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1300000045

第45章 佛教的认识论(下)(3)

,也称“三式”。这里五句和三中是以生灭为例,它们同样可以运用于不断、不常等其他六不。

吉藏的五句和三中的格式,发展了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二谛、八不和中道的学说,它应用各种推论,逐步排除理性思维的有效性,逐层排斥对名言的执著,把人们的直观逐渐引向离言绝虑的境地。

四、般若无得三论宗宣扬二谛说和中道说,是为了使人们的认识离染趋净,祛邪显正。所谓染、邪,就是“有所得”、“有得”。所谓净、正,就是“无所得”、“无得”。“有得”是执著名言概念来论断事物的实相,对事物进行分别,有爱恶的感情,是染污、邪见。“无得”是不执著名言概念,不对事物进行分别,绝虑忘言,体证实相无得,是清净、正见。吉藏非常强调破除一切有所得的偏见,把一切归为无所得。说有是有所得,说无也是有所得。说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是为无所得。但无所得不等于空,因为它不执著空;不等于否定一切,因为它是否定有所得的偏见。无所得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虚无主义,它是一种特有的证悟境界。

三论宗人把一切归于无所得的方法是“破而不立”。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一破到底,任何一点执著、任何一点所得都要破除。三论宗人对于佛教外的“外学”和佛教内的大、小乘各派,凡是主张有所得的,都在破除之列,尤其是对于执著对象自性的各种学说,和在本体论上所立的各种本体学说,都着力批判,指出是无得的。只破不立,是否会落空而一无所立呢?三论宗人作了否定的回答,他们认为立在破中,破邪即显正,只要把各种邪执都排除干净,正理就会自然显露出来。也就是说,把各种偏见、各种有所得都破除净尽了,也就概无所得了。既是无得,就是正理。三论宗反对破外有立,说如果在破之外另有所立,就会堕入有所得的邪见。这是对中观学派般若无得理论的极端发挥。

§§§第四节三谛圆融与真妄心观

天台宗学者尤其是智在创宗过程中,广泛探讨了佛教的方法论、认识论,形成了以止观学说为中心的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富哲学理论色彩的是止观并重、一心三观、三谛圆融和真妄心观,分别阐发禅定修炼与理智观察的关系、主观智慧观照的对象与内容,以及自我意识的评价、返观、内省等问题。

一、止观并重中国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南“义”北“禅”的不同学风,南方偏重于义理的探讨,北方则偏重于禅定的实践。到了隋代,南北统一,反映在佛教学风上,天台宗人根据佛教的“定慧双修”传统主张,汇合南北佛教学风,提倡止观并重的修行方法。天台宗创始人智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说:

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

……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

“泥洹”,是涅槃的旧译。“结”,烦恼。按照佛教的传统说法,“止”,止寂的意思,也就是禅定。“观”,观察、观想、观照。止观相连的观含有智慧的意思。止与观,就是禅定与智慧。如果再展开一点说,“止”就是“止心不乱”,使观想对象“住于心内”,停止对外界一切虚妄不实的事物的留恋贪爱。“观”是用智慧观想一切事物都是众因缘和合而成,时时刻刻处在生灭之中,是虚幻不实的。智强调,佛教所讲的达到涅槃解脱境界的方法,最重要的不外止观两大法门。止的作用是制服烦恼,保持、提高心识的修养,也是禅定的最好因由。观的作用是断除妄惑,引生悟解,也是开发智慧的最佳由来。戒、定、慧原来都是佛教的重要的修行方法,智进一步把止、观(定、慧)两项突出起来,抬高为两种最根本的方法,把持戒在修行中的地位降低了。智还指出止观相兼才能收到更大的修持效果,强调两者不可偏废,以克服以往南北佛教学风的偏颇,并提倡止观结合、并重,从而构成了天台宗一派学说的基本内容。

止观学说是天台宗阐述主体如何由迷转悟、变凡为圣的一种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在佛教哲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止观方法的特质,就是在平静专注的心态中进行神秘直观。在这种特定心态中的直观活动,能使修行者在主观上消除各种烦恼和痛苦,使人的心灵升华到一种崭新的神秘境界。这种宗教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愉悦,正是佛教之所以为佛教的特征之一,广而言之,也是宗教之所以能使广大信徒倾倒的极为深刻的原因。

智提倡止观并重,止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宗教实践,观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宗教理论思维,是实践和理论这对范畴的宗教形态。止观并重就是在佛教修持方法上主张实践与理论并重,提倡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这是天台宗胜于以往中国佛教各派的地方,也是它在中国佛教史和思想史上能够保持久远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天台宗人在创宗过程中又进一步发展了止观的内容。智在《摩诃止观》中,把止和观分为三个层次,宣传在三种不同的止中进行空、假、中三观。他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提出止观的作用在于使人们“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由此又把观心实践视为止观的重要内容,并在日后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观心理论。这一些也正是我们即将在下面论述的内容。

