国海外文学第一次痛苦地描写了无根状态,不仅海外生活无根,而且把“无根症”追溯到中国现代的长期战乱和流亡上。

小说的框架故事,是一个自名桃红的女人与美国移民局的争论。移民局正在调查一个名叫桑青的非法移民,要驱逐此人出境。桃红说桑青已死,自己与桑青的各种相似纯属偶然。桃红然后在美国国内搭车跨州逃亡,与嬉皮士流浪者为伍,从田纳西一直向西跑到南达科他。在逃跑路上,从不同地方寄信及地图,标明自己的所在地。同时还寄上桑青40年代在中国不断逃亡时记的笔记——1945年在三峡上溯时,1945年在围城的北平,1957年的台湾——桃红在美国的逃亡,与桑青在中国的逃亡,在叙述中平行展开。

这两条叙述线,风格截然相反:桑青的国内逃亡部分,细节详备,逃亡者遇到许多陌生但实在的人物。美国逃亡部分,情节虚构,遇到的人物都是类型化的、浪游的嬉皮士。很容易看出:国内部分是“身游”,美国部分是“神游”。

我们知道中国身游部分基本上是聂华苓本人的经历,甚至依循她本人的漂泊路线。1941年她14岁尚是中学生时起就当流亡学生,抗战时流亡到重庆,共产党占领北平时仓皇逃到台湾,1957年受国民党迫害。1963年遇到访台的安格尔,被邀请到爱荷华大学的作家写作中心,从此留在美国。1964年与安格尔结婚,在爱俄华写作中心之国际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聂华苓本人没有在美国流浪,她在爱荷华定居几十年。她也没有中国美国两个文化造成的人格分裂,只有现代中国政治造成的混惑:聂华苓的父亲是国民党桂系的官员,红军打进贵州时被杀。到台湾后聂华苓参加了《自由中国》刊物工作,此刊由于自由主义立场,1960年被国民党查封,主编雷震入狱,聂华苓等人也受到牵连,长期失业。所以聂华苓本人既要逃避日本军队,又要逃避共产党,最后又要逃避国民党,做中国人意味着不断逃亡。桑青的三段逃亡经历,虽然已经小说化,却有强烈自传成分。

与之正相反的是,变成嬉皮士的桃红,在美国的搭车逃亡,完全是想象产物。

不奇怪,这部小说在台湾在大陆,出的都是残缺的本子。70年代初,小说在台湾《联合报》连载,到了第三部分,就中止了。1980年此书由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虽然当时“文革”已经结束。北京版《桑青与桃红》比起1976年香港版差别之大,几乎是两本小说。

桑青是中国出生,有中国漂泊经历,有台湾通行证,按美国法律她应当被递解出境回国;桃红没有这一切,却有美国流浪经历。因此,当移民局警察最后抓到桃红时,她断然否认自己有任何国籍,无国可回。桃红在美国境内的奇怪的逃亡——每到一地就通知正在追捕她的移民局——就不是逃避她在美国的非法居留,而是逃避她本来的无根状态。最后她与移民局的争执,就不是一个人格分裂女人的胡言乱语,而是永恒漂泊的本态。

台湾70年代中期有“三毛热”,80年代延续到大陆,比台湾更为狂热。

“三毛热”一个相当复杂的中国大众文化心理,本不是此文讨论的课题。但是1991年三毛戏剧性地自杀之后,大众偶像消失,广大崇拜者悲痛之余,出现了一些奇怪的争论,主要是三毛的流浪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这个题目与本文的讨论有关。

三毛,原名陈平,1943年出生于重庆。60年代曾经在台湾报刊上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当时并没有影响。1967年三毛到西班牙马德里大学留学,后来转到柏林自由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学的科目杂乱。回到台湾后没有能安定下来,1972年重抵西班牙。1973年在当时的西属撒哈拉与一个西班牙男子“荷西”结婚,次年其在台湾《联合报》刊载关于她的沙漠爱情生活的文字,引起注意。1975年西班牙撤出西属撒哈拉,三毛与丈夫搬到加纳利诸岛。1976年5月《撒哈拉故事》由台北皇冠出版,次年出版继续描写沙漠生活的《稻草人手记》与《哭泣的骆驼》,这套书虽然是短篇集合,但是故事一贯,可以读作分章的长篇。三本书使三毛一举成名,“天涯浪女”的罗曼蒂克色彩,使她赢得广大读者。1979年荷西因事故丧生。此后三毛虽然住台湾,还是长期出游。

三毛自己一再说,“我的文章几乎全部是传记文学式的”。这就无怪乎有的“文学侦探”要出发去寻踪。一个自称为职业旅行家的人,马中欣,1996年从马德里开始寻访与三毛有关的事情与人物,并且在《羊城晚报》连载,次年集合成《三毛真相》一书,认为三毛本人性格乖张,与丈夫关系并不好,只是在编造爱情神话,关于撒哈拉威人的风俗习惯出于捏造。此书出版之后,在全球华人社会广为流传,使得不少三毛迷极为愤怒。香港出版家张景于1998年出版《诡话》(广东人民出版社),对马中欣的调查逐条批驳。此书感情用事,有的段落写得涕泪滂沱。

