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6300000006

第6章 披荆斩棘,走向成功——激励学习习惯的培养(2)

钱三强萌发了研究科学的兴趣之后,钱玄同就积极地给予鼓励。钱三强上中学后,有一次读了孙中山先生著的《建国方略》,书中提出要把黑暗、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并具体描绘了未来中国的蓝图。他读完后自言自语道:“对,要使国家摆脱屈辱,走向富强,非建立强大的工业、非学科学不可。”这本书对钱三强后来的专业选择影响非常大。

钱三强中学毕业前夕,毕业后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便提上议事日程。此时有人对钱玄同建议说:“你是搞语言文字的专家,名气又大,应当叫三强接你的班。”

钱玄同笑道:“那要看孩子的态度和兴趣哩!”一天,钱玄同对钱三强说:“你将来学什么,我不包办代替,要由你自己去选择。但是,对于一切事物,一个人应该有科学的头脑,应该用自己的理智去分析,研究其真相,判断其是非,然后定改革的措施。”父亲的这席话,更坚定了钱三强心中早已立下的志向。他很明确地告诉父亲:“爸爸,我要学工!”钱玄同很理解和支持儿子的想法,点头表示赞许,并鼓励他报考北大理科预科班。

不久,钱三强进入北大预科班学习。不料,他首先就碰上了语言难关,因为钱三强在中学学的是法文,而北大使用的外文教材是英文。父亲怕儿子泄气,便鼓励说:“目标既然确定了,就应当用艰苦的劳动去实现理想,克服困难要有一股牛劲。”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钱三强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闯过了英文关。

在北大读预科时,钱三强还到清华大学旁听物理和电磁学,读了英国科学家罗索的《原子新论》,他深深爱上了原子物理。后来他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物理,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37年,公费留学生考试在即,刚好有一个留学名额。钱玄同鼓励儿子去应考。钱三强不负父望,金榜题名。可就在出国前夕,父亲不幸患了重病,是去是留,钱三强犹豫不决。父亲看出了儿子的心事,鼓励他不要挂念家里,对他说:“你学的学科,将来对国家有用,你还是出国好好学习吧!”

钱三强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学成回国,成为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钱三强成长为一名科学家的过程,就是父亲不断精心培养的过程。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参加五四运动游行,让儿子从小体验“改造社会”的艰辛;教育儿子从小爱科学,树立科学救国的思想和抱负;支持儿子自己做主选择专业;鼓励儿子克服语言困难;鼓励儿子出国深造。在儿子成长过程的每一步,每个重要的岔路口,都有父亲及时的引导、鼓励和支持。这就给我们一个启迪:父母关爱子女,仅仅停留于溺爱和物质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而应重在启发、引导、扶持,积极支持孩子的选择。

让孩子积极地选择未来,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让孩子自己选择专业。每个孩子的兴趣不同,爱好不同,父母应当给孩子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不得横加干涉。一些父母,眼见别人3岁的孩子就会背唐诗,也买回一本,每天口读面授,逼着孩子背诵。还有的父母,希望子女成为少年画家、书法家、乐坛“神童”,也毫不顾忌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条件,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抠出搞“智力投资”,但事实并不与他们的愿望成正比。

2.及时引导、鼓励和支持。父母关爱子女,仅仅停留于溺爱和物质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而应重在启发、引导、扶持,积极支持孩子的选择。

习惯15.培养孩子自己选择的好习惯

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对不应该做的或暂时不能做的,或者放弃,或者暂时放弃,这是人生选择中的一个重要法则。

比尔·盖茨是美国西雅图市人。中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一年后辍学,开始从事令他痴迷的计算机事业。1975年正式创办微软公司,28岁成为全球电脑大王,曾被评为1998年度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的外祖母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外祖母在中学时代曾是校女子篮球队的主力前锋和班上的毕业生代表。她博学多才,思维敏捷,酷爱益智游戏,在她的眼里,玩游戏不是无意义的消遣而是技能和智力的锻炼。