二、一心三观“一心三观”的运思方法是由天台宗的先驱北齐慧文禅师提出的,据史载,慧文禅师是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智度论》和《中论》的经论中,独自领悟出一心三观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序品》讲:“欲以道种慧(智)具足一切智……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行习般若波罗蜜。”把智慧分为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三种。所谓“道种智”,是对于佛教大小乘各派所主张的各种道都能了解,包括了各种有关佛教的思想修养和修持方法的智慧。所谓“一切智”,指对一切现象的总相、共性的认识,是小乘佛教所要达到的最高智慧。

所谓“一切种智”,指对各种具体现象的别相、自性的认识,是大乘佛教所追求的最高智慧。

经文认为,三种智慧有高低层次的差别,必须通过修习般若逐步获得,即在具备道种智的基础上具备一切智,再进一层具备一切种智,具备了这三种智慧,也就能彻底消灭烦恼心思的一切残余势力,达到佛教的最高理想境界。《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在解释上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三种智慧时,进一步提出了三种智慧存在的时间问题,认为三种智慧的具备虽然有先后次序,即由道种智生一切智,再由一切智生一切种智,由一切种智彻底消灭烦恼心思的一切残余势力,但是,开始是点点滴滴的积累,最后达到圆满具备时,就可以一时得到,同时兼有。

这就是所谓“三智一心中得”。慧文根据这些说法,体会到修习般若的结果是一心中得三智,由此悟出一种禅法,即在一心中可以圆满观察几个方面的道理。他还联系《中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说“我说即是空”的“空”是真空,是真谛,“亦为是假名”的“假”是假有,是俗谛,“亦是中道义”的“中”是非空非假,亦空亦假,是中道,中谛。原来“三是偈”是讲真俗二谛,慧文改为三谛,由二重真实的思维模式,发展为三重真实的思维模式。三谛里的真谛讲一切现象的总相、共性,俗谛讲各种具体现象的自相、个性,中谛讲一切现象各别的全部别相,这一些分别相当于一切智、一切种智和道种智三种智慧的境界。这样,一心可以同时从空、假、中三个方面去观察,一心同时具有空、假、中的三谛,于是就由原来的“三智一心”观发展成“三谛一心”观,认为空观、假观和中观三种观法,不可分割地共同存在于一心中,这就是慧文的一心三观的学说。慧文将这套方法传授给慧思,慧思进一步将一心三观的禅法归宿到实相,认为观照共相、自相和全部别相,就能穷尽实相的意义,一心三观就是穷尽一切现象的真实相状,把握真理。慧文的这种说法经过慧思而影响智,并获得重大的发展。

三、三谛圆融智从观察一切现象存在的角度,发展了北齐慧文禅师的“一心三观”思想,形成了“圆融三谛”的观法。

智在慧文的一心三观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观的对象确定为一切现象的真实相状——空、假、中三种实相,称为三谛。并阐明宇宙的森罗万象当体就是三谛的实相,千差万别的事相都是圆融三谛的体现。智认为,《中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含着空、假、中三种实相互相联系的统一精神,不过是分别说成三谛。在智看来,一切现象从使人产生理解的意义上说,都有三个方面,即认识、认识发生的作用和本质。山清水秀,桃红柳绿,鸢飞鱼跃,狮吼虎啸,都是三谛的微妙形相。具体说,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有其在认识上所执著的自性,如物质现象(色)以质碍为自性。但是,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产生,既然是由各种条件和合而成,也就没有“生”的自性,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而成了“空”。如色空就是空去这种质碍的自性。同时,一切现象和事物虽然是空,却显现出如幻如化的妙相,历历宛然,这是认识发生的作用,也就成为“假”。

“空”和“假”这两种实相都是现象和事物自身的真性如此,不待造作而有的,是事物一体的两面,空即假,假即空,如此非空非假,亦空亦假,不可思议,通过这种认识发生的作用,就可认识一切现象和事物的本质,这就是“中”。空、假、中三者是宇宙万物的天然性质,是宇宙万物实相的三种形态,是于一心中同时存在的,相连相即,互不妨碍,这就是“圆融三谛”。

