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1300000035

第35章 佛教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下)(4)

3.事理无碍法界。“事”,事相(现象);“理”,理性(本体)。现象与本体,无二无别,如水即波,如波即水,交渗交彻,无碍圆融。《华严经》提出了“事”与“理”相对的观念,作为“佛智”之一,以证明佛性是一个整体。然最早阐述事与理的关系的是《庄严经论》,而详加阐发的是《佛地经论》。唐玄奘在翻译《佛地经论》和《成唯识论》时,把“真如”固定为理体,从而使以往对“理”的含混理解得以确定。智俨继承地论师的思想,用“事”、“理”来贯通和说明圆融无碍的学说。法藏进一步肯定理事的关系是体用、本末的关系。他说:“事虽宛然,恒无所有,是故用即体也,如会百川以归于海。理虽一味,恒自随缘,是故体即用也,如举大海以明百川。”(《华严经义海百门》)理是体,事是用,体用相即。又说:“尘空无性是本,尘相差别是末。”(同上)“尘空无性”指理,“尘相差别”指事。理是本,事是末。华严宗人还提出事与理有五重关系:

(1)相遍,理完整、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事中。“能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一一事中,理皆全遍。”(《华严发菩提心章》)真理、本体不可分割,寓于每一事中。同时,事虽有分限,但全同于理,“有分限之事于无分限之理,全同,非分同。”(同上)事以理为体,任何一微细的事物都摄无边真理、本体。理与事如海水之周遍于波浪全体,无所不至;也如小小波浪的起动,影响及于整个海水。(2)相成,无理不成事,无事不成理,犹如由海水而成波浪,由波浪而成海水。(3)相夺,事是理的表现,是虚幻的,所以事应归属于理。万事万物唯有一理体,事灭则理显,此是由理以夺事。同时,理也不离事而存在,离事也无理,理也应属于事。

理随缘成事而理隐,此是由事以夺理。(4)相即,由上述三层关系进一步推知理与事相即,无差别的理体即差别的事象,差别的事象即无差别的理体,犹如海水即是波浪,波浪即是海水。(5)相非,一切事物本身自体的特质不变,理事各有差别,理非事,事非理,犹如海水非波浪,波浪非海水。华严宗人通过事理关系的论证,以图说明物质世界的虚幻、本体世界的真实,两种世界虽有差别而又互相统一,没有矛盾,从而说明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并不截然脱节,众生和佛也是圆融无碍的。

4.事事无碍法界。宇宙万事万物都从理体缘起。由于事与理圆融无碍,因此从理体缘起的此现象与彼现象,也是圆融无碍的。犹如海水与波浪无碍,波浪与波浪也无碍。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第一卷详细阐发了事事无碍的十个原因:(1)“缘起相由故”,事物相待而起,是相对的;(2)“法性融通故”,万物一体,即在同体上万物统一、圆融;(3)“各唯心现故”,万物都是心的显现;(4)“如幻不实故”,非实体;(5)“大小无定故”,无固定性;(6)“无限因生故”,无尽的原因所形成;(7)“果德圆极故”,佛教性果至圆;(8)“胜通自在故”,具有绝对自由的神通力;(9)“三昧大用故”,禅定的巨大作用;(10)“难思解脱故”,不可思议的解脱悟境。这是从事相分析和佛教修持两个方面去说明事事无碍的原因。在这十个原因中,法藏认为第一、二个原因最为重要,他特意又将第一个原因“缘起相由故”再分为十义:1)“诸缘各异义”,谓事物的体用各不相同,即事物的差别性;2)“互遍相资义”,谓万物互为因缘,相资相待,任何一物皆遍于他物,即近似于事物的普遍联系;3)“俱存无碍义”,谓上述差别性与普遍性具足而无妨碍;4)“异体相入义”,异体的事物能够相容;5)“异体相即义”,异体的事物能够相即不离;6)“体用双融义”,体与用互摄,相融无碍;7)“同体相入义”,任何一事物具足一切事物的本性,同体间相入无碍;8)“同体相即义”,同体的事物相即不离;9)“俱融无碍义”,异体同体相即相入,互融无碍。10)“同义圆备义”,由俱融无碍进而可知一切万有圆融无碍。这是对事物之间种种复杂关系的具体论述。

