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1400000009

第9章 两汉继统(1)

来自沛县的一介布衣刘邦任贤用能,广揽民心,在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的争斗之中最终取胜,建立了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汉朝沿袭并加强了秦朝初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抚平了中华民族自春秋战国以来六百多年的疮痍,推动经济发展及文化革新,使中华民族继续走向兴盛,汉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

汉朝按时代和建都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和东汉(公元25-公元220)两个时期,都属刘姓王朝。两汉之间的短暂时期,是外戚王莽所建立的新朝。东汉承继西汉政策,维护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中国的汉朝与西方的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大帝国。

一、汉帝国的初建与兴盛

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之后,随即就开始了为期四年的楚汉之争,这是一场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战争。

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不过当时已经没落。在秦末,项羽与其叔父项梁举兵反秦,并找了一个据说是楚国后裔的牧羊儿,立为楚怀王,后来又尊为义帝,故项羽率领的军队称为楚军。

刘邦在秦末是江苏沛县的一个亭长,出身平常,起兵反秦时自立为"沛公"。刘邦颇有心计,能忍辱负重,善交有勇有谋之士,且有谋国、称帝之野心。例如,楚怀王与刘邦本有个"先入关者王之"的盟约,但刘邦最先攻入关中,却并没有称王,而是听从樊哙、张良等的意见,退军霸上(今西安市东),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这既赢得了人心,又避免了给楚军攻击的口实。后来,他被封到巴蜀和汉中为汉王,发愤图强,养精蓄锐。义帝被项羽所杀后,刘邦以"讨逆"为旗帜,号召各路诸侯共同击楚。

公元前202年,楚汉决战,项羽兵败至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内),陷入汉军包围之中,后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内),被迫自刎而亡。

随后,刘邦称帝,是为汉高祖,汉帝国正式建立,起初定都于洛阳,两年后迁都长安。从此以后,长安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为巩固中央集权,刘邦一方面继承、维护秦王朝创立的帝国体制,他亦称皇帝,下设三公九卿,并命博士叔孙通拟订了一套威严的群臣朝拜皇帝的朝仪,规范了君臣之间的礼节。在地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由郡、县、乡、亭、里构成的行政系统。

刘邦最大的失误是恢复了分封制。为了笼络反秦攻楚有功的将领,刘邦先后分封了七个异姓王,这些诸侯王占据大片土地,俨然成为独立王国,构成中央集权的严重威胁。在帝国稳固之后,刘邦就找各种借口,剪除了这些异姓王。同时,又分封了九个刘姓王,并宣布"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想以刘姓宗室的血缘关系构筑皇权的屏障,但事与愿违,这些同姓诸王不仅没有拱卫中央,而且渐成尾大不掉之势,与中央分庭抗礼,甚至发展到割据叛乱。

汉文帝、景帝时,分别听从贾谊、晁错的建议,削弱诸王,集权中央,引发诸王纷纷叛乱。景帝时,基本平定叛乱,消灭了诸侯王割据势力,为武帝时汉帝国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即位,时年仅17岁,在位时间达53年之久,是继秦始皇之后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帝国体制,而且统一了封建意识形态,建立了强大的中央常备军,稳定、扩大了帝国边疆,使得汉帝国发展到极盛。

在中央,汉武帝双管齐下,树立皇帝权威,一方面,削弱相权,逐步剥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官僚系统的实权,使之沦为只是执行一般政务的行政机构,形成"尊君"局面。另一方面,设置大将军、大司马,权位在丞相之上,重用皇帝身边的侍从近臣、宦官宾客,营建了一个秉承皇帝旨意、握有实权的决策集团。

在地方,打击地方豪强,抑制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同时,创建刺史巡视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和考核。他把全国划分为十三部,每部由皇帝亲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部内各级官吏、地方豪强甚至诸侯王,其监察的结果可作为官吏任免升降的依据。

在财政政策上,任用侍中桑弘羊厉行改革,将铸币权集中于中央,由国家专营盐铁事业和商品的交换、买卖及控制物价,并向富有的工商业者苛以重税。这些措施不仅在经济上打击了贵族豪强、富商大贾,而且使中央控制了财政经济,获得了大量财源,为其施展武略提供了经济基础。

汉武帝时期汉帝国的兴盛还体现在对北方匈奴的征战上。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时,势力日渐强盛,经常南下威胁汉帝国的安全。汉武帝一改此前的"和亲"政策,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欲分别联合大月氏、乌孙夹击匈奴。同时,积极加强武备,派李广、卫青、霍去病等人多次征战,大败匈奴。至汉武帝晚年,基本解除了匈奴制造的边患。

