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4000000017

第17章 文本中心式批评(4)

例如,“意图谬见”论本是说批评家不应把作品当作作者的日记或生活秘录,但如果作品十分明显地表现了个人身世之感怀,那怎么办呢?如何闭起眼不看这个事实来进行批评呢?有时新批评派干脆说:这不是好诗。布鲁克斯评拜伦,温特斯评麦克利许(Archibald Macleish),布拉克墨尔评桑德堡(Carl Sandburg),退特评哈特·克兰(Hart Crane)与肯明斯(E.E.Cummings),都把“意图谬见”说变成评价标准,认为他们错在把个性作为作品的核心,从而导致他们某些作品的失败。

“感受谬见”也经常被新批评派从方法论变成评价标准,退特称此说为“传达谬见”(fallacy of communication)。布鲁克斯曾提出过一种“传达误说论”(heresy of communication),与退特此说不同,他指的是一种“错误观点”,以为诗不过是文字修饰得漂亮的思想,这与布鲁克斯的“意释误说”(见二章二节)是一个意思。本来新批评派是认为不能从效果评价诗本身,退特反过来认为传达了一定思想内容的诗歌都不是好诗,因为它们“企图使用诗歌来传达本该用科学或其他文体所传达的思想或感情”。退特攻击面很宽,甚至说“整个十九世纪英语诗全是传达诗”。而在二十世纪文学中他特地选了美国女诗人埃德娜·米蕾(Edna St Vincent Millay,1892-1950)在萨柯与梵塞蒂被害时写下的动人的诗篇《在马萨诸塞州正义破了产》(Justice Denied in Massachusetts)作攻击目标,说此诗是“大众语言”(mass language)的典型作品,因为它意在鼓动大众,而“大众语言”就是“传达工具”。

新批评派的政治偏见还表现在1949年的庞德授奖事件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原先对艾略特和庞德极其推崇的诗人麦克利许写了《不负责任者》(The Irresponsibles)一文,指责搞形式主义的现代派文人在人类共同的危机面前放弃文学的社会责任。当时新批评派没吱一声,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没资格以现代文学的理论代表自居。但到战后,退特就想报这一拳之仇。1948年国会图书馆波林根奖委员会决定把首次波林根诗歌奖授给正以“叛国罪”待审的庞德,引起舆论大哗。作为委员会成员之一的退特几次著文为此事作辩。麦克利许在罗斯福政府中长期担任要职,战后参与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任首届主席。可以说他是美国现代诗人从政又做了一些好事的仅有例子。退特这时拿麦克利许来开刀,他说他投票授奖给庞德是因为“保持语言生命力是诗人的唯一责任”,他并不同意庞德的政治立场,但是,“我最不能原谅庞德先生的是他竟然以诗人身份去呐喊鼓噪一番,姑且不论他是为谁而呐喊鼓噪……而麦克利许先生的情况与此大同小异。”“为了公平起见,在庞德的囚室隔壁我们也得为麦克利许先生准备一间囚室。”

退特在庞德授奖问题上的狂论可以标榜说是反感受主义的延伸,是根据他个人的“艺术良心”办事。他在攻击米蕾的诗时,说他不反对米蕾的民主主义思想,只反对她的艺术方法。但当他为给庞德授奖辩护时,却也同意庞德的得奖之作《比萨诗章》艺术上的确是一盘散沙。

归根到底,文学批评不可能漠视作品产生的条件和它对社会的影响。新批评派在“纯批评”方法论上陷于自我批评的泥淖,即一有力证据,而他们把方法论偷换成评价作品的标准,也说明了这种理论上的探讨从来不可能是一个纯理论问题。

(第七节) 作品间关系

文论史上称新批评派的细读式批评是“个体批评”(atomised criticism),即只论孤立的作品,不顾及文学作品的群体,不谈文类(genres)的批评。

形式主义并不需要排斥文类研究,但如果像新批评派那样把作品的有机自足观念引向极端,作品间关系研究也就成了“外缘批评”。

四十年代末新批评派与芝加哥学派(The Chicago School)的争论,涉及面很广,但其核心问题是文类问题,新批评派常把芝加哥学派称作“文类批评派”(generic criticism)。当时新批评派的中心已移到耶鲁大学,因此文学史上称芝加哥—耶鲁之争(ChicagoYale controversy)。

