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8200000002

第2章 脾胃论译注 卷上 (1)

脾胃虚实传变论

《五臟别論》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1](天氣:此指天的自然規律。天與地比,天屬陽,地屬陰。故云,六腑屬陽。)之所生也,其氣象天[2],(其氣象天:六府主傳導消化穀物,如天幕中日月星辰之運行,川流不息。)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3],(五臓濁氣:指五臓代謝過程中産生的廢物。)名曰傳化之腑[4],(傳化之腑:傳導、消化穀物的場所。)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5]。(滿而不能實:五臓所貯藏的精氣宜滿,但不能呆實。滿屬生理,實爲病理。)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6]。(實而不能滿:水穀充實於六腑, 但不可滯滿。實屬生理,滿爲病理。)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虚;食下,則腸實而胃虚。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五脏别论》说:“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种脏器是依据天道之理而生成的,其生理功能如天运之川流不息,主输泻化物而不能贮藏,接受五脏的浊气传导输泄,所以叫‘传化之府’,浊物在五腑中不能久留,分别输泻排出体外。”“五脏的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而不能输泻浊物,所以精气宜贮满而不能呆实。六腑的生理功能是传导消化谷物而不能贮藏精气,所以六腑能充实水谷而不能滞满。一般说,水谷入口,进入胃内,当胃充实的时候,肠内还是空虚的;当食物由胃下达肠时,肠内充实而胃就空虚了。所以说六腑的功能是充实水谷而不可滞满,五脏的功能是贮满精气而不可呆实。”

《陰陽應象大論》云:“穀氣[1](穀氣:兩山之間稱穀。穀氣,張隱庵注:“山穀之通氣也。”)通於脾,六經[2](六經:指人體之手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爲川,腸胃爲海,九竅[3](九竅:指兩耳、雙目、口、鼻、舌、前陰、後陰,合爲九竅。)爲水注之氣。”九竅者,五臟主之[4],(九竅者,五臓主之:肝主目、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腎主耳和前後二陰。)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通評虚實論”云: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胃氣[5](胃氣:指胃所化生的水穀精氣。)一虚,耳目口鼻俱爲之病。

《阴阳应象大论》说:谷气与脾相通应,人体的六经好比河川,肠胃犹如大海,九窍为水气灌注的地方。九窍的功能由五脏所主宰,五脏均得到胃气的滋养,九窍才能通利。“通评虚实论”说:“头痛、耳鸣、九窍不通利等病证,都因肠胃之气失调而产生。”如若胃气虚弱, 耳、目、口、鼻都可能发生病变。

《經脈别論》云:“食氣[1](食氣:指穀食。)入胃,散精於肝,淫氣[2](淫氣:彌散輸佈的意思。)於筋。食氣入胃,濁氣[3] (濁氣:此指由水呣所化生的精微之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4],(肺朝百脈:朝,朝會、會合之意。肺主氣,爲十二經之首,周身經脈皆朝會於肺,氣血運行於諸經,皆賴肺氣之推動,故云。)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5];(毛脈合精,行氣於腑:指皮毛與經脈中的精氣會合後,又還流歸入脈中。腑,當作府。王冰注:“府,謂氣之所聚之處也”。)腑精神明[6],(神明: 陰陽不測謂之神,事物昭著謂之明。神明,言氣血交换的内在運行機制。)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7],(權衡:權,秤錘;衡,秤杆。權衡此作平衡解。)權衡以平,氣口成寸[8],(氣口成寸:氣口,又稱脈口、寸口,指手掌後腕部手太陰肺脈的部位,中醫作爲切脈診病的部位。)以決死生。飲入於胃,游溢[9](游溢:佈散之意。)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佈,五經[10](五經:指五臓經脈。) 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11],(四時五臓陰陽:根據“人與天地相應” 的觀點,自然界中四時陰陽的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臓陰陽的變化是相通應的,構成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揆度[12]以爲常也。(揆度:測度。)”

《经脉别论》说:谷食入胃,其所化生的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由肝将精微之气布散于筋脉。谷食入胃,其所化生的部分精微之气,输注入心,再由心将精气布散到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而到达肺,在肺气的推动下,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后,又还流归入于脉,脉中精微之气通过不断变化的机制,周流于肝心脾肾四脏,气血阴阳归于平衡,具体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作为判断疾病死生的依据。水饮入胃以后,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到脾,经过脾的转输,上归于肺,肺气主通行调节水道,下输于膀胱,如此则水精四布,转输于五脏经脉,其运行与四时变易及五脏阴阳变化相合,测度其变化规律,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