华严宗认为,四法界是一真法界圆融无碍的义相。所谓“一真法界”,是指绝对的不妄的融摄一切万法,是一切现象的本体,一切万有的“本源真心”。真心是清净不坏、平等无差别的,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展现宇宙万物。《华严经》以本性清净不坏、平等无差别的法界为“一真法界”。智俨融会大乘空有两宗,提倡真妄唯识的观点。法藏根据《华严经·十地品》的“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此系旧译本的译文,新译本译为“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的说法,在《华严经探玄记》第十三卷中列出十重唯识观,将阿赖耶识缘起和真如缘起统一于法界无尽缘起,倾向于一切唯心。法藏把一真法界视为“自性清净圆明体”,所以又称为“真心”、“净心”、“如来藏”。认为一切众生本来藏有清净的如来法身,如来法身即先天地具有的“佛性”,是为众生成佛的根据。法藏还认为,心是形成万物的原因,他说:“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华严经义海百门》)“尘是自心现,由自心现,即与自心为缘。由缘现前,心法方起。”(同上)“尘”,客观事物;“心”,主观认识,心理作用。心是客观事物形成的基础(因),心和客观事物相和合、相接触,形成世界种种幻相。澄观也以“一真法界为玄妙体”,认为真心是宇宙万物所依之而起的体性。法藏力主一心为万物的本原,澄观则强调万物就是一心,宗密又把理法界归于本心,说:

“理法界也,原其实体,但是本心。”(《注华严法界观门》)他还强调真心是本来觉悟的,是一切众生先天具有的,他说:

一切有情(众生)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

(《原人论》)众生的心是本来觉悟的,是具足智慧和功德的灵知之心,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也叫做佛性、如来藏。一心是众生的本原,万有的本体。华严宗人把法界归于一真法界,归于一心,宣传心活动时能呈现一多相即、大小相融的微妙境界,如一夜之梦,飞行百年;一尺之镜,见千里影;一毛孔中,能容三千世界,从而进入奇异的圆融境界。

五、略评华严宗人不满意大乘空宗中道缘起的某些论点,以为心色皆无,一切皆空,那就有连成佛的根据和佛国天堂也逻辑地被否定的危险。他们也不满意法相唯识宗的阿赖耶识缘起说的某些观点,以为能变为境的识是真实的,而所变的境是虚幻的,这在理论上很难自圆其说。他们提出法界缘起论,认为客观现象是假,本体是真,同时本体和现象又相即相入,现象和现象也圆融无碍,以为这是最圆满的说法。他们认为这样就摆脱了空有两宗的理论矛盾和窘境。其实,这种缘起论的具体说法的变化,并不能解决矛盾,摆脱窘境。关于现象是怎样由本体派生出来的,绝对的真实的本体又怎么派生出虚假的现象,虚假的现象又怎么能和真实的本体圆融无碍,不同的现象之间又怎么能圆融无碍,等等,这些问题他们并没有作出说明,事实上也难以说明。

华严宗人以本体为真实、以现象为虚假的理论立场,必然带来论证上的一些困难。或许他们也意识到了这种左支右绌的理论困难,后来就愈来愈强调本体就是真心、净心、本心,而这种真心、净心、本心就存在于众生的心中。这样,现象和本体之间的关系,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都在众生的心中解决,一切唯心,随心所变。这是借助于自我意识来解决矛盾,取消矛盾。

从古代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理论虽然是宗教哲学,但是它在阐述宇宙万物生成和描绘宇宙万物相互关系的图景时,也不时地闪烁着辩证的思想火花,比如普遍联系的观念,一体性、整体性和相对性的观念等。他们揭示了本体和现象、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多重的复杂的联系,如果我们剔除宗教性的内容,就可以发现若干值得总结的合理因素。

他们把宇宙视为统一的整体,又强调万物的相对性,彼此相资相待、相入相即,从而曲折地反映了客观辩证法。华严宗人的又一个哲学理论贡献是,运用和阐述了一系列哲学范畴,即通过理事、体用、本末、性相、一多、相入相即等范畴的阐发,程度不同地揭示了本质与现象、一般与个别、同一与差别、相对与绝对、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等若干对立范畴的内涵,丰富了古代哲学范畴史。