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汉帝国开通了河西走廊,打通了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的通道,使得帝国声威广蔽于中亚乃至罗马文明的中心,来往的使节和商人不绝于途,被西方称为"丝绸人",是为丝绸之路的由来,他们打着汉帝国的旗帜,因而亦被西方称为"汉人"。后来,久而久之,就有了"汉族"之谓。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专制主义统治,采取的对以后封建帝制,乃至近代中国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措施,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高祖吸取秦王朝短命的教训,废除秦之苛政,实行"仁政","与民休息"。至汉景帝时,都奉行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

汉武帝时,软弱无力的"黄老之学"已不再适合时代需要。而儒家学说经过汉代儒生的改造,已变得更便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更便于做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其中,改造最得力者是董仲舒。

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学"大师,在其《春秋繁露》中系统阐述了他的"大一统"理论。他从"天人感应"出发,认为天地运转的金、木、水、火、土之五行次序与人间的社会伦理、政治伦常是相类似的,君主的权力、社会统治秩序与以"天"为中心的宇宙系统是相配的,从而强调"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并衍生出一套"卑"必须服从"尊","下"必须服从"上","臣"必须服从"君"的封建礼序,以及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即所谓的"三纲"、"五常"。"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这样,整个封建社会,上至政治统治,下至百姓日常生活,都有了一套统一的以加强皇帝权威为核心的运转秩序。

董仲舒这一套把"天道"和"王道"相结合的"大一统"理论,不仅要求政治的大一统,而且要求思想意识形态的大一统,非常适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深得汉武帝赏识。

汉武帝即位不久,就向天下有识之士征询治世之道,董仲舒援引《春秋》"大一统"理论,三次上书对策,即有名的"天人三策"。他说,《春秋》的"大一统"主张,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世道混乱,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法度,解决之道是独尊儒家"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而对其他百家学说,要视为"邪辟之说",以"绝其道"。显然,他是欲以思想的大一统来达到政治的大一统。

其他诸儒亦建议汉武帝尊崇儒学、罢黜百家。例如,卫绾认为有些谋士治法家、纵横家学说,祸乱国政,应予以罢黜,此乃罢黜百家的最初动议。公孙弘亦建议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以使知识分子通过研究儒家经典而进入仕途。

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等儒生的建言,"卓然罢黜百家",提倡儒学。建元五年(前136)设置"五经博士",即专门研究《诗》、《书》、《礼》、《易》、《春秋》的博士,后又在长安设立太学,专门教授五经,培养五经博士,并从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各郡县也设立学校,教习五经,培养后备官吏。就这样,儒学的官学地位得以确立,成为了驯化知识分子的工具。

研习五经,精晓经学,成为了通向高官厚禄的门径,正所谓"学而优则仕"。至元朔五年(前124)公孙弘为相时,基本形成了一套知识分子通过研习经学而进入官场的制度。

同时,汉武帝重用儒生,用高官厚禄把精通儒术的知识分子吸收到各级政府之中,比如,任用"好儒术"的田蚡为丞相,并放手让他排挤不研究儒学的人。五经博士公孙弘也位至丞相,改变了汉初由有军功却不学无术的人担任丞相的局面。

此外,还采用儒生建议,对帝制做了诸多修改,以更符合"大一统"的理念。比如,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接受儒生"封禅则能仙"的建议,举行隆重威严的封禅礼,神化儒学,神化皇权。按五行学说,秦是"水德",那汉则是克秦的"土德",汉武帝在太初元年(前104)根据"土德"的要求,重新改订了礼制和历法,是为"太初改制"。根据儒家符瑞之说,新定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年号,每一年号对应的时限定为6年。

同类推荐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从浩繁的历史记载中选出若干较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争宠的实例,采用以叙为主、夹叙夹议的形式,将历史上一些为争宠、弄宠、固宠而不择手段的史实介绍给读者,力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揭示封建制度下宫廷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以及这些斗争给国家、社会带来的无尽灾难。目的是以史为鉴,以飨后人。
  • 保险大明

    保险大明

    来到崇祯十四年,山河震荡,遍地狼烟。流寇肆虐,鞑子骄横。为保一方平安,杜允志成立了一支保险队,只要加入我的保险队,按期缴纳保护费,我就可以保你平安。人来杀人,佛来杀佛!
  • 蠡园惊梦

    蠡园惊梦

    电视主持人曹可凡首次披露家族百年风云变幻,以细腻、翔实、生动的笔墨,描写一个海上商业大亨家庭五代人的悲欢离合,以及家族与荣氏家族等近代中国史上风云商业大亨的恩怨情仇。
  • 带着小城回史前

    带着小城回史前

    林迹穿回到万年之前,他居住的小县城也成了他的随身物品。有小城在手,他的史前之旅应该像旅游一样,能四处猎杀史前猛兽,看史前最美的风景才对。无奈他穿越在一个小孩子身上,在洪荒之中连自保的能力都还没有。所以他要先在小部落里长大。过着颇为憋屈的生活,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他有如何从小部落里成长起来?本文非传统爽文,不喜勿喷。
  • 三国之天下无双