又云[1](又云:以下原文出自《素問·生氣通天論》。):“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宫[2],(五宫:五臟。)傷在五味。”至於五味,口嗜[3](口嗜:對飲食的嗜好。有嗜甜,有嗜鹹,有嗜酸,有嗜辣,各不一樣。)而欲食之,必自裁製[4],(裁製: 節製。)勿使過焉, 過則傷其正也。“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5](道:規律。)如法,長有天命[6]。(天命:自然賦予人類的壽命。)”“平人氣象論”云:人以水穀爲本,故人絶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非肝不弦[7],(肝不弦:弦爲肝脈,肝氣旺於春,春季不顯弦脈,叫肝不弦。)腎不石[8](腎不石:石即沉脈,是腎所主脈象,腎氣旺於冬,冬季不顯沉脈,叫腎不石。由於《素問·平人氣象論篇》中有“所謂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之句,李東垣點評時加一“非”字,是説真臟脈並不表現爲肝不弦、腎不石,而是缺乏從容和緩的徵象。)也。

“生气通天论”又说:阴精的产生来自五味所化生,五脏所藏之阴精,由于饮食不节而被五味所伤害。饮食五味是人们所喜好的,但必须自己节制,不要饮食过量,过量就会伤害脾胃。饮食时要五味调和,才能使营养充分吸收和利用,输布于筋骨,气血周流,灌溉全身,使皮肤致密,肌肉健壮,骨气旺盛,精髓充实。这样谨守生活规律,就足以延长寿命。《平人气象论》说:人的生命赖饮食物来维持,因此人离开了水谷就会死亡。脉象如失去了从容和缓的胃气征象也提示可能死亡。所谓无胃气脉,不是表现肝脉不弦,肾脉不沉,而是指失去从容和缓之象。

歷觀諸篇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1]。(元氣:元氣又叫真氣,包括宗氣、營氣和衛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2],(飲食自倍:見《素問·痹論篇》,飲食過量的意思。)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内經》之旨[3](旨:深遠意義。)皎[4](皎:明亮。)如日星,猶恐後人有所未達,故《靈樞經》中復申其説。經云:水穀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者, 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5],(氣街:即氣碄穴,在鼠鼷上一寸。)下至三里[6]。(三里:即足三里穴,在膝下外側三寸處。)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饑不受穀食。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7]也。(經隧:即經脈。)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

逐一阅读和参考《内经》有关各篇,可征人身元气的充足,都是由于脾胃之气没有受伤,然后经过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而滋养元气。如果原本脾胃虚弱,而饮食过量,使脾胃之气损伤,而元气得不到充养,就难免发生各种疾病。《内经》的意思说得如日月星辰那样明白,然而仍然恐怕后人弄不清楚,所以《灵枢经》中反复阐述这些内容。它说:水谷入口,分为五味,各输注于胃,其所化生的津液各有自己的运行道路。胃是水谷汇合的地方,它的输穴,上在气冲,下在三里。胃受纳食物过量,就出现腹满;胃中食物不足,胃气虚弱,就出现知饥而不能进食。人身所禀受的精气来自谷食,谷食注入于胃,胃是水谷化生的气血所汇聚的地方。大海布行的云气遍于整个自然界,胃所化生的气血运行于经脉。经脉是联络五脏六腑大的通道。

又云:“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1],(宗氣:是積於胸中之氣,由自然界清氣及穀氣和合而成,有行呼吸、貫心脈之功。)分爲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榮氣[2]者,(榮氣: 即營氣。由水穀精氣所化生,行於脈中之氣。有營養及化生血液之功。)必[3](必:即泌,輸注的意思。)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爲血,以榮四末[4],(四末:四肢的末端,如手指足趾。)内主五臟六腑,以應刻數[5](以應刻數: 刻數,古人以銅壺盛水,滴水計時,中有刻度,漏水滿百刻,適爲晝夜,以此計時。營氣循行於周身,一晝夜爲五十周次,恰與百刻之數相應,故云。)焉。衛[6](衛:根據前面文例,原文應爲“衛氣”。衛氣是運行於脈外之氣,爲水穀精氣所化生,有充養肌膚、主司腠理開合、防御外邪之功。衛悍氣:悍,剛猛的意思。指衛氣衛外的性能。)者,出其悍氣之慓疾[7],(慓疾:急疾的意思。形容衛氣運行急速。)而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又云:“中焦之所出,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爲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爲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聖人[8](聖人:指醫學造詣很深的人。)諄復其辭而不憚其煩者,仁天下後世之心亦惓惓矣。