外祖母很喜欢和比尔·盖茨玩智力游戏,包括下跳棋、玩筹码、打桥牌等。玩游戏时,外祖母总爱对比尔·盖茨说:“使劲想!使劲想!”她也常常为比尔·盖茨下一步好棋、打一张好牌而拍手叫好。这些游戏大大地激发了比尔·盖茨爱思考的潜能。

外祖母还经常给比尔·盖茨读书、讲故事,比尔·盖茨从中受益匪浅。在外祖母的帮助与指导下,比尔·盖茨的阅读兴趣日益浓厚和广泛。

比尔·盖茨非常喜欢参加他家附近的一家图书馆举行的夏季阅读比赛,他总能得男孩中的第一名,偶尔还会夺得总冠军。他年仅9岁的时候,已经读完了《百科全书》,11岁的时候,就因背诵《马太福音》中冗长而晦涩的《登山宝训》全文而获奖。

外祖母早已意识到比尔·盖茨在思维与记忆方面超乎常人的潜能,她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去激活他这方面的潜能。当祖孙俩一起在公园散步时,外祖母常会与比尔·盖茨交流棋艺或看了某篇佳作的体会,培养他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正是在这种磨炼中,比尔·盖茨一天天成长起来。

比尔·盖茨的父母也十分关注儿子的成长。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教师,他们都是西雅图市颇有名气的人物。比尔·盖茨的父母在工作之余总是尽可能与孩子们呆在一起,一家人不断做各种游戏,从棋类到拼图比赛,几乎所有的益智游戏都玩遍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环境已越来越无法满足比尔·盖茨的进一步发展了。于是,父母开始把目光投向社会,寻找能激活儿子潜能的更广阔的舞台。读小学六年级时,比尔·盖茨在父母的帮助下参加了西雅图的当代俱乐部。在这个俱乐部里,聚集了许多聪明的孩子,他们常常讨论时事、书籍和其他问题。在这些活动中,比尔·盖茨常以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博得大家的喝彩。另外家里人还支持比尔·盖茨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

比尔·盖茨小学毕业后,父母在他是该读私立中学还是读公立中学的问题上进行了认真分析。由于比尔·盖茨在小学时就是一名不太“安分”的学生,父母希望儿子在新环境中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上有纪律约束。当时,西雅图有所私立中学,名叫湖滨中学,该校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纪律严明,这所学校比较符合比尔·盖茨父母的要求。

比尔·盖茨开始不愿意去,他认为湖滨中学的校规校纪太严格,对人约束过多,但当他听了父母对湖滨中学优越的学习条件的分析后,还是同意了。

在湖滨中学,比尔·盖茨虽未改掉那些所谓的“坏毛病”,但他的数学天分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也正是在那儿,他迷上了令他倾注毕生精力的计算机。比尔·盖茨常按自己的兴趣来对待学习,凡是他喜欢的课程,他就狠下工夫,学得十分出色,反之,就一般性地对付。

父母每次看了比尔·盖茨的成绩单后,尽管他们知道儿子的某些课程还可以学得更好些,但他们从不责备儿子。因为他们知道,儿子不是不用功,只是不愿在不喜欢的东西上浪费时间罢了,他把自己的才智和心血都用在了刀刃上——他喜欢的数学与计算机上。

比尔·盖茨中学毕业时,很想到哈佛大学读书,这也正是父母的最大心愿,因为他们清楚,只有哈佛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才能使儿子受到最好、最全面的教育,他的天赋才能被充分激活。但是在专业选择上,父亲与儿子却发生了分歧。比尔·盖茨的父亲在美国律师界的声望很高,他非常希望儿子能继承父业,但比尔·盖茨却对学法律当律师不感兴趣,他最感兴趣的是数学和计算机。

所幸父母是很开明的,当他们发现儿子对当律师毫无兴趣后,意识到若强迫他学法律,只会扼杀他在计算机方面的特殊天赋,对他的发展极其不利。所以,父母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决定让儿子在大学里自由发展。不料一年后,他们遇上了更加棘手的难题,原来比尔·盖茨要离开哈佛,与别人一起创办计算机公司。父母百思不得其解,一开始极力反对,他们认为在哈佛大学求学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难得且重要,中途放弃实在可惜。为了让儿子放弃退学的想法,父母甚至拜托他们的好友、一位十分有名望的企业家劝说自己的儿子。