芝加哥学派是在三四十年代以芝加哥大学教授R·S·克兰(R.SCrane,1886-1967)为首形成的一个文论派别,其主要成员有理查德·P·麦基恩(Richard PMckeon,1900-1985),艾尔德·奥尔森(Elder Olson,1909-1992),韦恩·布斯(Wayne Booth,1921-2005)等人。芝加哥学派自称想把文学理论回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因此文论史上又称他们为“新亚里士多德学派”(The New Aristotelians)。我们可以看到其主要成员年龄相隔多个学术代,传承延续许多年,至今影响犹在。

芝加哥学派的立场有点类似英国李维斯的《细察》派,强调“多元批评”(pluralism),其学说颇为复杂,无法在本书中细论。1952年克兰主编出版芝加哥学派的大型论文集《古今批评家与批评》(Critics and Criticism:Ancient and Modern),其中有多篇在标题上就指名攻击新批评派的文章,有意挑起论战,迫使兰色姆、维姆萨特等人纷纷著文反驳。

芝加哥学派指责新批评派只注意语言,而比起情节、人物等,语言只是作品中的次要因素。这就导致他们所说的新批评派的“批评一元化”(critical monism),以致新批评派分析《奥德赛》与《荒原》,用的竟是同样的方法。他们认为文学批评中最应注意的是文类,而不是单个作品,因为当一个作家决定其作品应采用哪一种文类,是喜剧还是悲剧,是史诗还是抒情诗,他就把他的作品的最主要特征决定下来了,这比其语言技巧重要得多。虽然克兰承认类型的定义(definitions of kinds)是从观察中归纳出来的,其中分野并不严格,但是他认为在批评实践中,文类的确定却是“启发性的”(heuristic),让我们知道读一部作品时首先应当关心哪些问题。

维姆萨特认为这种从文类入手的批评方法为“新古典主义类别谬见”(fallacy of neoclassic species),他认为如果文类是作家在写作前先设的意向,那么这种批评不得不追索作家对文类的考虑,从而又犯了“意图谬见”。

应当说,在肯定文类本身的相对性之后,文类的确体现了作品群体一个最重要的文化定位,作品与先前文学传统之间关系的最重要方面。如果作者意图写悲剧,从而把它的作品纳入了悲剧传统的某些规范之中,那么这反过来证明追索意图不完全是谬见。

实际上,新批评派某些人,尤其那些离核心圈子较远的人,没有排斥文类批评。而艾略特则从一开始就强调文际关系的重要:“没有一个诗人,没有一个艺术家,能够独自拥有完整的意义……仅必须把它放在与已死者的对照比较中加以评价,我认为这是一条美学原则,这不能算历史主义批评。”这是艾略特创作论上著名的“传统论”在批评方法论上的延伸。肯尼思·伯克就多次指出文学作品的象征表现(symbolization)无论多么复杂歧异,同属一个文类就决定了它们有一种共同的“深部类型”(underlying pattern)。燕卜荪的第二本书《牧歌的几种变体》就是试图探索牧歌这文类概念,并把这概念扩大,寻找一批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他做的是一种广义的文类研究。

作品与先前作品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文类的延续与差异组成的系统,如果没有这个系统,作品可以说无法存在。“一个文本之所以能成为一首诗,只是因为某些可能性存在于传统之中:一首诗是在与其他诗的关联之中写成的。”因此,作品本身不可能拥有独立的“本体性”,它的存在,依靠文本间关系网络,法国后结构主义者克莉斯苔娃称之为“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é)。

列维斯特劳斯曾简要地说明结构主义的四个要点:“首先,结构展示了一个系统的特征,它由几个成分构成,其中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化都要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第二,对于任一给定模式都应有可能排列出同一类型的一组模式中产生的一个转换系列;第三,上述特征使它能预测如果一种或数种成分发生了变化的话,模式将如何反应;最后,模式应这样组成,以使一切被观察到的事实都成为直接可以理解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结构主义的基本方法与新批评背道而驰:它反对个体化批评,它强调个体依赖于系统而取得其存在意义,才能被理解。当结构主义做单个作品的批评时,他们把这单个作品作为一个完整系统而研究其构成成分,这时很像新批评派的细读法,雅柯布森甚至能把一句句子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对其中各个成分的关系作详细分析。但他们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注重于超越个别作品的大系统分析。接近俄国形式主义的苏联文论家符拉基米尔·普洛普于1927年出版的《民间故事形态论》被称为结构主义文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普洛普把俄罗斯民族的几百个民间故事作为一个被内在关系制约的大系统,从中抽取三十一种“功能”,并发现这些“功能”之间的顺序关系。