《灵枢·邪客》又说:五谷入胃后, 经代谢,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作三条通路。宗气汇积于胸中,出于喉咙,贯通心肺,以行呼吸。营气出于中焦脾胃,输注津液于经脉之内,化生为血,外以荣养四肢百骸,内而贯注五脏六腑, 营气循行于周身的次数恰与昼夜百刻计时数相应。卫气慓悍,运行急速,分布于四肢、肌肉、皮肤之间,循环不休。《灵枢·营卫生会》又说:中焦之气与上焦之气一样,也出于胃上口,但其出于上焦之后,所受纳的谷食之气,需经过泌别糟粕,蒸化津液的消化过程, 把饮食的精华部分,向上注于肺脉,同时由饮食的精微和津液相和合,乃能化生为血,以奉养全身,它是维持人的生命最宝贵的物质。古代医圣反复谆谆教诲而不厌其烦,其仁爱天下百姓之心是十分诚恳的。

故夫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此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1],(元氣:又名“原氣”、“真氣”,是生命之本原之氣,根於腎,賴穀氣以培育,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資助[2](資助:支持、助長。)心火[3]。(心火:心在五行屬火,此指心熱火盛的病理變化。)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4](乘:侵侮的意思。)其土位[5],(土位:指脾胃。)此所以病也。

所以饮食失于节制,寒温不当,以致脾胃受伤。如情志出现过度的喜、怒、忧、恐,也可能损耗元气,进而助长心热火旺。火与元气是势不两立的,火旺更侵侮脾胃,而发生脾胃病。

《調經篇》云:“病生陰[1](病生陰:指内傷。)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2]。”(陰陽喜怒:《素問紹識》注:“陰陽喜怒之陰陽,蓋指房事。楊釋爲男女,其意爲然。”喜怒,此處是七情的省文。)又云:“陰虚則内熱[3],(陰虚則内熱:此指由勞倦過度,損傷脾陰,脾胃昇降不行, 氣機陰滯,鬱而化熱。此熱在胸中,故稱内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4](下脘:《甲乙經》作“下焦”。)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爲内熱。”脾胃一傷,五亂[5](五亂:指氣亂於心、肺、腸胃、臂脛、頭五個部位,見《靈樞·五亂》。)互作,其始病,遍身壯熱,頭痛目眩,肢體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爲熱所傷,元氣不能運用,故四肢困怠如此。聖人著之於經,謂人以胃土爲本,成文演義,互相發明,不一而止。麤工[6](麤工:麤,乃“粗”之異體字。粗工,指醫療技術低劣的醫生。)不解讀,妄意施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

《调经论》说:病生于阴的属内伤,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房事失调、喜怒无常所致。又说:阴虚生内热,由劳倦过度,脾失运化,形气衰弱,不能转输水谷精微,上焦不能宣发五谷气味,下焦也不通畅,胃气郁而生热,热气上熏于胸中,因而发生内热。脾胃一旦受伤,“五乱”交相发作,开始发病,见遍身高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困乏无力,倦怠嗜睡等证,此为内热所伤,元气不够运用,所以四肢这样困倦。医圣把这些内容写进典籍,告诉后人,人体以脾胃为根本,立说成文,互相发挥,不一而足。医学知识浅薄的人不能深解, 妄用克伐之剂损伤脾胃,本来医药是治病救人的,克伐太过,反而害人。

今舉經中言病從脾胃所生,及養生當實元氣者,條陳之。“生氣通天論” 云:“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1],(蒼天之氣清凈:泛指自然環境的清潔寧靜。志意治:指人的精神舒暢爽慧。)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2],(傳精神: 傳,《内經辯言》注:“讀爲摶,聚也。”傳精神,指精神專注而内守。)服天氣[3],(服天氣:服,服從、順應。即順應天氣變化的意思。)而通神明[4];(神明:指陰陽不測之機,即事物變化的機制。)失之,内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陽氣者,煩勞則張[5],(張:亢盛而外張。)精絶,辟積[6](辟積:辟,通襞。襞積,衣裙之褶。這里形容多次重復累積。)於夏,使人煎厥[7]。(煎厥:古病名。由於煩勞致陽氣亢盛,煎熬陰精, 積蓄到夏季,引起的昏厥。)目盲、耳閉,潰潰[8](潰潰:形容洪水泛濫的樣子。)乎若壞都[9]。(壞都:都通渚,爲水中的小塊陸地,此引申爲水堤。壞都即潰決的水堤。)”故蒼天之氣貴清凈,陽氣惡煩勞,病從脾胃生者一也。