当时就有很多评论家对这种争论很不满意,他们指出,“本来是个美不美的问题,弄成了真不真的问题”。本文却暂时搁置三毛作品的美不美的问题,却对真不真的问题感兴趣,虽然笔者无法扮演文学侦探。

同类推荐
  • 唐诗鉴赏(传世经典鉴赏丛书)

    唐诗鉴赏(传世经典鉴赏丛书)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 李尔王

    李尔王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是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8世纪左右。后在英国编成了许多戏剧,现存的戏剧除莎士比亚外,还有一个更早的无名氏作品,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改编此剧而创作的。故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
  • 90后的痕迹:刘海军散文随笔集

    90后的痕迹:刘海军散文随笔集

    本书集结了作者的多篇优秀随笔散文,大部分已经见诸报端,作者集结出版,以飨读者。作品包括在起点中文网发表过短篇小说,在中国邮政报、省、市邮政报刊发表过的百余篇文章。作者认为做人就应当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培育自己优秀的品德,方可在此时代稳当前行。以“天行不息”的精神,加之“修德载物”的品行,步步留印,终达目的。做人如此,做事如此,做文亦是如此。书中渗透着满满的正能量。作者为人谦和,作品文采飞扬,曾被多家媒体采访和介绍,希望读者能喜欢此文,此人。
  • 第四病室(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

    第四病室(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

    《人文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第四病室》以一个病人的十八天日记,真实地再现了旧中国苦难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在第四病室里,有钱就能享受到特权,没钱就只能在病床上哀号等死。住院病人要自己另外花钱买药和生活用品,工友的冷漠无情,医生即使有再高超的医术但是没有特效药品也无法挽救病人的生命,病人的生存困境被赤裸裸地体现出来……而如此人情淡漠,环境恶劣的第四病室,却依然顾客不断。全书以第四病室内病人谈话的内容为主,传达出作家对生命的追问及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就像作者在全书最后说的:我们每个人“应当变得善良,纯洁,对别人有用些”。
  • 散文精读·丰子恺

    散文精读·丰子恺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著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丰子恺善于抒写日常之美,文字雅致脱俗,令人过目难忘。本散文集分为抒情、人物、游记、小品四辑,收录《竹影》《白鹅》《手指》《给我的孩子们》等40多篇作品。它们都是进入丰子恺文学世界的精品。
热门推荐
  • 游梦而已

    游梦而已

    在某年某日做的梦罢了,多年后偶然想起,便无凭据的添油加醋,使它成为完整的故事。
  • 面具鲜妻

    面具鲜妻

    “帮我!”被陷害撞进他的怀抱和他一夜纵情。未婚有孕,嫁入豪门,她变成抢妹妹未婚夫的小三!豪门暗斗,惊天换心,豪门媳妇,她步步维艰!儿子生病,他却守在情人的卧榻;结婚纪念,他领旧爱示威!如此渣男,果断踢之!只是既然踢了,他还缠上来做什么?
  • 锦瑟落花相见欢

    锦瑟落花相见欢

    自女娲造人之后,师尊为了八方太平便命坐下八位弟子镇守八方,其中唯一的女弟子珺若兰却因和凡间男子沈彦子的一场孽缘而被逐出师门,除去仙籍。情之一字,你恨也好,恼也罢,却终归在那里。情之一字,说不得,说不得……可在师尊眼里,所谓“情”不过是凡间蝼蚁,不足以挂齿,她觉得师尊错了。一错再错,一错是劫,再错是缘,终得圆满。那两个涉世未深的少年,在那样好的年纪一眼误了终身。
  • 蚁术诗选

    蚁术诗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钱塘先贤传赞

    钱塘先贤传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九域神帝传

    九域神帝传

    一代天骄被挚友与爱妻所害,幸得混沌之中孕育的混沌之戒,霸气回归,这一世我只为称帝而来。
  • 续古尊宿语要

    续古尊宿语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皇朝经世文三编

    皇朝经世文三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死囚

    死囚

    西伯利亚的寒流裹卷着这座城市,凛冽的朔风发出低沉的呜鸣声。夜,在寒风里瑟瑟发抖。宋菲骑着自行车出了繁华的解放路向北一拐,进了僻静的车站街,虽然街道宽敞,路灯明亮,因为两旁没有商肆店铺,天一黑路上行人和车辆就稀少了。特别是在这样的夜里,但凡有一分奈何的人也不会顶着严寒奔波。路上偶尔驶过的三两辆自行车那是下了晚自习的高中生和像她这样没有任何理由不上晚自习的青年教师。她惊竦地看着路灯后的黑暗,光秃得只剩下几枝枯干的梧桐树后面黑黝黝的是北货场那长长的围墙。路灯的冷光被摇曳的树枝幻化出一些平时想像不出的狰狞形象来。
  • 绿光倾城

    绿光倾城

    世界上最耀眼的光,不是太阳,也不是一颗叫“绿光”的钻石。而是,她的笑容。那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明明,还不了解,他却有一种,他们总有一天会相爱的预感……一颗价值连城的钻石“绿光”,由国际友人捐赠到国内,入住S市的波西米亚大厦,引发各路盗窃团伙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个外表花哨肤浅的光头男,找到了一对身世复杂的兄妹,也打起了钻石的主意——但是,目的却是保护这颗意义特殊的“绿光”。由此,一场较量艰难的钻石防守战就此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