    三国之天下无双

    乱世开始,被迫成为黄巾杂兵。几番绝境挣扎求生,刘争相信,只要不死,总会出头。名将,美女,地盘,我统统要!
热门推荐
  • 时光赠予你我

    时光赠予你我

    【欢脱美少女X自闭症俊少年】青梅竹马,青少年时期分开,长大以后重聚、相爱的故事。盛夏的傍晚,学校的操场上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常欢乐坐在秋千上,背后站着她的小跟班王谦睿。“快点,你快点推我一下。”常欢乐清脆悦耳的声音在寂静的傍晚回荡。“用力点啊!推得越高越好。”男孩王谦睿没有出声,放下自己肩上的小书包。顺手把坐在秋千上的女孩的小书包给拿下。乐呵呵地推起了秋千。女孩随着秋千的摇摆越荡越高,欢乐的笑声随之荡漾在空中。常欢乐:“王谦睿,要是我掉下了你会接着我吗?”王谦睿:“会!”常欢乐:“要是我以后离家出走了你会找我回来吗?”王谦睿:“会!”常欢乐:“要是以后我消失了,你会一直等我吗?”王谦睿:“会!”“呵呵,呵呵!”欢乐的笑声在寂静的夜晚回荡!常欢乐:“王谦睿,你真好!”常欢乐:“王谦睿,要是……要是我们很久、很久不见面了,你会忘记我吗?”王谦睿:“……”本文又名:兔子小姐追上乌龟先生!青梅竹马纯言情短篇,喜欢的话可以入坑!本文纯属作者个人YY的爱情小说,内容与逻辑不宜深究,请勿代入。
  • 触不到的白月光

    触不到的白月光

    富二代学渣因为一场醉酒事故无意中卷入了一场被人掩埋的凶杀案中,在快要揭开了尘封多年的真相时,却遭遇重重危机。学渣能否安然度过在暗流涌动的危机,又能否找到操纵这一切的幕后黑手?
  • 邪王斗傻妃:翻天六郡主

    邪王斗傻妃:翻天六郡主

    堂堂21世纪无所不能的召唤师BOSS,穿越成侯府最不受宠傻郡主?呆萌傻女逆天改命!!敢惹到她头上,简直是自掘坟墓。她身怀惊天本领、随便露一手就能让整个大陆天翻地覆!?哦?一鸣惊人引得一些不要命的家伙不服,想挑战她?找死的尽管来!只是这个妖孽男人总缠着她这么斗来斗去是想闹那样?明明都被她虐了若干次,他还舔着脸越来越上瘾,该不是这货有被虐待妄想症?某腹黑宠溺的在她脸上吧唧道:“爱妃虐我千万遍,我待爱妃如初恋!”
  • 戮仙传

    戮仙传

    凝练了不朽之体,凌驾于苍穹之上,纵使与日月齐辉,也难逃那天道动荡...无尽岁月之前,神魔乱战,导致天道崩毁,诸多太古巨擎相继陨落,血染寰宇。剧烈的冲击下,天塌地陷,从此化为太古十域。数十万载逝去,少年自孤坟中走出,一切,从这里开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见你多欢喜

    见你多欢喜

    …婚后记者采访温先生,问道:“当初是谁先追求的对方啊?”温先生清浅一笑,说:“这个还是问温夫人罢。”倪欢喜面上微微一笑,暗里却是狠狠给温先生记了一笔。“我追了他三年,之后他向我求婚求了三年。”温先生扶额,耳尖微红。……小贝壳无意中翻到了一本相册,指着照片上的男人问:“爸爸爸爸,你当时好帅呀!”简先生低头一看,嘴角的笑僵住,“嗯?从哪里找到的?”小贝壳天真一笑,“妈妈的柜子底下!”这天晚上温存时,温先生问温夫人,“媳妇,你怎么还留着他的照片,嗯??”【这是一个彼此温暖,彼此救赎的故事。】 我的世界本是黑夜永驻,只是因为你,霎时耀如星河。
  • 中外推理故事精选(下)

    中外推理故事精选(下)

    “中外推理故事精选”包括上下两册,精选了近百篇探案故事、探案小说,本套丛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权威性和完善性,是全方位展示国内外探案作品的经典版本,是青少年读者的良好读物和收藏佳品。下册包括揭露罪行、预测真相、抓捕逃犯、周旋追踪、破获奇案的故事。
  • 我想献世

    我想献世

    平平淡淡的一生,能不能重新来过,让我变得有价值,浪费前半生的时间,后悔?如果让我重新来过。。。。我一定会努力做人
  • 霹雳天命

    霹雳天命

    生命大不易,尤其是霹雳。一个穿越者的艰难求存之旅。
  • 我的绛紫时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我的绛紫时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经历了“忍看朋辈成新鬼”的变化,事业的鼎盛与人世的沧桑相互映衬,虽步入耄耋之年,却道“人生再少”,回首大半世纪的经历,感动、愧疚、欣慰、悲伤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