1958年,加拿大文论家诺思罗普·弗赖(Noahrop Frye,1912-1991)发表《批评的解剖》,此书取得的成功成为新批评派极盛期结束的标志,也被认为是北美学界已经准备拥抱结构主义的信号。而弗赖此书正是从文类问题入手,抛开新批评派的“个体批评”,而将文学史上的几百部名著安排于一个规模宏大的文类演变模式中,与四季循环相应的是四大体裁:喜剧、罗曼史、悲剧、讽刺剧。这种规模宏大的批评马上吸引了青年一辈的学者。六十年代后起的批评家称弗赖为结构主义进入美国的领路人,因为他“发展了科学的范畴论”。

文类研究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论界是个很热门的题目,这点使老新批评派十分气恼,维姆萨特说这是历史上的“意图派”布吕奈梯埃(Ferdinand Brunetière,1849—1906,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创始者之一),白璧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和克罗齐借尸还魂,是芝加哥学派“枯萎的灰色树桩周围长起的蘑菇”。如果文类研究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而在当代又在新的理论思潮下繁荣起来,那么新批评派再反对也是徒劳的。

文本间关系尚有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即文学的历史演变问题。新批评派的极端文本中心孤立批评方法论使他们拒绝讨论这个问题。布鲁克斯的批评名著《精铸的瓮》讨论了从邓恩到叶芝三个世纪内十个诗人的十首诗,都从“反讽”入手解剖,似乎它们是在同一时期写成的,似乎三百年的文学没有任何变化,至少没有在艺术形式上留下任何值得分析的各自的特点。

而俄国形式主义一开始就重视文体演变的研究,如艾亨鲍姆研究小说与口头文学的关系,什克洛夫斯基研究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的演化等等。

然而,新批评至少有一点可自夸:他们的批评为作品服务,以作品本身的理解为指归,至少假定其目的不是发掘例证以说明某理论(燕卜荪的《含混七型》是例外)。

兰色姆认为“好的批评文章在方法上永远是‘经验主义的’(empirical),批评家首先看诗来决定用哪种诗歌理论来伴随其分析。每首诗都是一首新的诗,每个分析都可能需要发展理论以适应这首诗。”这可能有故作姿态的成分,但大多数新批评派作为实践的批评家成绩的确比较可观。而结构主义则以系统模式为中心,而以作品为例证说明这模式,作品的特殊点则故意被漠视,被强调的是其相合点。列维斯特劳斯总结结构主义特点说建立模式的目的是“展示一个系统的特征”,从而“使被观察的事实都成为可以理解的”。实际上他在南美神话的研究中只关心模式的构筑,对作为例证的神话之细节准确性很不注意。韦莱克为新批评辩护时也指出弗赖的理论风行后,文学理论本身被独尊,而对作品作批评实践被贬低、被忽视。结构主义的宏观批评虽然比新批评的微观批评气魄大,眼界宽,但在这点上又暴露出形式主义的另一种谬误,另一种形态的形而上学。

同类推荐
  • 纸上月光

    纸上月光

    本书是作家查一路又一部奉献给读者的智慧书。作者以深情之笔和无处不在的灵感,写旧年风月,写人世苍凉……再微末的细节,都是冲着你的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叙述,处处有峰回路转,时时呈现给读者云开日出的豁然境界。
  • 城市的张望

    城市的张望

    本书是作者对中国香港的城市文化、政治历史与市井人事的观察与思考的短文集。分为三辑:第一辑,主要讲对香港的城市细节、市井生活(老建筑、商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第二辑,主要讲对香港文化(媒体、影像、校园)的观察与思考。第三辑,主要是对具有代表性的新一代香港文化人的访谈。是本书重点,领域涵盖艺文创作、本土文学、诗歌漫画、独立出版、公民媒体、社会运动、国际关系等多方面。
  • 烟水行程

    烟水行程

    以“名家+经典”的形式组合而成,汇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名家的代表性作品,内容短小精悍、可读性强,有游记,有散文,有杂文,亦有学术普及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皆为各学科领域久负盛名、家喻户晓之作,对于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读者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大众书架的畅销长销图书。《烟水行程》由戴望舒所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语言的魅力,他的作品里的比喻常常是新鲜而又适切。他所用的题材,多是自己亲身所感爱的事物,抒发个人的遭遇与情,读者可从这些作品看出作者的写作风格和风貌。
  • 我的书(8):插翅的想象