比尔·盖茨的这次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奠定了他的计算机事业的基础。比尔·盖茨是当之无愧的电脑英雄,他创造了人类创业史上的一个神话。比尔·盖茨的成功是个人天赋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比尔·盖茨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外祖母循循善诱的启蒙式教育和父母不辞辛苦地寻找适合他天赋发展的社团和学校,为比尔·盖茨天赋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它能顺利地生根、开花乃至结果。仅仅发现孩子的天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保护和培养。比尔·盖茨是幸运的,他在选择学校、选择专业以至选择退学上最终都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正是这无数次正确的选择,使比尔·盖茨的兴趣和天赋与他的事业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试想,如果当初比尔·盖茨屈从父母的意愿去学习法律,那电脑界无疑会失去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一次选择有时就可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尊重孩子的选择就是爱护孩子的未来。有时候,孩子的选择可能会与父母的观念发生冲突,这时候,我们应当把主动权交给孩子,更多地从孩子的志向与内在潜质出发去尊重孩子的选择。

当孩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后,父母要积极支持孩子的选择,多给孩子鼓励。

那么,父母如何尊重孩子的选择呢?

1.支持孩子的选择。如果孩子决定了的事,父母可以提一些参考意见,但不要强求,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2.让一切顺其自然。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负重任,既要收得拢,又要放得开。这是个高难度的动作。也就是说,该提醒时提醒,该自由时给予自由。

习惯16.培养孩子乐于成功的好习惯

成功使人快乐,失败使人沮丧。成功决非依赖于金钱,也非靠父母的溺爱。积极勤奋的努力和不计成败的洒脱是成功的两翼,父母要将成功的信念注入孩子的血液中。

成功的习惯在于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给予肯定,而不在于长久说的于某件事情的完成。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是培养成功习惯的关键。山东省莱阳市食品厂退休干部左玉银几天内同时接到了两个在国外留学,攻读博士后的女儿的来信,信中分别向父母汇报了各自的学习情况:在美国留学的大女儿左巍刚刚在一次会考中获得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荷兰留学的二女儿左岩则获得了全校最高奖学金。她们姐妹俩是北大历史上惟一一对,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惟一一对姊妹博士后。她们为何能双双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呢?

1999年7月6日,对于左玉银一家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他的两个女儿左巍、左岩同时在北京大学获得最高学位——教育学博士和语言学博士。对于两个女儿的成长,母亲陈瑞华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抓好孩子的学前教育,利用多种方式教育孩子。

大女儿左巍1971年出生,小女儿左岩1973年出生。而这两个女儿都是陈瑞华带大的。当时,左玉银在部队,不能常常回来。所以,照顾和教育两个女儿的任务全部落到母亲陈瑞华一人身上。

俗话说,知女莫过母。对两个女儿的每一点进步,陈瑞华都是非常清楚的,她对两个女儿的不同特点,分别施教。大女儿左巍学习上有时飘一点,虽然成绩一度不错,但有时不扎实,常常出些小差错,但左巍也有个特点,就是大人抓得紧一点,她的学习成绩就稳定一段时间。有时考试成绩不理想,陈瑞华并不批评她,而是和风细雨地帮助左巍分析原因,找出不足。每次陈瑞华一说,左巍的成绩就上去了,说了几次之后,左巍成绩便稳定下来了,并且每次考试总是第一、第二。