如果说,大乘瑜伽行派的理论,代表了印度佛教哲学思辨的最高水平的话,那么,也可以说,华严宗的理论是中国佛教哲学思维的巅峰。由此又可以说,华严宗的理论实质上是佛教哲学的历史性总结。

§§§第四节自心顿现论

前文提到,华严宗体现了中国佛教理论思维的最高水平,但这并不是说,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就此终结了,佛教的理论创造至此就停顿了。典型中国化的慧能禅宗,反对“藉教悟宗”,提倡“教外别传”,改革佛教,立意创新,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久最广、影响最深最大的宗派。禅宗在佛教思想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它排除一切烦琐的理论和实践,抓住佛教理论的核心和众生成佛的关键问题,强调精神的领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提倡单刀直入的顿悟。禅宗为佛教开辟了一条简易快速的新的成佛途径。

慧能从宇宙观的高度阐发顿悟成佛的根据,提出自心顿现论,强调诸佛和佛理以及万事万物都在自心即真如本性之中,他有两段非常重要的话,说:

……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敦煌本《坛经》)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盖覆,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参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忘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现)。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同上)“真如本性”,即真心、本心、佛性,指宇宙万有的本原、众生成佛的根据。“善知识”,具有较高的道德学问的佛教徒。“清净法身”,指成佛时所契证的最高的精神实体,即所谓“诸法实性”,也就是法性、本性、佛性、真如。这两段话的中心哲学思想,是阐发“万法在自性(自心)”的基本观念。慧能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自性(自心)派生的,都包含在自性之中。

万法之所以在自性之中,是因为自性是清净的,自性、自心就是法性、真心,由此也可以说,宇宙万物本身也就是法性、真心。慧能强调万事万物、一切现象都在自性(自心)之中,外部客观世界是由于“妄念浮云”盖覆本心而不能显现,如果去掉妄念的浮云,就能马上显现出森罗万象。这是明确地以自心为宇宙的实体、世界的本原。

慧能突出宣扬主体意识,把主体的价值抬高到“凌空蹈虚”的地步,说自心(自性)就是真如、佛性、真心,也就是说,自心是人人所普遍地共同具有的,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所不在的、灵明不昧的宇宙的“心”。慧能宣扬,自心显现,即真如本性显现,就能派生万物,包含万物。这是充分高扬人的心性作用的结果。

上述引文的宗教含义是,世人的本性原来清净,具有佛教的高级智慧,只是因为一向被妄念的浮云所盖覆,不能自我证悟。如果得到佛教道德和学问俱高的僧人的开导和帮助,生起佛教智慧,一旦去掉妄念,内外明彻,就会顿见真如本性,自成佛道。这是强调人人具有清净的佛性,人人只要对这种自身具有的本性有所觉悟就可以成为佛。由此慧能又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敦煌本《坛经》)迷悟,即对佛性是觉悟还是不觉悟,是凡(众生)圣(佛)的唯一区别。人人先天具有成佛的智慧,只要一念相应,证悟自己的本心,就是佛。这样,成佛也不是另有佛身,而是自性就是佛;佛与众生的区别也只在一念之间、一刹那间。这就是慧能的“见性成佛”、“顿悟成佛”的学说。

值得注意的是,慧能所讲的自心、自性,既是宇宙的实体、世界的本原,又是众生的本性、成佛的根据;慧能所谓的佛,一方面是众生对自我先天具有的清净本性的体证,一方面也是显现本性,以包容万物,成就清净法身,即对宇宙万物的最高精神实体的契证。这是把人的本性和宇宙的本体统一起来,把心灵小宇宙和宇宙大心灵统一起来,这也就使个人的宗教道德实践和对宇宙本体的体认结合起来,把佛教的信仰和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带有审美创造的特色,把人引向一种宗教的审美世界。在审美世界里,心灵和宇宙是同一的。慧能肯定心灵自由,认为心灵可以创造和包容万物,突出地强调主体意识的地位;慧能提倡的审美创造——心灵小宇宙和宇宙大心灵的深度综合,都对尔后的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慧能的自心顿现论是深受中国固有的儒道两家人生理想论影响的产物,同时它又反过来深刻而强烈地影响了宋明理学的思想轨迹。