    我的书(8):插翅的想象

    本套系列谈话录,精选同名视频节目《我的书》的访谈实录,由作者讲述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解读作品核心理念,揭示书里书外趣闻轶事。内容精选高点击量的节目,按照话题聚类结集成册,随新书上市而持续不断的诞生新的故事,其中包含大量因节目时长限制而未能发布的精彩内容,不失为一套贴近粉丝的专业导读图书。本书为系列(8),汇集童话主题图书的作者访谈,包括《小王子》何超等作者访谈。视频节目《我的书》,自2014年在优酷的大型视频网站上线以来,一直在读书节目中名列前茅。
  • 不知多少人羡慕你正青春

    不知多少人羡慕你正青春

    成长是得到的过程,亦是失去的过程。磕磕绊绊地逢迎,费力地讨好,懂了太多事,却渐渐也失去了自己,丢了最简单的快乐。青春像一种天性,正值怦然心动的青春中鲜活的人们,别被眼下的懊恼、迷茫、得失阻碍,尽情去享受这个年龄的快乐吧!该懂事的时间长达一生呢!青春已逝的人们,只要心中时常记起青春,甚至有勇气重走青春,仍旧可以继续年少,谁不曾青春过,又有谁的青春不迷茫?与其磕磕绊绊地逢迎这个世界的规则,还不如活出每一个年龄该有的精彩,毕竟一生那么长、快乐这么短,有些事还是别懂得太快。这本书像捧在手中的纸上直播剧,会让你重走青春,怦然心动又忍俊不禁。
热门推荐
  • 神灼之我欲成神

    神灼之我欲成神

    心风潇潇,奈何易飘,落叶回城,沉竞竞跃,消散于天,毁灭于地,回眼遥看天际,忘世间浮沉,便于成神。落月回秋,陨落于心,蓦然回首,那年妇孺之日…
  • TFBOYS之等风亦等凯

    TFBOYS之等风亦等凯

    [喜留厌走]沐筱溪一脸花痴的样子:“男神,都说男生身高和小弟弟成正比!你这么高,小弟弟肯定……”王俊凯听的满脸黑线看着她! “沐筱溪,你可不可以不要这么花痴?” “男神,我只在你面前花痴!”“如果再次遇到你,我不敢喊你,我怕你一回眸,我又会心动!喜欢你没有理由,我去过你所有去过的地方,看过你所有看过的事物,听过你所有喜欢的歌,你的演唱会我每一场都不会缺席,你的歌我每一首都会唱。但天地之间的距离就好像我们之间的距离,当我发现时,却已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你了,如流水般的邂逅,到头来,却抵不过你的从未动情!”
  • 天生不是好医生

    天生不是好医生

    【每天一更保底,正常两更,多更看心情,努力保证全程无断更,安心收藏】当年,最亲近的祖父死于庸医之手,这让张少白从小立志成医。系统说,我可以帮你成为最出色的医生,不过——来完成个任务先。为了任务,他唱歌、写作、攀岩、健身、滑雪、和女生约会……总之,这是一个有关于励志青年张少白从医而终的故事。
  • 欢世娇

    欢世娇

    自言青妩重生之后,一切都变了。她不再是她。她还是她。
  • 蜜婚情深:战少的心尖宠

    蜜婚情深:战少的心尖宠

    “少爷,少奶奶又打架了。”“还不赶紧去帮忙,别让她把手打疼了。”“少爷,少奶奶又要上房揭瓦了。”“还不赶紧给她扶稳梯子。”问世间是否此山最高,一山还比一山高,这是一个驯服与被驯服的正经言情故事。
  • 侠义柔情传

    侠义柔情传

    他是镖局的镖师为人正直、善良,感情之路上是倾情于青梅竹马的她,还是路遇的二妹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超凡觉醒

    超凡觉醒

    如果灵气以“龟速“复苏,世界将变成怎样?灵气复苏,世界异变,但更大的改变,是人心!有一群觉醒者,变成了超级英雄;有一群觉醒者,变成了超级坏蛋;还有一群觉醒者,变成了超级咸鱼,他们组建了一个“悠闲者联盟”,利用自己的能力,享受不一样的日常生活。杨诚在机场拿错了一个行李箱,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柴草

    柴草

    我到柴草园,看柴草。柴草园是这老巷里最气派的宅院,我父亲当年以大价钱从一个柴姓商人的孙子那里买下来,给柴草居住。五十年前,我父亲把柴草连同这个大院一起抛弃,再也没回来看过。我还是第一次来。开门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我大妈柴草后来认的女儿,一个搞插画的画作者。我应该叫她姐姐。这个画家姐姐说话轻轻的,走路轻轻的。她给我的感觉是,不喜欢说话也不希望别人跟她多说话。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