现在列举《内经》所说关于病人脾胃所生以及养生应充实元气的理论根据,分条叙述于下:《生气通天论》说: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精神专注内守,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背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顺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人体的阳气因为烦劳过度而亢盛外张,使阴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到了夏季时,容易发生“煎厥”病。发作时眼睛昏蒙看不清事物,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昏乱之势好像溃决的堤坝。所以自然界苍天之气贵在清净,人体的阳气厌恶烦劳过度,这是病从脾胃所生的原因之一。

《五常政大論》云:“陰精[1](陰精:指自然界中的陰氣。西北地高氣寒,陰氣盛行。)所奉其人壽,陽精[2](陽精:指自然界中的陽氣。東南地低氣熱,陽氣盛行。)所降其人夭。”陰精所奉,謂脾胃既和,穀氣上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陽精所降,謂脾胃不和,穀氣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病從脾胃生者二也。

《五常政大论》说:西北地高气寒, 阴精上奉气不妄泄,其人易长寿,东南地低气热,阳精下降,气常耗散,其人易夭折。人得阴精所奉养,脾胃和调,谷气上升,像春夏生长万物一样,身健多寿。如果阳精所降,脾胃失于和调,谷气下流,好像秋冬收藏的气象,可损及寿命。这是病从脾胃所生的第二个原因。

《六節臓象論》云:“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廪[1](倉廪:儲糧的倉庫,此指脾胃等藏府受納的水穀的功能。)之本,榮[2](榮:即營,指營氣。)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3],(四白: 張介賓注:“唇之四際白肉也”。)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陰[4](至陰:即到達陰分的意思。太陰爲三陰之始,故稱它爲至陰。)之類,通於土氣[5]。(土氣:指脾胃之氣。)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膽者少陽春昇之氣,春氣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昇,則餘臟從之,膽氣不昇,則餐泄腸澼[6](餐泄腸澼:餐泄,又稱飱泄,指完穀不化的泄瀉。腸澼,指痢下赤白,澼澼有聲。)不一而起矣,病從脾胃生者三也。

同类推荐
  • 易经 尚书

    易经 尚书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姬昌编著的《易经尚书》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尚书》是古代的重要文献,西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依内容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等,共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
  •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追述了酿酒的发展历史,中卷和下卷介绍了酿酒的具体技艺。《北山酒经》虽为酿酒技艺的专著,实则却渗透着酒文化的浓重缩影,为饮而酿,酿则必饮,可谓关乎酒之品质的重要著作。
  •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中“诸子百家”一般是指先秦至汉代时期出现的学术流派。西汉刘歆在《诸子略》中著录各家著作有一百八十九家,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的著作上升到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为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其著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杂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小说家等。
  • 呐喊者

    呐喊者

    民国是我国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一个百花齐放、人才辈出的时代,那些远去的大师因其学养和风骨,至今仍在历史中熠熠生辉,他们曾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也不应被历史湮灭。民国时期的演讲,有韵味,有风范,是精神,更是经典,值得被留存和纪念。本书是我社隆重推出的“民国演讲典藏文库”其中一本。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青青子衿寒

    青青子衿寒

    竹笛青青,撩慰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漠上轻寒,尤绊我思,若为卿顾,何惧世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谓梦境,不过是心有所牵,由心而生,故而生梦。二十四年前,弋鸣一招飞雨针名动天下,在一次天灾中,与当时还是天乾皇朝太子的乾霄结识。弋鸣与乾霄一见如故,故结拜为兄弟。第二年,天乾皇朝皇帝驾崩,太子乾霄遵圣令,继承大统,登基为帝。同年,皇上封弋鸣为正一品太医,掌太医院。第二年秋弥,皇上对泠幽云一见钟情。于第三年春封为其淑妃,入主西宫,赐淑华殿。同年,弋太医上表请辞,言不喜束缚,偏爱山野。皇上念其心意志坚,忍痛应允。第四年春,泠淑妃有孕。皇上大喜,大赦天下,免朝三日。同年冬至,泠淑妃生产之日,突发大火,淑华殿化为一片灰烬。天乾五十七年,暮春寒时,一女落于青山。人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她,洛轻寒,怎知做一回梦,便是一梦三年。一觉醒来,却怎么也记不起那个人的脸,记不起他的名字。唯一记得的,只是那一席柔软的白衣。梦时刻骨,梦醒无踪。即便如此,却总期待在下一个夜晚,入梦时,还能再见。一朝入梦,她能否如愿以偿,寻梦梦中人?
  • 灼灼桃花入君心