同类推荐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
  • 世界佛教通史·第九卷:日本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

    世界佛教通史·第九卷:日本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第一卷和第二卷是对印度佛教的贯通性叙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的全面论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阐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的历史。第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 传统的回归: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

    传统的回归: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

    自本世纪80年代末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斯兰教复兴运动风起云涌、蓬勃发展,席卷了整个穆斯林世界,成为全人类瞩目的国际大事之一,引起政界、新闻界、学术界、宗教界广泛的关注。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语言,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起源、性质、变现形式、发展盛况及发展趋势。
  •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热门推荐
  • 乾坤武录

    乾坤武录

    武者逆天改命,天眼悬空,灵魂出窍,御风飞行,窥探过去,推衍未来,起死回生,逍遥天地间,上穷碧落下黄泉,这是一个武道的盛世,周武凰目望苍天,一手指着人间道:这天下我要百分之九十九。
  • 青原子明

    青原子明

    我叫青原。你好吗,2020。短篇小故事。
  • 最强武魂下载系统

    最强武魂下载系统

    简单修炼,快乐升级。重生一世,武魂下载系统加身,韩易从此走上一条独一无二的修炼之路。你拥有世间最强大的武魂?我能下载。你的功法毁天灭地,天下无双?我也能下载。你是拥有双武魂的绝世天才?韩易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些想笑。只要他愿意,这世间所有武魂,各种功法,他都能下载!新书万古最强无敌逆天大人物已经上传,痛定思痛,这次做了详细的大纲,希望自己能够写一个让大家满意的故事。
  • 熊氏真传少林大易筋经

    熊氏真传少林大易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幻古九州

    幻古九州

    北寒之地,极寒之巅。一场突如其来的灭门之战,极为艰辛的复仇之路,上穷碧落下黄泉,能否完成复仇,光复宗门?
  • 你和我不期而遇

    你和我不期而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来自穷乡僻壤,身无长物,独闯B市,凭着自身才干,白手起家,鳌里夺尊,在商海浮沉当中傲视群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她出自B市隐富之家,祖上曾是名门望族,一场车祸,父母双亡,孑然一身,怀揣着巨额遗产,在尘世浮华当中韬光养晦。18岁的孟紫怡雨夜拦车,险些被28岁的胡靖扬撞死,香消玉殒,只为哀求他这个陌生人载她一程。萍水相逢,短暂相处,转眼分离。经年重逢,她历历在目,从未忘却,他却是纵使相逢已不识。好姐妹苏沁受辱,24岁的孟紫怡怒气冲冲走到34岁的胡靖扬跟前,迎面给了他响亮的一巴掌,“为什么?”,孟紫怡哭着质问。胡靖扬冷嗤一笑,尔后语气淡然,“若是我,还会继续待在这儿,等你来发难?”既是机缘巧合,亦是百般无奈,两人展开了一场男女攻防战。胡靖扬云淡风轻,“不就是领个结婚证吗,你又何必舍近求远。”孟紫怡怔然,嗓音透着不确定,开口,“你的意思是我们假结婚?”胡靖扬只是笑而不语。
  • 牛贩子山道

    牛贩子山道

    山歌是那个老牛贩子唱的,哞哞!水牯子黄牯子仰头嘶鸣,应和着山歌。春光在花花岩上密密林里有节奏地闪耀跳动。板栗坡呈现一派带阳光的青铜色。浩成第一次为自己是这么大一片山地的主人感到骄傲。他内心已经明白,像和春儿的恋情一样,他从此和这片被牛贩子山道连接的层层叠叠的青铜色山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 天刀剑行录

    天刀剑行录

    一部血法,天下乱一把天刀,全雄起少年身怀血法,手持天刀,天下皆为敌看少年如何逆天而行,重振天刀成侠成魔一念间,成侠成魔不成我我是魔亦是侠天刀剑行录,魔侠江湖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百家与典籍历史纵横谈(中国历史纵横谈)

    百家与典籍历史纵横谈(中国历史纵横谈)

    直观的介绍历史发展进程,配以深沉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历史知识的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版本。