与姐姐相反,妹妹左岩学习扎实,但有时就是对自己没有太大的自信心。成绩好,老师又惯她,年龄又小。左岩的英语成绩挺好,学校准备推荐她参如全省英语比赛。可左岩一想到全省比赛,就有点发怯。陈瑞华得知这一情况后,就让女儿给老师讲,每次上课前,留出5分钟让她在同学面前到讲台上讲英语,陈瑞华怕左岩考试时一下子紧张说不出来。老师对这个建议答应了。等到了烟台参加考试时,看到人家的设备、师资都比自己学校好,左岩心中又有些活动,回家后给陈瑞华讲:“妈,咱们根本不行,条件太差。”陈瑞华对女儿说:“你能行,条件好坏只是一个方面,你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考试结束了,左岩得了第一。陈瑞华故意逗她:“你不是说咱们条件差吗?”左岩不好意思地说:“妈,别提这些了。”陈瑞华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对自己有自信心。”

左巍、左岩在母亲的教诲下,学习成绩突飞猛进。1988年,老大左巍考上了潍坊医学院师资专业。一年之后,左岩又以理科烟台第一、全省第二的好成续考上了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

左岩来到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后,立刻在同学们中引起了轰动,每年考试她总是第一,在其英语专业中,左岩以全院第二的成绩通过8级统测,那一年左岩才19岁。1993年,左岩毕业了,分配问题迫在眉睫。这时,总参外事局来学院选调毕业生,左岩作为惟一人选被选中。能去外事部门,这在多少人眼中是个求之不得的好机会。而左岩却执意申请留院考研。左岩把自己的决定写信告诉了父母。本来父母是希望女儿毕业能回到自己身边。对女儿的选择,父母投了赞成票,陈瑞华给学校领导写了一封信,信中深情地说:“孩子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把孩子送到军校,我们一百个放心,我们支持孩子的选择……”1993年,左岩以411的高分,考取了外院硕士研究生,并创外院考研成绩最高记录。

同类推荐
  • 男孩冒险书

    男孩冒险书

    男孩们,想经历一次过山车的身心冒险之旅吗?父母们,想把孩子塑造成勇敢智慧的群体领袖吗?请翻阅本书寻找最佳方案。它既有有趣、惊险刺激的故事,又有一个个使你轻松变成冒险男孩的魔法,既有妙趣横生的游戏,又有一些成长类影片……只要你想成为更加勇敢智慧的男孩,这里就有你需要的东西!
  • 教子三略

    教子三略

    本书介绍了如何呵护孩子心灵健康地成长、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成绩、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如何纠正孩子出现的偏差、如何指导孩子升入理想的大学、如何培养孩子的基本素质、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家长等主要内容。
  • 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父母要懂点心理学: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总结了77个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心理规律,配有实用案例作解释说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心理规律就是家长了解孩子和塑造孩子的有力的心理武器。
  • 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

    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

    本书详细剖析了家庭教育中经常遇到的典型案例,以此来提示父母,对孩子说话一定要把握尺度,注意分寸,不要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所有的父母终止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语言伤害,提醒父母们嘴下留情,在平时不经意或者生气时,也要做到言语谨慎,对孩子的未来人生负责。
  • 爸爸可以和儿子一起做的事

    爸爸可以和儿子一起做的事

    爸爸对孩子的最大影响,在于生活态度和人格倾向。好爸爸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孩子崇拜的对象,做为家庭顶梁术的爸爸,需要多花一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多参与孩子的活动。您可以与孩子一起玩玩泥沙、踢踢球、爬爬山、放放风筝……这些小事既锻炼了孩子的体力,让孩子体验到爸爸的慈爱,又能培养孩子的男性性格特点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这将比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更为宝贵。
热门推荐
  • 男人总是要做父亲的