    灼灼桃花入君心

    《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孰不知他游山玩水为的不是欣赏美景,而是为了,寻找那比万千桃花还美的女子,那个传说中的桃花源。
  • 诸天万界直播

    诸天万界直播

    洪荒修炼等级练气,筑基,结丹,元婴,化神,炼虚,分神、合体,大乘、散仙、天仙、真仙、玄仙(大帝)、金仙、大罗金仙、准圣、圣人遮天世界轮海、道宫、四极、化龙、半步大能、大能、王者、半圣、圣人、圣人王、大圣、准帝、大帝、红尘仙完美世界搬血,洞天,化灵,铭文,列阵,尊者,神火,真一,天神,虚道、斩我、遁一、至尊(大帝)、真仙、仙王、准仙帝、仙帝
  • 异脸

    异脸

    针扎,追逐,互相的游戏!但愿那纯净的心灵,不被受伤害。而困恕的人生,就像被禁闭的,定死在画框里苟活的精致娃娃。命运的选择,让他又无法逃避,他只可选两条路,亦生或死!那柔弱的字音,似是快消散般,久久盘旋于耳。确是在提醒他活下去的希望。可被残酷磨合过得现实,让人无法永久保存它曾经光华的幻象。耗结倾尽一生的心血,到最后只是如烂泥般,变得不值钱,甚至显露出人性的自私和不堪一击。他遭致事业的最低谷,苟延残喘地抓住欺骗者,仍予他的最后一道绳索,却被欺骗者的同伙无情的切断。他无奈无助——离去的所爱之人的影像,模糊的盘旋于脑海,“活下去…”美丽的女人,痛苦的微笑,泛染凄凉。悔恨交织内心,命运戏弄人生,又何曾得到过一丝好处。不过是为历练他,而铺垫的道路。但复杂的事终能以简单解决,或许那会是改变观念的初衷…
  •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鲁滨逊漂流记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鲁滨逊漂流记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地狱变

    地狱变

    《地狱变》收录了日本文学巨擘芥川龙之介的中短篇小说共十七篇。其中,以《地狱变》《鼻子》为代表,从独特叙述视角和叙事结构出发,冷峻地观照了“他人即地狱”的彼时日本社会心理。这种畸形的个体心理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社会心理,发人深思。此外,以《地狱变》为代表的作品则表现了“为艺术的艺术”的孤独者的人生悲歌。通过自我毁灭的方式来达成“艺术至上”的理想,这沉痛代价的背后是孤独灵魂的痛苦咆哮。总而言之,芥川的小说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好以古观今,尤擅从禅宗哲学来解构故事,鞭笞人性。实属佳作,深刻而冷峻。
  • 百溯千徊

    百溯千徊

    他爱她十年不悔,她许他三生三世。油尽灯枯,道不尽她的思念;海枯石烂,毁不灭他的情谊。一个傲世奇才,一个装病蓄谋,这是高手的较量,也是情敌的PK,只有一人能夺得这万里江山,抱得美人归。
  • 快穿之穿梭世界只为你

    快穿之穿梭世界只为你

    琉璃,一个美丽的词语,高贵而繁华!但应该没谁会想到这样一个骄傲而优秀的人会爱上那个处处不及她的柔弱少年!那年夏天,当年那个少年永远离开了她,为了追回所爱,她放弃了自己所有的荣耀,穿梭世界只为寻你!!!“楠溪,你还记得我吗?你还记得当年那个出现在你世界中的少女吗?你…………还爱我吗?”“楠溪,我说过,你若不离,我便不弃!你若是离去,我便跟着你,追着你,爱着你!!”(女主强,男主萌,不喜勿喷!&作者心是玻璃做的&)
  • 一世情真:若爱,擦肩过

    一世情真:若爱,擦肩过

    若爱擦肩而过,那么剩下的会是什么?是悔恨,懊恼,不甘,遗憾,还是痛苦,估计以上兼而有之吧。放弃爱的代价是什么?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那么就祈祷吧……如果上苍愿意再给你一次机会话,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