天台宗宣扬宇宙间一切有差别的事物无一不是圆融的三谛,空、假、中三层义理在任何境界、任何一个事物上都存在,在任何现象上都可以见得空、假、中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情况。也就是说,任举一事物,既是空,又是假,又是中。如以空为例,说假、说中,都有空的意义。因为空就是指从因缘生,缘生就无实体而空,说假也是由于缘生,说中也属于缘生。缘生是空,假和中也是属于缘生,也是空。也就是说,非但空是空,假和中也是空,于是一空一切空。按照同样的道理,从假来看,空和中都有假的意义,从中来看,空和假都有中的意义。智强调空、假、中不是次第观照的结果,而是一心三观,同时所得。他说:“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摩诃止观》卷一下)三谛“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同上)。三谛的每一谛都是圆融的,是圆融的空谛、假谛和中谛。讲空,则假、中在其中;讲假,则空、中在其中;讲中,则空、假在其中。空离不开假、中,假离不开中、空,中也离不开假、空。三谛圆融,三一无碍,举一即三,全三是一。“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一三三一,即空即假即中。

智宣扬,运用圆融三谛的学说去观察世间现象,分析世界,就把握了佛教的绝对真理——“诸法实相”。他认为,圆融三谛是一切现象的实相的基本内涵。三谛,不只是三重真理,而且更重要的是同一真理的三种表述,是真理(真如)的三方面,宇宙万物随缘起灭,就是不变的平等的真如的全体全用,真如常住万物的当体。真如就是宇宙万物的实相,千差万别的事物,无一不是真如的显现。可以说一切万有就是真如,真如就是一切万有。同样又可以说,“一色一香,皆是中道”(《摩诃止观》卷一上)。主体所接触的任何现象都反映着本质,任何事物都是实相,实相体现于任何事物之中。或者可以这样说,现象即实体,实体即现象,事即理,理即事。除了千差万别的现象以外,并没有另外的平等实体可求,也不是离开平等实体之外存在着差别现象。

后来天台宗著名学者湛然又发挥了三谛圆融的学说,他提出三谛不只是相即的关系,而且还有双遮双照的统一意义。“遮”,否定。“照”,肯定。原来讲空谛偏重于遮,讲假谛则偏重于照,湛然认为,空谛和假谛分别都有遮和照两面,即都有否定和肯定两面,这叫做“双遮双照”。

中谛也不是原来讲的遮和照的统一,而是双遮双照的统一。这样,三谛圆融也就是双遮双照的统一关系了。湛然这个观点的思想实质是不赞成把遮和照、否定和肯定分开,而是强调两者的统一。

圆融三谛和非圆融三谛是不同的。非圆融三谛的主张是:一切现象都是空,又是假有,只有离开有和空,即非有非空才是合乎中道实相。按照这种说法,空、假(有)、中三谛在时间上是有次序的,在空间上是相隔离的。在观照万物时分别由不同智慧悟证空谛、假谛和中谛。空、假属于两边,离开两边才显证中道,这样三谛互不相待、互不包含,空谛中没有假、中的意义,假谛中没有空、中的意义,中谛中也不摄有空、假的意义。非圆融三谛说认为空假二谛是万物的事相,两者是互为差别的、对立的,中谛是万物的实体、实理,是无差别的、绝对的。事相与实理是根本不同的。天台宗人认为,这种没有达到事相和实理相即、空假中三谛圆融的三谛说,不是高层次的、究竟圆满的学说。天台宗人还根据《法华经·方便品》的“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的说法,认为只有佛才具有知见——最高智慧,才能穷尽一切事物的本相,一般人和修持不圆满的人都是不能达到的。

从上述一心三观与三谛圆融的内容特点来看,天台宗是将三分法运用于认识论上,并由此形成以空、假、中三个范畴为核心的三智、三观、三谛的思想模式。智说:“轨则行人呼为三法,所照为三谛,所发为三观,观成为三智,教他呼为三语,归宗呼为三趣。”(《摩诃止观》卷五上)这是说,为了使人理解,用“三语”称三种东西:观照对象的三谛,观照活动的三观,观照而成的三智。这是三种根本的归趣。三谛、三观、三智,是认识对象、认识活动和认识主体的问题,是认识论的三个基本方面。这三个方面,又各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三谛为空(真谛)、假(俗谛)、中(中谛),三观为空(观)、假(观)、中(观),三智也是空(一切智)、假(道种智)、中(一切种智)。这是用空、假、中三个范畴贯穿于认识论的几个层面,以构成认识对象、认识活动和认识主体智慧的对应关系。

三谛、三观和三智各自的空、假、中的关系,又有两类:一类是有差别的,被天台宗人视之为方便权说;一类是无差别的圆融关系,是天台宗人所力主的。后一类圆融关系是多重的:三谛、三观和三智各自内部的空、假、中是圆融的,三谛、三观和三智三者的关系也是圆融的,如智所说是“名异义同”的。这是把认识对象、认识活动和认识主体智慧融为一体,视为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天台宗的这种观点和其他多数宗派不同,不是强调真谛和俗谛的对立,而是强调二者的统一,用中谛把二者统一起来。这其间也表现了天台宗承认世俗现实的倾向。