    男人总是要做父亲的

    几十年后,钟小京千辛万苦求证了这件事,结果令他唏嘘不已。原来,宋梅的母亲韦芸在日本读书时与大学生松井太和相识。松井从帝国大学毕业,没有按父亲的意愿进取仕途,而是潜心研究中国的“玄学”,以图反对日本侵华战争,并且于1939年同他父亲一起来到石图。此时韦芸早已回国并与宋梅的爸爸宋景和结了婚。不久后,松井接到他母亲病危的消息匆忙回了日本。1949年松井的父亲——造纸厂的厂监(驻厂监造官员)回国,临行前告诉韦芸,松井探视母亲的第二年就被征入伍,在渡海的轮船上跳海自尽。求证的信息显示,松井太和跳海后获救,之后不知去向。而韦芸在得知松井罹难后去了日光寺。保存在壁龛里的家书是松井太和写给韦芸的。随着时间推移,鉴于家书的人文思想和历史价值及其实用性逐渐凸显,引起国际国内多方重视,加之各种势力不择手段僭越其中,使得钟小京在人生旅途上遭遇了诸多难以想象的磨难……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中国—东盟经贸新合作(谷臻小简·AI导读版)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中国—东盟经贸新合作(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这是一本讲述如何建设发展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书籍,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其目的并不是要去建立一个实体,而是建立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是普通伙伴关系的升华,体现出成员之间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包括空间认同、价值观认同,以及对区域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未来挑战的认同。
  • 赠卢大夫将军

    赠卢大夫将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魅影

    魅影

    荞儿的儿子随着划动的龙船,不知划到了什么地方。这场热热闹闹的赛龙舟,酿成了一场大祸。杂姓湾因此而多了个女疯子。送子事件也就此草草地收场。没缓几年,一场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开始了,开始得家家过关,开始得无处躲藏。忠兴大伯的那面墙上,又被刷了一层又一层的标语:基本国策,不可动摇。最上层的一条标语骇然写着:一胎刮,二胎扎,三胎四胎永不发。
  • 实用自我疗法系列:三高症实用自我疗法

    实用自我疗法系列:三高症实用自我疗法

    《实用自我疗法系列:三高症实用自我疗法》从读者最迫切的需求出发,分别论述了“三高”患者在诊断、预防、食疗、起居、运动、自疗、用药的各个细节以及自我监测等,让读者对“三高症”有全面的了解,做到诊治了然于心,防患于未然。全书以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指导,不仅适合所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及其家人阅读,而且对广大中年以上健康人群及早预防“三高”也会有非常切实的帮助。
  • 命运之轮(下)

    命运之轮(下)

    从单纯的言情到承载着人类的命运,几次修改,大篇幅的删减使得小说故事情节更为紧凑曲折,人物性格更为丰满生动,叙事更为简练流畅,小说的可读性大大增强。一路走来,作者的思想也同书中的少年主人公一起渐渐走向成熟,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不是修仙者

    我不是修仙者

    普通青年版: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修仙者,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修行的是戮仙诀!但道侣和兄弟都是仙,我该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二逼青年版:装逼如风,常伴吾身。哎哎哎,那个神仙过来,让我杀一下!文艺青年版:那一年,红尘漫雪,我,矗立于凌绝之顶,一剑凌尘,只叹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飙车老司机版:我只是想修行。仙子们,别往我身边凑了行不行?你们别不听嗷。我不是修仙者,我是戮仙者嗷,小心我吃了你们嗷。
  • 都市之神尊出天

    都市之神尊出天

    神界花风流奉神帝之令缉拿魔界强者魔霸天!神尊出天,一念万千。然而当他来到这灯红酒绿、繁华无际的都市……“妖精,别闹(ー_ー)!!”“唉唉唉,妹子你手放哪的?”“靠,别钻我被子了!”……这,这到底是咋个回事啊。老子上辈子欠你们的么?此刻,却见一群人呼啸而来,对着他就是各种诱惑!妈蛋,那个脱裤子的男的过分了啊!花风流泪奔了:“救命啊!饶了我吧!”
  • 健康启示录

    健康启示录

    医学可以治疗疾病,但无法创造健康。人生就是从“生、老、病、死 ”四大苦难中解脱出来,人体所具有的自我保护能力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自身具有的自然生命力是最好的医生和医药 。本书从健康与疾病,生命也死亡的高度,以哲学、文化与医学的宽阔视野对健康的生理、心理和心灵进行深度的反思,尤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康复力的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有理有据、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给人以深深的启迪。本书从健康与疾病,生命也死亡的高度,以哲学、文化与医学的宽阔视野对健康的生理、心理和心灵进行深度的反思,尤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康复力的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有理有据、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给人以深深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