同类推荐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去极端化”普及读本

    “去极端化”普及读本

    本书系统论述了新疆宗教极端主义的本质、表现形式、传播形式和危害,列举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在此基础上讲解了如何成为爱国爱教的合格穆斯林。本书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新疆地区的人民群众认清宗教极端主义的本质,肃清思想,普及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祛除境外敌对势力的影响,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 宗教与体验

    宗教与体验

    《宗教与体验》的内容包括佛教修持体验诸方面,如佛教各宗派修持方法、当代人修持的态度、奇人的修证、伟大的佛陀、佛陀的样子、佛陀的宗教体验、阿罗汉的宗教体验、菩萨的宗教体验、我的宗教体验、谈迷说悟等。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热门推荐
  • 思念你的二十万字情书

    思念你的二十万字情书

    小说由知名企业的发展历程改编,以为爱隐忍,创业奋斗的真实故事主导,呈现了当代年轻人对生活和爱情碰撞后产生的思考。文章用富有诗意的言辞深情刻画了爱情来临时不可言喻的幻想。并通过基层与上流社会的身份差异来展现不同的生活、爱情价值观,倾诉着年轻人对爱情的渴望,憧憬,矛盾和无奈。开头简述了男主角陆琪在青春迷茫中接踵而至的爱情,但因为身份的悬殊,他不得不忍受孤独而走上了创业道路......,小说通过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陆琪,文艺青年刘爽,以及天生优越的许晴许颖等人不同的思想描述,用富有诗意的言辞,妙趣横生的故事诠释了当下这一代人对青春、生活和爱情的态度。
  • 巴顿传

    巴顿传

    乔治·巴顿,二战战史上最牛的将军。他的坦克军团驰骋欧陆,所向披靡,从诺曼底到柏林,从塞纳河到易北河,每一块鲜花初绽的土地上,都有他铁血军魂的贯注。他的部队如天降神兵,没有给纳粹德国任何一丝喘息的机会。他凭着出神入化的军事才能,堪称“20世纪的拿破仑”。
  • 望夜行之凤鸣长祁

    望夜行之凤鸣长祁

    本是相府娇女,一朝之间沦落成祸星爹爹娘亲离奇失踪,生灵涂炭,百姓流离,皆因她;欺她,骗她,将她当做棋子幸而遇到老毒物,看她如何翻身成为天下盛宠。【本文冷面男主VS异能女主,甜霸宠妻,金手指,大地图,爽文。】
  • 我在古代走上人生巅峰

    我在古代走上人生巅峰

    在十八年的人生里,低调加宅女属性的文雪止唯几爱好中最重要的就是帅哥、赚钱外加在所有课上死磕中医。大概是气场不和,明明顶着一张两顾害人城摧国破的脸却偏偏燕过水无痕连毛都没留一根。然而某天不小心踩空一脚的她,迎接的将是统统都会有的生活......(文中所有中医用药和针灸穴位都是小说需要,没有实用价值。)
  • 王妃慢三拍:琴劫

    王妃慢三拍:琴劫

    师傅有训:东西咱可以不要,但不能被抢。谁抢就要百倍的抢回来,更要打得他妈都不认识他。师傅还有训:高手都是沉默的,所以,咱脑子慢三拍不怕,只要有实力,谁也不敢惦记你的钱,你的人。那位是啥王的相公,他不能也不敢出轨。咱也不怕被那些三儿惦记……不想做人的,就来吧!!!
  • 江湖论之飞禽走兽

    江湖论之飞禽走兽

    江湖嘛!有人的地方就叫江湖。庄子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拾荒人的梦想

    拾荒人的梦想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拾荒人的梦想》、《军礼》、《逆向思维的人》、《编外女兵》、《留言条》、《我有房子了》、《羊与狼的故事》、《苍鹰之死》、《谁不愿做只飞翔的鸟》等。
  • 驯悍记

    驯悍记

    《驯悍记》是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作品,情节滑稽有趣。它讲述一个聪明的男子,运用巧妙的计策,成功改造了脾气暴躁的富家女,使之成为温柔贤惠的妻子。故事中,人物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 本愿无恋无惊过一生

    本愿无恋无惊过一生

    往事不堪回首,一回首悔成狗。鹿言难以启齿的难堪过去就是林萧非定义为骚扰的明恋暗恋多次告白,恐惧成为她对林萧非最后的感情,愿天高地远此生不再相见。
  • 飘渺仙侣

    飘渺仙侣

    【逍遥诸仙阁】在武术上已经登峰造极得徐正坤被一个修真者打败,深受重伤,对手将奄奄一息的他扔进无底洞之中。原本必死无疑得他却意外的吃进了一颗绿珠,奇迹般的生还。为了使自己强大,他决定去学习修真之法。不想,刚进了修真门派清和门,却遇到了自己的死敌。他被死敌陷害,误入禁地,命运从此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